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人物传5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1&rec=793&run=13

燕学连(1941~1981.10) 费县崔家沟村人。女。出身贫农。1958年春,崔家沟人民公社成立封山
造林基建营,17岁的燕学连担任基建营营长。她带领全营苦干近1年,共植树28万株、造林8000多亩,
培植银花500多万墩,整治大小山头15个,挖鱼鳞坑13万余个,截水槽8000个,挖渠道230条、长5.6万
米,挖竹节沟230道,修水库、塘坝4座。12月,被评为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
全国妇女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代表会议。1959年,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扫除文盲的决定》,
她积极组织全公社青壮年进行文化学习。经过一年的努力,全社原6000多名文盲已基本能看报写信。
当年,她被任命为费县团县委委员、朱田公社团委书记。1960年,燕学连组织广大青年积极参加爱国
卫生运动,共改造厕所1万余个,改造锅灶9000余个,使全公社卫生面貌焕然一新。当年,燕学连被
评为全省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出席了山东省教育和文化、卫生、体育、新闻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
单位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 1961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翌年春, 担任崔家沟大队党支部书记。
1975年10月,朱田公社成立女石匠连,她担任连政治指导员,带领全连120名青年妇女,在龙王口村
修建了3座渡槽,长500余米。1976年8月,调任朱田公社管委会委员、公社被服厂厂长。1981年10月病
逝。
赵廷海(1913~1981.11) 苍山县下村人。出身雇农。1943年担任本村村长。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
党。翌年任村党支部书记。1951年,组织群众成立互助组,同年冬,领导建立起苍山县最早的一处初
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转为“前进农林牧高级生产合作社”,他连任主任兼党总支书记。1958年
改任下村人民公社副社长。他所在的下村行政村周围共有21座山头,1.2万亩荒山。解放前粮食亩产
量只有二三十公斤。建社后,他和支部统一规划,发展农林牧业生产。组织林业小组,建立苗圃,带
领群众挖鱼鳞坑,封山造林。两年时间把70%的荒山绿化,平均每人植树3000株,基本控制了水土流
失。在畜牧生产方面,他们利用本村山场多、树林多的优势,向畜牧技术人员学会制作青贮饲料,解
决了饲料不足问题。同时,还建起猪、牛、羊繁殖场,黄牛繁殖、挤奶、使役综合场,推行了牲畜档
案制度,加强了对牲畜繁殖、使役的管理。到1959年,全村大牲畜发展到近600头,猪、羊、家禽等
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并养蜂200箱,年产牛奶羊奶1.5万公斤,引进和繁殖种牛、种羊数十头,除用于
本村牲畜繁殖外,还热心为外社服务。由于改变了自然面貌,增加了施肥量,在1959年遭受特大旱灾
的情况下,粮食平均亩产仍达205公斤,林果和畜产品收入除留公共积累外,社员人均收入现金115元。
赵廷海于1953年获山东省农业劳动模范称号;自1956~1957年,3次出席山东省社会主义农业建设积极
分子代表会议;1958年出席全国社会主义农业建设积极分子大会。1959年春,全国暨华东5省畜牧现
场会的代表相继参观了该社的畜牧业生产。1960年初,中共临沂地委发出通报,号召各级干部学习赵
廷海勤勤恳恳领导畜牧生产大发展的革命精神和经验。1月6日,《大众日报》发表了《学习赵廷海不
畏困难,把畜牧业生产推向前进》的社论,并以《赵廷海--畜牧战线的标兵》为题,发表长篇通讯,
介绍了赵廷海领导群众发展畜牧业生产的事迹和经验。1961年他担任下村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1976
年,调任下村公社工交办公室主任。1981年11月病故。
孟庆科(1901~1981) 莒南县后寨子村人。出身贫农。1952年带头成立红星农业生产合作社,任副
社长,创谷子亩产400公斤、玉米亩产500公斤的记录,同年先后被评为山东省和华东地区农业生产劳
动模范。
房永典(1914~1981) 苍山县房村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苍山县公安局侦察股长、区
长、区委书记、县公安局长、县委副书记、县长等职。1947年3月,带领武装在段家庄伏击国民党六
十八军运输队,截获牛车11辆、大米3万余斤。同年夏,鲁南地区斗争形势极其严峻,他带领武工队
返回漫溪一带开展游击战,除奸反霸,瓦解敌军,坚持到中共鲁南区党委从滨海地区返回。山东省政
府给其记一等功1次,被中共鲁南区党委评为模范公安局长。1948年11月为支援淮海战役,身为苍山
县县长的房永典带领民工抢运军粮。在过沂河时,敌机狂轰滥炸,浮桥难以抢修,他毅然率先跳进刺
骨的河水里,带领民工把桥架好,将军粮按时送往前线。1949年被评为人民的好县长。同年南下,参
加西南服务团,任大队长。1950年后历任县委书记、专署公安处长。1954年从西南局党校结业后,历
任昆明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中共昆明市委常委、监察委员会书记,中共昆明市委常委、昆明市委纪
律检查委员会代理书记等职。1981年病逝于昆明。
傅蕴绮(1906~1982.3) 曾用名傅慕韩。植物学家。苍山县涌泉村人。出身地主家庭。1932年毕业
于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生物系。先后在山东临沂中学、四川绵阳国立第六中学任教。1942年2月入国
民党政府农业部东西山屯垦区,先后任课员、课长、技术专员。从事荒地调查、垦植设计及垦植技术
等。1945年到广西柳州,在国民党政府农林部西江水土保持实验区相继任技正、主任。曾发表《水土
保持浅说》、《造林与水土保持》和《防止放火烧山与水土保持》等论文。1950年调广西省人民政府
农林厅,在南宁芦桥林场从事移植印度橡胶树的试验,获明显效果。自1950年起先后到山东农学院、
山东师范学院任副教授,并在师范学院兼任生物教研组主任,从事《生物学》、《植物形态分类学》
等多门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并编写出全国师范院校第一部《农业基础》课教学大纲。他重视结合教学
进行实地调查研究,曾帮助平邑县天宝山林场解决有关橡树直播造林和水土保持等技术问题。晚年参
加过《山东植物志》的编写。1956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并担任山东师范学院支部委员。1958年当选
为山东省植物学会理事长。
庞夫力(1918~1982.5) 莒南县环河涯村人。雇农出身。读过4年小学。193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1月参加革命工作。翌年任三界首乡支部书记。自1941年8月,先后任中共洙边区委书记和路镇分区
委书记。1945年调中共莒南县委,历任组织部部长、县委书记。1952年去中共华东分局党校学习,结
业后到上海市福新烟厂任党委书记。1953年,相继任中共上海轻工业委员会组织部长和第二轻工业委
员会书记。1960年改任中共上海机电一局委员会副书记兼政治部主任。“文化大革命”中,历任中共
上海市委委员、市革委会常委、机电一局党委书记和革委会主任。他是全国第四届人大代表。1977年
1月被调离职务接受审查。1982年5月病逝。
侯东升(1914~1982.6) 曾用名木森(在战争年代和建国初期)。费县费城镇王家宅子村人。幼读私
塾,曾当过童工。193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费县做地下情报工作。1939年2月,任八路军津浦路
