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1&rec=89&run=13

本区旱灾多发于春、夏、秋三季。北部蒙阴、沂源、沂水春旱多而严重,南部平原及东部丘陵少
而轻,一般1至2年一遇,间歇2年。夏旱在北部诸县严重,多出现于夏初,有时出现伏旱,一般3年一
遇,80年代后,夏旱年份增多。秋旱2至3年一遇。近代以来,所见有记载的旱灾如下:
1844年秋,费县旱。
1845年夏,兰山、莒州旱。
1846年,郯城大旱。
1847年,沂州府各属均大旱。
1850年,蒙阴大旱歉年,饿殍载道。
1856年8月,兰山、蒙阴、费县、沂水、郯城、日照、莒州皆大旱。
1857年,日照、蒙阴大旱。
1859年,沂州府属大旱,沂水、莒州为重。
1863年,沂州府所属旱。
1869年,蒙阴、日照大旱。
1870年春,蒙阴大旱。
1873年,兰山、蒙阴、费县大旱。翌年,费县、蒙阴仍大旱。
1876年,兰山、莒州、费县、日照、郯城、蒙阴、沂水等县亢旱日久,其中莒州连续4个月无雨,
大饥,境内"流亡遍野"。
1877年,沂州府属大旱,夏、秋两季作物均近绝产,饿死者甚多。
1880年7月,蒙阴旱。秋,兰山大旱且伴蝗灾。
1882年8月,蒙阴旱。翌年,蒙阴仍秋旱。
1887年夏,兰山县旱,无豆,饥。翌年,兰山仍旱,居民饥。
1889年春,蒙阴县旱。是年,郯城大旱,歉收。
1891年4月,蒙阴旱。
1892年,沂水旱。
1895年8月,蒙阴旱。
1896年春,蒙阴旱。
1898年春,郯城持续大旱,境内饿死者甚多。同年5月,蒙阴亦旱。是年,莒州亦因旱成灾。
1899年春,沂州府属大旱。蒙阴自3月至5月赤地数百里,莒州自上年9月至本年5月不雨,6月,
兰山、郯城、费县亦因旱成灾,其中费县禾苗枯死,造成严重饥荒。
1903年4月,蒙阴大旱。7月又旱。
1905年秋,蒙阴旱。
1907年,蒙阴、费县旱。夏秋,兰山县因旱无豆。翌年,蒙阴又旱。
1908年,沂水旱。
1915年6月,日照大旱,涛雒一带半年无雨。
1925年,莒地大旱。自上年冬即降雪甚少。本年2月上旬偶降小雪后,至7月未雨,西南热风不止,
赤土生烟。7月下旬方降大雨。翌年,莒县又旱。
1927年秋,琅琊道所属7县均大旱,全道灾民达200万,占总人口的半数以上,其中临沂县受灾人
数58.6万余人,受灾村庄1091个。受灾面积113.75平方公里,作物平均少收三成。
1939年,郯城大旱。
1941年,临沂、沂水受旱。
1942年,费南、费北两县受旱灾。费南自6月至8月无雨,河水断流,水井大部干枯,农作物旱死,
人畜吃水困难。费北卞桥区粮田受灾6.2万亩,减产九成。是年,郯城亦大旱。
1944年,日照大旱,几近半年无雨,农作物基本绝产。
1949年,蒙山县受旱,高粱、谷子亩收仅10公斤,豆类绝产。
1953年秋,费县、临沂、沂水、沂南、日照、郯城遭旱灾,全区受旱面积达196万亩。其中沂水
因旱绝产1万余亩。
1954年秋,全区农田受灾面积72.8万亩,其中沂水有10.4万亩农田因旱绝产。
1957年秋,全区在夏季遭特大洪涝灾害后,沂水、临沂、日照、莒南、莒县、费县、沂南、平邑
等县又遇秋旱,全区受旱农田达535万亩,减产粮食1.93亿公斤。
1959年夏、秋,全区大旱,旱情持续40至90天,农田受旱面积305.6万亩,减产粮食三至五成。
1960年,春旱。
1961年晚秋,全区普遍干旱,农田受旱面积达246.4万亩。
1963年秋,临沂、日照、郯城县旱。全区受旱面积达173万亩。临沂县旱情最重,从9月21日至12
月7日降雨量仅有0.1毫米,秋粮作物减产五成。
1965年,春、夏旱。
1966年,秋旱。
1967年秋,全区旱情较重,受旱面积达424.7万亩,秋播困难,晚秋作物减产。
1968年夏,全区干旱,受旱面积达360万亩,其中蒙阴、沂源旱情为重,农作物减产30%以上。
1969年,秋旱。
1971年,春旱。
1973年夏,全区干旱,受旱面积1000多万亩,重旱500万亩。沂南、沂源出现严重伏旱。
1976年,春旱。秋,全区干旱,受旱面积514.8万亩,成灾面积301万亩。
1978年春,全区干旱,沂、沭两河断流,1000多座水库干涸,农田干旱面积1387.6万亩,其中重
旱面积600余万亩,711万亩小麦,有百万亩以上绝产、300万亩减产。棉花、花生、地瓜等作物缺苗
断垄,部分山区人畜吃水困难。
1979年,夏旱。
1980年,秋,全区干旱,农田受灾面积1000万亩以上。
