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人物传4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1&rec=792&run=13

张里元(1890~1975) 又名之一。山东省定陶县人。192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政治系。先后任西北垦
殖考察委员、西北军冯玉祥部军法处主任。1930年中原大战冯军失败后回山东,历任桓台县代理县长,
文登、临朐、沂水县长等职。1936年6月调临沂,任山东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和临沂县
县长。
1937年“七七事变”后,坚持守土抗战。当年冬,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书记郭子化以第五战区
总动委会委员的合法身份,亲至临沂与张里元洽谈,使张里元接受了共产党的联合抗日主张,与共产
党建立了统战关系。1938年3月,张里元奉命率所部保安一团、二团协助国民党四十军庞炳勋部和五
十九军张自忠部守临沂城。自3月2日起,与敌激战50余日,拼死坚守,重创敌军。4月19日拂晓,日
军攻占城西门,并在城头竖起日旗1面。张里元见状危急,亲率特务营300余人猛扑西门,与敌短兵相
接,奋勇拼杀,激战20多分钟,一举歼灭入城日军,拔掉日旗,夺回西门。至21日,临沂城守军奉命
转移,城陷敌手。张里元亦率部撤至临沂西部山区。全面抗战开始后,中共山东省委和八路军四支队
先后3次派干部到张部工作。当时,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沈鸿烈曾命令张里元袭击驻沂水王庄的中
共山东分局和八路军山纵领导机关,由于张里元与共产党、八路军保持着友好的关系,故抗命未从。
1939年夏,国民党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山东的顽固派气焰嚣张,张里元此时亦不再同共产党合作抗
日,而大肆宣传“剿共第一,抗日第二”,不断袭击八路军和地方抗日民主政权,制造摩擦和流血事
件。1941年1月,张里元被撤销专员职务。此后张里元率残部逃至郯城、邳县、宿迁一带,部队编为
鲁省游击第一纵队,张里元任司令,继任国民党鲁南军区司令官、山东省政府委员等职。抗战胜利后,
投靠何应钦,被委为中将高参,并任国民党山东省党部委员。1948年5月当选为行宪第一届立法委员
会委员。后未及逃台而留居上海,被人民政府逮捕审查,不久即释放。曾开设“民利实业公司”,后
在上海市木材公司工作。1957年退职,1975年在上海病故。
厉月坤(1923~1976.3) 莒南县厉家寨村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1943年春任村青救会长。1944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任厉家寨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1951年任厉家寨乡(小乡)乡长。他在厉家寨
村蹲点,组织互助组,成立农业合作社,并组织群众整地,抓增产措施,在全乡推广了深翻地种花生
的增产经验。1952年,他在厉月举和厉永谦的互助组里搞小麦丰产试验,亩产300多公斤。1953年,搞
高粱丰产试验,亩产350多公斤。同年被评为模范乡长。1955年组织社员凿通厉家寨东岭、小岭、魏
家岭,修4座塘坝,使竖水横流。1956年,任厉家寨管理区党总支书记兼朱芦区副区长。1957年参加
中央赴朝访问团访问朝鲜。1958年参加华东局召开的农业劳动模范会议,被评为华东局劳动模范。冬,
组织3个自然村的社员在大山河九龙石截地下潜流,引水灌溉农田。他在治山治水、整地改土等方面
做出了一定贡献。1962年后,历任大山区土山人民公社社长、路镇区良店公社社长、埠上公社党委书
记、厉家寨管理区主任和党总支书记等职。1976年3月去世。
裴兰贞(1890~1976.6) 平邑县含哺庄人。女。出身贫苦农民家庭。1905年出嫁到老泉崖村。1940
年参加共产党组织的“职工会”。翌年5月,日伪军1000多人向驻在老泉崖村的费南县二区区中队进
攻,她和“职工会”的人员日夜为战士送饭送水送弹药,转送伤员。不久,她当选为村妇女救国联合
会会长。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地下情报联络员,负责午门等14个村的情报工作。她常常化装
成要饭的、卖针线的或走亲戚的,在各村活动,传送情报,了解敌情。1942年春天的一个夜晚,她化
装成要饭的,骗过伪军岗哨的盘查,将鲁南军区的一封紧急信件送给驻午门的县大队,使县大队按照
鲁南军区的指示及时转移,避开了日军的“扫荡”。1943年和1950年,她先后送两个儿子参军,被平
邑县政府授予“拥军模范”称号。1954年,当选为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6年,当选为中共平
邑县第一届委员会委员。
荆恕 (1890~1976) 莒县荆家村人。 194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2年带头组成农业互助组,
1953年组成初级社,1956年又成立了高级社。他实行科学种田,注意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率先种植
“金皇后”玉米,并自制了“玉米定株器”,做到合理密植,适时浇水施肥,获大面积丰收,亩产达
千斤以上。 他引种的“胜利百号” 大地瓜, 亩产万斤以上。地瓜最大的1个重4公斤,墩重9公斤。
1955年被华东局授予华东区农业劳动模范称号。1957年他带领社员打成大口井一眼,配套水车,使
村北70多亩地旱涝保丰收。每年夏秋季节,他同群众一道沤造绿肥,积蓄圈肥,培植地力,降低生产
成本,取得农业连续丰收。
刘永良(1891~1976) 莒南县聚将台村人。出身贫农。1940年参加农民救国会,送长子刘福林参加
了八路军。1942年,又送年仅17岁的次子刘孟林参加蛟龙区区中队。1946年开展参军运动,他动员三
儿子刘洪林首先报名,还劝说刚结婚十几天的三儿媳妇支持丈夫参军。在他家的带动下,全村一次有
7名青年参军。1947年和1948年,刘永良的长子和次子相继牺牲。他强忍悲痛,和儿媳们一起推米磨
面,做军鞋,动员群众参军参战,出民工支前。他对年轻的儿媳给予细心照顾和劝慰,并支持两个儿
媳先后改嫁。1950年冬,三儿子刘洪林在抗美援朝中牺牲于价川郡战役。翌年春,县人民政府在县城
为他建了3间平房,并配一名公务人员帮他料理生活。刘永良谢绝政府的照顾,坚持住在农村老家,
并说:“给国家添麻烦,对不起牺牲的儿子”。1954年,他挨门串户宣传党的互助合作政策,使最后
还在徘徊观望的15户农民自愿加入农业社。后来,他主动担任科学实验队队长。1957年,他引进繁育
的小麦良种“徐州438”推广大田种植,平均亩产150公斤,打破历史纪录。1963年,他当选为省第三
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李日新(1905~1976) 莒县陈家屯人。贫农出身。建国初期,他改变传统的耕作方法,率先试种
“金皇后”玉米,并获高产,1951年亩产达到1230斤,创全国玉米高产新纪录。1952年获华东农业劳
动模范称号,并获华东局爱国丰产奖。1953年他带头建成全村第一个互助组,同群众一道展开农业技
术革新及优良品种的试种与推广,试种的“胜利百号”大地瓜、“红高粱”、“斯字棉”,均获高产
量。为在高产基础上谋求稳产,他又组织群众打井蓄水,购买水车,抽水浇田,抗御干旱。逐步实现
了旱田变水田,作物种植由两年三茬变成一年两茬。经过不断地试种和选种,水稻产量持续提高,并
摸索出早熟稻的种植规律,逐步解决了稻麦争茬口的问题,取得了麦、稻双丰收。
李子衡(1918~1976) 沂水县店子村人。1941年从事教育工作。1944年春奉命到大崮村创办抗日小