东支队三团政治处民运干事。后调中共山东分局党校学习。结业后,历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民运部邹滕
泗费工作团分队长,中共邹滕边工委副书记、群委书记,中共费县(由费南县改称)县委副书记、书记。
1949年后,历任中共尼山地委组织部部长,中共沂水地委副书记、沂水专署专员。在任期间,认真贯
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领导沂蒙老区人民为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
全面开始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3年8月沂水专区建制撤销后,调任国家建筑工程部直属公司党委副书记、副经理。1958年9月,
入上海同济大学学习,在校学习期间,任建工系党总支书记、同济大学党委常委。1960年4月,侯东
升毕业后留校任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1972年9月,侯东升调任上海机械学院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
翌年7月,任机械学院党委书记。1980年12月任该院党委顾问。
自5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侯东升在上海著名高等院校担任主要领导职务长达25年,为高校建设和
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82年6月,侯东升因病去世。
李辑五(1911~1982.7) 日照市大石头村人。193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革命工作,任
日照县委职工部长。1940年3月,日照县职工抗日救国联合会成立,任会长。期间,除建立各级职工
团体外,还组建起100余人的职工抗日武装,多次深入敌后,破坏涛雒至碑廓的公路,切断敌交通线。
1941年9月后,历任莒中、莒南、赣榆等县职工救国会长和各界人民抗日救国联合会会长。1948年2月
南下,先后任桐柏三地委组织科长、中共新野县委书记等职。自1956年,先后任广东省地质局党委书
记兼副局长、局长,广东省建委副主任等职。1982年7月病逝。
王小古(1915~1982.12) 原名崇古,又名笑古。著名国画家。江苏省灌云县人。出身贫苦农民家
庭。青年时期肄业于苏州艺术专科学校,得江苏省画家唐鲁臣赏识,收为入室弟子。初习仕女画,继
攻花鸟画。先从工笔入手,后改小写意,晚年趋向大写意。工笔画兼取勾勒、没骨两种技法。他注重
师法自然。为画好牡丹曾七下菏泽,写生上千幅,将春天的花,夏天的叶,秋天的枝干融为一体,达
到形神兼备。其它如以“点染法”画出的葡萄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画家关友声曾题王小古的草虫
画称“可惜无声”。王小古一生创作了大量中国画作品。北京人民大会堂山东厅有他的《百蝶图》、
《玫瑰图》、《牡丹图》。先后出版过《公鸡枇杷图》、《四季花卉屏》等年画。曾应聘参加过《菏
泽牡丹画谱》的绘制。1982年夏,中国美协山东分会、山东美术馆在济南为他举办个人画展。他创作
的《鸡上架》、《扁豆蝈蝈》、《墨牡丹》等,曾在日本、西德、香港等地参加展出。山东美术出版
社出版的《王小古画集》收入了他的代表作品。遗稿有《花鸟技法十三讲》和未完成的《中国历代绘
画题记》。王小古对诗词、书法、治印亦有较高造诣。近年有人将他的部分诗结集,称《王小古诗五
百首》。他长期从事美术教育。1952年起,历任临沂师范美术教师、临沂教育学院和山东艺术学院副
教授。曾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协山东分会常务理事。1980年9月起任临沂县政协副主席。
赵庆元(1925~1982.12) 平邑县外宋子峪村人。出身农民家庭。1946年入伍。1948年加入中国共
产党。同年在西埠阴战斗中身负重伤,10月被评为二等残废军人退伍回乡。1949年担任村民兵连长。
1961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发动群众修建1座小水库,使300亩土地成为水浇田。接着进行深翻平整土
地,修建梯田,当年种植的花生亩产花生米200公斤,地瓜最大的一个重9公斤。1962年,全村实现亩
产千斤粮。1963年2月赵庆元出席了华东农业劳动模范大会。在以后的20年中,他一直担任村党支部
书记,带领人们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多次受到上级表扬。
朱修方(1918~1983.2) 莒南县朱家洼子村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1939年9月参加八路军。1940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任八路军某部独立团特务连三排八班班长。1942年10月,独立团与日军在
日照县涛雒一带发生激战,他带领战士率先杀入敌阵地,战斗中身负重伤,部队为他记功1次,奖军
大衣1件。1943年3月退伍后任村党支部书记,兼任壮岗区西北联防区大队长。为保卫军用机场、《大
众日报》社及兵工厂的安全,他带领全村民兵与日军展开地雷战。1944年8月,出席山东军区在坪上
召开的战斗英雄、民兵英雄代表大会,获银质五星奖章一枚,并获滨海区民兵战斗模范称号。1945年
1月出席滨海区劳动模范代表大会,获滨海区劳动模范称号。1951~1953年,带领群众在秃岭上植树
造林1000多亩,为发展林业生产做出了贡献。
莫正民(1913~1983.4) 又名余生。莒县莫家崖头(今属五莲县)人。家境贫寒。11岁求学于汀沟、
莒城等地。1928年,先后在张宗昌、杨虎城部当兵,后到国民党莒县政府手枪排任副班长。1934年投
国民党军队张步云部,先后任侦察班长、分队长。1937年张步云降日,莫正民与中共党员王东年等共
创“莒县抗日独立第一大队”,任大队长,接受共产党的抗日主张。1938年投国民军新六师高树勋部,
任独立第二旅旅长,后战败被俘降日。1940年4月只身回家,靠莒地豪绅于经武的帮助,再招兵500
多人,成立莒县“剿共”自卫团,翌年被任命为国民党苏鲁战区三十三支队司令。1942年再降日军,
任伪莒县保安大队副大队长。1943年开始,他秘密派员去莒南与县长王东年联系。1944年正式向八路
军滨海军区递交反正志愿书。11月14日,莫正民率所部3500余人起义,接应八路军收复莒县城。战后,
部队改编为八路军山东军区独立二旅,他任旅长。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相继任滨海军区和
山东军区参议。9月开始,先后在中共中央华东局党校、华东军政大学学习。1947年结业后去东北,
任东北军区解放一团副团长。1952年转入农垦部门,任东北农场管理局局长。后调黑龙江省,历任农
业机械化学院副院长、红色草原农垦局局长、绥化农场管理局副局长。在农垦战线工作30余年,直至
病逝。
熊家风(1902~1983.5) 沂水县王家庄子村人。出身于贫农家庭。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
初逃荒到陕西,参加了工农红军,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1937年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一旅
司令部特务长。抗日战争胜利后,随军挺进东北,先后任东北民主联军第十六师司令部副官、第四野
战军四十七军军部管理主任。1949年4月,因伤残复员回乡。回乡后,立即将政府发给他的马匹和两
支枪交给当地政府,并供给护送他回家的警卫员上完初中,然后资助80元路费送其回哈尔滨参加工作。
当时他身残体弱,不能承受重体力劳动,仍坚持将别人为他代耕的土地要回自己耕种。不久担任村党
支部副书记。1955年被选为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他同村干部一道,带领群众挖鱼鳞坑,修梯田,
筑连环水池,建起蓄水800立方米的塘坝一座,完成了1100亩山地的水土保持工程。1957年,他们的农
