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1&rec=760&run=13

道教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原始宗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宗教信仰可以追溯到公元前殷周时代的
巫祝、祭祀鬼神和先秦时代的方仙之说。到了东汉晚期(公元2世纪)方形成有组织的宗教形式,由方仙、
黄老演变为道教。东汉顺帝汉安元年(公元142年)由张道陵倡导创立了“五斗米道”(凡入道者,须出
五斗米),为道教定型化之始。因道教徒尊张道陵为“天师”,故又名“天师道”。道教奉老子为教
祖,尊称“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即《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另外还有《正一经》和《太
平洞极经》等经典。元代以后,道教逐渐演化为正一道和全真道两大教派,信奉正一派的道士一般不
出家,可结婚生子,俗称“火居道士”或“俗家道士”;信奉全真派的道士出家,终生不婚,以念经
炼丹行医、修身养性为主。
道教在区内流传长久。东汉末年的于吉、东晋时的葛玄、葛洪,南北朝时的由吾道荣,隋唐时的
萧静之、王远知,宋代的贾文和金代的吴守一等道教名人多系古琅琊人,个别系外地人隐居于沂蒙山
中修道成名者。区内道教宫观始建于隋末、唐初,后经历代增建,至清末,区内共有道观1100余处,
道士达3000余人。区内道观多建于山区,蒙山是道家的主要活动场所。魏晋时,蒙山道士就以炼丹而
著称,至唐宋时已久负盛名,宋代著名诗人苏东坡曾留下“闻道东蒙有居处,愿供薪水看烧丹”的诗
句。蒙山道教主要活动在平邑县境内的万寿宫、白云岩清虚观、大洼玉皇庙及凌云宫等地。除蒙山道
观外,区内著名的道教宫观还有苍山的玉虚宫,文峰山的道观,青牛山的神清宫,大贤山的织女洞、
迎仙观等。据1920年《山东省各县乡土调查录》载:全区共有道观1099处,其中,临沂县有301处,费
县有360处,蒙阴县有100处,莒县有102处,沂水县有70余处,郯城县有佛、道寺观共166处。解放后,
区内绝大多数的山中道观废弃塌圮,建于村中者已多改作学校,道家亦还俗改业。截止1994年底,全
市没有道教宫观,也没有道教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