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物传1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1&rec=769&run=13

吕尚 生卒年不详。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西周初期政治家、军事家,齐国的始祖。东海
上人(今日照市东) 。其先辈在夏朝时曾辅佐大禹治水,有大功,封于吕(今河南南阳西) ,便以封邑
“吕”为氏。《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周文王访吕尚于渭水说:“吾太公(文王的祖父)望子久矣”,
故号太公望。
吕尚得周文王姬昌知遇,任为师。他辅佐文王发展生产,训练兵马,使周族力量不断壮大,先后
灭掉密须国(今甘肃灵台西南)和崇国(今河南嵩县北),逐渐占领了大部分商朝统治的地区。并在原崇
国地营建丰邑,迁都到那里。
周文王死后,子姬发继位,即周武王。称吕尚为师。公元前1027年正月,吕尚辅佐周武王率领军
队渡过黄河东进,在盟津炫示兵力。出发之前,吕尚左杖黄铖,右把白旄进行誓师。到达盟津后,不
期来会的诸侯有800之多。过了2年,周武王得悉纣王更加淫乱,众叛亲离,便率大军东伐商纣,在牧
野布阵誓师,并以吕尚为前锋,直取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东北)。纣王逃进鹿台,自焚而死。
武王灭商后,封吕尚于齐,为齐太公。都于营丘(今山东临淄)。吕尚依照当地风俗,简化礼仪,
通商工各业,兴渔盐之利,人心归附,使齐成为大国。周成王即位后,授予吕尚征讨五侯、九伯的特
权。齐国逐渐成为东方强大的诸侯国。
《汉书·艺文志》记载吕尚有著作237篇,其中兵法85篇,皆佚。兵书《六韬》,传为其所著,
实乃战国时人的伪托。
郯子 生卒年不详。春秋时郯国(今山东郯城县)的国君。为己姓(一作嬴姓),相传是少皞的后裔。
公元前525年(鲁昭公十七年),郯子朝鲁,鲁昭公设宴招待。鲁国的叔孙昭子问他少皞氏为何用鸟名作
为官名。郯子说:“我远祖少皞挚即位之时,恰好有凤鸟飞来,因此就用鸟来纪事,以鸟名官。”他
进一步讲述了各种以鸟所名之官的职责等。孔子听说这件事,非常敬佩郯子的学问之深,便亲自赴郯
国去拜会郯子,虚心求教,即后人所说的“问官”之事。
闵损(前536~前487) 字子骞。孔子弟子。春秋时鲁国人,今费县闵家寨原有闵子词,张万公碑
认为这里即是闵子的故乡。《论语·先进》记孔子回忆跟从他在陈、蔡之间受困的弟子时,把闵损和
颜渊、冉耕、冉雍同列为“德行”科。闵损以孝著称。《先进篇》记载孔子曾称他为孝,说人们和闵
损的父母、兄弟都一致这样称赞他。《荀子·性恶》将他和曾参、孝已(殷高宗武丁的太子)并列为孝
的典型。《艺文类聚》引刘向《说苑》所记载的一则故事称,闵子骞受继母虐待,寒冬为其父御车,
父发现其衣甚单薄,回家后见其继室亲生子衣服却很厚温,便欲逐出其妻。闵子骞进行劝谏,说“母
在一子单,母去四子寒”。继母感悟,待闵子骞如亲生子。此事亦载《韩诗外传》、《孝子传》。元
代郭居敬据此将他列入《二十四孝》。
闵损淡于利禄。《论语·雍也》记载,鲁国的权臣季氏派人去召闵损担任费邑的宰。闵损坚决拒
绝,说:“好好为我辞谢吧。如果有人复来召我,我必定避到汶水之滨(齐鲁交界的地方)。”因此,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称他“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
闵损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论语·先进》记载,鲁国要改建一处叫长府的仓库。闵损说:“将
原有的库房修理一下有什么不可,何必改建!”孔子说:“这个人轻易不说话,说起话来必定在理。”
仲由(前542~前480) 字子路,又字季路。孔子弟子。《史记》称他为鲁国人。卞(春秋时,卞邑
在今泗水县大门桥。子路为卞之野人,不居城,其故里在大卞桥以东的今平邑县仲村镇)。《史记·
本传》称仲由性情粗鄙,好勇力,为人刚直。常头戴雄鸡冠,身佩牡猪形的饰物,曾陵暴过孔子。孔
子设礼略加诱导,仲由即倾心顺服,请求做孔子弟子。从此他随孔子周游各地,做孔子的侍卫,人们
再不敢侮慢孔子。孔子说:“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
仲由勇于实践。《论语·公冶长》称:“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就是说他在学到道
理以后,就立即去做。当事情还未做或者没有做好,恐怕再听到其他的事情,以免力所不及。孔子对
他的这种果断给予了肯定。《论语·雍也》记载:季康子有一次问孔子,仲由可否使“从政”,孔子
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仲由直爽勇敢,孔子对他既赞扬又告诫。《论语·公冶长》记载,孔子有一次说:“道不行,乘
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听了很高兴。孔子接着又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仲由对孔子的言行有时也存有不同意见,并能直率地提出。前493年(鲁哀公二年),刚刚继位的卫
出公欲召请孔子参与政事,以增强自己的辅佐力量。子路问孔子卫国的政事应先从何处着手,孔子回
答:必定要先“正名”,即不同意卫出公代替父亲(其父蒯聩出逃在外)做国君。仲由反对孔子的意见,
说孔子迂阔,不通事理,何必先“正名”。孔子听了严厉地斥责他,说他“鄙俗粗鲁到极点”。
仲由长于处理政事。前498年(鲁定公十二年),孔子为鲁国大司寇,以仲由为季氏宰(家臣),将堕
三都。当时三都宰各自控制所据之都,进行对抗,仲由因势利导,说服叔孙和季氏两家遵从堕三都的
决定。叔孙氏堕郈。季氏虽因公山不狃、叔孙辄叛乱受阻,最后终于堕费。
在任季氏宰期间,仲由使高柴为费宰(《史记》为费郈宰),孔子认为高柴尚未学成,仲由便叫他
去做官,是害了他。仲由辩解说:“费邑有民人,有社稷,何必读书才算是学问!”孔子指桑骂槐地
斥责他说:“我最憎恶那些‘佞者’(巧言善辩的人)。”
后来,子路为卫大夫孔悝的邑宰。前480年(鲁哀公十五年),卫出公辄之父蒯聩潜回卫国,胁迫孔
悝驱逐卫出公,自立为君。当时子路因事在外,闻讯后奔回都城,遇到孔子弟子、时任卫大夫的高柴。
高柴对他说,出公出走,城门已闭,不要进城,以免白受其祸。仲由说:“食其禄,不应逃避其难。”
于是寻机进入城内,要蒯聩交出孔悝。蒯聩派武士抵抗仲由,仲由受伤,冠缨被击断。他说:“君子
死,冠不免。”结缨而死。墓在今河南濮阳市北郊。仲由未出仕以孝著称,被列入《二十四孝》。
原宪(约前515~?) 字子思,亦称原思、仲宪。孔子弟子。春秋时鲁国人。今平邑县仲村镇南屯
村为其故里。《孔子家语》说原宪为“宋人”。原宪安于清贫,不慕荣利。孔子任鲁国司寇时,曾以
他为宰,给以九百斛的俸禄,原宪不受。孔子说:“别推辞了,可把它给你的邻里乡党。”《论语·
宪问》记原宪问孔子什么事最可耻?孔子说:“邦有道,做官食禄;邦无道,仍做官食禄,最可耻。”
孔子的话对原宪影响较深。在春秋之世,各国政治混乱,原宪甘愿受贫而长期不出仕。
原宪重视内心修养,追求孔子所提倡的“仁”的境界。有一次他问孔子:“一个人如果能克制好
胜、自矜、怨恨、贪欲之心,不使发作,可以算‘仁’了吧?”孔子还是不加肯定地说,做到上面所
说的,“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孔子死后,原宪隐于鲁国(一说隐于卫国)的穷巷。有一次,在卫国任相的子贡去访他,华车肥马,
到达他的居处。 原宪穿着破旧的衣服出来迎接, 子贡感到与他这个穷酸相的人相见很羞愧,便问:
“夫子岂病乎?”原宪说:“我听说过:‘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像我这种情况,
是‘贫’而不是‘病’。”子贡满面羞惭,极不高兴地离去。此事分别载于《史记》本传和《庄子·
让王篇》。汉刘向《新序·节士篇》更将它进行了加工,成为一则很生动感人的故事。司马迁在《史
记·游侠列传》里对原宪安贫乐道的精神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澹台灭明(前512~?) 澹台氏,名灭明,字子羽。孔子弟子。春秋时鲁国武城(今平邑县魏庄乡南
