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文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1&rec=659&run=13

一、陶器
白陶篦状封口规鬲 大汶口文化时期煮水器皿。1977年出土于莒县陵阳河遗址晚期墓葬。夹砂白
陶,通体施白陶衣。高24厘米,流口上翘作鸟喙形,口沿外折。圆口部分封闭并带篦点细孔,如喷壶
头状。颈偏于腹上部前侧,圆鼓腹,腹壁中部有折棱一周。扳金装于颈与袋足背上,颈下有一突纽。
圆锥形袋足,分裆如鬲状。造形新颖,制作精巧。近年山东出土的诸多陶规鬲中,流口作篦状者仅此
一例。现藏于莒县博物馆。
白陶双扳金规鬲 大汶口文化时期煮水器皿。1977年出土于莒县陵阳河遗址晚期墓葬。夹砂白陶。
高34厘米,整体如鸟状,流口上翘作鸟喙形。口上昂,口沿外折。圆锥形袋足,分裆如鬲状。园鼓腹,
腹壁中部有折棱一周。颈前下部与折棱之间饰一个2厘米的竖突纽,两侧各一圆突纽。双扳金装于鼓
腹两侧,每扳金有阴纹3条,似鸟之双翼。后袋足上与折陵衔接处装一小扳金,如鸟尾。工艺精巧,
造型美观,为原始社会陶器中的精品,现藏莒县博物馆。
蛋壳黑陶高柄杯 龙山文化时期的饮酒器。1973年春于临沂大范庄遗址出土。轮制泥质黑陶。高
14~18.8厘米。口径9~10.8厘米不等,宽沿侈口,有盖杯与无盖杯之别。高柄呈筒状,喇叭圈足,杯
柄相接处密布阴线纹,有柄部镂孔与不镂孔两种。通体漆黑光亮,壁薄如蛋壳,重69.2~95.6克不等。
为史前文化珍品,堪称国宝。分别藏故宫博物院、山东省博物馆和临沂市博物馆内。
黑陶三足杯龙 山文化时期盛水器。1978年在临沂大范庄遗址出土。泥质黑陶,轮制。高10厘米,
口径7.1厘米,口微侈,短颈出肩,鼓腹,底有3足。现藏临沂博物馆。
白陶双层口规鬲 龙山文化时期的煮水器。1978年于临沂大范庄遗址出土。夹砂白陶,手制。高
36.8厘米,鸟喙形长流向上斜伸,双层圆口,上小下大,均作平沿,中间有一周三角形镂孔。高直颈,
颈、腹界限明显。鼓腹,3袋足。腹足高界处有一周附加堆纹。颈、腹间安宽带式柄,柄两侧饰波状
纹。造型独特,制作规整。现藏临沂市博物馆。
灰陶甗 龙山文化时期的蒸煮器。 1978年于临沂大范庄遗址出土。夹砂灰陶。高29.7厘米,口径
17.7厘米,侈口,方唇,鼓腹,束腰。腹部饰凹弦纹。平底,三实足,上有波浪形堆纹。颈部有两个
鸡冠形耳,鬲腹部有3个鸡冠形耳。现藏临沂市博物馆。
硬陶印纹双耳罐 商代盛水器。泥质硬陶。高18.4厘米,腹径20厘米,口径9.5厘米。唇微外侈,
短颈,颈上饰有阴弦纹。鼓腹,圈足,两系,系间有两堆饰,腹底及系上均布满不规则的回纹。1963
年在苍山县层山乡东高尧村出土,现藏临沂市博物馆。
二、金、铜、铁器
戎甗 商代青铜炊器。 1963年在苍山县层山乡东高尧村出土。通高49.2厘米,口径30.5厘米,重
11公斤。上部为甑,下部为鬲。侈口,双耳饰绳纹,唇下饰云雷纹,甑上部3处饰以兽形纹,兽头3足,
腰中有铜箅,箅上有5个通蒸气的十字花孔。上有铭文,作人形,右手执戈,左手执盾,释为“戎”,
意为执戈、盾之武士,非兵器之名。《三代吉金文存》所收“且丁尊”、“父己殷”铭文与此略似。
《古文字类编》认为是部族徽号文字。现藏临沂市博物馆。
戎簋 商代青铜盛器。1963年在苍山县层山乡东高尧村出土。高15.5厘米,口径21.5厘米,重3.5
公斤,口微侈,圆腹,圈足,双耳带珥,颈、圈足均饰兽头云雷纹,上有铭文(与戎甗上铭文同)。现
藏临沂市博物馆。
