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12&rec=60&run=13

东晋于建康(今南京市)立国后,大批从中原地区渡江南迁的世族子弟,为秀美的江南风光所吸引,
寄情于山水的诗文遂应运而生。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修禊之日,王羲之、谢安等四十余位知
名文人聚集于会稽山阴境内的兰亭,曲水流觞,赋诗言志。随后,王羲之将这些诗歌结集在一起,为
之作序,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作者通过对兰亭一带秀丽的自然风光的描绘,抒发了其对人生
苦短、宇宙无限的深沉感慨,虽有消极之情,但作者对于庄子“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观点
提出了强有力的质疑,又具有积极的意义。在艺术方面,此文一气呵成,直抒胸臆,清新自然,在当
时雕琢成习的文坛,别树一帜。清张习孔在《云谷卧游》卷二云:“六朝文章靡陋,独王逸少高古超
妙。”当属灼见确评。至于此文字体之飘逸峻切,更是为历代文人骚客乃至帝王将相所珍爱。
谢道韫系王羲之次子王凝之之妻。为东晋著名女诗人。她聪慧有才辩。尝在家遇雪,其叔父谢安
问:“何所似也?”谢安侄谢朗曰:“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听
后大悦,世称“咏絮才”。她风韵高迈,被谢安称为“雅人深致”。所作《泰山吟》(一名《登山》),
描写东岳景象,得自然之趣。《拟嵇中散咏松》诗仍带玄言习气。所著诗、赋、颂、诔,原集为两卷,
正佚。今存诗文收入《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和《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南朝宋文学家王微,“为文好古,言颇抑扬”。仅从《宋书·王微传》保存下来的《与江湛书》、
《报何偃书》和《告弟谦灵书》,可以看出其文立意深邃,说理透辟,善于用典,语重情浓,写得潇
洒不落俗套。王微善诗,钟嵘《诗品》将其诗列为中品,称“其源出于张华,才力苦弱,故务其清浅,
殊得风流媚趣”。他的《杂诗二首》,向被传颂,萧统《文选》、徐陵《玉台新咏》、沈德潜《古诗
源》均予收录。王微有文集10卷,已佚。《全宋文》存《王微集》。《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辑其诗
及断句5首。
与王微同时代的王僧达, 能诗善文, 其诗风与颜延之相近,以载入《文选》的《答颜延年》、
《和琅邪王依古》 等著名。 钟嵘《诗品》将王僧达与谢混、谢瞻、袁淑、王微同列为中品,评论其
“征虏卓卓,殆欲度骅骝前”。他的文章写得很出色,如《祭颜光禄文》,写得如泣如诉,感情真挚,
十分感人。清人许槤在《六朝文挈笺注》中说该文“冲淡有真味”、“追感怆悽,错落尽致,绝无枝
蔓之笔,故佳。”
王僧达著述颇丰。据《隋书·经籍志》记载,有文集10卷,已佚。留存的作品仅有《七夕月下》
等诗5首和散见于《文选》、《宋书》、《南齐书》本传中的表、启和答友人的书信。《全宋文》存
《王僧达》集。
南朝齐大臣王俭,20岁时就上表求勘古籍,依西汉人刘歆的《七略》体例,撰成《七志》40卷,
内容分为经典、诸子、文翰、军书、阴阳、术艺、图谱七部分,附佛经录和道经录。《图谱》突破了
刘歆收书不收图的旧例。继之,又撰成《元徽四部书录》4卷。这两部著作收集了南朝宋以前的大部
分书目,是中国目录学的早期重要著作。
王俭文笔流畅,用典不僻,善于说理,以情动人。从现存史籍、碑文中见到的奏章、碑文,就可
以看出这个特点。如《谏高帝停建宣阳门表》、《悼褚渊碑文》等。其诗现存8首,其中《春诗》二
首:“兰花已匝苑,萍开欲半池。轻风摇杂花,细雨乱丛枝”;“风光承露照,雾色点兰晖。青夷结
翠藻,黄鸟弄春色。”清人王夫之在《古诗评论》中称此诗“为绝句元声”的佳作。
南朝齐文学家王融,早年举秀才。齐永明五年(487年),司徒、竟陵王萧子良在西邸广招文人学士,
王融和范云、萧琛、任昉、萧衍、谢朓、沈约、陆最知名,被称为“竟陵八友”。参与《四部要略》一
