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纪念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1&rec=660&run=13

临沂是中共在山东开展活动和建党较早的地区之一,一批革命先驱者在这里留下了斗争的足迹。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了以临沂地区为主体的闻名全国的沂蒙山区革命根据地。
10余年间,这里先后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事件,形成了众多的革命纪念地。
华东革命烈士陵园 在临沂市区东部,左濒沂河,周环金雀、银雀二山,占地19.2万平方米(294
亩),是一处大型革命纪念性园林。1949年2月,为纪念自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在华东
战场上牺牲的革命烈士,由中共中央华东局提议,山东省人民政府决定而兴建。4月28日奠基,翌年,
主体工程烈士纪念塔和烈士纪念堂相继落成。此后,又陆续修葺和增建。目前,这个建筑群共包括塔、
堂、亭、馆、墓、坊等15处,规模宏大。初名临沂烈士陵园。1977年12月23日被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公
布为山东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改名为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并列
为全国第一批烈士纪念建筑物重点保护单位。
陵园坐北朝南,大门为坊式建筑,面宽36米,高12.8米,黄琉璃瓦庑殿顶,蓝色斗拱有规则的布
列,红色匾额题写“华东革命烈士陵园”8个金色大字,系著名书法家舒同手书。主体建筑烈士纪念
塔和烈士纪念堂分布在一条中轴线上。烈士纪念塔位于陵园中央,塔身由花岗石、石灰石、钢筋、水
泥构筑而成,高47.5米,挺拔雄伟。塔正面“革命烈士纪念塔”7个大字系毛泽东亲笔题书。每字平
均高1.5米,金光熠耀。塔座为五角形石质平台,平台上的塔墩呈亭柱式,底部环塔有花岗石柱10条,
构成亭廊,内镶大小石碑8面。正面为山东省人民政府建塔碑文,其他分别是中共中央华东局、华东
军政委员会、华东军区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朱德、刘伯承、陈毅等的题词。石碑上方有
5幅表现革命斗争题材的大型浮雕。10根石柱的顶端,塑有工农兵青妇生产、支前的人物形象。塔的
顶部为攒尖顶圆亭,最上端安有一颗直径2米的景泰蓝质红五角星。革命烈士纪念堂坐落在烈士纪念
塔北百米处,阔45米,高21.4米,石灰石构成,两层飞檐,斗拱交错,顶盖黑色琉璃瓦,崇宏壮丽。
正面抱厦上方,额刻“革命烈士纪念堂”7个金色大字,端庄古朴。堂内为穹窿顶,顶棚饰以彩塑。
迎门影壁上镌刻着周恩来的题词:“人民革命的烈士们永垂不朽!”壁阴面是任弼时的题词:“你们
的功绩永垂不朽!”壁前两侧,分别陈列着王麓水、赵镈、刘炎、张元寿4位烈士的半身石质浮雕像。
纪念堂内两旁是直通房顶的巨大联碑,镌刻有62576位烈士的英名,其中县团级以上的烈士372名。左
右两翼分别是革命战史陈列馆和烈士事迹陈列馆。展示以沂蒙山区为主的山东省以至华东地区人民在
党的领导下进行革命斗争的史实,真实而形象地再现了许多重大革命事件,陈列介绍了王尽美、刘之
言、罗炳辉、赵镈、王麓水、王吉文等32名著名烈士的事迹。
纪念塔南面两侧布列着烈士墓和纪念亭。东侧自前至后,依次是罗炳辉石像亭、汉斯·希伯墓、
陈明与辛锐墓、罗炳辉墓、王麓水墓;西侧依次为常恩多墓、刘炎墓、张元寿墓。
罗炳辉石像亭建于1955年,高14.3米。为八角重檐建筑,顶部覆盖着褐色琉璃瓦。亭有4门,正面
门额刻有“瞻容思功”4个金字,字为原任山东省省长赵健民书写。亭正中为罗炳辉戎装圆雕石像。
高1.9米,体态魁梧,气宇轩昂,再现了罗炳辉生前的丰采。罗炳辉墓建于1950年,高11米,直线四角