武城)人。其父曾和武城宰王犯交好。前487年(鲁哀公八年)吴国伐鲁,攻占武城。因王犯系吴国人,
鲁国人怀疑王犯助吴,且涉及澹台灭明之父,都非常疑惧。事后证明,王犯及澹台灭明之父不曾参与
吴国军事行动。
孔子弟子子游(言偃)为武城宰,有一次孔子问他:“你发现人才了吗?”子游回答:“有一个叫澹
台灭明的,行为端正规矩,行不抄小路捷径,平日没有公事从不见卿大夫。”孔子便收澹台灭明为弟
子。因澹台灭明形貌丑陋,孔子对他印象不佳,认为他“材薄”。澹台灭明却私下里加强自己品行的
修养,进益很快。
后来,澹台灭明游历长江一带,追随他的学生有300人之多。他规定了个人的取予、去就的原则,
绝不苟且,声名闻于诸侯。孔子听到后,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曾参(前505~前436) 字子舆。春秋末思想家。鲁国南武城(今平邑县魏庄乡南武城)人。孔子
弟子。父亲曾点(一作蒧,字析日),曾在孔子身边“言志”,得到孔子的称许。
《论语·先进》记孔子谈弟子缺点的话有“参也鲁”,意思是曾参的天资比较迟钝、质朴。《礼
记·檀弓》记述了他把孔子的话理解错了的事实,说明他并不聪慧。由于刻苦学习,成为孔子思想的
忠实继承者。《论语·里仁》记孔子的话说:“参乎,我道一以贯之。”曾参对此解释说,孔子之道
只是“忠恕”而已。所谓“忠恕”,按照《礼记·中庸》的解释就是“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曾参一生都笃信和实践这个学说。他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参主张“慎独”。《论语·学而》记他的话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礼记·檀弓》记载他在病重垂危时,铺的席是鲁大夫季氏所赠,当时一个
童子说:“席子很华美,恐怕是大夫用的吧?”曾参听说,立即叫换席。他的儿子不同意,认为换席
对他的病体很危险,曾参却坚持要换。他认为自己的身份是“士”,铺“大夫”的席子不合乎“礼”。
结果刚换完席子,他就死了。为此,宋代理学家程颐评说:“曾子之学,诚笃而已。”
《论语·学而》记有曾子“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言论。所谓“慎终”,就是慎重的办理父母
的丧事;“追远”,则是虔诚的追念祖先。曾子认为,只要做到“慎终追远”,民人的德行也就归于
淳厚了。 由于他的这一主张, 有些古籍便收录了关于他的“孝行”的故事。元代郭居敬并将他列入
《二十四孝》。
曾子在儒家学派中有着特殊地位。孔子将儒家学说传给曾参,曾参传给孔伋(字子思,孔子之孙),
孔伋传给孟轲,形成著名的“思孟学派”。明代嘉靖时,曾子被尊为宗圣。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称曾子“作《孝经》。”《礼记·大学篇》亦传说为曾子所著。《汉书
·艺文志》有《曾子》18篇,已佚。《大戴礼记》有《曾子》10篇。宋王日卓、明曾承业分出为辑本,
清阮元加以厘定并加注,定名《曾子》,共4卷。
荀况(约前316~前238后) 时人相尊而号为“卿”。西汉时因避宣帝刘询讳,称孙卿。战国后期
的思想家、教育家。赵国(今山西临猗县)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对荀子生平的记载语焉不详。
他在齐宣王时游学齐国。齐襄王时,荀子“最为老师”,“三为祭酒”,说明他在稷下学宫是位学问
渊博、备受尊敬的领袖人物。后来,齐国有人谗毁他,荀卿便离齐游秦(在前266年至前255年期间),
见到过秦昭襄王。又到赵国,与临武君在赵孝王前讨论过兵事。最后到楚国。前255年(楚考烈王八年),
楚令尹春申君黄歇以荀卿为兰陵(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令。前238年(楚考烈王二十五年),春申君被杀
害,荀子废居兰陵,著书数万言,死后葬于其地。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诸子中最后的一位大师。他继承了儒家学说并有所发展,还批判地吸取了各家学说中
有益的成分而自成一派。在天道观方面,他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认为天没有意
志,只是生长万物的自然界。他还进一步提出“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即人们可以征服
自然界、利用自然界的观点。关于人性问题,荀子跟孟子的“性善”论相反,主张性恶。他说:“人
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他认为,人之性“好利”、“疾恶”、“好声色”,必须加以教化。
荀子对“礼”很重视。他认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政治上他宣扬
儒家的王道思想,王道的具体内容是“礼义”和“仁政”。同时,荀子也主张采用刑罚,所谓“治之
经,礼与刑”,形成了礼法兼治、王霸并用的政治观。荀子承认认识依靠人的“天官”(感官)得到各
种感觉,再通过“天君”(心)的“征知”、思考判断和验证。他强调思维优于感觉,认为心必须“虚
壹而静”,才能有正确的认识。
荀子的文学作品主要是《成相篇》和《赋篇》。“成相”本是一种民间曲调,荀子利用这种形式
来宣传他的政治哲学。《赋篇》留存到现在的有《礼》、《知》、《云》、《蚕》、《箴》5篇,皆
为短赋,是诗歌和散文的混合体。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以“赋”名篇的作品,开了汉代辞赋的先
河。
荀子著有《荀子》一书,西汉刘向编定,共32篇。唐杨倞改编为20卷,并加注解。杨倞认为书的
最后6篇,即从《大略》到《尧问》,或系其弟子所记。《荀子》总结和发展了先秦的哲学思想,对
西汉的经学产生过一定影响,如《礼记》、《韩诗外传》等有些内容即抄自《荀子》。
蒙恬(?~前210) 秦代名将,故里在蒙阴县联城乡边家城子村。唐代林宝《元和姓纂》及宋代郑
樵《通志》皆称蒙氏始祖主东蒙之祀而以蒙为氏。秦昭王时,蒙恬的祖父蒙骜离开齐国到秦国做官,
因战功显赫,官至上卿。公元前224(秦王政二十三年),蒙恬之父蒙武任秦裨将军,与王翦率军大破楚
军。第二年,他又率军攻灭楚国。蒙恬因有这样的家世得为秦将,于公元前221年(秦政二十六年)攻破
齐军,被擢为内史。秦并六国后,蒙恬率兵30万击退匈奴,收复河南地(今内蒙古自治区河套一带),
又修筑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以保护北方农业区域。终秦始皇之世,蒙恬一直驻守那里,
使匈奴不敢南犯。二世即位,蒙恬遭赵高陷害,被二世下诏赐死。崔豹《古今注》载:恬作笔,“以
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所谓苍毫。”说明他曾改良过毛笔。《隋书·乐志》载:“筝,十
三弦,所谓秦声,蒙恬所作者也。”由此可见,蒙恬是筝的发明人。
后苍 生卒年不详。一作后仓,字近君。西汉经学家。东海郯(今郯城县)人。后苍先后从鲁国经
学家夏侯始昌、东海郡人孟卿学“今文经”,精于《诗》、《礼》,被授予博士,并担任西汉九卿之
一的少府。
后苍受《诗》于夏侯始昌,再传授给翼奉、萧望之、匡衡。后来翼奉官至谏大夫,萧望之为前将
军、光禄勋,匡衡为丞相。匡衡传《诗》于琅琊郡人师丹、伏理。师丹官至大司空,伏理任高密王太
傅。由是《齐诗》有翼、匡、师、伏之学。
后苍研究《诗》的著作有《齐后氏故》20卷、《齐后氏传》39卷,俱著录于《汉书·艺文志》。
这些著作至三国时均亡佚。
西汉最早传授古代《仪礼》的是鲁国人高堂生。高堂生,字伯,官博士。他以17篇专供士大夫阶
层施行的有关典礼仪节的书,传授弟子。这17篇当时被称作《礼经》,为《五经》之一。瑕丘(治所
旧址在今山东兖州市东南)人萧奋受礼于高堂生,官至淮阳太守。萧奋传《礼》于东海人孟卿,孟卿
复传于后苍。后苍对《礼经》作了较多的论述和解释。宣帝朝,他在未央宫曲台校书时,说《礼》数
万言,名为《后氏曲台记》,《汉书·艺文志》记为《曲台后仓》,共9篇,已佚。
后苍以《礼》授沛县(治所旧址在今江苏沛县东)人闻人通汉,梁郡(治所旧址为今河南商丘市)人