书的集成。永明六年,王融向从叔父王俭赠诗、书,王俭甚为奇赏。永明九年三月,齐武帝在华林园宴
会群臣,命王融将赴宴45人所赋之诗,作《曲水诗序》。序文歌颂齐朝的强盛、武帝的功绩和园林景物
之美、群集宴会之盛,文词富丽,后被梁昭明太子萧统收入《文选》。
王融文多为陈述政见之作,如《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主张:“上智利民,不述于礼,大贤强国,
罔图唯归。”提出要以农、战为本,反对单纯强调严刑峻法。许木在《六朝文挈笺注》中称此文“专
以劝农为主,援古证今,立言不苟,开唐宋人表、启、序法门”。
王融才思敏捷,“有所造作,援笔可待”。他在文学上最大的成就是诗歌。永明年间(483~493年),
汝南人周善识声韵, 发现汉字的平、 上、去、入“四声”后,王融和沈约、谢又根据“四声”、双
声、迭韵来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提出避免“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
旁纽、正纽)的主张,并结合晋宋以来诗歌讲求对偶、雕琢的技巧,创造出讲究声、韵和格律的新诗体,
称之为“永明体”,为我国诗歌由新变体过渡到格律诗开辟了道路。王融《和王友德元古意》诗二首,
写得音律谐和,语言精美,尤其是末二句“待君竟不至,秋雁双双飞”,显出诗作巧于收束的功夫。钟
嵘在《诗品》中称王融“有盛才,词美英净”。据《隋书·经籍志》记载,王融有文集10卷,已散佚。
明人张溥辑有《王宁朔集》。《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辑其诗76首。
南朝梁文学王籍,7岁属文,广涉诸书,博学有才气。文学家任昉对王籍颇为赏识。其《赋得咏
烛》诗,得到文坛盟主沈约好评。梁天监(502—519年)中,湘东王萧绎为会稽太守,王籍任湘东王咨
议参军,得以恣情游览会稽美丽风光。所赋《入若耶溪》诗云:“艅煌何泛泛,空水共悠悠。明霞生
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此诗长期被人们称道。
王籍诗知名于当世,受山水诗名家谢灵运(字康乐) 影响很大。“时人咸谓康乐之有王籍,如仲尼
(孔子字仲尼)之有丘明(左丘明),老聃(老子)之有庄周(庄子)。”由此可见,王籍的山水诗成就,已能
与谢灵运相提并论。梁元帝萧绎曾集王籍文为10卷,已佚。《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存其诗2首。
南朝梁文学家王筠,7岁能属文,16岁所作的《芍药赋》,文辞甚美,名噪一时。王筠和从兄王
泰齐名,当时陈郡人谢览、谢举兄弟才名很高,时人称“谢有览、举,王有养、炬。”养、炬为王筠、
王泰小字。
梁天监三年(504),王筠起家临川王萧宏行参军,迁太子舍人,后除尚书殿中郎。尚书令沈约为文
坛盟主,对王筠的诗文甚为推崇,曾对王筠说:“自谢诸贤零落已后,平生意好,殆并都绝,不谓疲
暮复逢于君。”沈约并对梁武帝萧衍说:“晚来名家,唯王筠独步。”
梁太子萧统爱文学之士,常与王筠、刘孝绰等游宴玄圃,深受萧统器重。他曾奉命撰《开善寺宝
志大师碑文》,“词甚丽逸”。又奉命撰《中书表奏》30卷,及所上赋、颂,共为一集。王筠自编所
著文章,以一官为一集,自洗马、中书、中庶子、吏部、临海、太府各10卷,尚书30卷,共100卷,
行于世。其著作已散佚,明人张溥辑有《王詹事集》。其文今存10余篇。《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辑
其诗及断句47首。
北周文学家王褒,原是南朝梁宫廷诗人,在梁曾写过《燕歌行》等诗。到北朝后受北方生活风俗
的影响,创作了不少边塞、征战内容的乐府诗,其五言寺《渡河北》,清人沈德潜《古诗源》中称赞
“起调甚高”。其《别王都宫》、《关山月》、《送裴仪同》等,也写得情真意切。据《隋书·经籍
志》记载,王褒有文集21卷,已佚。明人张溥辑有《王司空集》。《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辑其诗40
首。
以上述及的琅邪临沂王氏家族著名文人及其代表性作品,只是此家族中的一部分。《梁书·王筠