塔型构筑,下为墓台,上为碑亭。碑亭呈十字型,饰有红星嘉禾浮雕,顶缀罗炳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所获勋章造型。亭内有大小12面碑,分别镌刻着老一代革命家的题词。周恩来的题词是:“人民的功
臣,罗炳辉同志不朽。”刘少奇的题词是:“志在革命,功在人民”。朱德的题词是:“革命到底死
而后已,精神不死万古长青。”任弼时的题词是:“永垂不朽”。
王麓水墓与罗炳辉墓相邻,1954年5月落成。墓为四面体型,高9.5米。四面嵌有石碑,分别镌刻
王麓水传略和董必武、陈毅、罗荣桓、谢觉哉等的题词。董必武的题诗是“身是萍乡一雇工,参加革
命显英雄。鲁南解放开新局,痛惜滕郊未竟功。”
汉斯·希伯墓位于罗炳辉墓正前方20米处。墓系六面体塔形,高9.4米。墓身上层呈双层皇冠状,
顶饰三面立体花样图案,下部由6根四面体石柱构成6个角。六面墓壁嵌有石碑,分别镌刻着山东军区
和黎玉及烈士夫人秋迪的题词。山东军区司令部、政治部的题词是“为国际主义奔走欧亚,为抗击日
寇血染沂蒙”。下部的墓台高0.7米,亦为六角形,有台阶4级。墓前有大型希伯圆塑像,汉白玉质,总
高3.8米。下为方柱底座,高1.6米。上部为希伯半身坐像,高2.2米。希伯原葬于沂南梭庄烈士陵园,
1963年迁至临沂烈士陵园安葬,是年11月陵墓落成。
陈明、辛锐墓系双烈合葬墓,位于王麓水墓前20米处,全高9.3米。墓为六角亭式结构,每面均
嵌有石碑,分别镌有宋任穷、黎玉、萧劲光等人的题词。顶端缀有五面红旗组成的图案,正文碑文为
谷牧所书。二烈士原葬于沂南梭庄烈士陵园,1986年经省政府批准迁葬华东革命烈士陵园,是年6月
陵墓落成。
张元寿墓坐落在烈士纪念塔西南70米处,1950年6月落成。墓呈螺旋形,高9.2米。墓壁嵌有23幅
小型浮雕,内容均系反映张元寿戎马一生的事迹。墓顶为圆形碑亭,刻有陈毅题词:“努力支前,常
共甘苦,运筹帷幄,永忆英才。”
刘炎墓在张元寿墓右侧20米处,1950年7月落成。墓呈立体齿轮形,高9.1米。周围镶有4面石碑,
刻有题词。陈毅、饶漱石的联名题词是“献身革命勋劳永在,服务人民无限忠诚。”墓顶缀立体红色
五星。
常恩多的墓与张元寿墓相距20米,呈正方切角形,高9米,墓壁上刻墓志铭,为书法家启功所书。
墓顶装有一颗铁质红五角星。常恩多原葬于莒南县王家坊前,1982年底迁葬华东革命烈士陵园。
山东省首次联合大会会址 亦称山东省战工会成立旧址。在沂南县青驼镇青驼东村。省级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会址原为一古庙,庙前有两株银杏树。1940年7月26日,山东省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联
合大会在此召开。出席大会的有山东初选的国大代表、各地区的工、农、青、妇、文动委会和各团体
代表300余人。大会否定了国民党圈定的山东国大代表人选,选举产生了真正代表山东民意的国大代
表61人。成立了全省统一的民意机关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和全省统一的行政权力机关山东省战时工作推
行委员会,通过了《山东战时施政纲领》。会议还选举成立了山东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山东省各界
救国联合会总会及山东省职工、农民、青年、妇女、文化等各界别的救国联合会或总会。会议期间,
因日军进行“扫荡”,会场于8月20日转移至孙祖村。会场迁移后,日伪军将古庙及古庙前的一棵银
杏树烧毁。1967年在旧址上修建了青驼医院,当年旧物仅存一棵银杏树。1990年在旧址上建立了山东
省战工会纪念馆和纪念碑,碑名“山东省抗日民主政权创建纪念碑”,系徐向前题写。
抗大一分校旧址 在沂南县孙祖乡东高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39年11月,中国人民抗日
军事政治大学第一分校奉命由晋东南入鲁,翌年1月抵中共山东分局驻地孙祖。学校司令部、政治部
分别驻东、西高庄(今属沂南代庄乡)。当时正值抗战时期,学校没有固定的教室和住处。现仅存司令
部办公用的两间民房。