业社除上交公粮、留足口粮、种子和饲料外,卖给国家6万余公斤粮食。1958年起,先后在王庄公社
任管委会副主任和副社长。1963因身体病弱回家休养,仍奔走于驻沂水的机关、工厂、学校、部队及
农村讲革命传统和党的历史,有时还到淄博做报告。被群众誉为“沂蒙山区的不老松”。1959年5月
他被评为全国烈军属和残废复员退伍转业军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赴京出席了会议,并参加了国
庆十周年观礼。他是山东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政协山东省第三届委员会委员、政协沂水县第
一届委员会委员。1983年5月病逝。
刘海林(1921~1983.5) 原名刘启葵。沂源县北官庄村人。出身地主家庭。1936年毕业于鲁村高级
小学。1938年11月,在山东抗日军政干校学习(同时参军)。193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任淄博特委
特务二连排长。12月任鲁中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部通信参谋。1941年参加鲁中反“扫荡”作战。1944
年参加第三次讨吴(化文)战役。1945年11月任山东警备第三旅司令部侦察股长。1948年在东北野战军
第四十军一二○师司令部任通信科长。曾参加四保临江战役、锦州战役、平津战役。1950年任该师三
六○团参谋长, 参加解放海南岛战役。 1951年3月任湖南长沙第二十二步兵学校训练部教务科长。
1953年任第一高级步兵学校训练部教员。1960年5月任汉口高级步兵学校训练部副部长。1969年10月任
襄阳军分区副司令员。1976年8月离职休养。1983年5月病逝。
毛文林(1910~1983.9) 沂南县大张庄人。出身佃农家庭。194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任
本村村长。1952年任三社乡乡长。1956年回村任党支部副书记。带领村民兴修水利,共打井30眼,修
小型水库一座,使450亩地变成水浇田。粮食亩产量由过去的150公斤增至250公斤。每年向国家交售
公粮也由2万公斤增至4万多公斤。1959年,毛文林又带领群众建30亩苹果园,年产苹果1万多公斤,
纯收入1万余元。
1960年,毛文林代理村党支部书记。时值国家经济困难时期,他和村民节衣缩食,急国家所需,
一次向国家交售粮食9万公斤。针对全村人多耕地少的情况,1962年他与村支部一班人研究决定,开
垦村东岭石多土浅的300亩荒、坟地。奋战3年,将荒岭薄地整理成标准田,每年多收7.5万公斤地瓜
干。1963年,毛文林当选为华东区农业劳动模范,获奖章1枚。后虽年事已高,还主动管理村里的果
园。
刘维理(1923~1983.9) 日照市东马陵前村人。1939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任中共
旺疃区委书记时,将8个村的根据地扩大到21个村;还在敌占区建立了41个党支部,发展党员280余人,
并组织起30多人的武工队、35人的区中队和10个联防大队。1948年10月,任中共郯城县委宣传部长,
同县委其他领导一起,全力发动群众支前。淮海战役期间,全县出动6万多民兵、民工,随华东野战
军运送粮食、弹药,抢运伤员,押送俘虏等,出色地完成了支前任务。1950年4月后,任郯城县委副
书记、书记。1954年7月任临沂地委组织部长,后任地委副书记、书记处书记等职。在组织工作中,
坚持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客观公正地选拔使用了一批优秀干部。在分管农业期间,狠抓农田水利基
本建设和“稻改”工作,使农业生产跃居全省先进水平。1963年3月调任枣庄市委书记,积极引进临
沂发展农业的经验,带领干部群众苦干3年,终于在1965年实现了粮食自给有余,并向国家交粮5000
多万公斤。1975年后,历任青岛市委副书记兼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市政协主席等职。中共十一届三
中全会后,在落实党的政策、加强党的建设、团结党外人士、发展经济、搞好政法工作等方面,都做
出了贡献。1983年9月病逝。
葛春亭(1899~1983.10) 临沭县黄家庙村人。1940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调中共鲁中区五
地委任交通员,负责与鲁南三地委的秘密交通工作。他每天步行40多公里,来回传递文件和情报,有
时接到紧急任务,即连夜出发。夏天过河,水深流急,他从不避险;冬天涉水,冰冷刺骨,腿脚常被
冰块划破,从不叫苦。1941年4月,调鲁南区党委交通科工作,负责与滨海地区的交通联系。该线所
经之处皆为日伪盘踞,封锁严密。葛春亭不顾个人安危,经常扮做担盐贩蒜的小商贩,巧妙地穿过敌
人的封锁线。5月的一天,他挑着大蒜去滨海区,在李家庄被一伙伪军拦住。在搜查时,他把藏有文
件的那辫蒜抓在手里,三角信就放在蒜辫和手心之间。敌人把他全身和蒜挑子都翻遍了,结果毫无所
获,只好放他通行。就这样,他凭勇敢和机智,打通了鲁南和滨海间的交通线。1944年1月,调滨海
战时邮局任交通员。下半年,任该局第五干线邮站(驻莒南县高庄)站长。1945年2月,他出席了在莒南
县兰墩子村召开的山东战邮劳模代表大会,获山东战邮英雄称号。此后,历任滨海邮政管理分局交通
干事、许口区等邮局局长、滨海第五干线邮站站长、益都邮局火车站支局局长、青岛邮电疗养所副所
长、青岛市邮电局机要科副科长等职。
郭有邻(1912~1983.11) 原名郭树桂。莒县泥沟村人。父亲原是济南电灯公司雇员,1928年失业
回乡务农。郭有邻于1932年入山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学习。在校参加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瓦砾社”。
1935年转入济南师范后期班学习。1936年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参与队报《齐鲁先锋》的编
辑出版。9月,受党组织派遣,到莒县进行抗日活动。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组建中共莒
县特别支部任书记。不久,发起建立“高坊乡民众抗敌自卫团”,任指导员。1938年部队扩编为“莒
县民众抗敌自卫团”,任政委。4月,部队编入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六大队,任参谋。8月任
中共莒县县委书记。年底,兼山东抗日游击第二支队驻莒办事处主任。1939年6月,调任中共胶县工
委书记。1941年后,历任滨海区党委路北工委书记、滨海地委城工部部长。1947年起,先后在临沭县
土改工作组和华东局党校土改工作团参加土改工作。1949年任中共济南市委企业党委书记。1950年调
北京,先后任国家燃料工业部电业管理总局人事处处长、电力部教育司副司长。1958年回山东任机械
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文化大革命”期间进“五七”干校。1969年恢复工作,任教育厅核心领导小
组组长,1972年任烟台地区革命委员会政治部副主任。1977年任山东农学院副院长。1983年11月病逝。
危益民 (1899~1983) 曾用名危相谦。郯城县褚墩村人。出身贫农。192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2年5月任中共郯城县四哨区委委员兼褚桥乡党支部书记。1938年底参加八路军,历任临郯独立团
连指导员,陇海南进支队三大队独立六营营长兼政委。1941年转地方工作,先后任鲁南三地委社会科
长, 三行署公安局长兼临沂县公安局长、邳县公安局长、马陵办事处公安局长。1942年6月18日,率
20余名公安人员,化装成伪军,长途奔袭插入敌占区,将曾杀害抗日军民和无辜群众200多人的国民
党临郯情报站站长刘月亭抓获,交人民政府审判后枪决。6月,危益民带领40余名公安武装人员,化
装成为农民,埋伏在临沂城南庄稼地里,当临郯地区伪宪兵队头目在临沂开完会路过之机,发起突袭,
一举将临、郯、邳3县伪宪兵队长及随员10多人全部击毙。解放战争时期,历任邳县、苍山县公安局
长,鲁中南行署公安局科长,徐州市公安局一处处长。1950年5月任徐州市法院副院长。1951年春,
