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物传4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1&rec=772&run=13

徐之才(493~572年) 字士茂。南北朝时名医。祖籍东莞(今山东沂水县东北)。家庭世代业医。
父徐雄,仕南朝齐为奉朝请,精医术、尤工诊察。徐之才幼年慧敏,13岁为太学生,有“神童”之誉。
524年(梁普通五年)豫章王萧综以他为镇北将军主簿。六年,徐之才随萧综驻彭城,总督各军。六月,
萧综投降北魏,被拜为司空。萧综访知徐之才在彭城一带,乃向魏主举荐,应召赴洛阳。他医术高明,
药石多效,又熟悉经史,语言辩捷,甚得北魏朝贵的欢心,竞相邀请接引,溢美延誉。
徐之才通天文、图谶之学。他看到丞相高洋独专朝政,有篡位野心,便假借图谶参校吉凶,制造
迷信,预言所谓“午年必有革易”。高洋乃于550年(东魏武定八年),废东魏孝静帝自立为皇帝,改国
号为齐,是为文宣帝。徐之才既善医术,又首倡禅代,备受文宣帝亲信。
徐之才医术高明,朝野称誉。561年(北齐皇建二年),武明皇太后患病,徐之才赴诊,应手便愈。
次年春,太后复病,徐之才判断说:生命可延续到四月。太后果于四月一日死。当时有一人患脚后跟
肿痛,诸医莫能诊治。徐之才诊断是长期乘船入海、垂脚水中所致,用刀割治,很快痊愈。
568年(天统四年),北齐太上皇武成帝高湛因酒色过度患重病,徐之才使其服用数剂汤药便痊愈。
此后,高湛每次发病,都派人征召徐之才,针药所加,应时而愈。这年秋天,高湛身体状况稳定,再
未发作。佞臣侍中和士开欲依次递升自己的官职,便奏请武成帝高湛出徐之才为兖州刺史,以尚书右
仆射胡长仁代徐之才为尚书左仆射,而和士开则进补尚书右仆射。十二月,高湛病再度发作,急命召
徐之才。结果,高湛于十日死,徐之才十一日赶到。朝廷复令回州。
570年(北齐武平元年),齐后主高纬复以徐之才为尚书左仆射。他对当时最受后主嬖宠的两个权幸
人物和士开及宫内女侍中陆令萱曲尽卑狎,阿谀逢迎。两家如有病人,百般救护。武平三年,他进为
尚书令,封西阳郡王。
徐之才的医学著作有《徐氏家传秘方》2卷、《徐氏家传效验方》10卷以及《雷公药对》2卷。后
者在方药分类上有独到的见解。今皆失传。
王褒(约513~576) 字子渊。北周大臣,诗人。祖籍琅琊临沂(今临沂市白沙埠镇诸葛城)。曾
祖王俭,仕南朝齐为侍中、尚书令。祖王骞为梁侍中、金紫光禄大夫。父王规,为梁侍中、左民尚书。
他的姑父、梁国子祭酒萧子云善草书、隶书,王褒少时出入其门,常从其学书,因而见重于时。梁武
帝萧衍喜其才艺,将弟鄱阳王萧恢之女嫁给他。王褒起家秘书郎,转太子舍人,袭父爵为南昌县侯。
后为萧纲嫡子、宣成王萧大器选为文学,不久进为宣城内史。梁太清二年,侯景攻入建康。王褒安抚
宣城,局势平静,见称于时。后转为智武将军、南平内史。
梁承圣元年,新即位的梁元帝以王褒为侍中,累迁至吏部尚书左仆射。三年,西魏军攻梁,围江
陵。王褒都督城西诸军事,因兵败不能控制局面,被降为护军将军。魏军攻破外城,元帝退守子城。
此时,他坚持投降西魏。梁元帝先派他送太子到魏营为质,向魏柱国、常山公于谨请降。王褒与王克
等数十人,俱随西魏军至长安。当时西魏由柱国大将军、太师、大冢宰宇文泰执政。宇文泰对王褒、
王克说:“吾即王氏甥。卿等皆吾之舅氏。当以亲戚为情,勿以去乡介意。”于是授王褒车骑大将军、
仪同三司,资给甚厚。王褒荷此“恩眄”,遂“忘其羁旅”。557年(北周孝闵帝元年),宇文觉取代西
魏,建立北周王朝,封王褒为石泉县子。爱好文学的宇文毓(即周明帝)继位后,因王褒、庾信才名最
高,特加恩宠。每逢游宴,常召王褒侍奉左右,赋诗谈论。不久,加开府仪同三司。北周武帝保定年
间,王褒改任内史中大夫。周武帝宇文邕作《象经》,令王褒作注。王褒引据详备,受到称赏。
王褒颇通封建王朝的政事和典章制度,很受周武帝器重,凡大诏册,皆令王褒拟草。北周设太子,
以王褒为太子少保,进为少司空。武帝出游,经常召王褒侍从。
王褒晚年颇怀故国之思。北周保定初年,南朝陈派侍中、国子祭酒周弘正出使北周。王褒与周弘
正的弟弟周弘让有旧交,因写《赠周处士》诗及《致弘让书》,托其带回。诗和书表达了浓郁的对乡
国的怀恋之情。大概在北周保定三年以后,出为宜州刺史,死于任上。
王褒是北朝有名的文学家之一。他原为南朝宫体诗名家。入北朝后,诗风转为苍劲悲凉,有不少
写羁旅情怀、乡国之思和边塞风情。其名仅亚于庾信。《隋书·经籍志》载王褒有文集21卷,已佚。
明人辑有《王司空集》。《先泰汉魏晋南北朝诗》收录其诗40首。
徐陵(507~583) 字孝穆。南朝陈大臣,文学家。东海郯(今郯城县)人。父摛。梁简文帝为太
子时,是宫中主要文士之一。徐陵在家庭熏陶下,8岁能属文,12岁通《庄》、《老》义。既长,博
涉经史,有口辩。
徐陵初为太子东宫学士,继任尚书度支郎、上虞令、南平王府参军。梁简文帝在东宫撰《长春殿
义记》,使徐陵作序;又令于少傅府讲述他所制《庄子义》。548年(太清二年),任通直散骑常侍,奉
命出使北魏。北魏负责接待的官员魏收因当时天气很热,席间嘲弄他说:“今日之热,当由徐常侍来。”
徐陵当即回答:“昔王肃至此,为魏始制礼仪;今我来聘,使卿复知寒暑。”魏收十分羞惭。从此徐
陵羁留北朝。
554年(承圣三年),西魏破江陵,杀梁元帝,北齐送贞阳侯萧渊明为梁皇帝,徐陵始得随还。陈代
梁后,先后任尚书左丞、散骑常侍、太府卿,五兵尚书领大著作。565年(天嘉六年),除散骑常侍、御
史中丞。当时安成王陈顼(后为陈宣帝)为司空。他是陈文帝陈蒨之弟,势倾朝野。他的直兵鲍僧叡凭
借他的威权,抑塞辞讼,大臣莫敢言。徐陵得知此事,便进行奏弹。他在进读奏版时,陈顼正侍立殿
上,吓得流汗失色。陈文帝遂免去陈顼侍中、中书监的职务。自此,朝廷肃然。
566年(天康元年)改任吏部尚书领大著作。他鉴于梁朝末年以来,用人授官多属不当,便整顿
纲纪, 综考名实, 任官授爵。当时仍有一些人竞相要官。于是他作书宣示众官,提出授官的标准是
“品藻人伦,简其才能,寻其门胄,逐其大小,量其官爵”。
陈宣帝陈顼策划废陈伯宗自立为帝时,徐陵参预其谋,陈宣帝立,他被封为建昌县侯。569年(太
建元年),除尚书右仆射,三年,改授尚书左仆射。579年(太建十三年)为中书监领太子詹事。陈后主
陈叔宝即位,迁光禄大夫、太子少傅。583年死,谥“章”。
徐陵长于文辞。 南朝陈的一切重要文檄军书及诏策, 都出自他手,被称为“一代文宗”。其文
“颇变旧体,缉裁巧密,多有新意”。每一文出手,即被好事者传写,当时不论南朝、北朝,都有他
的文章流传。徐陵的诗和他的骈文一样,也都精巧细密,声调流转,风格绮艳,为著名的“宫体”诗
人,与庾信齐名,世称“徐庾”。徐陵选录自汉迄梁有关妇女及男女恋情的诗歌,编成诗歌总集《玉
台新咏》,全书共10卷,内容丰富,《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最早即载于此书。它是中国现存《诗经》、
《楚辞》以后第三部古代诗歌总集。徐陵原有集30卷,已散佚,后人辑有《徐孝穆集》。
萧岿(542~585) 字仁远。后梁皇帝。祖籍兰陵(今苍山县兰陵镇)。梁昭明太子萧统之孙,后
梁宣帝萧詧第三子。562年(后梁大定八年),萧詧死,北周武帝宇文邕立萧岿为帝,改元天保。567
年(天保六年),南朝陈湘州刺史华皎、巴州刺史戴僧朔归附后梁,并请兵伐陈。北周派襄州总管、卫
公宇文直等助后梁,萧岿亦派其柱国王操率水军2万与华皎会师于巴陵。九月,北周、后梁军与陈军
战于沌口,周、梁军大败,北周大将元定及后梁大将军李广被俘,元定忧恚而死。陈军乘胜攻取后梁
的河东郡。
萧岿仅据不到一州之地,国势衰弱,屡受南朝陈的攻击。有一次陈将吴明彻,兵临江陵城下,迫
使萧岿不得不出驻纪南以避其锋。天保十年,萧岿派司空华皎到北周朝觐。华皎过襄阳,对卫公宇文
直说萧岿国小民贫,请借数州,以增大其疆域。周武帝宇文邕接受了宇文直的建议,命划基、平、若
阝三州归后梁。
天保十六年北周灭北齐。二月,萧岿到邺朝觐。周武帝虽接之以礼,但对他并不看重。在一次酒
宴上,萧岿起身请求为周武帝献舞,并无耻地说:“陛下既亲抚五弦,我何敢不同百兽。”萧岿肉麻
的谀奉,使得周武帝万分喜悦,给予了丰厚的赏赐。
后梁天保十九年,北周宣帝宇文贇死,静帝年幼,以杨坚为左大丞相,总揽国事。从六月到八月,
相州总管尉迟迥、郧州总管司马消难、益州总管王谦等,先后起兵反对杨坚。萧岿的将帅也秘密建议
起兵与尉迟迥等联合,以尽忠北周,即使不成,亦可夺取山南地区。萧岿坚决不同意。不久,尉迟迥
等失败。因此,杨坚对萧岿“恩礼弥厚”。隋开皇二年,纳萧岿女为次子晋王杨广妃,取消了原北周
设置的控制后梁的江陵总管,萧岿得以在其国内行使权力。
萧岿于585年(后梁天保二十四年,隋开皇五年)死去,谥孝明皇帝,庙号世宗。葬于江陵显陵。萧
岿长于文学,著有文集10卷,另有《孝经》、《周易义记》及《大小乘幽微》14卷,今皆佚。
颜之推(531~约591以后) 字介。北齐文学家。祖籍琅琊临沂(今临沂市白沙埠镇诸葛城)。祖
父颜见远,仕南朝齐为治书侍御史兼中丞,梁武帝萧衍取代齐建立梁朝,他绝食而死。父颜协在梁元
帝萧绎为湘东王时任常侍、记室,撰《晋仙传》等。颜之推家族世精《周官》、《左氏》学。由于家
庭熏陶,他“博览书史,无不该洽”。
547年(梁太清元年),湘东王萧绎以他为国右常侍,加镇西墨曹参军。颜在任期间,好饮酒,
