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物传3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1&rec=771&run=13

颜延之(384~456) 字延年。南朝宋诗人。祖籍琅琊临沂(今临沂市白沙埠镇诸葛城)。曾祖颜含,
为晋右光禄大夫。延之少孤贫,居靠城陋巷,屋舍破旧。好读书,文章之美冠绝一时。年30犹未婚。
其妹嫁给刘裕的亲信刘穆之之子刘宪之。刘穆之欲引荐他做官,便召见他,延之拒而不往。后来,后
将军、吴国内史刘柳以他为行参军,又转为主簿。刘裕被封为豫章郡公后,以颜延之为豫章郡公世子
中军行参军。
416年(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刘裕北征后秦,收复洛阳。安帝诏令刘裕为相国、总百揆、扬州牧,封
10郡为宋公。世子刘义符派颜延之偕同王参军赴洛阳,庆贺刘裕受朝廷的特殊恩命并问候起居。颜延
之在道中写出了有名的《北使洛》诗,描述了途中所见的“伊绝津济,台馆无尺椽。宫陛多巢穴,
城阙生云烟”的景象,抒发了感慨。为刘裕的幕僚谢晦、傅亮所欣赏。420年(元熙二年),刘裕取代东
晋建立宋朝,颜延之补太子舍人。
永初年间,宋武帝刘裕征召当时隐居庐山的有名的经学家周续之至京师。在他亲自参加下,集中
朝中所有才德之士,与周续之讨论经学。颜延之虽官位卑微,但居上席,并在刘裕授意下,以“三义”
向周续之咨询。续之依仗能言善辩,侃侃而谈,而颜延之则以简明切要的道理将他辩倒。接着又按刘
裕旨意加以铺陈解释,语言简练,道理晓畅,举座无不称善。由此,改授尚书仪曹郎、太子中舍人。
422年(永初三年)刘裕去世,少帝刘义符即位,先后以颜延之为正员郎兼中书、员外常侍。刘裕的
第二子、庐陵王刘义真颇好文辞,对颜延之等文士接待甚厚,并扬言:得志之日,以谢灵运、颜延之
为宰相。这事引起顾命大臣、侍中徐羡之的憎恶,于424年(景平二年)将颜延之出为始安太守。
426年(元嘉三年),宋文帝诏令诛杀徐羡之等。颜延之被召回京城,先后担任中书侍郎、太子中庶
子,领步兵校尉。宋文帝对他“赏遇甚厚”。颜延之好饮酒,荒诞不羁,常触犯权要。元嘉十年,领
军将军刘湛主持朝廷政务,怂恿彭城王刘义康将延之出为永嘉太守。延之因作《五君咏》组诗,借歌
颂晋“竹林七贤”中的嵇康等5人以抒发激愤,他为此去职,屏居里巷7载。
元嘉十七年,文帝因刘义康专制朝权,而刘湛又委心相结,收刘湛下狱诛死,刘义康由司徒降为
江州刺史。颜延之再被起用为始兴王刘濬后军咨议参军,御史中丞。又相继为国子祭酒、司徒左长史、
秘书监、光禄勋、太常。他“在任纵容,无所举奏”,“居身清约,不营财利,布衣蔬食,独酌郊野,
当其为适,傍若无人”。
元嘉三十年正月,太子刘劭杀死文帝登上皇位。三月,文帝的第三子、武陵王刘骏于五洲起兵讨
刘劭。刘骏讨灭刘劭后做了皇帝(即孝武帝),以颜延之为金紫光禄大夫,领湘东王刘之师。其时,
颜延之的儿子颜竣官吏部尚书,领骁将军,封建城县侯,权倾一朝。颜竣对他的一切供应,延之一无
所受,“器服不改,宅宇如旧”。外出驾羸牛笨车,有时遇到颜竣外出时的仪仗队即避往道侧。常骑
马遨游里巷,遇熟人就据鞍索酒,得酒必颓然自得。他常对颜竣说:“平生不喜见要人,今不幸见汝。”
颜竣兴建宅第,他诙谐地说:“善为之,无令后人笑汝拙也。”孝建三年延之病逝,谥曰宪子。
颜延之是南朝宋有名的诗人之一,与谢灵运齐名,世称“颜谢”。但其诗喜藻绘,好用事典,成
就远不及谢灵运。代表作有《北使洛》、《五君咏》、《秋胡行》等。《唐书》载颜延之有文集30卷
(《隋书经籍志》记为25卷),已散佚。明人张溥辑有《颜光禄集》。其子颜竣有文集14卷,诗集100卷,
《妇人诗集》2卷,皆佚。《乐府诗集》收有《淫思古意》。
王僧达(423~458) 南朝宋官吏,文学家。祖籍琅琊临沂(今临沂市白沙埠镇诸葛城)。士族出身。
宋太保、中书监王弘之子。王僧达自幼聪敏好学,宋武帝刘裕听说后,召见于德阳殿,问其书学及家
事,王僧达应对娴敏。宋武帝因把侄子临川王刘义庆之女嫁给他。
王僧达年不到二十即进入仕途。在任太子舍人时,自恃门第高,行为放纵而无所忌惮。曾假托有
病到杨列桥去看斗鸭,遭到有关官吏的纠举。他好鹰犬,常跟闾里少年相驰逐,还亲自宰杀过牛。
王僧达后为宣城郡太守,在郡肆意驰骋游猎,常三五天不归府署,处理诉讼案件也多在猎所。民
众路上相逢,问他;“府君何在?”便答:“就在后面。”
元嘉三十年,太子刘劭杀宋文帝自立。文帝的第三子、江州刺史刘骏起兵讨刘劭。王僧达接到讨
逆檄文后离郡投刘骏,被任为长史。刘骏即位(史称孝武帝),以王僧达为尚书右仆射。此时王僧达自
负才能和门第,踌躇满志,期望一二年间可任宰相。却只补了个护军将军。王僧达3次上书请守徐州,
孝武帝很不高兴,乃以为征虏将军、吴郡太守。
吴郡有一座西台寺,里面很多富僧。王僧达向他们求取财物,不称意,便派人到寺劫僧竺法瑶,
得钱数百万。他又在吴郡以公役为自己修私宅,因而免官。
孝建三年,王僧达复官太常。因不满意太常的官位,上表要求解职。因表中用词不逊,复被免官。
不久,起用为太傅长史、临淮太守。大明元年封宁陵县五等侯,翌年迁中书令。当年,孝武帝以其终
无悔过之心,乃诬其参与谋反而赐死狱中。
王僧达擅诗文。与当时文学家颜延之交谊颇深。原有集10卷,已佚。其留传少数诗文散见于《文
选》及《宋书》、《南齐书》。
刘秀之(397~464) 字道宝。南朝宋大臣。东莞莒(今莒县)人。刘穆之之从兄子。祖刘爽,仕晋为
山阴令。父刘仲道,曾任刘裕建武参军。南朝宋建立后,为余姚令。刘秀之早年孤贫,有志操。何承
天将女儿嫁给他。424年(景平二年),除驸马都尉、奉朝请。439年(元嘉十六年),历官至建康令。刘秀
之处事明锐细致,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隐匿的恶事,稳定社会秩序。吏部尚书沈演之常在宋文帝刘义
隆面前称赞他。
刘秀之长于吏治,为官清廉,关心百姓利益。元嘉二十二年,宋文帝第三子、武陵王刘骏为抚军
将军、雍州刺史,镇襄阳。以刘秀之为抚军录事参军,襄阳令。襄阳有六门堰,良田数千顷。六门堰
年久失修,堰堤决坏。刘秀之奉命主持修复,保护了农田,重收灌溉之利,从此,雍州连年大丰收。
因功改领广平太守。元嘉二十五年,又进为梁、南秦二州刺史。当时辖境闹饥荒,社会秩序很不安定。
刘秀之整饬政务,劝课农桑,并躬身俭约,以身率下。该地原来以绢为货币,刘秀之命改以钱为货币,
百姓深受其利。二十七年,宋文帝大举北伐,命刘秀之自汉中西进,摇动汧、陇。氐族首领杨高率众
迎战。刘秀之派辅国将军杨文德击斩杨高,平定了阴平、平武等地。
宋孝武帝即位后,以刘秀之为使持节、宁朔将军、益州刺史。他赴任前,折留俸禄280万,付梁
州镇库,自己却囊橐萧然。在职以身率下,整肃吏风,受到百姓拥戴。
454年(孝武帝孝建元年),荆州刺史、南郡王刘义宣反叛,派参军王曜向刘秀之征兵。刘秀之果断
地斩王曜,同时派中兵参军韦山松率万人袭击刘义宣所盘据的江陵。刘义宣败死之后,刘秀之以功封
康乐县侯。458年(大明二年),刘秀之迁丹阳尹。三年,南兖州刺史、竟陵王刘诞据广陵反宋,刘秀之
入守东城,捍卫京师。事平,刘秀之调任尚书左仆射。五年,出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雍梁南北
秦四州及郢州之竟陵、随二郡诸军事,安北将军,宁蛮校尉,雍州刺史。464年卒于任上,死时,家
无余财。赠侍中、司空,谥“忠成公”。
鲍照(约414~466) 字明远。南朝宋文学家。东海郡(治郯,在今郯城县)人。出身“孤贱”,
从事过农耕。好读书,志向远大。他“十五讽《诗》、《书》,篇翰靡不通”。曾谒见南朝宋临川王
刘义庆,未被重视。接着,又将诗作呈献刘义庆,刘义庆看后大为欣赏,赐帛20匹。不久擢为国侍郎。
当时刘义庆任江州刺史,鲍照与陆展、何长瑜等文学之士,俱在幕下,因辞章之美,都被任为佐史国
臣。元嘉年间,河、济俱清,当时认为祥瑞,鲍照为此撰《河清颂》。此后,曾任过秣陵令、永嘉令。
宋孝武帝刘骏即位后,以鲍照为中书舍人。
461年(大明五年),宋孝武帝第七子临海王刘子顼迁任荆州刺史,鲍照作为这位6岁王子的幕僚随
行。上路时,撰《从临海王上荆州初发新渚》,诗篇叙写了他“收泪辞帝郊,扬棹发皇京”以及同行
