沂南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18&rec=64&run=13

政区状况
位置面积 沂南县位于蒙山东麓、沂河中游。地理坐标北纬35°19′~35°46′,东经118°07′
~118°43′。县域东西跨度56.50公里,南北跨度50.80公里,面积1774.08平方公里。北靠沂水县,南接
河东区、兰山区和费县,西连蒙阴县,东靠莒县、莒南县。县城界湖,位于县境中北部,距临沂市政
府所在地56公里,距省会济南180公里。
建制沿革 沂南县历史悠久。夏,称东夷。商,属人方。西周时期,西部属鲁国,东部属莒国。
春秋时期,部分地域为齐之阳国。公元前223年,秦灭楚,东部属秦国,西部仍属齐国。秦,属琅邪
郡莒县。汉袭琅邪郡,属阳都、东安、莒县、开阳、临沂等县。魏晋时期,大部属徐州琅邪国。498
年(太和二十二年),属东魏南青州东莞郡。596年(开皇十六年),属沂水县。至清,大部分仍属沂水县,
小部分属莒州、兰山、费县等。
1939年12月,成立南沂蒙联防办事处(相当于县政府)。1940年3月改称沂南行署。1941年2月,属
沂蒙专署。1942年6月,属鲁中区行政联合办事处。1945年7月,属鲁中行署。1948年7月,属鲁中南行
政公署。1949年3月,属山东省人民政府鲁中南行政公署沂蒙专署。1950年5月,属沂水专区。1953年8
月,属临沂专区。1958年11月,沂南县撤销,辖区并入沂水、临沂、蒙阴、莒县四县。1961年8月恢复
至今。界湖镇为县政府所在地。
行政区划 2008年,沂南县辖界湖、依汶、岸堤、孙祖、双堠、青驼、张庄、砖埠、葛沟、杨家
坡、大庄、辛集、苏村、蒲汪、湖头、铜井16个镇和马牧池乡。全县辖595个行政村、5个社区,1207
个自然村。
人口 全县总人口91.86万人,与1978年相比,增长18.99万多人。汉族人口占99.76%。另有回族、
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
哈尼族、傣族、黎族、傈僳族、高山族、拉祜族、东乡族、土族、塔吉克族、独龙族24个少数民族,
人口2316人。少数民族中,以回族人口最多。

自然资源
地质地貌 沂南县属鲁中南低山丘陵区,位于蒙山东麓,沂沐河流域中上游。在大地构造上处于
鲁西地块、鲁中隆起区的东南部与沂沭断裂带的接合部位,境内自太古代至新生代地层均有出露。
境内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中间洼自西向东形成西部低山区、中部平原区和东部丘陵区。最
高点为双堠镇五彩山主峰, 海拔762.8米, 为全县海拔最高点。砖埠镇洙阳村村南沿河平地,海拔为
88.00米,为全县海拔最低点。平原面积占总面积的22.6%,山地占56.4%,丘陵占全县总面积的18.1%。
共有大小山峰岭头3400余座,其中海拔500米以上的有18座,其余均在200~500米之间,自北向南为北
大山山脉、孟良崮山脉、五彩山山脉。大小河流128条,全长900.7公里,其中境内流长10公里以上的
有21条,除东部小部属沭河水系外,余皆属沂河水系,总流域面积1614.4平方公里。沂、汶、蒙三河
为主要河流,其中汶河、蒙河是沂河支流。
土地资源 全县土地总面积为17.74公顷,其中耕地0.93万公顷,园地1.2万公顷,林地2万公顷。
山地、丘陵盛产地瓜、花生,并是林、果、茶、烟的主要产区;中南部区沿河平原土层深厚,土质肥
沃,是小麦、玉米、大豆和蔬菜生产基地。
水资源 地表水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5.15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深290.7毫米,地表水年拦蓄能
力0.4亿立方米。地下水多年平均资源总量为2.32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河道侧渗量为0.04亿立方米,占
地下水总补给量的1.5%。多年平均地下水可开采量为1.74亿立方米,占地下水补给总量的73.7%。
矿产资源 全县石英砂资源已探明的储量为 4亿吨,远景储量 30亿吨,储量大、质量优、易采
选,为国家级特大型石英砂矿区。国内罕见的黑色花岗岩“中国蓝”,已探明储量 3000多万立方米,
远景储量 8000万立方米以上,可与世界上著名的“巴西蓝”相媲美。已探明的金属矿点 58处,主要
有金、银、铜、铁等矿藏。同时,萤石、瓷石、蛭石、矿泉水、河砂、石灰岩等多种资源也具有相当
规模。特别是铜井地热资源,日出水 800吨,温度达 70多度,开采潜力大。
动植物资源 境内野生动物有500余种,主要有兽类、鸟类、爬行类、昆虫类。野生植物800余种,
其中低等藻菌类植物100多种,苔藓类植物80余种,种子植物600余种。

经济建设
改革开放 30年来,沂南县不断加快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化和市区
一体化进程,着力打造“活力沂南、实力沂南、魅力沂南”,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突破、新跨越,