行为放纵,不修边幅,舆论多所非议。550年(梁大宝元年),萧绎以其世子中抚军将军萧方诸为郢州刺
史,颜之推为中抚军府外兵参军,掌管记。翌年四月,侯景攻陷郢州,曾几次欲杀颜之推,幸得侯景
的行台郎中王则再三救护,才免于死,被囚送建康。552年(梁承圣元年),侯景败死,颜之推获释,返
回江陵。十一月,萧绎在江陵即位(即梁元帝),以颜之推为散骑侍郎,奏舍人事。承圣三年,西魏军
攻破江陵,杀梁元帝。西魏大将李显庆(名穆)看重他的文才,推荐他到恒农,为其兄阳平公李远掌管
书翰。到达恒农后,恰值黄河水暴涨,他乘机携带妻、子,越砥柱之险,渡过黄河,投奔北齐。北齐
文宣帝高洋对他颇为欣赏,即加以奉朝请,侍从左右。
北齐武成帝河清四年,颜之推被举为赵州功曹参军,很快又任司徒录事参军。他聪颖机悟、博学
有才辩,工尺牍,应对娴明,大得朝廷重臣、秘书监祖珽的器重,令他掌知文林馆事,判署文书,又
迁通直散骑常侍,复领中书舍人。他在文林馆内,安排众官处理皇帝诏旨,或进或止,皆受其调度。
所上的文章,皆由他封署。他亲自监校缮写,处事勤敏,号为“称职”。后改任黄门侍郎。
576年(北齐武平七年),北周兵攻陷晋阳,北齐后主高纬逃回邺都。高纬改以颜之推为平原太守,
令守河津。翌年,北周军入邺,北齐亡。580年(北周大象二年),北周以颜之推为御史上士。隋取代北
周后,太子杨勇召为学士,甚见礼重。后病死。有二子,长曰思鲁,次曰敏楚,含有不忘故乡、故国
的意思。
颜之推在齐亡入周时,撰《观我生赋》,记述了自己经历侯景之乱、梁元帝萧绎和北齐的覆灭而
三度成为“亡国之人”所遭遇的“荼苦”和“蓼辛”,嗟叹“宇宙之辽阔,愧无所而容身”。由此而
产生无意于仕途进取的情绪。
颜之推著有文集30卷,《颜氏家训》20篇,作志怪书《冤魂志》3卷,《集灵记》10卷。又与隋
陆法言、刘臻等撰《切韵》5卷。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颜氏家训》。该书以儒家传统思想述立身、治
家、教育子孙之道,也涉及到文艺品评、典故考证等。文字朴实,内容多可取。
萧琮(?~607) 字温文。后梁末代皇帝。祖籍兰陵(今苍山县兰陵镇)。后梁明帝萧岿的长子。初封
东阳王,后立为皇太子。585年(天保二十四年,隋开皇五年),后梁明帝死,萧琮嗣立。隋文帝置江陵
总管以监护后梁。翌年,萧琮改元为广运。587年(广运二年)八月,萧琮应隋文帝之征,率其群臣200
余人至长安。隋文帝以萧琮在外,乃派武乡公崔弘度率兵戍守江陵。萧琮的叔父安平王萧岩、弟荆州
刺史义兴王萧王献怕遭崔弘度袭击,率文武官员及百姓10万口投降南朝陈。隋文帝因此废梁国,以萧
琮为上柱国,封莒国公。后梁从萧詧称帝至萧琮入隋,共33年。
隋炀帝嗣位后,萧琮因系萧皇后之弟,很被炀帝所亲重。拜内史令,改封梁公。萧琮的宗族包括
远亲属及亲戚在内,皆随才擢用,于是诸萧昆弟布列朝廷。萧琮性情宽仁澹雅,倜傥不羁,不受官务
的烦扰,退朝唯饮酒而已。他与隋大臣贺若弼相友善。607年(大业三年),贺若弼因议论隋炀帝设置能
容几千人的大帐宴突厥启民可汗太奢侈,被杀。当时复有童谣云:“萧萧亦复起。”引起炀帝的猜忌,
把萧琮罢废于家,不久死去。追赠光禄大夫。
萧琮善弓马,博学擅文。著有文集7卷,已佚。
萧悫 生卒年不详。字仁祖。北齐文学家。祖籍兰陵(今苍山县兰陵镇)。出身皇族。祖父萧憺为
梁武帝萧衍的第十一弟,封始兴王,官至侍中、中抚军将军。父萧晔封上黄侯,官至晋陵太守。萧悫
于南朝梁末年入北齐。齐后主武平年间为太子洗马,后历任齐州录事参军,待诏文林馆。北齐灭亡后
入北周,卒于隋。
萧悫长于诗文。颜子推在《颜氏家训·文章》中说他“工于篇什”。邢邵《萧仁祖集序》则说其
文“可谓雕章间出”。他的代表作《秋思》,长期为人们所传颂。其中警句“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
疏”,《北齐书·古道子传》称“为知音所赏”。历代文人对此联也多有赞颂。颜子推说:“我爱其
萧散,宛然在目。”唐皮日休认为可与孟浩然的“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相比美(见尤袤《全唐
诗话》)。《许颜周诗话》更认为“锻炼至此,自唐以来无人能及”。
萧悫有集9卷,已散佚,今存诗17首。
智永 生卒年不详。俗姓王,名法极。陈、隋间僧人,书法家。祖籍琅琊临沂(今临沂市白沙埠
镇诸葛城)。为王羲之七代孙。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市)永欣寺,人称永禅师。继承祖法,励精书艺。相
传在寺阁习书30年,书艺有成才下阁。曾手书《真草千字文》800余本,分赠浙东诸寺。因向其求书
者众多,门槛被踏损,乃裹以铁叶,称为“铁门限”。所退秃笔数瓮,作铭将其掩埋,号“退笔冢”。
张怀瓘《书断》称智永书法“师远祖逸少,历记专精,摄齐升堂,真、草唯命”。又说其“气调
下于欧、虞,精熟过于羊、薄”。苏轼《题跋》则认为智永书法之所以刻意继承祖法,缺乏创新,是
因为“欲存王氏典型,以为百家法祖”,“非不能出新意求变态”。他还认为说其书气调“下欧、虞,
殆非至论”。虞世南得智永书法传授,影响初唐书学。智永曾作《心成颂》,以示字法。所作《真草
千字文》有墨迹本及关中刻本。此外,尚有《常侍帖》、《仿钟繇宣示表》等传世。
王胄(558~613) 字丞基。隋诗人。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市白沙埠镇诸葛城)。祖王筠,曾任
南朝梁太子詹事。南朝陈时,历为太子舍人、东阳王文学。589年(隋开皇九年)隋灭陈,王胄被晋王杨
广引用为学士。605年(大业元年),隋炀帝派刘方率舟师攻林邑(今越南中南部),王胄从行。隋军破其
国都,王胄以功授帅都督。回京后,转任著作佐郎,以文词为炀帝所器重。大业五年,隋炀帝改东京
为东都。这年,他巡狩回京师,诏令天下大酺,宴请耆旧400人于武德殿。他亲作五言诗,令群臣奉
和。王胄的诗描绘了两都的盛况和皇帝的威德。诗中写道:“是节春之暮,神皋华实敷。皇情感时物,
睿思属枌榆。诏问百年老,恩隆五酺日。小人荷熔铸,何由答大炉。”炀帝对诸臣诗加以评判,认为
“气高致远,归之于(王)胄;词清体润,其在(虞)世基;意密理深,推庾自直。过此者,未可以言诗”。
此后炀帝作诗,多令他奉和。
王胄与当时的文人、著作佐郎虞绰齐名,两人志同友善,诗赋唱和,后进之士皆以二人为学习榜
样。大业八年,他跟从炀帝征高丽,事后,进授朝散大夫。
王胄性格率直不伦,自恃才大而屈居薄宦,心怀郁郁,常负气陵傲,忽略时人。炀帝的幸臣、著
作郎诸葛颍对他颇为嫉忌,多次向炀帝谮毁他。炀帝因爱其才而不加罪。礼部尚书杨玄感是权臣杨素
之子,虚怀与王胄结交,几次游访其家。大业九年六月,杨玄感起兵反隋,八月败死。王胄和虞绰皆
受牵连,被谪徙边塞。王胄逃亡江左,为地方官吏捕杀。著有文集10卷,已佚。
萧铣(583~621) 隋官吏。祖籍东海兰陵(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后梁宣帝萧詧的曾孙。少时
家贫,靠为人书写养家,事母至孝。后来隋炀帝因为他是萧皇后的侄子,擢为罗川县令。
617年(大业十三年),巴陵郡校尉董景珍、雷世猛和一些旅帅共谋据郡反隋,推董景珍为首领。
董景珍则说萧铣为梁室之后,宽仁大度,建议奉他为主,以副众望。于是派使告知萧铣,萧铣欣然同
意。他以讨贼为名,在县召募士卒数千人。正在这时,颍川起义军沈柳生部前来攻城,被萧铣说服归
降。这年十月,萧铣自称梁公,一律改用后梁时的旗帜服色,以沈柳生为车骑大将军。起兵5日,远
近归附者至数万人,乃率军进驻巴陵郡,自称梁王,建元凤鸣。
618年(大业十四年,隋恭帝义宁二年),萧铣自称皇帝,一切按梁的典章制度,设置百官。封董景
珍等功臣7人为王,派宋王杨道生攻占南郡,迁都江陵,修复后梁原来的园庙。以岑文本为中书侍郎,
掌管文翰,委以机密。又派鲁王张绣攻占岭南各郡县,苏胡儿夺取豫章。于是东至九江,西抵三峡,
南尽交趾,北至汉川(指汉水),尽为萧铣统辖范围,拥兵40万。
621年(唐武德四年),李渊命李孝恭、李靖自夔州顺长江东下,又命庐江王李瑗、黔州刺史田世康、
黄州总管周法明,分路会攻萧铣。萧铣派大将文士宏拒李孝恭于清江口,连战皆败。李孝恭、李靖率
大军直逼其都城江陵。其时,萧铣因实行“休兵营农”,军队皆驻扎外地,都城只有几千人卫戍。李
孝恭先破其外郭,又取其水城。萧铣见救兵不至,乃开门出降。
萧铣被送到长安。唐高祖责备他,他回答说:“隋失其鹿,天下竞逐。铣无天命,故至此;若以
为罪,无所逃死。”李渊怒其不屈,令斩于市。
颜师古(581~645) 名籀。以字行(此据《旧唐书·本传》,《新唐书·本传》作字籀)。唐训诂学
家。祖籍琅琊临沂(今临沂市白沙埠镇诸葛城)。祖父颜之推仕隋为黄门侍郎,定居关中京兆万年(今陕
西西安市)。父颜思鲁,唐武德初曾任秦王李世民府记室参军事,精于儒学。颜师古“少传家业,博
览群书,尤精训诂,善属文”。隋文帝仁寿年间,经人引荐,授安养县尉。到任后表现出治理才干而
被人称颂。后因事免职回长安。家贫,以教授为业。
617年(隋大业十三年),李渊起兵反隋,九月,渡河至长春宫,颜师古求见,授朝散大夫,跟从李
渊攻克长安,先后任敦煌公府文学、起居舍人,又迁中书舍人,专掌机密。当时军务繁忙,一切诏令
的撰拟,皆出颜师古之手。颜师古性机敏,通达政理,草拟朝廷文书当时无有及者。