宁女觯 商代青铜酒器。1963年在苍山县层山乡东高尧村出土。高14.5厘米,重335克,侈口,口
呈椭圆形,圆腹,圈足,形似尊而小,器内外均铸铭文,右方之字近似“旅”(旅鼎作“丽”),左方
两字释为“宁女”。现藏临沂市博物馆。
徐子鼎 春秋时徐国青铜礼器。通高21.5厘米,口径24.7厘米,重3.2公斤,平沿外折,两耳皆呈
双股绳索纹。鼓腹,圆底,3蹄形足,胸部饰变形蝉纹一周,由凸弦纹相隔。纹饰下有铭文9字:“余
(徐)子氽之鼎百岁用之。”1965年在费县台子沟出土,现藏费县文管所内。
凤头斤 春秋青铜兵器。刃至尾部长20.7厘米,冠顶至銎底长11.6厘米,宽2.9厘米,长11.1厘米。
凤首,鼠形冠,鸟尾。斤由凤嘴中吐出,刃部圆钝,椭圆形銎,内有残木柄。造型奇特,制作精致。
据其形制,并非实用兵器,当是墓主人生前作权仗或仪仗用。1982年,在临沂市凤凰岭春秋晚期墓葬
中出土,现藏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曹公子沱戈 春秋青铜兵器。长17.9厘米,宽9.3厘米,援略呈弧形,前锋呈三角形。胡较宽,有
2穿,内呈圆角长方形,有一圆孔和扁长孔。栏侧铸有阴文两行7字:“曹公子沱作造戈。”清末在莒
县出土。民国年间由莒县庄某收藏。1951年,庄氏后人献给国家,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
莒平游钟 春秋青铜乐器。一套9件,造型相同,大小递减。通高13.6~26.9厘米,重844至3012克。
长方形纽,螺状纹,钲间篆带与舞顶皆饰蟠虺纹,两鼓面饰蟠螭纹,内填重环纹和麻点纹。钟的正面
钲间和两侧均铸阴文,70字。各钟的铭文基本相同,有残损。内有“囗叔之仲子平自作铸其游钟”。
徐中舒释“囗”为山东之“莒”。郭沫若同意徐说。编钟皆有“叔”之铭,结合出土地点,证明此说
正确。编钟当为莒国铜器。铭文中“平”字,有人认为是后来做了莒国国君的兹平公。1975年,该钟
在莒南县大店镇老龙腰墓中出土,现藏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瓦纹铜镭 春秋青铜盛器。共两件,通高53.4厘米,口径25.1厘米,底径20.5厘米,重25.5公斤。
侈口,颈细且短,广肩,折腹,内收成小平底。肩部两侧有兽首衔环耳,圆盖,鸟形纽。器身布满瓦
纹。器体较大,装饰素雅,为春秋时代典型的铜器。1925年在沂水县出土,1949年由山东省文管会接
收,后由山东省博物馆收藏。
公鼎 春秋中期青铜礼器。同类器有11件,大小相同。通高33厘米,口径37厘米。鼎立耳微侈,
平折沿,半环形腹,圆底,3蹄足。平盖,中部一环纽。盖及口下饰蟠螭乳钉纹,足上端饰饕餮纹。
腹内铸铭文“公一鼎”3字。1977年沂水县院东头乡刘家店子一号墓中出土。铭文多有“公”字,如
“公一鼎”、“公簋”、“公铸壶”等。墓中出土了的重要器物还有黄太子伯克盆(青铜礼器)、陈大
丧史铃钟(青铜乐器)等。现均藏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永初六年铁刀 东汉铁铸兵器。刀长111.5厘米,宽3厘米,刀背厚1厘米,环首呈椭圆形,刀身
长而直,刀背有金错火焰纹,背端金错隶书铭文“永初六年五月丙午造卅湅(炼)大刀吉羊(祥)宜
子孙”。永初为东汉刘祜年号,当是公元112年铸造。为国内现存有纪年的较早的铁刀。带有金错铭
文的铁刀兵器,在全国较为罕见。为研究东汉时期的冶炼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该刀于1974年