“文化旅游名县、 生态宜居大县、 特色经济强县” 三大品牌初步显现。2008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
115.3亿元, 是1978年的113倍。 全县财政收入4.59亿元, 是1978年的44.2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
62.64亿元,比1978年增加62.61亿元。
农业 1978年前,沂南县是经济结构单一的农业县,农业产值在全县经济中的比重占77.2%。随着
改革的深入,市场对调节产业结构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逐渐增强,全县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
化。 在第一产业保持较快发展的同时, 二、三产业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由
1978年的77.211.910.9调整为2008年的21.243.735.1,初步形成了以中部平原为重点的优质粮,
以沂河、汶河、蒙河沿岸为重点的蔬菜,以西部山区为重点的林果,以东部丘陵为重点的烤烟和以西
部山区、东部丘陵为重点的畜牧等五大农业支柱产业,成为山东省有名的蔬菜之乡、油料生产基地、
优质花生生产基地和烤烟生产基地。 2008年,全县现价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4.4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
24.5亿元,是1978年的59.1倍。粮食生产由过去自供不足到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粮食产量43.1万
吨,是1978年的1.8倍。油料总产7.2万吨,蔬菜总产68.4万吨。水果总产9.4万吨,水产品总产0.3万吨,
肉类总产31.49万吨,分别是1978年的5.6倍、16.2倍、52.3倍。大棚蔬菜、地膜覆盖、保护地栽培、配
方施肥、间作套种等新技术不断得到推广应用,优良品种覆盖率不断扩大。全县复种指数达到166%。
是年,完成林业产值3.2亿元,新造林面积2582公顷,年末实有林地面积5.6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37.1
%。畜牧业总产值完成27.1亿元。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60.02万千瓦。
蔬菜产业是沂南县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2008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65万亩,其
中日光温室10万亩,早春大棚10万亩,小拱棚10万亩,有机蔬菜1万亩,蔬菜总产量26亿公斤,总产值
39亿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有瓜菜类、茄果类、叶菜类、豆类、葱蒜类、蘑菇类、薯芋
类及水生蔬菜、香椿、草莓、西瓜等十几个菜类和黄瓜、番茄、韭菜、芸豆、豆角、生姜、辣椒、白
菜、茄子等60余个品种。全县有十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分别是依汶、大庄的大棚韭菜生产基地,
苏村、辛集、大庄的日光温室黄瓜生产基地,依汶早春大棚黄瓜生产基地,葛沟、砖埠的日光温室西
红柿及大棚草莓生产基地,杨家坡日光温室芸豆生产基地,大庄、铜井的生姜生产基地,岸堤、孙祖、
湖头的春季露地黄瓜生产基地,湖头、依汶、辛集、苏村的夏秋露地黄瓜生产基地,青驼、双堠的西
瓜生产基地,双堠的辣椒生产基地。其中,黄瓜、韭菜、生姜、芸豆、茄子、豆角、蒜黄、芦笋、毛
豆等9个蔬菜品种被认证为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2008年,沂南县有佛发菜、西兰花、芹菜、韭菜、白
菜、芸豆、茄子、辣椒、莴苣、芦笋、莲藕等11个蔬菜品种获得国家级有机认证。以此为契机,沂南
县正式启动十万亩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已在辛集镇、蒲汪镇、砖埠镇、湖头镇、依汶镇、苏
村镇等乡镇落实基地5000亩。其中,凯杰森基地已发展2000亩,青果公司基地已发展1500亩,运通公司
基地已发展500亩,临沂科技示范园已发展基地1000亩。全县蔬菜批发市场70处,其中规模以上的8家,
年交易蔬菜180万吨,交易额19亿元,从业人员6000余人。苏村蔬菜批发市场、鲁中(沂南)蔬菜批发
市场、辛集房庄子蔬菜批发市场、依汶葛庄蔬菜批发市场等市场,年交易蔬菜都在2亿公斤以上。较
大的市场流通企业有鲁中蔬菜有限公司,下设的鲁中蔬菜批发市场,总投资2200万元,是全国十大蔬
