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物传2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1&rec=770&run=13

徐盛 生卒年不详。字文响。三国吴大将。琅琊莒(今莒县)人。东汉末年,避乱流居吴(今江苏苏
州市),以勇气闻名于时。200年(建安五年),吴侯孙策去世,孙权继续统治江东,以徐盛为别部司马,
拨给500人,使代理柴桑长,以防江夏太守黄祖的进犯。一次,黄祖派其儿子黄射率数千人攻柴桑,
徐盛所部不满200人,据守县城,打死打伤黄射所部千余人。孙权擢其为校尉、芜湖令。复因讨临城
南部的少数民族山越有功,升为中郎将。
建安十八年正月,曹操率军40万顺濡须水(古水名,发源巢湖,经无为东南入江,即今运漕河)东
进,攻伐吴国,徐盛跟从孙权进行抵抗,曹操大军进占横江浦,徐盛与其他将领率水军迎敌,忽遇大
风,战船被吹到魏军所居岩下。诸将恐惧,无敢出战者,惟徐盛领兵登岸突击敌军。敌军惊慌退去。
徐盛督军乘胜追杀,毙伤部分敌军。孙权十分赞赏他的勇敢和胆略。
221年(三国魏黄初二年)八月,孙权遣使向魏国称臣。魏文帝派太常邢贞持节封孙权为吴王。邢贞
至吴,孙权到都亭迎接。邢贞态度傲慢,入门不下车,张昭、徐盛都很愤慨。徐盛说:“我等不能为
国家奋身效力,并许、洛,吞巴、蜀,而令吾君与邢贞一类人会盟,这是多么耻辱啊!”邢贞听说后
对随同人员说:“江东有这样的将相,是不能久居人下的。”此后,徐盛升迁建武将军,封都亭侯,
领庐江太守。
黄初三年,刘备征吴。闰五月,与吴将陆逊战于夷陵,蜀兵大败。在这次战役中,徐盛率兵连续
攻破蜀军的许多营寨,立了大功。
魏黄初五年,魏主曹丕亲自督军伐吴。徐盛设计,沿江设置疑城假楼,迷惑敌人。疑城内部竖木
柱,围以芦苇,再加以装饰,像城堡一样,城上筑敌楼。自石头城直至江乘,连绵数百里,一夕而成。
同时,在江上布列大量战船。曹丕临江而望,惊叹说:“魏虽有武骑千群,无所用之,江东未可图。”
便下令退兵。东吴诸将无不佩服徐盛的高见。徐盛于三国吴黄武(222~228)中去世。
缪袭(186~245) 字熙伯。三国魏文学家。东海兰陵(今苍山县兰陵镇)人。父缪雯,字文雅,博览
经传,东汉时朝廷召为博士。缪袭博学多才,早年在御史大夫府任职,历事魏四朝,官至尚书、光禄
勋。
缪袭一生多有著述。原有集5卷,《列女传赞》1卷,已散佚。与王象等共撰《皇览》120卷,为
后世“类书”的滥觞。缪袭长于诗歌。汉有《短箫铙歌》一组,多写战阵之事,列入乐府《鼓吹曲词》。
缪袭奉魏帝之命,改易其中12首歌词,以歌颂魏的功德。它们是:《初之平》、《战荥阳》、《获吕
布》、《克官渡》、《旧邦》、《定武功》、《屠柳城》、《平南荆》、《平关中》、《应帝朝》、
《雍熙》、《太和》。前9首歌颂曹操的武功伟业,后3首赞美曹丕、曹叡的文治。
缪袭的乐府诗《挽歌》有相当的文学价值,后被萧统选入《文选》。他对仲长统的才华与文章极
为推崇,认为“足继西京董(仲舒)、贾(谊)、刘(向)、扬(雄)”。仲长统去世后,缪袭为其所著《昌言》
撰表,记载了仲长统的生平。缪袭现存诗文分别载入《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及《先秦汉魏晋
南北朝诗》。
诸葛恪(203~253) 字元逊。三国吴大臣。琅琊阳都(今沂南县砖埠乡)人。诸葛瑾长子。诸葛恪少
年时有才名,应对敏捷。20岁时即拜骑都尉,侍太子孙登讲论道艺,并为宾友。孙权赏识他的才能,
说“蓝田生玉,真不虚也”。
234年(魏青龙二年,吴嘉禾三年),孙权以诸葛恪为抚越将军,领丹杨太守,到丹杨郡镇抚那里的
少数民族山越。经过他的劝慰,使藏匿于深山的山越人归服,并从降民中得甲士4万人。孙权嘉奖其
功,派尚书仆射薛综前往劳军,并拜诸葛恪为威北将军,封都乡侯。
245年(魏正始六年,吴赤乌八年),吴国陆逊死,以诸葛恪为大将军,假节,领荆州事。251年,
复以大将军领太子太傅。翌年四月,孙权死,10岁的太子孙亮嗣位。诸葛恪设计杀死了欲暗害自己的
政敌、 中书令领太子少傅孙弘。 改拜太傅,独揽朝政。他取消特务政治,撤除专掌侦察官民情事的
“校官”,免除贫苦农民所欠的税债,废除水陆关卡对货运收取关税制度。他还督众兴筑东兴大堤,
连结左右之山筑两城,以防魏兵。魏将胡遵率7万大军来攻,被他打得大败,死数万人。孙亮进封他
为阳都侯,加荆、扬州牧,督中外诸军事。从此,诸葛恪滋生骄傲情绪。
253年(吴建兴二年),诸葛恪统领20万众伐魏,结果大败,吴兵悲愤哀痛,而诸葛恪晏然自若。回
到建业后,作威作福。将他出征期间由吴帝孙亮批准任用的官吏,一律作罢,另行选任。又把宿卫人
员全部改用自己的亲信。他对下属多所责罚或加罪,百官竦惧。又下令军队严装以待,准备进攻魏国
的青州、徐州。吏民失望,皆有怨愤情绪。武卫将军孙竣利用民怨,向孙亮进馋言,说诸葛恪图谋不
轨。于是与孙亮设计,于筵席间杀死诸葛恪。其妻及二子诸葛竦、诸葛建相继被杀,其外甥都乡侯张
震、常侍朱恩,皆夷三族。
诸葛恪著书5卷,名《诸葛子》,著录《隋书·经籍志》,今佚。
王肃(195~256) 字子雍。三国魏经学家。东海郯(今郯城县)人。司徒王朗之子。18岁时,跟荆州
五业从事宋忠学扬雄《太玄经》,解经时常出新意。三国魏黄初年间,被授散骑黄门侍郎,后拜散骑
常侍。229年(太和四年),上疏陈述以精减官吏为内容的“政本”,提出废除无职事的官位,减少不很
需要的官俸,停止不事耕作之人的供给,合并职事不多的机构。并建议恢复“五日视朝”制度,以便
集思广益,改进政务。此后,领秘书监,兼崇文观祭酒。235年(青龙三年),魏明帝曹叡大兴土木,修
筑宫殿,且限期严急。如期不能完工的,往往不容分辩便被处死。王肃上疏规劝,论理有据。他敢于
直言,当面与魏明帝辩论司马迁著《史记》并未贬低汉武帝等问题。
236年(魏青龙四年),王肃的女儿元姬嫁给司马昭,从此他和司马氏关系密切。魏明帝去世以后,
司马氏与曹氏展开争夺政权的斗争,王肃忠实地为司马氏效力。240年(魏正始元年)王肃出任广平太守,
后征还拜议郎,又相继迁侍中、太常。当时大将军曹爽专权,何晏、邓飏等都是他的亲信。王肃公开
在大臣之间称何、邓等属西汉宦官弘恭、石显一流奸佞人物。249年(嘉平元年),司马懿发动政变,粉
碎了曹爽集团,王肃受魏帝曹芳的派遣,册命司马懿为丞相,司马懿经过权衡没有接受。254年(嘉平
六年),司马师废魏帝曹芳,王肃以太常身分持节到元城迎高贵乡公曹髦当傀儡皇帝。
255年(正元二年),镇东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起兵讨司马师。他劝司马师亲自率军征伐。于
是司马师亲自统军镇压了毌丘俭等的反叛。王肃后任中领军,加散骑常侍,掌握军队的实权。甘露元
年王肃死去,追赠卫将军,谥曰景侯。
王肃治古文经学,影响较大,称为“王学”。他善贾逵、马融之学,与郑玄学派对立。曾撰《圣
证论》,藉孔子名义以驳斥郑学。有人认为《孔子家语》、《孔丛子》等都是他所伪造,作为《圣证
论》的论据。256年(甘露元年),魏帝曹髦曾亲自到太学,与诸儒讨论《易》、《书》、《礼》等经义
及郑学、王学异同。王肃也曾遍注群经。所注《尚书》、《诗》、《三礼》、《左传》、《论语》及
其父所作《易传》,在晋代立有博士。各书均佚,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有辑本。
诸葛诞(?~258) 字公休。三国魏大臣。琅琊阳都(今沂南县砖埠乡)人。诸葛瑾的从弟。初为尚书
郎,后为荥阳令,复召入为吏部郎,累迁至御史中丞尚书。他与散骑常侍夏侯玄、尚书邓相友善,
互相品评表彰,博取好的名声,被称为“八达”之一。魏明帝对他们这种崇尚浮华、热衷虚誉的行为
感到厌恶,免诸葛诞官。魏明帝死,诸葛诞于正始元年(240年)复官,不久出为扬州刺史,加昭武将军。
249年(魏嘉平元年),司马懿粉碎了曹爽集团,独揽朝政。251年(嘉平三年),复率军讨杀阴谋拥立
曹操之子曹彪为帝而反对司马氏的司空王凌。事后,以诸葛诞为镇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使为东