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旧址 在沂南县岸堤镇。原为一庙宇。1938年8月,抗日军政干校移驻于
此,即进行第二期招生。至1939年9月,共培养军、政干部2000余名。现存校门及校政治部宣传科和
用作女生宿舍的两排房屋。
《大众日报》创刊纪念地 在沂水县王庄乡东北3.5公里处的云头峪村。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39年元旦,中共山东分局机关报《大众日报》在此创刊。初创时报纸为3日刊,后逐渐改为二日刊、
日刊。发行量亦从初创时的3000份增加到3.5万份。云头峪村现建有《大众日报》创刊纪念堂和纪念
碑。
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旧址 在沂水县王庄乡王庄村。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38年9月,根据中
共中央关于创建沂蒙山区中心根据地的指示,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同年5月由中共山东省委改称)由
泰安县到达沂水县岸堤。11月,驻沂水王庄。12月,边区省委改称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月底,在王庄
召开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传达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发展苏鲁豫皖边区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指
示。12月27日,八路军山东纵队在王庄正式成立,王庄成为山东党和军队首脑机关所在地。翌年元旦
分局机关报《大众日报》在王庄创刊(印刷所设在云头峪)。1月5日,山东分局和山东纵队在王庄联合
召开特委和支队领导干部会议,研究建立抗日根据地及发展县区地方武装问题。3月下旬,罗荣桓受
中央委托,从泰西来此向山东分局、山纵领导干部传达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其间,山东分局在领
导全省革命斗争的同时,还加强了对沂蒙地区反“扫荡”和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等项工作的领导。6月,
日军出动两万兵力大举“扫荡”沂蒙山区,分局机关遂撤离王庄,转战于沂蒙山区各地,领导军民开
展反“扫荡”。反“扫荡”后,山东分局和山纵领导机关移驻沂水大诸葛村。旧址现已经过整修,成
为进行革命教育的场所。
大青山战斗遗址 在沂南县南石门乡西南部与费县交界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41年11月
30日,中共山东分局、省战工会、一一五师师直机关、抗大一分校各一部和省各群众团体、第二建国
大队、第五军事大队、蒙山支队及部分地方干部在大青山遭日军合围。被围人员中绝大多数系非战斗
人员。少数战斗部队反复与敌人争夺制高点,拼死掩护机关人员从狭长的梧桐沟向西蒙山地区突围。
突围中,省战工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陈明、一一五师敌工部副部长王立仁、抗大一分校二团政委刘惠东、
德国友人汉斯·希伯等300余人壮烈牺牲。1944年,费东县民主政府在东梭庄(今属沂南县双堠乡)修建
烈士陵园,安葬烈士遗骨,并立碑纪念。
岱崮革命遗址 在蒙阴县境东北部坡里镇。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北岱崮、南岱崮、卢崮
3个地方。北岱崮位于于坡里镇西北7.8公里处,海拔679米,面积2平方公里。南岱崮位于北岱崮东南1
公里处,海拔705米,面积1平方公里。卢崮位于北岱崮东北3公里处,海拔610.3米,面积1.5平方公里。
1943年11月和1947年6月,先后发生了两次岱崮保卫战,出现了两个英雄岱崮连。3个崮的悬崖上弹痕