任徐州市检察院检察长。1961年离职休养。
杜纪伟(1911~1983) 原名杜成德。苍山县沈坊前村人。出身中农。1929年7月入山东省立第三乡
村师范学习。毕业后曾在本村小学、文峰小学任教。1938年结识中国共产党员宋宜安,共同组建抗日
游击十七中队。同年,入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学习。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调鲁中第三行政公署
直辖二营,先后任政治工作员、连长。11月,部队编入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苏鲁支队,他改任连
副政治指导员。1940年调任铁道游击队政委,带领队员先后战斗在临枣铁路和津浦铁路一带,截车破
路,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多次配合根据地反“扫荡”,人称“飞军”。并领导队员在铁路两侧建立
联络点线,安全护送返延安的干部数百名。1945年8月,杜纪伟任中共枣庄市委书记。自1946年11月,
历任鲁南军区特务团政委、中共凫山县委书记、二十一团政委。1949年5月,调任鲁中南尼山军分区
政治部主任,12月,改任湖区工委书记、湖区剿匪指挥部副政委,主持湖区剿匪。此后,相继担任鲁
中南军区滕县军分区政治部主任、鲁中南军区干部部副部长、炮兵十二师副政委、北京军区炮五师政
委、济南军区炮兵副政委等职。1981年离休。
王家祥(1915~1983) 苍山县西马山村人。出身贫农。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八路军传递情报。
1946年在滨海地委党员训练班学习。1947年3月,国民党冯治安部整编五十九师三十八旅进占费县马
山村以北地区,建立起洪山乡顽乡公所和一个乡分队。王家祥于夜间带领17名民兵对敌人的乡分队进
行突袭,把乡分队的12名成员全部消灭,缴获长短枪13支,子弹百余发。9月,国民党七十七师的1个
营路过西马山村,他与刘忠田、胡之光等3人在一个山头埋伏,击毙、俘获敌兵各1名,缴获步枪1支。
1947年秋,王家祥被滨海行署评为特等功臣。1950年被鲁中南军区评为鲁南民兵战斗英雄。1953年他
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
赵忠敬(1910~1984.1) 原名赵恕风,曾用名赵敏亭。沂水县前马荒村人。出身中农。15岁开始习
医,后长期在沂水县乡村及县城行医和授徒。1934年起,历任沂水县《中国医药杂志》主编、沂水县
中医药改进会副会长和沂水县中医考试委员会委员等职。 1949年11月到柳州, 边行医边学习西医。
1951年6月参加柳州中医师进修班,翌年8月毕业。1953年10月,入湖南衡阳市华新制药厂,先后任医
师、药师。1957年10月回山东,历任山东省卫生厅实验药厂中医师、山东省中药研究所中医师、省中
医药研究所副主任医师。赵忠敬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擅高血压、肾炎、肿瘤等疾病的诊治。有《中
药研究》一书行世。曾在《新中医》、《中成药研究》等杂志上发表过数篇论文,并参加《山东药用
植物品种讨论》、《山东中草药验方选》、《山东草药手册》、《山东经济植物》等书的编写工作。
董廷会(1903~1984.2) 沂水县桃花坪村人。出身下中农。1940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冬任
村党支部组织委员。1942年任党支部书记,积极带领群众进行反奸诉苦、减租减息。发动大家组织变
工组、纺织组、运输社,开展以开荒种粮、纺线、养牛、运输等为内容的大生产运动,实行生产自救
和支援前线。1944年《大众日报》报道了该村党支部和董廷会等人的模范事迹。1945年鲁中区授予桃
花坪生产模范村称号。1945年和1946年,董廷会先后参加鲁中区第一次和第二次劳动模范大会,分别
被评为鲁中区劳动模范和鲁中区农业一等模范。1942年秋至1946年春,中共山东分局安排著名抗战老
人、山东省参议会参议长范明枢到桃花坪居住。为保证范老的安全,他舍生忘死做了许多保卫工作,
受到上级领导的表彰。
1948年4月,董廷会脱产到沂水县工作,历任夏蔚、王庄、铜井、泉庄区区长,沂水县东岭园艺
场主任等职。1965年离休回家,仍与群众一起,治山植树1000余亩,建苹果园、葡萄园各1处(10亩),
在梯田地堰栽植花椒、板栗万余株。村民称赞他:“活到老,干到老,有一口气也要干到底!”
殷子兴(1923~1984.4) 费县殷家庄人。出身贫农。1951年春,报名参加导沭整沂工程队,到临沭
县参加施工,担任掌夯员。工作中,他苦心琢磨,反复试验,创造了“过顶夯”掌夯技术。用这种方
法打夯,五人配合默契,合理用力,夯体高过头顶,以同样的人力,在相同的时间内,石夯下砸的深
度与硬度远远超过传统打法。接着,他又不断探索,创造了“活把掌夯”、“托底撒把”、“三套环”、
“集体打夯”等技术,既减小了劳动强度,又提高了工效。指挥部将这些技术在工地加以推广,从而
加快了工程进度,保证了工程质量。1951年7月,殷子兴被评为水利劳动模范,参加了华东区劳动模
范大会,获导沭整沂春季工程一等模范称号和特等铜质奖章一枚。
张云菲(1902~1984.9) 原名张栋。字耘斐。郯城县马头镇人。出身小地主家庭。6岁入私塾,后
在本镇竞进小学读书。毕业后任小学教师10余年。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郯城县动员委员会、鲁
南动员委员会四分会、山东抗敌协会四分会宣传部长,山东省文化协会编辑部、山东省教育厅编审科
编辑。曾主办抗日《动员报》。1948~1952年,先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研究室编辑及学校教育处
科员。1954~1960年任《历史研究》编辑部主任。他长期患有头晕和胃病,上班时几次晕倒在办公桌
旁,仍顽强地坚持工作。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1978年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资料室
主任,1978年7月任图书资料室顾问。他长期坚持自修,博览群书,学问功底很深,曾被聘为北京师
范大学历史系授课。他擅长书法篆刻,1940年郯城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时,他亲自为新生的民主政权
治印。他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作品多次参加国内书法展览,倍受称誉。“文化大革命”中,有人
胁迫他写假证明材料, 他不仅断然拒绝而且严厉斥责, 表现了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1982年离休。
1984年9月病逝。
赵仲三 (1893~1984.9) 又名赵广殿。 平邑县东古路沟村人。青年时代在本县保定庄等村教学。
1938年担任南阳乡乡长。1939年参加八路军山东纵队任第三大队参谋。翌年9月起,先后任费南县、
费县和平邑县参议长。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后,历任滋阳县和凫山县教育科长,鲁南第四
专署卫生科副科长,曲阜县副县长,济宁市人民法院院长。1957年调山东省文物管理处任副主任,后
改任省博物馆党支部副书记及省文物总站经理。为活跃文物市场,保护祖国文化遗产做了大量工作。
杨月阳(1907~1984) 原名杨殿贵。苍山县小城东村人。1931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参加
苍山暴动,把红旗插上山顶。暴动失败后,去西北军当了副官。1936年回家。1937年组织成立“中华
民族解放促进会”和“临郯青年救国团第二分团”。曾任鲁南三军分区参谋长、副团长。后分别在沂
河支队、鲁南军区特务团、三十五军、海军学校、海军司令部舰船修造厂等处任领导职务(行政九级)。
邱如一(1925~1985.3) 平邑县南岔村人。出身农民家庭。1942年秋加入青年抗日先锋队,次年任
队长。1943年带领24名青抗先队员,经常袭扰和打击驻白彦的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固派军队九十二军,