南屏藩。后因讨吴失利,徙镇南将军,都督豫州。255年 (正元二年) ,魏扬州刺史文钦、镇东将军毌
丘俭据寿春讨司马师,遣使约诸葛诞率豫州之兵共同行动。诸葛诞斩其来使,并公布其“凶逆”罪行。
司马师征寿春,令诸葛诞率豫州诸军,渡安风津,直向寿春。毌丘俭败死后,诸葛诞为镇东大将军、
仪同三司,都督扬州。诸葛诞在寿春,招抚逃散人口,打退进犯吴军,斩吴大将留赞,因功封高平侯,
转征东大将军。
诸葛诞系魏朝旧臣。和他相友善的夏侯玄、邓飏先后被司马氏杀害,忠于魏朝的王凌、毌丘俭又
相继被诛灭,他十分不安,乃暗中作防卫之计。251年(魏甘露二年),司马昭以魏帝曹髦的名义下诏,
拜诸葛诞为司空,召赴京师。诸葛诞意识到这是在削其兵权,乃杀扬州刺史乐綝,率军十几万反司马
昭,并向吴国称臣。司马昭挟魏帝及太后,集中26万人征伐诸葛诞,在城外筑垒围困寿春。甘露三年
二月,寿春城破,诸葛诞被杀。
诸葛瞻(227~263) 字思远。三国蜀汉大臣。琅琊阳都(今沂南县砖埠乡)人。诸葛亮之子。16岁娶
刘禅之女,授官骑都尉,翌年任羽林中郎将。此后,相继迁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261年(蜀汉
景耀四年)十月,为行都护、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董厥共平尚书事。当时,中常侍、宦官黄皓狡黠
而善于逢迎,受到后主刘禅的宠信,干预朝政,诸葛瞻与董厥皆不能抵制,致使朝政日益败坏。
263年(景耀六年)魏兴兵大举伐蜀。诸葛瞻督军迎战,军至涪,尚书郎黄崇再三向他建议,迅速前
进占据险要地势拒敌,勿使魏兵进入平原地带,诸葛瞻没有采纳。魏将邓艾遂长驱直前,击破诸葛瞻
的前锋。诸葛瞻退守绵竹。邓艾遣使持书诱其投降,诸葛瞻怒斩来使,率众迎敌,兵败被杀。长子诸
葛尚亦战死。
诸葛瞻工书画,记忆力强,蜀人追念诸葛亮,对诸葛瞻也有好感。蜀汉施行的一些善政,虽不是
诸葛瞻所倡行,百姓也常常传告为“葛侯(指诸葛瞻)之所为”。
诸葛瞻次子诸葛京,于264年(魏元帝咸熙元年)移居河东(今山西一带),后历任郿令、江州刺史。
王祥(185~269) 字休徵。魏晋大臣。琅琊临沂(今临沂市白沙埠镇诸葛城)人。汉谏议大夫王吉后
裔。祖父王仁,官至青州刺史。父王融,公府征辟不就。王祥性至孝。其母薛氏早逝,父续娶朱氏。
朱氏心地褊狭忌刻,屡次向王融说王祥的坏话。因此,王祥失爱,经常遭受虐待,但他却始终对父母
很孝敬。据晋干宝《搜神记》记载:王祥之母有疾,思食鲜鱼。时天寒地冻,捕鱼困难。王祥去至河
上,欲解衣剖冰求之,冰忽自解,有两鲤鱼跃出,持之而归。其母又想吃黄雀肉,有黄雀数十只飞入
其帷幕,王祥捉来做熟供母。南朝宋刘义庆所撰《世说新语·德行》亦说,王祥家有一株李树(《晋
书·本传为柰树》),结子殊好,后母朱氏命其看守,日则驱鸟雀,夜则防鼠,逢大风雨,王祥即抱
树而泣。以上就是民间传说的卧冰求鲤、黄雀入幕和风雨守柰。王祥亦被列入“二十四孝”之一。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王祥奉母携弟王览,避地庐江,隐居二十余年。三国魏黄初年间,其后母
死,王祥始应徐州刺史吕虔之召,为徐州别驾。他协助吕虔,率励将士,剿除盗贼,劝课农桑,州境
清净,教化大行。后举秀才,除温县令,迁大司农。
254年 (魏正元元年) ,高贵乡公曹髦即位,封王祥关内侯,累迁司隶校尉。翌年,魏镇东将军毌
丘俭、扬州刺史文钦在寿春起兵反司马师。王祥随司马师平叛,因功迁太常,封万岁亭侯。正元三年,
曹髦令在太学设“三老五更”,以王祥为三老。曹髦亲临太学行吉礼,给予王祥很高的礼遇。
260年(甘露五年),司马昭的心腹贾充指使太子舍人成济杀魏帝曹髦。司马昭诿罪于成济,乃将他
杀死,灭其族。王祥在朝臣举哀时,边号哭边说“老臣无状”,“涕泪交流,众有愧色”。事后,拜
司空,复转太尉,封睢陵侯。264年(咸熙元年)司马昭为晋王,“三公”皆往谒见。司徒何曾先到王府,
行跪拜礼。司空荀岂页对王祥说:“晋王尊重,何侯(指何曾)已尽敬,我等亦要行拜礼。”王祥说:
“相国确实尊贵,但他是魏朝的宰相,我等是魏朝的‘三公’,‘公’、‘王’相差不过一阶。哪里
有天子的‘三公’轻率拜人的。那样不但有损魏朝的威望,也亏晋王之德。”到晋王府时,荀岂页立
即下拜,而王祥只是长揖。司马昭对他说:“今日方知君见顾之重。”
司马炎逼魏禅位后,进封王祥为睢陵公,拜太保。后应王祥逊位的请求,听其以睢陵公就第,禄
赐如前,赐安车驷马,府第一区以及钱、绢等物,大事进行咨访,并给他置官骑20人,舍人6人,可
谓恩崇有加,权位至为炽盛。他在临终前,却谆谆告诫子孙:死后不要铺排张扬,实行薄葬。
王览(205~278) 字玄通。魏、晋官吏。琅琊临沂(今临沂市白少埠镇诸葛城)人。王祥的同父异母
弟。少时即以友爱兄弟为人所知。其母朱氏,虐待王祥,他常劝其母善待兄长,使其母凶虐的习性稍
减。朱氏常命王祥夫妻服苦役,王览夫妻乃与其兄嫂共同操作。朱氏心痛王览,不得不停止。王祥孝
贤之名声渐渐传播开来,朱氏异常嫉妒,乃在酒中放毒药,命王祥喝。王览知道酒中有毒,急夺王祥
手中的酒杯。朱氏怕王览饮后中毒,不得已将酒杯夺回。此后,朱氏每赐王祥食物,王览必定先尝,
使朱氏无法下手。
三国魏黄初年间,在王祥任徐州别驾的同时,王览亦应本郡之召,先后任司徒西曹掾、清河太守。
魏末,实行五等封爵后,封即丘子,食邑为600户。274年(晋泰始十年),除弘训宫少府。278年(咸宁四
年)为宗正卿。不久,王览上疏乞求退职,晋武帝诏准其以太中大夫归老,赐钱20万以及床帐荐褥,
派医给以治疗疾病并赐给药物。后转光禄大夫。278年(咸宁四年)死,谥号“贞”。晋武帝给予很高的
评价,认为他“少笃至行,服仁履义,贞素之操,长而弥固”。
王览有6个儿子,即王裁、王基、王会、王正、王彦、王琛。其后世在东晋时代出现不少重臣和
其他人才。《隋书·经籍志》著录《晋散骑常侍王览集》9卷。
羊祜(221~278) 字叔子。西晋大臣。泰山南城(今平邑县魏庄乡南武城)人。东汉南阳太守羊续之
孙。魏上党太守羊道之子。羊祜的姐姐羊徽瑜是司马师之妻,被司马炎尊为皇太后。羊祜12岁丧父,
“事叔父羊耽甚谨”。成长后,娶右将军夏侯霸之女为妻。249年(三国魏嘉平元年),司马懿诛曹爽,
夏侯霸怕受牵连,投降蜀汉,夏侯霸的亲戚多和他家断绝来往,唯羊祜对其妻子恩礼有加。
三国魏高贵乡公年间,羊祜为中书侍郎,后改给事中、黄门郎。魏帝曹奂立,封羊祜为关中侯,
出为秘书监。264年(魏咸熙元年)拜相国从事中郎,与荀勖共掌司马昭相国府的机密。接着,任中领军,
统领皇宫的宿卫。翌年,司马炎逼魏主曹奂“禅位”,建立晋朝。羊祜以佐命之勋,进号中军将军,
加散骑常待。泰始初年,复为尚书左仆射、卫将军。
晋泰始五年,司马炎企图灭吴。二月,以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镇襄阳,后加车骑将军,开府如
三司之仪。羊祜屯田兴学,安抚远近百姓,很得江汉一带的民心。
276年(咸宁二年)羊祜晋为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他上疏晋武帝司马炎,提出了伐吴的策略。
他的建议受到贾充、荀勖、冯紞等大臣的反对,未能实行。278年(咸宁四年)春,羊祜因病回朝,向晋
武帝面陈伐吴之计。十一月,羊祜逝世,死前举荐杜预自代,武帝当即封杜预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荆
州诸军事。翌年十一月,晋武帝按照羊祜遗策,大举伐吴。280年(太康元年),吴亡。晋武帝对群臣说:
“此羊太傅之功也。”
羊祜每拜官爵,常多避让。所荐举的官吏,都不知是缘何晋升的。羊祜虽出身士族,但立身清俭,
常将禄俸赠与族人和军士,家无余财。死时荆襄一带百姓为之罢市,“巷哭声相接”。吴国守边将士
亦为之泣。羊祜生前好游岘山,襄阳民立庙建碑其地,望其碑者皆为流涕,杜预称之为“堕泪碑”。
羊祜博学善文,著有文集2卷和《老子传》2卷,皆佚。《晋书》本传有他的《让开府表》和《请
伐吴疏》。欧阳询的《艺文类聚》卷九有他的《雁赋》。