者“抚襟同太息,相顾俱涕零”的情景和悲苦心境。大明八年,刘子顼进号前将军,鲍照任前将军参
军,世称鲍参军。465年(明帝泰始元年),晋安王刘子勋在寻阳被其长史邓琬拥立为帝,反对宋明
帝刘。荆州行事孔道存亦奉刘子顼起兵响应刘子勋。翌年,刘子顼失败,鲍照为乱军所杀。
鲍照出身寒微,在门阀士族占统治地位的南朝宋时期,政治上受歧视,没有也不可能有大的作为。
他的主要贡献是在文学方面。鲍照长于古乐府。《宋书》本传说他“尝为古乐府,文甚遒丽”。他继
承了汉魏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并加以发展,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抒写了人们不平。其中尤以七言
和杂言的乐府诗更具独创性。他的代表作《拟行路难》18首,思想内容丰富深刻,感情强烈,音韵抑
扬顿挫,颇具节奏感。萧子显的《南齐书·文学传论》认为他的诗“发唱惊挺”、“倾炫心魂”。他
的乐府诗对唐代的李白、岑参等有很大影响。杜甫评其诗为“俊逸”。
诗歌之外,鲍照也擅赋及骈文。《芜城赋》是凭吊广陵(今江苏扬州)之作。他用饱含情感之笔,
叙写了广陵由于战乱而出现的昔盛今衰的情景。《登大雷岸与妹书》在写景和自己的行役生活方面,
也表现了独特的风格。今传有《鲍参军集》10卷。
萧道成(427~482) 字绍伯,小字斗将。南朝齐开国皇帝。祖籍东海兰陵(今苍山县兰陵镇)。晋永
嘉中,萧道成的高祖萧整避乱南渡,居晋陵武进县,东晋于此侨置兰陵郡,称南兰陵(今江苏常州市)。
父亲萧承之,是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的继母萧文寿的同宗,仕宋为右军将军,封晋兴县五等男。萧道
成13岁在鸡笼山从名儒雷次宗受业,治《礼》及《左氏春秋》。
446年(宋元嘉二十三年),萧道成随皇后萧文寿的侄子萧思话镇襄阳,任左军中兵参军。二十九年
大军伐魏,萧道成领偏军取仇池,离长安仅80里,因兵力疲少退还。袭父爵晋兴县五等男,历官至后
军将军。宋明帝时,萧道成为右军将军,他率军东讨进行叛乱的会稽太守、寻阳王刘子房,一日攻破
叛军12垒,平定诸县。466年(泰始二年),徐州刺史薛安都据彭城反叛,萧道成率军打败薛安都的侄子
薛索儿的万余人军队,迫使薛安都求降。萧道成力主接受薛安都投降,以免逼其外叛,明帝不听。薛
安都果投北魏,使南朝宋的徐、兖、青、冀及豫州的淮北部分地区,全部被北魏占领。明帝时,萧道
成以军功累迁至冠军将军、南兖州刺史。
472年(泰豫元年)四月,宋明帝刘彧死。死前以萧道成为右卫将军,领卫尉,与尚书令袁粲等共掌
朝政,号为“四贵”。474年(元徽二年),他率军平定了江州刺史、桂阳王刘休范的反叛,进爵为公,
迁中领军,掌握了京师卫戍部队,并都督5州军事,领南兖州刺史,与袁粲、褚渊、刘秉轮流处理朝
政。四年,他又平定了南徐州刺史、建平王刘景素的反叛。
477年(升明元年)七月七日,萧道成与其亲信王敬则指使人杀后废帝刘昱,另立宋明帝的第三子刘
准(顺帝),自己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坐镇东府(扬州治所)。相继诛灭忠于南朝宋的袁粲、
刘秉、荆州刺史沈攸之及平西将军黄回等。二年二月,拜太尉,都督16州军事,九月进位太傅,领扬
州牧。三年进位相国,封齐公。四月进封齐王。同月,迫宋顺帝禅位,登上皇帝宝座,国号齐。改元
建元,仍都建康。
萧道成在政治上进行过一些改革。他下令免除百姓的逋租欠赋,禁止皇室诸王“营立屯邸,封略
山湖”,允许百姓进山取柴、入湖捕鱼。豪强召募部曲一律禁断。下令安置流亡,资赈鳏寡孤独,兴
建学校。大力提倡俭约,自己不用精细的衣物,发现主衣库中有玉制的“导”,立令打碎,其他奢侈
用品亦照此办理。宫中栏槛及器物上的铜饰全部换用铁制。他说:“使我治天下十年,当使黄金与土
同价。 ”他明令宽省刑罚,但宋宗室王侯,无论少长却皆被杀害。建元二年,萧道成下令检定黄籍
(即户口版籍),采纳黄门郎虞玩之的建议,设立检籍官,以宋元嘉二十七年户籍为准,进行整理。但
因检籍工作弊端百出,因而在他死后不久,便因此而引发了唐寓之起义。建元四年,萧道成病逝。庙
号太祖,谥号高皇帝。
萧道成博涉经史,善属文,工草、隶书,奕棋属第二品。所著文曾令江淹编次成集,他并命东观
学士撰《史林》,皆佚。其诗,钟嵘《诗品》列为下品。今存《塞客吟》、《群鹤咏》。后者为萧道
成于470年(泰始六年)镇淮阴时作。当时宋明帝对他猜忌,派吴喜赐酒进行试探。萧道成因写此诗托物
言志。对萧道成的书法,张怀瓘《书断》认为“祖述子敬,稍乏筋骨”;而有的人则誉称“墨妙翰飞”。
鲍令晖 生卒年不详。南朝宋女文学家。东海郡(治郯,在今郯城县)人。为鲍照之妹。鲍照《请
假启》称:“天伦同气,实惟一妹,存没永诀。”据此推断,约宋孝武帝大明年间在世。
鲍令晖,《宋书》无传。唐陆龟蒙《小名录》说她“有才思,亚于明远”。钟嵘《诗品》载,鲍
照曾对宋孝武帝云:“臣妹才自亚于左棻,臣才不及太冲尔。”这只是谦辞,实际他是以西晋写《三
都赋》的左思兄妹与自己兄妹相况。
《小名录》称鲍令晖著“《香茗赋集》行于世”。《诗品》评她的诗“崭绝清巧,拟古尤胜,唯
《百愿》淫矣”。《百愿》诗已佚,今仅《玉台新咏》收录她的7首诗存世。她的《寄行人》一诗,
平仄和谐,首两句对仗工整。清王夫之评为“小诗本色,不嫌迫促”,并称贾岛“松下问童子”等篇
“盖从此出”。
丘巨源(?~约484) 南朝齐官吏,文学家。兰陵(今苍山县兰陵镇)人。永嘉中,其先人南渡,定居
丹阳(治建业,今南京市)。丘巨源少年时举丹阳郡孝廉。南朝宋孝武帝即位后,于461年(大明五年)命
丘巨源协助徐爰撰修国史。孝武帝死后,江夏王刘义恭以他为掌书记。宋明帝刘即位,引丘巨源为
左右,使参与草拟诏诰。后为镇军将军王景文参军。因亲丧回家。
473年(元徽初),萧道成以皇帝刘昱的名义,诏命起用丘巨源,使留京师。次年五月,桂阳王刘休
范反叛朝廷。丘巨源奉命在中书省撰写征讨檄文。刘休范叛乱被平定后,以他为奉朝请。丘巨源对封
赏的期望值很高,事后没有得到,心怀怏怏,乃与尚书令袁粲书,抒发不平。此后,历任诸王的参佐
吏员,转任羽林监。
477年(宋顺帝升明元年)十月,荆州刺史沈攸之起兵反萧道成。萧道成复使丘巨源居尚书省,草拟
符檄发往各州郡以讨荆州。升明二年沈攸之败死,丘巨源又希望能得到优厚的赏赐,仍未如愿,意常
不满。升明三年四月,萧道成即帝位,以丘巨源为尚书主客郎,领军司马,越骑校尉。齐武帝萧赜即
位,授丘巨源武昌太守,丘巨源不愿。萧赜问其原因,他说:“古人云:‘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
我年已老,宁死于建业。”萧赜乃以他为余杭令。484年(永明二年),丘巨源作《秋胡诗》,其中有讥
刺语,终于因事被杀。丘巨源著有文集10卷,已佚。《南齐书》本传存其《与尚书令袁粲书》。其诗
载《玉台新咏》的有二首。
王僧虔(426~485) 南朝宋、齐时官吏,书法家。祖籍琅琊临沂(今临沂市白沙埠镇诸葛城)。
系王羲之四世族孙。 年方弱冠,即善隶书。宋文帝刘义隆见其所书素扇,赞叹说:“非唯迹逾子敬
(王献之),方当器雅过之。”因除秘书郎、太子舍人。孝武帝即位后,以王僧虔为武陵太守。后召还
为中书郎,转太子中庶子。孝武帝亦好书法,并且欲专擅书家名气。王僧虔不敢显露卓越的书艺,而
用拙笔书,以此见容。后为侍中,又调任御史中丞。
宋明帝泰始年间,王僧虔出为辅国将军、吴兴太守。后改任会稽太守。会稽是受宋明帝宠幸的臣
子、中书舍人阮佃夫的家乡。一次,阮佃夫请假还乡,有人劝王僧虔优礼接待。王僧虔说:“我立身
有素,岂能曲意此辈。彼若见恶,当拂衣而去。”阮佃夫回会稽受到冷落,捏造罪状,诬蔑王僧虔。
王僧虔因此被免职。
不久,他以“白衣”被起用为侍中,相继监吴郡太守,任湘州刺史。在郡施政以宽惠著称。他看
到湘州有大量的巴峡流民,便表奏朝廷,在沿江地区设立湘阴县加以安置。元徽年间入朝,先后任吏
部尚书、右仆射。477年(顺帝升明元年),转尚书仆射、中书令,二年为尚书令。
479年(齐建元元年),萧道成代宋即皇帝位,以王僧虔为侍中、抚军将军、丹阳尹。当时郡县监狱
对患瘟疫的囚犯往往以“发汗”为名,用热水将其蒸杀。王僧虔上疏指出,这是借口治病而枉法施暴
或杀人泄忿的做法,不应该使其在郡县中形成一种规制。他建议,囚犯有病,须经有关官吏会同医生