戴德、戴圣,沛县人庆普。宣帝时戴德、戴圣、庆普皆立为博士。戴德选编了有关仪礼的各种论著85
篇,被称为《大戴礼记》,今残。戴圣选编49篇,被称为《小戴礼记》,即今本《礼记》。闻人通汉、
戴圣都参加过宣帝亲自主持以讲论《五经》异同为内容的“石渠阁议”。
后苍对儒家经典《孝经》也颇有研究。《孝经》是论述封建孝道、宣传宗法思想的一部书,汉代
列为儒家七经之一。当时传《孝经》的有五家,后苍是其中一家。他解释《孝经》的著作《后氏说》,
记于《汉书·艺文志》。
孟喜 生卒年不详。字长卿。今文《易》学“孟氏易”的创始人。西汉东海郡兰陵县(今苍山县
兰陵镇)人。出身于经学世家。父亲孟卿,治今文《礼》、《春秋》,同郡人后苍、疏广都是他的弟
子。《后氏礼》、《疏氏春秋》和他有渊源关系。孟卿因《礼》和《春秋》过于繁杂,不肯授孟喜,
而使他跟田王孙学《易》。
据《史记》、《汉书》的《儒林传》记载,汉代最早传《易》的是田何,田何授丁宽,丁宽授田
王孙,田王孙授施雠、孟喜、梁丘贺。汉代今文《易》学有施(雠)、孟(喜)、梁丘(贺)、京(房),宣帝
和元帝时先后立于学宫。其中京房受《易》于焦延寿,焦延寿自称问《易》于孟喜。
孟喜开创的“孟氏易”属象数派。他以六十四卦分配气候,以卦气阴阳灾异讲《易》。《汉书·
艺文志》录有施、孟、梁丘三家辑《易经》12篇,包括《上经》、《下经》和《十翼》,《孟氏京房》
11篇,《〈灾异〉孟氏京房》66篇,《章句》孟氏2篇。原书于唐朝以后皆失传。唐陆德明《经典释
文》及后人训解的唐李鼎祚的《周易集解》间有引用。清马国翰有辑佚《周易孟氏章句》2卷,收入
《玉函山房孟氏辑佚书》;黄奭《汉学堂》丛书、孙堂《汉魏二十一家易注》亦有辑录。惠栋的《易
汉学》对他的《易》说有所阐发。
孟喜早年举孝廉,担任过郎、曲台署长,后因病免官,复任丞相掾。有人曾推荐他任博士,汉宣
帝因为他“改师法”而不擢用。孟喜的弟子有东海郡人白光和沛县人翟牧,二人皆为博士。因此《易》
有翟、孟、白之学。
王吉(?~前48) 字子阳,西汉经学家。初居琅琊皋虞(治所旧址在今即墨东北),后迁居临沂(今临
沂市白沙埠镇诸葛城)都乡南仁里。王吉少年时好学,兼通《诗》、《书》、《礼》、《易》、《春
秋》等《五经》。被称为“有书无师”的《邹氏春秋》,王吉亦能理解。西汉时,《论语》分齐、鲁
两家。传《齐论》的有王吉、宋畸、贡禹、五鹿充宗、庸生,“唯王阳(即王吉)名家”。王吉以《诗》、
《论语》教授弟子,宣帝时被征为太常博士。
王吉重视封建道德并身体力行,班固《汉书》把他和贡禹等列入“以礼让进退”一类人物。王吉
少年时在长安学习,东邻的一棵大枣树,有的树枝伸入他的庭院中。有一次妻子摘取枣子给王吉食用,
王吉很恼怒,便离弃了妻子。东邻得知此事,要砍伐枣树,被人劝止,并请王吉迎还妻子。当时人们
称:“东家有树,王阳妇去;东家枣完,去妇复还。”
开始王吉举孝廉,担任郎,继任主管兵器房的少府属官若卢右丞,擢为云阳县令。被举为贤良后,
汉昭帝使其担任昌邑王刘贺的国中尉。刘贺是汉武帝的孙子,喜好游猎,行为没有节制。王吉恳切劝
谏,刘贺虽不采纳,但为他的“忠心”所感动,下令赐给他牛肉500斤,酒5石,脯5束。
前74年(元平元年),汉昭帝去世,执政的大将军霍光定策,迎立刘贺为皇帝。王吉劝刘贺对霍光
要“事之敬之,政事一听之,大王垂拱南面而已”。刘贺没有采纳他的建议,赴京之后,不是抚慰迎
立他的霍光等大臣,却把原昌邑国的一班官吏全部封了官,再加上他行为上的放纵淫恣,触怒了霍光,
因此登上皇帝宝座只有27天,便被霍光借皇太后的旨意赶下了台。昌邑国的群臣200余人,也以不能
举奏刘贺的过失和辅佐不尽职而被诛杀,只有王吉和郎中令龚遂,因为忠直并几次劝谏刘贺向善而免
于死罪。
宣帝时,王吉被起用为益州刺史,因病离官。又被征召入京,任博士、谏大夫。在任期间,曾几
次上书言事,指责官吏治民注重刑法,建议“述旧礼,行王制”;废除“任子”之令,“明选求贤”;
对外戚和故人,不宜使他们居高位等。宣帝认为他的进言迂阔,因此不甚宠信。王吉不得志,遂称病
回到故乡。
王吉居官清廉,从不积蓄经营财产,调迁官职时,随身所携不过一囊衣物,而无金银锦绣等资财。
他离官家居,亦布衣蔬食。前48年(初元元年),汉元帝听说王吉、贡禹通晓经学,行为高洁,派遣使
者赴其家乡征召他们入朝,因王吉病死作罢。
萧望之(约前110~前47) 字长倩。西汉大臣。东海兰陵(今苍山县兰陵镇)人,后迁杜陵(今陕
西西安东南)。其家世代业农。萧望之少时好学,治今文经《齐诗》,师事同县经学家后苍近10年,
复被举荐到京师从太常受业,被立为博士。后从夏侯胜习《论语》、《礼》,颇得京师诸儒的称颂。
宣帝即位之初,大司马大将军霍光专制朝政。霍光的长史丙吉向他荐举萧望之、王仲翁等儒生。
霍光规定,接见时须先对他们露体搜身。萧望之不愿受辱,未被录用。过了3年,萧望之应试,射策
中甲科,被举为郎,担任小苑东门候。当时王仲翁已为光禄大夫、给事中。一次,他经过小苑东门,
对萧望之说:“你不肯随波逐流,落得在这里守门。”萧望之答:“各从其志。”
前68年(地节二年),霍光去世。他的亲属仍居朝廷重要官位,横行跋扈。第二年,萧望之上疏建
议汉宣帝亲自处理政务,举用贤才为腹心,并要考察官吏的政绩和才能,督勉其克尽职责,杜绝奸邪,
废除私权。汉宣帝早就对霍家势力的威胁感到如“芒刺在背”,萧望之进言正合其意,当即授他为谒
者,留在宫中,掌管处理臣下的奏疏。一年中萧望之三次升迁,进丞相司直。
地节四年,霍氏集团因谋反被诛灭。萧望之出为平原太守,后累官至大鸿胪。前59年(神爵三年)
进为御史大夫。前57年(五凤元年),匈奴内乱,萧望之劝汉宣帝“遣使者吊问,辅其微弱,救其灾患”,
使其称道“中国之仁义”。宣帝依其言,派兵帮助呼韩邪单于统一其国。匈奴与汉保持了良好的关系。
翌年,萧望之因上书非议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并称丞相丙吉不胜其任,引起汉宣帝的不悦;又因使其属
吏头戴法冠为其妻导车,有的属吏为其家处理买卖事物,贴补其家钱10万余,被左迁太子太傅。
萧望之虽遭降职,仍受宣帝重用。前51年(甘露三年),宣帝诏令将萧望之等11位“著有功德、知
名当世”的大臣,图像于麒麟阁。同年,又诏令萧望之等在未央宫北面的石渠阁讲论《五经》异同,
由萧望之“平奏其议”,汉宣帝亲自裁定评判,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石渠阁会议”。前49年(黄龙
元年),汉宣帝死。死前召萧望之与侍中史高、太子少傅周堪托以后事,并拜萧望之为前将军、光禄
勋。太子奭即位(即汉元帝),因萧望之和周堪原为太子师傅,甚受尊重。萧望之又荐举散骑、谏大夫
刘更生(后更名刘向)为给事中,与侍中金敞共同拾遗左右。四人共心谋议,对朝廷大政多所匡正。
宦官中书令弘恭、仆射石显,早在汉宣帝时即在朝中用事,颇为汉元帝信任。他们久典枢机,明
习文法,又与外戚史高相表里,屡次阻挠萧望之施政的奏议。萧望之认为中书乃政事的根本,建议勿
用宦官, 改由士人担任, 因此,萧望之与史高、弘恭、石显之间矛盾激化。弘恭、石显诬告萧望之
“与周堪、刘更生结为朋党,专擅权势,为臣不忠,诬上不道”,建议“由谒者召致廷尉”。糊涂的
汉元帝不懂得“谒者召致廷尉”就是下狱,当即诏准。后明白了此事,又受史高的怂恿,收取了萧望
之的前将军、光禄勋印绶,免周堪、刘更生为庶人。不久,汉元帝后悔,诏赐萧望之为关内侯、给事
中,正要倚为丞相,弘恭、石显又利用萧望之之子萧伋上书为父申辩事,诬告萧望之不悔过服罪,教
子上书,诿过于天子,并请将其下狱。元帝诏准。石显等急发执金吾车骑围萧望之府邸。萧望之仰天
叹曰:“吾尝备位将相,年逾六十,老入牢狱,不亦鄙乎!”乃服毒自杀。元帝为此罢饭哀泣,命其
子萧伋嗣其爵。
萧望之有赋4篇,著录《汉书·艺文志》,今佚。
疏广 生卒年不详。字仲翁。西汉大臣。东海兰陵(今苍山县兰陵镇)人。少年时好学,通晓《春
秋》。家居教授经书,有的从很远的地方来跟从他受业。疏广被朝廷征召为博士,授光禄勋的属官太
中大夫。前67年(地节三年)四月,汉宣帝立长子刘奭为太子,疏广先后为太子少傅、太傅。
疏受,字公子。疏广之侄。初被郡吏举为贤良,征召入朝任太子家令。他为人恭谨,恪守封建礼
法,机敏而善于应对。有一次,宣帝到太子宫,疏受参与迎谒应对。在酒宴上,他举杯祝寿,举止娴
雅,言语、礼貌都很得体。宣帝对他颇有好感,不久,便以他为太子少傅。
当时,太子的外祖父、平恩侯许广汉认为太子才9岁,年龄太轻,建议宣帝命自己的弟弟中郎将
许舜监护太子家。宣帝征求疏广的意见。疏广说:“太子是国储副君,他的师、友必须是天下的英俊
之士,不应当单单和外家许氏亲近。况且太子自有太傅、少傅,官属已备,如果再使许舜监护太子家,
