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1997年临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13&rec=6&run=13

1997年,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全市人民认真学习党的十五大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改
革、发展、稳定的一系列部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和企业改革步伐,国民经济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财政收入增加,金融形势平
稳,市场供应充足,物价涨幅明显回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一定提高,全市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各项社会事业继续发展,实现了中央提出的“稳中求进”的总体要求,“九五”计划的良好开局得到
巩固和发展。国民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农业基础仍比较脆弱,抵御自然灾害
的能力不强,工业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矛盾仍较突出,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企业下
岗和失业人员增加,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大等,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一、综合
1997年,全市各级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取得显著成效。农业积极实行贸工农一
体化经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工业生产以企业改革改制为动力,促进现有资产的优化重组,增强
生产经营活力;私营、个体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成为经济建设新的有生力量。初步统计,1997
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2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5
亿元,下降3.3%;第二产业增加值171亿元,增长16.6%;第三产业增加值128亿元,增长19.9%。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9.5%、40.3%、30.2
%,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353元,比上年增加534元。
全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6878元/人, 其中第一产业3456元/人, 第二产业13204元/人, 第三产业
10215元/人,均比上年有较大增长。企业改革实现较大突破,全市乡及乡以上企业完成改制面达85
.7%,全市新组建企业集团36家,累计发展企业集团181家。外经贸体制、流通体制、社会保障体系、
住房制度等改革也取得新进展。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好成绩。在城市,深入开展“建文明城市,创
文明单位,做文明市民”活动,对环境卫生、治安、交通、市场、文化广告秩序进行整治,城市文明
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在农村,大力开展创文明乡镇、文明村庄活动和以“美在农家”为主的家庭文明
建设活动,提高了农村的文明程度。全市治安秩序和社会风气进一步好转,安定团结局面进一步巩固
和发展。
二、农业
1997年,全市各级坚持把农业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以农村奔小康为总抓手,围绕实现农业增产、
农民增收的奋斗目标,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在大灾之年保持了农、林、牧、渔各业全面发展,取
得较好成绩。
种植业生产。夏粮生产获得丰收,总产量194.81万吨,增长4.1%,再创历史最好水平。由于
受夏秋连续干旱和11号台风影响,秋粮和主要经济作物等农产品有不同程度的减产。其中,秋粮总产
231.05万吨,比上年下降19.6%。在秋粮总产中,玉米86.79万吨,下降27.4%;地瓜93.29万吨,
下降21.9%;稻谷40.15万吨,增长3.0%。全年粮食总产量425.87万吨,比上年下降10.3%。在
经济作物中,棉花总产6673吨,下降30.5%;油料总产39.32万吨,下降21.5%;烤烟总产6.7万
吨,增长29.3%;蔬菜总产386.7万吨,下降3.6%;水果总产86.2万吨,下降14.9%。
林业生产继续稳定发展。 1997年全市共完成造林37.5万亩,四旁植树2786万株,干果品总产3.
35万吨。
畜牧业生产。1997年,全市加快实施“兴牧富民”工程,认真落实发展畜牧业的政策和措施,畜
牧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年末生猪存栏351万头,大牲畜存栏104万头,羊存栏316万只,家禽存养5352
万只,肉类总产量70万吨,禽蛋产量25万吨。
渔业生产。1997年,全市大力发展池塘连片高产高效开发和水库养殖开发,大力推广网箱养鱼,
结合农业高效开发,发展稻田养殖,渔业生产取得较好成绩。全市水产养殖面积38.2万亩,水产品
总产量6.1万吨,增长7%。
1997年,全市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现代化程度进一步提
高。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67.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2.6%,其中农用排灌动力58.7万千瓦,比上