在鲁南区党委召开的第一次人民武装代表大会上,获一等战斗模范称号,区党委奖给其“七九”步枪
1支及其他物品一宗。1944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县各救会委员、青救会副主
任。1945年春,回到南岔村领导全村组织变工队,开展大生产运动,实行了生产劳动、对敌斗争、文
化学习“三结合”。因成绩显著,是年5月被评为鲁南区劳动模范。7月,山东省青年联合会号召全省
青年开展向邱如一学习运动。接着,邱如一当选为鲁南区出席在延安召开的解放区人民代表大会的代
表。到达太行山区后,接通知会议延期,于9月14日返回故里。相继任中共费县第五分区(崇国)区委委
员、区各救会主任。1946年,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时,他任平邑县第二武工队队长,曾5次突破敌
人重围,大岭一战击毙敌“还乡团”34人。1947年相继任平邑第二分区(福山)区委书记、五分区区委
副书记。1948年5月经中共中央批准,作为代表出席在波兰华沙举行的国际青年代表大会。1949年2月
调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山东省委工作。此后,历任铜山县青委副书记,共青团徐州市委副书记。从1954
年至1977年1月,曾因生活作风问题3次犯严重错误。1977年受到开除党籍、行政撤销职务和工资降一
级的处分。
刘坤(1924~1985.4) 苍山县人。1939年2月参加八路军一一五师南进三大队,历任班长、排长。
194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11月任滨北独立一团二营六连连长。同年被评为团战斗模范。1948
年9月济南战役时,任华东野战军十三纵队三十七师一一○团三营营长。战斗中,指挥果断机智,用1
个连的兵力消灭国民党第二绥靖区青年教导总队1个团。指挥全营与兄弟部队密切配合,连续突破国
民党守军两道防线。在突破内城战斗中,亲临第一梯队组织突破,经过激战,三营首先突破成功。战
役结束后,被华东野战军领导机关授予华东一级战斗英雄称号,所在的三营被命名为济南战役二等功
臣营。 1950年9月, 出席全国战斗英雄大会。 1952年1月任团长。后任江苏省徐州军分区副司令员。
1985年4月病逝。
刘白涛(1914~1985.5) 安徽省凤台县人。1938年2月参加革命,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国
民革命军新编六师连指导员,八路军团政治委员,政治处主任。同年底,他受党组织派遣,从陕北来
到鲁东南。 1940年4月, 中共苍马地区工作委员会成立,6月,他调任苍马办事处主任兼工委书记。
1941年1月,苍马工委改为苍马县委,他任书记。8月,苍马办事处改为临沭县政府,苍马县委改称临
沭县委,刘白涛任县委书记兼县长。在极端艰苦的情况下,发动组织群众,发展人民武装,建立抗日
民主政权,坚持边区对敌斗争,开创巩固抗日根据地。1942年4月,刘少奇来到中共山东分局和八路
军一一五师师部驻地临沭县的朱樊村等地检查指导工作,县委、县政府按照刘少奇的指示精神,发动
群众组织建设巩固革命根据地。首先发动农民群众实行减租减息、斗争恶霸地主,激发起群众抗日救
国的高涨热情,发展壮大了抗日民主政权。同时,积极开展武装斗争,反击日伪军的“扫荡”,运用
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抓住有利时机机智勇敢地打击和消灭敌人。为壮大抗日武装力量,全县掀起参
军热潮,一次就组织起1个营,被群众称为“白涛营”。为粉碎敌人对根据地的经济封锁,县委、县
政府积极组织群众开展大生产运动。刘白涛带领机关人员深入各村,发动群众搞生产,订“安家计划”,
纺线织布,组织变工组,奖励劳动模范,组织物资交流。他还带头拿出两月的津贴6元钱,发动机关
干部入股,成立供销合作社,办轧花厂、造纸厂、卷烟厂等,并组织机关干部开荒、种粮、种菜、养
猪养羊养鸡。他带头背粪筐拾粪,领墒拉犁开荒。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保证了部队和机关的供应,
改善了根据地人民的生活,粉碎了敌人的经济封锁。1943年他调任滨南专署专员。1946年7月至1948年
7月任滨海专署副专员,为创建和发展滨海抗日根据地做出了贡献。后调离临沂地区。生前曾任上海
铁路局党委书记,铁道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刘玉美(1903~1985.6) 沂南县庙前车疃村人。出身贫农,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到沂东
县寨西区做地方工作, 后任副区长。 自1947年5月, 历任沂东县建设科科长、莒沂县林业所所长。
1953年调沂水县任国营杨家城子苗圃主任。任职7年间,苗圃共培育各种苗木1000余万株,不仅满足
了沂水县封山造林的需要,还调拨一部分支援临朐、安丘等县的林业生产。
刘玉美在抓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经常到周围村庄发动和指导育苗、造林工作,跑遍沂水县北部的
上百个村庄。他曾多次被省、地、县评为先进工作者,杨家城子苗圃也被评为先进单位。1956年刘玉
美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4月20日,出席了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1959
年, 刘玉美调任沂水县国营东岭园艺场主任。他以一业为主,开展多种经营,奋战5年,使面积仅为
450亩的园艺场,平均年收入8万余元,第一次做到了扭亏为盈。
刘庆亮(1922~1985.7) 沂水县上窑村人。出身农民家庭。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10月入
伍,在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直属侦察连当战士,参加了鲁南、淮海等战役、战斗。1950年10月,他参
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二十六军七十六师侦察排排长。他数次深入敌后侦察,为指挥机关提
供了重要情报。1951年3月,他带1个班在执行任务中,用手雷炸毁敌坦克4辆,装甲车3辆。在一次侦
察敌情时,单身毙伤17名敌人。同年冬,刘庆亮率精干人员去抓捕美军“舌头”,他用牙齿硬咬断3
毫米粗的铁丝网,只身进入,抓到“舌头”后,为防意外,立即让战友带走,他自己在雪地里爬行了
一天两夜,背和腿严重冻伤。在第五次战役后,他在牵制潭里敌人的战斗中,率部打退敌人数次冲锋,
消灭敌人18名,其中他一人即毙敌11名,坚守了阵地。抗美援朝胜利后,他转入地方武装工作,先后
任沂水县兵役局、县人民武装部作训科参谋等职。曾荣立特等功一次,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荣
获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获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战士荣誉勋章和全国解放奖章等。多次出席全
国、大军区、省军区、野战军英雄模范代表会议。1985年7月病逝。
王文俊(1910~1985.7) 临沂市城里人。女。自幼随父母寄居济南,曾就读于山东省立女子中学,
毕业后到青岛市立中学任音乐教师。在青岛经常随三哥王玫参加音乐演奏活动,曾参加演奏过大型乐
曲《满德林》。她受大哥王卓之影响,酷爱绘画,考入北京女师大美术系深造。毕业后定居天津,结
识了许多京津著名书画家。“七七事变”后移居香港,继续刻苦研摩国画艺术。1955年王文俊侨居美
国纽约。先后得中国著名书画家王济远和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的师教,绘画技艺大进。在60年代就成
为美国纽约名噪一时的著名中国女国画家。1961年王文俊在纽约同王济远、张大千举办3人联合画展,
展期长达两月之久。美国当纳艺术馆馆长参观后给予高度评价,特地邀约他们每隔两年到当纳艺术馆
举办联合画展一次。在1963年的3人联展作品中,纽约广播电台特别播放了对王文俊创作的国画《兰
花》的评介文章。1965年2月,王文俊应邀在香港举办了一次大型个人画展,展出国画作品200余件。