626年(武德九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擢颜师古中书侍郎,封琅琊县男。后因事免职。唐太宗命
其在秘书省考定《五经》。颜师古对《五经》中文字的讹谬之处多所厘正。事成,唐太宗命诸儒重加
详议。颜师古对诸儒提出的不同意见和疑难问题,援引晋、宋以来的古今本《五经》,条分缕析,予
以明白解答,大家莫不叹服。于是授予通直郎兼散骑常侍,颁布其所厘定的《五经》于全国,令学者
学习。
633年(贞观七年),颜师古拜秘书少监,专掌刊正典籍之事。对奇书难字世人所不解的,详加剖析,
考证其本源。在这项工作中,他常引荐一些贵势之家和富商大贾的后辈参与雠校,舆论称其纳贿,朝
廷出其为郴州刺史。未及赴任,唐太宗怜惜他的才学,仍留为秘书少监。颜师古负其才能,又自以为
早期追随李渊征战,对仕途期望甚高。但经过几次受谴,意气沮丧,于是闭门谢客,葛巾野服,游息
园林。多收藏古图画、书帖、器物,把玩欣赏。
不久,颜师古奉诏与博士等撰制《五礼》。贞观十一年《五礼》成,他进爵为琅琊县子。接着,
太子李承乾又命他注班固所撰《汉书》。在此之前,为《汉书》作注的已有23家。颜师古综合各家之
注,正确的,吸取保留;未尽意的,补充完善;“诡文僻见,越理乱真”的,“匡而矫之”;对“芜
词竞逐,苟取异端”的,则盖无所取。他对“旧所阙漏,未尝解说”的文字,普加详释,“无不洽通”。
他注《汉书》,注重考证,所用史料,皆有依据,而不妄加臆断。因此,“深为学者所重”。
贞观十五年,唐太宗欲封禅泰山,颜师古上《封禅仪注书》,在朝议中为多数公卿所接受。迁秘
书监、弘文馆学士。贞观十九年,随从唐太宗征高丽,病死途中,谥“戴”。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颜师古文集60卷。其所作《汉书注》和《急就章注》曾“大显于时”。
其著作多散佚,今存《匡谬正俗》和《汉书注》。
萧瑀(575~648) 字时文。唐大臣。祖籍兰陵(今苍山县兰陵镇)。父为后梁明帝萧岿。萧瑀9岁,
封新安郡王。582年(隋开皇二年),文帝杨坚纳萧瑀之姊为晋王杨广妃,萧瑀跟从到长安。萧瑀爱经术,
善属文,端正鲠亮。信奉佛教。在他之前,南朝梁刘峻曾撰《辩命论》,用“自天之命”的命定论来
反对佛教的有神论。萧瑀认为他的言论诡悖不经,乃撰《非辩命论》加以反驳。他认为“吉凶祸福,
因人而有,若一之于命,其蔽已甚”。
604年(仁寿四年),晋王杨广即帝位,翌年正月册封萧瑀之姊为皇后。从此萧瑀受到亲宠,历官至
内史侍郎,又出为河池郡守。
617年(大业十三年),李渊占领京师长安,萧瑀携郡归顺,授光禄大夫,封宋国公,又拜民部尚书。
618年(唐武德元年),迁内史令。当时唐王朝初建,军政事务烦杂,唐高祖李渊将朝廷内外事务悉付萧
瑀关决。朝议时,常引他升坐御榻,呼曰萧郎。萧瑀也感恩图报,孜孜从公,对官吏的过失和违法行
为加以制裁而无所忌惮;向皇帝的进言,多被采纳,李渊手诏称其言论为“社稷所赖”。进为尚书右
仆射。
626年(武德九年),李渊传位于李世民(即唐太宗),萧瑀进为尚书左仆射。萧瑀胸怀狭隘,处事偏
激,曾几次因“忤旨”罢官。直到贞观九年十一月,复令其参预朝政。
萧瑀为官忠直,李世民杀死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后,他劝唐高祖立李世民为太子,“委之国事”。
为此唐太宗对他很有好感,称他为“真社稷臣”。643年(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命图画24功臣像于凌烟
阁,萧瑀在其列。同年,太子李承乾被废,另立李治为太子。加萧瑀为太子太保,同中书门下三品。
他对房玄龄等始终怀有偏见。常在太宗面前说房玄龄等“朋党盗权”,唐太宗为房玄龄等辩解,萧瑀
认为是对他们的偏袒,心中不平,唐太宗为此而感厌烦。646年(贞观二十年),萧瑀自请出家,获准,
接着又翻悔,说“不能出家”。他自称有足疾,诣朝堂而不入谒。唐太宗遂下手诏,称他“一回一惑,
在于瞬息之间”,“乖栋梁之大体”,因此除其宋国公之封,使任商州刺史。翌年召还,复封宋国公,
授金紫光禄大夫。贞观二十二年二月,随唐太宗到宜君县的玉华宫,七月死去。遗命敛以单衣单席,
不要卜筮葬日。太常谥曰“肃”,唐太宗以其性忌,改谥“贞褊”。
徐有功(641~702) 名弘敏,因避武则天长子李弘(谥孝敬皇帝)讳,以字行。唐朝官吏。祖籍东海
郯县(今郯城县)。曾祖徐彻,仕梁为秘书郎,娶梁元帝萧绎之女安昌公主。554年(梁承圣三年),西魏
军攻破江陵被俘,遂定居偃师(今属河南)。祖父徐文远,仕唐为国子博士,封东莞县男。徐有功举明
经,累官至蒲州司法参军,袭封东莞县男。在州为政宽厚,百姓怀其恩德。690年(载初元年)累迁至司
刑丞。当时武则天为了镇压反对她的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奖励告密,重用酷吏,滥杀无辜。徐
有功掌管司法,却坚持公平,曾几次犯颜争曲直。武则天严厉地压制他,徐有功神色不变,坚持己见。
早在688年(垂拱四年),唐太宗之子越王李贞和他的儿子琅琊王李冲起兵反对武则天,失败被杀。
有个魏州人告发该州贵乡县尉颜余庆曾协助李冲的家奴督收过债务。武则天派酷吏来俊臣鞫治,定以
谋反罪。侍御史魏元忠认为应处死刑,抄没其家产入官。徐有功说:“按永昌(689年)赦令规定:‘与
李贞同恶,魁首已伏诛,支党未发者原之。’今颜余庆在大赦令以后被控告,是谓支党,不应处死。
赦而复罪,不如勿赦。”当时武则天盛怒质问,他平静对答。朝廷上几百人,皆缩着脖子大气不敢出,
而有功气定言详,毫不畏惧。
有一个叫韩纪孝的人,在684年(光宅元年)徐敬业扬州起兵反对武后时,曾担任过徐敬业所授的官
职,已经死去。推事顾仲琰仍判定没收其家产,朝廷也已诏准。徐有功称:按律,谋反者斩。现在谋
反所牵连的人已经死去,则罪应减免。武则天诏准他的建议。
由于徐有功刚直不阿,办案公正,曾两次被罢官又被起用。
696年(万岁通天元年),擢拜左司郎中,累迁司刑少卿。他的同僚皇甫文备曾诬陷徐有功放纵逆党。
后来皇甫文备因事下狱,徐有功为他平反。他说:“我不能以私忿而废公法。”
徐有功执法持平守正,凡为酷吏所诬构者,皆为平反,前后所全活者甚众。当时遭到陷害的人说:
“遇来(俊臣)侯(思止)必死,遇徐(有功)杜(景俭)必生。”他曾几次为此受挫,但临危不忧,遇赦亦不
喜,受到武则天的敬重,时人认为他胜过汉代的于定国、张释之。后进为司仆少卿。唐中宗即位后,
追赠越州都督,谥曰“忠正”。
王綝(?~702) 字方庆。唐大臣。祖籍琅琊临沂(今临沂市白沙埠镇诸葛城)。曾祖王褒原仕南
朝梁为侍中、左仆射,梁承圣三年江陵城破后降西魏,仍定居雍州咸阳。父亲王弘直,曾先后为唐高
祖李渊之子汉王李元昌、荆王李文景友。王綝16岁为越王府参军,跟从记室任希古受《史记》、《汉
书》。永淳年间,历官至太仆少卿。武则天掌朝政,出为广州都督。广州地临南海,每年有昆仑(今
中印半岛南部和南洋诸岛之地)船舶带珍物来此交易。前广州都督路元睿因强取其货,被其首领杀死。
王綝来此,秋毫无犯。朝廷赐以瑞锦、杂彩,加以褒奖。695年(证圣元年),召拜洛州长史,封石泉县
子。696年(万岁登封元年),迁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不久转凤阁侍郎。
王綝熟谙封建王朝的典章制度。697年(神功元年)七月,清边道大总管武攸宜破契丹凯旋,按制度
将军入城应奏乐。内史王及善认为正值孝明皇帝的忌月,可以备而不作。王綝说,《礼》规定只有忌
日而无忌月,“军方大凯,作乐无嫌”。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王綝又举劾有些朝官在服丧期间,陪
预朝会,手舞足蹈,公然违犯礼法,玷污皇朝的教化。武则天下诏对上述行为加以申责,内外颇为畏
惧。
有一次,武则天向王綝求王羲之书迹。王綝献家藏王羲之、王献之等凡28人书共11篇。武则天在
武成殿遍示群臣,命中书舍人崔融序其代阀,号《宝章集》,仍将它还给王綝。朝臣皆欣羡他受到的
恩宠。当时,王綝以年老多疾,乞请闲逸,改授麟台监修国史。698年(圣历元年),复立李显为太子,
王綝兼检校太子左庶子。
702年(长安二年),王綝去世,赠兖州都督,谥曰“贞”。李显复位后,以其为东宫旧臣,赠吏部
尚书。
王綝博学,著书200余篇,尤精《三礼》。学者有所咨质,皆旁征博引予以解答。门人辑其答问
成集,名《答礼杂问》。家中藏书甚多,“不减秘府”,图画皆异本。
萧嵩(约669~749) 唐大臣。祖籍兰陵(今苍山县兰陵镇)。萧瑀的曾侄孙。705年(神龙元年),
萧嵩调补洺州参军。此后历任宋州刺史、尚书左丞、兵部侍郎等职。
727年(开元十五年)九月,吐蕃大将悉诺逻恭禄及烛龙莽布支侵犯边境,攻陷瓜州城,捉去瓜州刺
史田元献及凉州都督、河西节度使王君 之父王寿,尽取军资、仓粮,并毁其城而去。闰九月,回纥
的瀚海司马护输又杀王君 ,河、陇震骇。唐玄宗以萧嵩为检校兵部尚书、河西节度使、判凉州事。
开元十六年,吐蕃大将悉末朗进犯瓜州,被瓜州刺史张守珪击退。接着,萧嵩又与陇右节度使张志亮
大破吐蕃兵于渴波谷,军书传至长安,唐玄宗大喜,以萧嵩为兵部尚书、同平章事。
开元十七年,唐玄宗以萧嵩兼中书令,并遥领河西节度使,加集贤殿学士,兼修国史,进位金紫