年增长35.2%。年末拥有农用汽车4160辆,拖拉机9.56万台,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4.3万公顷。全年
农村用电量11.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9%,化肥施用量(折纯)34.6万吨。1997年,全市加大科教
兴农力度,科技进步因素在农业增产增收中的作用不断增强。粮、棉、油等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
95%,主要果品良种率达80%左右,主要畜禽良种率达75%以上,花生、黄烟覆膜率分别达到90%和
100%,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步伐明显加快。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推行龙头企业带基地连
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建立起一大批区域特色鲜明的大型农业商品基地。全市较大规模的农产品加工
龙头企业发展到700多家,大型农产品龙头市场140处,各种龙头企业带动生产发展的农户占全市农户
的30%。
三、工业和建筑业
1997年,全市工业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为核心,继续深入开展“管理效益年”活动,加快培植市
场竞争力强的区域骨干企业,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工业产品和工业产业结构,促进了现有资产的优化
重组,取得较好效果。
工业生产稳定增长。1997年,全市完成乡及乡以上工业增加值78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工
业生产的主要特点:一是轻重工业保持均衡增长,产品结构趋向优化,轻重工业产值比例保持在1.7:
1左右。一批名优产品初步形成规模优势,其中,兰陵系列酒、温河系列酒、银麦系列啤酒、声乐系
列鞋、金锣火腿肠、青援食品等轻工产品和艳阳天牌复合肥、华日牌摩托车、沭河牌手扶拖拉机、临
沂通讯电缆等重工业产品的生产量保持高速增长势头。一部分新兴产品和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生产快
速增长并赢得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二是产销衔接逐步好转。全市乡及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4.17
%,其中轻工业为94.1%,重工业为94.26%。在各种经济类型工业中,国有工业产销率94.85%,
比全市平均水平高0.8个百分点;集体工业产销率93.37%;其他类型工业产销率95.47%。三是企
业组织结构趋向集团化,大中型企业的支撑作用明显加强。1997年,全市以名牌产品为龙头,通过兼
并联合,新组建了沭化、郯化、红日化工、鲁南纸业、华玉等五家企业集团,全市重点企业集团到年
底已累计达到21家,其中有7家规模较大的企业集团实行市级计划单列,增加了全市工业经济的整体
实力。
工业经济效益稳定回升。1997年,全市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05.31%。
全年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59.76亿元,增长3.6%,实现利税26.06亿元,增长4.6%,其中利润
12.13亿元,增长7.4%。有5家工业企业全年实现利税过亿元。工业企业百家利税大户实现利税17
.35亿元,占全市乡及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的71%。在反映工业经济效益水平的7项指标中,总资产
贡献率10.91%;资本保值增值率118.3%,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70%,比上年下
降1.2个百分点。
工业企业改制进展顺利,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民有民营为主要形式的企业改制工作迈出新步
伐。1997年,全市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改制面达90.3%,其中,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改制98家,
改制面达76.5%,并初步建立了以现代企业制度为特征的经营机制,进一步增强了企业活力。乡属
集体工业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积极进行出售和拍卖,搞活资产运营,取得明显效果。在民营
企业中,形成了以金锣、源深集团为代表的一大批在全市具有重要地位的骨干企业,为发展壮大民营
私营企业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
建筑业生产稳步发展。1997年,围绕加快发展建筑业,努力培植支柱产业的战略目标,全市各级
建筑部门加大行业改革力度,建筑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全市建筑企业完成增加值25.9亿元,增长18
.8%。全市资质等级四级以上建安企业316个,有8家企业产值过亿元,4家企业利税过千万元。国有
和城镇集体建筑施工企业竣工房屋面积390万平方米,增长11.7%,房屋竣工率95%。国有建筑企业
劳动生产率39514元/人。实现投标承包的单位工程1241个,施工面积320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1997年,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指导下,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以重点项目建设为龙头,加强基础
设旖、基础产业和大型项目的建设,投资结构进一步调整,投资规模保持适度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
