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珣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12&rec=109&run=13

王珣(350—401年),字元琳,小字法护,东晋著名书法家。系王导孙、王洽长子。他20岁时与谢
玄两人俱为征西将军、荆州刺史桓温掾。桓温对两人评价说:“谢掾年四十,必拥旄杖节;王掾当作黑
头公(指年轻登高位)。皆为不易得的人才。”后迁主簿。时桓温经略中原,军务繁忙,一切机务由王
珣处理,“文武数万人,悉识其面”。因从桓温讨袁真有功,封望海县东亭侯,世称“王东亭”。历任
大司马参军、琅邪王友、中军长史、给事黄门侍郎。
王珣及弟王珉,都是谢家大族的女婿。因猜忌至隙,太傅谢安既与王珣绝婚,又离异了王珉妻,于
是王谢两家遂成仇家。朝廷根据谢安的意见,让王珣出任豫章太守,遭其拒绝。拜散骑常侍,亦不受。
迁秘书监。 太元十年(385年),谢安去世,朝廷以王珣为侍中。后出任辅国将军、吴国内史。在郡为
士庶所悦爱。太元十五年,征召入朝,历任尚书右仆射、尚书左仆射。
太元二十一年九月,孝武帝司马曜被张贵人害死,王珣未得受顾命。在司马曜死前,王珣梦见有人“以
大笔如椽与之”,醒来对人说:“此当有大手笔事”。及宫中传出孝武帝死讯,一切哀册谥仪皆由王珣
撰成。成语“大笔如椽”来源于此。孝武帝去世后,会稽王司马道子进位太傅、扬州牧,掌握朝政。尚
书令兼中领军王国宝谄附司马道子,骄纵不法。前将军、青兖二州刺史王恭入朝参加孝武帝葬礼,想诛
杀王国宝。王珣言于王恭认为:“国宝虽终为祸乱,但罪逆尚不明显,现在除掉他,必大失朝野之望,
何况你率强兵入京师,很容易被人怀疑是谋逆作乱。国宝若继续作恶,天下人皆知,然后顺时望除掉他,
不愁事情不会成功。”王恭同意。
隆安元年(397年) ,王珣任中书令。王恭起兵讨王国宝,王国宝假传司马道子之命召见王珣等,
欲借机杀之。王珣等到后,王国宝未敢下手,反而向他问计。王珣宽慰王国宝说:“王恭等与你素无深
仇大恨,不过势力之争。”于是王国宝上疏求解职,会稽王司马道子将其付廷尉,赐死。次年,王恭等
又起兵进犯京师,朝廷以王珣为卫将军、都督琅邪水陆军事、假节,抗御王恭。王恭之乱平定后,加王
珣散骑常侍。隆安四年以疾解职。于隆安五年(401年)五月去世,谥曰献穆。
王珣自幼酷爱书法,尤长于行、草。所书《伯远帖》,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
同为清乾隆皇帝“三希堂”珍品。然《快雪时晴帖》为摹本,《中秋帖》为临本,唯有《伯远帖》为真
迹,是东晋名家唯一手迹。它为研究晋代书法和该时期的笔墨纸张,提供了可靠的资料。《伯远帖》行
笔自然,转折峭拔,结字用笔均可见晋人风范。明董其昌评论其书法说:“王珣书潇洒古澹,东晋风流,
宛然在眼。”《宣和书谱》称:“珣三世以能书称,家范世学,珣之草圣,迹有传焉。”
王珣为人, 豁然大度, 不记前嫌,他虽与谢安不和,但一旦听到谢安去世,便写信给王献之说:
“欲哭谢公。”以致王献之都感到惊奇。王珣吊唁谢安,并非装腔作势的礼节行为,而是发自内心,有
感而发,“哭之甚恸”。时人称他“神情朗悟,经史明彻,风流之美,公私所寄,虽逼嫌谤,才用不尽”。
王珣一生好积聚财货,产业“广被人间”。原有文集11卷,已佚。《艺文类聚》收录其《孝武帝哀
策文》、《祭徐聘士文》等。书法尚有草书《三月帖》存世。另有《琴赞》,可知其对音乐也很内行。
《全晋文》存《王珣集》。
王珣有5个儿子:王弘、王虞、王柳、王孺、王昙首,在南朝宋并有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