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唐代的家族迁徙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12&rec=11&run=13

唐武周(则天)时的宰相王邽、王审知。兄弟三人“皆有材气,号‘王氏三龙’”。时值唐末,
内廷宦官跋扈,外朝藩镇割据,兵燹匪患频仍,社会动荡不已。倒悬于水火之中的民众纷纷揭竿而起。
山东王仙芝、黄巢起义军在攻打曹、濮二州之后,遂转战淮、赣、浙、广,继而回师湘、豫。破洛阳,
叩潼关,陷长安,出现了史称“僖宗入蜀,盗兴江淮”的局面。中和元年(公元881年),寿州(治
所在今安徽寿县)有一屠户王绪,认为趁乱称雄的时机已到,便邀其妹夫刘行全一起,聚起500余众,
乘机攻占了寿州,响应者一时竟达万余人。一个月后,王绪又攻陷光州(治所在今河南省光山),继
而陷固始县城,自称为将军。王绪驻固始后,继续招兵买马,“绪闻潮兄弟材勇,召置军中,以潮为
军校”。原为固始县佐吏的王潮和二弟王审邽、三弟王审知便入王绪军中,成为中坚。蔡州节度使秦
宗权为了扩张势力,在行将会兵讨黄巢义军前,将王绪部收编,并奏请朝廷任命王绪为光州刺史,令
其负责筹措粮饷。王绪因筹措不力,未能按期完成任务,秦宗权在盛怒之下便发兵光州攻打王绪。王
绪虑其兵少势单, 遂命刘行全为前锋、 王潮为副前锋,率5000人马弃城南奔。这支队伍出南康后,
“略浔阳、赣水,取汀州,陷漳浦,皆不能有也”。首领王绪心胸狭隘、狐疑猜忌,一路之上多次妄
杀有勇略才谋的部下。为了自保,王潮兄弟与先锋谋,将王绪缚执。事后,王潮被推为主将,王审知
为副将。
前面述及,中和初,唐僖宗李儇因避乱逃入巴蜀。王潮兄弟原本为秦宗权所迫而渡江南下的,现
已掌握军权,故决定率部出交、广,入巴蜀勤王。当部队行至沙县时,“有泉州人张延鲁以刺史廖彦
若贪暴,帅耆老奉牛酒请留”。素抱为民除害之心的王氏三兄弟,遂于光启二年(公元886年)率兵
攻占了泉州,福建观察史陈岩闻知后,便上表荐王潮为泉州刺史。驻泉州时,王氏三兄弟带领军民迅
速恢复了当地经济,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大顺二年(公元891年)十二月,陈岩身患重病,从日后稳定福建大局考虑,便函召王潮来福州,
预授王潮以军政大权。经商定,由王审邽留守泉州,王潮与三弟王审知同赴福州见陈岩。不料在王潮
兄弟赴福州的途中,陈岩便于景福元年(公元892年)二月病逝。陈岩病逝后,其内弟、护军都将范
晖自称留后,拒绝王氏兄弟进入福州城。王潮遂命其从弟王彦复为都统,三弟王审知为都监,督兵攻
城,经苦战年余,方攻下福州。王潮兄弟发动的此次克福州之役,深得民众支持,苦战期间,“民自
请输米饷军,平湖洞及滨海诸蛮,皆以兵船助潮。”进驻福州后,王潮厚葬了陈岩,并将女儿许配给
陈岩之子。自此,王潮声威远播,汀、建二州刺史自愿请归王潮节制,山岭海岛亦有20余股武装闻风
来降。这样,王氏兄弟便很快领据了福建五州之域,称雄于一方。是年十月,唐昭宗李晔封王潮为福
建观察史,封王审知为副史。乾宁初年,王潮又击溃了围困汀州的黄连洞蛮两万余众,使福建全境得
到统一。乾宁三年(公元896年)九月,王潮升为威武军节度使。不久,王潮染病日重,便授三弟王
审知执军政大权。审知便谦让二兄审邽,审邽坚辞不授,审知就此权充留后。公元898年,王潮病逝,
王审知升任节度使,后加平章事,封琅邪郡王。在王潮病逝的同年,其二弟王审邽在已任泉州刺史、
左散骑常侍的基础上,又被朝廷加授工部尚书衔。唐亡,后梁立,王审知于开平三年(公元909年)
被后梁加拜为中书令、福州大都督长史,晋封为闽王。
王氏三兄弟开拓闽境,劝耕农桑,兴办学堂,海外通商,使当时的八闽大地社会安定,经济繁荣,
与中原地区干戈四起、民不聊生的乱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开闽业绩详见本志“文化成就”章)。
因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为开发闽地创建了不朽的殊功,故被福建人民尊为“开闽三王”,其
