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系演变]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12&rec=13&run=13

琅邪王氏在西汉以前的世系演变情况,见于史书者,仅是《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的一段记述:
太子晋生宗敬,为东周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八世孙错,为魏将军。生贲,为中大
夫。贲生渝,为上将军。渝生息,为司寇。息生恢,封伊阳君。生元,元生颐,皆以中大夫召,不就。
生翦,秦大将军。生贲,字典,武陵侯。生离,字明,武城侯。二子:元、威。元避秦乱,迁于琅邪,
后徙临沂。四世孙吉,字子阳,汉谏大夫。”从《世系表》看,自宗敬至王错,其间缺了六代。自王
元至王吉,其间亦缺了两代。在参阅诸多王氏族谱的基础上,现对自王宗敬至王元的世系演变传承情
况作一概要勾勒:王宗敬之子为王森,官周上卿,封平安公(亦说宗敬之子系王凤、王仕蠲等,王森
乃宗敬之侄者)。王森之子为王斌、王质,其中王斌任中军大夫。王斌之子为王升,以文学著名,未
仕。王升之子为王昱,官司徒,后去官为道。其同辈中有王始、王诩等人(系王凤之孙、王石之子)。
其中王诩为著名战略家、纵横家,长于养性和纵横捭阖之术,号“鬼谷子”。曾隐居云蒙山中(为蒙
山三大主峰之一,位于今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境内;亦说在今河南省汝阳之云梦山),苏秦、张仪、
孙膑、庞涓皆出其门下。王昱之子为王硕,勇猛过人,仕魏。王硕之子为王错、王铉,其中王错为上
军大夫。王错之子为王愤(亦作贲)。王愤之子为王谕(亦作渝),仕秦,为上将军。王谕之子为王
息、王景,其中王息官司寇,封忠烈侯。王息之子为王恢、王愤。王恢之子为王永,官中军大夫。王
永之子为王瓦(亦作王元),官中军大夫。王瓦之子为王颐,未仕。王颐之子为王翦,为秦大将军,
封平城侯。王翦之子为王贲,官大将军,封武陵侯。王贲之子为王离、王武,其中王离官秦大将军,
封武城侯(此封邑位于今山东临沂市平邑县魏庄乡一带)。王离之子为王元、王威,王元兄弟由频阳
徙居琅邪皋虞后,遂成为琅邪王氏的始祖。王元之子为王谆、王诚,事迹无考。王谆之子为王渊。王
渊之子为王伟、王吉,其中王吉为著名经学大师,官谏大夫。自王吉起,这支族人便由琅邪郡皋虞迁
至同郡的临沂县都乡南仁里居住,其子王骏、其孙王崇,皆位列三公,成为国内少有的祖孙数代累世
为显赫高官的望族之一。
汉代是世族制开始萌生的时代。综上所述,王吉祖孙仕途显赫之际,恰恰正处于世族制的初始阶
段,这一时代背景促成了以王吉为代表的琅邪临沂王氏,由经学世家而为士大夫世家,因此,将王吉
视为琅邪王氏这一著名郡望的奠基人,是符合历史真实情况的。鉴于此,记述琅邪临沂王氏的世系演
变情况,理应从王吉开始。为使读者便于从错综纷繁的人物关系中理清事物发展的脉络,同时从中获
得必要的知识与信息,从“资料性著述”这一地方志的基本属性考虑,我们决定在充分借鉴各类谱谍
和当代一些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世系演变图志的表现形式,将人物的世系传承和必要的文字
说明融为一体,以便尽可能地全面展示琅邪王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世系演变概貌。
琅邪王氏世系演变图志(一)

【说明】自王崇至王谊、王睿、王典、王融四兄弟,其间的琅邪王氏世系演变情况,因有疏漏,历来
争议颇多,莫衷一是。今根据正史和《琅邪王氏宗谱》、《琅邪临沂王氏宗谱》和《世说新语》所附
《王氏谱》的有关记载,并参考其他著述,在作分析、考辨后,特画列此世系演变图,以供参阅。

【说明】王雄之后,其子、侄和孙辈皆仕高官,且有二人位列三公。但在西晋末年,其孙辈因清谈误
国,口碑不佳。王衍被石勒杀死,王澄被王敦所诛。此后,此房支便于史不显,日渐式微。
【说明】王祥、王览兄弟二人为光大琅邪王氏门风的代表人物。但王祥的后世子孙多于史不显,趋于
衰微。而其弟王览之后,则“奕世多贤才”,子孙后裔皆世居高官显爵,在东晋至隋唐五代的漫长历
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王览6子中,长子裁有4子,其中王颖和王敞早卒,另一子出家,故
只有王导;王览次子王基一支,因王敦反叛东晋王朝遭讨代病恨而死,王含被杀,另一子亦出家,已
无后嗣;王览五子王彦无后;王览六子王琛,其长子王为王敦所杀,次子王侃后裔失记。因此,反映
琅邪王氏在以后的世系演变情况时,则只记王导、王舒、王旷、王廙和王彬这五大房支。