光禄大夫。其子萧衡,娶新昌公主。萧嵩的夫人贺氏觐见唐玄宗,玄宗称她为亲家母,礼仪甚盛。不
久,萧嵩又封为徐国公。
开元二十一年,侍中裴光庭死,唐玄宗命萧嵩选择一个能替代裴光庭做宰相的。萧嵩看到尚书右
丞韩休性格柔和,容易控制,便极力推举他,唐玄宗乃以韩休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韩休
为人峭直,不计荣利,为相之后,守正不阿,颇副时望。韩休与萧嵩同居相位,常对政事发生争执,
到唐玄宗面前争曲直。唐玄宗不得不把二人同时罢相,以萧嵩为尚书左丞,以韩休为工部尚书。
萧嵩于开元二十四年被拜为太子太师,后因贿赂中官牛仙童被揭露,贬为青州刺史,不久复原官。
萧嵩罢相之后,于园林植药,炮制后自用。749年(天宝八年)死去,年80余岁。
颜杲卿 (692~756) 字昕。唐官吏。祖籍琅琊临沂(今临沂市白沙埠镇诸葛城),生于京兆万年
(今陕西西安市)。与颜真卿同五世祖。父颜元孙,武则天垂拱年间为濠州刺史。颜杲卿以荫调遂州司
法参军。他性刚正,处理政事明白恰切。因吏治第一迁范阳户曹参军。平卢、范阳、河东3镇节度使
安禄山听说他的名声,表荐其为营田判官,假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
755年(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禄山以讨杨国忠为名,自范阳起兵叛乱。颜杲卿与真定县令贾深、
内丘县丞张通幽等密商讨伐安禄山。
当时,颜杲卿的从弟颜真卿为平原(今山东陵县)太守,在郡召募勇士万余人,谋讨安禄山。安禄
山攻陷洛阳后,杀唐东都留守李憕、御史中丞卢奕和判官蒋清,派段子光携三人之首,到河北诸郡宣
扬他的兵威。颜真卿腰斩段子光,遣外甥卢逖到常山,约颜杲卿起兵,截断叛军北方的归路,以延缓
其西进之谋。颜杲卿派藁城县尉崔安石等宣示各郡,言朝廷大军已入土门,朝夕当至。叛军将领张献
诚正围攻饶阳,闻讯后仓皇逃遁,所部溃散。于是河北诸郡纷纷响应,17郡皆归朝廷,合兵20余万。
仍附安禄山的,只有范阳、卢龙、密云、渔阳、汲、邺等6郡。安禄山在攻陷洛阳后,亲自率部攻潼
关。到达新安后,听说河北有变,乃停止西进,派蔡希德带兵1万,北攻常山。
756年(至德元年)正月,叛军将领史思明、蔡希德率军围攻常山。颜杲卿向太原尹王承业告急。王
承业拥兵不救。杲卿昼夜率军守城,粮尽矢竭,正月八日,城终于被攻破,颜杲卿、袁履谦等被俘。
颜杲卿被押送到洛阳。安禄山问道:“你原是范阳户曹,我表奏你为判官,不几年超拜太守,你
为何要反叛我?”颜杲卿目真目骂道:“你本营州牧羊羯奴,天子擢你为三道节度使,何负于你而反?
我为国讨贼,恨未能斩你!”安禄山遂将他和袁履谦绑缚于中桥之柱而残酷杀害。颜杲卿至死骂不绝
口。“颜氏一门死于刀锯者三十余人”。
758年(乾元元年)五月,唐王朝为表彰颜杲卿为国捐躯的忠烈行为,追赠太子太保,谥曰“忠节”。
萧颖士(717~759) 字茂挺。唐文学家。祖籍兰陵(今苍山县兰陵镇)。生于颍川。系南朝梁武
帝第九子鄱阳王萧恢的七世孙。萧颖士4岁能属文,10岁补太学生。观书一览即可诵记,通百家谱系、
书籀学。735年(开元二十三年)举进士,对策第一。天宝初年,补秘书正字,因奉使到赵、卫间搜求遗
书,滞留时间太长而不上报,被劾免官,客居濮阳。尹徵等一些士人皆跟他受业,执弟子礼,称为萧
夫子。
萧颖士后来被朝廷召为集贤校理。宰相李林甫召见他,萧颖士因遭亲丧,拒不拜诣。李林甫又到
故人舍召见萧颖士,颖士前往,哭于门内以待。李林甫因其不能屈身事己,愤而调其为广陵参军事。
为此,萧颖士作《伐樱桃树赋》,藉以讥刺李林甫。
萧颖士对史学有自己的见解。 他认为孔子作《春秋》 ,为百王不易法,而司马迁作《史记》,
“叙事依违,失褒贬体,不足为训”。他按《春秋》体例,撰写从汉元年至隋义宁末年的史传百篇。
有些观点异于旧史。如写魏书高贵乡公死时称:“司马昭弑帝于南阙。”写梁书陈受禅时说:“陈霸
先反。”史官韦述因此而荐萧颖士代替自己,朝廷命萧颖士到史馆待制。萧颖士到京师,对李林甫仍
不屈,被免官,往于来鄠、杜一带。752年(天宝十一年),李林甫死,萧颖士调河南府参军事。当时日
本国遣使至长安,陈说他们国的人希望能得“萧夫子为师”。因大臣谏阻,玄宗没有派他出国。
755年(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反,萧颖士往见河南采访使郭纳,进御守之计,不被重视。后投山南
节度使源洧,任掌书记。757年(至德二年)源洧死,萧颖士客居金陵,永王李璘派人相召,萧颖士拒不
见。二月,李璘兵败被杀。759年(乾元二年),萧颖士被授扬州功曹参军,住了两夜便离去,后死于客
舍。门人谥曰文元先生。
萧颖士致力于古文写作。他对文章内容的基本要求是宗经、明道。在文体文风方面,比较明确地
提出复古观念,十分推崇陈子昂对文体文风的革新实践,认为他的“文体最正”。萧颖士和他同时代
的李华、独孤及等被推为韩、柳古文运动的先驱。
萧颖士热心推举引荐后进,当时目为“知人”,称萧功曹。跟殷寅、颜真卿、柳芳、陆据、李华、
邵轸、赵骅为友,与李华齐名,世号“萧李”。据《新唐书》载,李华文辞绵丽,颖士为文健爽自肆,
时人谓李华不如颖士。
萧颖士有文集10卷,《游梁新集》3卷,皆散佚。后人辑有《萧茂挺文集》1卷。
颜真卿(709~785) 字清臣。唐大臣、书法家。祖籍琅琊临沂(今临沂市白沙埠镇诸葛城)。据
传今费县诸满村为其祖居处。五世祖颜之推著有《颜氏家训》。曾祖颜勤礼,工训诂,善书。祖父颜
昭甫、父亲颜惟真也都是书法家。外祖父殷仲容能书善画,颜真卿幼年丧父,曾在殷家居住了一段时
间。颜真卿在开元年间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东都畿采访判官等,因被杨国忠排斥,
出为平原(治所在今山东德州市)太守。
天宝年间,安禄山阴谋叛乱。颜真卿察觉后,以阴雨连绵为藉口,加固城墙,并暗中治械存粮,
进行防御准备。安禄山为了解平原的防守情况,特派使者以游历的名义前往。颜真卿因约集文士,泛
舟饮酒赋诗,以麻痹使者。安禄山果然认为颜真卿为一介书生,而对他无所戒备。
755年(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禄山率15万大军叛乱,河北诸郡先后陷落。颜真卿在平原一面招募
兵士1万多人守城杀敌,一面派其外甥卢逖到常山郡,联络其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共同讨贼,
河北17郡远近响应,共推颜真卿为盟主,合兵20万,使当时已攻陷洛阳的安禄山不敢急攻潼关,而派
史思明等率军北上渡河。756年(至德元年)正月,史思明攻陷常山郡城,颜杲卿遇害。不久,唐将李光
弼和郭子仪等率军讨贼,在常山郡会师,颜真卿亦引兵向西南攻取魏郡,形势急遽好转。但由于京洛
前线唐军失利,潼关、长安相继失陷,郭子仪等南下勤王,平原孤军难守,颜真卿不得不撤军南下,
至凤翔朝见唐肃宗,被授刑部尚书,后又兼任御史大夫。安史之乱平定后,先后任吏部尚书、太子太
师,封鲁郡开国公,世称颜鲁公。唐德宗建中三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自称天下都元帅,奸相
卢杞欲借机假李希烈之手杀害颜真卿,便奏请派他前往淮南劝谕。李希烈威胁利诱并施,想使其为自
己所用,都遭拒绝。八月,李希烈将他缢死于蔡州,终年76岁。
颜真卿的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初学褚遂良,后从张旭得笔法。他博取众家
之长,开创了新的风格。楷体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遒劲郁勃,圆熟而不媚俗,有“书如其人”
之誉。他的《祭侄稿》被书家认为仅次于《兰亭序》居天下行书第二。颜真卿的书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被称为“颜体”,和柳公权并称为“颜柳”。碑刻有《多宝塔碑》、《东方朔画赞碑》、《臧怀恪碑》、
《麻姑仙坛碑》、《李元靖碑》、《颜勤礼碑》、《颜家庙碑》等,行书有《争座位帖》。传世书迹
有《自书告身》、《祭侄文稿》和《刘中使帖》等。
符令奇(704~782) 唐代武吏。沂州临沂(今临沂市)人。起初,他任卢龙军的裨将。玄宗天宝
十四年(755)冬,平卢、范阳、河东3镇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叛乱,他带着儿子符璘,投奔昭义节度使薛
嵩,被薛嵩署为军副。薛嵩死后,魏博节度使田承嗣乘机占据了薛嵩原所辖地区,擢符令奇担任要职。
779年(大历十四年)田承嗣死,侄田悦继位,起兵叛唐。782年(建中三年),唐河东节度使马燧等,
大败其军于洹水。其时,符令奇秘密告诉符璘说:“安禄山、史思明叛乱,落了个灭族的下场。我看
田氏不定什么时候也要覆亡。我们怎能在此苟且时日,召致灭族之祸?你要归顺朝廷,为唐忠臣,我
也能名扬后世。 ”符璘哭着说:“田悦是个残忍的人,我走了,您就要大祸临头啊! ”符令奇说:
“现在唐朝的军队已四面包围,我们都成了菜板上的肉。你如离开,我虽死也名声不朽;你不离开,
我也要被朝廷的军队杀死,把尸体留在逆臣割据之地,有什么意义?”