王戎(234~305) 字濬冲。西晋大臣。琅琊临沂(今临沂市白沙埠镇诸葛城)人。士族出身。祖父王
雄官至幽州刺史。父王浑任凉州刺史,封贞陵亭侯。《晋书》本传说,王戎“幼而颖悟;神彩秀彻”,
能直视日光而不目眩,人称“戎眼烂烂,如岩下电”。六七岁时,与群儿嬉戏于道侧,有一李树果实
累累,伙伴皆奔往树下,王戎却说:“树在道边而多果实,必是苦李。”摘尝后果如其所言。
王戎进入仕途,先袭父爵,辟相国掾,累官至豫州刺史,加建威将军。279年(咸宁五年),王戎奉
诏伐吴。280年(太康元年),他派参军罗尚、刘乔率军与王濬合攻武昌,吴江夏太守刘朗等投降。五月,
吴亡,王戎进爵安丰县侯,被召入朝为侍中,复迁光禄勋,吏部尚书。290年(惠帝永熙元年),改为太
子太傅。后累官至司徒。
王戎好清谈,为“竹林七贤”之一。他虽居朝廷显要官位,但“无謇谔之节”,凡事不主持正义,
“与时浮沉,无所匡救”。任官吏部时,未进用过寒素门第的才能之士,也未黜退过凡庸官吏。他选
拔官吏,不重品德和理政才能,专尚虚名。他为司徒时,虽居综理朝政之位,政事却委托僚属办理。
王戎贪吝好利,园田、水碓遍及各地,拥有大量粮食钱财犹聚敛不已,常常自执牙筹昼夜计算,
总是感到不满足。他的女儿嫁给裴頠,向他借钱数万,久而未还。为此王戎对女儿冷眼相看,女儿急
忙还债,王戎才高兴了。他的侄子结婚,王戎送他一件单衣,婚后立即索回。王戎园有李树,品种很
好,常拿到市上出售。他怕这种品种扩散,出售前便将李核钻破。王戎因上述行为获讥于世,时人称
之为“膏肓之疾”。
304年(永兴元年),成都王司马颖为丞相,居邺,滥用威权,任用亲信。驻洛阳的东海王司马越,
奉晋惠帝北伐,与司马颖的将领石超战于荡阴,司马越军大败,石超劫获惠帝至邺,王戎乃由洛阳赴
邺。后来,王浚等在幽州起兵打败司马颖。司马颖挟惠帝逃回洛阳,王戎复跟随回洛阳。不久,河间
王司马驻洛阳的将领张方,逼惠帝西迁长安,王戎随行,途中逃往郏县。翌年死,谥号“元”。
束皙(约267~约306) 字广微。晋文学家。祖籍东海兰陵(今苍山县兰陵镇),为汉朝疏广的后裔。
新莽末年,疏广曾孙疏孟达避乱徙居阳平元城(今河北大名县),并改姓为“束”。束皙之祖父束混,
官至陇西太守。父亲束龛曾任冯翊太守。束皙与其兄束璆俱知名。国学博士曹志称他“为学不倦,人
莫及”。束璆娶当时重臣石鉴之女为妻,后把她遗弃。石鉴乃劝说束璆所在州郡的长官,不要征召束
璆、束皙做官,弟兄二人因此长期家居。
束皙很重义气。他与当时的书法家卫恒友谊很深。291年(元康元年),卫恒与其父卫瓘同时被楚王
司马玮杀死,束皙冒着风险自本郡前往京师赴丧。束皙性恬退,不慕荣利。曾仿东方朔《答客难》体
作《玄居释》,设客主问答以明志。张华见后,深感其才能的卓越。291年(元康初),石鉴去世,束皙
先后被太子太傅王戎、中书监张华和司空、下邳王司马晃召为幕僚。296年(元康六年),张华为司空,
以束皙为贼曹掾。
此后,束皙转佐著作郎。这期间,他撰写了《晋书·帝纪》及十《志》。又承担了汲冢竹书的整
理。汲冢竹书是281年(太康二年)汲郡一个叫不准的人盗发战国时魏襄王墓(一说为魏安釐王墓),得竹
书数十车。其中有魏国史书《纪年》13篇,记夏朝以来至魏安釐王二十年史事。此外,还有《易经》
2篇,《易繇阴阳卦》2篇,《卦下易经》1篇,《公孙段》2篇,《国语》3篇,《名》3篇,《师春》
1篇,《琐语》11篇,《梁丘藏》1篇,《缴书》2篇,《生封》1篇,《大历》2篇,《穆天子传》5篇,
《图诗》1篇。另有杂书19篇,包括《周食田法》、《周书》、《论楚事》、《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
大凡75篇。有7篇简书损坏,不识名题。竹书文字皆用漆书写,为蝌蚪文,与秦篆不同。由于盗发冢
者烧竹简照明以盗取宝物,竹书多“烬简断札”,文已残缺,并且错乱无次序。晋武帝司马炎将竹书
交付秘书整理。当时,由秘书监荀勖、秘书丞卫恒承担此事。他们编排次序,考证意旨,改写成今文,
称为《中经》。后来束皙为佐著作郎,参与了此事。卫恒被杀后,束皙完成了竹书的整理,并对其中
的疑难之处,广引书证加以释义,颇受称扬。不久,迁尚书郎。
300年(永康元年),赵王司马伦为相国,主持朝政,以束皙为记室。束皙因病辞归,居家教授门徒。
40岁死(《世说新语》注引《文士传》为39岁。此从《晋书》本传),“元城市里为之废业”,门生故
人立碑墓侧。束皙所著《三魏人士传》、《七代通纪》、《晋书·纪、志》、《五经通伦》、《发蒙
记》以及其他诗文数十篇,今皆佚。《文选》收有他的《补亡诗》6首。今有明人所辑《束广微集》
存世。
王衍(256~311) 字夷甫。西晋大臣。琅琊临沂(今临沂市白沙埠镇诸葛城)人。出身士族。“神情
明秀, 风姿详雅” 。童年时,“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见到他,说,“何物老妪,生此宁馨儿。”
272年(晋武帝泰始八年),被举为辽东太守,不就任。后为太子舍人,迁尚书郎,出任元城令,又召回
京城任中庶子、黄门侍郎。
王衍妙善玄言,以谈《老》、《庄》为事,发现所谈义理有所不妥,随即更改,人称“口中雌黄”。
王衍自恃“盛才美貌”,常自比子贡,名声倾动当世,时人谓之“一世龙门”。后进之士,莫不景仰
仿效,矜高浮诞,遂成风俗。王衍家中资财山积,标榜清高。他的妻子郭氏,系贾后之亲,为人贪浊,
聚敛无厌,王衍自己则不言钱。一次,其妻欲试验他,命婢女以钱绕床,使不能行走。王衍晨起见钱,
对婢女说:“举阿堵物却!”六朝时称“这、这个”为“阿堵”,这句话的意思是“把这些东西拿开”。
后世因称钱为“阿堵物”。
王衍虽历任显要官职,但在皇族争权、晋室危亡之际,不能对国计民生有所建树,而是畏首畏尾,
专谋苟全自身。他的女儿为愍怀太子妃。299年(元康九年),太子遭贾后诬陷被废,王衍自表离婚,太
子妃恸哭回家。后太子秘密写信给王妃,陈述自己所受诬枉,王衍也不敢奏闻皇帝。301年(惠帝永嘉
元年) ,赵王司马伦篡位,王衍假装颠狂、刀砍婢女以避祸。后来,王衍历任尚书令、司空、司徒。
307年(怀帝永嘉元年),太傅司马越专擅朝政,王衍向他建议,朝廷处于危乱中,当赖文武兼资的地方
长官来维系。于是以弟王澄为荆州都督,族弟王敦为青州刺史。他对二人说:“荆州有江汉之固,青
州有负海之险,你二人在外而吾居中,是为“三窟”。
309年(永嘉三年),王衍进为太尉。翌年,汉刘粲、刘曜、王弥、石勒等进攻洛阳,城内饥困,朝
议欲迁都以避难,他却以为不可,卖牛车以安众心。十一月,东海王司马越以讨石勒为名,帅甲士4
万撤出洛阳,以王衍为军司。翌年三月,司马越病死于项(今河南沈丘),以后事付王衍,众推他为元
帅。四月,石勒率轻骑追赶晋军至苦县宁平城(今河南郸城东北),晋军全军覆没。随军贵族和大臣全
部被俘。王衍还想苟活,自称自少不愿做官,不想干预政事,并劝石勒建国称帝,石勒予以驳斥,下
令推墙将他压死。临死前,王衍叹息说:“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
王廙(276~322) 字世将。晋书画家、文学家。琅琊临沂(今临沂市白沙埠镇诸葛城)人。王导
从弟。晋元帝司马睿姨弟。父王正,曾任尚书郎。王廙出身门阀士族。能属文,工书画,亦善音乐、
射御、博奕、杂伎。王廙于304年(永兴初)辟为太傅掾,曾跟随东海王司马越西迎晋惠帝由长安返洛阳,
封武陵县侯,出为濮阳太守。307年(永嘉元年)琅琊王司马睿镇建业,王廙弃郡过江相投。司马睿大为
高兴,以他为司马,领庐江、鄱阳二郡。31 0年(永嘉四年) ,扬州都督周馥阴谋反叛被讨平。315年
(建兴三年),杜弢率领的荆襄流民起义军亦被镇压。王廙参预了这两次战争,因功除冠军将军,镇石
头城,领丞相军咨祭酒。
王廙性格乖戾,处事轻率。315年(建兴三年),他的从兄征南将军王敦忌嫉荆州刺史陶侃,将其左
迁广州刺史,而以王廙代之。王廙不受欢迎,遭荆州将吏马俊等袭击,逃奔江安。王敦派军镇压了马
俊等,他才得以入荆州。在荆州肆意诛戮陶侃时的将佐及隐士皇甫方回,大失荆州士民之望,人情背
离。晋元帝司马睿不得不将他召回京师,以为辅国将军,加散骑常侍。
322年(永昌元年),王敦以讨刘隗、刁协为名,在武昌举兵。晋元帝派王廙去劝说王敦停止进军京