诊验医治,使“死者不恨,生者无怨”。此风遂被制止。
齐高帝萧道成亦善书,常召王僧虔论书艺。有一次二人赌书,萧道成问:“谁为第一?”王僧虔
答:“臣书臣中第一,陛下书帝中第一。”萧道成笑说:“你可谓善自为谋。”萧道成曾将自己收藏
的名人书迹11帙出示王僧虔。王僧虔也搜集了萧道成书帙中所无的12家名人书迹进献,并献上羊欣的
书法史论《采古来能书人名》。
482年(建元四年),太子萧赜即位,九月,以王僧虔为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王僧虔坚辞不
受。武帝改授他侍中、特进、左光禄大夫。永明三年死,谥“简穆”,追赠司空。
王僧虔书法工正、行、草书,风格丰厚,淳朴有气骨,为当时所推重,影响及于唐、宋。传世书
迹有《王琰帖》、《御史帖》、《陈情帖》。书法理论有《书赋》、《论书》、《笔意赞》等。王僧
虔亦好文史,解音律。曾自书《让尚书令表》,“辞制既雅,笔迹又丽”,时人以之比王徽之所撰写
的《崇贤》。
臧荣绪(415~488) 号被褐先生。南朝齐史学家。东莞莒(今莒县)人。祖父臧奉先,曾任建陵
县令。父臧庸民,任过国子助教。臧荣绪早年丧父。“躬自灌园,以供祭祀”。母亲去世后,著《嫡
寝论》,洒扫堂宇,每逢朔、望,进行祭拜。
臧荣绪“纯笃好学”,喜读《五经》,达到虔诚程度,曾著《拜五经绪论》。以孔子生于庚子日,
每到该日,即“陈《五经》拜之”。早年与河东人关康之同隐于京口,时人号为“二隐”。臧荣绪以
教授生徒为业。南徐州刺史征辟他为西曹掾,举秀才,皆不就。450年(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北魏军
队攻彭城,宋文帝以臧荣绪的同县人辅国将军臧质率军万人往救。臧质引臧荣绪为行军佐吏,臧荣绪
认为此职非其所好,推病求免。萧道成守扬州,召臧荣绪为主簿,亦不到职。
臧荣绪一生最大的成就是综合删取王隐、何法盛等人所撰的晋史,写成《晋书》。其书含括西晋、
东晋史事,分纪、录、志、传共110卷。到唐初,流传18种《晋书》,大多“未能尽善”,唯臧荣绪
所撰较为完善。因此房玄龄等在奉唐太宗之命重修《晋书》时,主要以臧荣绪的《晋书》为蓝本,兼
采笔记小说的记载,稍加增饰。对其他各种晋史和有关资料虽也参考过,却没有认真比较、核对和充
分利用。因此臧荣绪在现在流行的“贞观《晋书》”成书中,起了很大作用。
臧荣绪的《晋书》撰成后,齐司徒褚渊向齐高帝萧道成奏述了臧荣绪的为人和所撰《晋书》之美。
说他所撰《晋书》“赞论虽无逸才,亦足弥纶一代”。萧道成便命收藏入皇家藏书阁。臧荣绪所撰晋
书已佚。清人有辑本。
王俭(452~489) 字仲宝。南朝齐大臣,目录学家。祖籍琅琊临沂(今临沂市白沙埠镇诸葛城)。
父王僧绰,仕宋为侍中、吏部尚书。王俭出生第二年,其父因参与宋文帝谋废太子刘劭事,被刘劭所
杀,由叔父王僧虔抚养。几年后,袭父爵为豫宁县侯。王俭幼年好读书,手不释卷。丹阳尹袁粲对他
颇赏识,向宋明帝谈及他,明帝即选他尚阳羡公主,拜驸马都尉。王俭18岁进入仕途,为秘书郎,太
子舍人。宋后废帝刘昱凶残无道,王俭为避祸,要求出任地方官,补义兴太守。顺帝即位,王俭被召
回先后任黄门郎、吏部郎。478年(升明二年),萧道成为太尉,引用他为太尉右长史,转左长史,
“恩礼隆密,专见任用”。王俭见萧道成很有作为,也赤心相佐。
翌年,萧道成封齐公,以王俭为尚书右仆射,领吏部。这年四月,宋顺帝被迫禅位于萧道成。举
行大典时的一切礼仪诏策,皆王俭制订,司空兼太保褚渊仅拟禅位诏书,尚由王俭参酌定稿。王俭被
封为南昌公。480年(齐高帝建元二年)改任尚书左仆射。
齐朝初建,一切典章制度多由王俭制定,萧道成对他几乎言听计从。建元二年,萧道成欲拆掉宋
朝豪华的紫极殿,以其材起建宣阳门,王俭和他的叔父王僧虔以及褚渊等连名上表谏阻,萧道成接受
建议,取消了这项浩大的工程。在齐朝之前,京城建康皇宫的外城为竹篱,设有六门。萧道成听取朝
臣的建议,改筑都墙。王俭又上表谏阻。萧道成常说:“《诗》云:‘惟岳降神,生甫及申。’今天
为我生俭。”
482年《建元四年)三月,齐武帝萧赜根据萧道成遗诏,以王俭为侍中、尚书令、镇军将军。永明
三年,领国子祭酒。萧赜以本朝国学已建立,诏令撤销宋朝建立的国子学总明观,并令于王俭宅开学
士馆,尽以“总明”所藏“四部书”充王俭家。王俭崇尚儒学,少时就爱好《礼》和《春秋》,对晋、
宋以来的朝仪国典无不谙熟,当朝理事,决断如流,发言下笔皆有音彩。家常宾客满席,朝野慕之。
曾说:“江左风流宰相,唯有谢安。”这是他的自喻。永明六年,王俭以本官开府仪同三司。七年病
危,皇帝亲自看望。死后追赠太尉,谥“文宪公”。
王俭好校勘古籍。他曾依西汉刘歆《七略》体例撰《七志》,内容分经典、诸子、文翰、军书、
阴阳、术艺和图谱,附佛经录和道经录,突破了《七略》收书不收图的旧例,并开目录学中传录体提
要之先河。他还撰有《宋元徽元年四部书目》4卷。王俭有籍60卷(《隋书·经籍志》记5卷,此从两
唐书《经籍志》)及《古今丧服杂记》,均散佚,明人张溥辑有《王文宪集》。王俭亦精于谱学,刘
知几《史通·书志》称他和梁王僧孺为谱学“江左两王”。
萧赜(440~493) 字宣远,小字龙儿。南朝齐第二代皇帝。祖籍兰陵(今苍山县兰陵镇)。齐高
帝萧道成的长子。
482年(建元四年)三月,萧道成死,萧赜嗣位。他继续进行一些改革。483年(永明元年),诏令
恢复自宋元嘉二十七年以来削减和停止的“治民官吏”的田秩官俸。多次减免灾区民众的赋役,赈济
灾民和鳏寡孤独,劝课农桑和重视学校教育。他遵奉萧道成生前的教导,接受宋朝皇室相残、失去江
山的教训,不杀诸弟,基本维持了政局的稳定。他继续实行萧道成推行的检核黄籍(户口簿籍),别立
校籍官,规定一人一日得检核出几个有巧伪的户籍。所谓“巧伪”户籍即庶族地主、商人向官吏行贿,
在官府的黄籍上注入伪造的父祖的爵位,使自己成为不纳租税不服徭役的士族。这种冒充的士族户籍
查出后都须退回本地,称为“却籍”。后来萧赜接受外监吕文度的建议,将被却籍者罚充远戍。由于
在检籍中存有弊端,出现“应却而不却,不须却而却”的现象,造成了民众特别是在户籍上做假的人
的不安,引发了唐寓之暴动。这次暴动虽然很快被镇压,但“检籍”终于在永明八年被迫停止。
萧赜对史实尚能实事求是。袁粲是宋朝大臣,因密谋反对萧道成被杀。沈约撰《宋书》,对是否
立《袁粲传》,心怀犹豫,请示萧赜,萧赜说:“袁粲自是宋室功臣。”沈约在《宋书》中曾记载宋
孝武帝、宋明帝的大量“鄙渎”之事。萧赜不满意,说:“孝武事迹,不容抹杀。我以前曾在明帝朝
做官,你可考虑‘讳恶’之义。”由此可见其胸怀是比较开扩的。
萧赜喜游猎,生活奢侈。早在做太子时,就因信任骄侈的张景真,违犯制度,惹怒了萧道成,曾
一度想把他废掉。即位以后,殿中将军邯郸超曾上表谏阻他游猎,竟遭杀害。永明十一年七月病死。
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葬景安陵(在今江苏丹阳县)。
王融(467~493) 字元长。南朝齐官吏,文学家。祖籍琅琊临沂(今临沂市白沙埠镇诸葛城)。
王融少时“神明警惠,博涉有文才”。早年举秀才,相继为晋安王萧长懋南中郎行参军、竟陵王萧子
良司徒法曹行参军,迁太子舍人。王融以其父仕途淹滞,弱冠便欲绍兴家业,上书齐武帝萧赜求自试,
说自己要“贪及明时,展悉愚效”,以报皇帝“不世之仁”,并表示“若微诚获信,短才见序,文武
吏法,唯所施用”。萧赜览奏书后,以他为秘书丞,不久,迁丹阳丞、中书郎。488年(齐永明六年),
王融的从叔王俭为开府仪同三司,王融乃向他赠诗及书,王俭甚为奇赏。
王融自恃才能和高门第,望在30岁内位至公辅。493年(永明十一年),齐武帝有北伐之意,王融数
次上书推动此事,并称“士非素蓄,无以致用,不教民战,是实弃之”,因而要求“私集部曲,豫加
习校”。正在这时,北魏将举兵南犯。竟陵王萧子良便以王融为宁朔将军、军主,掌管召募士兵。王
融因此积极练习骑马,召募江西一带几百人,作为骨干。
这年七月,武帝病重。在一度昏迷时,王融身着戎服绛衫,率人守住中书省的閤口,不让皇太孙
萧昭业入内,而欲立萧子良为帝。武帝复苏后,令皇太孙入殿,将朝事托付尚书左仆射萧鸾。萧昭业
嗣位十几天,便将王融下狱赐死。
王融之文,不少属于陈述政见之作。他在《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中,主张“上智利民,不述于