香港著名人士蒋法贤夫妇为画展主持剪彩揭幕礼。香港《华侨日报》、《今日世界》杂志分别刊登了
画展消息和王文俊《谈习画经验》的文章,发表了她的《巫山巫峡满秋烟》、《茅屋人家》、《甲辰
仲夏》等山水画及部分花鸟画。
王文俊旅居海外近20年来,除保持参加在纽约两年一度的3人联展外,她还多次赴泰国、菲律宾、
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举办旅行画展,对发扬中国文化,加强国际间文化交流,促进
国画艺术发展做出了贡献。王济远说她的作品“由传统而仍能取法自然,故可入精微,实足展布中国
文明”。王文俊晚年创作了不少思念故乡的作品。她的《台湾一角》,取旭日东升的祖国大陆为背景,
调子明朗而热烈,透露出一个海外赤子对祖国的眷恋之情。1985年夏因患癌症在纽约去世。
英宜之(1908~1985.8) 又名英学义。沂水县下薛村人。出身贫农。早年务农,兼学中医,开过药
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6月,在中共沂水县四区委员会领导下,组织起百余人的抗日武
装,并任队长。后英宜之到新泰办事期间,队伍被国民党蒙阴县县长郑小隐拉去。9月,英宜之调任
沂水县四区副区长。此后,历任沂临边联县分区委书记、敌工部长、鲁中俘虏管制局教导员。这期间,
曾率领地方武装,参加葛庄战役。1945年调沂东县,历任公安局长、县委委员兼武装指挥部部长。先
后组织地方武装,参加莱芜和孟良崮战役。1947年8月,任莱芜县委委员兼人民武装部部长。1949年5
月南下浙江,历任中共定海县委书记、鄞县县委书记。1954年9月调宁波地委任地委委员兼渔盐部部
长,后任宁波专署副专员。1957年任台州地委常委、专署专员。自1959年,历任温州市委副书记、市
长,中共宁波地委顾问等职。在浙江期间,他一直从事党的地方工作和人民政权建设。曾领导当地干
部群众剿匪反特,建设新区,发展经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做出突出的贡献。“文化大革命”
中,一度受到冲击,到“五七”干校和农村劳动5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他带病坚持工作,始
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德,发挥了一个革命老干部的作用。1985年8月病逝。
王恒康(1917~1985.8) 莒南县佃户村人。1940年入临沂县板泉区区公所任文教助理员。1944年加
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历任临东行署文教科长、沭水县政府财粮科长、滨海区第二专员公署财粮科长、
山东省粮食总局主任科员秘书、渤海行政公署粮食局行政科长等职。1947年在鲁中支前运粮中荣立二
等功1次,生产节约三等功1次。1949年南下福建,先后任福建省粮食局副局长、省财政厅办公室主任、
省财政经济委员会秘书长、省财政厅副厅长、省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兼省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主任、
省物资厅厅长、省地质局局长兼党组书记、省地震局局长兼党组书记。1983年3月离职休养。1985年8
月病逝。
宋开周(1925~1985.8) 莒南县宋家庄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参
加八路军。1948年回乡任村党支部委员兼民兵连长。1955年任村党支部书记。同年,他在科技人员的
协助下,开始潜心研究地瓜“窝瓜下蛋”栽培技术。1960年,出席中央军委召开的全国民兵代表会议,
会上奖给他半自动步枪1支,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1962年,他
培植的一亩窝瓜,亩产鲜地瓜5030公斤,创全国丘陵地区地瓜产量最高纪录。1963年,他创造的“窝
瓜下蛋”栽培技术被列为全省十大推广项目之一。1964年参加在青岛召开的全国地瓜栽培技术座谈会。
1966年3月,参加在福州召开的全国农村群众科学试验运动经验交流会议,受到国务院嘉奖。1966年,
“窝瓜下蛋”栽培技术已在全县大面积推广。1970年,国家科委责成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摄制了《窝
瓜下蛋》专题片,在全国发行放映。此后,该技术在全国推广应用。1971年11月,宋开周被选为中共
莒南县第五次代表大会代表。1974年,被山东农学院聘为校外兼职教师。1978年参加全省科学大会。
“窝瓜下蛋”技术获省科技成果奖。1985年8月病逝。
江波(1919~1985.11) 沂源县东里西村人。出身贫农。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
党。1942年10月,在任垛庄区委书记兼区武工队指导员期间,率队与界牌区区中队联合围困垛庄据点
守敌。运用地雷战、麻雀战等形式,不断打击敌人,至翌年10月,共作战270余次,毙伤日伪军180余
人,迫敌放弃据点逃窜。《鲁中大众》和延安《解放日报》先后报道了两区民兵的斗争事迹。1946年
任中共博山县委组织部长,期间被评为二等工作模范。1947年6月,在解放博山的战斗中负伤。1952
年任惠民地委组织部长。1954年任惠民地委副书记。1955年任山东省手工业局局长。1972年任山东省
“五七”干校校长。1975年任省物资储备局局长。为山东省政协第四届委员会常委。1984年11月病逝
于济南。
刘汝浩(1894~1985.11) 字霜桥,曾用名刘兆进。郯城县马头镇和平街人。出身市民家庭。在上
海浦东中学毕业后,回到郯城县马头镇求是小学任教。1926年加入国民党,任国民党郯城县党部主任
委员。1930年开始,先后任国民党山东省党务整理委员会训练部总务科干事和民众运动指导科民训股
干事。1936年后,历任临沂县法院承审、山东省法院教员、河南洛阳及四川合川等地方法院检查官。
抗日战争期间,任国民党第十四督导区督导员,负责临沂、郯城、费县、峄县四县党务。抗日战争胜
利后, 任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委员兼第四办事处主任、 国民党山东省党部总务处长、执行委员、以及
《大华日报》社社长等。1948年为国民党“行宪国大”代表。解放后去台湾。
公衍进 (1964~1985.12) 蒙阴县公家城子人。出身于农民家庭。毕业于家乡的保德高中。1984年
10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在军、师、团举行的各项军事课目比赛中,独得7枚金牌。不久任班长。
1985年春随部队开赴老山前线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2日凌晨,公衍进
带领突击班执行攻打604高地的任务。他们越过敌军设下的数道封锁线和雷区,仅用17分钟就完成任
务。这时,突然右前侧有两个敌暗火力点正喷射着火舌,威胁着突击队员的生命,公衍进便命令两名
战士用火力掩护,自己迅速逼近洞口,用手榴弹将敌火力点炸毁,并消灭了3个敌人。接着他又举枪
射击,将从暗处朝他冲来的两名越军击毙,同时,他的右下腹也受重伤。他强忍剧痛,从身上取下炸
药包,向敌人弹药储存所爬进,在接近目标时,他拉着了导火索,奋力向前扑去,一声巨响,弹药储
存所化为灰烬,他自己也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战后,师党委给他追记一等功。《解放军报》登载了他
的事迹。彩色纪录片《老山魂》也对他的事迹作了介绍。
王兆昕(1915~1985) 苍山县西沙埠村人。青年时代曾考入临沂省立五中就读。1936年加入中国共
产党。1937年参加苏鲁边青年抗日先锋队。1938年任八路军连长,后参与收编土匪任务。曾任滨海军
区独立团参谋长。在军需物资极为贫乏时,受命任盐滩经理,为解决军需用盐呕心沥血。1941年秋任
鲁南三地委科长,在白彦战斗中负伤,为三等甲一残废。1946年后,任鲁南军区合作总社社长,后任
湖区武装部部长,率部转战剿匪。1949年南下福建。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济南市手工业合作社主任、
社长,临沂地区粮油公司经理等职。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残酷折磨。1979年