是向天下人宣示太子浅陋, 而不是宣扬太子的德行。 ”宣帝将他的见解告诉了丞相魏相。魏相说:
“此非我等所能及。”由此,疏广更受器重,曾数次受到宣帝的赏赐。
疏广、疏受尽心尽意辅佐太子。太子朝见皇帝时,太傅在前,少傅在后,朝臣感到他们很荣耀。
过了5年,刘奭已经12岁,通晓《论语》、《孝经》。有一次,疏广对疏受说:“老子说:‘知足不
辱,知止不殆。’又说:‘功遂身退,天之道。’现在我们做了俸秩为二千石的官,可以说是官成名
立, 此时如不引退,恐怕有后悔的时候。我俩一起辞官回乡,安度晚年,不是很好吗? ”疏受说:
“我听从您的意见。”于是两人称病要求辞官,宣帝批准他们的请求,赐给黄金20斤,太子又赠给50
斤。离京之日,公卿大夫和亲戚朋友,在京城东郭门外设宴为他们饯行,送行的车子有数百辆。道路
上观看的群众都赞叹说:“贤哉二大夫!”有的并掉下眼泪。
疏广回到家乡,日日令家人设酒席,宴请族人和故旧宾客。过了一年多,黄金即将耗尽,一位老
人接受疏广子孙的委托,劝疏广为子孙再增置一些田宅。疏广说:“家里现有的田地,子孙勤劳耕种,
足能供给衣食,要是再增置田舍,只能养成子孙的怠惰。‘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富有,往往召致人们的怨恨。我不愿使子孙增加他们的过错而召致人们的怨恨。再说,黄金是皇帝惠
养老臣的,我与宗族乡党共同享受这种恩赐,以尽天年,不是很合理吗?”一席话,说得族人心悦诚
服。后来,疏广、疏受都以寿终。
于公 生卒年与名字不详,“公”是人们对他的尊称。东海郯(今郯城县)人。丞相于定国之父。
先后担任过县狱吏、郡决曹掾。执法严正,断案公平。由他判决的案件,当事人都无怨言。郡中人在
他活着的时候就为他立祠,表示崇敬,称作于公祠。
据刘向《说苑·贵德》记载:当时东海郡有一个孝妇,年纪轻轻便死了丈夫,又无儿子,在家奉
养婆母十几年。婆母几次劝她改嫁,都被婉拒。婆母对邻人说:“孝妇侍奉我很勤苦。我不忍心长久
地牵累她。”不久,便自缢身死。婆母的女儿到县署控告孝妇,说她杀死自己的母亲。县吏逮捕孝妇
加以讯问,孝妇如实说明情况。县吏认为她不肯招认,便施行酷刑,孝妇受刑不过,只好诬服,被定
为死罪。判决文书移送东海郡后,于公认为孝妇奉养婆母十几年,孝名远扬,她不会杀人。太守不听。
于公几次争辩无效,便抱着判决文书大哭一场,借口有病而离官。太守将孝妇处死后,郡中大旱3年。
后来新任太守到郡,询问天旱的原因,于公乘机附会说:“孝妇本来不应判死刑,前太守固执地冤杀
她。天旱大概是因此而发生的吧!”新任太守便命令杀牛设祭,亲自旌表她的孝行。碰巧,天下大雨,
当年得到了好收成。从此郡里人更加敬重于公。
以上记载,被班固收进《汉书·于定国传》里。晋干宝《搜神记》对东海孝妇的故事又增加了这
样一个情节:“孝妇名周青。青将死,车载十丈竹竿,以悬五幡。立誓于众曰:‘青若有罪,愿杀,
血当顺下;青若枉死,血当逆流。’既行刑已,其血青黄,缘幡竹而上标,又缘幡而下云。”在元代,
于公和东海孝妇的故事,又被加工创作成艺术作品。剧作家王实甫、梁进之都曾写过《于公高门》杂
剧, 对于公进行了歌颂。 关汉卿更根据东海孝妇故事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创作出激动人心的悲剧
《窦娥冤》。
于定国(?~约前40年前后) 字曼倩。西汉大臣。东海郯(今郯城县)人。早年跟父学法。父亲死后,
他相继担任县狱吏、郡决曹掾、廷尉史。有一次,他与御史中丞从事一起处理案件,表现出很高的才
能,被举为侍御史,复迁御史中丞。
前74年(元平元年),汉昭帝死,汉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立为皇帝。他在位仅27天,便因行为放
纵、生活奢靡淫乱,被大将军霍光建议废掉,改立刘恂为皇帝(即汉宣帝)。宣帝诏令,凡昌邑王在位
期间,臣下对他的行为进行劝谏的,都越级升迁,于定国因此擢为光禄大夫、平尚书事,很得皇帝的
信任。几年后,改任水衡都尉,又超升为九卿之一的廷尉。
当时,士人和官吏都必须学习经书。于定国早年学法,此时便延师补学《春秋》。他对经师很恭
敬,手持经书,面向北对老师行弟子礼。对研究经学的士人也很谦虚,即使地位低下的,也都平等相
待,士人都称颂他。
于定国的主要政绩是执法严明,公正地处理了大批的疑难案件。他审理案件谨慎小心,详细调查,
直到真相大白才判决,对鳏、寡、弱者,尤为宽大。朝廷称赞说:“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于
定国为廷尉,民自以不冤。”
前51年(汉宣帝甘露三年),于定国代黄霸为丞相,封西平侯。当时珠崖郡(今海南岛东北部)山
南县起兵反汉,朝廷几次出兵未能平定。御史大夫陈万年主张发兵进击,于定国则坚持撤销珠崖郡。
元帝采纳了他的意见。于是珠崖郡自前110年(武帝元封元年)置郡以来,历时46年,至此被废。
西汉元帝时期,朝政日益腐败。列侯、郡守选拔孝廉、茂才时营私舞弊,选出的人多不称职。由
于土地兼并趋于严重,统治阶级的剥削,加上严重的天灾,农民已陷入水深火热的境地,关东地区有
的农民父子都不能互相养护,但官吏仍对其催缴田租,迫使一些农民铤而走险,起来劫掠大户,社会
秩序不稳。有些官吏上书言事,将此归咎于大臣。于是元帝两次责备丞相和御史大夫。于定国惶恐,
上书做自我检讨,归还西平侯印绶,并说自己病已危重,请求辞官回家。元帝批准了他的请求。在他
回家时,赐给他安车驷马,黄金60斤。死后谥号“安侯”。其子于永嗣西平侯爵,官至御史大夫,娶
宣帝长女馆陶公主刘施。
匡衡 生卒年不详。字稚圭。西汉大臣,经学家。东海承人,今苍山县匡王村为其故里。自幼好
学,家贫,靠受雇于人作工获取生活费用。晋葛洪《西京杂记》称,匡衡幼时勤学而无烛,便穿壁引
邻家烛光照明读书,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凿壁偷光”。又称,匡衡同县有一个名叫文不识的人,家富
且藏书甚多,匡衡自请为他作工而不要报酬,只是要求“愿得主人书而遍读之”。文不识颇受感动,
无偿地供应他所需要的经书。
匡衡和翼奉、萧望之跟后苍学《诗》。他对《诗》的造诣很深。太常诸儒互相谈论:“无说《诗》,
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匡衡的弟子最著名的有后来担任大司空的琅琊郡(治所为东武,旧
址在今诸城市) 人师丹和担任高密王太傅的伏理, 他们在宣帝时都立为博士,当时连同翼奉在内,
《诗》有翼、匡、师、伏之学。
匡衡经历宣、元、成三朝。宣帝主张霸道、王道杂治,不甚崇尚儒术,匡衡虽然经学影响很大,
却只担任过太常掌故和平原郡文学史等小官。元帝柔弱好儒,匡衡因“材智有余,经学绝伦”,受大
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史高的荐引,相继任郎中、博士、给事中,后迁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前37
年(建昭二年),升任光禄勋、御史大夫,翌年任丞相,封乐安侯。
元帝、成帝两朝,匡衡数次上疏,议论朝政得失并提出改进意见。元帝时,他鉴于官吏贪财贱义,
崇尚侈靡,民众受其影响,犯法者多,甚至出现“今日大赦,明日犯法”的现象,便上疏建议整肃吏
治,首先从京城长安做起,树立俭朴礼让的风尚,“减宫室之度,省靡丽之饰,考制度,修外内,近
忠正,远巧佞,举异材,开直言”,使“大化成”,“礼让兴”。后来他又劝谏皇帝遵守所定的行之
有效的制度,不要轻易改动,“以定群下之心”。
西汉从武帝时起,皇帝要分别到甘泉(今陕西淳化县境)泰畤和汾阴(今山西万荣县境)的后土祠祭
天、祭地。匡衡认为举行上述祭典时,所经郡县要修治道路,设置帷帐,供应用具物资,造成吏民困
苦烦费。因此他上书建议罢甘泉和汾阴祠,而在京城长安作南、北郊,南郊祭天,北郊祭地。同时,
建议废除一些滥设的祠,成帝都予以采纳,一定程度地减轻了民众的负担。
匡衡晚年境况凄惨。早在元帝时,宦官、中书令石显擅权,他曾想把自己的姐姐嫁给西域都护、
骑都尉甘延寿,遭到拒绝,因而对甘延寿怀恨在心。前36年(建昭三年),甘延寿和副校尉陈汤联合西
域各国攻破郅支城,斩杀曾杀害汉使者并侵陵西域各国的匈奴郅支单于,立了大功。作为丞相的匡衡
不秉公建议进行奖赏,却阿附石显,说甘延寿、陈汤假借朝廷名义,擅自兴师攻打郅支单于,不能加
封爵位。又说郅支单于是“逃亡失国,窃号绝域”,不是真正单于,甘延寿、陈汤不能按“捕斩匈奴
单于”论功行赏。在匡衡、石显的阻挠下,元帝只好封甘延寿为义成侯,陈汤为关内侯,食邑各300
