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18&rec=50&run=13

文化艺术
改革开放30年来,不断加强基础文化设施建设。相继建成市博物馆、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临
沂人民广场、东方红影剧院、新四军军部等一大批文化设施。实施了市直文化设施五大工程。其中临
沂市图书馆位于临沂市中心人民广场西侧(新华路中段),占地9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万 平方米,
计划藏书600万册,总投资1.24亿元。2008年5月全面开工建设,为全市的藏书中心、书目中心、图书馆
信息网络中心、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心、图书馆发展研究中心。孙子兵法竹简大遗址保护工程,
以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为中心,打通沂州路与沂蒙路的通道,建设中国兵学博物馆和兵学体验馆,
开发以孙子兵法为核心的体验娱乐产业。市博物馆新馆是2009年全市十大为民工程之一,位于市行政
中心前湖心岛南, 占地总面积2.85万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建筑高度27.3米,4层,总投资
1.2亿元。临沂市文化艺术中心,包括群众艺术馆、展览馆、美术馆及文化广场4个部分,位于市行政
中心前湖心岛南,占地面积1.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总投资9000万元。新编历史故事柳
琴戏《王祥卧鱼》剧照沂蒙精神纪念馆,主体工程建设规模为3.6万平方米,总投资2亿元。以上五大
工程,总建筑面积13.2万平方米,总投资10余亿元。至2008年,全市12个县区公共图书馆基本上进行了
新建、改建、扩建,图书馆藏书200余万册,馆舍面积2.1万平方米,从业人员158人。文化(艺术)馆
建筑面积达到2.5万平方米,从业人员247人。按照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全市180个乡镇有130个乡
镇综合文化站通过验收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农村文化大院迅速发展,全市四级公共文化网络初步形
成。
依托各类文化设施, 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 群众文化活动场景充分利用元旦、春节、
“五一”、“十一”等节庆时机,广泛组织文化演出、书画展览、电影放映周活动。每年都组织开展
送文化下乡、“四进社区”活动200余次,受益群众达500余万人次。广场文化、社区文化、农村文化、
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发展,丰富了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截至2008年,已
连续举办八届临沂市广场文化艺术节、八届“健康杯”民间秧歌会,六届书圣文化节、二届诸葛亮文
化旅游节。中国临沂书圣文化节先后荣获“中国节庆活动50强”、“中国十大最具潜力节庆”、“中
国十大文化艺术类节庆”等荣誉称号。参加了全国首届农民艺术节、山东省首届星光奖评选、山东省
相约奥运美术、书法、摄影展和中国合唱学会、中华少数民族基金会主办的全国中老年合唱大赛,并
取得优异成绩。歌曲《孝河畅想》、小品《山里红》获“山东省首届星光奖”二等奖。合唱《沂蒙山
小调》 获全国中老年合唱大赛“荷花金奖” 。积极开展创建社会文化先进县活动,各县区每年组织
1000余场文艺演出、文艺汇演;兰山区建设了文化艺术中心、图书馆北城分馆,河东区完成区图书馆、
文化馆改建工程,罗庄区建设了图书馆、文化馆等“三馆两中心”。
创作了一大批融思想性与艺术性于一体,弘扬主旋律,具有浓郁沂蒙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多次
在全省、全国比赛中获奖。现代京剧《山东有个王廷江》获山东省第五届艺术节剧本奖;小品《牛班
长的婚事》获全省首届电视小品大奖赛唯一优秀编剧奖、第四届“曹禺戏剧文学奖”;舞蹈《揽秋》
大型风情歌舞《蒙山沂水》剧照获全国第十届群星奖银奖;方言话剧《村委主任》获山东省“五个一”
精品工程奖;大型民族交响乐《沂蒙山小调》获全国民族交响乐大赛第四名;现代柳琴戏《山里红》
在第四届中国滨州博兴小戏艺术节上荣获适宜农村和基层推广演出的“最佳推荐剧目奖”;《沂蒙畅
想》荣膺山东省“四进社区”文艺展演优秀节目金奖;全面展示临沂历史文化、革命文化和现代文化
的大型乐舞诗《蒙山沂水》获山东省“精品工程”奖。2008年9月,《沂蒙山小调》、《蒙山沂水》双
获“泰山文艺奖”金奖。2007年创作的新编历史故事柳琴戏《王祥卧鱼》,在中国(枣庄)柳琴戏艺
术周暨柳琴戏艺术论坛演出,荣获13项大奖。2008年,代表山东省参加了迎奥运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优秀剧目展演。圆满完成“奥运火炬”临沂站传递演出、市第四届运动会开幕式大型团体操表演、走