资产投资完成110.17亿元, 比上年增长18.9%。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投资49.59亿元,增长
24.5%; 集体单位投资28.35亿元,增长12.1%;其他经济和城乡居民个人投资32.22亿元,增长
17.2%。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开发以城镇住宅建设为重点,大力实施“安居工程”,做到房
改与建设相结合,新区开发与旧城改造相结合,取得显著成效。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82亿元,
增长60.1%。
施工项目增多,在建规模扩大。全市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项目644个,其中,本年新开工项目519
个。国有和城镇集体单位在建总规模92.81亿元,比上年增长49.4%;农村集体单位施工项目2860个,
比上年增加980个,其中,本年新开工项目2755个,比上年增加982个,在建总规模28.61亿元。全年
新增固定资产59.95亿元。
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市国有单位投资中,农林牧渔业投资1.51亿元,
增长31.3%;能源工业投资8.99亿元,增长57.1%;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投资10.43亿元,增长
1.2倍,所占比重分别比上年上升了10个百分点。
年初市政府确定的20个重点建设项目和34个重点技改项目工程进展顺利,其中临沂电厂第一台12
.5万千瓦机组、小埠东拦河坝等重点工程项目已完成并投入使用。沂蒙路拓宽改造及金一路等18条
城区道路改造工程总长度2.73万米,总硬化路面54.6万平方米,已于年底如期完成。飞机场扩建已
基本具备通航条件,沂河南大桥、京沪高速公路临沂段建设工程进展加快,红日集团、华日集团、临
工机械等重点企业扩建、改造工程进展顺利。1997年全市新增主要生产能力:发电装机容量16万千瓦
时,水泥26万吨,氮肥9万吨,摩托车20万辆。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持续发展。1997年,全市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运输能力不断提高,客货运输量增
加。全市新建、改造干线公路145公里,新建县乡公路325公里。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5255公里,
其中,高级、次高级公路3408公里。全年完成公路货运量2378万吨,比上年增长9.8%,客运量1809
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6.2%。
邮电通信事业发展明显加快。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88亿元,比上年增长37.5%;业务总收
入4.5亿元,增长35%。年末全市长途电路5148路,新建移动通讯基站34处,电话交换机扩容10万门,
电话普及率达到3.58部/百人,比上年增加1.34部/百人。全市已通电话的行政村达9066个,占全
部行政村的95%。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1997年,全市城乡市场商品供应丰富多彩,物价稳定,买方市场的格局已初步形成。全年实现社
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6.2亿元,比上年增长13.3%。 按销售地区分,市以上消费品零售额60.6
亿元,增长16.2%;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75.6亿元,增长11.1%。按经济类型分,国有经济
零售额32.8亿元,增长6.7%;集体经济零售额23.3亿元,增长3.1%;私营和个体经济零售额58
.8亿元,增长30.2%;其他经济21.3亿元,下降1.7%。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92.0亿元,
增长16.3%;餐饮业12.2亿元,增长20.2%;制造业11.1亿元,增长14.8%;其他行业20.9亿
元,下降5.3%。
市场建设步伐加快,交易额增加。1997年,全市新登记市场19处,改、扩建市场20处。年末共有
城乡各类商品交易市场965处,其中各类专业批发市场189处,综合集贸市场776处。各类商品交易市
场成交额292亿元,比上年增长15%,其中,临沂批发城市场成交额177.2亿元,增长18%。
1997年全市市场销售特点:一是商品供应充足,商家促销手段多样,消费者购买商品有较大的选
择余地。二是季节性因素影响减弱,各月份销售均衡,呈现淡季不淡,旺季平稳的销售局面。三是市
场主体多元化趋势明显,国有商业在市场主体所占份额由上年的25.5%下降为24%。私营、个体商
业所占份额由上年的37.5%上升为43.1%。四是耐用消费品市场持续旺销,各类名牌产品占有较大
的市场份额。国产名牌商品赢得广大消费者的信任。五是餐饮业销售呈较强增势,增长幅度比上年提
高11个百分点。
物价涨幅在上年明显回落的基础上继续大幅度回落。1997年,全市商品零售价格指数100.4,居
民消费价格指数100.8。涨幅较上年分别回落6.9和7.6个百分点,是1985年价格改革以来涨幅最低
的一年,有效地实现了年初确定的价格控制目标。在各类消费品价格指数中,居住及水电燃料类比上
年上升23.7%;医疗保健类、服务项目类上升6.4%;交通和通讯工具类下降1.4%;食品类下降2
.8%。从涨跌构成看,房租、水电、燃料、邮费、文娱、修理及其他服务费等项目价格上扬,粮、
蛋、菜、果、通讯工具及家用电器等价格下跌,其中粮价下降18.2%,菜类价格下降10.4%,蛋类
价格下降25.8%。
七、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稳步发展。1997年,全市有进出口权的生产企业累计达47家。全年出口创汇1.44亿美
元,比上年增长23.1%,其中,外贸自营出口创汇6237万美元, “三资”企业出口创汇8166万美元。
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深加工产品和摩托车、机动喷粉机等机电产品出口额增长幅度达10%以上。