起初,田悦受到唐军征讨时,和他同时叛乱的淄青节度史李纳,派大将卫俊率1万人前往援救。
建中三年,这支叛军要回淄青节度史驻地濮州,田悦派符璘带300人马护送。符璘乘此机会在途中归
顺了唐将马燧。田悦闻之怒斥其父。符令奇骂田悦道:“你忘恩负义、背叛朝廷,已死到临头;我叫
儿子归顺正义,杀身何悔恨!”田悦杀害了符令奇。“令奇临刑,色不变”,时年78岁。被唐朝廷追
赠为户部尚书。
符璘,字元亮,归顺马燧部之后,被唐廷诏命为特进,封义阳郡王,加检校左散骑常侍,赐晋阳
第一区、祁田50顷。784年(兴元元年),中书令、朔方等行营兵马副元帅李怀光叛乱,他随马燧率军征
讨,因立战功,入朝为辅国大将军。赐靖恭里第一区、蓝田40顷。符璘护卫皇宫13年,64岁病卒,被
追赠为越州都督。
王子舆(? ~1002) 字希孟。北宋官吏。京东东路密州莒(今山东莒县)人。少时学习文词。983年
(太平兴国八年)举进士,授京东东路潍州北海县主簿,相继任临海知县、光禄寺丞、知兴国军。淳化
年间,为江浙荆湖茶盐制置使判官,转太子中允、江淮两浙制置茶盐、太常博士。宋真宗即位,王子
舆迁殿中侍御史,因入朝与三司使议论国家财政,见解深邃,转度支员外郎。他鉴于上计司移报稽滞,
要求在三司兼职。宋真宗乃以他为盐铁判官,仍领制置,当年税收增加50余万贯。1000年(咸平三年)
朝廷命其兼任淮南路转运使。王子舆长期掌管茶盐漕运,熟悉情况,善于分辨利害,进行处理节制,
吏绩优异,公私称便。郡、县以公事请示,虽文牒纷繁,王子舆皆及时裁决答复,从无停滞。翌年召
还,拜谏议大夫、户部使。咸平五年,赴朝奏事,突发病死去。
王伦 (? ~1043) 北宋时山东农民起义领袖。原是北宋京东东路沂州(今临沂市) 捉贼虎翼军卒。
1043年(庆历三年)五月,他领导100多名士兵据沂州起义,杀死巡检使朱进。当地平民纷纷参加,队伍
不断扩大。北上转战于密州(今诸城市)、青州。因遭京东都提举巡检傅永吉镇压,遂南下攻占泗州。
又渡过淮河,一度攻克楚、扬、泰、真4州及高邮军,声势浩大。他身着黄衫,“署置官吏”,士卒
面部皆刺“天都圣捷指挥”6字。北宋朝廷震动。七月,官军分数路围剿,与起义军激战于扬州光山
寺南,起义军失败。王伦被杀死于和州(今安徽和县)。
滕曰狄 生卒年不详。南宋沂州农民抗金首领。京东东路沂州(今临沂市)人。1161年(宋高宗绍兴
三十一年),淮阳军宿迁平民魏胜,聚集义士抗击金兵,占领涟水军、海州,又相继收复朐山、怀仁、
沭阳、东海等县,一度攻入沂州城,杀金守将及军士3000余。魏胜自任都统制,招谕山东忠义,集结
抗金,以待王师。滕曰狄踊跃响应,领导沂州民众数十万,筑寨苍山(在今山东苍山县境),凭险据守。
金派大军围攻,滕曰狄指挥义民奋力守御,使金兵久而不能得逞。后来,滕曰狄告急于魏胜。魏胜引
军来援,和滕曰狄在苍山会合,势力大增。金人见攻山不能得手,乃绝苍山水道。山上无水,滕曰狄
和义民一起吃干粮,杀牛马而饮其血。适逢天下雨,山上又存储了大量雨水。苍山守卫战,牵制了金
国大军的前进,延误了其战略进攻。金人无奈,决定撤苍山之围南进。撤围之前,他们虚张声势,对
苍山发动一次激烈进攻,并在周围筑营。魏胜发觉了金兵欲撤围南进的企图,便将苍山的守卫事务交
给滕曰狄,自己率军南下,守卫海州。于是,滕曰狄在苍山一带继续进行抗金活动。
张行简(?~1215) 字敬甫。金官吏。山东东路莒州日照(今日照市)人。金礼部侍郎、御史大夫
张暐之子。早年颖悟勤学,淹贯经史。1179年(金大定十九年)进士第一。授应奉翰林文字。章宗立,
累迁礼部郎中。当时,司天台刘道用改制新历以进,章宗令学士院为新历定名。张行简上书请求对新
历复校、测验,俟无差错后再定名。章宗乃命翰林侍讲学士党怀英等复校,发现差误很多。刘道用改
制新历粗疏,轻率上进,受到惩处,新历亦废弃不用。
张行简鉴于灾荒之年,有些婴孩因父母无力抚养而被抛弃,无人收养,以致饿死,乃上书金章宗,
建议弃儿被人收养后,官府不得代为收赎。亲生父母衣食充足后,亦不准认领。亲生父母与养父母因
婴孩归属发生争执,官府不得断与亲生父母。此法颁布施行后,婴孩死亡率大减。
其后,章宗以张行简为礼部侍郎、提点司天台直学士兼同修国史。在他建议下纠正了以前皇太子
生日时受百官拜贺站立受礼,而尚书省宰执生日时接受百官拜贺却坐而举手答拜的不合礼仪的事。他
还建议编辑“会要”,分立门类记录、汇集和撰写关于食货、官职、兵事、刑法等各个方面的沿革、
制度、故实等,保存史料,以资借鉴。
1205年(金泰和五年),张行简出为顺天军节度使。到保州后,张行简发现军队侵索民田情节严重。
本来,诏令各地方拨一定数量的官田给军队。有的却以各种借口要求增拨。地方官田有限,不得不抽
民田给予。张行简所在的顺天军,仅深泽县就拨出田地300余顷。因此,他奏请拨田当限以时间,过
时不得再要求增拨。朝廷诏准施行,杜绝了军侵民田的现象。
泰和七年,张行简由礼部尚书调任太子太保、翰林学士承旨。1213年(贞佑元年),金宣宗完颜珣
立,张行简转太子太傅。当时蒙古军逼近金中都,术虎高琪出战失利。张行简上书力陈和议,建议宣
宗“包荒含垢以救生灵”。三年,张行简死,追赠银青荣禄大夫,谥“文正”。著有文集15卷,《礼
例纂》120卷,皆佚。
张雄飞(1223~?) 字鹏举。元大臣。琅琊临沂(今临沂市临沂城)人。父张琮,仕金历任盱眙、河
阴知县,寄家许州。张雄飞早年丧母,由庶母抚养。1232年(蒙古窝阔台汗四年)春,蒙古兵破许州,
实行大屠杀。10岁的张雄飞被救出,流落到潞州。受学于前进士王宝英。蒙古窝阔台汗六年,蒙古兵
破蔡州,灭金。张雄飞往来于泽州、潞州,又进入陕、关一带,寻找其父,历十余年,未有下落。后
居燕京,熟练地掌握了蒙古及其所属部落的语言。
1265年(蒙古至元二年),中书平章政事廉希宪荐张雄飞于世祖忽必烈。忽必烈召见,对其所陈政
务的见解大为欣赏,授同知平阳路转运司事。1268年(至元五年)置御史台,以前丞相塔察儿为御史大
夫,张雄飞为侍御史。
张雄飞为官刚正,不畏权贵,不徇私情。参议枢密院事费正寅贪鄙狡猾,有人揭发其罪行,忽必
烈命丞相线真与张雄飞处理其案。不少人为费正寅请托,张雄飞置之不顾,终于弄清案情,费正寅及
其同党伏诛。
此后,忽必烈召张雄飞入朝任兵部尚书。平章尚书省事阿合马,在担任制国用使司时,与亦马都
丁不睦。此时凭借威权,罗织罪名,想置亦马都丁于死地。朝臣为取悦阿合马,争相附会。独张雄飞
坚持异议,阿合马因向世祖进谗,出张雄飞为沣州安抚使。张雄飞在沣州,顺应时势和民情,采取恰
切措施,处理各项事务,治绩显著。
1277年(至元十四年),张雄飞迁荆湖北道宣慰使。荆湖行省平章政事阿里海牙将宋朝降民3800户,
没收为自己的家奴,设吏治理,收取租税。张雄飞劝其归还官府治理,阿里海牙不把他看在眼里,置
之不理。张雄飞入朝奏其事,诏令将这些家奴还籍为民。
张雄飞为官清廉,不谋私利。1282年(元世祖至元十九年),他被召入朝任中书省参知政事。张雄
飞的儿子张师野,戍卫东宫。有一次,荆湖行省平章政事阿里海牙,入京朝觐,欲请求皇太子以张师
野为荆南总管,被张雄飞制止。他回家对张师野说:“今日有人要以你为官。本来你宿卫东宫时间很
久了,应当做官,可我方为执政,天下人必定认为我对你偏私。我一天不离开执政的位子,你勿望做
官。”
至元二十一年,卢世荣进用,张雄飞和诸执政同时罢官。二十三年,起用为燕南、河北宣慰使,
卒于任上。
萧炳 生卒年不详。元医生。益都路临沂县兰陵镇(今苍山县)人。精医术,广泛涉猎各种书籍。
他将本草各种药名,按四声次序加以排列,编成《四声本草》,便于检索。这是他的首创。
赵原 生卒年不详。“原”一作“元”。字善长,号丹林。元末明初画家。莒县城人。寓苏州府
吴县(今江苏苏州市)。明洪武年间,征各地画家至京师中书省,为以往功名卓著的贤者画像。赵原至
南京,在回答明太祖朱元璋询问时,有所冒犯,被杀。
赵原工山水画。他远师董源,近法王蒙,善用枯笔浓墨,风貌郁苍。亦善画竹石,为当时所推重。
有《晴川送别》、《合溪草堂》等作品存世。《明画录》及《续吴先贤赞》有其生平介绍。
夏云英(1394~1418) 明才女。山东莒州(今莒县)人。父夏鼎,善书画,教书为业。夏云英早
年丧母,与父相依为命。在父亲的熏陶下,5岁诵《孝经》,7岁学佛,10岁能诗文、书画,并通音律。
1407年(永乐五年)被选为周宪王宫人。周宪王,名朱有燉。其父朱木肃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子。博
学善书,尤擅诗词、散曲。