学。该村四面环山,群众居住分散,村里从没办过学。他到村后怀抱渔鼓,在村头巷口说唱抗日故事
和“杨家将”,宣传抗战,同时教育群众办学。他按照居住条件和农活情况,把儿童分为放羊组、割
草组、拾粪组、拾柴组、纺线组等。每组设小先生1人,按照组的实际情况安排学习时间。小先生每
天晚饭后到老师处领教材。教材多由他自己编写,如“大崮峪,一线天,前有河,后有山,上上下下
好种田,勤劳换来丰收年;羊屎蛋,滚满坡,施到地里打粮多,粮食多了不挨饿。”这些自编教材,
易懂好记,儿童学得快,效果好。为了解决办学经费困难,学校办起消费合作社,代卖文具和群众生
活用品。同时,他还成立了青年夜校和识字班,在成年人中进行扫盲。当时他患心脏病,还经常到邻
村进行教学辅导。1945年春,李子衡出席了鲁中行署在博山召开的教育会议,荣获鲁中区教育英雄称
号和银质奖章。1957年,他被错划为右派。1960年被遣送回乡。1976年病逝。1984年沂水县人民政府
予以改正。
赵安甫(1912~1977.1) 原名赵福全。莒县吕家崮西村人。出身贫农。1938年2月参加马跃崙组织
的“崮西抗日军”,不久随部队编入莒县县长许树声的莒县抗日游击队三大队十一中队。1939年5月
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他所在的部队编为国民党六十九军混成旅三团二营,他先后担任副班长、班
长、排长。1940年2月,任二连连长,5月随副营长、共产党员马骅参加了八路军,任山东纵队二支队
驻莒独立团二连连长。1942年2月,贯彻“精兵简政”,赵安甫改任副连长。1943年,先后任莒县中
楼区和垛庄区的中队长兼政治指导员。1945年9月,调山东军区一师三团任营教导员,不久随军开赴
东北,任一师三团政委,在秀水河子战斗中,他所在的三团攻克了北山制高点并打掉了敌人指挥所。
1946年他参加了四平保卫战,在指挥战斗中被炮弹击伤并昏迷在地。1947年10月,赵安甫任东北民主
联军一师三团政治处民运股长,领导民运工作队,深入驻地附近协助当地政府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师
部和团部为他记大功、小功各两次。1948年12月,他参加平津战役,当时他正患病,仍忍受痛苦为部
队筹集粮秣。平津战役结束后,他又带领民运队配合当地政府,开展拥军爱民运动。1949年4月,他
随部队南下,到达湖北枣阳,被记功两次。此后,他受命在队伍的后面做收容工作,将全师掉队的伤
病员600余人全部收容起来,亲自带到湖南桃阳进行休整。
1950年4月,赵安甫任中南公安团政治处组织科长。此后,相继任江西省公安总队宁都大队政委、
抚州大队副政委、南昌民警总队政委。1969年12月,因患高血压病回莒县疗养,1977年元旦,赵安甫
病逝。后被批准为烈士。
刘伟(1922~1977.2) 又名刘振田。沂水县河南村人。出身富农家庭。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翌
年1月参加八路军山东纵队,历任二支队排长、沂北县诸葛区青年救国联合会会长、马站区各界救国
联合会主任、中共昌乐县郑田区工委书记、鲁中第三军分区政治部保卫干事等职。1949年2月南下浙
江,先后任金华军分区政治部保卫科副科长、盘安县公安局长。1951年10月他到新建的浙江麻纺厂工
作,先后任副厂长、党委书记,连年被评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1972年,改任杭州交通局党委副
书记,深入基层检查落实道路桥梁的修建工作,组织人员扫除交通中的障碍,很快扭转了杭州市交通
秩序混乱的局面。1975年3月15日,他被任命为中国援建赤道几内亚恩蒙公路技术组组长。有一次暴
雨来临,大水冲到低处住户内,他带领职工开沟排水,当地居民十分感动。在他们的努力下,恩蒙公
路顺利完成,并达到国际先进标准。1977年2月3日,刘伟在检查路面中因车祸殉职。赤道几内亚总统
马西埃当即致电中国领导人表示哀悼,并分别于2月4日和5日参加了遗体告别与安葬仪式。他在讲话
中说:“刘伟组长的事迹将载入中赤两国人民友谊的史册。”赤道几内亚政府将刘伟之墓建在恩蒙公
路旁,并竖碑纪念。
郑小隐(1898~1977.2) 原名郑墩坡,字笑吾。山东省东平县人。幼年就读于马公祠小学。后考入
国立北洋大学、 山东公立法政专门学校, 攻读法律。1928年,任阳谷县承审员,后任县政府秘书。
1937年任国民党山东省第三行政区保安司令部军法处长。1938年6月,任蒙阴县县长。1939年7月,他
率队包围共产党领导的蒙阴县四区区公所,绑架区助理员等多人,缴去长枪20枝。同年8月,蔡庄乡
乡长李春山带领乡分队员刘有岱、徐祗囤、徐训勤等10人到旧寨开会,途经桑庄徐家林时,遭郑小隐
指挥的县保安队包围逮捕,后全部被其杀害。
郑小隐在蒙阴任县长期间,捕杀共产党员、抗日家属和开明士绅80余人。1941年10月被提升为山
东省第三区专员兼保安司令。1947年8月,任浙江省四明区绥靖办事处处长,后任浙江省第二区专员
兼保安司令。1949年去台湾。
祖秀莲(1891~1977.7) 原名祖玉兰。沂南县杏墩子村人。女。出身贫农。后与沂水县桃棵子村张
志新结婚。1939年初,年近50岁的祖秀莲参加了本村妇女救国联合会,她和青年妇女一起,磨军粮、
做军鞋,积极参加抗日活动。1941年冬,日本侵略军调集5万多人,对沂蒙山区进行大“扫荡”。11
月6日,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部侦察员郭伍士在执行侦察任务途中,突与一队日军遭遇,被敌击中数
弹倒地,后日军又趋前连击两枪,并用刺刀乱刺其腹部,认定郭已死后离去。郭伍士苏醒后,被祖秀
莲发现,立即将其扶回家中抢救。先用温水擦净郭全身血迹,又对其身上7处伤口予以清洗和包扎。
为防日伪军搜捕,祖秀莲又将郭伍士转移到附近的一个山洞里,每天送饭送水,为其擦洗伤口。因缺
医无药,加之山洞潮湿、闷热,数天后,郭伍士伤口化脓,全身发烧,处于半昏迷状态,大小便也不
能自理。祖秀莲十分焦急,到处打听药方,并采集中草药,天天为郭擦洗伤口。为了使郭早日痊愈,
祖秀莲自己一家吃糠咽菜,用纺线卖的钱买回米、面做给郭吃。经过1个多月精心治疗,郭伍士的伤
口一天天好转,后转部队医院治疗,痊愈后重返前线。1942年10月,日伪军1.2万余人再次对沂蒙山区
进行“扫荡”。祖秀莲不顾个人安危,帮助抗大一分校掩藏文件和物资,并同妇救会其他人员一起积
极救护和疏散八路军伤员。
1947年,郭伍士复员后没回故乡山西,而在沂蒙山区安家落户。1958年,他正式认祖秀莲为母,
并带爱人和两个孩子迁至桃棵子村,同祖秀莲住在一起,以照顾老人。1970年底,祖秀莲不顾80岁高
龄,仍到南墙峪村水库工地劳动。197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王严(1904~1977.8) 原名王礼贤,字力行。郯城县马头镇民主街人。回族。少年在马头镇上小学,
当时家中拥有土地70余亩。1920年随家庭迁居南京,入中学。1925年入黄埔军校第三期学习。1927年
随国民革命军北伐,任排长。1939年4月任国民革命军第一一八师特别党部特派员,同年6月被授予少
将军衔, 并任一一八师师长,率所部参加南昌对日会战。同年11月至翌年2月,参加桂南对日会战。
1943年11月至12月,参加常德对日会战。1944年8月任二十六集团军第三十二军副军长。1947年6月任
整编第五十一师师长。1948年11月任徐州“剿总”第一绥靖区第五十一军军长。大陆解放后去台湾,
任金门防卫部副总司令。
宋幼准(1898~1977.9) 名从则,郯城县港上村人。出身富裕农民家庭。1922年考入郯城县立高等
小学。1924年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1927年在郯城县马头镇参加国民党,翌年被派往泰安国民党省
党部党务训练班受训,结业后先后任郯城、临沂两县党部干事。1930年任郯城县立第三小学校长。他
在该校教师、中共地下党员刘之言的影响下,积极参加进步活动,于1931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积
极从事郯马暴动的准备工作,同年6月被敌逮捕解送济南。审讯中,他顶住敌人严刑逼供,始终严守