理,大贤强国,罔图惟旧”。要以农、战为本,但也反对单纯强调严刑峻法。他曾几次上书提出练兵
教战,收复中原。王融擅长诗赋,永明九年三月,齐武帝在芳林园禊宴群臣,赴宴的45人赋诗,武帝
命王融为《曲水诗序》。该文歌颂了齐朝的强盛、武帝的功德和园林景物之美、群彦宴集之盛,文藻
富丽,被萧统收入《文选》。王融的诗讲求声律和对偶,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之一。永明五年萧
子良开西邸,他游其中,是“竟陵八友”之一,曾参与《四部要略》的集成。王融原有集10卷,已佚。
明人辑有《王宁朔集》。《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收录其诗76首。
萧子良(460~494) 字云英。南朝齐宗室、文学家。祖籍兰陵(今苍山县兰陵镇)。系萧道成之孙,
萧赜次子。宋升明二年,被署为宁朔将军,迁安南长史。翌年,为会稽太守。四月,萧道成迫使宋顺
帝禅位,建立齐朝,封萧子良闻喜县公。480年(建元二年)为征虏将军、丹阳尹。萧子良任地方长官期
间,曾采取一些宽政息役的措施。任丹阳尹时,发现郡内可垦荒地面积很大,废旧池塘甚多,而“民
贫业废,地利久芜”,乃上表请准,征调民夫垦田修塘。他还开私仓赈济属县贫民。
建元四年,萧赜即位,封萧子良为竟陵郡王,为使持节、南徐州刺史。翌年徙侍中、南兖州刺史。
484年(永明二年)入朝兼司徒,镇西州。四年进号车骑将军。齐武帝新即位,萧子良连续上表提出一些
安国息民的建议,主要是免除逋租欠税,慎重地削除窃官假号的官吏,废除严刑峻法,停止土木之务,
暂停对南方少数民族用兵。要求武帝“爱其民,缓其政,救其危,存其命”。齐武帝好射雉,左卫、
殿中将军邯郸超因上书谏阻被杀。萧子良先后两次进谏,说射雉影响百姓刍牧和农桑活动,“弃民从
欲,理未可安”。
萧子良爱好文学。从永明五年始,在建康鸡笼山下开西邸,搜集陈列古人的器服,文士多游集其
中。范云、萧琛、任昉、王融、萧衍、谢朓、沈约、陆倕皆以擅长文学,“尤见亲待”,号为“竟陵
八友”;刘恽、王僧孺、江革、范缜、孔休源亦为府中常客。他组织文士抄《五经》、百家,依《皇
览》体例编成《四部要略》1000卷。他还在西邸招致名僧,讲论佛法,造经呗新声。当时的文人沈约、
王融、谢朓、范云、周颙等受到诵读佛经抑扬顿挫声调的启发,摹拟其平、上、去三声,加上入声成
四声,以此制韵,与晋、宋以来发展起来的排偶对仗相结合,形成一种以讲求对偶、声律为特点的新
的诗体,称作新体诗,也叫永明体。这种诗体是由古体诗向近体诗的过渡,对诗歌的发展具有重要意
义。
萧子良笃信佛教,曾几次在邸园举行斋戒,大集朝臣众僧,并亲自为众僧分赐食物和送水,世人
讥他有失宰相体统。他还首先发难,批驳当时无神论思想家范缜的《神灭论》思想,被范缜难倒后,
又组织众僧围攻范缜,范缜始终不屈。萧子良派王融对范缜说,“神灭”思想非理,“有伤名教”,
如果放弃这种理论,做官“何患不至中书郎”。范缜讥笑他说:“假使我卖论取官,现已担任(尚书)
令、仆(射)了,何只是中书郎!”
萧昭业即位后,对萧子良处处加以防范,虽进他为太傅,但无实权。474年(隆昌元年),萧子良忧
郁而死。著书40卷,多散佚,今仅存《梧桐赋》及书、启等20余篇,诗数首。明人辑有《南齐竟陵王
集》。
王逡之(?~495) 字宣约。南朝齐学者。琅琊临沂(今临沂市)人。少时好学博闻。起家宋江夏王国
常侍,累官至安成国郎中、吴县令。479年(升明三年),萧道成封齐公,以王俭为尚书右仆射。王俭重
儒术,辟王逡之为著作郎兼尚书左丞,参定齐国的仪礼。在这之前,王俭撰《古今丧服集记》,王逡
之指出其中11条须加修改的错误,王俭又根据他的意见改写成5卷。
宋朝国学久废。萧道成建立齐朝后,王逡之于480年(建元二年)上表提议立学。接着转国子博士,
兼著作。齐武帝萧赜即位后,撰《永明起居注》。后历仕南康相、光禄大夫加给事中。王逡之生活朴
素,勤奋学习,衣裳不洗,几案尘黑,年老仍手不释卷。
王逡之的从弟王珪之,善史学,曾官长水校尉,撰《齐职仪》50卷。491年(永明九年),其子中军
参军王颢上启齐武帝,请求藏之于秘阁。诏准。今已佚。
王肃(464~501) 字恭懿。北魏大臣。祖籍琅琊临沂(今临沂市白沙埠镇诸葛城)。为晋王导后裔。
父王奂仕南朝齐为雍州刺史。王肃少时聪辩,涉猎经史,仕齐秘书丞。493年(齐永明十一年),齐武帝
萧赜因王奂擅杀宁蛮长史刘兴祖,及据城抗拒前往收捕他的朝廷使臣,将他及他的几个儿子杀害。王
肃被迫投奔北魏。北魏孝文帝在邺接见了他。王肃言谈辞义敏切,辩而有礼,所陈为国之道,深合孝
文帝之意,因此器重礼遇,不久除辅国将军、大将军长史。
495年(魏太和十九年),魏孝文帝命王肃攻义阳,屡破齐军,进号平南将军,除豫州刺史、扬州大
中正。王肃在州善于安抚百姓,接引人才,治绩颇有名声。不久,孝文帝征他入朝。太和二十一年,
齐派鲁康祚、裴叔业等攻魏豫州所属的太仓口、楚王戍等地,都被王肃派兵击败。因功进号镇南将军、
都督4州诸军事,封汝阳县开国子,刺史、中正如故。
太和二十三年,魏孝文帝元宏统兵伐齐,死于还洛途中,遗诏以王肃为尚书令,与咸阳王元禧同
为宰辅。太子元恪(宣武帝)即位,王肃等辅政,朝中上下和辑。
500年(北魏景明元年),齐豫州刺史裴叔业以寿阳降魏。宣武帝拜王肃使持节、都督江西诸军事,
与彭城王元勰率军10万接收寿阳。当时齐豫州刺史萧懿屯小岘,交州刺史李叔献屯合肥,将进攻寿阳,
王肃挥师讨击,大破齐军。进位开府仪同三司,封昌国县侯。不久,为散骑常侍、都督淮南诸军事、
扬州刺史。王肃常为边疆大吏,悉心抚恤士民,远近归怀,附者若市。景明二年死,诏谥“宣简”。
王肃奔魏,正遇上孝文帝实行改革和汉化政策。他通晓各王朝的典章制度和掌故,积极协助孝文
帝制订朝仪国典。于499年(太和二十三年),依南朝制度将官品分为九品,每品又分正品和从品。对北
魏的汉化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王肃在生活上洁身好施,廉洁俭约,家无余财。然而性格有些轻佻,
颇以功名自许,讳言毛病,矜夸功劳,很少推荐人才,孝文帝常为此而有责言。
徐謇(425~504) 字成伯。北魏名医。祖籍东莞(治所在今沂水城东北),先世迁居丹阳(今安徽当
涂东北)。南朝宋时,徐謇居青州。467年(北魏天安二年)二月,魏献文帝拓拔弘派征南大将军慕容白
曜督5万人南伐,于469年(魏皇兴三年)攻破东阳(南朝宋青州治所,旧址在今山东青州市益都镇北),俘
获徐謇,送往京师平城。献文帝欲验看他的医术,置一病人入幕中,使徐謇隔幕试脉。他说的跟病人
情状相符,遂受到恩宠,授中散大夫,又迁内侍长。当时献文帝之母冯太后临朝听政。冯太后虽向徐
謇“时问经方”,但始终不如对李修信用,而徐謇所炮制的药剂,其疗治疾病之效验超过李修。
495年(太和十九年),北魏孝文帝元宏迁都洛阳后,对徐謇“稍加眷待”。不论他自己身体不适或
是他最宠爱的冯昭仪有病,皆令徐謇治疗。同时,授徐謇为中散大夫,转侍御师。498年(太和二十二
年)三月,孝文帝赴悬弧(旧址在今河南汝南县),准备大举伐南朝齐,忽患病且日益加剧,急召徐謇。
徐謇取水路,一日一夜行数百里到达悬弧,为孝文帝施治,很快好转。孝文帝北还至汝水水滨,特为
徐謇设宴,使徐謇坐上席,百官陪同,命左右宣布徐謇诊救之功。同时,以徐謇为大鸿胪卿、金乡县
伯。翌年,孝文帝再次南征,大败南朝齐大将陈显达。三月,病重,蹙蹙不怡。徐謇日夕侍奉左右,
经常遭受叱责,有时孝文帝还欲令人对他鞭捶,幸而获免。四月,孝文帝死于谷塘原,徐謇随灵柩还
洛阳。
徐謇精于医术但秘其方,如不奉其意,虽王公大臣,亦不为治疗。他善于养生,年近80而发不白,
体力也不甚衰。504年(北魏宣武帝正始元年),因年老改为光禄大夫,接着死去。谥号“靖”。
孙谦(425~516) 字长逊。南朝宋、齐、梁时官吏。东莞莒县(今莒县)人。年17,豫州刺史赵伯符
引为左军行参军,以具有治理才干著称。因丁父忧去职,客居历阳,躬耕以养弟妹,邻里称扬他居家
敦睦。服阕,宋江夏王刘义恭引为行参军。后出为句容令,清谦谨慎,记忆力强,县人称为“神明”。
泰始初,宋明帝刘擢孙谦为明威将军,巴东、建平二郡太守。二郡处长江三峡一带,为少数民
族聚居地区,前任太守多以威力镇守。孙谦赴任时,不要兵卒随行。到郡之后,广施恩惠,少数民族
