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文化成就]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12&rec=64&run=13

综上所述,琅邪王氏在为政治国、家学、家风、书法、绘画、文学、史学、园林文化、儒商文化
等诸多方面有着突出的建树,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家族文化——琅邪王氏文化,由于上述文化在这一家
族中参与者众、成就斐然,且代不断章,因此具有不可替代性和连续传承性。除上述文化成就外,琅
邪王氏中的一些有志之士,还涉猎其他一些领域,并取得了骄人的业绩。由于这些成就在家族中不具
有群体性,故不再一一专列条目记述。根据所掌握的资料,特对这些王氏族人的成就予以简要勾勒:
东晋时的王廙是音韵学家,“音律众妙毕综”。王导的次子王恬“多技艺,善奕,为东晋第一高
手”。王僧虔解音律,上表请正音乐。官仕南齐的王瞻(王珣曾孙),“于棋射尤善”。官仕南梁、南
陈的王冲(王珣六世孙),晓音乐,司歌舞。
北宋时的王质 (王旭次子,王旦之侄) ,将儒、释、玄三学融会贯通,进行研究,撰成百余卷的
《宝元总录》,对后世理学产生了一定影响。
明代的王守仁,是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他的哲
学思想集中于《大学问》一书。格物致知说、行知合一说和致良知说,是其哲学思想的主要理念。他
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认为身的主宰便是心,心之本体便是理,心外无理;心之所发
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心外无物。他认为心的“灵明”便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强调主观意识
的能动性,却混淆了主体与客体、意识与存在的界限,忽视了二者的对立关系。所倡心学特别强调良
知说,认为人心的灵明即良知,良知即天理。其良知实质上即主观的道德意识,既是是非标准,亦是
善恶标准。晚年提出“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
去恶是格物。”他的知行合一说,一方面肯定道德意识的自觉性,要求人应在内在精神修养上下功夫;
另一方面亦重视道德的实践性,强调人历事磨炼,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他提倡知行合一的目的在于
克服“一念不善”。其思想中的积极成分,不仅受到近代思想家康有为、梁启超的重视和熊十力的推
崇,而且还影响到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思想界,成为当世之显学。在教育学理论方面,王守仁反对对
儿童实行“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式的教育,主传“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以达“自然日长
日化”。
比王守仁稍晚的王世贞,既是著名的文学家,亦对戏曲有精研。在其所撰的《艺苑卮言》中,对
南北曲产生的原因及其优劣作了颇有见地的论述。
王鏊第十四孙王季烈(1873~1952年),精通曲律,长期从事昆曲的理论研究,他和俞粟庐、吴梅
一起并称近代昆曲三大家。他著有《寅庐曲谈》、《度曲要旨》,在《寅庐曲谈》中,他首次提出了
“主腔”概念,使谱曲和联套等过去被认为高深莫测的技巧有了准绳。其子王守泰继承先父的研究,
并发扬了其父提出的主腔说,在所著《昆曲格律》一书中,分析了“二郎神”、“朝天子”等曲牌的
主腔。1981年,各地曲友汇贤于苏州,发起编写《昆曲曲牌及套数范例集》,主持此事者即是王守泰。
从议定起始到此书出版,前后历时14年之久。
王露,山东诸城人,系民国初期中国著名的古琴家和琵琶家,与王心源、王冷泉合称为“诸城琅
邪三王”。王露先从王心源学习虞山派琴曲,后研习王冷泉传谱的金陵派琴曲。曾向天津“白云道人”
学北派琵琶,并有所创新。其著名弹奏曲目为《十面埋伏》。曾于清末赴日本学西洋音乐,民初在济
南创办德音琴社授琴。1919年任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国乐导师。辑著有《玉鹤轩琴谱》8卷、《玉鹤
轩琵琶谱》4卷,创作乐曲数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