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线广播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1&rec=676&run=13

一、有线广播网建设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作出《关于建立收音网的决定》。由国家
无偿拨出一批干电池收音机发至各县(市)建立收音站。至是年10月,临沂、沂水两专署所辖19个县、
市,均建立了专职收音站。到1954年上半年,全区有专署收音站1处、县收音站12处,区(镇)收音站74
处、 供销社收音站35处、文化馆收音站15处,连同党政机关在内,全区共有收音机214台。1955年3月
29日,国务院决定在全国农村的农、牧、渔业生产合作社中建立1万个收音站,并无偿发给每站直流
五管收音机1台。临沂专区在分到30台收音机之后,遂建立起30处农业合作社收音站。自此,沂蒙山
区的农民首次掌握了广播收听器具,广播收音网开始扩展到农村基层。
建国初,区内仅临沂、沂水两城内有交流电源。1952年春,两城建立有线广播站,由各自的专署
中心文化馆管理。临沂城广播站设有100瓦扩音机,安装了3只25瓦的高音大喇叭,每晚播音两小时,
后又增加每日早晨播音1小时。沂水城站设有50瓦扩音机,安装5只高音大喇叭,每晚播音两小时。两
站除转播中央、省广播电台新闻和文艺节目外,还自办节目。1956年,罗庄煤矿亦建起工矿广播站,
设有500瓦广播机,安装30只15瓦和25瓦的高音大喇叭。1961年矿务局成立后,在大芦湖矿区设立广播
分站,安装小喇叭1000余只。
1956年开始在全区集中兴建有线广播网。是年1月23日,中共中央在《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
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中提出:要在全国普及农村广播网。3月,临沂、沂水、日照、郯城、莒南、
沂源6个县在原县收音站和城内广播站的基础上,开始着手筹建有线广播站。至1958年,全区各县均
建立了有线广播站。此期,各县均办起了县报,与县广播站合署办公,一面出报纸,一面办广播。到
1959年,全区有线广播网建设已初具规模。专区广播服务部将150部直流收音机改装成10瓦的扩大机,
建立乡(镇)扩大站139处,全区公社以下广播线路发展到4000杆公里。农村生产大队通播率达到53%,
填补了农户无广播喇叭的空白。1961年国民经济调整,1959年建立的139处公社放大站停办。1963年,
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好转和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建起了临沂中波转播台,各县利用已下马停办的小
厂、矿遗留下的广播器材和发电设备,开始恢复和建设公社放大站。1964~1965年,全区村内广播线
路逐步实现标准化要求。1966年,全区喇叭入户率达到19.7%。1967年后,开展了从县到公社的广播专
用线路建设(其前,区内尚未架设广播专线。根据中央广播局和邮电部的联合通知精神,各县广播站
在未架广播专线前,可利用电话线路每天开放广播2~3小时)。至1973年,全区有12180个大队通了广
播,占全区农村大队总数(12284个)的99.17%;共架设专用线路24670杆公里,安装馈送变压器473台,
用户变压器1772台,入户小喇叭1729416只,入户率达67%。至20世纪70年代末,全区有线广播进入全
盛时期,喇叭入户率为87%。
1980年后,中波广播和电视广播覆盖面不断扩大,视听器具在区内逐渐普及。据1982年统计:全
区城乡有收音机(含录音机)924860部,电视机18196台。农村有线广播网受到挑战,通播率和喇叭入户
率呈逐年下降趋势。1984年,全区广播网村通播率由1973年的99.17%降至80%。喇叭入户率由1980年的
87%降至71%。至1990年,全区村通播率仅有45.2%,喇叭入户率仅有23%。1992年,全区有线广播又有
新的发展,年底,广播通播率提高到60%,喇叭入户率提高到35%。1993年,集中兴建县乡小调频广播,
有线广播网建设出现较大滑坡。至1994年,全区仅有临沭、沂水等县的十多个乡镇存在有线广播传输
网。收音机(录音机)已经普及到户(不少户一家数台),电视机入户率已达40%,一个有线与无线相
结合,广播与电视相结合的农村广播电视网的新格局已替代了原来单一的有线广播网。
二、广播节目设置 各县广播站的播音时间分早晨、中午、晚间3次,每日累计播音4~6小时,
后增至5~7小时。
初创时,以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山东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为主,约占整个播音时间的90%左
右。分必转节目与可选择性节目两类。必转性的节目有:中央台的早“新闻”(六、七十年代称“新
闻与首都报纸摘要”)、“全国各地新闻联播”、“全省天气预报”,以及临时性的要闻、新闻专题
和上级召开的重要会议公报、公告、会议实况与广播大会等;可选择性节目,一般是适于农村听众的
“农村节目”、“科技节目”、“少年儿童节目”、“理论学习”、“政策讲座”,“生活服务”和
“文艺节目”等。初期,因设备简陋,只能直接转台。增添了录音设备后,除了须直接转播的节目外
(系必转性节目),对一些可选择性节目,则先将节目录制下来,再根据各站的时间安排,另选时间播
放。20世纪60年代后期,逐渐加大了自办节目的份量。1980年后,自办节目已占播音量的70%左右,
自办节目一般由三大块构成:一是本地新闻;二是专题性的中心工作部署、领导人讲话、会议转播、
典型报道等;三是经济信息、科学文化知识、文艺和天气预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