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审邽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12&rec=211&run=13

王审邽(858—904年),字次都。王潮弟,王审知二兄。系东晋名相王导第十七世孙。武则天宰相
王方庆第六世孙。唐大中十二年(858年)六月二十二日生于光州固始县。光启二年(886年)八月与三
弟王审知一同随大哥王潮入泉州, 协助大哥治理泉州达7年之久。大哥王潮和三弟王审知移驻福州后,
他全权接受泉州军政, 于乾宁元年(894年)权泉州刺史,三年敕拜左散骑常侍、实授泉州刺史,四年
加工部尚书。是年十二月,兄王潮在福州病逝后,王审邽悲痛不已,将其安葬于泉州惠安平康里盘龙山
之左。乾宁五年,加金紫光禄大夫,检校户部尚书。光化二年(899年),加兵部尚书,琅邪郡开国男。
三年, 加左仆射,进开国侯。寻授威武军节度副使。天复二年(902年),加司空。三年,加司徒,进
封开国公,食邑七百户。
王审邽“为人喜儒术,通《春秋》,善吏治。”他主政泉州12年,始终将儒家的仁政思想作为其施
政取向。上任之后,他便把关注民生作为头等大事加以认真对待。他继续奉行大哥王潮治泉期间实行的
“招怀离散”政策,遣人将背井离乡的泉州籍流民陆续召拢回乡,凡从外地返泉者均借给其耕牛及犁耙
等农具,帮助和鼓励其到小溪场(今安溪县)、归德场(今德化县)等山区开垦梯田,重事农桑,发展
经济。对房屋损坏不能栖身者,还协助他们修筑住宅,使之安居乐业。这些政策举措,体现了儒家倡导
的民本思想,有力地促进了泉州的农业生产,使这些原来荒芜的山区“一年襁负至,二年田莱辟,三年
民用足”。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既保证了官需民用,又增加了地方的财税收入。
王审邽自动尚儒,十分重视人才。主政泉州时,他创设招贤院,成为中国历史上尊重知识、尊重人
才的一次里程碑式的举措。唐末,中原混乱,战争频仍,人民苦不堪言。而在王氏三兄弟治理下的福建,
经济相对繁荣,社会安定,与中原地区民不聊生的景象形成了鲜明对照。于是,中原公卿士族遂相继入
闽避乱。为了保护和利用这一宝贵的人才资源,使之为闽地发展服务,时任泉州刺史的王审邽便毅然作
出了设立招贤院的决策,并派其子王延彬具体运作建院事宜。
招贤院设在位于泉州西郊的南安县唐安乡修文里,院里建有馆舍,还筑有亭轩、水榭。竹径直达江
边,可以放舟垂钓。据《十国春秋》载:“审邽遣延彬作招贤院礼之,赈赋以财。如唐右省常侍李洵、
翰林承旨制诰兵部侍郎韩翭、中书舍人王涤、右补阙崔道融、大司农王标、吏部郎中夏侯淑、司勋员外
郎王拯、刑部员外郎杨承休、宏文馆直学士杨赞图、王倜、集贤殿校理归传懿及郑瞞、郑戬等,皆赖以
免祸。”先后出入该院的名士还有秘书省正字徐寅,右拾遗户部员外郎、京兆府参军翁承赞和太学博士
倪曙等人。五代是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渡时期,当时,闽属偏隅之地,其文化较之中原地区相对落
后。诸多文人名士从中原来泉州后,在招贤院内切磋学问,进行文学创作,使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在
泉州乃至八闽迅速传播,促进了福建及闽南文化的发展,在中华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据统计,泉州
招贤院的文人在此期间创作了大量诗篇, 被收入《全唐诗》及其他诗集的即达340余首。至此,尚文之
风在泉州蔚然形成,“童蒙诱掖,学校兴举”,泉州因此获得了“海滨邹鲁”的美称。这一风气的形成,
奠定了泉州的文化底蕴, 致使大批人才联袂而出。五代时,泉州中进士者6人。延至宋代,泉州中进士
者就达862人(特奏名480人除外),其中五代至宋代,泉州先后有4人中状元;有8人位居宰辅之位。这
一现象,在全国各州府中是极为罕见的。这些人才的迭出,与王审邽父子创办招贤院,使泉州形成好学
之风,有着直接的关系。
王审邽还笃信释老之教,在设招贤院招聚文人名士的同时,还舍财修建了大量寺院,弘扬佛教文化,
此举对缓解人际矛盾,达到社会和谐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天佑元年(904年) 二月,王审邽病逝于泉州,年仅47岁。卒后谥武肃王。葬于泉州城东郊皇绩山
之东北,徐寅为其撰神道碑铭并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