夏云英“姿色绝伦,琴棋音律剪制,一经耳目,便皆隽妙”。她与朱有燉砥石厉学行,切磋诗文,
很得朱有燉的宠爱。朱有燉的元妃吕氏死,遂专内政,“国有大事,多与裁决”。但她“居宠能畏,
不乐华丽”,取《女诫》“端操清净”之义,名其阁曰“端清”。她常借事纳规,受到朱有燉的赞赏,
称她“明白道理,有贤明妇人之风”。
1416年 (永乐十四年) ,夏云英22岁时,因疾要求出家为尼,法名“悟莲”,两年后死去。著有
《端清阁诗》和《法华经赞》各1卷。她的诗多写景物和宫中生活,清新可诵。
贾仲名(约1343~1422以后) 亦作贾仲明。自号云水散人。明初杂剧作家。淄川人,后徙居峄县
兰陵(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贾仲名少时聪颖,善吟咏,尤工散曲和隐语。明成祖朱棣为燕王时,他
和汤舜民、杨景贤皆受宠遇,常侍从府邸,每有宴会,辄进应制之作,无不称赏。
贾仲名在明初杂剧作家中颇有名气。明宁献王朱权(1378~1479)所著《太和正音谱》把他列为当
时16个著名作家之一。所著杂剧16种,今存《铁拐李度金童玉女》、《荆楚臣重对玉梳记》、《萧淑
兰情寄菩萨蛮》、《吕洞滨桃柳升仙梦》以及《玉壶春》、《裴度还带》等。他的杂剧没有反映现实
或描写重大历史事件的题材,仍不脱“超度登仙”和男女情爱的俗套,在形式上有某些创新。贾仲名
的散曲也大都是歌颂功德、点缀升平之作,极少触及社会现实,但音律谐美,辞采华丽,朱权在《太
和正音谱》中评其曲“如锦幄琼筵”。其散曲著作有《云水遗音》等。
传为贾仲名著的《录鬼簿续编》载有元、明杂剧作家小传及作品名称,体例和钟嗣成的《录鬼簿》
相同。它和《录鬼簿》、《太和正音谱》等,对研究元及明初杂剧、散曲有重要参考价值。此外,他
还为《录鬼簿》中的82人撰写了凭吊性的《凌波曲》和《书〈录鬼簿〉后》一文。
李骥(1367~1436) 字尚德。明朝官吏。山东郯城人。1393年(洪武二十六年)举乡试。接着入国
子学为举监。3年后,授户科给事中。当时各地关市稽查商旅,连行李、囊箧也要打开搜验。李骥乃
上书建议制止这种劳烦商旅的做法,朝廷诏准,商旅称便。
建文年间,出任新乡知县。在县招集流亡百姓,发给农具,全县流民复业者数千人。永乐初,改
任东安知县。发现凡是不利于百姓的一些法规、条令,都及时奏请废除。擢为刑部郎中。在任期间向
朝廷奏陈十多条建议,多被采纳。后因过失,被贬谪到保安服役。
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朱高炽即位,李骥获释还乡。1425年(洪熙元年),明仁宗朱高炽下诏求贤,
李骥被推荐为监察御史。1430年(宣德五年)十一月,明宣宗选择了25名朝臣担任地方知府,李骥是其
中之一。他被授河南知府。当时河南府秩序不安定,有的游民好行偷盗。李骥乃下令按10户编为一甲,
1户被盗,其损失由全甲各户共同偿付。对偷盗者,在其门上书写“盗贼之家”。他又编撰了劝人向
善的《劝教文》,派人到各地摇着铃铎向吏民宣示,使那些惯于偷盗的人改变了坏行为而从事田桑,
郡内一度路不拾遗。
河南府的治所是洛阳。明太祖的第二十五子朱木彝封伊王,在这里建府。李骥守河南时,朱木彝
已死,他的儿子朱颙 嗣王位。朱颙 几次嘱托他为自己办私事,皆被拒绝。伊王府的中官及校卒欺
压骚扰百姓,皆被李骥制止,有的并加制裁。朱颙 因此对李骥恨之入骨,便寻机报复。冬至节到来
之前,他令李骥于“冬至”这天四更时分到伊王府陪位行礼。李骥如期到达,伊王朱颙 却硬说他误
期,命人把他逮捕关押,第二天才放回去。李骥将此事奏闻朝廷,明宣宗大怒,下书严厉责备了伊王,
并令其将伊王府中的承奉、长史、典仪等辅佐吏员,全部逮捕进行审判。李骥到河南郡6年死去。死
时,士民前往吊唁,皆痛哭失声。
王璟(1435~1522) 字廷采,号东皋。明朝官吏。兖州府沂州大白常村(今莒南县))人。于1472
年(明宪宗成化八年)中进士。历任登封知县,两京御史。
1501年(明孝宗弘治十四年),王璟以南京鸿胪卿拜右佥都御史,管理两浙盐政。奉旨赈灾浙江。
他奏请朝廷采取10条救灾保民的措施,使大批濒临饿死的灾民得以活命。弘治十七年冬,他奉命巡抚
保定。翌年五月,孝宗死,15岁的太子朱厚照继位(即明武宗)。武宗宠信太监,排斥正直大臣。当时
太监夏绶,要求在真定(今河北正定)诸府岁加苇场税;少监傅琢请按亩“核实”静海、永清、隆平诸
县的田地,以借机骚扰农民;太监张峻则提出在宁晋县(在今河北南部)设立各小河客货运输税收,皆
获诏准。农民又因皇庄占地,纷纷反对,朝廷乃派缇骑逮捕民众二百余人,北京南部地区发生骚动。
王璟上疏痛切劝谏,并建议废除皇庄。武宗不听,但将管理皇庄的部分太监召还京师。
1506年(正德元年)四月,王璟因病致仕。正德六年,王璟被起用为山西巡抚。当时霸州文安(今属
河北)人刘六(宠)、刘七(宸)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转战于河北、山东、河南地区,声势浩大。王璟在山
西,督制火枪万余支,每支枪藏箭6枚,杀伤力很大,阻止了农民起义军的西进。此后,累迁右都御
史,又转左都御史。当时佞臣钱宁、江彬等掌握朝政,大臣纷纷趋附,唯王璟坚守节操,正直为官,
再进太子太保。1521年(正德十六年),世宗朱厚熜继位,王璟年老致仕。死后赠少保,谥号“恭靖”。
张景华(1482~1555) 字时美,号白溪。明官吏。郯城县人。幼慧敏好学。1510年(正德五年)举乡
试。九年,中进士。初任江西吉水县知县。在县清明廉洁,断案明慎,有“神鬼破胆”之誉。
张景华后来入朝一直在监察部门做官。历任大理寺右丞、通政使司誊黄右通政。明世宗嘉靖年间,
张景华入都察院任右佥都御史,曾被派外差整饬冀州边备兼巡抚顺天等处。当时,武定侯郭勋督团营,
兼领后府。他依仗明世宗对他的宠幸,擅作威福,培植私党,欺压百姓,攫取私利,在京师的店舍多
至千余区。张景华与其他监察官吏,对他交相弹劾,朝廷被迫于嘉靖二十年九月下郭勋于锦衣狱。
此后,张景华历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巡抚凤阳诸府。在任关心百姓疾苦,屡上疏
减免灾民赋税。他认为“民为邦本”,“竭泽而渔,后必无鱼;燔林而狩,后必无兽”,对地方官吏
滥征赋税极力裁抑。他对漕运和水利等也做出一些贡献。
从嘉靖二十一年起,严嵩凭着献媚皇帝、玩弄权术入直文渊阁,逐步掌握朝政。他结党营私,收
受贿赂,陷害正直大臣。为了笼络张景华,他曾赠以双缣,张景华拒而不受。严嵩怀恨在心,乃指使
其党羽对张景华诬陷,张景华被罢官归家。
家居十余年,张景华扶危济困,倡修水利,修桥铺路,广行善事,深受乡亲爱戴。张景华善诗文。
他家居时写的《游艾山》诗,清新可诵。他为“孝妇冢”写的碑记,短短几百字,阐发了自己独到见
解。著有《摄心录》、《西山奏议》、《御边说》、《穿杨中的说》、《樵牧琐谈》、《双槐解》等。
孙镗(1522~1556) 明抗倭勇士。莒州状元坊(今属山东莒南县)人。孙镗早年曾为州府掾曹,因性
格耿直,触犯上司被解职。归家后,苦练武功,志在报国。
1554年(嘉靖三十三年),孙镗至江、浙一带经商,恰值倭寇扰掠苏州、松江一带。孙镗求见松江
府知府,申述抗倭报国之志,自愿捐献资财以助军需。知府赞赏他的志行,推荐给参政翁大立。翁大
立亲自试以武功,见他舞动双刀骁健如飞,便录为士兵。一次,松江兵备副使任环率军剿倭,遭倭寇
包围。孙镗杀入重围,将他救出,并击走倭寇,声名大振。此后,他派人回到莒州故乡,携取家里的
资财为军需,并召亲族为部伍,不领取公饷。自此,“吴中依镗若长城”。
1556年(嘉靖三十五年),倭寇乘船渡泖湖,欲袭扰松江府。孙镗率众迎击,与敌酣战竟日。后因
援军不至,寡不敌众,由石湖桥撤退,其众半渡,倭伏兵大起,孙镗不慎落水,壮烈牺牲。松江府将
其事迹上奏,朝廷追赠光禄寺丞,荫一子入监,并建祠飨祀。
焦竑(1540~1620)字弱侯,号澹园,又号漪园。明学者。祖籍山东日照。高祖焦庸,明初以军功
授应天旗手卫中所副千户,迁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市),故《明史》本传称其为“江宁人”。焦竑为诸
生,从督学御史耿定向学习。1564年(嘉靖四十三年)举乡试。1589年(万历十七年),以殿试第一,
官翰林修撰。其后,曾任太仆寺丞、南京司业。嘉靖二十二年领国史馆,撰成《经籍志》。同年,皇