传》记载王筠与诸儿书论及家门文集时云:“史传称安平崔氏及汝南应氏并累叶有文才,所以范蔚宗
云崔氏‘世擅雕龙’,然不过父子两三叶耳;非有七叶之中,名德重光,爵位相继,人人有集,如吾
门者也”。王筠之番话,是符合实际的。
所谓“七叶”,系指以王导为一世祖而至王筠的七世。这“七叶之中”,并不包括王导从兄弟诸
支系的子孙在内。 王导这支临沂王氏“七叶” 人人有文集的具体情况是:一世:王导有文集11卷,
《全晋文》 存其教、 疏、书等文21篇。二世:王洽有文集5卷,《全晋文》存其《临吴郡上表》、
《辞中书令表》等文。三世:王珣有文集11卷,王珉有文集10卷,王谧有文集10卷,《全晋文》分别
存三人集。四世:王诞有文集2卷、《四章诫》3卷,《全晋文》存其《伐广固祭牙文》等;王弘有文
集20卷、《书仪》10卷,《全宋文》存其表、书、议等13篇;王昙首有文集2卷,王华有文集,《全
宋文》 分别存二人文集。 五世:王僧虔有《王司空集》2卷、《新集诸州谱》11卷,《全齐文》存
《王僧虔集》;王僧绰有文集1卷、《颂集》20卷;王僧达有文集10卷,王微有文集10卷,《全宋文》
分别存二人文集;王有文集,《全宋文》存其《自陈求解扬州》、《与幸臣玉道龙书》等。六世:王
揖有文集5卷;王僧佑有文集10卷和《三吴决录》,《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存其诗作;王俭有集60
卷等多种著作,《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存《王文宪集》;王彬有《郎庙五桥》5卷,《全梁文》存
《王彬集》 ; 王寂有文集5卷;王慈、王奂各有文集,《全齐文》分别存二人文集;王志有文集,
《全梁文》存《王志集》。七世:王筠有文集100卷,《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存《王詹事集》;王
融有文集10卷,《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存《王宁朔集》;王籍有文采,《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存
其诗作;王暕有文集21卷,王泰有文集,王莹有文集,《全梁文》分别存《王暕集》、《王泰集》、
《王莹集》;王肃、王诵均有文集,《全后魏文》分别存《王肃集》、《王诵集》。
王筠未包括在内的王导从兄弟诸支系中,按照同辈“七叶”考察,也近乎“人人有集”。以王羲
之父王旷、叔王廙、王彬三人作一世,以下王氏作品情况是:
王旷有文集,《全晋文》存《王旷集》1卷。二世:王羲之有文集。三世:王肃之有文集3卷;王
徽之有文集8卷,《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存其诗二首;王献之有文集10卷,《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存《王大令集》。
王廙有文集10卷,《玉函山房辑佚书》存其《周易王氏注》,《全晋文》存《王廙集》1卷。二
世:王胡之有文集10卷,《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存其诗,《全晋文》存其文4篇。四世:王韶之有
文集24卷、 《孝传》 3卷等,《全宋文》存其文7篇;王镇之有《童子传》2卷;王裕之有文集5卷,
《全宋文》 存其文《辞太子少傅表》 等。五世,王瓒之有文集15卷;王昇之有文集,《全宋文》存
《王昇之集》。六世:王思远、王晏、王秀之均有文集,《全齐文》分别存《王思远集》、《王晏集》、
《王秀之集》;王延之有《春秋旨通》10卷、《杂文字音》7卷。
王彬子王彪之有文集20卷,《全晋文》存《王彪之集》。五世:王准之、王逡之、王珪之分别有
文集,《全宋文》和《全齐文》分别有《王准之集》、《王逡之集》、《王珪之集》。六世:王素有
文集16卷,《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存其诗作。
在两晋南北朝时期,琅邪临沂王氏家族中爱文史且著有文集者尚不乏其人,诸如王览有文集9卷,
王敦有文集10卷,等等。以上有文集者共54人。一个家族相继推出如此众多的文学著作,可谓空前绝
后!
