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12&rec=249&run=13

王守仁(1472—1528年)字伯安,号阳明,余姚人。三槐王氏后裔。南宋时,王寿迁居余姚,在此
繁衍子孙,形成余姚王氏。传十代至王杰,王杰生王伦,王伦生王华,王守仁乃王华之子。王守仁生于
明宣德七年(1472年)。其父王华,字德辉。成化十七年(1481年)进士第一。授修撰。弘治中,累官
学士、少詹事。王华有气度,在讲幄最久,明孝宗朱樘对其甚为欣赏。正德初年,进为礼部左侍郎。
因王守仁抵制宦官刘瑾,出为南京吏部尚书。又因《会典》小误,被降为右侍郎。待刘瑾败,乃复旧职,
但不久便病逝。王守仁的父亲王华是个孝子,到七十多岁时,仍侍候老母,使老母寿高百岁有余。
相传,王华妻子怀孕达14个月才生王守仁。其祖母梦有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此为其起名为王云。
王云至5岁时还不会说话, 请异人拍敲抚摸,方能开口讲语,更名为守仁。年15岁,访居庸、山海关。
继而出塞,纵观山川形胜。20岁时参加乡试中举,学问大有长进。并常论及兵法,且善长射箭。弘治十
二年(1499年) ,中进士。时西北边疆不宁,王守仁条列了8项建议上奏。不久,授刑部主事,赴江北
判审囚犯,患疾后返回北京,起补为兵部主事。
正德元年(1506年)冬,宦官刘瑾将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20余人诬陷抓捕下狱。王守仁写抗章营
救戴铣等人,被刘瑾廷杖四十,并谪贬为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一带万山丛薄,苗、僚杂居。王守仁到后,
依据当地风俗与之相处,并化解疏导他们原有的矛盾,深受当地民众喜爱,遂争相伐木筑房,为王守仁
安身居住。待刘瑾于正德五年(1510年)被诛后,王守仁才被任为庐陵知县。
正德十年(1515年),王守仁迁为南京刑部主事,继任考功郎中,擢南京太仆少卿,就迁为南京鸿
胪寺卿。翌年八月,又任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先后参与镇压谢志山、池仲容、詹师富等各股农民
起义军。待平定局面后,又受奸臣排斥,名义上进为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世袭,岁禄一千石。然
不予铁券,连岁禄亦未给予。继被进为右副都御史。明嘉靖六年(1527年),王守仁被授以左都御史,
总督两广兼巡抚, 赴广西平乱。 平乱时,王守仁尽量少动兵戈,而是采取招抚的策略。向朝廷提出了
“用兵十害,招抚十善”的奏章,被明世宗采纳。返归途中患重病至南安病逝,享年57岁。诏赠授新建
侯,谥曰文成。
王守仁是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他认为,“夫万事
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明便是天理”;他否认心外有理、有事、有物。提出了“致良知”的学说,
把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人生而具有的“良知”。认为为学“惟求得其心”,“譬之植焉,心其根也。学
也者,其培壅之者也,灌溉之者也,扶植也删锄之者也,无非有事于根焉而已。”他要求这一反求内心
的修养方法,以达到所谓“万物一体”的境界。他的“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说,旨在反对程颐等
人的“先知后行”以及各种割裂知行关系的说法。他的儿童教育学理论,颇具见地。他反对“鞭挞绳缚,
若待拘囚”,主张“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王守仁的学说以“反传
统”的姿态出现,在明代中期以后,阳明学派(因其早年曾筑室故乡的阳明洞中,故世称其为“阳明先
生”)影响最大,还流传至日本。著作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计38卷,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是
《传习录》和《大学问》。
王守仁始无子,便育其弟之子王正宪为后。晚年,王守仁得子,名王正亿,正亿两岁时王守仁便病
逝。长大后袭锦衣副千户。隆庆元年(1567年),袭新建伯。万历五年(1577年)卒。王正亿有子名王
承勋,督漕运达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