进革命老区山东省暨临沂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专场大型文艺演出、“情系三农”革命老区扶贫专场
《蒙山沂水》演出、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专场演出等。积极组织商业演出,市歌舞团和柳琴剧团每年
演出200余场,收入近百万元,观众近50万人次。
临沂市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历史文物众多。全市有不可移动文物遗迹3000余处,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1000余处。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先后组织发掘了琅
琊王墓、苍山韩塘汉墓、沂南东周墓、费县左家王庄大汶口文化遗址、洗砚池晋墓、苍山金山汉墓、
小皇山墓地、河东三官庙汉墓、莒南文疃春秋墓、苍山宋墓、郯城马陵山史前文化遗址等墓葬、遗址,
抢救保护了一批珍贵文物。2003年,在王羲之故居扩建中抢救性发掘两座晋墓,出土文物250余件,有
59件被定为国家珍贵文物,被评为“200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截至2008年底,全市有馆藏文物4
万余件(套),国家珍贵文物2792套2979件,其中一级文物62套110件,二级文物291套323件,三级文物
2439套2546件。有郯国故城和洗砚池墓群等5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8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按照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总体部署,全市“三普”工作从2007年9月开始,至2008年底,已完
成第一阶段的各项任务,普查登记古迹220处,其中新发现 64处、复查156处。从2005年开始,在全市
范围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申报工作。郯马五大调、柳琴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柳琴戏》的代表性传承人张金兰入选省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公
布了临沂市第一批23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张金兰、樊继美、尹芳利为市级首批非物质文
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举办了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暨民间艺术品展。
2006年,临沂市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文化事业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
《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并将文化领域的相关产业纳入国民经济运行统计体系。认真
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投融资、税收、用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培育临沂电影业、演
艺业、会展业等领域的骨干企业。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优化投资环境,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文化产业,
以阿咪果、芭提雅、钻石钱柜等为代表的民营文化娱乐企业不断发展壮大,鲁南爱书人音像图书、青
岛海信音像、新华书店音像等连锁经营单位相继在临沂市发展连锁经营门店。截至2008年底,全市共
有文化产业活动单位6987个,资产总计99.8亿元,从业人员7万人,累计实现收入111.3亿元。2008年,
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72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7%。临沂市文化产业从探索起步的初级阶段,进
入不断培育和加速发展的新时期,日益成为临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不断加大管理力度,净化文化市场。全市有网吧571家,音像连锁200余家,歌舞娱乐场所100余家。
临沂市建立网吧监控平台,实施对网吧的全程实时监控。实行有奖举报制度,控制网吧经营单位的数
