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鏊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12&rec=248&run=13

王鏊(1450—1524年)字济之,号守溪、拙叟。生于明景泰元年(1450年)。系三槐王氏后裔,出
自苏州吴县支派。先祖王百八,南宋初由河南随皇室南渡,居于洞庭山中。曾祖为王彦祥,祖父为王逵。
其父王琬(亦名朝用),曾任光化知县。父任光化知县时,王鏊刚16岁,随父读书。此时,王鏊即以文
章闻名, 当时, 国子监诸生争诵其文。 侍郎叶盛、 提学御史陈选奇之,称为“天下士”。成化十年
(1474年),参加乡试中举,翌年参加会试中进士,乡、会两试皆为第一名。庭试获第三名,具探花,
即授编修。他闭门读书致学,远避权势。
弘治初年(1488年),迁侍讲学士,充任讲官。太监李广欲引导新即位的明孝宗朱樘游西苑,王
鏊则讲文王不敢盘于游田的典故,反复规切,孝宗为之动容。寿宁侯张峦与王鏊系姻亲。待张峦显贵后,
王鏊便不再与其交往。后,王鏊转任少詹事,擢吏部右侍郎。
当时,元蒙遗部小王子和火筛等部落在河套和大同一带经常骚扰陇西、宁夏一带。针对边疆不宁的
状况,王鏊在火筛入侵大同后的第二日,便上奏陈述戍边大计:“昨日火筛入寇大同,陛下宵旰不宁,
而戍边的诸将皆避城而守,竟无一人敢出城挫其锐气,这一奇怪的现象,使我不能理解!以臣来看,今
日的火筛、小王子并不足畏,而嬖倖乱政,功罪不明,委任不专,法令不行,边防空虚,才是真正令人
忧畏的啊!过去边将失律,往往令其戴罪杀贼,副总兵姚信拥兵不进,也未受到惩处。正因如此,现在
人心才日趋懈怠,士气才所以不振。恳请陛下大奋乾纲,经常召集大臣们咨询商讨戍边之策,察考边将
表现,对英勇抗敌者必予奖赏,而对怯敌畏战者,则予以严惩。建议起用已致仕的尚书秦为总制,节制
诸边;提督右都御史史琳坐镇京营,遥为声援。同时,要从优抚恤战死边关的将士家属,召慕边方骁勇
之士,用间以携带其部曲。分兵掩击,出奇制胜,这样,寇必不敢长驱深入。”皇上遂采纳了王鏊的建
议。王鏊又提出可仿前代制科,如博学宏词之类,以收奇异之才。六年一举,对优异者授以清要之职;
有官者则加俸禄。此建议未获皇上采纳。不久,即以父丁忧归家守孝。
正德元年(1506年)四月,王鏊任左侍郎,与韩文等诸大臣联名向新即皇位的明武宗朱厚照上书,
请诛刘瑾等“八党”(即受英宗宠信的8个宦官)。不期明武宗与明英宗一样,继续宠信以刘瑾为首的8
个宦官, 因这8位宦官连受两帝宠信,气焰益烈,胡作非为,人称“八虎”。武宗即位不久,即命刘瑾
为司礼太监,参与国家机要。这时,大学士刘健、谢迁相继去职,内阁只有李东阳一人。于是,刘瑾便
欲推荐焦芳入阁,而廷议时,众大臣却独推荐王鏊入阁。刘瑾迫于公论压力,建议王鏊以本任官职兼学
士,与焦芳同入内阁。1个月后,王鏊升为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成为相辅。
宦官刘瑾执掌朝权后,对不近于他的文臣武将多加寻衅迫害,王鏊则据理力争,尽力加以保护。尚
宝监正卿崔璇等3人因上书弹劾刘瑾, 先被刘瑾荷校(荷:扛;校,一种刑具)受辱,然后刘瑾又下令
要将其3人斩杀。 王鏊见状,遂对刘瑾说:“士可杀而不可辱。今天,你既对他们进行了辱惩,而且辱
后又要杀死他们,这样处理犯错误的人,我们尚有何颜面居此官位?!”加之李东阳亦极力相救,崔璇
等人方免于一死,被遣去戍边。此后,户部尚书韩文和杨一清、刘大夏等人,皆因与刘瑾不睦,刘瑾便
逐一诬其罪名,欲置于死地,幸亏王鏊等内阁大臣出面极力辩护,方幸免于难。后来,在宦官刘瑾执揽
朝内外大权, 焦芳又与其狼狈为奸的情势下,王鏊见已难以改变危局,遂力求辞官。其后4年之中上疏
达3次之多, 武宗便同意他辞官。“赐玺书、乘传,有司给廪隶,咸如故事。”家居14年,大臣们多次
荐他再行出山,固辞。
明世宗即位后,曾遣人询问王鏊的生活情况,王鏊十分感谢皇上的关心,奉呈世宗《讲学》、《亲
政》二篇。世宗又擢王鏊的一个儿子为中书舍人。嘉靖三年(1524年),世宗又下诏有司询问王鏊的情
况。不久,王鏊病卒,享年75岁。赠授太傅,谥曰文恪。
王鏊博学识鉴,文章尔雅,议论明畅。晚年著《性善论》一篇,王守仁看后赞道:“王公深造,世
未能尽也。”王鏊“取士尚经术,险诡者一切屏去。”由于他的倡导,使弘治、正德年间,文体为之一
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