1997年,全市新批利用外资项目100项,合同外资额5582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623万美元。在新
批利用外资项目中,“三资”企业项目49个,合同外资2586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781万美元。
对外交往和旅游业进一步活跃。全年共接待来自国外和港澳台地区的参观、访问以及从事各项经
济贸易和交流的人员2839人次。共派出招商引资、考察访问、洽谈贸易团320批,981人次,出访19个
国家和地区。国内旅游发展迅速,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216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8.64亿元,分别比
上年增长0.47%和1.6%。
八、财政、金融
1997年,全市围绕实现全年财政增收,收支平衡目标,加大税收征管力度,强化预算约束,严格
支出管理,财政收支超额完成预算任务。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24.5亿元,比上年增长21%,其中地
方财政收入15.8亿元,比上年增长26%;财政支出24.9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基本上实现了财
政收支平衡。
金融形势稳定。1997年,全市继续贯彻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强化金融监管,取得明显成效,各
项存、贷款保持稳定增长,信贷资金总体保持平衡。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44.6亿元,比
年初增加33.17亿元;贷款余额202.8亿元,比年初增加31.49亿元。在贷款增量中,中长期贷款有
所增长,短期贷款增势趋缓。货币回笼保持增长。全年银行现金总收入832.5亿元,比上年增长33%;
总支出757亿元,比上年增长35.6%。全市累计回笼货币94.72亿元,比上年多回笼22.75亿元。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1997年,全市共有53.5万户家庭参加了家庭财产保险,2228家企业参加了企
业财产保险。全年财产保险费收入1.3亿元,赔保支出7322万元。198万人参加人身保险,全年人寿
险保费收入2.25亿元,赔保支出1230万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1997年,全市科技工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任务,大力实施科技兴市和发展新技术产业战
略,加快科技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工业方面,以中小型动力机械、电子陶瓷和功能陶瓷、新型石膏建
材、精细化工、纺织新技术新材料、精密齿轮传动箱等六个领域为重点,组织开展技术创新工程,推
动了工业科技进步。农业方面,以“三项工程”为主线,大力推广农业科学技术,组织农民学科技,
增强科技意识。全市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被国家科委批准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
点城市”,12个县区均被评为科技先进县。全年共安排市级以上科技发展项目284项,其中星火计划
项目32项,火炬计划项目6项,国家级新产品试制项目12项。全市共取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187项,比
上年增加86项。其中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34项,星火奖31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3项,国内领先水
平的12项,国内先进水平的41项,省内先进水平的57项。推广科技成果150项,科技计划内成果转化
率达到80%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45%。技术市场日益活跃。全市技术贸易机构已发展
到1497家,从业人员1.39万人,年内签订技术合同453项,技术贸易成交额1.4亿元。科技专利工作
取得新成绩,全市共申请专利115项,授权88项,实施46项。企业技术开发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市厂
办民办科研开发机构总数达到630家,企业自主科研开发能力有所增强,有力地促进了科研和生产的
紧密结合。
气象、技术监督等部门的工作和技术水平继续提高。气象部门积极为生产生活提供气象服务,比
较准确及时地预报了各种自然灾害,成功地实施了5次人工降雨,有效地缓解了旱情。技术监督部门
突出工作重点, 在生产领域对4000多个生产企业的68种 (类) 产品进行定期监督检查,在流通领域对
3000多个经销单位进行监督检查,继续开展化肥农药保质销售工作,有效地维护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利
益。
教育部门积极推进教育工作的两个重要转变,深化教育改革,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
质量和办学效益,全市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进展。1997年学年末,全市有普通高校2所,在校学生7413
人,招收新生3687人;成人高校2所,在校学生2873人,招收新生1762人;中等专业学校15所,在校生
15779人,招收新生5556人;成人专业学校12所,在校生7692人;技工学校21所,在校学生16700人;职
业中学35所,在校生36035人;普通中学352所,在校学生58万人;小学5491所,在校学生133.1万人;
特殊教育学校11所,在校学生1331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7%,入学儿童巩固率98.88%。扫
盲教育工作取得成效,全市青壮年识字率99.2%。民办教育方兴未艾,各类民办中小学校达11所,