量,推动网吧向“连锁化、主题化、品牌化、规模化”方向发展。针对各县区辖区内重点部位和游商
地摊等非法音像制品经营活动进行重点打击。联合工商、公安等部门对娱乐场所加强日常检查和突击
检查,严厉打击歌舞娱乐场所各类违规经营行为,农村演出市场中草台班子、野剧团的非法演出活动,
保障了文化娱乐场所的规范经营和健康发展。

新闻出版
临沂日报报业集团临沂日报报业集团是中共临沂市委机关报社。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
集团大力探索新形势下媒体发展、报业体制改革、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子,新闻宣传、媒体建设、报业
经营等工作取得重大成就,走出了一条科学、和谐发展之路。2006年成立报业集团,成为山东省第五
家报业集团。
在办好《临沂日报》的基础上,积极创办子报子刊和新闻网站。先后于2001年创办《东方青年》
杂志和琅琊新闻网站,2002年创办《沂蒙晚报》,2003年整体接收《沂蒙生活报》(2006年更名为《鲁
南商报》),2003年整体接收《少年天地》杂志,2006年创办了全省地市级报社中第一个手机报——
《沂蒙手机报》,形成了“三报两刊一网站”的媒体新格局。
进行媒体版面改革和新闻改革,明确各媒体定位,稳固和培育各自的主流读者群。经过2008年下
半年的综合性改革,加强了《临沂日报》的指导性、新闻性,强化了《沂蒙晚报》的贴近性、本土性
和原创性。《鲁南商报》以市场为导向,增加了财经新闻的报道分量和报道深度,突出了财经类报纸
特色。《东方青年》、《少年天地》和琅琊新闻网也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同时,进一步改革创新,
扩大影响。实施版面改革“五个一”工程和新闻精品化工程,成立新闻宣传策划中心和舆情信息分析
中心,建立集团、子报子刊(网)、主要编采部门三级策划队伍,完善新闻例会、新闻阅评制度,建
立健全网络新闻宣传、舆情分析、责任追究机制和好、差新闻评审办法等,促进了新闻宣传质量的综
合提升。1998~2008年,集团共有900多件作品获得省以上好新闻奖。《临沂日报》、《沂蒙晚报》连
年被评为全省十佳报纸和全省优秀级报纸,《鲁南商报》连年被评为全省良好级报纸,《东方青年》
杂志被评为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近年来, 集团大力发展报刊发行、 广告、印刷等主业经营,构建了完善的主业经营产业链条。
2008年,对统一管理、分报经营的广告运作模式进行改革,实行适度“统分”结合的广告经营体制,
进行广告经营部门机构重组和广告经营人员竞聘上岗,成立了新的报业广告公司。整合发行资源,深
化发行体制改革,将乡镇以下报刊投递业务临沂新闻大厦代理给邮政部门,将自办发行与邮政发行相
结合,进一步规范了发行队伍,优化了发行网络。
集团先后创建新闻旅行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信息网络传媒公司等经济实体,并积极承办、
举办俄罗斯皇家芭蕾舞演出、滨河万人长跑赛、CBA联赛、WCBA联赛、中国足协杯赛、鲁南地区汽
车展示交易会、浙商峰会、房产论坛和展览等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印刷出版业从1978年到2008年底,临沂市从事印刷出版业的企业由35家发展到1732家,报刊从1种
增加到8种;印刷设备从单一的铅印机发展到CTP直接制版机、海德堡四色胶印机等多种先进的技术设
备, 固定资产达30多亿元; 从业人员由几百人增加到2万多人; 年产值从1000万元增加到32.1亿元。
2005年,有4家印刷企业进入全省印刷百强企业行列,1家出版发行企业被列入全省发行10强企业,10
家出版发行企业被列入全省发行百强企业。在2005、 2006年全省、全国印刷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组织的
出版物印制质量对评中,全市28家出版物印刷企业中有14家获“省优产品”奖,列全省“省优产品”
第一名。其中,山东新华印刷厂临沂厂以768个品种,11444.07印张,列全国出版物印刷企业“署优产
品”第三位,同时获“署优产品”印刷企业金奖。投资新建了占地70亩、一期工程建筑面积达11100平
方米的印务中心。印务中心拥有现代化的卫星传版、激光照排、彩色印刷设备,所印报刊连续11年被
省新闻出版局授予优质奖,有7个品种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优质奖。
2008年,全市印刷出版业实现产值30.12亿元,利税3.04亿元。以山东新华印刷厂临沂厂为中心的
出版物印刷基地,集书刊印刷、商业印刷、精美包装、书刊发行、产品设计、版材生产、物资供应、
设备服务、物流配送、物资展销为一体,专业化、机械化的出版产业园区初具规模。以兰山区、罗庄
区、河东区、沂水县、莒南县为中心辐射全市的包装装潢印刷业,依托临沂商品物流城,逐步形成鲁
南包装装潢印刷产业群体。出版物发行业继续完善与出版社合作的运行模式,走集编印发于一体,融
批零展于一炉的发展新路子,超前选题策划,加大前期投入,做好投资和引进工作,实现了合作共赢。

广播电视