菜批发市场之一,年批发各类蔬菜20亿公斤。2008年末,全县共有综合批发市场4处,集贸市场118处,
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61亿元,是1978年的97.8倍;实现服务业增加值40.4亿元。
工业 197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仅为4100万元。随着改革的日益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逐步建立,沂南县工业所有制结构发生深刻变化,逐步打破单一所有制形式,形成非国有工业比重上
升,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增强了企业活力,继而在培植骨干企业,形成规模经济和进行
产权制度改革等方面有了较大突破,效益也有明显提高。沂南县依托资源优势、传统产业优势,充分
发挥“市场竞争和政府引导培植”双重力量的作用,产业集群得到迅猛发展,形成了以澳柯玛、格仑
特、绿源、新大洋等企业为龙头的电动车产业集群;以金浩源矿业、晶钠硅粉等企业为龙头的建材产
业集群;以凯杰森、青田、青果等食品加工企业为龙头的食品产业集群;以华盛中天、开元轴承等企
业为龙头的机电产业集群;以三和玩具、汇丽鞋帽等企业为龙头的轻工产业集群,其中电动车产业集
群被评为“山东省十大影响力产业集群”,成为鲁南经济带的亮点;空心砖机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20
%,成为全国最大空心砖机制造基地。2008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157.49亿元,是1978年的384倍。规
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10家,实现总产值104.4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实现产值23.26亿元,占规模以
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24.4%。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5.74亿元。
沂南县电动车产业起步于2002年初。沂南县是机电生产大县,原国有企业华日集团曾经是国十大
摩托车生产企业之一,有良好的生产设备和熟练的技术工人,具有生产电动车的优质条件。2002年,
引入青岛澳柯玛集团对华日集团下属企业——蒙德摩托车公司实施重组,将电动车作为新上重要项目,
当年便生产销售电动车6.8万辆,跻身同行业前列。沂南电动车产业集群该项重组的成功,既有效地
盘活了存量资产,又实现了新兴产业的快速形成。2006年,成立沂南县电动车专业招商办公室,加大
专业招商和产业集聚力度,先后引进了绿源电动车(山东)公司、格仑特电动科技公司等整车生产企
业和生产无刷电机的新大洋机电科技公司等集群核心企业。2008年5月2日,成功举办中国电动车行业
峰会暨沂南县电动车专业招商会,来自浙江、江苏、上海、天津等全国十几个省市300多家知名电动
车企业(新日、富士达、英克莱等)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为了增强产业关联度和集约化生产程度,形
成规模化、洼地化效应,沂南县以澳柯玛(沂南)新能源电动车公司和山东格仑特电动科技公司为轴
心,规划设立了“沂南电动车辆城”,产业集群核心企业全部入驻。为了拉长、拓宽、增厚产业链条,
形成小企业大规模的优势,在电动车辆城内规划了总占地800亩的“中国·沂南电动车配套园”,专
门吸纳配套企业。已形成以澳柯玛(沂南)新能源电动车公司、山东格仑特电动科技公司为代表的整
车生产和以山东新大洋机电科技公司为代表的配套企业50余户,其中核心企业5户,从业人员6000余人,
形成年产200万辆各类电动车的规模,地产零部件配套率达到30%左右。2006年以来电动车产量年增幅
均在38%以上,持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产品有电动自行车(三轮车)、电动轿车、电动高尔夫球车、
电动旅游观光车、电动货运车等五大系列50多个花色品种,畅销国内20多个省市,并出口到美国、法
国、加拿大、日本、泰国、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澳柯玛(沂南)新能源电动车公
司获得“山东省名牌产品”、“山东省著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中国电动车市场消费者满
意第一品牌”等称号。

城乡建设
城市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沂南县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城市建设步伐逐步加快,县城面
