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旦 附子王雍、王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12&rec=231&run=13

王旦(957—1017年) 字子明,大名莘人。王祜次子。东晋名相王导第二十四世孙。太平兴国五年
(980年) ,24岁的王旦考中进士,从此开始了官仕生涯。历任大理评事兼平江县知县、右正言、知制
诰、礼部郎中、集贤殿修撰、理检院知事、兵部郎中。宋真宗即位后,王旦更受器重,历任中书舍人、
翰林学士、审官院知事、通进银台封驳司、知贡举、给事中、同知枢密院事、工部侍郎、参知政事、尚
书左丞。景德三年(1006年),升为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任宰相长达12年。
咸平四年(1001年)十月,契丹侵犯宋朝边境,宋真宗赵恒御驾亲征,王旦随真宗至澶州。因留守
京师的雍王元份忽染暴疾,真宗便命王旦速返京师开封掌理留守事宜。临行时,王旦对真宗说:“请陛
下宣召寇准,臣有话要说。”寇准到后,王旦奏道:“如果在10日之内臣下收不到捷报,我将如何处理
呢?”真宗听后默然良久才说:“可立皇太子。”王旦于是连夜赶返京师,不进家门,直接进入宫中,
下令甚严,命所有人不得传播出他已回京师的消息。待真宗驾还京师时,王旦的子弟亲戚均在城外准备
迎接随皇帝返回的王旦,突然听到身后有吆喝马的声音,于是众人遂急忙回首观看,发现来人正是王旦。
王家众子弟亲属见状甚为吃惊。直到此时他们才明白:原来王旦早已返回朝中留后理政,由于大敌当前,
实行了连对自己的亲人都保密的措施。王旦此举,深受人们的称赞。景德二年(1005年),王旦被加授
尚书左丞。三年(1006年),拜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监修两朝国史。
宋朝与契丹结盟休战后,寇准以为有功,便露有自得之色,真宗亦感到很是自得。王钦若一向憎忌
寇准,打算乘机倒寇,于是便对真宗说:“这次与契丹结盟讲和,分明就是春秋时的城下之盟,昔日诸
侯尚以此为耻,而陛下却以此为功,臣认为不足取。”真宗听后默然不乐地说:“那怎么办才好呢?”
王钦若揣度出真宗不愿再动干戈的心态,便故意说:“陛下如果出兵夺取幽燕之地,便可洗去城下之盟
的耻辱。”真宗道:“河朔的百姓生灵刚刚脱离兵革之苦,朕怎能这么办呢?可以再想别的办法。”王
钦若见状遂献计道:“唯有封禅泰山,可以镇服四海,夸示外国。然而自古以来封禅泰山,必须等天降
瑞兆或者希世绝伦之事出现时,方可进行。”王钦若继而又说:“天瑞哪里能一时即可得到呢?前世从
事此类事情,也有以人为之的,只要陛下您深信不疑且加以崇拜,并以此明示天下,就与天降瑞兆是一
样的啦。”真宗沉思良久,认为可行,但却担心王旦会反对这样做,便说:“不知王旦会不会反对?”