唐代末期,作为王导第十七世孙、王方庆第六世孙的王潮、王审邽、王审知兄弟三人挥师入闽,
掌控东南沿海地区。在尔后的五代十国时期,王审知成为闽国的创建者。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十
分注重文化振兴。王氏治闽期间,时任泉州刺史的王审邽便命其了王延彬于天复二年(公元902年)创建
招贤院,接纳了一批从中原地区来闽避乱的文人贤达,肩起了“愿当舟楫便,一附济川人”的文化建
设使命。王氏父子对这批中原士卿待遇优渥,恩德有加,于是内地来归的贤士便接踵而至,使泉州迅
速成为人才济济的“海滨邹鲁”。汇聚于招贤院的名士,创作了大量诗篇,从《全唐诗》及其他册牍
中可以查到的新作达340余首。此外,一些名士还有其他体裁的传世之作。这批文人的到来,还在客
观上带动与促进了闽地好学之风的形成。“早岁师友教为文,卖却渔舟网典坟”。徐寅(来闽之前任
唐秘书省正字)在《温陵即事》中的诗句,真实地描述了当时捕鱼人家卖掉渔具舟楫而为子弟购买书
籍学习的情形,可谓是对此时泉州文风鼎盛局面的真实写照。
作为闽国的最高统治者,“开闽”王氏除运用权力来推动八闽之域的文化振兴外,还身体力行,
创作了一批诗文。王延彬,系王审邽之子。18岁即权知泉州刺史,秉父命创办招贤院,广纳中原士子,
功不可没。王延彬“多才艺,通禅理”。勤政之余,趣涉文学,“尤工诗,今仅存二首”。《春日偶
成》诗,是王延彬在刺史任上将泉州治理得“家乐文儒里仁富”,被民众誉为“招宝侍郎”后的暇赋
之作,其诗云:“两衙前后讼堂清,软锦披抱拥鼻行。雨后绿苔侵履迹,春深红杏锁莺声。因携久酝
松醪酒,自煮新抽竹笋羹。也解为诗亦为政,侬家何似谢宣城。”此诗在闽地颇为流传,人多诵之。
诗中,他以谢自此,其躇踌满志的施政抱负跃然于纸上。此诗后被收入《全唐诗》(卷七六三)。王延
彬崇信佛教,先后舍财建寺院20余所。他经常出入寺院,并与高僧赋诗唱和。“莫怪我来偏礼足,萧
宫无个似吾师”。透过其赠宏则禅师的诗句,可以看出他与诸位高僧间的深厚交谊。
陈金凤系王延钧皇后(本为王审知婢女,王延钧称帝后立其为皇后),此人虽乏品行,但却有才情。
她作《乐游曲》词二首,格调清新,颇具民歌风。闽主王继鹏有七绝《批叶翘谏书纸尾》一首,泉州
刺史王继勋有七律《赠和龙妙空禅师》一首。
宋代,三槐王氏家族中文学成就颇为突出者,应数王巩。史评其“有隽才,长于诗”。王巩小苏
轼12岁,二人情谊甚笃。苏轼主政徐州时,王巩到此造访东坡,东坡与其携手游泗水,登魁山,吹笛
赋诗。在黄楼畅饮时,王巩乘兴吟诗,狂放不羁。东坡为此感叹道:“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
十日之中,二人唱和诗作达百余首。宋元丰二年(1079年),“乌台诗案”发生,苏轼蒙冤入狱。王巩
被冠之隐情庇护和通风报信的罪名,被贬至广南宾州(今广西宾县)。王巩此时虽身处地僻蛮荒、瘴气
迷漫的岭南,但他仍“豪气不少挫”,每“穷经著书,以诗酒自娱”,吟出了“自作清歌传皓齿,风
起雪飞, 炎海变清凉” 的词句。苏轼谢世后,他又与其弟苏辙交善,苏辙病卒后,王巩含泪写下了
“交亲逾四世,忧患共平生”的诗句,追思他与苏氏兄弟的挚情厚谊。
王巩一生著述颇丰,传世文集有《诗集》、《闻见近录》、《甲申杂记》、《随手杂录》等。这
批文化遗产,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而且是了解和研究宋代社会状况不可多得的重要历史文献。
明代,以歌颂太平盛事、忠君爱民为主要内容的“台阁体”曾一度统治文坛。王鏊亦属“台阁体”
后期的重要作家之一。但王鏊的“台阁体”诗文并非皆是空洞的粉饰太平之作,尤其是他告老隐居故
乡之后,写下了大量的山水诗文,把忠君爱国的情思融入了吴中的绿水青山之中,已脱离了台阁体的
庸俗空泛之风。他返乡后,热心与文人雅集,其所提倡的文人雅会应为台阁体文人群体向才子文人群
体过渡的一个重要环节,对转变统治当时文坛的台阁体诗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王鏊对八股文极有造