1981年,春、夏、秋全区干旱,700万亩小麦有30万亩绝产、10万亩减产四至五成。30万人吃水困
难。
1982年,春大旱,受灾面积1000多万亩,农田绝产145万亩。费县灾重,46万亩小麦绝产。全区河
水断流,小型水库干涸,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部分地区人畜吃水困难。当年秋,全区又旱,受灾农
田1279万亩,其中重旱329万亩。
1983年,春、夏全区干旱,重灾面积526万亩,山区和无浇水条件的平原地,小麦减产二至五成。
至5月17日,全区尚有20多万亩春花生没有播种。6月至8月,全区又遇旱灾,受旱农田达1000余万亩,
重旱700万亩,山区、丘陵地区农作物大面积呈干枯或半干枯状态,仅沂水、沂源、蒙阴、平邑4县就
减产粮食3亿公斤,黄烟比上年减收1.5亿元。全区有94.8万人吃水困难。
1984年春,全区旱。自去年11月至本年5月中旬,全区旱情持续半年之久,灾情之重为建国以来
罕见。山岭地区和水浇条件差的平原地区小麦均因旱减产。其中沂水县基本上是地干、库干、井干,
农田受旱面积达百万亩,小麦平均单产只有128公斤,比去年减产49.5公斤。
1985年,夏旱。
1986年春,全区旱。1月至5月上旬,全区平均降雨28.6毫米,比历年同期减少87毫米,是1951年
以来同期降水量最少的一年。 全区1300万亩农田受旱, 重旱面积达1000万亩,有120万人吃水困难,
273万人口缺粮。
1987年,全区自4月20日普降小雨后,至麦收无雨,728万亩小麦受旱,其中重旱250万亩,绝产20
余万亩。100余万亩粮田不能春播,占应播面积的20%。山区饮水困难村达2100多个。入夏,降雨较常
年减少。7月,旱情加剧。沂源、沂水、蒙阴、平邑、沂南、莒县、费县春夏连旱。夏粮减产严重,
有140万人缺粮,172万人吃水困难。7月底,夏季作物受旱500多万亩,其中重旱300多万亩。玉米、烤
烟、谷子等卷叶,花生、大豆、棉花等干枯、落花、落铃,成片干死。部分山岭地农作物频于绝产。
1989年3月中旬至5月上旬,全区遇到历史上少有的干旱。此期,全区平均降雨量仅22.7毫米,比
常年同期减少44毫米,受旱农田达1100万亩,重旱750万亩,其中麦田重旱面积达350万亩以上,绝产
或基本绝产的有12万亩。全区500万亩春田因干旱仅播种185万亩。由于连续干旱,全区千余条河流干
涸,有800多座水库和4600多座小塘坝无水可抽。地下水位平均下降3.8米,其中平邑下降了9米多。全
区有2100多个行政村150多万人吃水严重困难。是年,自9月下旬以后的70多天内,全区又遇干旱天气,
此期,全区降雨量仅12.4毫米,比常年减少43.7毫米,气温比常年偏高4.5度。全区695万亩小麦受旱,
其中重旱300余万亩,有百万亩小麦不能正常越冬,170万亩果园有150万亩受旱,其中重旱91万亩。全
区河流全部断流,地下水位平均下降8至12米。有110万人吃水严重困难。
1992年夏初,临沂地区遭受了近百年未遇的特大干旱。从5月7日至7月11日。全区降雨仅为45毫米,
比常年同期减少160多毫米。由于长期干旱,全区7417座塘坝和小型水库全部干涸,沂、沭、祊河三
大河系自6月初就已全部断流,39座大中型水库总蓄水量仅有1.8亿立方米,其中可利用水不足600万立
方米。全区地下水位平均下降4至6米,90%以上的大口井和50%以上的机井已无水可抽;全区11个县
市全部受旱,1100万亩农田已有1035万亩受旱,其中重旱740多万亩。20厘米土层土壤含水量平原地区
不足4%,山丘地区不足3%,致使绝大多数春、夏播作物呈萎蔫状态,其中枯死面已有170多万亩。全
区近200万亩棉花基本没有坐果,40余万亩黄烟大部枯萎,计划种植的100万亩水稻尚有25万亩无水插
秧。全区有200万亩果园落叶落果,其中幼龄果园已有30万亩枯死。全区47万亩淡水水面已有42万亩
干涸。因干旱,全区有300余万人吃水困难,其中有175万人、16万头大牲畜吃水发生严重困难,完全
靠机动车辆从远距离送水。部分企业因缺水而停产。此次干旱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0亿元左右,其
中仅粮食一项即减产12亿公斤,减收7.2亿元。由于抗旱投入加大,生产成本提高,全年农民人均收
入减少200多元,同时1000个已解决温饱的村计60多万人出现返贫现象,返贫率为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