感激他,竞相馈赠金宝,孙谦好言抚慰,一无所纳。前任太守掠得的少数民族中充当奴隶的人,皆释
放回家。郡境秩序安定,他的威信大著。在郡3年,召还为抚军中兵参军。
萧道成建立齐朝,孙谦出为宁朔将军、钱唐令。他为政宽简,狱无系囚。离官时,百姓因其在职
不受馈赠,以船载缣帛追送给他,皆被婉拒。孙谦每到一地做官,从不购置或建造私宅,常居住在空
闲的车库里。永明年间擢冠军将军长史、江夏太守,因事降为中散大夫。
萧衍建立梁朝,以孙谦为辅国将军、零陵太守。当时他已衰老,犹勤勉为政,劝课农桑,务尽地
利,收入常多于邻郡,吏民安居乐业。510年(天监九年),朝廷因其年老,召为光禄大夫。每次朝见皇
帝,都要求担任繁重的职务。梁武帝笑着对他说:“我使用你的智慧,不使用你的体力。”十四年,
梁武帝下诏褒奖,称他:“清慎有闻,白首不怠。”
孙谦历仕南朝宋、齐、梁三朝,出任过二县、五郡的行政长官,以廉洁著称。他生活俭素,居室
用苇编粗席做屏风,冬天床铺蒲席,盖用布被,夏天不设蚊帐。年逾90,强壮如50岁的人。每次朝会,
都先于众人到场。天监十五年,孙谦卒于官,年92岁。梁武帝萧衍为他举哀,表示了深深的悼惜之情。
何逊(约480~约518) 字仲言。南朝梁诗人。东海郯(今郯城县)人。系齐天文学家何承天的曾孙。
何逊8岁能赋诗。弱冠,州举秀才。范云见其对策,大为称赏,因结忘年交。范云对其亲近的人说,
文人作文,“质则过儒,丽则伤俗”;而能“含清浊,中古今”的,只有何逊。当时朝廷重臣、文坛
领袖沈约亦爱他的作品,曾对他说:“我每读你的诗,一日三复,犹不能已。”
何逊于梁天监年间踏上仕途,初任奉朝请,后迁梁武帝第八子、建安王萧伟水曹行参军,兼记室。
萧伟爱文学之士,日与何逊等游宴。萧伟曾将他推荐给梁武帝,与文学之士吴均同受武帝的善待。因
不善逢迎,梁武帝对他们日渐疏远,并说:“吴均不均,何逊不逊。”从那时起,很少再见到梁武帝。
510年(天监九年),萧伟出为江州刺史,何逊仍掌书记随行。大约在天监十三年,萧伟因病改任左光禄
大夫,何逊相随回建康,到萧衍第七子、安成王萧秀的安西将军府参军事,兼尚书水部郎,因此被称
为何水部。天监十六年,梁武帝的第五子、庐陵王萧续出任江州刺史,召他为记室,复随府至江州,
不久死于任上。萧伟当时改封南平王,闻讯,派人赴江州迎其灵柩,于建康安葬。
何逊的文章与当时的刘孝绰并见重,时称“何刘”;诗与阴铿齐名,被并称“阴何”。梁元帝萧
绎评论说:“诗多而能者沈约,少而能者谢朓、何逊。”这说明何逊诗写得不多。他工于写景炼字。
山水诗和抒情诗清新流丽,情辞婉转,有很多脍灸人口的佳句。其《与胡兴安夜别》等,极似唐人律
诗,对唐代诗人杜甫有一定影响。杜甫在《解闷十二首》中自述写诗的甘苦时说:“颇学阴何苦用心。”
《梁书》本传记王僧孺集何逊文8卷,后散佚。明人辑有《何记室集》。
刘勰(约465~约521) 字彦和。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祖籍东莞莒县(今莒县)。晋永嘉大乱,
其祖上南迁,世居京口(东晋明帝侨置南东莞郡治此,今江苏镇江市)。祖父刘灵真,《宋书》无传。
刘灵真之兄刘秀之,仕宋至使持节、散骑常侍、雍州刺史,死后追赠侍中、司空。刘勰的父亲刘尚,
担任过越骑校尉,死得很早,所以《梁书·刘勰传》说:“勰早孤,笃志为学,家贫,不婚娶。”
南朝齐永明年间,有名的僧人、佛教史学家僧佑在建康钟山定林寺宣讲佛学,整理佛经。刘勰投
奔他居住定林寺十余年,苦研释典,遂“博通经论”。他协助僧佑,将佛经分别部类,“录而序之”。
据《文心雕龙·序志》称,刘勰年过30,曾做过一梦,梦见自己手执丹漆的礼器,跟随孔子南行。
梦醒后,他欣喜异常,开始撰写《文心雕龙》。大约过了五六年的时间,《文心雕龙》脱稿。为得到
当时文坛领袖沈约的肯定, 他便扮成一个卖货的商人, 等候沈约外出的时候,在其车前挡驾,呈上
《文心雕龙》。沈约“便命取读,大重之,谓为深得文理,常陈诸几案”。
也许由于沈约的赏识和举荐,刘勰于502年或503年(天监初年)开始踏上仕途。先为奉朝请,继兼
任中军将军、临川王萧宏记室,掌文书,不久,迁任车骑将军夏侯祥的仓曹参军,管理仓库。大概在
天监六年出为太末县(今浙江龙游县)令,在县为官清慎,颇有政绩。后召回建康,任梁武帝萧衍第四
子、仁威将军、南康王萧绩的记室,兼东宫通事舍人,掌管章奏。后改任步兵校尉,仍兼东宫通事舍
人。当时的太子萧统爱好文学,重视才学之士,对刘勰“深爱接之”。
天监十七年僧佑去世。他后期搜集和收藏的经卷需要进行整理。普通初年,好佛的梁武帝想到了
僧佑的“素衣弟子”刘勰,敕令他和释慧震入定林寺承担此事。刘勰在完成经藏的编定后,便“燔鬓
发以自誓”,请求出家。诏许后,改名慧地,变服皈依佛门,不到一年死去。
刘勰“为文长于佛理”,京城建康的寺塔及名僧的碑志,必请他撰文。据《高僧传》记载:超辩
于492年(齐永明十年)终于山寺,僧佑为他造碑,“东莞刘勰制文”;僧佑卒于494年(延兴元年),也是
“东莞刘勰制文”。现存的由僧佑撰著的《弘明集》,收有刘勰的《天惑论》一篇,《艺文类聚·内
典》有他的《剡县石城寺弥勒石像碑铭》一篇。不过价值最高影响最大的是《文心雕龙》。全书10卷
50篇,较全面地总结了南朝齐以前的文学现象,就文学体裁、文学创作、文学评论等问题提出许多精
辟的见解。自问世以来,各种注释和研究的著作不断出现,而且走出国门,日本、美国、韩国等都有
《文心雕龙》的翻译本。
王僧孺(465~522) 南朝梁官吏,文学家。东海郯(今山东郯城县)人。出身士族。三国魏卫将军王
肃的八世孙。5岁时读《孝经》,因父早逝,常佣书以养母。
王僧孺仕齐,起家左常侍、太学博士。为丹阳尹王晏所欣赏,召为功曹。竟陵王萧子良开西邸,
召文学之士,王僧孺因善辞藻,亦游其中。493年(永明十一年)为晋安郡郡丞,授侯官令。齐明帝建武
初年诏令举士,始安王萧遥光上表推荐王僧孺,称他“理尚栖约,思致悟敏”,朝廷召授尚书仪曹郎,
迁治书侍御史,出为钱唐令。
梁武帝萧衍代齐为皇帝后,王僧孺为萧衍的第六子、临川王萧宏的后军记室,不久,出为南海郡
太守(治番禺,今广州市)。这里常有外国商人来此经商,州郡官吏可以半价买货,随买随卖,获利数
倍,成为常例,而王僧孺一无所取,并称“其欲留给子孙的,不是越地的财物”。他在南海,“声绩
有闻”,当朝廷征还时,郡中道、俗600人到京师请求将他继续留任,未获准。回京后拜中书郎,领
著作,当值文德省,撰写《中表簿》及《起居注》,接着调任尚书左丞。
后来,王僧孺任游击将军,兼御史中丞。其时,梁武帝萧衍制《春景明志诗》,命沈约以下的文
学之士同作。最后萧衍品评,以王僧孺诗最工。改授少府卿,尚书吏部郎。
511年(天监十年),梁武帝第四子、南康王萧绩出任仁威将军、南徐州刺史,以王僧孺为长史,行
府、州、国事。因事遭南康王典签汤道愍所纠弹,免官。后来重返仕途,先后任萧衍的儿子安成王萧
秀、始兴王萧憺、南康王萧绩的僚属。王僧孺晚年值勤中书省,受梁武帝之命,重订士族《百家谱》。
王僧孺好藏书,多达万余卷,并且大多为异本,与沈约、任昉家藏书相当。他一生勤学并苦心研
读,于书无所不睹。为文丽逸,“多用新事”,时人重其富博。留存的39首诗,多有绮艳之篇。他的
《夜愁示诸宾》中的名句“谁知心眼乱,看朱忽成碧”,常被后人化用:武则天在感业寺写《如意娘》
有诗句为:“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李白的《前有樽酒行》中有:“摧弦拂柱与君饮,
看朱成碧颜始红。”
王僧儒的著作, 谱集有《百家谱集抄》 、《十八州谱》、《东南谱集抄》;另有文集30卷以及
《两台弹事》、《东宫新记》等。所著各书多散佚,明人辑有《王左丞集》。
徐悱(494~524) 字敬业。南朝梁诗人。东海郯(今郯城县)人。梁大臣徐勉次子。徐悱幼聪敏,
好学不倦。及长,善属文,“文章之美,得之天然”。起家为著作佐郎,转太子舍人,掌书记之任,
累迁太子洗马、中舍人,仍管书记。历任太子宫署。后因患足疾,出为湘东王萧绎友。调任晋安(治
侯官,今福建福州市)内史,死于任上。
徐悱多所著述,“盈帙满笥”。淡然于得失,喜怒不形于色。任职太子宫时,交游皆一时才俊,
“赋诗颂咏,终日忘疲”。其父徐勉为朝廷重臣,权位隆盛。徐悱向他进言,要“推贤下士,先物后
身”,以报主保身。徐勉在《答客喻》回忆此事时说,他居官“幸无大过,乃此子之助”。