貌发生了较大变化。2002年后,全县城市建设总投入达35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入7.5亿元,城市面貌
日新月异,功能不断增强。在全市率先完成了县城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加强了详细规划编制,县城
详规覆盖率达80%,有力指导了全县城乡建设。完成了历山路北段,金波路中段,卧龙山路南段、北
段,银杏路东段、芙蓉路东段等10余条路段硬化建设,硬化道路面积88万余平方米;铺装彩板历山路、
人民路等路段人道板铺装30万平方米;安装路沿石25余万米。实施了澳柯玛大道东段、西段,迎宾大
道城区段,历山路,北环路等10余条路段的绿化条带建设和经济开发区绿化建设,建设了文化路绿地、
历山路北段绿地、振兴路中段绿地、团山绿地等休闲绿地,共新建、改建绿化面积100余万平方米。
完成了澳柯玛大道、朝阳路、历山路等20余条路段改造建设,安装路灯2900余基,城区路灯总盏数达
到5000余盏。完善了南寨5万吨水厂配套建设,县城供水普及率达98%。投资建设了污水处理厂,实施
了历山路等路段、工业园区污水管网建设,城市污水处理率逐步提高。实施了诸葛亮文化广场建设、
汉街建设、城中村改造、朝阳路综合改造、历山路综合改造、澳柯玛大道综合改造等几十项城建重点
项目建设,增强了城市综合功能。诸葛亮文化广场集纪念、集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改变了沂南无
大型城市广场的现状。规划建设了芙蓉花园、电力花苑、朝阳小区、东城丽景、华苑怡景等一批功能
齐全的新型小区,实现房地产开发面积180万平方米,提高了县城居民的居住质量。
村镇建设 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村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在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掀起了小城镇建设高潮,全县村镇
面貌大为改观。2002年以来,全县小城镇建设完成投资30多亿元,共硬化城镇道路400公里;拓宽改造
城镇街道 40余条;新建公园6处;新增绿化面积30万平方米,栽植行道树100余万株;安装路灯4100余
基;建设自来水厂6处,安装供水管道1526公里,城镇自来水供水普及率达45%。至2008年底,全县小
城镇驻地人口达26万人,城镇建成区面积达 52.23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36.81%。

社会事业
科技 改革开放以来,各级专业技术人员由1983年前的512人发展到24503人,其中中高级专业技术
人员7529人。引进本科以上专业技术人才1000余人,其中硕士研究生55人。与国内外20多所大专院校和
科研院所建立各种形式的技术合作和战略合作关系,建成省级技术开发中心1处,省级科研所1家,高
校中试基地5家。沂南县科研民办机构发展到44家。30年来,沂南县共承担实施市级及以上各类科技计
划195项,争取资金5492万元。自1994年组织实施科学技术发展计划以来,到2008年累计实施县科学技
术发展计划项目391项,投入科技三项经费1889.5万元。全县共取得市(地)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励183
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项,省级科技成果奖励44项,累计开发省级以上新产品35个。全县省级高新技术
企业发展到13家, 纳入高新技术产业统计的企业有20家。 “中国专利山东明星企业”达到4家。拥有
“大庄牌烧鸡”专利的大庄烧鸡有限公司在第4届中国国际专利名牌产品博览会上被评为中国商标优
秀企业。山东鲁南轴承有限责任公司的“中型汽车轮毂轴承工艺技术推广”列入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
广计划。山东清华同方鲁颖电子有限公司的“叠层片式电感器”和沂南同皓电子元件有限公司的“小
型化CT81型交流电容器”项目被国家科技部列为“国家重点新产品”。成功报批国家“十一五”863
计划项目——“高频高性能耐击穿MLCC材料及元件”。沂南县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技工作先
进县”、“2007年度科技进步工作先进县”等称号。
教育 1978年前, 沂南县教学条件非常简陋。1977年,全县有8.5万名学生无课桌,占学生总数的
60%。1979年秋,农村中小学校舍“三改造”、“六配套”工作全面展开,1986年全县基本实现“六
配套”的农村中小学达到1038所,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工作基本完成。1993年,开始城镇学校校舍改