长子朱常洛出阁接受讲学,焦竑为讲官。焦竑性情疏直,对当时的政事认为不对的,辄加评论,引起
阁臣对他的不满,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张位更极力贬抑他。1597年(万历二十五年),焦竑奉命主
顺天府乡试,录取举子曹蕃等9人的文卷中“多险诞语”,焦竑为此遭弹劾,贬谪为福宁州同知。过
了一年余,又被削秩,焦竑遂家居不出,埋首著述。万历四十八年去世。熹宗朱由校即位后,因焦竑
曾为其父朱常洛的讲官,恢复他的官职,追赠“谕德”。福王时,追谥“文端”。
焦竑“博极群书”,家中藏书两楼,皆手自校定,有《焦氏藏书目》2卷。他“善为古文,典正
驯雅,卓然名家”。讲学以罗汝芳为宗,而与李贽、耿定向交情笃厚。在学术上,调和佛、儒两家思
想,认为佛教经义,最得孔孟“尽性至命”的精义,汉、宋诸儒对儒家经书的传注反成糟粕。他治学
鄙弃“崇华忘实”而主张经世致用。著有《澹园集》、《玉堂丛语》、《笔乘》、《类林》、《支谈》、
《焦弱侯问答》 、 《国史经籍志》、《献征录》、《熙朝名人实录》、《俗书刊误》、《易筌》、
《二十九子品汇释评》、《中原文献》、《养正图解》、《阴符经解》、《老子翼》、《庄子翼》等。
陈玉 生卒年不详。字德卿。明大臣。山东沂州(今临沂城)人。幼年资质颖敏,博涉经史,亦善
声律。1486年(成化二十二年)举乡试。1493年(弘治六年)中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3年后,授监
察御史,在官清正敢言,“举朝惮其风采”。不久,提督京师直隶学政。后相继任浙江、福建按察使
司副按察使,皆提督学政。陈玉“正身率物”,倡导品德学问,斥黜浮伪,士风大正,此后历官至都
察院右都御史。
明武宗即位后,太监刘瑾擅权,威震朝廷内外。官吏多奔走谄媚,陈玉却守正不阿。他所居的都
察院都御史,是明朝最高监察官,与六部尚书合称为“七卿”。陈玉在任公正执法,纪刚振肃,百官
畏敬。大约在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前期,陈玉乞休回家,朝廷仍给月俸和舆夫,以褒奖其功绩。陈玉为
官几十载,家中只有薄田80亩,住宅一处。死时被崇祀乡贤。
陈玉工诗文。早在入仕之前,即写过《喜雨上金郡刺先生》。他的诗散见于志乘的有8首。其中
《缆夫谣》写拉船纤夫的繁重劳动和悲惨生活,寄寓了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古镜诗》写对亡母
的思念,亦真切感人。
周京 生卒年不详。字寤西,号野王。明山东沂州(今临沂市)人。1610年(万历三十八年),他寓居
费县的寿圣院僧舍读书,曾偕二三同志,徜徉于玉泉之侧,吟诗作文,并发起在泉侧建亭,取名“枕
流”。周京亲自作《记》。1612年(万历四十年),周京举乡试第三名。翌年中进士,殿试二甲第一名。
授吏部清吏司主事。 在任曾为钦差。 于万历四十六年持节册封朱识为鋐肃王,又册封过开化王。因
“万里不辱君命”,加二级。
周京工诗文。其参加乡试之作,脍炙人口。诗宗李、杜。著有《金城集》、《贲园草》、《吴越
游稿》 等, 皆佚。现存部分诗,多吟咏山水景胜之作,如《题玉泉》、《卧冰河》、《琅琊冢》、
《诸葛城》等,散见于志乘中。周京亦善书法,以行书见长。所书《重修石河广济桥碑》,流利潇洒,
现存临沂市博物馆。
公鼐(1558~1626) 字孝与。明文学家。山东蒙阴人。出生于官宦世家。曾祖公跻奎,明嘉靖十
四年进士,历任山西潞安知府、湖广按察副使。著有《中岩诗草》。从祖公一扬,嘉靖三十八年进士,
官至工部郎中。著有《闲音集》。祖父公一载,任过兴济县令。父亲公家臣,字共甫,号东塘,隆庆
五年进士,官翰林编修。著有《东塘集》。公鼐于1601年(万历二十九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
满三年考试为二甲,授编修。累官至左春坊左谕德,为东宫讲官,又进为左庶子。后因病离官。
1620年,明光宗朱常洛即位,起用公鼐为国子监祭酒。同年,熹宗朱由校嗣位,复进为詹事。当
时,朝廷正准备纂修实录,他上书称,自己当时任宫中官职,对各种情况比较了解,建议把光宗事迹
单为一录,“存其真不存其伪”;凡光宗在位期间,所下的英明的诏敕和施行的善政,要大书特书,
对出现的怪异之词和宫闱中委曲隐秘之事,也“直笔指陈”,以写成信史,自己并要求承担此一任务。
明熹宗没有批准他的建议。
1621年(天启元年),公鼐改任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充实录副总裁。后来魏忠贤专权乱政,
乃假托有病归家。5年后,公鼐又受到“李三才事”牵连,遂被免去官职闲住。不久死去。1628年(崇
桢元年)复官赐恤。谥“文介”。
公鼐好学博闻,工于文词,尤善诗。他论诗主张“一时代有一时代的声情”,反对复古摹拟。认
为,摹拟古人是“踞蹐林屋之下,探胠藤箧之中”,是“艺林之根蟊,学人之路阱”。他一生写了大
量诗文,人们评为“不屑屑摹古,亦不沾沾是今”,皆得真趣。清初诗坛盟主王士祯誉其“诗文淹雅,
绝句尤工”,并称其《习家池》、《南竺寺》诸诗,“不减唐人风致”。著有《问次斋集》。
宋鸣梧(?~1636) 字泰侯,号泰斗。明官吏。山东兖州府沂州(今临沂市)人。1600年(万历二
十八年)举乡试。三十五年中进士。观政刑部,与左光斗、缪昌期结为莫逆之交。明熹宗即位,太监
魏忠贤和乳母客氏用事,他们多方拉拢宋鸣梧为羽翼,被严加拒绝。1625年(天启五年),魏忠贤兴大
狱,捕杨涟等,以酷刑将其折磨死。翌年,再兴大狱,缪昌期亦死狱中。宋鸣梧当时任官行人,他愤
而抗疏弹劾魏党,引起他们的忌恨。宋鸣梧在被派遣主贵州乡试后,勒令家居。当时地方为魏忠贤立
生祠,官府胁迫捐资,被他拒绝。
天启七年,明思宗嗣位,将客、魏党分别定罪。宋鸣梧被起用任职兵部,受命清查魏忠贤财产,
纤毫不入私囊。累官至左佥都御史。1629年(崇祯二年),后金(清)军大举进犯,直逼京师。宋鸣梧
督守德胜门,上《守御十策》。明思宗亲自召对两次。四年,他因弹劾阁臣周延儒贪纵,贬河南按察
使照磨。八年复官佥都御史。翌年死于京师。
宋鸣梧擅古文。民国时《临沂县志》称他与“后七子”领袖李攀龙齐名,似有些溢美。著有《羲
易集成》、《琅琊文集》,已佚。所撰古文散见于旧的志乘。
高名衡(1583~1642) 字仲平。明官吏。山东兖州府沂州大庄(今属沂南县)人。1618年(万历四
十六年)举乡试。1631年(崇祯四年)中辛未科进士,授任如皋知县,因施政有才名,改授兴化知县,又
被征为监察御史。十二年,巡按河南。
1641年(崇祯十四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在河南攻破洛阳,杀福王朱常洵。二月,进攻开封。当
时河南巡抚李仙风在河北。高名衡督军守城。起义军解围退去。李仙风因福王被杀罪遭朝廷逮治,而
以高名衡为河南巡抚。此后,起义军接连攻下南阳、邓、汝等十余州县,高名衡皆无力救援。十二月,
起义军再攻开封,虽未能克,却又攻占西华等多处州县。
崇祯十五年四月,起义军第三次围攻开封。高名衡与总兵官陈永福等据城顽抗。城中粮尽,军民
多饿死。九月,高名衡竟决定决黄河以灌起义军。当民夫凿挖朱家寨口河堤时,被起义军发觉,紧急
转移高处,准备船只以待。同时,也组织人力挖决马家口河堤以灌城。十六日夜半,两口并决,黄水
泛滥,适逢大雨,数十万人随水漂没。高名衡、陈永福乘小舟逃出。开封城繁华甲中州,原有居民百
万户,遭此次变故,剩下不到两万人。高名衡却因有“拒守之劳”,进为兵部右侍郎。托病辞官,回
归故里。不久,清兵入关南下,十二月入山东,破沂州城,高名衡夫妇殉难。1775年(清乾隆四十一
年),谥曰“忠节”。
高名衡所著诗文大多散佚。1934年,由其后人搜集整理,刊印成《高忠节公遗集》。高名衡亦善
书,今临沂市博物馆藏其书屏一幅。
张四知 生卒年不详。明大臣。山东费县人。1622年(天启二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3年
后授检讨。崇祯年间,历官至礼部右侍郎。1639年(崇祯十二年)拜他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预