徐悱之妻刘令娴,为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刘绘之女,文学家刘孝绰之三妹,又称刘三娘,亦
以诗文扬名当时。两人情深意笃,常以诗赠答。徐悱守晋安时,曾赋《对房前桃树咏佳期赠内》诗,
倾诉了无尽的情意和思念之苦。刘令娴则赋《答外二首》作答,诗称“良会诚非远,佳期今不遇。欲
知幽怨多,春闺深且暮”,被传为佳话。徐悱死后,刘令娴撰《祭夫文》。文章沉痛哀恻,缠绵感人。
徐悱的诗文留传不多。少数诗作散见于《文选》、《艺文类聚》、《文苑英华》等书。刘令娴有
集3卷,已佚。《玉台新咏》存其诗8首。
萧统 (501~531) 字德施。 梁武帝萧衍的长子,文学家。祖籍兰陵(今苍山县兰陵镇)。502年
(梁天监元年),萧统1周岁多被立为太子。《梁书》本传称他“生而聪睿,三岁受《孝经》、《论
语》,五岁遍读《五经》,悉能讽诵”。又说他“美姿貌,善举止。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萧
统文思敏捷,常在游宴、送别等场合,即席赋诗,无所改易。
天监十四年,梁武帝为萧统举行冠礼。从此“使省万机”。萧统“明于庶事”,对官署长官所奏
事务中出现的谬误和虚妄,都能及时发现,加以辨析,并令其改正。他同情百姓疾苦,审理案件时,
对当事人多所宽赦。
萧统虽生长深宫,生活简约,常穿洗过的衣服,膳不兼肉。有一次他和幕僚泛舟后池,番禺侯萧
轨提议:“此中宜奏女乐。”萧统不答,咏左思《招隐诗》云:“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萧轨
羞惭而止。萧统性孝。526年(普通七年),他的母亲、贵嫔丁令光有病,他朝夕侍奉,衣不解带。丁令
光死时,他哀痛过度,食量大减,腰围减削过半。531年(中大通三年),萧统病重,怕其父萧衍忧虑,
令左右不要启闻,自己努力支撑着亲笔作书启给其父亲。不久死去,谥曰“昭明”。死时,朝野惋愕。
萧统自幼爱好文学。他在东宫“引纳文学之士,赏爱无倦”,其中包括文名较著的刘勰、刘孝绰、
陆倕、到洽、殷芸等。他亲自研究评论坟典,或与学士共同商榷,进行文章著述。当时“东宫有书几
达三万卷,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他主持建文选楼,引接文士,选录自先秦至梁
的诗文辞赋,编成《文选》,共分38类,包括130个知名作者和少数佚名作者的作品七百余首,各种
文体的主要代表作大致具备。萧统在编选《文选》时,大胆地把“经”、“子”排除在文学范畴之外,
史书也只选其“综辑辞采”、“错比文华”的论文。《文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选集,不少
文学作品赖它得以保存。此外,萧统著有文集20卷,《正序》10卷,诗集《英华集》20卷,皆已失传,
后人辑有《昭明太子集》。
何思澄(约481~约534) 字元静。南朝梁官吏,诗人。东海郯(今郯城县)人。父何敬叔,仕齐
为征东录事参军、余杭令。何思澄“少勤学,工文辞”。起家为南康王侍郎,迁安成王萧秀左常侍,
兼太学博士。507年(天监六年),萧秀出为使持节、平南将军、江州刺史,何思澄被任为行参军兼记室,
随府到江州。在江州,曾登庐山,撰《游庐山》诗,沈约见后大为称赏,自叹不逮。沈约在建康郊区
住宅新建阁斋,命善书者题此诗于壁。天监十四年,太常卿傅昭在向孔子举行释奠之礼时,请何思澄
撰《释尊诗》,辞文典丽。不久,授廷尉正。
天监十五年,梁武帝令太子詹事徐勉推举学士入华林园撰《遍略》。何思澄、顾协、刘杳、王子
云、钟屿等5人应选。历时8年,书成,共700卷。何思澄重交友,有人以他和汉朝游侠楼护相比,他
欣然当之。其后,历任治书侍御史、秣陵令、东宫通事舍人。当时徐勉、周捨以才具当朝,二人皆好
何思澄之学,常轮流召致他。
531年(中大通三年),昭明太子萧统死,何思澄出为黟县令,迁宣惠武陵王中录事参军,死于任上。
何思澄与同族人何逊、何子朗具擅文名,时人称:“东海三何,子朗最多。”何子朗曾撰《败家
赋》,名噪一时,人们赞他“人中爽爽何子朗”。而何思澄自认超过他,说:“此言误耳。如其不然,
故当归逊。”他虽说何逊最佳,实认为自己当居其首,只是不便出口而已。何思澄原有集15卷,《玉
台新咏》存其诗3首。
徐勉(466~535) 字修仁。南朝梁大臣,文学家。东海郯(今郯城县)人。早年曾与萧衍之兄萧
懿交游。萧衍对他颇为器赏。萧衍建立梁朝,徐勉历官至尚书左丞,多所纠举,时论以为称职。
504年(天监三年),徐勉改任侍中。翌年十月,南朝梁大举伐魏,徐勉参掌军书。当时军务繁杂,
候驿信使往来频繁。徐勉夙夜劬劳,常数旬才回家一次。
507年(天监六年),徐勉任吏部尚书。他既精于公文书函,又娴于辞令。当时文案填积,访客满坐,
他应对如流,手不停笔。他熟悉门阀士族的《百家谱》,写给士族的文告都避其家讳。徐勉选官坚持
标准,拒绝请托。有一次与门人夜集,客人中有个叫虞皓的,要求授与詹事五官的官职,徐勉神色严
肃,说:“今夕只谈风月,不宜及公事。”时人服其无私。
徐勉后进尚书仆射、中卫将军。朝廷机要,常参与谋划处理,但从未泄漏过宫内的政事,他每次
呈表章,便立即焚其草稿。他博通经史,熟悉典章制度,对朝仪国典,婚、冠、吉、凶等礼仪处理得
很得体。他奉命撰《嘉礼》、《宾礼》、《军礼》、《吉礼》、《凶礼》等《五礼》,于524年(普通
五年)完成,共120帙,1176卷。翌年,表呈朝廷。萧衍大加赞赏。认为“可以光被八表,施诸百代”,
命令立即按照执行。接着进徐勉为中书令。531年(中大通三年),以老病自陈解职。朝廷移授特进、右
光禄大夫、侍中、中卫将军。自此,“两宫(皇宫和东宫)参问,冠盖结辙;服膳医药,皆资天府”。
死时萧衍闻而流涕,即日车驾临殡。谥曰“简肃”。
徐勉虽官位显要,却不营产业,俸禄散给贫穷亲族。他说:“人遗子孙以财,我遗子孙以清白。
子孙有才,能自取优厚俸禄;子孙无才,即使留下财产,也终归他人所有。”他在《戒子崧书》中,
谆谆训导长子徐崧要使“中外谐缉”,“先物后己”,勖勉他“见贤思齐”。徐勉的次子徐悱早亡。
他悲悼甚切,曾写《答客喻》。
徐勉公务之暇,勤于著术。曾删削《起居注》为《流别起居注》,撰《左丞弹事》、《选品》、
《太庙祝文》、《会林》、《妇人章表集》等,皆散佚,今仅存少量诗文。
王籍(?~535年) 字文海。南朝齐、梁文学家。祖籍琅琊临沂(今临沂市白沙埠镇诸葛城)。出
身门阀士族。为王僧佑之子。王籍7岁能属文,及长,广泛涉猎各种书籍,博学而有才气。当时著名
文人任昉对他颇为称赏。王籍有一次与沈约坐,赋得《咏烛》,很得沈约好评。齐末,为冠军将军行
参军,累迁外兵、记室。502年(梁天监初),为梁武帝之弟南徐州刺史安成王萧秀的主簿。入朝任尚书
三公郎、廷尉正。复相继出为余姚、钱唐令。在县善于发现揭露隐蔽的奸邪之事,政绩可观,但因行
为放纵不检,被免官。
天监年间,轻车将军、湘东王萧绎为会稽太守,起王籍为咨议参军,随王府至会稽。会稽山水秀
丽,王籍恣情游览,有时累月不返。所作《入若耶溪》,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句脍炙人口。
王籍自会稽还朝,为大司马从事中郎,复迁中散大夫,尤郁郁不得志。535年(大同元年),荆州刺
史、湘东王萧绎进号安西将军,引王籍为安西将军府咨议参军,带作塘县令。作塘属荆州南平郡,系
偏僻小县,王籍处此更为失意,在官不理县事,有的百姓前来诉讼,他不但不受理,而且加以鞭挞后
将其赶走。不久死在任上。
萧绎曾集王籍文为10卷,已佚。今存诗2首。王籍亦工草书,笔势遒放,《南史》称其为孔琳之
之亚。
萧子显(489~537) 字景阳。南朝梁大臣,史学家。祖籍兰陵(今苍山县兰陵镇)。齐高帝萧道
成之孙。萧子显7岁被封宁都县侯。齐东昏侯永元末年,以王子身份拜给事中。502年(齐中兴二年),
萧衍代齐建立梁朝,他由侯爵降为子爵。仕梁相继为仁威记室参军、司徒主簿、太尉录事等书佐、幕
僚一类官职。
萧子显利用自己的文史才能,为梁朝的统治服务。早年撰《鸿序赋》,尚书令沈约大为赞赏。他
汇集众家《后汉书》,考正异同,成书100卷。又奏请撰写《齐史》,书成,梁武帝诏令藏于秘阁。
随着他的才能日渐显露,514年(天监十三年)为萧衍第六子、邵陵王萧纶友,后为黄门郎。517年(天监
十六年)九月九日,他应召参加朝宴。朝臣满座,梁武帝独对他说:“今云物甚美,卿将不斐然赋诗!”