造,投入资金2304万元,实现了城镇校舍规模、校舍、课桌凳、操场、环境五达标。1999年开始对农
村中小学布局进行调整,全县中小学由1978年的987所调整到2008年的187所。2001年开始实施农村中小
学危房改造工程,至2008年底投资2.36亿元,新建教学楼87座,平房6370间,教室由当初的黑屋子、土
台子发展到教学楼和大平房,中小学生人均校舍面积由1978年的3.3平方米增至6.65平方米。1991至1995
年,投入350余万元,建成中小学实验室136个,配备器械1.05万件,2003年顺利通过省实验教学普及县
验收。至2008年,全县建有微机室68处,师生用微机达到6200台,62所学校建有校园网,60所中小学建
有多媒体教室,县直中小学、乡镇中心学校及59所完全小学建有实验室、仪器室,实验仪器按国标标
准配置。沂南县教育城域网已基本建成,基本实现了网上办公、信息发布和资源共享。1991年,沂南
县开始实施初等义务教育,1993年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995年1月顺利通过省政府“基本普及
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达标验收,在全国贫困县中率先实现“双基”。2007年开
始全面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累计减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本费、学杂费及补助公用经费
7678.44万元,实现“人民教育人民办”到“义务教育政府办”的转变。2008年,高中、职业学校在校
生达到19988人,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92024人,幼儿教育在校生18269人,特殊教育在校生143人。教育
教学质量稳步提高。1978年,全县 4761人参加高考,57人升入大学,173人升入高中中专;2008年,参
加普通高考人数达到7756人,重点进线630人,本科进线2898人。30年来,累计为国家输送大中专学生3
万余名。
文化体育 投资兴建卧龙公园、工会广场、府前休闲广场等一批重点文化体育设施,在多个乡镇
和村街社区建成文体健身活动广场和文化体育大院,配置健身设施。有线电视用户发展到8万多户,
入户率达40%以上。群众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自2005年起,每两年举办一届诸葛亮文化旅游节活
动。至2008年,全县拥有各种群众文化机构3处,博物馆4处,公共图书馆1处,藏书8.2万册。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42处,其中国家级1处、省级6处。拥有国家珍贵文物22件,其中一级文物4件,二级文物5
件,三级文物13件。非标准体育场地298处,面积11.8万平方米。县城公共活动场所6处,标准田径场1
处,综合训练场(馆)3处,有8个乡镇建成综合类文体广场。
医疗卫生 全县共设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416处,其中县级7处,乡镇25处,农村合作医疗社区服
务所345处,厂矿、学校和私营医疗机构39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258人,其中高级93人,占4.13%;
中级845人,占37.42%;护理人员356人,卫生防疫人员147人。在岗乡村医生1126人。县乡综合医疗机构
设有病床3142张,其中县级医院1008张,乡镇卫生院789张,农村合作医疗服务所和厂矿、学校及私营
医疗机构共有1345张。全系统业务用房总面积11.77万平方米。2008年全县有75.08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
村合作医疗, 受益人口达202.68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6.25%。
旅游 沂南县古称阳都,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山东省战工会纪念馆军事家诸葛亮的故乡,唐
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祖居地和嫡裔居住地,境内文物古迹、人文景观众多,其中汉代古迹就有近百处,
北寨汉画像石墓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在开发建设中的诸葛亮文化旅游区和十里汉街是省内
外有影响的汉式建筑群之一。抗日战争时期,沂南是沂蒙山区革命根据地的中心,被誉为山东的“小
延安”,苏鲁豫皖边区省委、中共山东分局、八路军一一五师、山东纵队、抗大一分校、山东抗日军
政干部学校曾长期驻扎于此。沂蒙母亲王换于纪念馆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就诞生在青驼寺,著