平反,将补发的数万元工资全部作为党费交给组织。
于瑞昌(1921~1985) 沂水县东河北村人。出身贫农。少年时期在大匡庄上小学。1944年8月在本
村负责青年工作。1945年任沂城区青年抗日救国会会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春调中共沂中
县委任青年工作委员会书记。同年秋奉命赴黑龙江工作。历任佳木斯造纸厂党委书记、佳木斯市市长、
七台河地委书记等职。
张明(1924~1985) 原名张兆远。郯城县马头镇人。贫农出身。1940年1月参加革命工作,任区公
所勤务员、郯城县抗日动员委员会动员剧社工作队员,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派往苏鲁边军
政干校学习。1941年起,先后任中共邳县县委、郯城县委、滨南二地委组织部干事,1946年6月至1950
年3月,先后任中共郯城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部长。1950年3月至1951年10月,先后任中共莒南县委副
书记、 书记,1953年8月任中共临沂地委委员兼莒南县委书记。1955年1月调任建筑工程部洛阳工程局
102工区主任,4月任工区党委书记。1956年底至1958年6月,任中共洛阳工程局党委宣传部长。1958年
6月至1964年2月,先后任中共河南省建筑企业委员会宣传部长、副书记,河南省建筑工程厅副厅长。
1964年2月至1967年底,任中共洛阳市委常委、工交政治部主任。1968年1月起,先后任洛阳市革命委
员会常委、生产指挥部副指挥,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中共洛阳市委常委、副书记,洛阳市人大常委
会副主任。
李顺祥(1927~1985) 沂南县燔家庄村人。出身贫农。1945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沂南县委宣传部
干事、沂南县东平区委书记,沂源县委宣传部长、县委书记,苍山县委书记,临沂地委常委兼宣传部
部长、临沂地委统战部长,山东省政协委员等职。在沂源县工作的25年间,任劳任怨,艰苦朴素,长
期带病坚持工作,为全县的干部群众树立了好榜样。特别是对沂源县林果、桑蚕业的发展贡献尤大,
有“张奇的苹果李顺祥的桑”之美誉。在苍山县工作期间,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经济政策,大力推行
农业生产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许衍梁(1911~1986.1) 日照市前崮子村人。1930年在济南中学读书时,受到左翼作家胡也频的支
持,参与发起和组织进步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翌年,考入北平辅仁大
学读书。“九·一八事变”后,参加了北平学生正阳门卧轨和南京大请愿。1935年毕业后回济南高级
中学任教。“七七事变”后,随校流亡到湖北、四川、云南等地。他拥护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战的方针,
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真面目。1941年5月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在狱中,积极参加了中共党组织领导
的狱中斗争。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济南,任山东省立师范学院教务长,兼任齐鲁大学教授。他多次公
开演讲,在山东大专院校发起反内战、反迫害、反饥饿运动。
建国后,先后任华东大学教授,齐鲁大学教授、教务长、代校长。50年代初调任济南市副市长、
政协副主席等职。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长期负责城市建设工作,为泉城的城市规划、建设、园
林绿化和文物古迹整修做出了突出贡献。“文化大革命”期间,长期被批斗、关押。1977年出任山东
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并当选为省政协常委。他不顾年老体弱,迅速恢复和组建了全省各级科协组
织和各类学会,竭诚团结知识分子和社会各界人士,共同为“四化”建设努力工作,受到党内外广大
干部、群众的敬重和赞誉。1986年1月病逝于北京。
张之升(1916~1986.2) 沂水县西官庄人。出身佃农。1938年参加村青年抗日救国会。1939年加入
共产党。历任民兵联防队长、游击队长、区武工队长。1939~1944年参战百多次,曾先后击毙日伪军
7人,活捉13人。还带领民兵、群众进行割电线、挖公路、斗地主等活动。1942年春,1个伪军要他背
过沂河,他趁机夺过伪军的步枪将其击毙。不久,他在田间翻地瓜秧,发现1个敌侦察兵骑自行车从
地边路过,便举起杆子将其打翻活捉。1947年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张之升率领民兵随人
民解放军南征北战,先后参加了峄县、莱芜、孟良崮、蒙阴、枣庄、临沂等战役和战斗,胜利完成了
押解俘虏、收容国民党军散兵游勇和抢救、护送人民解放军伤员等任务。先后被评为鲁中、滨海军区
战斗英雄,山东省、华东民兵英雄。在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陈着他的事迹介绍和他获得
的奖状、勋章等。
尤克明(1904~1986.4) 莒南县小埠南村人。出身农民家庭。1930年6月毕业于临沂山东省立第五
中学,先后在莒县大埠南村小学、莒县县立第七小学任教员、校长。1940年到莒县抗日民主政府文教
科工作,1941年3月任科长。1945年7月当选为莒南县第二届参议会副参议长,翌年6月补选为参议长。
1948年10月任滨海区民运部副部长。1949年1月任滨海区建国学校教育科副科长,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
产党。1950年3月任滨海区乡村简易师范学校副校长,1953年8月,学校改称山东省立莒南县师范学校,
任校长。1962年,尤克明调费县师范学校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他当时已年过花甲,仍和师生一起参
加建校活动。在校12年,一直与老伴、孙子、外孙同住1间小屋,总务处几次劝说他搬到较宽敞的居
室,都被他谢绝,并说:“我比老师们住得宽敞心里不安。”他在办公室用烟茶招待客人都是自费,
上级来人视导工作,都请到自己家里便餐招待。尤克明尊重和爱护教师,知人善任。对有政治历史问
题的老知识分子能从政治上帮助他们进步, 在工作上大胆放手使用, 做出成绩的给予表扬奖励。对
“文化大命革”中冲击过自己的教师亦不歧视,总是鼓励他们大胆工作。
李见明(1918~1986.6) 原名李士奇。临沂市李石河村人。高中文化程度。1939年7月加入中国共
产党。1940年6月任中共苍马工作委员会秘书。后历任中共鲁南区三地委组织干事、滨海地委宣传部
编审科科长,滨海区党委宣传部干事、副科长、科长。1947年6月任滨海地委(后改为鲁中南六地委)宣
传部副部长。1949年6月调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相继任宣传部教育科副科长、教育处副处长、办公室
副主任。1950年,被评为山东分局机关二等模范工作者。自1952年8月,先后任省直文教党委会书记、
山东分局文委会副秘书长兼文教党委书记。1954年6月去哈尔滨工业大学,历任副教务长、校长助理
兼航校校长、政治部副主任,1965年任副校长。在职期间严以律己,为人清廉。1981年离休后,仍关
心国家大事,坚持刻苦学习。病重昏迷期间,还叮嘱家人代交当月的党费。1986年6月病逝。
袁正瑶(1923~1986.5) 字琪峰。莒县东楼村人。出身农民家庭。曾祖、祖父、父三代以种田和行
医为业。家境寒素清贫。袁正瑶从小随父学习文化以及中医药知识和诊疗技术。1937年在家乡务农兼
行医。1945年被推举为莒县九里区医救会会长,为抗日军队进行医疗服务。1949年2月调莒县大药房,
先后任业务员、医药购销员,不久改任莒县竹园区供销社邢家庄医药部专职医生。1958年2月被选派