师。他不但不能说服王敦,反而为王敦效力。王敦逼晋元帝妥协后,任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
书事、江州刺史。以王廙为平南将军、领护南蛮校尉、荆州刺史,不久死去。谥曰“康”。
王廙拙于政事,文学艺术的成就却很突出。他酷爱书法,永嘉中南渡时,将索靖的《七月二十六
日帖》折叠缀入衣中,携至江南。他备精隶、真、草各体。王僧虔《论书》认为“右军之前,唯廙为
最”。唐张怀瓘《书议》将他的真书列为第三。在其《书断》中又列王廙的隶、草书入能品,飞白书
入妙品。王廙的书法作品有楷书《两表帖》,草书《二月十三日帖》、《嫂何如帖》等。在绘画方面,
王廙善画人物、鸟兽。他的作品《畏兽图》、《吴楚放牧图》、《狮子击象图》等,分别著录于《梁
太清目》、《贞观公私画史》、《历代名画记》。
王廙书画受到很高的评价。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认为“过江后为晋朝书画第一”。王廙反对摹
仿前人,主张“行己之道”。《历代名画记》载,他曾画《孔子弟子十哲图》付与王羲之,并对他说:
“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吾余事虽不足法,而书画固可法。欲汝学书,则知积学可以致远;学画
可以知师弟子行己之道。”
《隋书·经籍志》著录王廙文籍10卷,已佚。今存其为晋元帝即位时所撰的歌功颂德的《中兴赋
上疏》、《白兔赋》等。
王敦(266~324) 字处仲。晋大臣。琅琊临沂(今临沂市白沙埠镇诸葛城)人。士族出身,晋光禄大
夫王览之孙。 王敦之父王基, 官至治书侍御史。《晋书》本传说王敦“眉目疏朗,性简脱”,学通
《左传》,好清谈,口不言财利。娶晋武帝女襄城公主,拜驸马都尉,任太子舍人。
王敦性残忍。有一次他与王导同到王恺家赴宴。一女伎吹笛因“小失声韵”,王恺即把她打死,
举坐改容,王敦神色自若。另有一次,王敦、王导又到王恺家,王恺令美人劝酒,客有不干杯的就把
美人杀死。美人向王敦劝酒,王敦故意不喝,美人悲惧失色,而王敦傲然不视。王导叹息说:“处仲
刚忍,不得善终。”
299年(晋惠帝元康九年),愍惠太子司马遹遭贾后诬陷被废为庶人。第二年令幽禁于许昌宫,并规
定官属不得辞送。王敦冒犯禁令,到路侧流涕拜送,颇得人们称赞。后任给事黄门侍郎。
301年(永宁元年),赵王司马伦篡位。齐王司马冏等起兵讨伐。王敦劝说其叔父、兖州刺史王彦响
应司马冏,立了战功。晋惠帝复位,王敦累官至侍中。307年(怀帝永嘉元年),掌政的东海王司马越以
王敦为青州刺史,不久又召回京师为中书监。当时天下大乱,王敦将侍婢百余人分配给将士,金银宝
物散之于众,单车还洛阳。永嘉三年,出为扬州刺史。当时据吴兴的建威将军钱王会欲谋杀王敦,反
叛朝迁,王敦奔建业。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琅琊王司马睿以他为安东军咨祭酒。他和族弟王
导共同扶助翼戴司马睿,使他树立威望,收系江南人心,培植起军事政治势力。311年(永嘉五年)王敦
出为扬州刺史,不久,进为左将军、都督征讨诸军事。他会同历阳内史甘卓、扬烈将军周访,将不听
司马睿教令的江州刺史华轶击灭;又指挥武昌太守陶侃、豫章太守周访等镇压荆湘一带的流民起义,
杀其首领杜。因功进为镇东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江州刺史,封汉安侯。自此,他掌握了长江中
上游一带的军政大权,得选置刺史以下官吏,统辖州郡。318年(建武二年),司马睿称帝,以王敦为大
将军,领江州牧,后改荆州牧。
王敦既掌重兵,遂欲专制朝政,引起晋元帝司马睿的嫌恶和畏惧。晋元帝便重用丹杨尹刘隗、尚
书令刁协等与之抗衡。321年(太兴四年),以戴渊为征西将军镇守合肥,刘隗为镇北将军镇守淮阴,名
为讨伐石勒,实为防御王敦。
322年(永昌元年)正月,王敦以诛刘隗为名,起兵武昌。三月,王敦攻入京师,杀周岂页、戴渊、
刁协,刘隗投奔后赵。朝廷以王敦为丞相、江州牧,进爵武昌郡公,还驻武昌。他自领宁、益二州都
督,并取消司徒、丞相府,以司徒府的官属作为自己的“留府”,以遥控朝廷。
同年闰十一月,司马睿忧愤而死,明帝司马绍继位。王敦阴谋篡位,威胁明帝手诏征他入京辅政。
翌年四月,王敦率部东下,屯于姑孰(县治所在今安徽当涂县),自领扬州牧,以其兄王含为征东大将
军、都督扬州江西诸军事。不久患病。王敦无子,以王含之子王应为嗣。翌年病重,以王应为武卫将
军以自副。六月,明帝决定讨伐王敦。七月,王敦以王含为元帅,率军5万进犯建康,与明帝军队战
于秦淮河。王含大败。王敦听说后,说:“我兄,老婢耳;门户衰,世事去矣!”接着死去。王敦之
党被平定后,朝廷对王敦剖棺戮尸,悬首示众,观者称庆。有文集10卷,已佚。
刘超(?~329) 字世瑜。东晋大臣。祖籍沛郡沛县(今江苏沛县)。汉城阳景王刘章的后裔。刘章的
七世孙封临沂县(治今临沂市白沙埠镇诸葛城) 慈乡侯,子孙乃定居于此。刘超之父刘和,曾任琅琊国
(治开阳,今临沂城)上军将军。刘超少有志尚,初为县的小吏,稍迁琅琊国记室掾。因忠谨清慎,被
琅琊王司马睿选拔安置在身边。永嘉元年,司马睿为安东将军,镇建业,以他为舍人,专掌文檄。深
得司马睿信任,关系甚为亲密,赐爵原乡亭侯,转行参军。
318年(建武二年),司马睿在建康即帝位,以刘超为中书舍人,拜骑都尉、奉朝请。当时东晋台阁
初建,百务待理,刘超掌管文翰,处事慎重周密,甚被称许。在生活上,他清苦自守,衣不重帛,家
无石粮之储。晋元帝每给予他赏赐,皆固辞不受。不久,出为句容令。他宽政爱民,待人以诚,为百
姓所感怀。
322年(永昌元年),王敦以讨刘隗、刁协为名,在武昌起兵。元帝以刘超为中书通事郎,领安东将
军。王敦、王含叛乱势力被消灭后,刘超因功封零陵伯。出为义兴太守,又召回朝,拜中书侍郎。太
宁三年闰七月,晋明帝死,5岁的太子司马衍继位(即晋成帝),庾太后临朝,迁刘超为射声校尉。
327年(咸和二年),历阳太守苏峻、豫州刺史祖约起兵反叛东晋朝廷。护军将军、征讨都督庾亮以
刘超为左卫将军。第二年,台兵(政府军)大败,苏峻军攻入建康。司徒王导以刘超为右卫将军,与侍
中钟雅侍晋成帝左右。虽在困厄之中,刘超还向晋成帝授《孝经》、《论语》。
不久征西大将军陶侃、平南将军温峤等自寻阳率军4万东下平叛,与苏峻军战于石头城下,苏峻
战死,其弟苏逸统领叛军。咸和四年正月,刘超与钟雅等密谋奉成帝逃往平叛军,被苏逸察觉,将二
人杀死。苏峻之乱平定后,成帝命将刘超移葬于京师附近的高显之地,以便出入能瞻望其墓,并追赠
他为卫尉,谥曰“忠”。
王导(276~339) 字茂弘。东晋大臣。琅琊临沂(今临沂市白沙埠镇诸葛城)人。晋光禄大夫王
览之孙。初袭祖爵即丘子。八王之乱时,曾参东海王司马越军事。王导早年与琅琊王司马睿(后来的
晋元帝)交好。当时司马睿在洛阳,王导见政局混乱,劝他回封国。305年(永兴二年),东海王司马越
率军北上讨河间王司马颙,以司马睿为平东将军、监徐州诸军事,留守其根据地下邳。司马睿以王导
为司马,委以军事机密。307年(永嘉元年),朝廷又以司马睿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移
镇建康。王导为其谋主,每事咨询。司马睿系晋皇族的疏属,又未建立功勋,声望不高。江南的地方
士族轻视他,过了很长时间,也没有人去求见。王导乃于三月上巳日,劝司马睿乘肩舆,具威仪,亲
自出来观看修禊仪礼,王导和其从兄王敦以及其他由北方南来的大姓名流,骑马相从。江南士族纪瞻、
顾荣见了都很惊惧,相率拜于道左。司马睿的威望大为提高。王导劝说司马睿乘机“宾礼故老,存问
风俗,虚己倾心以招俊义”,并亲自到顾荣、贺循府上,请他们出来做官。顾荣、贺循等又转相荐引
纪瞻、周玘、张闿等名流,于是“吴、会风靡,百姓归心”。
永嘉五年,汉兵占领洛阳,俘晋怀帝。王导利用“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条件,团结北、南
名流,戳力同心,力图恢复中原,克服神州。后来,司马睿根据王导的建议,派祖逖等北伐中原,一