他奉命作诗既成,梁武帝看后说:“可谓才子。”
530年(中大通二年),萧子显调任侍中,翌年,以本官领国子博士,又改任国子祭酒。这期间,他
在国学里讲解萧衍的《五经义》,并刻苦编纂有关文献。
533年(中大通五年),萧子显任吏部尚书,侍中如故。他性格凝简,颇负才气,见宾客不与交言,
只举扇一挥而已,官吏对他存有怨恨情绪。537年(大同三年),出为仁威将军、吴兴太守,到任不久死
去。礼官为他请谥,梁武帝手敕:“恃才傲物,宜谥曰‘骄’。”
萧子显所撰《后汉书》100卷、《普通北伐记》5卷、《贵俭传》30卷、文集20卷,皆失传,今存
唯二十五史之一的《南齐书》。
孙僧化(?~约539) 北魏天文学家。东莞(治今莒县城北东莞村)人。识天文星相。仕北魏为通
直散骑常侍。531年(北魏普泰元年),尔朱世隆专制朝政,因孙僧化常借天文以占卜吉凶,说些不利于
自己的话, 将他逮捕入狱, 并免其官职。普泰二年,高欢消灭尔朱世隆等,孙僧化获释。永熙年间
(532~534年),北魏孝武帝元修命孙僧化与太史令胡世荣、张龙、赵洪庆及中书舍人孙子良等,在门
下外省校比天文书。他们将甘公、石申两家的《星经》及汉、魏以来23家经占辑为55卷。又集诸家著
作的要点,分门别类,分为日月五星、二十八宿、中外官图,合为75卷。
后来,孝武帝又命他与中散大夫孙安都共同编撰兵法。永熙三年,孝武帝为高欢所逼,西奔长安
依宇文泰,孙僧化等撰修兵法事中止。东魏元象年间,死于晋阳。
萧子云(490~549) 字景乔。南朝梁官吏、文学家、书法家。祖籍兰陵(今苍山县兰陵镇)。齐高帝
萧道成之孙,豫章王萧嶷第九子。萧子云少时聪慧。497年(齐明帝建武四年),封新浦县侯,当时他年
方12岁,便能自撰颇有文采的拜章。梁武帝取代齐建立梁朝后,他作为前朝的皇族被降为子爵。及长,
勤奋好学,有文藻。弱冠开始撰《晋书》,26岁时撰成百余卷,表奏朝廷,诏令藏于秘阁。萧子云30
岁起家为秘书郎,迁太子舍人。这期间,他撰成《东宫新记》,上奏朝廷,萧衍敕赐束帛。萧衍第七
子湘东王萧绎为丹阳尹时,萧子云为丹阳郡丞。萧绎对他“深相赏好,如布衣之交”。531年(中大通
三年),出为临川内史,施政和谐而有条理,吏民爱悦。还朝为散骑常侍,历侍中、国子祭酒。
梁初,郊庙祭祀所用乐辞皆为沈约所撰。萧子云认为旧辞“声被鼓钟,未符盛制”,建议另制新
辞。梁武帝大为赞同,乃使他撰定并诏令施用。
萧子云工书法,尤精草、隶。梁武帝论其书,称“笔力劲骏,心手相应,巧逾杜度,美过崔实,
当与元常(钟繇)并驱争先”。有一次,百济国(位于今朝鲜半岛南部)派人至建康向他求书,适逢萧子
云出为东阳太守,乘舟待发。使者于江边等候,离有30余步,便边拜边行,对萧子云说:“侍中尺牍
之美,远流海外,今日所求,唯在名迹。”萧子云乃停船3日,书30余纸付给使者。
546年(中大同元年),萧子云由东阳太守还朝拜宗正卿。547年(太清元年),为侍中、国子祭酒,
领南徐州大中正。548年,侯景反叛,兵逼京师,萧子云逃入民间。549年,宫城失守,他东奔晋陵,
饿死于显灵寺僧房。
萧子云著有《晋书》110卷、《东宫新记》20卷,皆佚。其书法作品,当年宋内府曾收藏其草书
《千字文》、楷书《进写古文启》、《颜回问孝》等。另有《舜问》、《国氏》、《列子》诸帖,散
见于《淳化阁帖》、《大观帖》等丛帖中。
萧衍(464~549) 字叔达,小字练儿。南朝梁开国皇帝。祖籍兰陵(今苍山县兰陵镇)。父萧顺之,
是齐高帝萧道成的族弟。萧衍“博学多通”,起家为巴陵王南中郎法曹行参军,迁卫将军东阁祭酒。
487年(齐永明五年),竟陵王萧子良在建康鸡笼山下开西邸,招揽文士,萧衍与沈约、谢朓、王融、萧
琛、范云、任昉、陆倕等最著名,号称“竟陵八友”。后因功升任雍州刺史,镇襄阳。
萧宝卷即位后,荒淫暴虐,朝政混乱。500年(永元二年),杀萧衍之兄尚书令萧懿。翌年,萧衍自
襄阳起兵东下,拥立齐明帝第八子荆州刺史萧宝融为帝,即和帝。攻占建康后,萧衍于502年(中兴二
年)取代齐称帝,国号梁。
萧衍在位48年。为了巩固统治,在起用寒族典掌机要的同时,优容士族,争取作为自己的支持力
量。设置谱局,改订士族《百家谱》,尚书五都令史原用寒族,一律改用士族。地方上设州望、郡宗、
乡豪,掌管搜荐人物,并增设官位,以满足士族的要求。他废除宋、齐两朝以典签监视和控制诸王的
制度,增强诸王实权,以屏藩朝廷。对皇族、朝士用法宽容;对百姓则分外严酷,犯法连坐,老幼不
免。
萧衍重视思想统治。他提倡佛教,耗费大量民力财力兴建佛寺,仅建康就有五百余处,僧尼十余
万众。他曾3次舍身同泰寺为僧,先后由公卿出成亿的钱奉赎。萧衍还极力倡导兴办学校,置《五经》
博士各一人。他亲临国子学讲肄,令皇太子和王侯之子年龄相当者皆入学。又派博士、祭酒出巡州郡
立学。
萧衍的个人生活十分俭朴。他于冬夜四更即起处理事务,手为之皴裂;他不饮酒,日只一食,仅
是豆羹和粗粝的饭食;身穿布衣,一冠戴3载,一被用2年;后妃皆衣不曳地。
萧衍博学能文。撰《通史》600卷,著《孝经义》、《周易讲疏》及《六十四卦》、《系辞》、
《文言》等义,《乐社义》,《毛诗答问》,《春秋答问》,《尚书大义》,《中庸讲疏》,《孔子
正言》,《老子讲疏》凡二百余卷,撰吉、凶、军、宾、嘉五礼凡一千余卷,诗、赋、铭、赞、书、
启、文论及杂文120卷。上述著作皆佚,明张溥辑《梁武帝集》1卷,存文约200篇,诗90多首。萧衍
精乐律,创制过叫做“通”的准音器,制笛12支,应12律。萧衍亦善书法。
萧衍后期昏庸武断。547年(太清元年),他不听群臣劝阻,接受东魏大将侯景投降。二年八月,侯
景在寿春起兵叛梁。十月,在萧衍之侄萧正德的接应下,渡过长江,攻入京师,围台城130多天。萧
衍的子侄据重镇,拥强兵,但都不积极援救。三年三月,侯景陷台城,萧衍忧饿而死。庙号高祖,谥
号武皇帝。葬于修陵(在今江苏丹阳三城巷)。
王筠(481~549) 字元礼,另字德柔。南朝梁大臣,文学家。祖籍琅琊临沂(今临沂市白沙埠镇诸
葛城)。王僧虔之孙。王筠幼时警悟,7岁能属文。16岁撰《芍药赋》,甚美。与从兄王泰齐名。当时
陈郡谢览、谢举兄弟,才名亦很高,人们说:“谢有览、举,王有养、炬。”“养”和“矩”分别是
王筠、王泰的小字。
504年(天监三年),王筠起家为中军将军、临川王萧宏行参军,后任尚书殿中郎。尚书令沈约是当
世辞宗,对王筠诗文甚为推崇,曾对梁武帝称誉他“晚来名家,唯见王筠独步”。
王筠后迁太子洗马、中舍人,并掌东宫管记,受到昭明太子萧统礼遇。其后,王筠迁中书郎,奉
命撰《开善寺宝志大师碑文》,词甚丽逸。又撰《中书表奏》30卷、有关赋、颂共为1卷。530年(中大
通二年),王筠迁司徒左长史。三年,昭明太子萧统死,梁武帝命王筠撰哀策文,很受嗟赏。
王筠贪财吝啬。中大通三年,他出为贞威将军、临海太守,因侵刻百姓遭弹劾,连续好几年没被
升调官职。他家累积千金,但衣服粗敝,所乘之牛饲以青草。549年(太清三年),梁武帝萧衍因忧饿死,
