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12&rec=102&run=13

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东晋官员、著名书法家。其祖父王正,为西晋光禄大夫王览第四
子;父王旷,字世宏,为王正长子,西晋惠帝时在京都洛阳任侍中(《三国志·魏书·裴潜传》裴松之
注引《晋诸公赞》 ),惠帝永兴二年(305年)已担任丹阳太守(《资治通鉴》第八十六卷有“扬州刺
史刘机、 丹阳太守王旷皆弃城走”记述)。约在永嘉二年(308年)任淮南太守。永嘉二年夏,太傅司
马越派“淮南内史王旷、将军施融、曹超将兵”与刘聪等战于长平之间,“旷军大败,融、超皆死”,
王旷下落不明。 (见《资治通鉴》第八十七卷)。王旷有文集5卷,已佚。《全晋文》存其《与东海王
越书》和《与扬州论讨陈敏计》。
王羲之系王旷次子(王旷长子王籍之),生于琅邪国临沂县都乡南仁里(今山东临沂市兰山区白沙
埠镇孝友村) ,西晋孝愍帝建兴元年(313年)11岁时随家族南迁江左建康。幼年,王羲之说话迟钝,
但由于刻苦学习,不久便为人所重。当时,陈留人阮裕负有盛名,为其从伯父王敦的主簿。王敦对王羲
之说:“汝是吾家佳子弟,当不减阮主簿。”阮裕也把王羲之、王应、王悦称为“王氏三少”。王羲之
13岁谒见吏部尚书周靑,“靑察而异之”。周靑宴客时,首先割牛心炙于王羲之,从此,他被上层社会
人士重视。 永昌元年(322年),太尉郗鉴派人到丞相王导家求亲,在东厢相亲时,王羲之坦腹而食,
旁若无人。郗家门生回去禀报太尉说:“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成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
独若不闻。 ” 郗鉴高兴地说:“正此佳婿邪!”遂将女儿郗胟、许询等的“床帷华丽,饮食丰甘”,
无情予以讥讽。他注重实际,反对空谈,痛斥“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晋书·谢安传》)
王羲之爱鹅,佳话很多:会稽有一孤居姥,所养之鹅善鸣,他以钱求购未得,便往观看。姥闻其至,
烹鹅以待,他叹惜不已。山阴有一道士,养一群好鹅,他非常喜爱,道士说:“你给我抄写《道德经》,
当举群相赠。”他欣然答应,写毕笼鹅而归。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
白鹅”。(《送贺宾客归越》)在《右军》诗中又写道:“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山阴遇羽客,邀
此好鹅宾。埽素写《道德》,笔精妙如神。书罢笼鹅去,何曾别主人。”这正是王羲之潇洒精神风貌的
真实写照。黄庭换鹅、书经为鹅,成为典故。据说,王羲之爱鹅,与揣摩写字有关。他通过鹅的动态,
体会用笔方法,达到执笔时十指如鹅头昂扬微曲,运笔时像鹅掌拨水而尽力挥洒。
王羲之是我国最著名的书法家。他初师从其从叔父王廙和卫夫人(卫铄,字茂漪,汝阴太守李矩妻)
学习写字。当见到书法著作《笔说》时,“窃而读之”,“不盈期月,书便大进”。(张怀瓘《书断》)
后来,草书学东汉“草圣”张芝,正书学三国魏书法家钟繇,自称“吾书比之钟(繇)张(芝)当抗行,
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书法要录》卷一载《晋王右军自论书》)。他说:“张芝临池学书,
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由于刻苦学习,经过推陈出新,博采众长,一改汉魏以来质
朴书风, 终于创造出一种妍美流变的新书体。 他的书法,各体俱佳,尤善正、行。梁武帝萧衍认为:
“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跃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古今书人优劣评》)
唐太宗李世民说:“详察古今,研究篆素,尽善尽美,其唯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
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
(《晋书·王羲之传》)唐人李嗣真《书后品》始称其为“书圣”。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 农历三月初三日,王羲之邀集谢安、孙绰、李充、许询等42位文朋诗
友,“修禊”于会稽西南兰渚山麓的兰亭,饮酒吟诗抒怀。宴集后,他把诸名士写的诗辑为一本《兰亭
集》,自己为此集作了一篇序,即《兰亭集序》。这篇序为骈体散文,作者以清新的笔法,描写了会稽
的旖旎风光,字里行间充满着诗情画意,抒发自己对死生的正确见解:“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
妄作。”清人张习孔在《云谷卧游》卷二说:“六朝文章靡陋,独王逸少高古超妙。史言韩昌黎(韩愈,
字退之)‘起八代之衰’,吾谓不当先退之而逸少。”
序文作成后,王羲之又于酒兴正酣之际,将序文精心书写在蚕茧纸上,成为享誉中外的《兰亭集序》
墨迹。 《兰亭集序》原书28行,共324字,凡是相同的字,写法各自不同,其中20个“之”字,更是变
化多端。
《兰亭集序》墨迹由王氏家珍藏相传,约200年后,传给他的七世孙智永。智永是隋初著名书法家,
因出家为僧,《兰亭集序》便由其徒弟辨才和尚保存。唐太宗酷爱书法,得知《兰亭集序》下落后,按
照尚书左仆射房玄龄献计,派监察御史萧翼扮作书生,以到越州永欣寺进香为名,设法从辨才手中骗到
这一珍品。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兰亭集序》被陪葬于昭陵,现只有唐人“双钩廓填
本”传世。
王羲之的诗歌、散文,虽然流传下来的主要是书札、几首诗和《兰亭集序》,但这些作品中,内容
广泛, 国家大事, 品题人物,约人围棋,采菊登山,无所不涉。其作品原有集10卷,已佚;明代张溥
《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存《王右军集》。清代严可均辑有《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其中《全
晋文》卷二十三收录了其大部分作品。
王羲之的书法,刻本甚多:正、行书以《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兰亭集序》、
《快雪时晴》;草书以《姨母帖》、《初月帖》、《忧悬帖》、《丧乱帖》著名。其书法真迹现已无存,
唯有唐人双钩廓填的《姨母》、《奉桔》、《丧乱》、《孔侍中》及草书《初月》等帖。
永和十一年(355年) ,王羲之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称病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
钓为娱”。在致吏部郎谢万书中说:“修治桑果,今盛敷荣,率诸子,抱弱孙,游观其间,有一味之甘,
割而分之, 以娱目前。虽植德无殊邈,犹欲教养子孙以敦厚退让。”平四年(360年)定居在浙江剡中
(今嵊州),次年去世,葬于金庭瀑布山麓。他有7个儿子,即玄之(早卒)、凝之、涣之、肃之(字幼
恭,历任中书郎、骠骑咨议。有集3卷。)、徽之、操之(字子重,历任侍中,尚书,豫章太守)、献之。
王献之亦善书法,人称小圣,与其父合称“二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