户。成帝时,石显失权,匡衡为了避祸,急忙奏请追究石显的旧恶和他的党羽,但无济于事。司隶校
尉王尊劾奏匡衡“阿谀曲从石显,附下罔上”。匡衡惭惧,称病乞求致仕。前30年(建始三年),他的
儿子越骑校尉匡昌醉酒杀人,被逮捕入狱;匡衡又被揭露曾多取封地400顷,因此被废为庶人,后终
老于家。
诸葛丰 生卒年不详。字少季。西汉官吏。琅琊阳都(今沂南县砖埠乡)人。早年因通晓经学,任
琅琊郡文学史,以特立刚直闻名于时。前44年(汉元帝初元五年),琅琊人贡禹任御史大夫,引王吉为
属吏,又举荐诸葛丰为侍御史。不久,元帝擢他为司隶校尉。在任期间,对权贵和官吏的不法行为进
行纠举弹劾而无所避忌。京城吏民很畏惧他,传称“间何阔?逢诸葛”。意思是“为何长久未见面?只
因逢上诸葛丰,出了麻烦”。元帝对他的品行感到满意,加秩为光禄大夫。
当时侍中许章,自恃为外戚,骄奢淫佚,不守法度。有一次,他的宾客犯法,牵连到他。诸葛丰
正要上书弹劾,路遇许章私出,诸葛丰举节命令许章“下车”,欲将他逮捕。许章慌窘,驱车逃入宫
门,向元帝求情。诸葛丰亦随后赶到,将事情上奏。元帝偏袒许章,当即收取诸葛丰的“节”。汉朝
司隶校尉无节自此始。
此事发生之后,诸葛丰以谢罪的名义,上书表达自己的激愤。指责当时的官吏“苟合取容,阿党
相为,念私门之利,忘国家之政”。并言常想及时断奸臣之首,悬于都市,记录下他们的罪行,使四
方的人都了解作恶的下场,即使为此身死亦所甘心。他要求辞去司隶校尉,过清闲的生活。元帝不准。
由于诸葛丰严厉执法,一些权贵多次向元帝说他的坏话。后来,元帝借口他在春、夏季经常逮捕
审判犯人,不顺天时,将他降为城门校尉。诸葛丰对此不满,迁怒于光禄勋周堪和光禄大夫张猛。前
43年(永光元年)夏季气温低,石显和外戚许章、史高等借机陷害周堪、张猛,说是因他俩用事所造成。
诸葛丰以前曾几次在朝廷称誉周堪、张猛,这次却迎合石显等,上书告发周堪、张猛。他对周、张二
人的前誉后毁,触怒了汉元帝。元帝称他“毁誉恣意,不顾前言”,将他废为庶人。后终老于家。
薛宣 生卒年不详。字赣君。西汉大臣。东海郯(今郯城县)人。早年历任廷尉书佐、都船狱吏、
不其县丞。因为官廉洁,擢升为乐浪郡都尉丞。幽州刺史举他为茂才,调任宛句县令。前33年(竟宁
元年),大将军王凤听说他有才能,推举他为长安县令。因政绩显著并“明习文法”,诏补御史中丞。
西汉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的重要属吏之一,掌兰台图书秘籍和四方计簿,督率侍御史举劾公卿违
法事; 在朝外督率各部刺史, 监察郡国吏治。薛宣执法殿中,对部刺史和郡国守相的荐举和贬退,
“黑白分明”,由此知名,相继出任临淮和陈留太守,在郡“政教大行”。前24年(阳朔元年)试守左
冯翊,满一年因称职改为实授。
薛宣重视对官吏的管理和正确使用。左冯翊所属高陵县令杨湛和栎阳县令谢游皆贪污不法,狡猾
狂傲。前几任的左冯翊对他们几次进行审查,都因其进行恐吓和狡辩而作罢。薛宣到任后,一面对他
们在趋府谒见时优礼接待,一面暗中调查他们的罪行,逐条写于文书,交给他们。两人自知罪行严重,
自动离职。左冯翊的频阳县地当数郡要冲,商旅众多,县令薛恭仁孝但缺乏治理经验,社会秩序较乱;
粟邑县地处山区,民风淳朴,县令尹赏却是富有经验的能吏。薛宣便奏请将二人对调,结果两郡都治
理得很好。薛宣从不插手下属所管辖的事务。发现问题后,即交有关官吏自己处理。属吏对此“亦喜
亦惧”,增强了他们的责任心。
薛宣爱护官吏。汉朝规定,“夏至”和“冬至”两日,官吏不处理公务,称为“休吏”。贼曹掾
张扶有一次在“休吏”日仍坐衙办公,薛宣动员他回家跟妻子团聚,与邻里共娱乐。因此,属吏都称
颂他。
薛宣任左冯翊4年,境内安定,吏民乐业,改任九卿之一的少府。前20年(鸿嘉元年)正月,擢任御
史大夫。四月,任丞相,封高阳侯。薛宣初登相位,缺乏经验,官吏讥讽他处理政务烦碎,无大体。
汉成帝崇尚经学,薛宣经术浅,成帝也轻视他。当时,统治集团腐败奢靡,加重农民负担。广汉郡爆
发了由郑躬领导的农民起义,薛宣派属吏前往镇压失败。前15年(永始二年)邛成太后(宣帝王皇后)去世,
有关官吏借治丧之机赋敛财物,成帝借机免除了薛宣的丞相和高阳侯。二年后,经丞相翟方进举荐,
复爵高阳侯,加宠特进、给事中,视尚书事。前8年(绥和元年),外戚淳于长犯法被处死,薛宣因与淳
于长交往密切,再次被罢官。第二年,复因其子右曹侍郎薛况伤害博士、给事中申咸,被废为庶人,
归故乡郯县,终老于家。
吕母(?~22) 农民起义领袖。西汉琅琊海曲(今日照市区)人。吕母为当地富有女子,资产达数百
万钱。其子吕育,在县任游徼,因事被县令冤杀。吕母怨恨县令,秘密筹划为子报仇。她经营酿酒、
卖酒,得钱即购买衣服和刀剑等武器。年轻人沽酒,可以赊账,从不计较价钱;对生活困难的,还周
济他们衣物。后来家资渐渐耗尽,年轻人商量偿还他的欠债,吕母含泪说:“我经营酒业不为求利,
而是藉此结交诸君。县令横暴,冤杀我子,我想为他报仇,希望诸君哀怜并帮助我。”人们为她的壮
志所感动,很快聚集起几百人。
吕母带领年轻人转移到附近一个海岛,招收各地逃亡来的农民,队伍发展到几千人。17年(新莽
天凤四年),吕母自称将军,率众返回,攻破海曲县城,捉住县令。一些县吏求情,要吕母宽恕县令。
吕母断然拒绝,说:“县令冤杀我子,杀人者应处死,你们求什么情!”于是杀死县令,携其头到儿
子墓前祭奠。然后率众返回海岛。22年(地皇三年),吕母病死,所部分别参加了赤眉、青犊、铜马等
起义军。
刁子都(?~26) 一作力子都、刀子都。新莽末年农民起义领袖。东海郡(治所在今郯城县)人。18
年(新莽天凤五年),在家乡聚集农民起义,活动于徐州、青州一带,队伍发展到六七万人。更始政权
建立后,刁子都派使者到洛阳表示归顺,被任为徐州牧。24年(更始二年),大司马刘秀巡行河北时,
为王郎军所迫,困于信都(治所旧址为今河北冀县),曾想投奔刁子都和城头子路(即农民起义领袖爱曾)
军,虽经任光劝阻作罢,但仍传檄各地,伪称率刁子都、城头子路两部百万众,使附近各县相继归顺。
后刁子都为部属所杀,所部与其他起义军聚于檀乡(今山东兖州东北),称檀乡军,首领为茌平(今山东
茌平县西南高垣墙村)人董次仲。
樊崇(?~27) 字细君。新莽末年农民起义领袖。琅琊郡(今诸城市)人。西汉末年,土地兼并剧烈,
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王莽篡位后,推行复古改制,更加重了农民的苦难。18年(新莽天凤五年)樊崇在
莒县发动起义,聚众百余人,转入泰山郡,很快发展到万余人。与此同时,琅琊东莞(今沂水县)人逄
安,东海临沂(今临沂市白沙埠镇境内)人徐宣、谢禄以及同郡人杨音,分别发动起义,合计数万人。
这些起义军与樊崇部合并,声势浩大。他们向东经莒县转战姑幕(治今安丘县南),击破新莽探汤侯田
况,消灭万余人,还驻泰山郡南城县(治今平邑县魏庄乡),进行休整。他们没有文书,不设旌旗、号
令,编制也不严密。军中最尊者称“三老”,次者称“从事”,再次者称“卒史”,首领互相之间称
“巨人”。对部队只以言词相约束,规定“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为了在与新莽军作战时容易区
别敌我,令全军兵士都把眉涂成赤色,因此号称“赤眉”。
22年(新莽地皇三年)春,樊崇率部经过一年多的战斗,打败了由太师羲仲景尚和更始将军护军王
党率领的前来进剿的新莽军队,杀死了景尚。接着又迎战新莽太师王匡和更始将军廉丹率领的十余万
进剿大军。这年冬季,双方在无盐的成昌聚(今山东东平县境)进行决战,新莽军大败,死亡万余人,
王匡逃走,廉丹战死。由于赤眉纪律严明,深受民众拥护。此后,赤眉军在莒县收编了原来吕母领导
的部分起义队伍,接着向西南进军,相继攻克鲁城(今山东曲阜市)、濮阳等城邑。
地皇四年,在荆州一带的新市、平林、下江等农民起义军和没落贵族、豪强地主刘縯、刘秀领导
的舂陵兵,拥立刘玄为皇帝,国号汉,改元更始,派人到赤眉军招降。樊崇听说汉朝“复兴”,便将
部队留在濮阳,亲自带领二十余首领赴洛阳,向更始表示愿意受其节制。更始毫无诚意,只封他们为
列侯,但不封国邑。樊崇等又返回濮阳军营。第二年,更始由洛阳迁都长安。樊崇率军入颍川(治所
阳翟,今河南禹县),将军队分为二部:樊崇、逄安率一部,另一部由徐宣、谢禄、杨音率领,分别
取道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陆浑关(今河南嵩县东北)西进,会师弘农(今河南灵宝县北)。在此将部队
进行整顿:全军共编30个营,每营1万人。营置三老、从事各一人。25年(更始三年),赤眉军打败前来