机务。后又加太子太保,进为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张四知容貌丑陋,曾患恶疮。秉政4载,先后为给事中马嘉植与御史郑崑贞、曹溶等所弹劾。明
思宗在位,不重视各监察官对大臣的弹劾,更不因他们的纠举而斥免大臣。因此对张四知的弹章越多,
他的阁臣地位就越加巩固。
崇祯十五年六月,张四知致仕。1644年(清顺治元年),清军击败李自成,占领北京,张四知降清。
清《费县志》收其诗《寿信肖武》一首。费县玉环山东南侧的仙人洞碑碣上,引有他的“四面青山一
线天,避秦何必到桃源”的诗句。
王俊(?~1651) 又名钜,字肖武(亦作小吾、肖吾)。明末清初农民起义领袖。山东费县梁丘人。
早年好射猎。在开明山下之吴村拥有田产,招佃垦荒,积聚了一些粮食。原想捐粟求官,恰遇1640年
(崇祯十三年)大灾荒,家财遭劫。他的党伙衣食无着,被迫为盗。县令派吏役前往拘捕,遭他们攻击
逃回。王俊于是聚众据苍山起义。王俊连同其骨干共9人,各结一寨,王俊为首领,自称“九山王”。
其后,义军逐步发展,相继占据抱犊崮、花盘山、尖山等要隘,控制了费、峄、郯一带地区。崇祯十
六年,他率众劫取了济宁向北京进贡的御衣,乃自称皇帝。清兵进占山东后,他们转而抗清,坚持与
清军战斗达8年之久。1651年(顺治八年)二月,王俊率众攻陷郯城,并几次进逼费县城,使得费城“官
僚枕戈城头”。同年秋,清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直隶、山东、河南3行省总督张存仁发兵围苍山
大寨,王俊战死,余众投降,起义失败。
苏京(1592~1653) 字殿卿,号临皋,又名之亨。明、清官吏。山东日照县人。1633年(崇祯六年)
举乡试。十年中丁丑科进士。授河南开封府杞县知县。十二年充河南己卯科乡试同考官,秉公处事,
录取举子皆一时名士。被征为兵部主事,升员外郎。十五年,与王汉、王燮同被明思宗召对,3人对
镇压农民起义、治理国家陈述了意见,明思宗颇为满意。在这前一年,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已
在河南攻克洛阳,两次围攻开封。这年四月,第三次围攻开封。朝廷乃命苏京等3人为监察御史,分
别监军攻击李自成军,解开封之围。苏京奉命监延、宁、甘、固军,催促驻扎陕西的兵部侍郎孙传庭
迅速出关。九月二十二日,孙传庭与苏京率军入河南。十月二十四日,在郏县被李自成军击溃。孙传
庭复逃返关中。苏京曾被起义军俘虏,伺机逃回。崇祯十七年大顺军攻克京师后,他投奔南京福王朱
由崧,一度监军扬州,兵败逃隐。
1467年(清顺治四年),他再度出仕,任陕西道监察御史兼茶马事务。十年,死于福建按察使司佥
事任上。一生勤于著述,有《小学注解》、《笔山居艺》、《畿南纪兴诗草》、《文稿》等。
纪映淮(1617~约1668) 小字阿男。明末清初女诗人。原籍应天上元(今南京市)。父纪青,字竺远,
少为诸生,好诗文,放游山水。兄纪映钟,字伯紫,工诗善书,著有《真冷堂诗稿》、《戆叟诗钞》
等。受家庭熏陶,纪映淮在少女时代就写了一些洋溢着才华的诗篇,和她的侄女纪松实,都以诗名受
知于时。
纪映淮18岁时与莒州诸生杜李结婚,婚后,到莒州定居。1642年(崇祯十五年),清兵自直隶南下
山东。十二月攻陷莒州。杜李与知州景淑范等数十人死难。纪映淮扶其婆母及6岁的孩子避深谷中得
免。由于国恨家难,加上生活的重压,纪映淮从此搁笔。
纪映淮的诗格调明快、语言清新,所写《秦淮竹枝词》,清初诗人王渔洋极为欣赏。
1680年(康熙十九年),王渔洋的从子王启大任莒州学正。王渔洋又委托他搜集了纪映淮部分遗诗。
清初诗人沈德潜在《清诗别裁》中收录了纪映淮的《秦淮竹枝词》,并称赞她《桃叶渡》中的“楫摇
秦代月,枝带晋时春”为佳句。她的诗词散见于《柳絮集》等书中。
丁士一 生卒年不详。字鹗荐,号河峰。清官吏。山东日照人,1702年(康熙四十一年)乡试举经
魁,授山西高平县学博。四十五年中进士,授四川什邡知县,有政绩,升户部主事,监督宝泉局。不
久,迁监察御史。康熙六十年,朱一贵领导台湾农民起义,被清兵镇压。丁士一受命到台湾巡视。他
与台湾人民定禁约4条,细心地进行抚慰,台湾土著人民深受感化。这期间,他采高山族风俗绘图24
幅。约束清军海陆兵弁,不准扰民。台湾的驻军营房,过去都竹墙茅顶,他主持改筑,以砖易竹,以
瓦易茅,全岛称便。事后,授福建按察使,又进江西布政使。
丁士一善文词。著有《此游日记》、《春余集》、《三山诗草》、《支邛集》、《双砚斋文稿》
等。
李方膺(1695~1754) 小字龙角,字虬仲,号晴工,又号秋池、禊湖、抑园木子、借园主人,堂
名借园、抑园、梅花楼、五柳轩。清官吏,画家,“扬州八怪”之一。江苏南通人。父李玉鋐,官至
福建按察使。1729年(清雍正七年),李方膺随其父赴京师述职,受到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召见。清
世宗“奇其才”,当即将他交河南山东总督田文镜,命以知县任用。第二年,还只是“生员”出身的
李方膺,被授山东青州府乐安知县。他上任时,正遇水灾。为拯救饥民,他未等获准,就开仓放赈。
因“擅动官谷”遭到青州知府的弹劾。
大约在雍正十年下半年,莒州知州罗仪调署青州府事,由李方膺暂代莒州知州。李方膺大力倡导
教化,整顿社会秩序;组织重修学宫,并亲捐薪俸作为表率。又主持修纂《莒志》,短短一年,志书
即定稿。雍正十二年,沂州升府,置附郭兰山县,调李方膺首知此县。为不加重民众负担,他拒不执
行虚报开荒田亩数,触怒了东河总督兼河南巡抚王士俊,便以其他罪名对他弹劾并将他下狱。百姓闻
知此事,群情激愤,纷纷前往探视。狱吏加以阻止,群众便自墙外投掷钱币、食物,“瓦沟几满”。
1736年(清乾隆元年),清高宗即位。王士俊遭劾获罪,以傅德为总督。诏令凡因抵制垦荒罢官的,
悉召见于京师。李方膺出狱抵京,接着派往安徽以知县任用,此后,补安徽潜山知县,又转知合肥。
但终因性格刚正而忤上司被免官。他寓居南京项氏园,取名借园。经常往来于扬州、合肥等地,以卖
画为生。乾隆十九年九月三日,以噎疾卒于南通。
李方膺擅画松竹梅兰, 尤爱作大幅梅花。 用笔脱落纵恣,不拘绳墨,浑然一体,论者谓其画梅
“独具静逸气”,“在青藤、竹憨之间”。他作画常托物寄志。如在《梅》的题诗中写道:“最爱新
枝长且直,不知屈曲向春风。”“写梅未必合时宜,莫怪花前落墨迟。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
三枝。”其孤高傲世的情怀,跃然纸上。
李方膺晚年常与诗人袁枚、金石家沈凡民结伴游名山,观者号为“三仙出洞”。同时和他交游的
还有画家金农。李方膺死后,袁枚为他撰《墓志铭》,其事迹载袁枚《随园文集》。著有《小清河》。
《扬州八家丛话》著录其现存画作62件。80年代,莒县博物馆曾发现他一幅《五鱼图》,题“乾隆丙
寅夏五写于莒州旧治”。
李希贤 生卒年不详。字季廉。四川长寿人。拔贡出身。1753年(清乾隆十八年)春,由湖南桃源
同知升任沂州府知府。刚上任,见黉学“门阘倾圮,栋宇摧颓”,就倡导维修,并捐出自己的俸禄,
主持修葺,次年竣工,府学焕然一新。沂州府原无考院(亦称考棚),考官考评士子皆在曲阜进行,每
逢岁试科试,士子乃赴曲阜应试。沂州府所属七州县距曲阜甚远,为解士子奔走之困,他于1754年又
捐资倡导创建沂州府考院,考院建成,府人称便。
1753年和1758年,兰山、郯城等地连遭水灾,田亩荒芜,千家断炊,草根掘尽。他奔走灾区,调
查民情,查勘荒歉,“尽日行泥淖中”,亲临监视发放救灾物品,百姓多所全活。大灾之后,民不聊
生,在人民外流,耕畜农具极端缺乏的情况下,他动员扶持灾民垦荒种地,发展生产,重建家园,他
在《垦荒行》诗中记述了垦荒种田的情景。为治理水患,1758年他奉命组织人力疏浚芙蓉河、燕子河、
陷泥河等,他亲自考察河道,在积水的低洼地带修筑堤防。
他上任之初,“取州邑之志而观之,或繁而未提其要,或简而未悉其详”,感到难以为用。便于
1754年秋调集人员,亲自主持纂修《沂州府志》,历时3年脱稿,1760年刊行。全志凡36卷,约40万字,
填补了沂州无府志的空白。1761年(清乾隆二十六年)春,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南巡,召见李希贤询
问情况,对他予以褒奖和赏赐。1763年,李希贤升任云南迤西道道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