党的秘密,敌人抓不到任何证据,将他长期关押。1937年9月获释。1938年宋幼准在港上组织了临郯
青年抗日救国团二十五分团,并成立了临郯青年抗日义勇队。同年10月义勇队编入八路军苏鲁支队,
宋幼准参加八路军,先后任供给员、特务营副营长、鲁南军区事务股长等职。1941年转到地方工作,
先后任鲁南专署粮食科副科长、鲁南专署第一行署粮食科长、临沂县财粮科长、鲁南第三专署财粮科
长、滋阳县长、滕县专署粮食局长、副专员等职。他工作勤恳,善于理财,在抗日战争的艰苦阶段,
曾用木版印制粮票,在党政机关建立节约粮食制度,保证了机关、部队的后勤供应。解放战争中,宋
幼准的家乡曾被国民党军队占领,他的二儿子被还乡团杀害,妻子和女儿被抓走,三儿子在淮海战役
中牺牲。他以革命利益为重,毫不顾及个人得失,一人在滕县坚持工作。1951年,宋幼准调任山东省
财政厅监察处长。1953年调中央财政部监察司工作。1977年9月9日病逝。
刘惠民(1900~1977.10) 原名成思、德惠。著名中医。沂水县胡家庄人。自幼酷爱医学。1916年,
拜本村中医李步鳌为师,听讲、辨药、随诊等,深得其传。几年后,边行医边刻苦深研中医医学。20
年代赴奉天(今沈阳市),在名医张锡纯创办的“奉天立达中医院”学习和工作,两年后,考入“上海
中西医药专门学校”。毕业后,回故里继续行医,医术日精。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在沂水县西部山区办起了“沂水县乡村医
药研究所”及“中国医药研究社”,招收学员36人,自编教材,亲自授课,以“培植是项专业人才,
供国家之急需”。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8年参加八路军,任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二支队医务处主任。
后任山东卫生总局临沂卫生合作社社长、鲁中南新鲁制药厂经理等职。为适应战争需要,尽量将中药
汤剂改制为片剂或药丸,并亲自制作模具,教药剂人员制药。至解放前夕,先后制出疟疾灵、金黄散、
救急散、救急水、牛黄丸等成品药近百种,为发展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医药事业做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他竭力为发展祖国的中医事业奔波,经他倡导、筹备,先后建立了济南中医诊疗
所(后改为济南市中医院)和山东省中医医院。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山东省中医学院院长、省
中医药研究所所长、省中医院院长、省卫生厅副厅长、省中医学会理事长等职。曾当选为第二、第三
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6年,毛泽东主席在青岛视察期间患重感
冒,多次治疗不愈,经他诊治后很快痊愈。毛主席称赞说:“近30年没吃中药了,这药很好。”1957
年,随同毛主席去苏联负责保健工作。后又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多次为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
理及其他中央和省市领导人治病。
刘惠民一生著述较多,主要有《伤科学读本》、《中西混合解剖生理学概要》、《中西药物学概
要》、《中西诊断学概要》、《战地临时医院组织概要》、《麻疹和肺炎的防治》及《刘惠民医案》
等。
高燮宸(1905~1977.12) 名佩礼。日照市高家村人。1921年入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6年考进北
京大学物理系,因患肺病休学。
1927年夏,北伐军到达日照,高燮宸被选为民众动员委员会商人部长。翌年秋,他和范景蘧等人
在县城领导群众抵制日货,打击洋买办。1930年,被聘为县中教务主任。后又考入北大研究生进修班。
1935年毕业后,相继在栖霞、日照、莒县等中学任教。
“七七事变”后,高燮宸回乡参加五十七军抗日宣传队。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以社会名流
身份被选为国民党日照五区区长。1940年3月,任日照县抗日民主政府秘书。11月,日照县参议会成
立,他任副参议长、参议长。抗战胜利后,调至滨海区任救济委员会主任。他凭一口流利的英语和社
会经验,灵活机智地通过错综复杂的外交活动,挫败了国民党反动派想独占联合国救济总署调运的救
济物资的阴谋,为解放区争得了大量物资。1947年9月,他随军转入东北。1948年在任辽东赛马矿务
局秘书主任期间,带领技术人员研制成功了“电炮采煤法”,为恢复生产,支援解放战争做出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辽宁省委机关干部学校校长、辽宁大学图书馆馆长等职。“文化大革命”期间受
到严重迫害。1977年12月病逝。
陈信亭(1894~1977) 原名陈允修,别名陈东阜。苍山县小屯村人。出身地主家庭。1911年入临沂
经文中学。1915年到临沂耶稣医院当看护员。1916年到济南市齐鲁医院护士学校进修。1921年去徐州
基督教医院实习1年,后在郯城开设东海医院。1925年从戎,任冯玉祥部三军三旅一团团长、中共党
员孙金宣的副官。此后,受到共产主义的启蒙教育。1926年写信给临沂基督教会,声明退出。同年7
月在小屯开办“农民医社”,救死扶伤,抗恶扶善。1931年拟《农民医社宣言》,唤民众抗日,在神
山成立“抗日救国会”,被推选为会长。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的医社成为中共临郯县委的联络
点,县委在此筹备苍山暴动。暴动时,陈信亭为东路指挥。
1937年“七七事变”后,陈信亭组建南进支队独立营。1939年6月任南进支队独立营营长。1939年
秋奉罗荣桓之命,负责组建八路军一一五师东进支队后方医院救护所。1942年秋经罗荣桓批准,重新
入党,被滨海军区援予“老年模范”称号。1945年任滨海军区卫生部科长。1946年6月起,历任华东
干部休养院院长,渤海军区二院院长,鲁中南军区医院院长,鲁中南军区卫生部医务主任,山东省康
复二院、五院、八院院长,惠民地区结核病防治所所长等职。
吕文福(1917~1977.3) 莒南县吕刘渊子村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革命工作。历任排长、
莒南县大队六中队指导员、中共莒南县筵宾区委书记、莒南县副县长、历城县副县长、中共历城县委
副书记、 山东省委工业部副处长、 华东煤田勘探局副局长、中共山东省地质局委员会副书记等职。
1977年3月病逝。
刘民生(1888~1978.1) 原名在勤,字民生,后以字行。沂水县刘家山宋村人。1914年毕业于山东
省法律专门学校。为济世救人,潜心研究中医中药学,回乡开设“世仁堂”中药店,行医5年。1919
年,任直隶省(今河北省)盐山县承审员。翌年回济南担任律师。1921年,当选为山东省议会第三届议
员。时,山东省督军兼省长田中玉独揽大权,搜刮民财,中饱私囊。刘民生联络沂州府属大部分议员,
并联合民治社等,发起倒田运动。经过斗争,终将田中玉逐出山东。此后,主要以律师为业。1935年
任北平市烈性毒品审判处副处长。“七七事变”后回沂水,支持县长召开防务会议,成立支应局,组
织地方武装同共产党领导的部队合作抗日。1938年春,共产党领导的沂水县民众动员委员会成立,刘
民生任主任,并创办《动员时报》,宣传抗日。随后,当选为沂水县行政委员会主任。1940年在省各
界代表大会上,刘民生当选为山东省临时参议会议员、副参议长,驻会主持工作。沈鸿烈调离山东后,
于学忠主鲁。中共山东分局委派刘民生与耿光波、牟宜之等,共赴于学忠部商谈,争取合作抗日。经
努力,达成恢复双方电台呼号、互派联络参谋、交换情报等事项。1942年春,日军对鲁中南一带进行
“铁壁合围”大“扫荡”,为一致抗日,刘民生又与五十一军的周毓英、于学忠会晤,于当面表示:
“我绝不主张摩擦。”山纵政委、省战工会主任黎玉等在反“扫荡”战斗中负伤,刘民生利用地方关
系予以掩护并帮助治疗。1945年9月,刘民生任中国解放区救济总会山东省分会副主任。1946年春,
刘民生捐地20亩给本村学校。1948年4月,赴华东建国大学学习。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山东省人民政
府副主席、副省长,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最高人民法院华东分院院长,山东省政协第二、三届委员
会副主席等职。是山东省第一、二、三、五届人大代表,全国第一、二、三、五届人大代表。1978年
1月12日病逝于泰安。
段秀兰(1934~1978.2) 莒县段家庄人。女。自幼聪慧勤学,曾在本村妇女识字班学习。1952年加
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与沂水县欧家庄村欧玉才结婚。当时欧家庄仅有8人识字。18岁的段秀兰受村党
支部的委托,担任了村民办教师。从此,她决心为扫除村内文盲、提高群众科学文化知识尽职尽责。
当年冬,她首先组织起1个姊妹学习班。班里的同学,同生产,同学习,互爱互助。两个月的时间每
人识字700个左右。接着,她又发动老年人和中年人学习。在教学中,段秀兰与其他民师创造了“加
减教学法”,即将1个单字增减点画,或增减变换偏旁部首,使它成为另外的单字,以提高学员兴趣,
便于记忆。在此基础上,又教学员学会了查字典,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经过她的努力,至1960年
1月,欧家庄有130名中青年摘掉文盲帽子,成为沂水县第一个基本无盲村。段秀兰先后出席了临沂专
区和沂水县的扫盲积极分子代表会和山东省“三八”妇女红旗手会议。1960年出席了山东省教育和文
化、卫生、体育、新闻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6月1日,出席了全国教育和文化、卫
生、体育、新闻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代表大会,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耿光波(1903~1978.7) 原名耿成竹。沂源县南安乐村人。1926年毕业于山东省立青州师范学校。
1932年秋考入北平大学商学院政治系。1935年12月,参加了“一二·九”学生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
毕业后,参加北平抗日民族先锋队和华北各界救国会。翌年7月,到山东第三路军做政训工作。抗战
爆发后,即脱离国民党,积极从事抗日活动。1938年春至1940年夏,在共产党领导下,组织了鲁南抗
敌工作团和鲁南抗敌动员委员会,任动委会常务委员、组织部长。1946年经黎玉、薛暮桥介绍加入中
国共产党。历任山东省战工会行政委员、经济处处长,山东省行政委员会委员,实业厅副厅长兼山东
农学院院长等职。1950年7月调农业部工作,先后任农业部计划司副司长、办公厅副主任、农业部机
械局副局长等职。1958年,他反对取消商品生产的错误观点,1959年7月受到错误处理,被定为阶级
异己分子,开除党籍,调到农业科学院工作,妻子也与之离婚。但他仍坚信党、坚信社会主义、坚信
他的冤案一定会昭雪。他和农科院其他人员一起编辑出版了《马恩列斯论农业和农业经济》、《我国
农业战线两条道路的斗争》两书。“文化大革命”中再次受到迫害,全家5口人被下放到河南、四川、
内蒙、 陕西、 辽宁5地。 周恩来总理对耿光波的冤案了解后非常重视,曾两次批示“重新处理”。
1978年7月耿光波病逝。同年9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78]国政字第41号文件批复,撤销1959年7月
对耿光波的错误结论,恢复他的党籍。农业部、农科院为耿光波补开了追悼会。
曹伯衡(1910~1978.7) 曾用名曹秉权。山东省新泰市蔡家庄人。出身自由职业者家庭。1930年入
益都第四师范学校学习。翌年“九·一八事变”后,在校参加“读书会”、“学生救国会”和“反帝
大同盟”,曾参加反日游行示威、查日货、散发共产党的宣传品等爱国活动。1938年2月参加八路军
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支队,任排长,后历任新泰县自卫团指导员、七区分区委书记、新蒙县文教科
科长等职。194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历任泰南专署文教科副科长、鲁中行署教育处副科长,
新海连专署文教科科长、沂水专署文教科科长、中共沂水地委宣传部副部长,临沂地委宣传部副部长、
部长,地委秘书长,地委委员、临沂专署副专员、文教办公室党组书记、文办主任等职。1978年7月
地革委改为行署后,他再任副专员。在长期革命工作中,他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忠于党和人民,特
别是为发展党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郭有明(1910~1978.8) 平邑县杨谢村人。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成立初级农业合作社,
担任社长、村党支部书记。带领群众推广良种和新式农具,挖鱼鳞坑,建苗圃,大力发展林业。1958
年成立林业专业队,建立林场,年育树苗50亩,除满足本村400亩山岭河滩造林所需外,还向周围村
庄提供百万株树苗。1962年,该村被国家林业部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1964年,郭有明获全国
造林劳动模范称号。之后,带领群众建水库,修梯田,不断改善生产条件,使农林生产均有较快发展,
该村多次被评为县、社先进村队。
陈现义(1911~1978.9) 沂源县青冶行村人。出身贫农。从小爱好打猎,练出一手好枪法。1939年
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参加本村民兵组织。1943年春,国民党新四师1个连到青冶行村抓捕了中共
党员包升亮等,陈现义闻讯后即带民兵到村口阻截,他用仅有的5颗子弹打死敌指挥官1名、机枪射手
2名,缴获机枪2挺,吓退了敌人,救回了被捕的人员。1947年2月莱芜战役中,陈现义等随华东野战
军第七纵队作战。一次他奉命向后方押送俘虏,途中,俘虏见只有1人押送,又是民兵,遂想借机逃
跑。这时,正巧有1只野兔从路边跑过,他大喊一声“哪里跑”,话音未落,一枪击中野兔,这一枪
震慑了敌人,圆满地完成了押送任务。7月,在消灭盘踞在松山的还乡团时,他5枪击毙4个敌人。在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陈现义共参加大小战斗37次,毙、俘敌29人,缴获长、短枪100多枝,荣立
一等功3次,2次被评为战斗模范,被鲁中南军区授予“神枪手”称号。
1964年7~10月,陈现义率儿子、女儿、儿媳6人参加县、地区、省民兵比武大会。10月,在山东
省民兵比武大会上,以优异射击成绩荣立集体三等功。贺龙、罗瑞卿等领导人接见了他们并合影留念。
10月12日,《大众日报》以《一家七口爱武装》为题报道了他们的事迹。陈现义于1978年9月病故。
严立乾(1926~1978.10) 莒县后梭庄村人。出身农民家庭。幼读私塾。1946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
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夏任区武工队队长。1948年任中共莒沂县雪山区委书记。1950年任中共沂
水地委纪律检查委员会秘书。1952年10月至1955年11月,先后任中共莒南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
