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12&rec=226&run=13

王曾(978—1038年) 字孝光。东晋名相王导第二十一世孙,开闽三王之一的王审邽第五世孙。其
父王克,于宋太平兴国年间任青州益都尉,遂居家于此。
王曾少孤, 由叔父培养成人。 他立志于学, 研习经史, 才思敏捷,颇擅诗文。宋真宗咸平四年
(1001年)春,王曾参加“发解试”,获解元(乡试第一名)。是年秋,王曾又赴京师参加礼部会试,
一举夺魁,成为会元。咸平五年(1002年)三月,王曾参加殿试(廷对),作题为《有物混成赋》。此
赋气势恢宏,文笔恣肆,纵横捭阖,志存高远,深受宋真宗赵恒赏识和群臣称誉,被真宗钦定为廷试第
一名(状元) , 夺魁天下,成为北宋继孙何之后第二位连中“三元”的状元。被当时的名臣杨亿赞为
“真乃王佐之器!”
王曾中状元后,以将作监丞的身份任济州通判。三年任满,奉召入朝。在馆职考试时受到宰相寇准
的器重。后相继任著作郎、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景德元年(1004年),王曾升任右正言、知制诰兼
史馆修撰。翰林学士刘子仪曾与王曾戏言说:“状元试三场,一生吃穿不尽。”王曾正色答道:“平生
之志,不在温饱。”
宋景德元年(1004年),辽(契丹)萧太后与圣宗耶律隆绪挥师南下侵宋,宋与辽大战于澶州城下
(今河南濮阳),此战宋胜辽败,辽遂提出讲和。素主议和的宋真宗赵恒即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
与辽签订和约,答应由宋每年输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史称“澶渊之盟”。宋真宗为了掩盖这
一城下之盟的耻辱,遂粉饰太平,大搞所谓迎天书、行封禅等迷信活动。一时间,一些所谓“祥瑞之事”
便纷至沓来。一日,真宗与王曾谈及此事时,王曾却直言道:“这些现象虽是国家承平安定所致,但我
恳望陛下能够推辞而不自居。将来若有灾害变异,亦可免遭舆议。”后来,宋真宗大兴土木,修建供奉
天书的玉清昭应宫,众臣没有敢言者,惟独王曾上书力陈五害,以事警谏皇帝。王曾的直谏反而得到了
宋真宗的礼重。判大理寺向来只用郎中官,真宗为了加强对狱案的审理,特命王曾判大理寺,并赐钱三
十万。王曾克尽职守,审狱公正,不久便升任翰林学士。后,王曾又改知审刑院,继而任尚书主客郎中,
知审官院、通进银台司,勾管三班院。这三个衙门均系中枢要害机构。不久,王曾又以右谏议大夫之职
拜参知政事。
王曾因与时任宰相的王钦若有隙,其便借王曾购房之事进谗言于真宗,王曾因此而被贬知应天府。
数年后,调知天雄军,继而入朝复拜为参知政事、吏部侍郎兼太子宾客。天禧末,真宗病重,刘皇后参
预朝政。太子赵祯虽奉诏监国,但因年仅10岁,故国事皆由皇后决断。对此,朝中议论颇多。王曾见状,
便私下对皇后的姻亲钱惟演说:太子尚幼,非皇后不能立。加恩于太子,太子则安。太子安,皇后地位
则稳。钱惟演深以为然,遂表于刘皇后,此举对保护太子起了很大作用。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宋
真宗赵恒驾崩, 王曾奉命入殿为真宗皇帝起草遗诏, 文曰:“皇后辅立皇太子,权听断军国大事。”
“权”者,乃暂时摄理也。宰相丁谓为讨好刘皇后,便要王曾将“权”字删去。王曾说:“皇上尚幼,
由太后临朝,这已属国之不幸,称‘权’还是以儆示后人。且增减诏书自有法规,难道你想先破这法则
吗?”丁谓听后,遂不再争。赵祯即位,是为仁宗,刘皇后遂成为皇太后。因皇太后垂帘听政在宋朝属
首次,故而需由群臣议定太后临朝之仪。王曾提出:可按东汉时的制度,请太皇坐于皇上之右,共听群
臣奏事。而丁谓则力主仁宗皇帝仅需于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日临朝即可,军国大事由太后召辅臣裁处,
一般事宜由宦官雷允恭转奏即可。王曾则反驳说:“皇帝、太后不在一处,如将权柄交与宦官之手,祸
乱必将由此而起。”后,丁谓果与雷允恭相勾弄权专断,并欲将已被排挤出朝的前相寇准和李迪置于死
地。王曾见状,便仗义执言,认为不应对寇准和李迪贬责过重,丁谓竟诬其为“寇党”。丁谓的妄为很