度几乎收复黄河以南的全部失地。司马睿对其“情好日隆”,诸事依仗,称他为“吾之萧何”。朝野
号为仲父。317年(建武元年),司马睿即晋王位,以王导为军咨祭酒。翌年,司马睿称帝,百官朝贺。
他命王导升御床共坐,王导固辞,乃止。接着,进王导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司马睿建立东晋王朝,
主要依靠王导、王敦等王氏家族的支持翼戴,因此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322年(永昌元年)正月,王敦起兵反晋,刘隗劝司马睿诛灭王氏。王导率昆弟子侄二十余人,每天
到朝门待罪。司马睿宽宥了他,并好言抚慰。这年闰十一月,晋元帝忧愤死,明帝司马绍即位,王导
受遗诏辅政,迁司徒。次年,王敦企图篡夺帝位,移镇姑孰,自领扬州牧。王敦第一次反晋时,王导
内心是同情的。及至刁协、刘隗等威胁王氏家族的势力消除后,王敦再次进逼建康,王导则是反对的。
王敦当时病重。王导便率子弟发哀,以消除对王敦的恐惧,振奋士气。明帝讨伐王敦,加王导为大都
督,领扬州刺史,统率诸军。王导致书王敦之子王含,陈说利害,并表示自己“宁为忠臣而死,不为
无赖而生”。王敦势力被消灭后,王导进封始兴郡公,位太保。
325年(泰宁三年),明帝死,王导又与庾亮同受遗诏辅佐年方5岁的成帝。庾亮猜忌历阳内史苏峻,
于327年(咸和二年)征他入朝。王导苦劝,庾亮不听。苏峻果然联合豫州刺史祖约起兵反晋,京师残破。
苏竣、祖约之乱平定后,江州刺史温峤建议迁都豫章,三吴士族则请都于会稽,王导力排众议,认为
“不必以丰俭移都”,应“镇之以静,群情自安”。
王导历相元、明、成三朝,为政宽简,善于协调士族间的关系,照顾各方的利益,对士族的过失
取宽容姑息的态度。他个人简素寡欲,仓无储谷,衣不重帛,因此很得朝臣的推重和皇帝的依仗。他
在稳定东晋偏安政局和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王导死后谥“文襄”。著有文集11卷,已
佚。
颜含 生卒年不详,字弘都。晋官吏。琅琊临沂(今临沂市白沙埠镇诸葛城)人。祖父颜钦,曾任
给事中。父颜默,官至汝阴太守。颜含“少有操行,以孝闻”。初为东海王司马越参军。305年(永兴
二年),琅琊王司马睿镇下邳,复以他为参军。永嘉元年,司马睿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镇建业,
颜含相随过江,为上虞令,累迁至东阳太守。318年(太兴元年),司马睿即帝位,颜含以“儒素笃行”
补太子中庶子,后任散骑常侍、大司农。327年(咸和二年),又因参与平定历阳太守苏峻、豫州刺史祖
约的叛乱有功,封西平县侯,拜侍中、吴郡太守。王导问他:“你今莅名郡,施政将以何为先?”颜
含说:“我到郡将从权势之家把游食之民召回,使其从事田桑,数年之间,做到户给人足。”然颜含
并未到吴郡,仍任侍中,后任光禄勋,以年老致仕。晋成帝嘉美他的德行,加右光禄大夫,他坚辞不
受。颜含离官二十余年卒,享年93岁,遗命素棺薄敛。谥曰“靖”。
颜含做地方官时,简政而施恩于百姓,对事明察而决断,并能以威御下。主张修己、守道而不信
卜筮。有一次郭璞遇到他,要为他占卜,被他拒绝。他说:“年在天,位在人。修己而天不与者,命
也;守道而人不知者,性也。自有性命,无劳筮龟。”
诸葛恢(284~345) 字道明。晋官吏。琅琊阳都(今沂南县砖埠乡)人。诸葛诞之孙、诸葛靓之子。
诸葛恢弱冠即颇有名气,先试守即丘长,转临沂令,为政以和平著称。永嘉初,避地江南,声名仅亚
于王导、庾亮。王导曾说他“当为黑头公”。当时颍川荀岂页字道明,陈留蔡谟亦字道明,与诸葛恢
并号“中兴三明”。人称“京都三明各有名,蔡氏儒雅荀葛清”。
诸葛恢过江后,初为安东将军、琅琊王司马睿主簿,复迁江宁令。永嘉四年,扬州都督周馥以洛
阳孤危,上书晋怀帝请迁都寿春。太傅司马越因周馥不先秉告自己而直接上书皇帝,极为愤怒,令司
马睿讨伐周馥。翌年,周馥败逃。诸葛恢参与了这次战争,因功封博陵亭侯,迁镇东参军。与卞壸并
以时誉为从事中郎兼统记室。当时司马睿镇江东,公务繁杂,笺疏殷积,诸葛恢斟酌酬答,皆称允当。
313年(建兴元年),晋愍帝新即位,征诸葛恢为尚书郎。司马睿以江东亟需人才,上疏留之,以为会稽
太守。太兴初,司马睿即帝位,以诸葛恢政绩第一,增其秩为中二千石。
不久,因丁忧去职。服阙,拜中书令。王敦专政时,荐诸葛恢为丹杨尹,因病免官。324年(太宁
二年),晋明帝司马绍征讨王敦、王含,以诸葛恢为侍中,加奉车都尉。王敦病死、王含势力被消灭
后,诸葛恢因功封建安伯,拜后将军、会稽内史,累迁至尚书右仆射,加散骑常侍、银青光禄大夫、
尚书令。晋成帝即位,加侍中、金紫光禄大夫,与武陵王司马等并受顾命。晋康帝即位,任职不变。
死后谥曰“敬”。
王羲之(303~361) 字逸少。东晋官吏,书法家。琅琊临沂(今临沂市白沙埠镇诸葛城)人。王导之
侄。父王旷,西晋末任淮南太守,见北方大乱,首先建议司马睿过江建立政权。大约在313年(建兴元
年),王羲之11岁时,随家族南迁。13岁时,谒见吏部尚书周顗,周顗深重其才。王敦的主簿阮裕将
他和王承、王悦并称为“王氏三少”。当时太尉郗鉴使人求亲于王导,王导让其到东厢选择。使者回
去对郗说:“王家的少年都不错,只是得知我去,便矜持起来,惟有一人坐在东床吃东西,好像没有
这回事一样。”郗鉴说:“这正是我的女婿。”叫人一打听,原来是王羲之,便将女儿嫁给他。
王羲之进入仕途先任秘书郎,后到征西将军庾亮府下任参军、长史。庾亮临死前称他有“鉴裁”,
朝廷又任命他为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当时朝廷公卿爱其“才器”,先后征召他入京任侍中、吏部尚
书,皆被拒绝,乃任他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后世称为“王右军”。
王羲之居官不治威严,作风平易。居会稽内史期间有很多逸事佳话。当地有独居老妪,养一鹅,
善鸣。羲之爱鹅,出钱购求未成,便约亲友同往观看,老妪闻羲之到来,杀鹅接待,羲之久久叹惜。
山阴有一道士,养一群好鹅,羲之非常喜爱,便出钱购买。道士说:“你给我写一部《黄庭经》,当
举群相赠。”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有一次,他在蕺山见一老妪卖六角竹扇,便将其扇各书5个
字。老妪因其将扇弄脏,一脸怒色,羲之说:“你只说是王右军书写,每把百钱。”果然人们争相购
买。后来老妪又求他写扇,羲之笑而不答。他的书法为世人所重,由此可见一斑。
王羲之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名书法家。他初从叔父王廙、卫夫人(铄)学书,后草书学张芝,
正书学钟繇,草隶正行,备精诸体。论者称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也自称“我书比钟繇
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王羲之认为,书法的成就来自苦练,他说:“张芝临池学书,池
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王羲之善于汲取众家之长,精研体势,推陈出新,一变汉魏
质朴书风,创出妍美流便的新体。他的正行尤为历代书家所崇尚,对后世影响很大。唐太宗酷爱王羲
之书法,他在评论了历代书家的优劣后说:“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自
是流行愈广,世人称之为“书圣”。
王羲之书迹刻本甚多,正行书以《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兰亭序》,草书
以《姨母帖》、《初月帖》、《忧悬帖》、《丧乱帖》最著名。其书法真迹现已无存,唯有唐人双钩
廓填的行书《姨母》、《奉桔》、《丧乱》、《孔侍中》及草书《初月》等帖。
王羲之在文学上的造诣也很高,只是被书名所掩,不被人们注意。他在353年(永和九年)三月上巳