名革命歌曲《跟着共产党走》诞生在孙祖镇。沂南县是孟良崮战役的主战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陈毅、徐向前、罗荣桓、粟裕等都曾在这里战斗和工作过。全县先后有30余万人次参军支前,牺牲近
万人,涌现出了“沂蒙红嫂”明德英、“沂蒙母亲”王换于等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模人物。境内沂、
汶、蒙三河汇流,山清水秀、生态良好,贯穿全境的汶河是临沂市的主要饮用水源,也是目前全省没
有污染的河流之一。全县已形成了以蒙山彩蒙景区、诸葛亮文化旅游区、红嫂家乡旅游区暨《沂蒙》
红色影视基地、汶河漂流、温泉竹泉为主体“五点连一线”的旅游开发格局,初步打造了“诸葛亮文
化之乡、沂蒙红嫂家乡、漂流之乡、竹泉古村之乡、地热之乡”五大旅游品牌,先后成功举办了三届
中国临沂诸葛亮文化旅游节,并被中国民协授予“中国诸葛亮文化之乡”称号。
人民生活 2008年县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27元, 全县在岗职工人数36371人, 工资总额
6.94亿元, 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9253元,城镇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590元。是年,农民年均纯收入
5282元,城镇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为34.8平方米、26.77平方米。

诸葛亮文化旅游节
首届中国· 临沂诸葛亮文化旅游节暨全国第十四次诸葛亮学术研讨会2005年5月20~22日在沂南
县召开。节会的主题是弘扬诸葛亮文化,打造诸葛亮故里品牌,展示沂南县改革开放的崭新形象和时
代风貌。节会期间,整个文艺演出结合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紧扣旅游节主题,分《人杰地灵》《热
土情深》《沂蒙放歌》三个篇章,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沂南灿烂的历史文化,歌颂了沂南这片奉献热土
上取得的新成就。全国第十四次诸葛亮学术研究会共有114名学者参加,收到学术论文81篇,对诸葛亮
文化进行了多层次、多方位的研讨。沂南北寨汉画像石学术研讨会有58位专家学者参加,收到学术论
文311篇,为今后进一步加强对汉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期间,参加项目推介会的海内外客商达300
余人,共签约项目64个,利用外资17.5亿元,其中合同项目34个,合同金额13.5亿元,协议项目30个,
协议金额4亿元。举办了旅游资源推介会及“诸葛故里游”观光线启动仪式和旅游商品“智圣奖”评
选大赛,还举办了首届中国临沂诸葛亮文化旅游节楹联大赛、人文主义·中国书法中国印中国画展览
活动、卧龙学校揭牌仪式、诸葛亮宗祠落成剪彩仪式、孔明苑·中国诸葛亮文化碑林奠基仪式、沂南
县工农业产品展、盆景奇石展等活动。山东电视台、临沂电视台录制播出了大型文艺演出。新华社、
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社、大众日报、临沂日报、香港大公报等60余家媒体的100多名记者
进行了采访报道。
第二届中国·临沂诸葛亮文化旅游节2007年5月29~31日在沂南县召开,活动主题为“诸葛故里,
魅力沂南”。全县文化工作者和CCTV-7乡村大世界栏目组共同组织了开幕式暨大型文艺演出《走进诸
葛亮故里——中国·沂南》。文艺演出紧扣诸葛亮故里这一主题,将历史文化、现代文化和催人奋进
的红色革命文化相结合,通过大型歌舞表演、相声、京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全面展示沂南的新气象、
新风貌。 节会期间举行了招商引资经贸洽谈会,会上签约项目32个,签约额24.6亿元,其中签约合同
24个,合同投资额18.236亿元;签约意向8个,意向投资额6.38亿元,投资涉及沂南县农业、工业、城
市建设、旅游开发等多个领域。中国·沂南电动车、空心砖机展销活动成为节会的一大亮点。举行了
诸葛亮故里旅游文化推介会,顺利通过了诸葛亮文化旅游区AAA级旅游区验收。在文化推介活动中,
省旅游局、省旅游协会领导和36家旅行社的负责人,对沂南县旅游景点进行了现场指导和全方位的考
察,共推介景区景点11个,签订合同60余份,成功推介了沂南县“诸葛亮故里,红嫂家乡,休闲胜地”
的旅游品牌。此外,还组织开展了汉街落成典礼、诸葛亮故里龙舟大赛、诸葛亮诞辰1826周年纪念活
动、诸葛亮故里大型焰火晚会等活动。新华社、《大众日报》、《光明日报》、山东电视台等60余家
主流媒体的80多名记者以通稿、专版、专题形式刊发了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