王钦若答道:“我以圣上的旨意相告于他,量其不会反对。”王钦若退出后,便找王旦密商此事,王旦
勉而从。王钦若离开后,宋真宗仍心存犹豫,遂亲去秘书阁,忽然问学士杜镐:“古代所谓河出图、洛
出书,是否果有其事?”杜镐乃一老儒,他并不明白皇帝此时问话的真实意图,遂漫应道:“这不过是
圣人假借神道设教而已。”真宗听后从此意决,便召王旦一起饮酒,席间气氛甚欢洽。宴毕,真宗赐给
王旦佳酿一坛,对王旦说:“此酒极佳,带回去与妻子共饮吧。”回到家后,王旦将坛启开后,竟发现
坛里装得全是珠宝。从那以后,凡涉有关“天书”和“封禅”之类的事,王旦再也不持异议了。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正月,宋真宗梦见有神仙对其说赐天书在泰山,遂将此梦密告于王钦若,
王钦若便随机奏说:六月甲午日,木工董祚曾在醴泉亭以北看见一片黄绢飘落于草地上,绢上有字,但
董祚不识,当时皇城城吏王居正见绢上写有陛下您的名讳,特地去告诉了臣下,云云。真宗对王钦若的
谎话竟信以为真。王钦若受诏先期到泰山,在得到所谓“天书”之后,便部署仪仗为前导,自己率大队
居后, 向东京方向前进。 行至位于泰山西南方的社首山时,正遇上等在这里的宫中内使,王钦若遂将
“天书”送与内使,内使便急驰入宫将所谓“天书”献给宋真宗。真宗便将所获的“天书”和《再降祥
瑞图》 示与百官观看。王旦与百官齐声称贺。数日后,身为宰相的王旦又率文武百官和众吏共23200余
人,上表奏请真宗封禅。真宗先是稍作犹豫状,王旦等人又连续上表5次,真宗遂下决心封禅,并任命
王旦为天书使,负责封禅事宜。对这一劳民伤财的迷信活动,时任知制诰的王曾明确向宋真宗表示了反
对态度。
宋真宗对王旦积极从事封禅的表现甚为高兴,特进王旦为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受昭撰封祀坛颂,
加兵部尚书。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西祀汾阴时,王旦又任大礼使,事后,迁右仆射、昭文馆大学
士,俄尔兼门下侍郎、玉清昭应宫使。七年(1014年),刻天书,兼刻玉使,皇帝遂选御马3匹赐给王
旦。待玉清昭应宫筑成,王旦又被拜为司空。王旦自从作了天书使,朝中每有大礼时,均由其手捧天书
以行。由于违心地做这种于国于民皆无益处的迷信事情,王旦内心十分矛盾,故而经常闷闷不乐。
适逢契丹与宋朝修和,西夏亦保证据守故地,两处边境均罢兵休战,宋真宗想以顺其自然的无为政
治治理天下。王旦却说,祖宗之法俱在,一定要加以恪守,不要轻易改变。真宗久益信之,故对王旦言
无不听。凡有大臣拜见请奏政事,真宗必说:“王旦以为如何?”王旦表象严肃,很少与人言笑,经常
默坐终日。待到朝中议事,群臣意见相左时,王旦便从容不迫地阐发自己的见解,往往便一言而定,众
人钦服。退朝回到家中,他有时亦不脱朝服,便入静室独坐,家人均不敢进去打扰他。王旦的弟弟为此
曾去询问兵部尚书赵安仁,赵安仁答道:“方才朝中议事,他不欲行而未决,此时在家中独坐,想必是
正在忧虑思考国家大事呢!”
王旦严以责己,从不文过饰非。有一次,宋真宗作了一首《喜雨》诗,拿给枢密院和中书省的官员
看。王旦看后,在退朝后对王钦若说:“皇上的诗中有一字误写,是不是呈进去改正过来?”王钦若说:
“一字之误,没有大碍,不需改了。”而暗中却把诗中有误密奏给宋真宗。翌日,真宗有些不高兴地问