抵抗的更始丞相李松率领的大军,消灭其3万人,进至郑县(今陕西华县),拥立刘盆子为皇帝,国号仍
为汉,年号为建世。徐宣任丞相,樊崇任御史大夫,逄安、谢禄分别为左、右大司马,杨音等为列卿。
九月,赤眉军攻入长安,刘玄投降,更始政权灭亡。
赤眉军首领中只有徐宣曾做过狱吏,樊崇等都不识字,缺乏政治经验。入长安后,军队没有严密
的组织纪律,有的相互辩斗,有的掳掠。长安粮尽,樊崇等焚烧宫室街市,收载宝物,出城而西,掳
掠关中诸城邑。后又发掘长安附近诸皇室陵墓,收取宝货。关中豪强地主纷纷筑营堡,坚壁自守,抗
御赤眉军。赤眉军无粮,被迫放弃长安东归。25年(更始三年)六月,刘秀控制了河北地区,在鄗(今河
北柏乡县北)南称帝,国号汉,史称东汉。十月,迁都洛阳。26年(东汉建武二年),刘秀一面派冯异为
征西大将军,与大司徒邓禹共击赤眉军,一面在宜阳(今河南宜阳)设重兵堵截。27年正月,赤眉军在
湖县击败东汉军队,消灭其三千余人,邓禹和冯异各率少数兵士逃走。闰正月,冯异设计在渑池打败
赤眉军,樊崇率部东走宜阳,正遇刘秀大军严阵以待,被迫投降。当年夏,樊崇、逄安谋划再次起义,
被东汉朝廷处死。
卫宏 生卒年不详。字敬仲。东汉儒者。东海郡(治所在今郯城县)人。少年时,与河南的郑兴俱
爱好古学。早年跟从九江人谢曼卿学《毛诗》,作《毛诗序》。
后来,卫宏又跟大司空杜林学《古文尚书》,作《古文尚书训旨》。东汉光武帝时,朝廷以为议
郎,累官至给事中。卫宏撰赋、颂、谏7首。又集西汉杂事,作《汉旧仪》4篇。《汉书》、《后汉书》
注,引用颇多。后人为别于应劭的《汉官仪》,因增字称《汉官旧仪》。原书已佚。今本为清修《四
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辑出,为1卷,后增补遗1卷。有孙星衍校辑本。
王良 生卒年不详。字仲子。东汉官吏。东海兰陵(今苍山县兰陵镇)人。少年时好学,研习西汉
夏侯建开创的今文尚书“小夏侯学”。新莽时,卧病在家,教授学生千余人。
27年(东汉建武三年),朝廷征为谏议大夫。后来,又征拜太中大夫。
建武六年,接替宣秉为大司徒司直。在位谦虚俭朴,妻子和孩子留在兰陵故乡,从不到官舍,家
中盖的是布被,使用的是粗糙的瓦器。司徒史鲍恢因事到东海郡,顺便到王良家探望,遇其妻子身穿
布裙、抱着一捆柴草从田野回来。鲍恢对她十分敬佩,急忙下拜,由衷地赞叹。此事传出,“闻者莫
不嘉之”。
王良后来因患病离官回家。过了一年,朝廷再次征召他做官。他到达荥阳时,病势转剧,已不能
继续前行,便去访问那里的一位友人。友人拒不接见,使人传话说:“你没有忠言奇谋而取得高官,
为什么不惮烦地来往奔走啊!”王良听后十分惭愧。从此以后,朝廷几次征召,他都称病拒绝。后来
皇帝派人带着“玄纁”礼物征聘他,他也没有应聘。有一次光武帝刘秀到兰陵,遣使者去看望王良,
他已病得不能回答问话。刘秀嘉其廉,下诏免除其子孙徭役。
刘洪(约130~196) 字元卓。东汉末年天文学家、数学家。泰山蒙阴(今蒙阴县)人。为东汉鲁王刘
兴的后裔。早年好学,博览六艺群书,尤精于天文、数学,其计算技巧被当时誉为“举世无偶”。汉
桓帝延熹年间(158~166),应太史令征召赴京城洛阳,被授予郎中,后迁常山国长史。173年(汉灵帝熹
平三年),他将研究创制的《七曜术》上呈朝廷,引起太史部的重视。不久因父亲去世离官。
刘洪守丧期满后,再度进入仕途,任常山国上计掾。后来,复被征召入京任郎中。当时,议郎蔡
邕正在东汉宫廷的藏书中心南宫东观续补《汉记》(后称《东观汉记》)。178年(光和元年),他在着手
编写其中的《律历志》、《天文志》时,建议朝廷让刘洪和他合作。在工作中,蔡邕擅长文章,刘洪
精于历算, 两人珠联璧合, 共同撰成《律历志》,其中的许多资料后来都被晋司马彪收入他所撰的
《续汉书·律历志》中。
就在蔡邕和刘洪合撰《汉记》的《律历志》、《天文志》的当年,蔡邕为宦官程璜诬陷,流徙朔
方,《汉记》的补续因此中断。刘洪离开东观,改任谒者,转补城门校尉所属的谷成门候,掌管洛阳
城十二城门之一的谷门的守卫。 任职期间,他曾两次被召参与天文、历法问题的评断和审核。179年
(光和二年),万年公乘王汉撰《月食注》上呈朝廷,尚书召刘洪配合太史令刘修进行了审核;第二年,
太史舍人张恂与宗诚对月食的推断不一致,太常就耽便组织刘洪等人在太常府听取了两人的答辩并进
行了评议。刘洪都提出了正确的意见,被朝廷所采纳。
没有多久,刘洪出任会稽郡东部都尉。后来,调东莱郡担任曲城侯国的相。在担任地方官吏期间,
“政教清均,吏民畏爱,为州郡所礼异”。大约从光和初年开始,刘洪根据以前研究积累的成果,又
经过十几年的观测和计算,创制了《乾象历》。《乾象历》是中国第一部传世的引进月球运动不均匀
性理论的历法。东汉以前,中国的历法都是把月行的速度当作不变的常数,以朔望月的周期来算“朔”
(月球与太阳的地心黄经相同的时刻。 中国古代历法把朔日作为一个朔望月的开始) ,这样算出来的
“朔”,后来称作“平朔”。东汉时人们发现了月亮运动的不均匀性,就设法对“平朔”加以修正,
以求出真正的“朔”,称为“定朔”。刘洪在《乾象历》中首次提出这方面的修正算法。他实测得一
个近点月 (月球运行从近地点再至近地点) 内月球每天实际运行度数和平均运行度数之差,由此可从
“平朔”推求“定朔”。这种方法长期为后世所沿用。他在推度日食、月食的时候,就采取了“定朔”
的方法。《乾象历》还把回归年的长度由当时通行的《四分历》的365.25日减为365.2462日。朔望月
的长度也由《四分历》的29.53085日降低为29.53054日。这两个数值都比前代历法精密。《乾象历》首
次得出白道和黄道约成古度6°1′的交角。 它测出的近点月的长度为27.55476日, 和现在的测值
27.55455日相差甚微。
196年(献帝建安元年),东汉著名经学家郑玄跟刘洪受《乾象历》,认为此历“穷幽极微”,对其
进行了注释。当时社会动乱,《乾象历》未能行用,但它的影响很大。三国魏黄初年间,魏国准备改
历,太史丞韩翊造《黄初历》,朝廷恐其不精确,令与《乾象历》互相参校,历时3年多。当时徐岳
因肯定《乾象历》,曾与韩翊就日食月食等5个问题进行辩论。徐岳,字公河,东莱郡(今龙口市黄城
镇东南) 人, 东汉末和三国时的历算学家,早年曾跟刘洪受业。在三国吴孙权称帝之前,徐岳又将
《乾象历》传授给吴国尚书阚泽。阚泽极为欣赏,亲自解注。在他的建议下,吴国于黄武二年(223年)
正月废《四分历》,改用《乾象历》,一直到280年(晋太康元年)吴国灭亡为止。
刘洪的另一重大贡献是他对珠算的改进和推广。“珠算”一词最早见于徐岳的《数术记遗》(收
入《津逮秘书》第四集第二十七册)。书中记载:徐岳有一次“于泰山见刘会稽”,刘会稽“博学多
闻,遍于数术”,便跟他受业。刘会稽传授给他的“隶首注术,乃有多种”,而“其一珠算”。这里
所说的刘会稽便是刘洪,因他曾任过会稽郡东部都尉。文中提到的“隶首”是传说中黄帝之臣,曾作
过算数。“隶首注术”即指有关数学的理论和方法的书。有人将刘洪称作中国珠算早期的奠基人之一,
是有道理的。刘洪晚年进为山阳太守,死在任上。
羊续(142~189) 字兴祖。东汉官吏。泰山南城(今平邑县魏庄乡南武城)人。羊续的七世祖为二千
石卿校。祖父羊侵,汉安帝时为司隶校尉。父羊儒,桓帝时为太常。羊续因系“忠臣子孙”,拜郎中,
后辟为大将军窦武的佐吏。168年(汉灵帝建宁元年),窦武欲杀宦官曹节、王甫等,曹节矫诏杀窦武、
陈蕃。此后,汉灵帝大兴党狱,羊续受牵连,被禁锢十余年。179年(光和二年)党禁解,羊续复被辟为
太尉府的佐吏,四迁为庐江太守。184年(光和七年)黄巾起义军攻舒县,羊续征调20岁以上的男子组成
武装部队,将其镇压。后又镇压了安风县戴风领导的起义。羊续只杀其首领,其余皆发给农具,使参
加农业生产。
186年(中平三年)江夏郡赵慈率兵反叛,杀南阳太守秦颉,攻占6个县。汉灵帝以羊续为南阳太守。
羊续赴任时,穿着破旧衣服,由童子一人陪伴,历经各县,观察、询问情况,搜集有关风俗民情的歌
谣,而后才进入郡治所的府邸。他对官吏的贪、廉和欺压百姓的情事基本掌握,并加以处理,吏民惊
悚。接着发兵配合荆州刺史王敏,攻灭了赵慈的叛军,杀死赵慈,宽宥了投降的兵士。羊续宣布了朝
廷的法令,为民兴利除弊,百姓欢服。
当时南阳的权贵豪富之家,崇尚奢靡,羊续颇为反感。他以身垂范,衣着朴素,饭食粗劣,乘羸
马败车。郡丞曾进献他生鱼,羊续悬于门庭。郡丞后又献鱼,羊续乃取所悬之鱼给他看,以杜绝其巴
结讨好的心意,郡丞不再送鱼。后来,羊续的妻子带着孩子到南阳郡府,羊续不接纳。其妻到其住舍
察看,只有布被、旧短衣和几斛小麦。
中平六年,汉灵帝欲以羊续为太尉。东汉时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凡拜“三公”的,都