中共莒南县委委员、中共莒南县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等职。1955年12月,任中共莒南县委副书记,分
管农业生产工作。他注重运用抓点带面的工作方法,常说:“没有典型就没有说服力,也就没有工作
深度。”他分管农业生产期间,全县先后出现了一批省级以上农业先进集体和劳动模范。1957年11月,
出席山东省第三届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会议,并代表中共莒南县委介绍了推广典型、发展农业
的经验。1959年3月,任中共莒南县委书记。他把厉家寨治山治水的先进经验推广到全县,全县兴起
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高潮。到1965年,全县建成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3座、小型水库100余
座。灌溉面积由1949年的1.3万亩发展到32.8万亩,整成高标准“三合一”梯田35万亩。
“文化大革命”中,严立乾受到不公正对待。1970年,他重新主持工作后,立即提出“干部要就
职就位”,使大批干部很快恢复工作。同时,认真贯彻中央北方农业会议精神,在全县掀起空前规模
的农田水利建设高潮。到70年代末,年均整地3万余亩,投工日700余万个。1974年,莒南县农田水利
建设成果在北京农业展览馆展出。是年,严立乾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5年春,莒
南县农田水利建设成果又在广州春季出口商品交易会上展出。
严立乾长期带病工作,他常说:“哪里断绠哪里卸牛。”他不顾个人利益,却把群众疾苦时刻放
在心上。逢年过节,他个人拿钱买上礼品看望一些孤寡老人。他在莒南工作26年,但他的子女中学毕
业后都被送到农村劳动锻炼,生前没有安排一个孩子工作。1978年10月病逝。
赵兴群(1910~1978) 沂水县东河南村人。出身农民家庭。194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帮助贫苦
农民发展生产,取得显著成绩,1946年荣获华东局劳动英雄称号。1947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带领群
众搞互助组,并对土地进行了深翻整平,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粮食亩产提高30%。建国后,赵兴群为
本村农业的发展又做出了新的贡献。
谢德甫(1889~1978) 蒙阴县垛庄村人。祖籍马头崮村。女。出身贫农。1938年8月任垛庄乡妇女
抗日救国会会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她年近半百,又是小脚,经常跋涉崎岖山路到邻村发动
妇女抗日,帮助附近十几个村成立起妇女抗日组织。她亲自送大女儿参加了革命,又把刚满10岁的女
儿送到娘家,腾出身来夜以继日地带领妇女做军鞋军袜,碾米磨面,亲自爬上孟良崮,到预定的地点
交给八路军。她的事迹当时被编成歌谣传唱:“谷穗黄又黄,高梁红刚刚,垛庄出了位韩大娘,捐鞋
捐袜捐衣裳,爬到北山上。”1940年,谢德甫先后被选为沂南县(当时垛庄属沂南县)妇女联合会副主
任、鲁南妇女联合会常委、山东省妇女代表大会代表,同时兼任鲁南妇联组织部副部长。1941年春,
因掩护党的领导人员转移,在翻越高墙时一只脚被扭断致残。1945年,谢德甫任沂南县参议员兼岸堤
区区长。1957年因年老离职。1978年在辽宁省鞍山市病逝,当地政府和军区领导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
礼。
杨建龙(1923~1978) 日照市西沈马庄人。1946年任村民兵队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
主动报名参加常备民工队,任弹运班班长。淮海战役中,跟随华东野战军二纵六师十八团作战。行军
时,别人挑两个弹药箱,他挑4个;抬云梯时,一边两人抬一头,他自己抬一头。部队攻打新海连时,
他带领全班挑着弹药、抬着云梯,一夜行军60公里,无一人掉队。运送弹药中,有时鞋掉了也顾不上
找,赤脚在雪地里奔走。在围攻徐州的最后阶段,部队弹药消耗量很大,他带全班民工,冒着枪林弹
雨,将弹药送到前沿阵地。一次,他因抢运弹药已一天一夜未合眼,刚要休息,又听说前方急需弹药,
二话没说,立即带领全班向前线冲去。当时,战斗十分激烈,照明弹把雪地照得如同白昼,通往前沿
的道路被敌以密集炮火封锁,他带全班在弹坑里滚爬跳跃,终于将弹药及时送到阵地。淮海战役结束
后,华东支前司令部授予他特等功臣称号。
1951年应邀赴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回乡后,任区委监察委员,积极组织互
助组、合作社,带领群众发展生产。1956年,响应政府号召,带12户农民到黑龙江省嫩江地区落户,
并任移民新建村党支部书记、高级社副社长。1978年因车祸不幸去世。
耿涛(1921~1979.1) 原名耿成尊。沂源县南安乐村人。出身贫农。1938年参加革命,翌年加入中
国共产党。历任乡党支部书记、区民运部长、区委书记,县委组织部长、县委副书记等职。辗转活动
于沂水、蒙阴一带。1944年在沂水县扈山区工作时,被日军抓去,群众闻讯赶来救护,房东赵大娘说:
“这是我的亲儿子,不是耿涛!”在几十名群众作证下保了下来。
1949年调黑龙江省工作,先后任拜泉县县长、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党委书记、齐齐哈尔市工业部
部长和市委副书记,哈尔滨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黑龙江省林业总局党的核心组副组长,黑龙江省生
产指挥部副主任,一二二厂党委书记。任一二二厂党委书记期间,带领全厂干部职工积极揭批“四人
帮”,抓生产,治“内伤”,很快改变了生产落后局面,使工厂首批跨进全国先进企业行列。1978年,
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兼一二二厂党委书记。是年,他身患重病,仍坚持在岗位上工作。翌年1月
病逝。
李春生(1926~1979.1) 原名李怀亮。郯城县张哨村人。出身贫农。12岁随江苏拉魂腔艺人李忠智
学中路柳腔。在严师的指导下,很快能演《四平山》、《五反》、《鲜花记》等20多出文武戏。1945
年参加江苏宿迁抗日民主政府在花墩举办的进步艺人训练班学习。结业后,编入抗敌宣传队,随军进
行火线演出,活跃在鲁南、苏北、陇海铁路沿线。1947年国民党军队进攻苏北,抗敌宣传队被冲散。
不久他们赴南京,与王玉凤搭班在水西门剧院演出。1949年,与王玉凤一起往来于苏、鲁、豫、皖一
带献艺。他在《大西唐》中饰演的薛丁山和在《大破孟州》中饰演的罗成,曾轰动了徐州、新沂一带,
当地的工会组织和民间团体先后赠送他“苏鲁豫皖勇猛武生”、“艺术超群”等40余面锦旗。抗美援
朝期间,先后主演了《李二牛归队》、《好军属》、《王宝山参军》等现代戏。1953年,李春生应邀
到山东临沂柳琴剧团担任主要演员。1954年,他参加了山东省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大会,在《打干棒》
中扮演崔子成,获演员一等奖。1956年参加了由中宣部、文化部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戏曲讲习班。
通过学习和观摩,他开阔了眼界,决心改革柳琴戏:如在手、眼、身、法、步等方面,学习吸取别的
剧种长处,表演中注意刻划人物,根据剧情的变化和人物感情设计唱腔等。他吸收融合了评剧、京剧、
淮海戏、豫剧、茂腔等剧种唱腔中的某些特点,大大丰富了柳琴戏唱腔和表现能力。1957年,李春生
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被中国戏剧家协会吸收为会员。1960年,他担任临沂专区柳琴剧团业务团长。
