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12&rec=61&run=13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开始摆脱长期作为经学附庸的地位,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以经学起
家的琅邪王氏家族中,先后出现了一批在治史方面学术有成的贤达。
南朝宋时的王韶之,系王伟之之子。王伟之常自抄当世的诏书表奏,对东晋太元年间(376—396年)
和隆安年间(397—401年)的时事,不论大小,全部撰写。王韶之随父至乌程县,对经史子集博涉多闻,
根据其父抄录和撰写的资料,加以整理和补充,撰写了《晋安帝阳秋》一书。义熙十一年(415年),刘
裕执掌东晋朝政,因王韶之长于文辞,任用他为通直郎、领西省,掌管晋安帝的诏诰。元熙年间(419-
420年),晋恭帝一切诏书,皆由王韶之拟定。
王韶之是位刚正不阿的史学家。撰《晋史》时,忠于史实,不徇私情。如在记述王珣贪财、王作
乱等事方面,尽管王珣、王均为本家族前辈,却秉笔直书,不隐其丑。王珣长子王弘,王次子王华,
当时皆系当朝显贵,王韶之直书其父阴暗面,心中不免有些恐惧,虽王弘仍与他有些交往,但王弘弟
王虞、王柳、王孺、王昙首及王华兄王泰等,皆和他不复往来。宋文帝对王弘与王韶之“两嘉之”。
南朝齐时的王逡之,少时礼学博闻,昇明三年(479年)萧道成封齐公,以王俭为尚书右仆射。王俭
以王逡之为著作郎兼尚书左丞,参与定齐国仪礼。此前,王俭撰有《古今丧服集记》,王逡之指出其
中须加修改的错讹11处。
齐建元二年(480年),王逡之任国子博士兼著作郎。齐武帝萧赜时,王逡之撰《永明起居注》,记
录齐武帝日常生活等事。 王逡之著有《世行》 5卷,《礼仪制度》13卷,《三代起居注钞》15卷,
《续俭百家谱》4卷,《南族谱》2卷,《百家谱拾遗》1卷。
南朝齐时的王珪之,对历史很有研究,南朝宋元徽二年(474年),后废帝刘昱下诏,让王珪之纂集
古设官历代分职这样一书本。他用心尽力,倾其所学,“凡在坟策,必尽详究。是以等级掌司,咸加
编录;黜陟迁补,悉读研记。违章服之差,兼冠佩之饰。属值启运,轨度惟新”。历经几年,撰成初
稿,丞相褚渊看后奏明皇帝,放“速洗正刊定”,结果,未刊印完王珪之因祸而死,官至长水校尉。
齐永明九年(491年),王珪之子中军参军王颢将其父遗著50卷,谓之《齐职仪》上表献给齐武帝,
齐武帝下诏将此书交付秘阁保存。
南朝梁时的王规,在12岁时,略通《五经》大义,及长,好学有口辩,州举季才,郡迎主簿。梁
武帝时,诏其为待中。王规集《后汉书》众家异同者,注《续汉书》200卷。另有文集20卷,史学方
面,南朝齐王智深,齐武帝时撰有《宋纪》30卷。
三槐王氏之裔的王鸣盛,是清代著名的史学家和经学家。科举以殿试一甲第二名(榜眼)入仕,官
至礼部侍郎、光禄寺卿。其母病故后不再出仕,居苏州潜心治学30年,终成大家。他以汉学的考证方
法严谨治史,撰成《十七史商榷》100卷。为了写好该书,王鸣盛不辞辛劳,收集、考证了大量史料,
对汲古阁所刻各史书,上起《史记》,下至《五代史》,均改补脱误,逐一加以评述。对各史中有关
地理、职官和典章制度部分,论述更为详细,成为与钱大昕所著《二十二史考异》齐名的乾嘉学派的
史学名著。他撰写的《蛾术篇》,对中国古代制度、器物、文字、人物、碑刻、地理等均有详考博证,
其学术价值与宋洪迈的《容斋随笔》和王应麟的《困学记》齐名。王鸣盛还对《尚书》进行了认真的
研究,撰成《尚书后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