要向朝廷的少府东园缴纳很多礼钱,朝廷并亲派使者催督此事。这种使者称为“左驺”。对这种使者
还要欢迎礼敬,赠赂大量的财物。羊续在使者到来时,却叫他坐在单席上,拿出一件旧棉袍子给他看,
说:“我所储存的,只此而已。”“左驺”回朝陈述了经过,汉灵帝很不高兴,不让他为太尉,改拜
九卿之一的太常。羊续未及成行病死,遗言薄葬,不接受朝廷给予的助葬财物。
刘虞(?~193) 字伯安。东汉大臣。东海郯(今郯城县)人。为光武帝刘秀之子东海恭王刘强的后裔。
祖父刘嘉,官至光禄勋。父刘舒,任过丹阳太守。刘虞早年举孝廉,任幽州刺史,附近少数民族如鲜
卑、乌桓、夫馀、秽貊等,受其德化,都按时向东汉朝廷朝贡。184年(汉灵帝中平元年),黄巾起义,
攻破冀州诸郡。起义军被镇压后,刘虞被起用为甘陵国(今山东临清东南)相,他安抚经过战乱的百姓,
劝导生产,生活上蔬食俭约以为下属表率。后迁宗正。
东汉灵帝中平四年,原中山国相张纯、泰山太守张举联合乌桓大人丘力居反叛,劫掠蓟中,杀护
乌桓校尉箕稠等地方官吏。张举自称天子,张纯称弥天大将军、安定王,聚众十余万。翌年,朝廷以
刘虞为幽州牧,督讨张举。丘力居听说刘虞到来,于中平六年率乌桓部归降,张举、张纯逃往塞外。
张纯后被部属王政所杀,携人头到幽州投降。汉灵帝派使者拜刘虞为太尉,封容丘侯。
幽州邻接少数民族地区,地僻民穷。刘虞除留降虏校尉公孙瓒领1万人驻右北平保卫边境外,撤
销了所有驻军,以减轻民众负担。他以身作则,厉行节约,“食无兼肉”,衣着破旧;劝导百姓种田
养蚕,开发渔阳的盐、铁资源,并开放上谷关市,与少数民族进行贸易,经济有了很大发展,谷价每
石仅30钱,百姓安居乐业。青、徐二州来此避难的达百万余口,刘虞皆加以收留、安置。190年(初平
元年)四月,汉献帝以刘虞为太傅,因道路不通,诏命不能到达,刘虞仍守幽州。
初平二年正月,冀州刺史韩馥、渤海太守袁绍等因汉献帝年幼,又受董卓挟制,商定立刘虞为皇
帝,并派乐浪太守张岐为使,请刘虞接受尊号,被刘虞严词拒绝。不久,汉献帝秘密派刘虞之子刘和
由长安到幽州,通知刘虞派兵迎车驾东归洛阳,以摆脱董卓的控制。刘虞使刘和率军西上。公孙瓒因
对刘虞存有嫌隙,秘密派人到南阳,劝后将军袁术收编刘和的军队,因此,刘虞与公孙瓒之间的矛盾
激化。刘虞几次请公孙瓒议事,公孙瓒皆称病不去,并在蓟城东南筑小城居住,以防刘虞。
初平四年,刘虞率所部10万人攻公孙瓒,被公孙瓒设计打败并被俘。公孙瓒诬称刘虞曾与袁术等
合谋,欲自立为帝,将其处死。刘虞在幽州广被恩信,百姓对他的死莫不痛惜。
徐奕(?~215) 字季才。三国魏官吏。东莞郡(治所在今沂水县高桥镇)人。东汉末年避乱到江东,
孙策以礼接待并欲授以官职,徐奕改换姓名,微服潜回本郡。196年(建安元年),曹操为司空,辟为佐
属。建安十三年,曹操为丞相,仍为丞相府属吏。十六年,随曹操西征马超。马超兵败奔凉州,曹操
以徐奕为丞相长史,驻长安,镇抚新归服的关中一带。西京吏民服其威信。不久,改为雍州刺史,复
征还为东曹属。建安十七年,曹操征孙权,以徐奕为丞相府留府长史,对他说:“你的忠亮,古人不
能超过,然处事稍嫌严厉。”曹操劝他要“以柔弱克刚强”。又说“以徐奕统丞相府事,我无后顾之
忧”。建安十八年,汉献帝封曹操为魏公。曹操以徐奕为尚书,进为尚书令。
建安二十四年,曹操率军入汉中,与刘备作战。魏讽潜结徒党,与长乐卫尉陈阴谋袭取邺都。
其谋泄漏后,世子曹丕捕杀魏讽,连坐死者数千人。中尉杨俊降职为平原太守。曹操回邺后,感叹说:
“魏讽所以敢于反叛,是因为我的辅佐之臣没有能遏奸防谋的。怎能得到像诸葛丰那样的人来代替杨
俊!”桓阶对曹操说:“徐奕不就是合适的人选吗?”于是曹操乃以徐奕为中尉。在职数月,病重辞官。
又拜谏议大夫,不久病死。魏文帝曹丕常与群臣赞叹徐奕,思念其为人。
国渊 生卒年不详。字子尼。三国魏官吏。东安盖(今沂源县盖冶村)人。早年师事经学大师郑玄,
郑玄称之为“美才”,“必为国器”。
东汉末年,他与当时名士邴原、管宁等赴辽东避乱,结庐荒山讲学,很受当地士人的推崇和敬慕,
由此知名于世。后回归乡里。196年(建安元年),曹操任司空,召他为司空掾属。国渊在朝议事,言论
率直,态度端庄。居官从不谋私。同年,曹操采纳枣祗、韩浩等的建议,在许下募民屯田,使国渊掌
管其事。国渊亲自考察和选择适于屯田的荒地,召募并安置屯田的民众,合理设置官吏,规定并宣示
考核奖惩办法,使农民勤劳耕种,官方得谷百万斛。曹操又将这里的办法推广到各郡县,同样获取大
量谷物,以致仓廪皆满。曹操由此征战各地,得免除运粮之劳,而能满足军队所需。
211年(建安十六年)七月,曹操率军西征关中的马超、韩遂等,以国渊为丞相府居府长史,统管留
守事宜。当时河间农民田银、苏伯聚众起事,曹操之子、五官中郎将曹丕派遣将军贾信将起义镇压下
去,千余群众投降。按照“围而后降者不赦”的法律,投降者皆应处死,国渊认为投降者非“首恶”,
请不行刑。曹丕将此事报告曹操,曹操采纳了国渊的意见,一千多人得免于死。
按照旧例,撰写破“贼”文书时,要将杀“贼”人数夸大10倍,国渊却将杀死敌人的数目如实上
报,曹操问其原因,国渊说:“征讨外寇,夸大斩杀敌人的数量,是为了彰大武功,以耸民听。河间
在封域之内,竟发生田银等的叛乱,即使战胜立功,我却感到耻辱。”曹操很赞赏他的见解,晋升他
为魏郡太守。
国渊后进为太仆,位至列卿,但仍恭俭自守,俸禄多分赐给宗族故旧。死后,曹操以其子国泰为
郎官。
臧霸(约166~约277) 又名奴寇,字宣高。泰山华(治所在今费县城东北东古城一带)人。汉灵帝中
平年间,朝廷以陶谦为徐州刺史,镇压黄巾起义军。臧霸投效陶谦,击败黄巾军,授骑都尉。他与亲
信孙观、吴敦、尹礼等聚集队伍,屯于开阳(今临沂城)。198年(建安三年),曹操攻吕布于下邳,臧霸
等率军助布。曹操擒吕布,臧霸兵败逃匿。曹操派人搜出,对他印象颇佳,乃授为琅琊相,并令其招
孙观、吴敦、尹礼等,皆用为郡守。
臧霸重义气,不畏权势。194年(兴平元年),曹操率军攻徐州陶谦,留守其根据地兖州的将领徐翕、
毛晖等反叛。兴平二年,曹操平定兖州,徐翕、毛晖投奔臧霸。臧霸归降曹操后,曹操令将二人斩杀。
臧霸说:“我之所以能立身于世,是因为不做此种不义之事。”曹操赞叹道:“这是古代有德之人所
能做的事。你今如此,是我的愿望。”于是以徐翕、毛晖皆为郡守。
199年(建安四年),曹操与袁绍之间的战争开始。曹操使臧霸率精兵入青州,以捍卫东方,消除了
后顾之忧。袁绍势力被消灭后,以臧霸为都亭侯,加威虏将军。后因战功迁徐州刺史。
臧霸作战机智勇敢。建安后期,他跟从曹操两次进讨孙权,皆立战功。曹操对他很欣赏,建安二
十二年,拜扬威将军,假节,并留他与夏侯惇等屯居巢,以防孙权。建安二十五年,曹操死,曹丕嗣
魏王位,以臧霸为镇东将军,都督青州诸军事。220年(魏黄初元年),曹丕建立魏朝,进封臧霸为开阳
侯,又改封良成侯。黄初三年,臧霸与征东大将军曹休征吴,与吴建威将军吕范所率军队战于洞口。
吴军失败。臧霸被征入朝,为执金吾,位特进。国家每有重大事情,曹丕常向他咨询。黄初七年魏明
帝即位,增其封邑由原3000户为3500户。不久逝世,谥“威侯”。其子臧艾嗣侯位。
王朗(?~228年) 字景兴。三国魏大臣,经学家。东海郯(今郯城县)人。早年跟杨赐受经。召拜郎
中,后出任菑丘(今安徽宿县东北)长。汉灵帝中平二年,司空杨赐逝世,王朗离官为他守丧。期满后,
被徐州刺史陶谦举为茂才,任为徐州治中。当时汉献帝被李傕、郭汜等劫持,困居长安,关东群雄纷
争,不尊王命。193年(初平四年),王朗和徐州别驾赵昱劝陶谦向东汉王朝表示忠心,陶谦乃派赵昱奉
章到长安。汉献帝诏拜陶谦为徐州牧,加安东将军,王朗为会稽太守。
王朗守会稽郡4年,“惠爱在民”。196年(建安元年),孙策率军渡浙江,进攻会稽。王朗发兵拒
孙策于固陵,遭到惨败,被迫投降。
建安三年,曹操上表朝廷征召王朗,孙策遣其还朝。王朗由曲阿动身,辗转江海,经历很长时间
才到达皇帝驻地许县(今河南许昌县东),被任命为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建安二十一年,曹操进位
为魏王,王朗代钟繇为大理。他处理刑狱“务在宽恕”,与钟繇俱以治狱见称。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去世,曹丕嗣位为魏王,以王朗为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他针对当时
因长期战乱人口锐减、土地荒废的情况,上疏劝请“育民省刑”。同年十月,曹丕即帝位,以王朗为
司空,进封乐平乡侯。黄初初年,孙权遣使向魏称臣。曹丕诏命大臣议论“是否兴兵与吴一道伐蜀”。