累累,至今清晰可辨。
孟良崮战役遗址 在蒙阴县城东南28公里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47年5月中旬,华东野
战军在这里举行了震惊中外的孟良崮战役,一举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整编第七十四师。遗址地跨蒙阴、
沂南两县,作战范围包括坦埠以南孟良崮以北地区。主攻点在芦山大顶、孟良崮、雕窝、五二高地
和五四高地。现存战役遗址主要有战役指挥所和防空洞等。战役指挥所设在孟良崮东北30公里处的
双山村一农舍里。东去20米许有一深沟,有用门板和木棒搭成的简易防空洞。陈毅、粟裕、谭震林等
就在此指挥这场战役。建国后,政务院拨专款在崮南修建了烈士陵园、医院和小学。1985年7月,在
崮顶修建了“孟良崮战役纪念碑”。碑高20米,造型如三把刺刀直指蓝天,象征人民军队所向无敌。
碑文系胡耀邦题写。
鲁南革命烈士陵园 又名文峰山烈士陵园。在距苍山县城15公里处的文峰山前坡。省级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1944年由鲁南行政公署修建,占地面积33966平方米。中央建有革命烈士纪念堂9间,民族
形式,砖瓦结构。堂内悬挂烈士谱,记有3340位烈士的英名。后面为烈士墓区,安葬着2946位烈士忠
骨。在文峰山主峰,矗立着银厂惨案烈士纪念碑。碑座为柱亭式,碑呈四角形,通高15米。正面镌刻
着“银厂惨案烈士纪念碑”9个大字,北面和东西两面刻有“四·二五”事变与“十·二七”银厂惨
案纪事和在这两次事件中牺牲的33位烈士英名及赵镈烈士传略。由烈士纪念碑下行不远即为赵镈墓。
墓呈方形,由青石和4块石碑磨雕合成,前壁镶有赵镈半身铜像。赵镈墓附近,还座落着山东军区八
师政治部主任曾明桃烈士墓和1933年苍山暴动领导人郭云舫烈士墓。
鲁中革命烈士陵园 又名万松山烈士陵园。在沂南县城西北17公里的万松山南麓,省级重点烈士
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始建于1943年7月,翌年2月落成。1945年5月,纪念碑被日军炸毁。1965年3月
按原风格重建。
陵园北依万松山,前临汶河,占地33万平方米。铁门花墙,遍植松柏。大门高6.1米,宽5米。进
门后拾级而上是烈士纪念堂,堂内安放着29位烈士的骨灰,悬挂着33位著名烈士的遗像。抗日烈士碑
矗立于陵园西部,碑高5.3米。正面刻有“抗日烈士碑”5个金色大字,背面镌碑文,记述了抗战以来
鲁中军民英勇抗敌的丰功伟绩。两侧刻有1885位烈士英名,其中旅级9人、团级29人。碑后有石壁环
屏,正中刻着“万世光辉”4个大字,两旁镌刻着中共鲁中区党委、鲁中行政联合办事处、八路军鲁
中军区、鲁中抗联及罗荣桓、黎玉、肖华、范明枢、王建安、罗舜初、马保三等领导人的题词。
滨海革命烈士陵园 原称临沭县革命烈士陵园,1990年经省批准,改为滨海革命烈士陵园。在临
沭县城东北5公里处的苍山前怀, 省级重点革命纪念地保护单位。1968年始建,后逐年增修。南北长
503米,东西宽235米,总面积14.4万平方米。建筑格局仿南京中山陵,上下分8个坡段,241道台阶。
由下而上,分布有花坛、石桥、碑廊、红旗碑、抗日英雄群雕、滨海革命斗争史陈列馆、抗日民族英
雄碑、革命烈士纪念塔和八路军一一五师纪念亭等建筑。革命斗争陈列馆内陈列着刘少奇、罗荣桓、
陈毅、朱瑞、陈光、粟裕、肖华、黎玉、谷牧等领导人和中共山东分局、山东省战工会、八路军一一
五师师部、中共滨海区党委、滨海行署、八路军滨海军区领导人民与日本侵略军开展英勇斗争的重要
历史资料,铭刻着1144位烈士的英名。革命烈士纪念塔位于陵园北部小横山之巅,高24米,为方形柱
体结构,用花岗岩石磨洗建成,庄严雄伟。西部松林内安葬着376位烈士的忠骨。南部碑廊内刻有徐
向前、迟浩田、谷牧、舒同等的题词。
一一五师司令部旧址 1939年3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司令部及部分主力,在代师长陈光、政委罗
荣桓的率领下挺进沂蒙地区。至1945年10月,战斗6年零7个月,为创建以沂蒙地区为中心的山东抗日