在这前后,曾在《小二黑结婚》、《刘介梅》、《沂河两岸》等剧中担任主角。60年代,他的《打干
棒》、《丝鸾记》唱腔都灌制了唱片。代表剧目有《秦香莲》、《王华买爹》、《瓦岗寨》、《孙安
动本》、《十五贯》。他曾在包公、孙安、况钟等角色中倾注过自己的感情和心血。1978年,他在患
重病期间,仍参加了地区文艺会演,并在《一张药单》中担任主要角色。从他最后一次演出到去世仅
1个月。他和张金兰是苏北、鲁南地区柳琴戏的代表性演员。
任柱恩(1952~1979.2) 沂南县南官庄人。出身中农。初中文化程度。1969年1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
放军。1971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6年11月任某部坦克六连指导员。1979年2月,参加对越自卫反
击战。19日,六连在14号桥遭敌阻击,连长受伤,他接替连长指挥,命令部队向左转移,打掉了敌人
的火力点,毙敌60余名。激战中,他乘坐的602车被敌弹击中,他和战友们壮烈牺牲。战后,广州军
区授予他战斗英雄称号,他所在的连队被中央军委授予英雄坦克连称号。
李伯瑾(1904~1979.3) 原名李锡瑜。平邑县贾庄人。出身地主家庭。1932年初考入费县师范讲习
所。当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讲习所发展一批党员,建立党小组,任组长。夏天改任中共费县支
部书记。与其他同志一道创办了进步刊物《突变》和《费县大众》。1935年由费县师范讲习所回乡教
书,在附近村庄发展10余人入党,组建了贾庄、武安两个党小组。当时费县政府强令农民补交1925年
至1932年的所谓欠税,李伯瑾发动农民开展斗争,迫使他们收回成命。
1938年上半年,李伯瑾先后担任中共费县工作委员会组织委员,中共费县县委书记。9月改任组
织部长。1939夏改任统战部长,兼任费县联合办事处民政科长。1940年6月后,历任费北行署副参议
长、 费北县副参议长, 中共蒙山县委委员、统战部长。1951年调滕县专区任戴庄疗养院政治委员。
1957年退休。1979年3月病逝。
刘京业(1920~1979.3) 沂水县东河北村人。贫农出身。1944年秋,任本村民兵队长,带领民兵开
展村自卫战,配合鲁中军区主力部队开展反“扫荡”斗争。1945年带头参加了子弟兵团。1946年加入
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参加过四平、柳河等战斗。东北解放后,奉命南下,后转地方工作。历任南昌市
副市长、市长,江西省卫生厅厅长等职。1979年3月病逝。
王洪九(1906~1979.4) 原名王士范。临沂市沙沟崖村人。地主家庭出身。1922年入临沂山东省立
第五中学读书。1925年赴济南将士实施学堂受训,后因病辍学返乡闲居。1928年5月,组建城前区人
民自卫团预备团,自任团长。1933~1934年,在本村倡办区立沙沟崖小学,自兼校长。1937年底,王
洪九以“抗日”名义组织临费边境联庄会,自任会长。筹集18支枪成立联庄会常备队,活动在临费边
界一带。为了争取和团结王洪九共同抗日,这期间,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派共产党员韩去非到他的部
队工作。翌年春,王洪九率部在费县西墠村的公路上埋地雷,袭击进犯徐州的日军前哨部队1个小队,
夺得部分武器、战马,队伍迅速发展到200余人。1939年他的部队被编为“苏鲁战区挺进第十七支队”,
归山东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兼苏鲁战区第一纵队建制,翌年春,更番号为“苏鲁战区挺进第三纵队
第三支队”,王洪九任支队长。从此,公开对八路军制造摩擦,屡次抓捕八路军工作人员,破坏抗日
民众团体。同年秋,他的部队先后编为“苏鲁战区游击独立第二十七支队”、“苏鲁战区挺进第十纵
队”,他依次任支队长和纵队司令。这期间,他相继收编了一批地主土顽武装,部队扩充到约7000人,
分驻临沂城西和城西北一带。1945年5月,王洪九被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委任为山东省第三行政区督察
专员。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盘踞临沂的日军撤往枣庄,他一方面派部队至城内胁迫伪军拒降,一
方面固守以李家宅为中心的防地,阻止八路军受降。9月11日,八路军收复临沂城,接着加强对王洪
九部盘踞的孟家楼、李家宅子等地的进攻。10月19日,王洪九率部溃逃至费县旺山前一带,他改扮成
牛贩子只身逃往济南,残部300余人由副司令王辅宜率领逃往枣庄途中被八路军围歼,他的第十纵队
全部覆灭。1946年夏,王洪九在徐州挂起“山东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临时办事处”的牌子,收
罗旧部及逃亡的地主、流氓等500余人,号称“保安第七团”,自己兼任团长。1947年2月5日随国民
党主力部队北犯,15日占据临沂城。所部扩充到3个团6000人左右。他任国民党临沂绥靖公署专员兼
城防保安司令。他盘踞临沂一年零八个月的时间,先后屠杀革命干部群众6000余人。1948年10月,解
放军逼近临沂城, 王洪九于9日夜弃城逃至郯城,网罗临、郯、苍、沂、莒等县的保安大队和乡中队
2000余人,成立“山东省保安一旅”。不久,在解放军强大威力震慑下,他单身化装逃往徐州,复经
青岛携眷去台湾。1979年4月王洪九病死于台北。
李树信(1926~1979.5) 莒南县后李家白龙汪村人。1943年到山东沭水县板泉区(今属莒南县)抗日
民主政府做青年工作。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2月被选调到大别山区工作。11月,参加淮海战
役,曾受到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政治部表彰。1949年渡江战役后,相继到湖北宜昌市公安局和海南岛
海口市公安局工作,历任科长、副局长、局长。1962年春节期间,曾赶往海口市郊区,冒着生命危险
制止了两个村庄发生的宗族之间的械斗。1976年3月,海口市发生一起轰动一时的“八次纵火案”,
他亲临现场,依靠群众,调查研究,识破罪犯制造的假象,终于抓住真正的纵火犯。1978年5月,调
湛江市担任中共市委常委、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兼公安局长。他走遍公安系统50个单位,了解情况,
帮助解决问题,清理了一批积案。1979年5月16日晚上,他带领干警处理一起持枪凶杀案,不幸中弹,
17日凌晨5时牺牲。中共广东省委、省革委会授予他模范共产党员称号,批准他为革命烈士。公安部
发出通知,号召全国公安战线上的广大干警向他学习。
尹次芬(1911~1979.6) 原名庭芳,化名苏光。莒县前山头渊村人。贫农出身。1933年毕业于莒县
教师训练班,到石家屯等小学教书。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
支队六大队工作团,后到莒县县大队任指导员。1940年入中共山东分局社会部政治保卫训练班学习,
1942年2月任滨海专署公安局科长。1944年秋任莒临边县公安局长,后历任郯城县、莒北县公安局长,
济南市公安局科长,上海市区公安分局局长、市区政法部部长和市区中级人民法院院长等职务。长期
战斗在政治保卫和公安司法第一线,为保卫社会主义建设、打击各种犯罪做出了较大贡献。1979年6
月,尹次芬病逝于上海。
杜在农(1923~1979.7) 蒙阴县坦埠村人。1938年7月,到八路军驻蒙阴办事处当通信员。9月,加
入中国共产党。 翌年5月, 被派送山东党政干部学校学习。 10月,任蒙阴县大队特务队分队长。从
1940年起,历任蒙阴县大队特务队政治指导员、泰南行署公安局侦察队政治指导员、山东军区警备二
旅五团政治处保卫干事、蒙阴县大崮区公安特派员、华东野战军八纵二十三师团政治处保卫股长等职。