邀集朋友修禊时写成的《兰亭集序》,不仅描绘了会稽山阴兰亭风光之美、名士约集修禊之盛,而且
阐述了精微的哲理,成为历代传诵的名篇。他的与当时军政要人的书笺,也都议论宏卓、切中时弊,
而且逻辑严谨,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他的作品,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
王羲之晚年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称病去官,定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与当地名士优游
山水,钓鱼为乐。死后葬于剡中(今浙江嵊县)金庭瀑布山麓。
王献之(344~386) 字子敬,小字官奴。东晋书法家。琅琊临沂(今临沂市白沙埠镇诸葛城)人。出
生于建康(今江苏南京市)。王羲之第七子。《晋书》本传说他“高迈不羁”,“风流为一时之冠”。
曾夜卧室中,有窃贼入室偷物。他平静地说:“偷儿,青毡我家旧物,可特置之。”群贼惊走。
王献之起家州主簿、秘书郎,后转秘书丞。他原与郗昙之女、自己的表姊郗道茂结婚,后被选尚
新安公主,当了东晋简文帝女婿,不得不跟郗道茂离婚。他曾书写曹植的《洛神赋》十余纸,寄托对
郗道茂的思念。
王献之成了驸马都尉之后,仕途通达。卫将军谢安因“钦敬”他,请求朝廷以他为自己府的长史。
接着授建威将军、吴兴太守,征拜中书令。去职后,王珉继任,世人因称他为“大令”,王珉为“小
令”。
王献之小时即开始学书。著名书法家卫夫人赐给他一篇自书的《大雅吟》,父亲王羲之则书《乐
毅论》给他为范本。王献之进益很快。有一次他正在写字,王羲之暗暗从后掣其笔,未能掣动,赞叹
说:“此儿后当复有大名。”还有一次,他在壁上书写方丈大字,观者数百人,王羲之“甚以为能”。
王献之不仅工书法,亦善丹青。桓温曾使其书扇,墨误扇上,王献之就墨的斑点,画了一头杂色母牛,
体神甚为生动。
王献之书法兼精诸体,尤善行草。他师承张芝、王羲之,所书《洛神赋》颇似父风。他又勇于创
新。早年即劝其父“改体”,认为古法“局而执”,“事贵变通”。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创出了“破
体”,形成了“行楷”、“行草”等新体。他还创造了草书的“一笔书”,即在一幅作品里,所有的
字要气脉相通,似一笔写成。
王献之书风劲俊豪迈,饶有气势,对后世影响极大,与王羲之并称“二王”,有的并将他与张芝、
钟繇、王羲之合称“四贤”。唐以后的书法名家如虞世南、李邕、米芾、颜真卿、董其昌、赵孟頫等,
各从不同的方面借鉴和吸取了他的书风和笔法。献之传世的书帖,行书有《鸭头丸帖》、《地黄汤帖》、
《廿九日帖》、《鹅群帖》,小楷刻本有《洛神赋(玉版十三行)》,草书有《中秋帖》、《侍中帖》、
《奉别帖》、《送梨帖》等。
书艺之外, 王献之亦擅属文。 《隋书·经籍志》著录其文集10卷。《乐府诗集·清商曲辞》收
《桃叶歌》3首,传为他送其爱妾桃叶渡江所作,历代为人传诵。
王珉(351~388) 字季琰,小字僧弥。东晋书法家,琅琊临沂(今临沂市白沙埠镇诸葛城)人。王洽
之子。王珣之弟。历任著作,散骑郎,国子博士,黄门侍郎,侍中。代王献之为中书令,人称王献之
为“大令”,王珉为“小令”。
王珉少有才艺,工隶、行、草书,书名居其兄王珣之上。时人称:“法护(王珣小字)非不佳,僧
弥难为兄。”南朝梁庾肩吾《书品》称其书“筋力俱骏”,列为“中之上”。书迹有行书《寒切帖》,
并著有书法理论《行书状》。
《宋书·乐志》和《乐府诗集·清商曲辞》引《古今乐录》称:王珉与嫂婢谢芳姿相爱,情好甚
笃。嫂捶达婢过苦,王珉听说前去劝止。谢芳姿善歌,嫂令歌一曲则饶恕她。因王珉平时好持白团扇,
谢芳姿乃歌曰:“白团扇,憔悴非昔容,羞与郎相见。”后人因而歌之。《乐府诗集》载《团扇郎》
6首,传为桃叶、谢芳姿所作。后人多有仿其体而作者。
王徽之(?~388) 字子猷。晋官吏。琅琊临沂(今临沂市白沙埠镇诸葛城)人。王羲之之子,王献之
之兄。出身门阀士族,行为怪诞不羁。为大司马桓温参军,每天蓬首散带,对大司马府的政事不管不
问。改任车骑将军桓冲的骑兵参军。有一次桓冲问他:“你管理何曹?”答称:“好像是马曹。”又
问:“管多少马?”答称:“我不了解马,怎能知道它的数目。”桓冲再问:“马最近死了多少?”答
称:“不知生,焉知死!”有一次桓冲劝导他说:“你在将军府很长时间了,应当把政务好好安排一
下。”王徽之不回答,而以手版支着面颊望着天空说:“西山朝来当有爽气。”另有一次桓冲乘车外
出,王徽之骑马从行。正值暴雨,王徽之下马挤进桓冲车中,说:“你岂能独占一车!”
王徽之酷爱竹,曾寄居一空宅中,令在院中种竹。有人问:“只在这里暂住,何须种此?”王徽
之啸咏良久,指着竹子说:“何可一日无此君!”
王徽之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市)时,一夜大雪,眠觉酌酒自饮,开窗四望皎然,因吟左思《招隐诗》:
“杖策招隐士,荒涂横古今。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白雪停阴冈,丹葩曜阳林。”忽忆戴逵。当
时戴逵在剡(今浙江嵊县),乃夜乘小舟往访,经宿方至。到达戴逵门前时,不进而返。人问其故,王
徽之说:“我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王徽之好声色,行为不检。时人钦其才,而鄙薄其污行。善诗文,参加过永和九年的兰亭修禊,
有诗2首。 《隋书》 著录《黄门郎王徽之集》8卷,已散佚。亦工书法。羊欣称其“尤长行、草”,
“在羲、献间”。现存书迹有《新月帖》、《承嫂病不减帖》。
王凝之(?~399) 东晋官吏。琅琊临沂(今临沂市白沙埠镇诸葛城)人。王羲之次子。历任江州刺史,
左将军、会稽内史。王氏世奉五斗米道(天师道),王凝之信之弥笃。
399年(隆安三年)冬,孙恩率农民起义军进攻会稽。王凝之时任会稽内史,闻讯后既不出兵,亦不
设备,每天在道室中叩头祈祷。官属请求部署军队,加强防御,他却说:“我已请求‘大道’,派鬼
兵把守诸要道关隘,各有数万,贼兵不足忧。”及至起义军攻逼城下,他才听任属官守御,但为时已
晚。城破时与子一起被起义军杀死。
王凝之靠门阀士族得官,政治才能庸碌暗昧,但由于家庭薰陶,诗、书却有一定造诣。他曾参加
过353年(永和九年)的兰亭修禊,有四言和五言诗各一首。唐欧阳询的《艺文类聚·天部》收其《风赋》
一篇。书法方面工草书和隶书。《东观余论》称他得其父王羲之书法之“韵”。《淳化阁帖》、《秘
阁续帖》收有他的《授衣帖》、《与女帖》等。
王凝之之妻谢道韫,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安西将军谢奕之女。《隋书·经籍志》著录谢道
韫文集2卷,已佚。刘孝标注《世说新语·言语》引《妇人集》称,谢道韫有文才,所著诗、赋、诔、
讼传于世。但今多不存。《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辑得其诗3首。谢道韫亦工书法。张怀瓘《书断》
称,谢道韫书法“为其舅(王羲之)所重”。李嗣真《书品后》则称其书“雍容和雅,芬馥可玩”。
王珣(350~401) 字元琳,小字法护。东晋官吏,书法家。琅琊临沂(今临沂市白沙埠镇诸葛城)人。
为王导之孙,王洽之子。
王珣20岁时与谢玄俱为征西将军、荆州刺史桓温的掾属。桓温曾品评他两人说:“谢掾年四十,
必拥旄杖节。王掾当作黑头公(指头发未白即居高官位)。皆为不易得的人才。”王珣兄弟俱为谢氏婿,
因某些原因,两家关系疏淡,太傅谢安命与王珣绝婚。朝廷以谢安的意见,出王珣为豫章太守,王珣
拒绝到任;拜散骑侍郎,亦不受。谢安死,朝廷以王珣为侍中,孝武帝司马曜对他深相依仗。后出为
辅国将军、吴郡太守,在郡为士庶所爱悦。390年(太元十五年)征召入朝,历任尚书右仆射、尚书左仆
射。
王珣以才学文章见重于孝武帝。396(太元二十一年)九月,孝武帝被张贵人害死,王珣未得受顾命。