快在朝野激起愤怒,时京城流传着一民谣曰:“欲得天下宁,当拔眼中钉;欲要天下好,莫如召寇老。”
“眼中钉”喻指丁谓,“寇老”乃指寇准。此时,刘太后亦渐对丁谓权重盖主不满,王曾见机遂将雷允
恭擅移真宗陵穴一事奏于太后,称丁、雷勾结,包藏祸心。刘太后大怒,遂杖杀雷允恭,将丁谓贬往岭
南。王曾被拜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会灵观使,继而兼任户部尚书,进位昭
文馆大学士、玉清昭应宫使。
王曾任宰相后,严谨持重,操劳国事。为使年幼的皇帝尽快积累治国的经验,他便选名儒孙、冯
元作其师傅, 劝讲于崇政殿。 一次,宋仁宗对王曾说:“近来臣僚上疏,大多邀功请赏。”王曾说:
“只要陛下贬抑钻营的小人,推重恬淡的贤士,便可使些许小人难谋其私,而易于罢退他们。”王曾为
人公正,论事不计亲疏。枢密使曹利用曾位居王曾之上,待王曾进为昭文馆大学士、玉清昭应宫使后,
入宫谢恩,按规定应排序在曹利用之前,但枢密使是总理全国军务的最高长官,与同平章事共掌文、武
二柄,加之曹利用自恃其资历深,故仍想排在王曾之前入朝。负责朝见仪式的门使见状两难,迟迟不能
排定上朝的位次。此时,仁宗遣人催促,王曾便厉声对门使道:“只奏宰相王曾入殿谢恩!”曹利用无
奈,只得随王曾之后入朝。不久,曹利用之侄曹被控图谋不轨而遭杖毙,曹利用因受牵连,王曾却上
书替其开脱。刘太后不解,王曾答道:“曹利用先前恃恩强横,所以臣要据理挫其傲气。而今为其加上
大恶的罪名,就是臣所不明白的了。”刘太后听后,遂从轻处置了曹利用。
刘太后对待王曾,心境颇为复杂。先是,真宗驾崩后,王曾在起草遗诏时,曾坚持因皇帝年幼,太
后只能暂摄朝政,不同意在诏书中删去“权”字;待刘太后受册命,欲临御大安殿举行仪式时,又被王
曾以不合礼制而阻止。每逢节日为太后与皇帝上寿时,太后的亲戚纷纷前来觐见,王曾又对他们多有裁
抑。刘太后遂对王曾愈加不满。天圣七年(1029年)六月,真宗皇帝在世时倾财力而修建的玉清昭应宫
因遭雷击而起火, 被烧为灰烬,恰王曾兼领玉清昭应宫使,刘太后遂趁机将担任宰相7年的王曾罢免,
贬任青州知州。不久,王曾又以彰德军节度使的身份再知天雄军。在职期间,王曾关心民情,宽简施政,
深得吏民爱戴。
明道二年(1033年)三月,刘太后病逝,仁宗亲政,擢王曾为天平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判河南府。翌年,任枢密使,主全国军务。景二年(1035年),王曾拜尚书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同平
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封沂国公,再次成为主理朝中政务的宰相。
王曾为宰相期间,对贤才之士多有荐拔,但每次人事任免,均不让外人知晓。为此,范仲淹曾对他
说: “公开选拔贤名之士, 乃系宰相之责。公德高望重,唯有在这一点上稍稍欠缺。”王曾回答道:
“我身为执政重臣,如果都将恩赏揽在自己身上,那怨恨又孰归于谁?”范仲淹听后,对王曾深表叹服
与敬佩。
王曾在首次拜相时,吕夷简任给事中、参知政事,由于办事谨勤,有政绩,王曾便力荐其为相,后
因事遭贬。待王曾二度拜相时,吕夷简已早于他恢复相职,并封为申国公。后,二人因政见不一,常有
分歧,景四年(1037年)四月,人传吕收受知秦州王继明之贿,王曾遂将其事奏报。宋仁宗便于朝前
质问吕夷简,吕夷简不服,遂与王曾在廷中发生激烈争辩。仁宗在盛怒之下,将两人一同罢相,王曾以
尚书左仆射、资政殿大学士的身份出判郓州,吕夷简则被出判许州(后改判天雄军)。宝元元年(1038
年)冬,王曾病逝于郓州,享年61岁。仁宗闻讯后,诏赠为侍中,谥曰文正。
王曾资质端厚,眉目如画。他虽两度为相,但生活却极为节俭。一次,有故人子孙来京,王曾留具
馔食。饭后,王曾送其数轴简纸,待打开看时,发现这些轴简皆系用他人的来往信笺上剪下的纸边粘贴
后写成。皇中(1049—1053年),宋仁宗用篆字亲自为其题写了碑文,名“旌贤之碑”。皇帝为大臣
赐碑篆,自王曾始。仁宗驾崩,即位后的宋英宗赵曙诏令遴选仁宗朝的著名将相配享宗庙,王曾被群臣
推荐为第一人选。
王曾著有《两制杂著》50卷、《大任后集》7卷和《笔录》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