改革开放之初,临沂市广播电视基础设施非常薄弱,全市只有一座中波转播台和12个县级广播站,
广播站机器设备落后,传播手段单一,节目内容少,信号质量差。1978年,全市收音机千人拥有量1.2
台,电视机拥有量几乎是空白。1983年,中共中央下发37号文件,确定了“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
四级混合覆盖”的方针。1984年10月1日,临沂人民广播电台正式开播。1986年元旦,临沂电视台正式
开播。1988年底,高184.5米的广播电视综合塔在金雀山顶落成,临沂电视台的节目覆盖面扩大了一倍。
之后,各县区相继建起了广播电视台。1994年6月,临沂有线广播电视台建成。1998年,投资8000多万
元建设了临沂广播电视中心,2000年12月竣工投入使用,总建筑面积23000平方米。设计高度326米,工
程总投资1.6亿元的广播电视发射塔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截至2008年底,全市有市级广播电视台1座,
县(区)级广播电视台12座,中波转播台1座,微波站1座;广播电视报社1家。临沂市广播电视台有新
闻、文艺等广播频率,每天播出90多个小时,节目覆盖鲁南地区;有新闻综合、公共、农科等电视频
道,每天播出50多个小时,节目通过有线、无线混合覆盖全市九县三区。
30年来,广播电视设备不断升级换代,节目覆盖面不断扩大。广播从有线小喇叭发展到中波广播,
再发展到调频立体声广播;电视从黑白电视发展到彩色电视,从无线电视发展到有线电视,从模拟电
视发展到数字电视,形成了有线和无线结合、中波和调频结合、模拟和数字结合、城市和农村协调发
展的广播电视覆盖网,广播混合覆盖率达到97.14%,电视混合覆盖率达到97.84%。2004年7月1日,临沂
市开通了数字电视。2008年底,临沂城区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工作基本完成,发展用户12万多户,县区
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工作开始启动。数字电视传送节目106套,模拟有线电视传送节目40多套。数字化广
播音频工作站、数字化电视摄像机和编辑机、数字化广播电视转播车的使用,使广播电视从采录拍摄、
编播制作到传输发射由传统模拟技术向现代数字技术全面过渡,实现了台内节目制作的数字化、网络
化。
临沂市在面积大、人口多、地形复杂、覆盖困难的条件下,把有线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作为政治
工程、文化工程和民心工程来抓,科学规划,精心部署,创新举措,整体推进。1996年罗庄会议,掀
起了县县通有线广播电视的热潮。2000年郯城会议,掀起了乡乡通有线广播电视的热潮。2006年临沭
会议,掀起了村村通有线广播电视的热潮。2007年底,实现全市7172个行政村和5503个50户以上自然村
有线广播电视村村通。2008年底,实现全市2035个20~50户自然村有线广播电视村村通,全市有线广播
电视入户率达到60%。在全国革命老区中率先实现了有线广播电视村村通。2007年11月27日,省政府在
临沂召开全省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会议,推广了临沂市的做法和经验。
组建临沂广电网络有限责任公司,加大有线电视网络的建设开发力度。利用有线网对党政机要专
网进行改建,实现了市到省、到各县区专网电话的互联互通。与铁通公司合作,开发了语音服务,发
展公网电话用户1.3万多户。开通因特网服务,发展因特网用户2000多户。开通市到省、到各县区的电
视电话会议系统,并实现市、县电视新闻节目通过光缆向省台回传。
改革开放以来,临沂市广电事业紧紧围绕全市的中心工作,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改
革开放以来临沂市加快发展的好典型、好做法、好经验,发挥对内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对外宣传临
沂、 展示形象的作用, 为实现临沂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截至
2008年底,临沂市广播电视台在省电台发稿连续5年获全省第一,在省电视台《新闻联播》发稿连续8
年获全省第一;在中央台发稿也位居全省前列。1999年3月,临沂电台与市政府纠风办在全国率先开办
《行风热线》节目,得到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赞扬,《行风热线》栏目组被评为全
国广播影视系统先进集体。临沂电视台开办的《琅琊风云榜》、《直播临沂》等一系列名牌栏目的影
响不断扩大,进一步带动了节目整体质量的提高。举办了交通音乐台开播10周年文艺晚会,策划组织
了“临沂经济人物评选”、“感动临沂年度人物评选”等一系列活动。采取一系列措施,理顺广告经
营体制,加强责任落实,广播电视由事业主导型向产业主导型转变。2008年,市广播电视局经营总创
收达到1.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