在此期间,他参加大小战斗100余次,其中有著名的鲁南、莱芜、洛阳、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
他除积极参加战斗外,主要担负对被俘人员收容和教育转化工作,为部队输送了大批的解放战士。上
海战役中,他荣立二等功。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任二十六军七十七师政治部保卫科科长。在
做好部队保卫工作的同时,还亲临前线与指战员们并肩战斗,在抱川阻击战中因作战英勇,荣立二等
功。回国后,杜在农相继担任二十六军七十七师军法处副处长、战车团团长。曾一度到南京军事学院
装甲兵系学习。回到部队后,改任七十七师坦克自行火炮团政治委员。他把学到的军事知识和战争实
践经验结合起来,运用于部队政治思想建设和军事训练,提高了部队的军事素质。1964年10月,杜在
农升任济南军区守备六师副政治委员。1970年1月以后,历任二十六军七十八师副政治委员、政治委
员和二十六军副政治委员。他拖着胃部大切除后的病弱身子,为实现部队现代化目标日夜操劳。1979
年7月3日,因胃病突然发作逝世于工作岗位上。
薛亭(1924~1979.7) 原名毕兴耜,山东省莱芜市人。出身农民家庭。194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自1942年9月起,历任滨海银行发行科科员,中共沭水县委、莒南县委组织部干事,中共莒南县兴云
区委代理书记、桑庄区委书记,莒南县政府秘书科长、副县长、代理县长,中共莒南县委委员。1951
~1956年,历任莒南县县长,中共莒南县委副书记、第二书记、书记,莒南县人民武装部政委。其间,
自1954年始任中共临沂地委委员、常委。1956年6月任中共临沂地委副书记,1957~1959年兼任中共郯
城县委书记。此后相继担任中共临沂地委书记处书记、地委书记,临沂军分区政委、第一政委,中共
山东省第二届委员会候补委员。1969~1975年5月,历任临沂地区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临沂地革
委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临沂地革委主任,中共临沂地委副书记、书记。1975年5月后,任山东省水
利局局长、党组书记。
在他39年的革命生涯中,有35年是在临沂度过的。作为临沂地委的主要负责人,在几十年的革命
和建设实践中,他为临沂人民留下了许多值得称道的宝贵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在工作中,薛亭坚持
实事求是的原则。1952年冬,沂水地委根据上级要求,召集各县县委书记开会,部署在全区开展“三
反”、“五反”运动。这场运动来势甚猛,上海、天津等地已揪出了许多大大小小的“老虎”。按照
当时政策的规定:贪污1000元者是小“老虎”,贪污1万元者是大“老虎”。薛亭回县后,经过认真
地排队摸底,便向地委汇报说:莒南县没有“老虎”。为了出“战果”,当时有人提出“猴子不爬竿,
多打几鞭子就行了”的所谓经验。在这种形势下,薛亭敢于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作出“莒南没有老
虎”的客观结论,是十分不容易的。后地委派员到莒南进行了解调查,肯定了薛亭的汇报。在“大跃
进”时期,浮夸风在全国盛行。由于产量越报越高,统购任务亦随之加码,加之1959年雨水过多,全
区粮食减产已成定局。面对这一实际,作为地委代理书记的薛亭决定,一是在粮食产量上要实事求是,
不能再吹了;二是要派人外出买菜籽,多种蔬菜,把地瓜秧等能吃的东西都收藏起来以备冬春食用。
当时有人向省反映:临沂所报粮食产量打了折扣,省委为此将薛亭等地委负责人叫到济南,批评临沂
有本位主义。薛亭据理力争,向省委领导讲明临沂留的粮食确实不多,多数村庄平均每人每天不足半
斤粮,并说如瞒产不报,愿受省委处分。后省委负责人到临沂县的王桥和郯城农村亲自调查,方知薛
亭所说的情况属实,遂削减了临沂地区的征购任务。由于薛亭较好地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所以在
三年困难时期,临沂的饥荒程度较之别处相对较轻,并在最困难的1960年接待安置了惠民等专区的6
万灾民来临沂度荒。
薛亭善于调查研究,总结基层经验,在开展每项工作之前,都要先把样板树起来,再组织全区干
部学习推广。在他任莒南县委书记时,就抓出了厉家寨、王家坊前、高家柳沟、何家店、石泉湖等一
批先进典型,其中厉家寨、王家坊前、高家柳沟3个典型,是经毛泽东主席亲自批示表扬的。特别是
毛泽东作出的“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的批示,鼓舞和启发全区人民掀起了大搞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高潮。在担任地委书记后,薛亭又抓了孟良崮、牛角崮、龙山等治山样板和汪沟、
布洼等治岭样板,并总结了竖水横流、挖沟修堰、综合治理、保持水土等许多经验。临、郯、苍地区
原是涝洼平原区,是有名的沂、沭河“洪水走廊”。为了彻底改变这里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粮食增
产增收,时任地委副书记兼郯城县委书记的薛亭,先在郯城马头区的采莲湖试种水稻,获得了成功。
主持地委工作后,又对在“大跃进”时期兴建的30余座大中型水库进行了配套工程建设,在下游兴建
了若干大型灌区和支干渠。在解决水源后,又抓了临沂县的东张屯、塘崖等几个“稻改”典型。1961
年,地委分批组织县、社、村干部到这些单位参观学习,然后在沂河中下游的县份全面推广。经过3
年的“稻改”工作,到1965年,全区水稻种植面积达到120万亩,使原先的易涝洼地变成了稻浪滚滚
的“山东江南”。
薛亭关心群众生活,体贴人民疾苦,具有很强的群众观念。1957年夏季,因连降暴雨,沂河洪水
陡涨,导致郯城县重坊河堤决口。薛亭得知后,便坐船赶赴灾区,当看到灾区群众的困难景况后,他
难过得掉下了眼泪。他一面查看灾情,一面组织船只转移群众,一面安排群众生活,搭临时住棚,连
续四、五天没有睡觉。1960年春,薛亭下乡调查,发现不少地方群众生活极度困难,十分难过地对县
委书记们说:“弄虚做假,苦了群众,教训很深啊。”当副专员兼沂水县委书记张清波向他建议:一
是立刻解散食堂,二是在群众断炊的情况下,山上路旁的树如果被群众砍了、烧了,不要追究群众的
责任时,薛亭坚定而又果断地回答说:“要千万保住群众的生命,一定要帮着群众度过难关,如上级
追查责任由我负责。”当时,中央尚未下达调整政策,在此情况下做出上述决定,是要冒很大的政治
风险的。
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是薛亭的一贯工作作风和政治品质。临沂“稻改”成功后,被中央命名为全
国农业先进专区。《人民日报》、《解放日报》和《大众日报》相继多次发表社论、评论和报道文章,
赞誉临沂人民是“社会主义时代的新愚公”。1964、1965两年间,从中央到全国各地,来临沂参观的
领导和各界人士络绎不绝。在一片赞扬声中,他为防止干部出现自满情绪,多次召开会议,通过学习
中央、华东局和省委的指示与《人民日报》社论,查找差距和不足,较好地防止了各级领导干部滋生
自满自骄情绪。当中央决定在北京农展馆将临沂的事迹辟专板展览介绍时,薛亭反复强调,要宣传党
的集体领导,宣传广大干部群众改造自然的革命干劲,不准宣传地、县领导人个人,更不要宣传他自
己。在展出设计版面中,有一个“临沂地委书记薛亭在稻田研究水稻生产”的镜头,记者几次请他拍
照均被拒绝,后只好按照他的意见,改为一位地委副书记的镜头。
在离开临沂4年后,薛亭于1979年7月21日在济南病逝,年仅55岁。
侯大乾(1921~1979.10) 郯城县高峰头村人。1943年入西南联大学习,在该校主编《大路》周报
和《人民大路》等刊物,刊登闻一多、吴晗等著名教授的文章,宣传民主抗日。1946年经楚图南、夏