诣,明代三百年间,几乎无人可与其比肩。直至清代,士人无不奉其八股文为圭臬。
王世贞是太仓王氏家族中文学领域的突出代表人物。因其与李攀龙、谢榛、宗臣、梁有誉、吴国
伦、徐中行等互相唱和,继承并鼓吹前七子复古理论,史称后七子。王世贞系明代文学大师,他与李
攀龙同为文坛盟主, 世称王、 李。李攀龙殁后,王世贞独领文坛20余年。《明史》对他的评价是:
“才最高,地望最显,声华意气笼盖海内。”是时,士大夫和山人、词客、衲子、习流等,莫不奔走
其门下。受其片言褒赏,便声价骤起。王世贞因厌于当时台阁体的萎靡文风,遂推行古文运动。早年
著《艺苑卮言》,提倡“文必西汉,诗必盛唐”,强调以格调为中心,但同时亦认识到才思与作品格
调的密切关系。影响所及,成为一时风气。由于过度倡导复古摹拟,亦对当时文坛产生了不良影响。
晚年后,主张稍有改变,诗风亦由驳杂、繁缛趋于平淡自然。
他主张创作要继承《诗经·国风》的批判现实精神,要求诗歌不避禁纲,批评时事。所作《钧州
变》、《袁江流钤山冈》、《太保歌》等政治诗章,揭露抨击贵族藩王的荒淫残暴及权臣严嵩父子的
横行不法罪恶,义正词严,气势磅礴。《正德宫词》之四、《西城宫词》之六,对君主亦有所讽谕和
揶揄。王世贞以乐府诗著称,不刻意范古。所作律诗高华宏丽,回旋自然。其登临济宁李白酒楼后,
赋《登太白楼》诗一首,诗云:“昔闻李供奉,长啸独登楼。此地一垂顾,高名百代留。白云海色曙,
明月天门秋。欲觅重来者,潺湲济水流。”唐宋以来关于李白酒楼的题咏很多,王世贞的这首诗如空
中落笔,颇能写出李白的胸襟气魄。其所填之词如[浣溪沙]“窗外闲丝自在游”、[忆江南]“歌
起处”等,均系借景抒情的传神之作。所撰《曲藻》论述戏曲美学特点,具有独到的卓识。其传奇戏
曲《鸣凤记》(亦云系其门生所作),揭露了严嵩父子擅权误国、残害忠良的恶行(王世贞之父王抒即系
严嵩害死),为戏曲作品表现当时重要政治事件开了先河。
王世贞学问广博,著作甚丰。《四库提要》云:“自梦阳之说出,而学者剽窃班马李杜;自世贞
之集出,学者遂剽窃世贞。”传世之作有《《州山人四部稿》、《续稿》、《山堂别集》、《嘉靖以
来首辅传》、《觚不觚录》、《读书后》等。
王世员之弟王世懋,善诗文,名亚其兄。李攀龙称其为“少美”。文学主张与其兄大致相同。作
品有《王仪部集》和诗话《艺圃撷余》等。
别号“渔洋山人”的王士祯,是清初最为著名的诗人,康熙时期的诗坛领袖。少年时即以诗名。
顺治十四年(1657年)秋,他邀集诸位名士会于济南大明湖之历下亭上,举办秋柳诗社,即景作“秋柳
诗”4首,后经传颂,合者百人。其论诗标举司空图“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和严羽“妙语”、“兴
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旨趣,创立神韵诗派。他反对当时依附盛唐的诗人专学“九天阊阖”、
“万国衣冠”的“空壳子”、“大帽子”,自以为“高华”、“壮丽”,遂选录王维以下42人的诗为
《唐贤三昧集》,其目的是为了“剔出盛唐真面目与世人看”。他同时亦反对艳丽的诗风,企图“救
之以陶韦,以几于苏李”,认为“欲反古者,必自五言始”。其《论诗绝句》云:“风怀澄淡推韦柳,
佳处多从五字求”。强调风致韵味,兴到神会,清新淡雅,含蓄蕴藉,是其诗歌创作的风格追求。王
士祯各体皆擅,以七绝为最工。
王世祯大半生处于清政权渐趋巩固的时代。其早期创作了一批反映社会现实、同情劳动人民疾苦
的诗篇,如《养马行》、《春不雨》、《蚕租行》等,另有一些感慨前朝旧事者,如《淮安新城有感》、
《秦淮杂诗》等。步入中年以后,其诗作以歌颂朝廷威德,流连风景,咏怀古迹,以及应酬赠答为多,
但风格幽雅,韵味隽醇。如《碧云寺》诗:“入寺闻山雨,群峰方夕阳。流泉自成响,林壑坐生凉。
竹覆春前雪,花寒劫外香。汤休何处是,空望碧云长。”写景俯拾即是,如在目前,神韵天然。这类
诗作,正如他自己所云,“皆一时伫兴之言”,其妙处就是天然不可凑泊。《真州绝句》5首,是王