民主根据地,夺取抗日斗争的胜利,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司令部在区内驻地曾有多处:
苍山县大炉乡上大炉村。1939年9月,代师长陈光、政委罗荣桓率部到达鲁南地区,创建抱犊崮
山区抗日根据地,罗荣桓等曾驻此,并于10月27日在这里召开了师直属队党的活动分子会议,罗荣桓在
会上作《关于目前形势和任务》的报告。原办公室为两间西屋草房,现已为民居。
临沭县蛟龙镇蛟龙湾。1941年6月,司令部由莒南移师苍马地区,驻此。7月2日,中共山东分局、
一一五师在此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20周年大会,罗荣桓出席会议并讲话。8月1日,召开“八一”
庆祝大会,罗荣桓、朱瑞、黎玉、陈光、肖华等出席会议并讲话。同时,八大剧团举行文艺会演。同
年9月底,司令部暂移沂蒙山区。冬,回驻临沭县朱仓村、南古庄、湖子等地。1942年3月29日,由赣
榆县刘福楼村移驻临沭县朱范村。4月10日,刘少奇受中央委托,由苏北到达朱范,检查、帮助、指
导山东工作,历时3个多月,对扭转山东局势,实现胜利转折,起了重大作用。现蛟龙镇驻地立有一
一五师师(司令)部旧址纪念碑一座。
莒南县大店镇。1942年7月,一一五师司令部由临沭移驻莒南境内(1941年3月曾驻莒南),直至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此处为主要驻地。1991年,被省民政厅、文物局等部门确定为八路军一一五师司令
部旧址纪念地。现存房屋16间。1996年,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东省政府成立纪念地 1945年8月13日,山东省政府在莒南县大店成立。省府办公地点设在士
绅庄孝光的一独立小院内,计5间正房、3间西屋和两间偏房,现经整修,室内保存有当时的办公用具。
中共中央华东局旧址 根据中共中央决定,饶漱石、陈毅率华中局机关北移山东,和山东分局合
并,组成华东局,另在华中成立华中分局,受华东局领导。1945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华东局在临沂
成立。局机关设在临沂西门里路南原德国医院的旧房子里(现市电影发行公司),直至1947年2月撤离。
山东省政府在临沂办公旧址 1945年9月11日临沂城解放后,山东省政府机关即从莒南县大店移
至临沂。省府机关设在原伪“沂州道尹公署”旧址(现临沂供销学校)。从此,临沂成为山东解放区首
府。1946年6月,内战爆发,省府除留少数人员在城内办公外,多数厅局疏散到城南农村办公。1947
年2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山东解放区,省府机关离开临沂城。
新四军军部旧址 新四军军部于1945年10月上旬由苏入鲁,驻在临沂城西门里路北原德国天主教
堂后院(与华东局隔路相望) 1946年1月7日,新四军军部与山东军区合并,统一指挥山东和华中部队。
12月,军部移至位于临沂城东北、沂河东岸的前河湾村。翌年2月离开临沂。
山东大学旧址 1945年9月,省府决定在临沂建立山东大学。翌年1月5日,山大举行开学典礼。
校址在临沂东关原经文中学,即今临沂卫校所在地。设政治、经济、文艺、教育、医药等系。1946年
6月,山大从临沂撤离。
日照暴动纪念地 1932年10月13日~26日,中共日照中心县委举行暴动。暴动纪念地有两处,一
处是两城天后庙(两城小学院内),中心县委书记安哲曾率北路军在此会师、整编;另一处是曙光小
学(邵疃小学),1932年日照中心县委在此召开第二次党代会。暴动时,郑天九等曾率南路军在此会师、
整编。
苍山暴动纪念地 在苍山县城东北10公里处的小岭乡大圩村内。 村后是海拨181.2米的大苍山。
1933年7月6~9日,中共临郯县委组织革命群众举行武装暴动。中国工农红军鲁南游击总司令部即设
在大圩子村内。旧址系3间瓦房,座北朝南。1988年,当地政府筹资进行维修后,辟为苍山暴动纪念
陈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