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15&rec=37&run=13

2008年,中共临沂市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
神,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科学应对、开拓进取、抢抓机遇、积极作为,全面推进各项事业,保持了经
济发展、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
思想政治建设不断加强。通过举办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会、专题报告会、培训班等形式,组织广
大干部学习贯彻中共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
科学发展观,全面加强了党员干部的理论武装。围绕落实省委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战略部署,结合打
造经济大市、商贸强市、文化名市、宜居城市的目标任务,确立了三个“两手抓”(一手抓商贸、一
手抓工业,打造工商复合型经济大市;一手抓城市、一手抓农村,构建城乡协调发展的区域中心城市;
一手抓文化、一手抓旅游,培植文盛人兴的新型现代化城市)的发展思路。加大干部培训力度,充分
发挥党校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主阵地作用。完成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取得了一系
列比较完善的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和实践成果。以“提高服务质量、优化发展环境”为主题,深入开
展第六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突出解决部分党员干部中存在的“不想作为、不敢作为、不会作为”
的问题,进一步推动了作风转变。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不断扩大初始提名、推荐考察、讨论决定3个环节中的民主,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3次召开全委扩大
会议,对空缺的4名县区长和3名市直综合部门正职人选进行了无记名投票推荐。全面加强对干部的综
合管理和日常监督,完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出国审批工作,加强和改进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
的经常性考核,把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调整和干部使用、奖惩的重要依据。首次对各县区委和部分
市直党委(党组)选拔任用干部情况、党委(党组)主要负责人执行条例情况和对新提拔干部的认可
度进行了民主评议,干部群众的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均超过99%。积极探索党政干部培养链,注重从
基层和生产一线培养和锻炼干部。从市、县机关选派1068名年轻干部到363个后进村任职帮扶,并面向
全省公开选聘2000名高校毕业生到5个欠发达县农村任职。注重对基层干部的选拔使用,首次从基层公
务员中公开考选32人充实到市级机关。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深化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
完善基层党建工作创先争优机制。适应撤村并居、建设农村社区的新情况,加强村居党组织调整设置
工作。深入开展事业单位领导班子“五个好”创建活动,加强机关、学校、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
等基层党组织建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惩治和预防体系建设,加大从源头上防治腐
败工作的力度。积极开展廉政教育,通过开展寄发廉洁提示函、反腐倡廉诗歌朗诵、廉政自省日、主
题教育等活动,增强了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深入开展纠风治乱和优化发展环境活动,坚决纠正征
收征用土地、城镇房屋拆迁、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中损害群众利益以及拖欠农民工工资和工程款问题。
开展了治理教育乱收费、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治理公路“三乱”等活动。全年清
理教育违规收费172.3万元,查处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问题30件,查处公路“三乱”案件60件,查处
各类损害农民利益案件203件。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纪检监察机关全年共受理群众信访举报3036件
(次),立查案件988件,其中,县处级干部案件7件,乡科级干部案件59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935人,
挽回经济损失1100余万元。
经济发展平稳较快。全年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97.5亿元,增长26.1%;实现生产总值1958.2
亿元,增长13.2%;地方财政收入达80.2亿元,增长16.7%。年初确定的109个重点建设项目开工93个,
完成投资135亿元。加强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相关项目的筛选、论证和提报工作,中央下达临
沂市投资项目66个,总投资13.6亿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商贸物流业实
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16.9亿元,增长23.6%,全市市场交易额达933.3亿元。市场改造提升成效显著,
临沂批发城被授予“中国十强文明市场”和“中国专业批发市场最具影响力品牌”称号。旅游业不断
发展壮大,4A、3A级旅游区分别达8家、11家,全年接待国内游客2032.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54.7
亿元。房地产业完成投资119亿元,增长77.4%,新开工建设商品房1133.2万平方米。年末金融机构存贷
款余额分别达1407.8亿元、1041.5亿元,比年初分别增加251.7亿元、140.5亿元;全年保费收入44.6亿元,
增长35.1%。积极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开拓新兴市场,全年实现出口26.3亿美元,招商引资到位市外资
金175.5亿元。投资结构趋于合理,全年第一、第三产业投资分别完成37.4亿元、349.2亿元,增长177.6