在校学生2950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全年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和各类展览活动中发表文艺作品1500多件,获奖
作品450件。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全市各专业文艺表演团体深入基层,为群众演出220场次,各电
影放映单位放映电影2万余场次。群众文化娱乐活动蓬勃开展,有力地促进了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全
市有公共图书馆10个,图书藏量增加;文化艺术馆11个,博物馆4个,文物管理机构4个。档案工作取
得新进展。全年共接收档案6412卷,馆收藏量达29万卷,依法对外开放档案总量达2.25万卷。农村
建档任务基本完成,全市村级建档175万卷,建档率达90%以上。广播电视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全市
有无线广播电台9座,电视台3座,有线电视台1座,有线电视转播台12座,全市广播综合覆盖率87.4
%,电视综合覆盖率87.1%,全市制作电视剧2部。出版工作成绩显著,全市共发行报纸177万份,
杂志420万份,出版图书10.5万册。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1997年,全市各类卫生机构363个,其中医院62处,
卫生院230处,疗养院1处,专科防治所(站)17处,妇幼保健院、站13处,卫生防疫站13处。卫生机构
拥有病床15020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83万人,其中医生7761人,护师、护士4941人。农村卫生工
作成绩显著,全市12个县区普遍以县区为单位实现了“初级保健”目标。全市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覆
盖率以县区为单位达到100%,以乡镇为单位达到93%,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已有27万
农民享受合作医疗。预防保健工作稳步推进,计划免疫工作扎实开展,传染病发病率稳中有降。科教
兴医取得新成绩,全市完成卫生科研课题鉴定50项,有5项被评为省、市科技进步奖。
体育事业有较快发展。1997年,全市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狠抓基础训练工作,提高竞技体育
水平,精心做好备战十九届省运会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在山东省1997年“希望杯”10个项目的比
赛中,获得金牌2枚、银牌4枚、铜牌7枚。有11名运动员随省专业队参加了全国第八届运动会决赛阶
段的比赛,获得金牌2枚,银牌1枚,铜牌3枚,是参加全运会历史上的最好成绩。全民健身活动蓬勃
开展,全市共举办各类体育比赛416次,参加人数达7.8万人。有4个县被评为“全国先进体育县”,
有9个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和6个先进个人在全国八运会上受到表彰。
十一、人口与就业
1997年末,全市有人口978.57万人,比上年增加7.34万人,增长0.7%,其中非农业人口173.
57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11.7‰,死亡率5.3‰,人口自然增长率6.4‰。
全市年末从业人员616.4万人,其中城镇70.8万人,农村545.6万人,从事第一产业人员361.6
万人,第二产业人员129.5万人,第三产业人员125.3万人。全市共有职工56.7万人,其中国有单位
职工42.77万人,集体单位职工9.52万人。年末下岗职工3.48万人。年末城镇失业人数1.8万人,
失业率为3.1%。
十二、人民生活水平、环境保护
城乡居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据抽样调查,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20元,比上年增长5
.6%, 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4.8%; 人均消费支出3199元,比上年增长5.2%。农民人均纯收

2053元,增长8.6%,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7.7%;人均消费支出1248元,增长1.7%。城乡居民
年末储蓄存款196.71亿元,比年初增加27.7亿元。工资水平提高,全年全部职工工资总额29.19亿
元,比上年增长14.9%,职工年平均工资5208元,增长13.5%。社会性保险改革效果显著,全市职
工医疗统筹保险参保率达到94%,职工退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100%。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全市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恩格尔系数43.2%,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恩格尔系数47.8%,分别比上年下降
了1.1个和0.7个百分点。
环境保护事业成就显著。1997年,全市以保护生态环境和加快沂沭河水污染治理为重点,加大环
保工作力度,强化监督管理,着力改善环境质量,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年完成水污染治理项目101个,
累计完成治理项目投资2.45亿元,年新增污水处理能力7101.8万吨,可削减化学需氧量20.6万吨。
注:
(1)所列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数字按当年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2)本公报所列各项数字均为年快报数或初步统计数。
(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