简文帝萧纲立,以他为太子詹事。王筠的旧宅在侯景军攻占建康时被焚,他寓居国子祭酒萧子云宅。
一夜,忽有盗攻劫,他惊惧坠井而死,家人13口同时遇害。
王筠亲自编辑自己的诗文, 以一官为一集, 共8集。其中《洗马》、《中书》、《中庶子》、
《吏部》、《左佐》、《临海》、《太府》各十卷,《尚书》30卷,共100卷。文人以官职为文集名
者,自王筠始。王筠上述著作皆散佚。明人辑有《王詹事集》。今存文10余篇,《先秦汉魏晋南北朝
诗》辑其诗及断句47首。
徐摛(474~551) 字士秀,又字士绩。南朝梁文学家。东海郯(今郯城县)人。祖父徐凭道,仕宋为
海陵太守。父徐超之,梁天监初曾为员外散骑常侍。徐摛“幼而好学,及长,通览经史”。起家为太
学博士,迁左卫司马。509年(天监八年),梁武帝萧衍的第三子、晋安王萧纲为云麾将军,领石头戍军
事。徐摛为萧纲侍读。天监十四年为记室参军。此后,他一直追随萧纲。萧纲为丹阳尹时,以他为秣
陵令。523年(普通四年),萧纲出任雍州刺史,徐摛随他西上,被授晋安王咨议参军。527年(大通元年),
兼宁蛮府长史,参赞萧纲戎政,教命、军书多由他拟定。531年(中大通三年),昭明太子萧统死,萧纲
被立为太子,徐摛转任太子家令,兼掌管记,不久,又带领直。
徐摛是“宫体诗”的倡导者之一。《梁书》本传说他“属文好为新变,不拘旧体”,“文体既别,
春坊 (指太子所居东宫) 尽学之,‘宫体’之号自斯而起”。徐留摛传的诗不多,散见于唐欧阳询的
《艺文类聚》和宋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他和另一“宫体”诗人庾肩吾齐名。
梁简文帝萧纲在文论上主张“言情说”,认为“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
荡”。作为萧纲重要幕僚的徐摛是这一理论的赞同者和实践者。梁武帝萧衍听说“宫体诗”风靡东宫,
气恼异常,急召徐摛欲加斥责。见到徐摛“应对明敏,辞义可观”,怒气顿消。接着问他《五经》大
义、历代史、百家杂说及佛教,徐摛纵横论说,对答如响,萧衍甚为叹异,宠遇日隆。中大通三年,
萧衍命他出任新安太守。在郡为治清静,教民礼义,劝课农桑,刚满一个月,风俗便改。出任期满后,
还朝为中庶子,加戎昭将军,后任太子左卫率。
549年(太清三年) 三月,侯景攻陷台城(建康宫城)。当时太子萧纲居永福省,叛军冲入殿内,萧纲
摛的侍卫奔散,独徐侍立不动。他平静地对侯景说:“侯公当以礼见,何得如此?”侯景不得不下拜。
五月,梁武帝萧衍死,萧纲继位,进徐摛左卫将军,固辞不受。551年(大宝二年)八月,侯景幽闭简文
帝萧纲,徐摛不得朝谒,感气疾而死。
萧纲(503~551) 字世缵,小字六通。南朝梁皇帝。祖籍兰陵(今苍山县兰陵镇)。梁武帝萧衍第三
子,昭明太子萧统的同母弟。他幼时聪睿,6岁便能属文。梁武帝萧衍称之为“吾家之东阿(指三国时
曹植)”。青少年时,九流百氏之书,“经目必记,篇章辞赋,操笔立成”;既博通儒书,又善言玄
理。
506年(天监五年),萧纲被封为晋安王。531年(中大通三年),昭明太子萧统死,五月,立为皇太子。
在东宫,文案簿领,纤毫必察,对僚属过失,多所弘宥。
549年(太清三年)三月,侯景攻陷建康台城。五月,梁武帝萧衍死,侯景立萧纲为皇帝。551年(太
宝二年)八月,侯景废萧纲为晋安王,另立昭明太子萧统之孙萧栋为帝,并逼萧纲书禅位诏书。萧纲
被幽禁于永福省,十月,侯景派其死党王伟等向萧纲“进酒”上寿,借机用土袋将其压死。谥为“简
文皇帝”。
萧纲喜读书、善属文。在担任各州刺史期间,多引文士为幕僚。为太子后,广纳文学之士,赏接
无倦,与他们讨论篇籍,研究文章。在东宫讲述梁武帝所著《五经讲疏》,“听者倾朝野”。善诗赋,
自称“余七岁有诗癖, 长而不倦” 。《梁书》说他的诗“伤于轻艳,当时号曰‘宫体’”。萧纲是
“宫体诗”的代表作家之一。
萧纲一生著述颇丰,有《昭明太子传》、《诸王传》、《礼大义》、《老子义》、《庄子义》、
《长春义记》 、 《法宝连璧》、《谢客文泾渭》、《玉简》、《光明符》、《易林》、《灶经》、
《沐浴经》、《马槊谱》、《棋品》、《弹棋谱》、《新增白泽图》、《如意方》,另有文集100卷,
皆佚。明张溥辑《梁简文帝集》1卷。现存赋20篇、诗262首。
萧绎(508~554) 字士诚,小字七符。南朝梁皇帝。祖籍东海兰陵(今苍山县兰陵镇)。梁武帝萧衍
的第七子。7岁封湘东郡王。初为宁远将军、会稽太守,后历任待中、丹阳尹,护军将军、领石头戍
军事,镇南将军、江州刺史。547年(太清元年),为使持节、都督荆雍湘司郢宁梁南北秦九州诸军事、
镇西将军、荆州刺史,控制长江中上游地区。548年侯景叛梁,围台城(宫城)。萧绎仅派世子萧方智率
步骑万人、王僧辩领水军万人入援。549年三月,太子萧纲在侯景挟制下继位(即简文帝),萧绎不承认
他的“大宝”年号。550年五月,派大将王僧辩攻破长沙,杀死湘州刺史、河东王萧誉(昭明太子之子)。
又派兵和萧誉之弟、雍州刺史岳阳王萧詧交战,萧詧被逼向西魏求援,并请为西魏附庸。八月,萧绎
派王僧辩、鲍泉率舟师万人攻取郢州,逼走了六兄、邵陵王萧纶。为了致力对内,萧绎送少子方晷为
质,求和于西魏;又向北齐求和,北齐以他为梁相国。
551年,侯景军沿江西进,相继占领江州、郢州,进逼巴陵。萧绎急忙割汉中地给西魏,向其求
援。同时派王僧辩还击侯景。翌年三月,王僧辩、陈霸先攻克建康,侯景东逃。四月,侯景败死。萧
绎的兄弟族侄的势力被剪灭殆尽,乃于十一月在江陵即位,改元“承圣”。
553年(承圣二年),萧绎的八弟、于上一年据益州称帝的武陵王萧纪,率军东下,与萧绎军队相持
于峡口。萧绎求援于西魏。西魏大臣宇文泰认为是“取蜀制梁”的大好时机,派兵攻取成都,萧纪败
死于峡口。从此梁州、益州皆为西魏占有,江陵十分孤立。承圣三年十一月,西魏派于谨、宇文护、
杨忠,会同萧詧攻破江陵。十二月萧绎被害。翌年其子萧方智在建康即位,追谥其为孝元帝。庙号世
祖。
萧绎盲一目。幼时聪明俊朗,五六岁即能诵《曲礼》。既长,博极群书。他工书善画,曾画孔子
像,亲自撰“赞”题其上,时人谓之“三绝”。尚空谈,性矫饰,猜忌残忍,因嫉忌刘之遴的才学,
使人将他毒死,亲人亦多遭其祸。萧衍被围建康,他不积极救援,待其死后一年多,乃刻其像置于永
福殿。江陵城破时,他命人将所藏古今图书14万卷焚毁。萧绎擅诗赋,风格轻艳绮绝。他的新体诗如
《春别应令》4首,都是七言四句结撰成篇的作品,音律谐合,已具有唐代七言绝句的雏形。
萧绎著作有《孝德传》、《功臣传》、《丹阳尹传》、《汉书注》、《周易讲疏》、《内典博要》、
《连山》、《词林》、《玉韬》、《金楼子》、《补阙子》、《老子讲疏》、《怀旧传》、《古今全
德志》、《荆南地记》、《贡职图》、《古今同姓名录》、《筮经》、《式赞》等,另有文集50卷。
著作皆佚,今存《金楼子》辑本及明人张溥所辑《梁元帝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