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宋代的家族迁徙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12&rec=12&run=13

琅邪王氏在宋代的家族迁徙,是该世族历史上又一次由北而南的迁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应数该
家族中的一个重要支派——三槐堂王氏。唐代,琅邪王氏后裔王练(东晋名相王导第十四世孙,王方
则之孙,王景第五子)官莘县尉,携家迁居莘县。这是琅邪王氏居莘之始。后,唐宰相王抟的第三子
名王言(王导第二十一世孙),五代时任后唐滑州黎阳(今河南省浚县)令,去官后携家由渭南迁居
莘县。王言生子为王彻,官左拾遗。王彻生子为王祜,官兵部侍郎。王祜一生仕途坎坷,便寄希望于
后代,遂取《周礼》中“面三槐,三公位焉”之意,于庭中植槐三株,希冀其后人有大志大智而位登
三公者。其后人果不负重望,王祜次子王旦在宋真宗时拜相,后世子孙多显于世。王旦之孙王巩,乃
工部尚书王素之子,与苏轼情谊甚笃,他在任太常博士、宗正丞时,苏轼曾至其位于汴京东郊的家中
造访,目睹过王祜植于庭中的三株槐树。待苏轼到湖州任上时,王巩亦赶来相会,并请苏轼为自家庭
堂题铭,苏轼遂撰写了名篇《三槐堂铭》。堂以文传,此后,王祜后裔便称为三槐王氏。三槐王氏源
于琅邪王氏,这是公认的史实。据浙江绍兴《中南王氏宗谱》载:绍兴十四年(1144年),宋高宗赵
构曾与众臣论家谱,时官光禄大夫的王旦曾孙王奇以宗谱进览,宋高宗看后即书题了“临沂肇宗,三
槐继统”八字于该谱。又,王国栋于乾隆四十四年纂的《王氏宗谱·琅邪王氏宗谱》谱例称:“吾王
氏自琅邪流派至于渭南,自……黎阳今由渭南而入于大名之莘亭,为三槐第一世。”再如,王庸敬纂
于光绪年间的《王氏通谱·三槐王氏通谱》载:“三槐派自唐滑州黎阳令言始。其所自出,具载琅邪
派中。”三槐王氏族群庞大,大致可分为两部分:一为出仕为官者,携眷属在外,待靖康之变后,多
随宋室南迁。《三槐王氏宗谱·凡例》云:“南渡以来,一十八支,或吴或越,支分派别,不能备述。
惟吴之无锡、三沙、松江、洞庭等支,与越之余姚、上虞、山阴、会稽、萧山、诸暨,以及四明、慈
溪、湖州、孝丰等派,各叙其略焉。”一是居家务农者,如今在山东莘县的聚居地是套庙王村(已改
称集贤堡)和王化村。在枣庄市滕州市的聚居地是鲍沟镇大李楼村(原称王坑村)。在临沂市兰山区的
聚居地是白沙埠镇孝友村。在菏泽市曹县等地,亦有三槐王氏的聚居地。北宋末年南迁的三槐王氏在
江南各地安家后,有不少房支与早在西晋永嘉之乱时举族南迁的原琅邪临沂王氏的后人居住在一起,
由于同本同源,故尔十分亲善。随着时光的流逝,这些王姓居民已融为一体。以至在清代民间修撰族
谱时,出现了一些堂号混用的现象。
清代,琅邪王氏居于闽、粤、桂一带的族人,又有不少迁往台湾和东南亚地区发展者,其中以开
闽王氏和三槐王氏这两大堂号的后裔为多。他们或从政,或经商,其业绩多显于当地。有的支派还成
为居住地的显达世族。以泰国河内王氏为例:
泰国河内王氏来自广东揭阳。清朝初年,琅邪王氏后裔王弘毅从广东揭阳赴泰国经商,后定居于
泰国揭西县河内乡,在此繁衍了一支后人,人称“河内王氏”。河内王氏迄今已在泰国繁衍9代,总
人口已达1.2万余人,成为琅邪王氏在海外的一支代表性族群。
以上所记述的关于琅邪王氏的繁衍与迁徙,是属于见载于正史的几次大的族群迁徙,在琅邪王氏
的族群迁徙中颇具代表性,而且每次迁徙均给琅邪王氏这一望族在其文化传承方面提供了新的发展空
间。除上述几次大的载于史册的迁徙外,琅邪王氏在其漫长的发展岁月里,还有很多次规模不等的或
近或远的族群迁徙。对于这些迁徙的记述,或见于方志,或见于谱牒,或记述较详,或浮光掠影,如
全面记述这类迁徙活动,既无可能,亦无必要。故此处不再列专条予以记述,在“琅邪王氏主要族聚
地选介”类条中,将结合各主要族聚地的介绍,将族群迁徙作为其中的一项内容,一并向读者述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