康农介绍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48年进入解放区,任华北大学政治研究室研究员。此后,任中国人民
大学农业经济系副教授、民盟北京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民盟人民大学支部副主委、人民大学工会副主
席。1952年当选为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后从事古籍整理,编辑出版
《清代文集目录索引》,主编《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1979年10月病逝。
吴淑华(1895~1979.10) 临沭县临沭镇利民街人。女。出身贫农。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
村妇女救国联合会会长。1942年,抗日根据地军民吃饭穿衣十分困难。吴淑华利用她娴熟的纺织技术,
带领全家努力纺线织布,用一台铁机和一张木机,一昼夜就织出80尺土布。她不光自己干,全家干,
还走门串户发动村里80%的户都参加土纺土织。在此基础上,成立起村纺织合作社,她任合作社理事
会的理事,负责将部队运来的棉花分发到各户,再收回各户织出的土布交送部队。这一年,她一家共
织粗布4万多尺,可供1300多名战士每人做一套单衣。不久,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二旅在朱樊村办起
了纺织厂,她主动与儿子陈兆祥一起,带着自家的织布机到部队纺织厂工作,并积极向别人传授织布
技术。不长时间,全厂10台织布机每部都能达到她的生产效率。1943年滨海行署授予她生产模范称号。
1944年滨海行署又授予她支前模范称号。
吕正光(1922~1980.1) 莒南县吕刘渊子村人。出身贫农。1940年6月参加八路军。1943年10月加入
中国共产党。历任班长、排长、副连长、连长等职。1945年随部队赴东北,相继在吉林军区七十一团、
东北独立六师任副营长、营长,参加过解放四平、锦州、长春等战役。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江西省军
区九江军分区教导队大队长,公安军内卫四十四团第一副团长兼参谋长,江西民警总队第一团团长、
江西民警总队司令部参谋长、江西军区独立师司令部参谋长、福州军区守备四师参谋长、江西生产建
设兵团第一师副师长、江西省军区农建师副师长等职。
张秀菊(1903~1980.2) 莒南县曹家庄子村人。女。出身贫农。1942年,担任村妇救会长,同年加
入中国共产党。这年,开展参军运动,她自动送长子薛希俊参加八路军,并带动7名青年报了名。她
经常组织全村妇女日夜缝军衣、做军鞋、碾米、磨面、烙煎饼,慰劳八路军。1944年,张秀菊响应民
主政府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号召,组织8户贫苦农民,成立莒南县第一个养牛合作社,翌年1月,出席了
在莒中县寨里河(今属莒县)召开的滨海区劳动英雄、劳动模范大会,被评为劳动英雄。会上,滨海行
署奖给她毛驴1头。2月3日,《大众日报》介绍了她创办养牛合作社的经验。1953年,任埠墩乡信用
合作社主任,负责薛家道口周围8个村的存款贷款工作。她走村串户做宣传,常常深夜才回家,使信
用社的存贷业务很快开展起来。1955年,她被山东省妇女联合会授予妇女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称号。
1956年,张秀菊改任薛家道口村党支部副书记。她和支部一班人积极带领群众挖沟、修渠、整地,到
1964年,全村1400亩涝洼地有1200亩被改造成水稻田,1965年,水稻平均亩产288.5公斤。由她担任组
长的科技专业队栽培的100亩样板田,平均单产400多公斤,创高产纪录。从1956~1979年,张秀菊先
后获得山东省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山东省“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手等称号。她是中
国共产党山东省第一届、第二届代表大会代表,莒南县第二届、第四届代表大会代表。
孙家进(1958~1980.12) 莒县西王庄村人。1969年9月,他见到本村儿童孙作举落水,奋不顾身下
到深潭中将其救出。初中毕业后,回乡任生产队会计。1976年7月降大暴雨,水库涨溢决口,村内积
水尺余。他争先奔赴水库抢险,在激流中用身体顶住门板和树枝持续3个小时之久,终于和大家一道
堵住了决口。1978年,孙家进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编入济南军区守备第二十一团一连。翌年冬,他
在胶南县吴家村训练民兵。一天,生产队的一处草垛失火,火乘风势向外蔓延,孙家进闻讯迅速冒着
浓烈的烟火上前扑救,和社员一起及时扑灭了大火。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班长。他3年
中整理了35份约8万多字的军事教案,成为连队训练标兵和优秀教练员。他还精读了一些马列主义著
作,写下40多篇学习心得和3万多字的政治、军事学习笔记,摘录了大量名言警句以自策自励。1980
年12月19日,孙家进在山东省胶南县泊里公社集训民兵。在组织手榴弹实弹投掷时,女民兵董瑞青因
过度紧张,不慎将一颗拉断弦的手榴弹投落在身体左后方约4米远的斜坡上。孙家进奋不顾身冲上去,
一把将她按倒地上,又迅疾上前捡弹排险。这时手榴弹爆炸了,董瑞青安全脱险,而孙家进却身负重
伤,经抢救无效而牺牲。1981年6月7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授予他“舍己救人的好战士”荣誉称号
和一级英雄勋章。
王仲裕(1891~1981.4) 原名金绰,字仲裕,别名竹溪,后以字行。日照市柳古庄人。早年追随孙
中山和丁惟汾。1918年秋,他东渡日本,就读于早稻田大学。后因参加留日同学泣恳救国会,反对日
本政府,被迫回国,入北京大学读书。1922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4年冬,参与创建北京国民会议促
进会,任筹备委员。不久,奉命回山东从事活动,膺选为国民党政府山东地方区代表,出席国民代表
大会。其间,他先后任国民党济南市党部监察委员和省党部监察委员。1925年8月,赴苏联留学,被
选为中山大学国民党特别党部执行委员。1926年回国,被任命为天津交通局国民党党部主任,负责国
民党北方党务工作。他积极支持蒋介石的反共政策。1927年6月,任国民党山东省党部改组委员会及
清党委员会执行委员。1928年出任国民党天津党务指导员。后又赴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经济专业。回
国后,就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经济专门委员、教育专门委员。1938年国民参政会成立后,为一届、
四届参政员和“国大”代表。抗日战争期间,曾出任国民党苏鲁战区军事视察员、山东国民政府委员、
省干训团教育长等职。1947年当选为立法委员。1949年去台湾。1981年4月病故于台北。
来为民(1910~1981.10) 原名逢均,字伯衡。莒县大庄子人。中农出身。1938年夏参加民众总动
员委员会,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中共莒县七区分区委员、莒南县和赣榆县委民运部长。1945
年去东北,历任柏仁、柳河县委书记。1949年南下,先任江西赣县县委书记,后调广东历任粤东区委
党校校长、惠阳地委宣传部长、省人委直属机关党委第二书记。1961年8月后,他先后任水产部南海
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广东省农展馆馆长及广东省水产厅副厅长等职务,是广东省第四届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