王旦道:“昨天,我与你们看的诗中有一误字,你为何不马上告诉我?”王旦知道是王钦若从中捣鬼,
只是说:“我得圣上诗后未能来得及仔细拜读,所以有失上陈。”遂向皇帝请罪,其他大臣亦随之下拜。
独有知道实情的枢密使马知节不拜,他便以实相告皇帝,并说:“王旦没有错,又不为自己辩解,真有
宰相的气度啊!”真宗听后,便对着王旦释然而笑。
有一次,宫中发生了火灾,王旦闻后急忙去见真宗。真宗说:“两朝的积蓄,朕一向不妄加花费,
今日竟毁于一炬,实在是令人痛惜啊!”王旦对答说:“陛下富有天下,财帛不足以为忧,所忧虑的应
是政令赏罚不得当。臣下身为宰相,对今天的火灾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应当将臣免职。”于是上表请
求处分,但真宗却下了道诏书,主动责已,并准许内外官员上书指出朝政的得失。后来查明,此火灾是
荣王宫一侍婢盗卖金器,怕被发觉,故意纵火所致。纵火者被处死,失职与知情不报者亦被问斩,此案
共涉百余人。王旦怕株连过滥,遂对真宗说:“罪犯已受到了严惩,圣上已对此事承担了责任,我们这
些臣子亦都上书请罪,如果再追咎过多的人,岂不失信于民?”真宗采纳了王旦的建议,方使百余人幸
免于难。
王旦知人善任,任人唯贤。在识别人才方面独具慧眼。宋真宗欲提王钦若为宰相,在征求王旦的看
法时,王旦说:“陛下对王钦若恩礼优宠,将他留在枢密院,可使中书省与枢密院保持平衡。况先朝无
任用南方人(王钦若系临江军新喻人,即今江西省新余人)为相的先例。虽说用贤没有成规,但其必需
是贤才方可重用。我听说大臣们对王钦若有意见,称其为奸佞,我向陛下所说的是公众的议论评价而已。”
真宗听后,只好作罢。待王旦去世后,王钦若终登相位,他对家人说:“因为王旦的缘故,我为相晚了
10年。”寇准为人耿直,经常诉说王旦的某些短处,但王旦却对这位忠臣大加称赞。一日,宋真宗对王
旦说:“爱卿虽一再称赞寇准,但他却屡次说你的短处。”王旦答道:“若依理而论,就应该是这样。
我在相位已久,政事上的缺点错误一定不少。寇准能对陛下直言,正说明他是个忠直之人,这也是我敬
重他的原因。”此后,真宗对王旦愈加依重。中书省有文送枢密院,其书写格式有错误,恰值寇准在枢
密院,便将此事奏于皇帝,王旦为此而受责备。一月后,枢密院也有文送中书省,其书写格式亦有错误,
堂吏们看后有些幸灾乐祸地将公文呈给王旦看,王旦却让人将公文送回枢密院修改。寇准知道后,非常
惭愧,对王旦的肚量大加称赞。后,寇准被免去枢密使一职,曾私下求王旦可否保奏他担任一个使相的
职位,王旦听后十分吃惊地说:“将相之任,怎么可以私求?”不久,寇准升任武胜军节度使、同中书
门下平章事,寇准入朝谢恩时,真宗则把王旦如何推荐他的事全部告诉了寇准,寇准听后感慨不已。从
真宗景德年间始,王旦均以宰相兼领玉清昭应宫使。因病去相后,仍任使职。天禧年间(1016—1021年),
有一次,王旦拖着病体由人搀扶入朝拜见真宗,真宗见状,感叹道:“爱卿病势如此,万一有所不测,
我将天下事托付给谁管理呢?”王旦答道:“知臣莫若君,此事应由陛下定夺。”尔后缄口不言。时,
张、马亮皆为尚书,真宗又以此二人相问,王旦亦不回答。真宗再三相问,王旦方举笏板答道:“不若
任用寇准为妥。”真宗说:“寇准刚愎自用而且气量狭小,请你想想还有谁更合适为相。”王旦回答:
“对于别人臣不甚了解,我今为病困,不能久待。”遂起身告退。王旦去世一年之后,真宗果任命寇准
为宰相。
有一次,真宗对王旦说:“我朝大臣中,系全才者不多。我想唐代时贤人层出不穷,为什么那时会