【说明】王导一支系琅邪主流支派,后裔众多,其中一些房支,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故
而设若干续图细列于后。
【说明】王彬一支与王导一支一样,是琅邪王氏家族中延续时间最长的一大房支。其次子王彪之,系
琅邪王氏迁江左后的杰出人才,后官至一品,从公位。其后代与王导之子王洽一支一样,国史记载其
活动与业绩直至唐代。
【说明】根据《宋书·王景文传》,王超作王僧朗。萧齐武帝永明十一年(公元493年),雍州刺史王奂
因擅杀宁蛮长史,后又抗命,致使他和5个儿子一同被杀。其子王肃幸免于难,遂由江南亡命于北朝,
成为北魏重臣。其后,肃弟王秉、肃夫人及儿、女、侄等相继来北,使之成为琅邪王氏家族中,自西
晋末举族南迁后,又由南入北的一个房支,为琅邪王氏在北朝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说明】王导的九世孙王褒,于公元554年在江陵被俘,后降西魏来到北朝,受到西魏政权的器重,
被委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北周代魏后,他又任太子少保、小司空、宜州刺史等要职。其后代多
居咸阳,成为弘扬琅邪王氏文化的重要房支。此后各图所展示的琅邪王氏世系,皆为王褒一支。
【说明】固始王氏,是武则天宰相王(方庆)第五子王晔官固始时所繁衍的一支琅邪王氏族人。传五世,
至王潮、王审邽、王审知兄弟时,已成务农之家。唐末,三兄弟先投义军,待掌握义军领导权后,遂
辗转至福建,为开发福建立下不朽功勋,被先后封王。特别是王审知,继承兄之未竟事业,成为五代
十国时期闽国的开创者。王审知及其后代治闽60余年,改写了琅邪王氏虽历代多出宰辅,但终为人臣
的历史,成为十国之一的最高统治者,为琅邪王氏这一家族的发展史书写了最为辉煌的一页。“琅邪
人祖,开闽世家,忠懿富沙”成为这一堂号的鲜明标识。对三王的后人,史书与其族谱记载略有不同:
其中《十国春秋》记延美和延武为审邽之子,延宗乃审知之子。《武肃王神道碑铭》记王审邽有四子
一女:延彬、延桢、延美、延武;女适清海军节度使刘隐。因年代久远,且史料、文献匮乏,今已难
以一一佐证, 故此处从翁承赞 (时任王审知的右谏大夫) 撰《唐故威武将军节度使守中书令闽王墓
志(1981年出土)》和《开闽忠懿王氏族谱》所记人名。又,据《十国春秋》和《九国志》载,王审知
有夫人多位,共生28子,而见于史册者,仅上述诸子矣。又,王审知有女7人,长女和第三女皆封为
琅邪郡君。图表中仅列其第三女,其余略。

【说明】王审知病逝之后,其子孙因争权夺利而内讧不止,自相残杀,终致国亡家败。南唐保太三年
(公元945年)秋,闽国亡,天德帝王延政降唐。冬十月,尽迁王氏之族于金陵。王延政先被降封为鄱阳
王,后又徙光山王。其后世子孙卧薪尝胆,重振家声,在各地繁衍发展,其中亦多有显达之士,至今
已传三十余代。现分布于闽、台、江、浙、粤诸省及泰、新、马、菲、印尼等东南亚地区的琅邪开闽
王氏族人,以王延政所传一支居多。

【说明】三槐王氏始祖系唐滑州黎阳令王言。王言乃琅邪王氏后裔,系东晋名相王导第二十一世孙,
小司空王褒第十三世孙,武则天宰相王方庆十世孙。王言孙王祜曾于庭内植槐三株,盼其后人有位至
三公者。后,其子王旦为宋之名相,子孙多显于世。“三槐堂”遂成为此支琅邪王氏的代表性堂号。
“靖康之变”后,此支王氏族人多随宋室南迁。至近代,三槐王氏族人中又有不少人由南方诸省远徙
南洋,在东南亚地区繁衍,与开闽王氏一样,成为今居于海外的琅邪王氏两大代表性后裔。此世系图
以正史为据,同时参考诸多三槐王氏宗谱绘制而成。如王彻次子王祉、王祜四子王勉和王素九子等,
均系依族谱所载而证,以期为读者提供更多的资料信息。

【说明】王彻、王祜、王旦祖孙三代皆在宋都汴京为官,卒后葬于开封。因开封历史上多遭黄河水患,
为防祖茔被水淹浸,三槐王氏后人遂将祖茔迁回故土莘亭县(今为莘县)王家堡(后改称群贤堡,俗称套
庙王村)。靖康之后,居于群贤堡的三槐王氏因避乱而迁江南(俗称有十八支南迁),剩下一支自王宾起
于金末元初迁居莘县城西王化村。群贤堡村一时荒废。逾七世,王定长子王世祯遵父训,由王化村迁
至三槐王氏祖茔安葬地群贤堡村继承祖业,照看祖坟,繁衍后代。故尔当地有代传老话云:“三槐王
氏遍天下,忘不了群贤堡和王化。”此图所列即此支三槐王氏发祥地后人的传承情况。此图所列的王
贡服,乃三槐王氏第十七世孙,官给事中,是留居祖源地的三槐王氏后人中官职最高的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