据《晋书》本传称,在孝武帝被害前夕,王珣梦见有人“以大笔如椽与之”,醒来对人说:“此当有
大手笔事。”果然宫中传出孝武帝的死讯,一切哀册谥议皆由王珣撰成。这就是“大笔如椽”和“大
手笔”成语的来源。
王珣性宽宏,不记前嫌。虽与谢安不和,但谢安死时,他趋府“哭之甚恸”。一生好集聚财货,
产业“广被人间”。王珣善书,尤长于行、草,被誉为“草圣”(见《宣和画谱》)。书风潇洒古淡,
明董其昌题其真迹称,“东晋风流,宛然在眼。”传世的行书《伯远帖》,颇为清高宗弘历所珍爱,
把它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和王献之的《中秋帖》作为“三希”,藏于养心殿的三希堂。此外,
尚有草书《三月帖》存世。王珣有文集10卷,今佚。存有《琴赞》、《孝武帝哀册文》、《祭徐聘文》
等。
孙恩(?~402) 字灵秀。东晋农民起义领袖。琅琊(治开阳,今临沂市临沂城)人。孙氏世奉五
斗米道。孙恩的叔父孙泰,因知“养性”之方,先被任为徐州主簿,后进辅国将军、新安太守。后见
晋朝腐败,国本动摇,乃煽动百姓,私集徒众,准备起义,被会稽王司马道子所杀,孙恩逃亡海岛。
当时会稽王司马道子及其子司马元显当权,朝政腐败。政府控制的所谓“东土”即三吴地区,赋
税苛繁,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极为尖锐。399年(隆安三年),朝廷征调这一带免除奴隶身分成为佃
客的广大农民充兵役,“东土嚣然苦之”。因为征发佃客当兵,对主人也是损失,引起世家大族对朝
廷的不满。于是,孙恩率众,乘机登陆,攻破上虞,杀县令;继袭破会稽郡城(今浙江绍兴),杀内史
王凝之。这时会稽、吴郡、吴兴、义兴、临海、永嘉、东阳、新安等8郡农民纷纷起来,杀长吏以应
之,旬日之中,聚众数十万。孙恩据会稽,自号征东将军,称其党曰“长生人”。义军所到之处,焚
烧官府,诛杀官吏。吴兴太守谢邈,永嘉太守谢逸,嘉兴公顾胤,南康公谢明慧,黄门郎谢冲、张琨,
中书郎孔道,太子洗马孔福,乌程令夏侯愔等皆被杀。吴国内史桓谦、义兴太守魏隐、临海太守王崇
等仓皇逃走。东晋朝廷震惧,内外戒严,派遣卫将军谢琰(谢安之子)、镇北将军刘牢之率北府兵进剿。
起义军战败,孙恩率男女20余万口退入海岛。
隆安四年五月,孙恩自浃口(今浙江宁波东北)登陆,连破上虞、余姚,进至刑浦(今浙江绍兴北),
打败官军,直逼会稽,与谢琰决战,杀谢琰及其二子,复转进临海。十一月,朝廷派宁朔将军高雅之
等前往镇压,在余姚被义军打败,兵士死亡十之七八。后因朝廷增兵,孙恩率众再次退入海岛。翌年
二月,孙恩率众再出浃口,攻句章,未得手,改由海盐向沪渎垒(今上海)进发,击败追军,海盐令鲍
陋之子鲍嗣之战死。六月,孙恩军攻克沪渎,杀吴国内史袁山松,歼灭官军4000人。接着浮海攻丹徒
(今江苏镇江东南),楼船千余艘,战士十余万,建康震骇,朝廷急征军队保卫京师。义军北破郁州(今
江苏连云港东)和广陵,擒晋宁朔将军高雅之。后与刘裕连战失利,十一月被迫再次退入海岛。
402年(元兴元年),孙恩率部攻打临海,被临海太守辛景击败,义军损失殆尽,孙恩投海而死。余
众拥立孙恩的姐夫卢循为首领,继续打击官府。
孙恩、卢循领导的农民起义斗争长达十几年,波及东晋大部分地区,给东晋统治者以沉重打击。
这次起义还打击了门阀士族。谢琰被杀后,北府兵逐渐为寒人所掌握,士族从此失去兵权。这次起义,
迫使刘裕采取一些减轻人民负担和抑制豪强的措施,为后来的南朝宋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虞丘进(363~422) 字豫之。东晋和南朝宋时的将领。东海郯(今郯城县)人。383年(晋太元八
年),虞丘进年方20岁,随谢玄参加淝水之战,打败了前秦主苻坚的军队,因功封关内侯。
自400年(隆安四年)四月开始,虞丘进先后随北府军将领刘裕镇压孙恩、卢循领导的农民起义军。
403年(元兴二年),桓玄废晋安帝自称皇帝,国号楚。次年,虞丘进随刘裕等在京口起兵讨桓玄,
入建康,因功任燕国内史。406年(义熙二年),除龙骧将军,封龙川县五等侯。五年,随刘裕伐南燕,
临朐之战中杀敌立功。六年,刘裕军攻破广固,俘获南燕主慕容超。正在这时,卢循及其姊夫徐道覆
率领起义军由广州北进,攻长沙、豫章等地,虞丘进跟随刘裕急忙回师南返。三月,起义军在豫章杀
江州刺史何无忌;五月,又大破卫将军刘毅的军队于桑落洲,进逼京师。尚书左仆射孟昶、青州刺史
诸葛长民等建议奉晋安帝过江,以避起义军的锋芒。虞丘进驳斥了他们的逃跑言论。主战的刘裕对他
的表现大为赞赏,以他为鄱阳太守,仍领龙骧将军。于是,他率马步军18队西上,连续攻克上饶、鄱
阳,又随刘藩攻破始兴,杀徐道覆。卢循起义军失败后,虞丘进因“功”任宁蛮护军、寻阳太守。
此后,虞丘进成为刘裕剪除异己的重要骨干。义熙八年,他率领2000人从征荆州刺史刘毅,逼刘
毅自杀,由此补刘裕太尉行参军,加振威将军。九年,封望蔡县男。义熙十一年,又追随刘裕讨荆州
刺史司马休之和雍州刺史鲁宗之。休之和宗之败投后秦,虞丘进以战功授任辅国将军、山阳太守。元
熙元年(419年),刘裕封宋王,以虞丘进为其第四子刘义康右将军司马。刘裕篡晋后,以虞丘进为太子
右卫率。次年死在任上。
徐羡之(364~426) 字宗文。南朝宋大臣。东海郯(今郯城县)人。早年历任太子少傅主簿、刘牢之
镇北功曹。402年(晋安帝元兴元年),与刘裕同为抚军将军桓修的中兵参军,两人“深相亲结”。元兴
三年,刘裕联合失意士人赶走了篡晋为皇帝的桓玄,恢复东晋王朝,上表举荐他为镇军参军,后累官
至鹰扬将军、琅琊内史。456年(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刘裕北伐后秦,以徐羡之为太尉左司马,掌留任,
作为刘穆之之副。刘穆之去世,刘裕以羡之为丹阳尹,总知留任,加尚书仆射。
刘裕代晋建宋后,以徐羡之为司空、录尚书事、扬州刺史,封南昌县公。422年(永初三年)五月,
宋武帝刘裕病逝。临终前,徐羡之、傅亮、谢晦、檀道济同受顾命。宋少帝刘义符继位后,耽于游乐,
不理政事,“穿池筑观,朝成暮毁”,“费用万端,帑藏空虚”。在华林园设列肆,亲自贾卖。于是
徐羡之等密谋欲将他废掉。424年(元嘉元年),徐羡之等考虑到太子左卫率谢灵运、员外常侍颜延之与
刘裕次子庐陵王刘义真关系亲密,先以谢灵运、颜延之等煽动反对朝廷,非毁执政为藉口,将他们分
别出为永嘉太守和始安太守。又利用刘义真和少帝的矛盾,上书奏列刘义真的罪恶,废其为庶人。五
月,徐羡之等以皇太后名义,公布少帝刘义符的过恶,废为营阳王;派人至江陵迎立刘裕第三子刘义
隆为皇帝。六月,徐羡之派人杀刘义符于吴郡金昌亭,又杀前庐陵王刘义真于新安。同时,乘刘义隆
尚未登帝位之前,急忙任命他的同党谢晦行都督荆湘等7州诸军事、荆州刺史,配以精兵旧将,使其
据守荆州重地以为外援。八月,刘义隆至建康即皇帝位。进徐羡之为司徒,他的同谋者也皆加官进爵。
425年(元嘉二年)正月,徐羡之和傅亮上表归政,表三上,刘义隆才批准,从此刘义隆亲政。翌年
正月,刘义隆下诏宣布徐羡之、傅亮、谢晦等杀害少帝和刘义真之罪,命令将他们杀死。徐羡之当日
入朝,行至西明门外得悉,步走至新林自缢而死。
王准之(378~433) 字元曾。晋和南朝宋官吏。琅琊临沂(今临沂市白沙埠镇诸葛城)人。曾祖
王彪之仕晋为尚书令。祖父王临之、父王讷之皆曾任御史中丞。王彪之博学多识,练悉朝仪,传之子
孙,他并熟谙江东历代的典章掌故,加以记述并封之于青箱,世人谓之“王氏青箱学”。
王准之接受家传,兼明《礼记》、《左传》,赡于文辞。历官琅琊国右常侍、大将军行参军、尚
书祠部郎、尚书中兵郎。405年,刘裕为侍中、车骑将军,以他为参军事、丹阳丞,从此成为刘裕的
幕僚。不久,出为山阴令,显示出治理才能,名声颇著。义熙六年至七年,因参预镇压卢循率领的农
民起义军“有功”,封都亭侯。义熙十四年,刘裕封宋公,翌年又封宋王,以王准之为御史中丞。他
在官督率百僚,察举非法,为僚友所畏惮。王准之从其曾祖王彪之起,到王准之已历四世皆居此职。
刘裕篡晋称帝后,王准之先后任黄门侍郎、始兴太守。
宋文帝即位,于425年(元嘉二年)以王准之为南豫州刺史、江夏王刘义恭长史、历阳太守,行州府