家族被誉为“开闽王氏”,成为唐末及五代十国时期琅邪王氏中的一支重要的代表性族群。当时,随
三王入闽者,还有不少原居于光州固始的王氏族人,这些人亦是王方庆之子王晔的后裔,与王潮兄弟
有着很近的血缘关系。其中如三王族兄王彦英、王潮从弟王彦复、王审知从弟王想及族人王廷简等,
在追随三王开发福建时均建有功绩。
其实,在王潮兄弟开发福建之前,已先后有一些王姓人士来到福建。见于文献的王氏入闽第一人,
乃三国东吴永安年间(公元258~264年)的建安郡太守王蕃,在其任内于建安县东溪之南覆船山下建
造建安郡治。《八闽通志》称其“仕吴为建安太守。郡属初创,筑城立署,庶务纪纲多蕃劳计”。东
晋时的王彬,应是琅邪临沂王氏入闽为政的第一人。《闽书》援引宋郑侠《吴与太儒人王氏墓志》,
称吴与太儒人王氏先祖“王本琅邪,自东晋肃侯彬,始迁于闽。其后子孙,世居龙溪。龙溪分置,是
为漳浦人。唐末有检校司空彦昌者,当寇乱之时,独能捍圉强梁,为乡邦依”。民国《福建通志·名
宦志》卷一《王彬本传》云:“王彬,字世儒,丞相导从弟,预讨华轶,以功得侯。愍帝召为尚书郎,
道险不就。迁建安守。为人朴素方直,乏风味之好,虽居显位,布衣蔬食。仕终尚书右仆射,卒谥曰
‘肃’。”《闽书》福州“怡山”条称,王潮三兄弟的先祖王增、王霸于南北朝时入闽:“霸,梁时
人。父增,自齐朝渡江入闽,宅于西禅。增,善黄老术。霸幼好之。每登怡山,经宿乃返。年三十,
游武夷,十六年还旧居……。”上述王氏族人,虽然其入闽的时间早于王潮三兄弟,但无论从所居的
职位还是从对闽地开发所起的作用来看,均不能与三王相比。因此,“开闽王氏”只能是王潮、王审
邽、王审知三兄弟创立的这支琅邪王氏族人的专用堂号。由于仕官和卒葬地的原因,王潮的后人主要
居住于惠安一带,王审邽的后人主要居住于泉州一带,而王审知的后人则主要居住于福州。
王审知病逝后,其子孙随即背弃了王审知生前确立的“韬光养晦”的立国策略,相继弃王称帝,
为争帝位而同室操戈,且骄奢淫逸,致使国力迅弱。后晋开运三年丙午,南唐李璟趁机发兵破建州,
由王氏创建的闽国宣告亡国。自唐光启二年(公元886年)丙午岁王潮官拜泉州刺史,琅邪王氏开始对福
建的统治,到后晋开运三年(公元946年)丙午岁止,琅邪王氏的这支族人开闽治闽长达60年。因为始、
止的两个年份均为丙午马年,故而福建民间便流传着琅邪王氏“骑马来,骑马去”的谶语。闽亡后,
王审知的大部分子孙除前期在内乱中被杀外,剩下的王氏子孙在亡国和族遭大难的严峻环境下,为保
全性命,而纷纷更姓改名。其中,有一支族人改姓游氏,亦有改姓为沈氏和叶氏者,故东南闽、台一
带至今流行“王、游、沈、叶是一家”之说。现在,台湾嘉义县的王氏宗亲会还与其同源的游、尤、
沈、叶等族人结成联会,加强联谊交流。王氏降南唐后,南唐政权迁王延政一支于金陵。王审知之子、
天德帝王延政被迁金陵后,相继被降封为鄱阳王和光山王,这支族人因而幸免于难。王延政有三子,
即王继勋、王继元、王继重。三人之后,以继勋和继重两支最为兴旺。继勋三个儿子:王能、王勤、
王俭,各分派居住。其中王能长子王守信之后分居宁海车溪,次子王守一之后居浙江嘉湖;王勤之后
居浙江黄岩、宁海;王俭的后裔则留居于金陵。其子孙中不少人显达于世,至今已传三十余代。
继重四个儿子:王绍、王纲、王纪、王铎。谱载,王继重先随父至金陵,官南唐上柱国驸马。归
闽祀祖,后归建州,其子孙后迁居藤山,即下渡尾。王继重长子王绍官御史,绍生二子:王胜、王彬
(官刑部员外郎)。王胜生二子:王宜、王嗣康。王宜,字克时,赘福州吉庇郑清丞相之女。宜生四子:
王文、王高、王亨、王交。王交为徽猷阁大学士,生三子:王煌、王望、王节(官礼部左侍郎,徽猷
阁大学士,钦赐绯衣鱼袋)。其中王望生二子:王坦(迁福州连江)、王维。王维生四子:王虞、王肤、
王质、王。王虞生四子:王喜、王嘉、王胄、王。其中王嘉生王善,王善官大理寺评事,后升宣义郎。
于南宋景定三年(公元1262年)迁居藤山。时山荒地脊,他择地开井,以利一方。后人至今相传呼为王
厝井,谱称其为藤山王氏始迁祖。王善生二子: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