去山东中医干部进修学校学习。次年结业后分派到临沂专区人民医院工作。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5年任地区医院中医科副主任。1979年当选为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山东分会理事。1982年先后晋升为
主治医师、副主任中医师。
袁正瑶出生于医生世家,很早就受到“医乃仁术”的传统思想影响。在乡里行医出诊,经常免收
和少收药费,或使土方验方救死扶伤,有时并赊药济贫。他在邢家庄医药部时。曾在一个风雪交加的
深夜,跋涉十几里路,抢救危重病人李仲洲之妻,使她转危为安。1957年他被评为省供销系统先进工
作者。60年代临沂发生流行性乙型脑炎,他废寝忘食抢救病人,有时连夜守护在病床边,为重病人煎
药、喂药,使吴景福等垂危患者恢复健康。他还经常为贫困病人出资抓药,送去水果鸡蛋等营养品。
他行医几十年从不吃请,不收礼。被他治愈的重病患者张姜氏给他送去百多个鸡蛋,执意让他收下,
仍被婉言谢绝。他对在场的同志说:“当医生,是给病人解除痛苦的,不能给病人增加困难。”
袁正瑶长于内科与妇科,尤擅感冒和流感、神经衰弱、脑出血、急性和慢性肾炎、子宫功能性出
血、不孕症等疾病的临床治疗。他对外科、皮肤科、传染病科亦有深广的研究。他整理了包括113个
病种的127个临床医案,约30万字,并撰写专业论文多篇,分别发表于《山东医刊》、《山东中医杂
志》、《沂蒙医药》和《山东中医学会论文选编》等书刊。
1984年他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同年6月25日,中共临沂地委作出《关于开展向模范共产党员
袁正瑶同志学习的决定》,决定指出:袁正瑶是一个闪烁着共产主义思想光辉的先进人物,是全区广
大党员、人民群众学习的好榜样。地委号召,要在全区范围内掀起一个学习袁正瑶的热潮。1986年8
月,袁正瑶病逝。
曾超(1907~1986.6) 沂水县沭水村人。女。出身佃农。16岁时父亲病逝,为生活所迫,嫁于下古
村一个农民。1938年任村妇女救国会会长。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带领大家推米磨面,做军鞋、军
衣,支援前线。1942年秋她曾机智地将被日军追赶的游击队员宋光成掩藏在自己家门口的碾盘底下,
安全脱险。1945年春,她被选为下古村村长兼抗联主任,并兼任县、区两级妇救会的委员。1947年秋,
她带领30多名妇女和10多位老人,牵驴挑担,连夜将面粉转移到15公里以外的武将峪村。鲁中区曾三
次评选她为一等模范工作者。建国后,她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曾两次获山东省先进工作者称
号。她是沂水县第五届、第六届、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
杨家祥(1922~1986.7) 莒南县板泉崖后东村人。出身贫农。早年在板泉小学读书时即参加中国共
产党领导的秘密活动。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奔赴延安,相继在安吴堡青训班、陕
北公学和中央军委三局通信学校学习。后到八路军三五九旅、中央军委三局从事报务工作。1943年和
1945年,先后被派往吉林、天津等敌占区,机智果敢地完成了党和军队的通信联络任务。1949年回到
中央军委三局担任军委通信总站收、发讯台副主任。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历任志愿国司令部通信处
集中台台长、枢纽部主任、独立通信团团长、后勤部通信处处长等职。1957年任第一通信枢纽部主任。
1966年任中央军委通信总站主任。1970年任通信兵部电信工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1975年被派往
柬埔寨,任通信考察组和顾问组组长。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到新华通讯社工作,历任新华社党
组成员、秘书长、副社长兼总经理室总经理,并先后兼任总参谋部通信部、后勤部副部长,中国人民
解放军基建工程兵通信指挥部主任、总参谋部通信部第三通信总站党委书记等职。他经常和有关人员
一起研究通信技术的重大问题,并组织实施,使新华社通信技术有了较快的发展。如国内新闻专用通
讯网的初步建成、国际通信网络的发展、国内文字广播的改善、汉字计算机激光照排的试验成功,北
郊新收讯台的建成,以及为新闻报道服务的战备部队建设等等,无不凝结着他的心血。他对新华社的
行政管理也极重视,强调行政管理人员牢固树立为宣传报道服务的观念;要求经营管理人员要在加强
开源的同时注意节流;经常和负责基建的人员一起研究如何加快重大基建项目的建设,并四处奔波,
同有关方面联系,解决基建中的困难。病重后,仍时时关心新华社的建设。1986年9月病逝。
萧航(1920~1986.10) 原名崔淑良,又名林杰。蒙阴县小东关村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1938年8
月参加革命。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接着到晋东南入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学习。此后历任山西壶
关《反扫荡报》 负责人, 《太南日报》、太南《人民报》、华北《新华日报》编辑、编委。1941~
1945年先后任太行《新华日报》和《冀鲁豫日报》编委。1946年任晋鲁豫《人民日报》和新华社临时
总社编辑。1948年华北《人民日报》创刊,他任编辑、记者。同年任中共中央派出的华北记者团团长,
到各地调查,负责整理出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一稿。建国后,他先后任《人民日报》编辑、
编委,《人民晚报》编辑部负责人。1958~1962年任《新闻战线》主编。后任《人民日报》编委、报
社党委常委,理论部、评论部、记者部、工商部、农村部、文教部等部主任。1982年离休。
萧航一生主要从事新闻工作。他刻苦学习马列主义,钻研党的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也学习其他
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他认为新闻工作者应具有广博知识才能提高敏锐性,要多方面多角度地发
掘题材。他注重记笔记,并在事后整理成资料卡片。他要求自己在采访时眼快、手快。建国初期,他
参加了《人民日报》社赴广东省采访小组,曾在一周内写出8篇新闻报道。他强调在采访中必须研究
运用最好的方式与技巧,诸如启发和提问相结合、个别交谈和召开座谈会相结合、领导和群众相结合
等,以发掘出有价值的东西。他曾运用娴熟的技巧,采写了《探索规律20年--山东黄河沿岸访问记》、
《威海市的生产建设速度和经验》等数十篇有分量的文章。50年代初,萧航为《人民晚报》编辑部负
责人。他走遍北京城的大小街小巷,找各个行业,各个层次的人聊天,了解民情风俗及市民的生活情
况,设置了许多专栏,把报纸办得生动活泼。萧航在主持中国第一份公开发行的新闻业务刊物《新闻
战线》期间,强调《新闻战线》要执行“《人民日报》的编辑规格”。对文章的主题和内容、格调都
十分讲究, 并要求逻辑严密、 文字流畅、字迹清晰。他向编辑交待任务明确、具体,并善于动脑筋
“出点子”,也鼓励编辑“出点子”,使《新闻战线》办得生动活泼,具有较强的指导性。萧航重视
报纸评论工作,在任《人民日报》理论部和评论部主任期间,主持撰写了许多宣传、解释和贯彻党中
央路线方针政策的社论,有些如宣传和号召向雷锋、王杰、焦裕禄学习的社论,至今仍有重大意义。
他离休之后, 仍坚持研究新闻理论和新闻史,总结几十年的实践经验, 写出近百万字的笔记和文章,如
《华北记者团的前前后后》、《关于华北记者团的回忆》、《对写作理论体系的一点看法》、《研究
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从审判党八股开始--〈新华日报〉华北版片断》等,分别发表在《新闻
战线》、《新闻业务》、《新闻战士》等刊物上。并以《谈谈怎样写规律性文章》为题在中央党校讲
课,后经人整理,以《论写作》为题连载于《出版工作》。他于1986年10月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