有那么多贤人呢?”王旦答:“今日天下亦非没有贤人,只怕是我们尚未发现。前代人求贤而不求全,
不以小过掩大德。当今的士大夫谁能没点过错?如听信流言,责其一点不及其余,即使有人才亦不能受
到重用。如果陛下能公鉴明察,大概就不会有怀才不遇之人了。”还有一次,真宗与王旦论及唐开元天
宝年间的政治优劣,王旦说:“奸邪之人,诬陷良善,其言似忠,人主难辨,而外人罕敢极言以取祸,
故国忠、林甫得以专陷人。”王旦的这番话,既是对真宗的坦言劝谏,亦是对自己所持人才观的概括。
王旦得病后,真宗虑及朝政,一日,他在滋福殿单独与王旦谈话时,命太子赵祯(即后来的宋仁宗)
出来拜见王旦。王旦见状,惶恐走避,而赵祯则追随而拜。王旦感叹道:“太子盛德,日后定能承担陛
下交付的重任。”于是,他便向赵祯推荐了十几位可作大臣的人选。后来,这些人中只有李及、凌策没
有当上宰相,但亦都是名臣,其余的人均先后成为宋仁宗一朝的首辅重臣。
王旦不徇私情,对亲属要求甚严。其女婿苏耆参加科举,在殿试时,真宗问王旦:此人如何?王旦
不置可否,苏耆因此没被选中。枢密院知事陈尧叟知道此事后说:“你说一句话,苏耆便能入选,为何
缄口不言呢?”王旦答道:“国家以才选士,自有一定的标准。我身居相位,岂能自荐亲属?”王旦的
另一位女婿韩亿也曾献文应试,真宗欲招试加官,王旦却极力辞却。后,韩亿按惯例被派赴蜀都任职,
王旦便对女儿说:“韩亿入川后,你可回到娘家去住,不必忧虑。我若求皇帝让韩亿留在朝中做官,岂
不为天下人耻笑?”
王旦为官清廉,一生节俭。他与其弟王旭情谊甚笃。一次,有一卖玉带的商人路过王旭的住处,王
旭便买了一条玉带送给哥哥,王旦却叫人将这条玉带系在弟弟的腰间,随后,王旦问王旭:“你还能看
到它的好处吗?”王旭答道:“玉带系在我的腰间,我自己怎么能看得见呢?”王旦接着说:“对了,
如果加重了自身的负担,去让别人看了说好,你说这还有什么意义呢?”王旭听后恍然大悟,急忙回去
把玉带退给了卖者。
王旦身居相位,薪俸不薄,但却从不置田盖宅。他认为,后世子孙应立志自立,如购置了田地与宅
院,只能诱使他们日后为争夺财产做不义之事。宋真宗见其居处简陋,欲赐其新宅一座,而王旦却以旧
舍乃祖上所留,应居此守护为由,婉拒了皇帝的好意。
王旦对妻子感情专一。他身居相位,却一生只娶赵氏一人为妻,既不纳妾,也不蓄声妓。这在一夫
多妻制的封建社会里,实属罕见。
王旦病重后,把老友杨亿请到卧室,托其代撰遗表,并说:“我久居宰辅之位,不可在临终前为亲
朋求官,只能叙说我平生所受圣上的恩遇,恳请圣上能亲理朝政,进用贤士,少减焦劳之意。”同时,
又告诫其子弟:“我家盛名清德,当要勤俭朴素,保守清廉门风,不得事于奢侈。我死后,勿以厚葬,
更不要将金银珠宝置于灵柩之中。”此表上呈后,真宗感叹不已。遂亲至其府第探望,并赐白银5000两。
王旦固辞不受,复又上表,在表末自己亲笔加了4句话:“益惧多藏,况无所用,见欲散施,以息咎鞅。”
送回宫中后,真宗诏令将赐银再行送还。待送还白银的使者至其宅门时,王旦已经病逝,享年61岁。王
旦卒后,真宗“临其丧恸,废朝三日,赠授太师、尚书令、魏国公,谥文正,又别次发哀。”王旦有文
集20卷。
乾兴初(1022年),仁宗赵祯即位后,下诏让王旦配享先帝真宗庙廷。及建碑,宋仁宗篆其首曰:
“全德元老之碑”。
王旦有子3人:长子王雍,官国子博士;次子王冲,生于端拱三年(989年)。官左赞善大夫、水部
员外郎;三子王素,另有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