%和47.4%;加大对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各级在教育、农林水、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涉农补贴、
保障性住房等方面投入财政资金89.4亿元;技改、高新技术产业投入分别完成238.4亿元、69.4亿元,增
长62.3%和92.9%。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投资,造纸、建材、黑色金属冶炼业等行
业投资下降。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之比调整为12∶51.2∶36.8。工业效益增长迅速,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260.6亿元,其中利润168.6亿元,分别增长22%和22.4%。444家企业实现利税
过千万元, 其中过亿元企业31家,分别增加157家和4家。八大支柱产业支撑力得到加强, 完成增加值
668.5亿元,增长15.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26.51%,提高1.87个百分点。自
主创新和研发能力不断提高,全年共取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236项,其中市级以上科技奖励212项。中科
院山东综合技术转化中心临沂中心、临沂市科学技术合作与应用研究院成立,鲁南制药集团的“哺乳
动物细胞高效表达国家工程实验室”成为该领域唯一的国家级生物工程实验室,全市博士后科研工作
站达6家。资源能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取得新成果。积极推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实施土地开发整
理复垦,新增耕地2200公顷,盘活存量用地590.4公顷;节能减排工作取得进展,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
降5.8%,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减少6%和3%,临沂市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资源节约型和
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改革试点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各级财政投入“三农”资金76.8亿元,同比增长34.9%。全市农机
总动力达771.9万千瓦,80%的农业劳动量由机械承担。农业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林牧渔业全面发
展,粮食总产达432.4万吨,临沂市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入推进,农产品加
工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336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1.1万家,农产品标准化
生产基地达23.33万公顷,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累计达304个。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4%,高出
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被评为全国农技推广、植保工作先进市。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全
市新建水利工程9100余处,开工建设6座中型水库、提前完成290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全市
有效灌溉面积达36.93万公顷。文明生态村建设取得新进展,新增用沼气户4.2万户,累计达30万户,
占全省的35%;农村自来水新增受益人口42.2万人,普及率达75%。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落实各项
支农惠农政策,粮食、良种、农机、农资、能繁母猪等涉农补贴6.2亿元,全部通过“惠农一卡通”
直接发放到农民手中。切实落实减负政策,农民人均减负151元。农村社区建设成效明显,“大村庄
制”社区建设进展顺利。土地流转健康发展,通过龙头企业租用、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接、种粮大户转
接和一般农户互换租赁等方式,累计流转土地3.8万公顷。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组建
山东省首家新型农村资金互助组织,扎实推进贫困村村民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农村流通服务业发展
走出新路子,供销社、农信社、专业合作社和邮政物流“四大载体”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民生状况不断改善。市委、市政府年初确定的12件改善民生的实事基本完成。全市城镇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达14998元,增长17%;农民人均纯收入5383元,增长14%,增幅居全省首位。居民消费价格
指数上涨4.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9.4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6.7万人次,
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达40%以上。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各项政策全面落实,涵盖高等院校、
职业学校、普通高中的助学体系全面建立,临沂职业学院和临沂高级技工学校成功组建,临沂大学通
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疾病预防控制和传染病救治“两个体系”建设取得进展,进一步健
全城乡预防、保健、医疗网络,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5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均有较大幅度
增长,新农合财政补贴标准提高到人均74元,参合率达98.1%,在全省率先实现行政村100%全覆盖。城
乡居民住房条件不断改善,完成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建设63.3万和3.3万平方米,廉租住房补贴累
计达1932户,城乡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分别达25.6和30.1平方米。加快宜居城市建设。积极实施中心