之任。他在职安抚关怀百姓,政事得到治理,军民称便。不久,被征入朝,历为侍中、都官和吏部尚
书,复出为丹阳尹。王准之熟悉封建王朝的仪礼和典章制度,问无不答。当时司徒、彭城王刘义康录
尚书事,常赞叹说:“何须高论玄虚,正得如王准之两三人,天下便治。”撰有《仪注》,南朝宋、
齐皆遵用其制。元嘉十年死,追赠太常。
王韶之(380~435) 字休泰。南朝宋史学家。琅琊临沂(今临沂市白沙埠镇诸葛城)人。晋骠骑
将军王廙的曾孙。其父王伟之,常自抄当世的诏命表奏,太元、隆安年间的时事,不论大小,全部撰
写。王韶之喜好史籍,博学多闻。开始任卫将军谢琰行参军,他把父亲抄录和撰写的资料加以整理和
补充,私撰《晋安帝阳秋》。朝臣认为他宜居史职,朝廷即以为著作佐郎,使续后事。王韶之又将该
书史实续撰至413年(晋安帝义熙九年)。
王韶之撰《晋史》,曾记王珣居积财货以获利和王廞作乱。王珣的儿子王弘和王廞的儿子王华在
宋朝皆贵显。 王韶之怕他们报复陷害, 便结交依附重臣徐羡之和傅亮。少帝刘义符即位,迁侍中。
423年(景平元年)出为吴兴太守。426年(元嘉三年),宋文帝诛徐羡之、傅亮,以王弘为司空、司徒,
录尚书事,领扬州刺史。王韶之在吴兴,常怕被王弘借故惩治,因而夙夜勤于郡事,政绩甚美。王弘
亦克制对他的怨恨,不找他的麻烦。宋文帝对他二人皆予褒彰。元嘉十年,征为祠部尚书,加给事中。
十二年复出为义兴太守,当年死去。著有文集24卷、《孝传》3卷,已佚。宋七庙歌辞,皆韶之所作。
羊欣(370~442) 字敬元。南朝宋官吏,书法家。泰山南城(今平邑县魏庄乡南武城)人。曾祖羊忱
仕晋至徐州刺史。欣少时文静,无竞于人。广泛涉猎群书,工书法,尤长隶书。
羊欣早年任辅国参军,参军府取消后还家。晋安帝隆安年间,政局动荡,羊欣优游私门,不复进
仕。当时会稽王司马道子当政,他的儿子元显使羊欣书扇,常被拒绝。司马元显恼怒之下,命其为后
军府舍人。此职本由门第低微的人员担任,作为门阀士族的羊欣对此却“意貌恬然”。
402年(晋安帝元兴元年),桓玄攻入建康,掌握朝政,自署太尉、领平西将军,以羊欣为平西将军
参军,又转主簿,参预机要。羊欣为了求得桓玄对他的疏远,经常故意泄漏机密,桓玄觉察了他的行
为和动机,对他愈加器重。翌年,桓玄被封为楚王,以羊欣为楚台殿中郎。羊欣到职不几天,便称病
自免,屏居里巷,10余年不出。
义兴年间,刘裕掌握东晋朝政。荐羊欣补右将军刘藩司马,转长史,中军将军刘道怜咨议参军。
后出为新安太守,在郡以简惠著称。前后13年,游山玩水,甚得适性。晚年相继任义兴太守、中散大
夫。羊欣不愿拜见皇帝和权贵,辞不朝觐。宋武帝刘裕和文帝刘义隆,都以不认识他而感到遗憾。羊
欣除近亲外,也不随便拜访任何人。到京城时,绕行城外,从不入六门。好黄、老之学,兼善医术,
有《药方》10卷和文集7卷。
羊欣得王献之传授书法。南朝梁尚书沈约称他尤善隶书,“子敬之后可以独步。时人曰:‘买王
得羊,不失所望’”。庾肩吾在《书品》中将他排名为“中之上”。唐书法家张怀瓘的《书断》中将
他的书作归于“妙品”,并称“师资大令(献之)”,“亲成妙旨,入于室者”,唯独羊欣。元嘉中,
羊欣奉诏撰《采古来能书人名》,对晋及以前书家进行品评,又写《续笔阵图》,阐述用笔之法。其
书法与当时给事中薄绍之齐名,被并称为“羊薄”。
何承天(370~447) 南朝宋无神论思想家,天文学家。东海郯(今郯城县)人。承天5岁丧父。母徐
氏,聪明博学,承天在其训教下,广览“儒史百家”。叔父何月兮任益阳县令,何承天随他在益阳生
活。400年(东晋安帝隆安四年),踏入仕途,任南蛮校尉桓伟参军。后抚军将军刘毅镇守姑孰,任为行
参军。刘裕取代东晋建立宋朝,召何承天为尚书祠部郎。422年(永初三年) 补南台治书侍御史。424年
(元嘉元年),谢晦为荆州刺史,请以何承天为南蛮长史。同年,谢晦加封卫将军,何承天改任咨议参
军,领记室。
426年(宋文帝元嘉三年),谢晦战败被杀。何承天被宽恕不问。元嘉七年,右将军到彦之奉命伐魏,
请求用何承天为右军录事。到彦之败退,何承天因对军旅之事缺乏才能,免于刑责。后相继任尚书殿
中郎兼左丞、衡阳内史,史称何衡阳。因在郡与同僚不和,处事又不公允清廉,被收入狱。赦免后,
于元嘉十六年任著作佐郎,撰国史。十九年以本官领国子博士,不久,转任御史中丞。元嘉二十四年,
宋文帝下密旨以他为吏部尚书,还未上任,他先自泄漏,被免官,死在家中。
何承天是位优秀的天文学家。他的舅父、曾任秘书监的徐广,对日月五星进行了四十余年的观测、
记录和研究。他继承了舅父的研究成果,又继续研究40余年。于443年(元嘉二十年)创《元嘉历》。元
嘉二十二年,朝廷诏令颁行,一直行用到梁朝灭亡(509年)。在这之前,都是用“平朔”排历谱,日食
常发生在晦日或初二,何承天提出用“定朔”排历谱,使日食和月食必定发生于朔、望。古代历法都
使用“上元积年”,计算烦琐,何承天创近距取元,在推算五星时,各设不同历元,简化了计算。何
承天发明了调日法, 为后世广泛采用, 自唐至宋,皆墨守其法。他观测和推算出的朔望月的日数为
29.530585。何承天还利用元嘉二十二年朝廷远征交州的机会,在交州和林邑对日影进行实地观测,所
得日影长度为每隔1000里影长差3.56寸。
作为思想家的何承天,他的主要贡献是对佛教的神不灭、因果报应和空无思想的批判。大概在元
嘉十年前后,和尚慧琳作《黑白论》,抑佛扬儒,引起了何承天与当时有名的笃信佛教的画家宗炳、
诗人颜延之以及刘少府等之间的争论(分别见《弘明集》和《广弘明集》)。关于“形”“神”关系问
题,他在《答宗居士书》中认为形体和精神是互相依存的。形神如薪火,“薪尽火灭,虽有其妙岂能
独传”。他在《达性论》中又用有生必有死的观点来驳斥佛教的“神不灭”。他说:“生必有死,形
毙神散,犹春荣秋落,四时代谢,奚有于更受形哉!”何承天还作《报应问》,对佛教的“因果报应”
进行批判。他认为“报应”说“言奢而寡要”、“譬迂而无征”。他举例说,天鹅只吃青草不吃荤腥,
往往被厨师宰食,飞燕专吃虫子,可受到人的爱护。因此“群生万有”大致亦如此,“杀生者无恶报,
为善者无善应”。他的无神论思想在当时佛教盛行的时代是有积极意义的。
何承天还是当时有名的史学家,礼制学家。他曾将《礼论》800卷删减并合为300卷。他自元嘉十
六年起担任撰修国史的任务。他死后,史学家裴松之“受诏续修何承天之《宋史》”。何承天还通音
律,善弹筝,发明过一种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宋文帝为此赠给他银装筝一面。关于何承天的
著作, 各史《经籍志》 、《艺文志》著录的有《礼论》、《分明士礼》、《孝经注》、《纂文》、
《姓苑》、《合皇览》、《元嘉历》、《历术》、《验日食法》、《宋书》、《春秋前传》、《春秋
杂传》、《陆机连珠注》等,皆佚。今存有《灵棋经注》及残存的《何衡阳集》。
王微(415~453) 字景玄。南朝宋官吏,文学家。祖籍琅琊临沂(今临沂市白沙埠镇诸葛城)。少年
时好学,博涉群书,善属文,能书画,兼解音律、医方、阴阳术数。16岁时,州举秀才。起家司徒祭
酒,转主簿,相继任文帝次子始兴王刘濬后军功曹、记室、参军,太子中舍人,始兴王友。后除中书
侍郎。
王微生性恬淡,素无宦情。朝廷先后以他为南琅琊、义兴太守,皆不就职。吏部尚书江湛荐举他
为吏部郎,他复书婉拒。
他安于清贫,后期住门屋一间,寻书玩古。常于春秋令节,带门生两三人赴山采药,亲自炮制,
而不求医。他不好诣人,能忘荣以避权贵。这样生活了十余年。宋文帝知他善筮,赐与名蓍。
王微著有文集10卷,已佚。《宋书》本传存录他的文札除《与江湛书》和《告弟灵书》外,尚有
《报何偃书》。现存诗及断句5首。钟嵘诗品认为“其源出于张华,才力苦弱,故务其清浅,殊得风
流媚趣”。他的《杂诗二首》(其二)写“闺怨”,低徊宛转,极富情致。《文选》、《玉台新咏》以
及沈德潜的《古诗源》皆予收录。
王微能书画,尤工山水画。他在《报何偃书》中称:“性知画缋(通绘)”,“故兼山水之爱,一
往迹求,皆仿像也”。其书画作品今无存。谢赫《古画品录》称其师法荀勖、卫协。今存其绘画理论
著作《叙画》,在中国美术史上有一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