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槐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12&rec=51&run=13

王祜为官三十余载,官知制诰、兵部侍郎。因其仕途不顺,壮志未酬,在居京都开封府仁和东门
外时,曾取《周礼》“面三槐,三公位焉”之意,于自家庭院中植槐三株,希望其子孙能登三公之位,
以报国安民。30年后,其次子王旦果然拜相入阁,这支王氏族人遂成为宋代著名望族。
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被贬为湖州太守的苏轼,应其学生王巩(系王旦之孙,王素之子)之请求,
为王氏厅堂撰写了《三槐堂铭》,被悬于中堂。北宋元六年(1091年),王巩、王震在开封东门外建
王氏宗祠,因有王祜植三槐之事,故在宗祠内亦植槐三株,因苏东坡于11年前所撰《三槐堂铭》传颂
甚广,故此宗祠被冠名为“三槐堂”。北宋末,辽兵屡犯宋都,加之黄河泛滥,开封地势较低,为防
先人墓穴被水淹浸,三槐王氏后人遂将其先人遗骨迁回故里莘县群贤堡重新安葬,同时在故里又建宗
祠三槐堂,以供奉列祖列宗牌位。明《正德莘县志》载:“三槐堂在县治东北二里旧群贤堡。”该县
志并于卷首附图标明了三槐堂的位置。明正德七年(1512年),任莘县知县的王琛瞻仰三槐堂后,曾赋
诗一首:“借问槐堂几度春,青荫犹盛篆犹深。群公元气流天地,一种清风振古今。先后香名昭宋史,
光明事业等商霖。观风何幸瞻遗址,慰却生平斗仰心。”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群贤堡之三槐堂
圮毁,知县杨得仁遂将县城文庙内的孔子牌位迁至社学供奉,将社学改为“先觉书院”。同时将原文
庙加以修葺,题匾“三槐精舍”,以祭祀王文正公(王旦)。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知县蒋克家在
县城内建三槐堂。据1935年续修的《莘县志》载:三槐堂原在城东北二里旧群贤堡,今移置城内鼓楼
东路南,门有三槐堂匾。该志还将“王堂槐影”列为“莘县八景”之一。之所以要在县城建三槐堂,
是因为原建于城东北群贤堡的三槐堂已毁于战乱。建于莘县城内的三槐堂坐南面北,东邻火神庙,西
至鼓楼口,南接考棚,北靠茶叶坑。院内植有槐树三株,西二东一,另竖有神道碑数通。门上悬挂的
“三槐堂”匾额,黑地金字,笔力遒劲,传为欧阳修所题,但无落款。祠内供奉着王祜等十余人的木
制牌位。1937年,日军南侵,看管祠堂的王祖俭遂将大门落锁,携家人回群贤堡(曾一度称套庙王村)
老家躲避。二十九军驻莘时,曾在三槐堂院内饲马。队伍走后,祠堂内其他牌位均完好无缺,唯有王
旦之弟王旭(知应天府)的牌位失没。解放后,一位曾在莘县住过的解放军干部曾经说过:拿走王旭牌
位的人叫王波云(音),后来此人在江苏省的一小山之上亦建起了一座“三槐堂”,将王旭的牌位供奉
于堂内。由此猜测,此人极有可能系王旭的后裔。
上世纪五十年代,莘县三槐堂被拆毁。书有“三槐堂”的匾额被王氏后人保存下来,现藏于莘城
镇王化村。三槐堂的门首照片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