城市带动战略,北城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涑河片区、滨河景区、临沂大学筹建等重点工程进
展顺利,城区河道、道路、铁路沿线、城中村、旧住宅区、城乡结合部治理改造步伐加快,城市功能
日益完善,“滨水”特色更加突出。县城和中心城镇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道路扩建、
街道整修和环境治理等工作取得新进展。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临沂市被评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
进市,被授予“中国书法名城”、“中国地热城”、“中国市场名城”等称号。在中科院公布的中国
城市竞争力排名中, 临沂市居第5位; 在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中, 临沂市居第1名;进入
2008年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榜”和“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在人民网评选的“改革开
放30周年最受关注的30个城市”中,临沂市居第27位。关注困难群体生产生活。完善物价上涨与提高
困难群众生活补贴和保障标准联动机制,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得到较好保障。全年下拨救灾资金1480万
元,城乡医疗救助支出1399万元,城市、农村低保对象分别达6.9万人、24.8万人,“五保户”集中供
养率达70%以上。
文化名市建设加快推进。积极发挥临沂市红色文化资源优势,以弘扬沂蒙精神为主线,加强爱国
主义基地和红色文化聚集区建设,推出了一批弘扬沂蒙精神的典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社
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组织了“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和文明礼仪宣传教育活动,形成了文明和谐
的社会风尚。结合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广泛宣传展示临沂市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激发
了干部群众建设大临沂、新临沂的热情。围绕文化名市建设,打造富有沂蒙特色的红色、书法、兵学、
商旅、山水五大文化品牌。市图书馆、兵学博物馆、临沂大剧院、文化艺术中心、科技馆、历史博物
馆新馆等文化设施加紧规划建设,各县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文化惠
民工程加快实施,在全国革命老区中第一个实现了有线电视村村通,全市所有20户以上的自然村全部
通上有线广播电视,入户率达60%。在全省率先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整合文化管理和经营单位,
理顺政企、政资、政事等关系。加快建立多元化投入体制,形成了一批初具规模的文化产业园区和基
地,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7%,提高0.4个百分点。文艺创作实现新突破,有11部作品获
省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奖,4部作品获泰山文艺奖。电视连续剧《沂蒙》等几部精品已
开始制作。郯马五大调、柳琴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柳琴戏》的代表性传
承人张金兰入选省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对外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大,多篇稿件
被中央和省重要媒体播出或刊发,市广播电台、电视台向省发稿数量居全省第一位。
社会秩序和谐稳定。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工作重心下移,积极开展平安创建活动,
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和90%以上的村居达到规范化标准要求,提高了基层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集中
开展打击违法犯罪专项行动,严厉打击黑恶势力、“两抢一盗”、非法融资以及黄赌毒等犯罪活动。
开展治安落后村居、道路交通、建筑市场、废旧物品收购站点等8项秩序综合整治活动,维护了城乡
治安秩序。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动态监控体系、平安互助网、治安保险工作全面推进,“平安特
派员驻村、防范到户、责任到人”的治安防范机制进一步完善,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群众满意率
达98.5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两个百分点,临沂市被推荐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完成奥运
火炬传递和奥运安保任务,被奥组委评为圣火传递“五星级”城市。坚持以群众工作理念统领信访工
作,畅通信访渠道,规范信访秩序,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教育、法制等手段,妥善解决群众诉求。
认真开展信访突出问题集中整治、县(市、区)委书记大接访、市直机关干部下访和市级领导干部百
日包处百件信访案件等活动,解决了一批久拖不决的信访疑难问题。推行基层信访稳定“五个一”模
式,把维护信访稳定的触角延伸到村居、社区。建立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长效机制,注重从源头上排查
治理,健全完善以调解中心为平台,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相结合的多元调解机制,把矛盾
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去省、进京上访分别下降13.2%和20%。强化安全生产管理。认真
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和百日督查专项活动,突出煤矿、非煤矿山、尾矿库、危险化学品、道路
交通、人员密集场所等重点区域和部位的安全治理,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总体上保持平稳。安全生产事
故起数、受伤人数、死亡人数、经济损失分别下降19.4%、27.8%、37.8%和49.1%。全面加强对食品药
品安全的市场监管,有效处置了“问题奶粉事件”对全市造成的影响,确保了群众食品药品安全。
(王晓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