王朗建议按兵不动,坐观吴、蜀搏战,然后“相时而后动”,曹丕采纳其计,使魏国军队没有卷入战
争,而处于超脱地位。
226年(魏黄初七年)五月,明帝曹叡即位,以王朗为司徒,进封兰陵侯。228年(魏太和二年)去世,
谥曰成侯。王朗“文博富赡”,长于奏议论纪,著有《易传》、《春秋传》、《孝经传》、《周官传》
等,今皆佚。平生多结交经学名士,如孔融、刘阳、杨彪等。
卞氏(161~230) 三国魏皇太后。琅琊开阳(今临沂市)人。出身倡(古时表演歌舞的人)家。178
年(东汉光和元年),曹操在谯县纳她为妾。197年(建安二年),曹操嫡妻丁氏精神失常,曹操遂废丁氏,
以卞氏为继室,曹操子女无母者,皆由她扶养。卞氏不念旧恶,常使人馈送钱币和食物给丁氏。
216年(建安二十一年),曹操进爵为魏王。卞氏虽然贵幸,仍不追求华丽,崇尚俭约,衣无文绣,
不饰珠玉,器用皆黑漆。曹操曾得名王当(耳饰)数具,命卞氏任选其一,她选取一具中等的。曹操问
其原因,答称:“取其上者为贪,取其下者为伪,故取其中者。”建安二十二年,魏国以卞氏所生长
子曹丕为太子,左右长御(汉宫内职名)向她祝贺,并要求她倾府藏赏赐。卞氏却说:“魏王只是因为
曹丕年龄大,才以他以嗣。我能避免无教导之过就是很幸运了,还谈什么赏赐呢!”长御将此事告诉
了曹操,曹操高兴地说:“怒不变容,喜不失节,这是最难得的。”
建安二十四年,卞氏被拜为王后。翌年,曹操死,曹丕嗣位魏王,尊卞氏为王太后。十月,曹丕
篡汉建魏朝,复尊她为皇太后。国用不足,卞氏率身减损御食,去掉所有金银器物。她对外亲(娘家
的人)约束甚严,常劝他们“当务节俭,不当望赏赐”,并告诫如有违犯科禁的,只能罪加一等,莫
望蒙恩宽贷。魏文帝曾下令为卞氏之弟卞秉建造一府第。落成时,卞氏到其第,宴请诸家外亲,只设
普通饭菜,“无异膳”。而其左右日常膳食,皆菜食粟饭,无鱼肉。
226年(黄初七年),魏明帝曹叡嗣位,尊卞氏为太皇太后。230年(太和四年),卞氏死,与曹操
合葬高陵(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
诸葛亮(181~234) 字孔明。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琅琊阳都(今沂南县砖埠乡)人。父诸
葛珪,东汉时曾任泰山郡丞。诸葛亮早年父母相继去世,随叔父诸葛玄生活。东汉末年,豫章太守周
术病逝, 豪门世族、 左将军袁术署诸葛玄为豫章太守。诸葛玄带领诸葛亮及其弟诸葛均南下豫章。
195年(兴平二年),诸葛玄因故失官,携诸葛亮、诸葛均往依荆州牧刘表。不久,诸葛玄去世。诸葛亮
便隐居南阳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县西),躬耕陇亩,结交名士,留心天下形势。他经常吟诵《梁父吟》,
并自比春秋时卓越的政治家管仲和战国时期的军事家乐毅, 被当地名士庞德公称为“卧龙”。207年
(建安十二年),刘备经徐庶推荐,三顾诸葛亮于草庐之中。诸葛亮为他的真诚所感动,便建议他先占
据荆州(今湖南、湖北一带)、益州(今四川省),利用有利地形巩固边防,安抚西部和南部各族,整顿
内政,联合孙权,俟机从荆、益两州北伐曹操,以图统一中国,恢复刘家帝业。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
《隆中对》。他的建议深为刘备所赞赏。从此,诸葛亮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刘备称“孤之有孔明,
犹鱼之有水”。
208年(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南征刘表。八月,刘表去世,其子刘琮代摄荆州牧,投降曹操。刘
备被曹操追迫于夏口。诸葛亮亲赴东吴,联合孙权,共御曹操。接着,孙权的将领周瑜、程普率军与
刘备共破曹军于赤壁。刘备乘胜占领荆州,以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
其赋税,以充军实”。
建安十六年,刘备应益州牧刘璋之邀,率军入蜀。翌年,刘备由葭萌关南攻刘璋。诸葛亮留关羽
守荆州,率张飞、赵云逆江而上,攻克巴东、江州,又分兵占领犍为、巴西等郡,与刘备会师,合围
益州治所成都(今四川成都市)。建安十九年,刘璋出降。刘备自领益州牧,以诸葛亮为军师将军、署
左将军府事。建安二十三年,刘备进军汉中,诸葛亮留守成都,筹办军需,调集兵员,作到“足食足
兵”。刘备遂于建安二十四年占领汉中,并于七月自称汉中王。从此,形成曹、孙、刘三方鼎峙的局
面。
221年(三国蜀汉章武元年),刘备在成都称帝,诸葛亮任丞相,录尚书事。越二年,刘备征吴失败,
病死于白帝城,临终之前,托孤于诸葛亮。17岁的刘禅继位后,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军政
大事,皆由诸葛亮裁决。当时蜀国新败,处于魏、吴两大国的威胁之下,南面的益州、越嶲、牂柯等
郡的地方势力又起而叛蜀,情势危迫。诸葛亮一面派邓芝赴吴,修复与孙权的联盟关系,一面“约官
职,修法制”,发教于下属人员,要“集众思,广忠益”,群策群力把国家的事办好;同时,“务农
殖谷,闭关息民”,很快实现“民安食足”。225年(蜀汉建兴三年)春,诸葛亮兵分三路进行南征,相
继平定了越嶲等三郡的叛乱,斩其首领雍闿、高定等。会师后,又渡过泸水,讨伐骚扰边境的少数民
族。他恩威并重,将其首领孟获七擒七纵,终于使其心服。终诸葛亮之世,蜀汉的南境一直都很安定。
建兴六年,诸葛亮率军北驻汉中,开始伐魏。临行,上疏刘禅,提出“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的目标。语言真切感人,表露了忠君忧国的赤诚之情,这就是千载传颂的《出师表》。此后,诸葛亮
五次率军北伐。建兴十二年,诸葛亮最后一次伐魏,与司马懿相拒于渭南,病逝于武功五丈原(在今
陕西岐山南)军中。死时“遗命葬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死后谥忠
武侯。
诸葛亮治蜀,执法严明,赏罚必信。参军马谡素受诸葛亮信重。在首次北伐中,他违背诸葛亮节
度,在街亭为魏将张郃所败。诸葛亮断然下令将他处死。诸葛亮重视发展生产,曾设专人护卫都安大
堰,以利灌溉,并推行屯田政策。他在蜀郡“起馆舍,筑亭障”四百余区。在军事技术方面,他改进
“连弩”,能一弩十矢俱发;创制“木牛流马”,便于山地运输。诸葛亮为官清廉,一生“蓄财无余,
妾无余服”。诸葛亮遗文以言教书奏为多,晋陈寿曾辑《诸葛亮集》共24篇,已佚。今传多为明、清
人所辑,其中以清张澍《诸葛忠武侯文集》17卷本传布较广。
诸葛瑾(174~241) 字子瑜。三国吴大臣。琅琊阳都(今沂南县砖埠乡)人。诸葛亮之兄。早年游京
师洛阳,治《毛诗》、《尚书》、《左氏春秋》。母死,回家居丧,曲尽人子之礼。事继母恭谨孝顺,
颇得好评。东汉末年,诸葛谨避乱赴江东。200年(建安五年),孙权的姐夫弘咨,将他推荐给孙权,受
到礼待。后为孙权的长史,复转中司马。建安二十年,刘备为解决因荆州归属问题与孙权之间产生的
矛盾,遣使到东吴求和。在谈判期间,诸葛瑾与其弟诸葛亮只在商谈公事时相见,从未私下见面。
建安二十四年,吴军袭破荆州,擒杀关羽,孙刘失和。221年(三国魏黄初二年),刘备亲率大军攻
孙权。 孙权遣使求和, 诸葛瑾附书与刘备进行劝阻。书称:刘备因吴国袭荆州、杀关羽而兴兵,是
“用心于小而未留意于大”。又说:“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孰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
魏黄初三年,吴将陆逊等大破蜀军。孙权以诸葛瑾为左将军,督公安,假节,封宛陵侯。
229年(魏太和三年),孙权即皇帝位,以诸葛谨为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241年(魏正始二年),
吴四路攻魏。诸葛瑾率师攻柤中(今湖北南漳西),无功而还。闰六月死去。遗令“素棺敛以时服,事
从省约”。
诸葛谨身材俊伟,对事有见解,朝臣服其弘雅。孙权器重他,大事必咨访。诸葛谨对孙权进行劝
谏和讽喻,态度谦和谨慎,只是微现表情,约略陈述自己的意见。发现不合孙权之意,立即改变话题。
诸葛瑾有知人之明。他的长子诸葛恪名盛当世,孙权深为器重,诸葛瑾却为他深感忧虑,认为“非保
家之子”。诸葛恪后来果遭杀身灭门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