士祯的代表作。其四云:“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
这是一首描写秋日傍晚江南渔村景色的佳作。诗中的景物动静相衬,色彩也浓淡相宜,宛如一幅生趣
盎然、富有生活气息的图画。此外,如《高邮雨泊》、《雨中度故关》及曾传颂一时的《秋柳》等诗,
均以神韵风致见长。王士祯亦填词,其中以小令胜,[浣溪沙]《红桥·怀古》系其代表作。
王士祯去官回乡后,交游甚广,蒲松龄与之交谊颇深。蒲松龄创作的文学名著《聊斋志异》,王
士祯是该书最早的读者。他对《聊斋志异》书稿进行了认真的评点,提出了极有见地的修改加工意见,
并为《聊斋》一书写下了广为传颂的诗评:“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
爱听秋坟鬼唱诗。 ” 蒲松龄对深谙自己创作心曲的挚友王士祯颇为感激,亦和其韵赋诗一首作答:
“志异成书共笑之,布袍萧索鬓如丝。十年颇得黄州意,冷雨寒灯夜话时。”
王士祯一生著述极丰,著述达50余种,作诗4000余首,其作品结集者有:《渔洋山人精华录》、
《渔洋文略》、《蚕尾集》、《池北偶谈》、《香祖笔记》、《居易录》、《渔洋诗集》、《带经堂
集》、《感旧集》等。
清末,王鏊堂兄王的第十一世孙王希廉,是国内对《红楼梦》的艺术结构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的第
一人。道光年间,他以“护花主人”名义评点的《新评绣像红楼梦全传》,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其
高明之处,是把《红楼梦》作为小说,并十分重视它的艺术成就,而不是钻牛角尖进行牵强附会的妄
猜、索隐。王希廉的评点对《红楼梦》中小说人物的评价最多,有不少精到的见解。其副室周绮也对
《红楼梦》的评点作出了贡献。在王希廉的评点本中,有周绮所作的10首《题词》,在《序中》,周
绮称《红楼梦》“盖将人情事态,尽寓于粉迹脂痕,较诸《水浒》、《西厢》等书,尤为痛快绝倒。”
夫妻共倾心血研吟《红楼》,堪称中国红学研究史上的一段佳话。
清末民国时期,在琅邪王氏郡望发祥地的临沂,有两位王氏后裔亦在文学领域作出了贡献。家居
沂州府兰山县(1913年复改称临沂县)兰陵镇的王思衍,系进士出身,官至刑部主事。他博学善研,工
于诗文。1895年2月,北洋水师在于上年爆发的甲午海战中全军履没。时任海军提督的丁汝昌拒绝向
日军投降,于威海刘公岛自杀殉国。但在朝中,竟有人称丁汝昌已降日本。王思衍对丁汝昌无辜受冤
而大鸣不平,遂作《威海谚》诗伸张正义。诗中云:“归荣生虏羌救章,断头将军说生降。……数乞
兵资徒招忌,两月海壖竭死伤。至今士人哭战血,好与青史证雌黄。”辛亥革命前一年,王思衍辞官
返乡,有《亦嚣诗存》传世,收其诗作220余首。
民国初期,与王思衍同宗同乡的王思玷蜚声中国文坛。1922~1924年3年间,王思玷在由沈雁冰
任主编的《小说月报》 上先后发表了《风雨之夜》 、《偏枯》、《刘并》、《归来》、《瘟疫》、
《一粒子弹》、《几封用S署名的信》等7篇小说,其中5篇属农村题材。这些作品真实、生动、细腻
地描绘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军阀统治下的鲁南农村的悲惨图画。其中《偏枯》、《瘟疫》和《几封
用S署名的信》等3篇小说还被选入1935年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大系》。茅盾(沈雁冰)在该书导言中说:
“这几篇,不但在题材上是新的东西,就是在技巧上也完全摆脱了章回体旧小说的影响,它们使用活
人的口语,用‘再现’的手法,给我们看一页真切的活的人生图画……”1925年,王思玷响应北伐而
投笔从戎。翌年,遭鲁南地主武装联庄会的袭击,不幸牺牲。对于王思玷的死难,远在千里之外的文
学大师茅盾并不知晓,因久不见其有新作问世,故而感叹他“像慧星似的一现就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