在苍山县卞庄镇东纸坊九女墩墓出土,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皇恩诰命凤冠 金器,清代皇宫制品。系慈禧太后为褒扬“女武训”王氏办义学所赐之物。王氏
是清郯城县寨子村(今属苍山县)人于腾之妻。腾任代理成都知府时病逝。王氏扶柩回籍,定居临沂城
里。受武训办义学影响,出金镯一对、土地百亩,在临沂琅琊书院办起一所义学。山东巡抚杨士骧送
其“撤环兴学”匾褒扬。慈禧太后降旨封为“一品夫人”,并赐“皇恩诰命”金凤冠。1976年3月,
在苍山县沂堂乡寨子村于腾、王氏合葬墓中出土,重1480克。现藏临沂地区文管处。
三、古代货币 临沂地区古代货币种类繁多,馆藏总重量达万斤以上。先秦货币贝、布、刀、圜
钱均有出土。秦汉及以后历代货币更为丰富。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临沂地区的古代货币均居全省之
冠。
贝,有贝、骨贝、石贝、铜贝之分。以临沂市博物馆所藏最为丰富。布币以楚大布“殊布当釿”
为最多,集中出土于临沂、费县、苍山3县市,与之同时出土的还有大量的楚国蚁鼻钱。刀币以齐币
为多,遍布全区大多数县、市,出土总量约4000枚左右。1989年,在临沂市大岭乡大城后村一次出土
2000余枚。目前各县收藏的齐币有齐法化、齐之法化、齐建邦立是法化、即墨法化、即墨之法化、安
阳之法化等多种。莒县、莒南、临沂等县、市还出土了燕刀币,莒县还出土了燕刀钱范。临沂市发现
过“垣”字环钱。最为珍贵者为“郢爰”与“陈爰”。郢爰于1980年在费县石井乡城后村出土,是战
国时楚国铸造的金币。正方形,厚0.5厘米,上边长1.3厘米,底边长1.6厘米,有阴文篆字“郢爰”戳
记,重17.5克,含金量94%;陈爰于1982年在费县探沂乡城子村出土。金板略呈矩形,长6厘米,宽5.3
厘米,厚0.35厘米,重248克,含金量95%。一侧穿有圆孔,有11方铭印阴文篆书“陈爰”戳记,是楚迁
都于陈后铸造,在山东属首次发现,在全国出土亦不多。
秦汉时期的货币在全区藏量很大,尤以秦半两、汉代五铢钱为多,各县、市皆有出土。其它如吕
后半两、文帝半两、武帝半两更为普遍。银雀山竹简墓中出土的一枚四铢半两,一直为专家所珍视。
五铢钱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各时期各种类在区内皆有,王莽时期的货币以货泉、大泉五十为多。
隋唐时期常见货币是开元通宝和乾元重宝。北宋货币有宋元通宝、靖康通宝和长条亚腰形银锭和
铁铸大观通宝。金朝货币以大定通宝、正隆通宝为多。南宋以建炎通宝、绍兴通宝为众。元代以八思
巴文者为主,汉文的至正通宝亦常发现。明、清两代的货币存量最多,其中太平天国所铸太平天国圣
宝为珍贵。清代银币改宋元长条亚腰形为粗短带束腰的锭形形制,称为元宝,锭上多刻有铭文。乾隆
后出现银元。
日本、朝鲜、越南等国的铸铜圆钱在临沂地区均有出土。
古货币主要系铜钱。春秋至隋代采用范铸法,唐以后采用翻砂法,清光绪年间开始用机器铸钱。
其质地,宋代以前为铅锡青铜。明代开始掺锌为黄铜。上述钱币区内地区、县(市)博物馆、文管所均
有收藏,其中以临沂、费县储量最多,各有数千斤。
四、简、砚、字画
汉元光元年历谱竹简现藏山东省博物馆(见“银雀山竹简汉墓”)。
孙子兵法竹简现藏山东省博物馆(见“银雀山竹简汉墓”)。
孙膑兵法竹简现藏山东省博物馆(见“银雀山竹简汉墓”)。
金雀山帛画现藏山东省博物馆(见“金雀山帛画墓”)。
云兽纹漆盒石板砚西汉文具。盒为木胎,长21.5厘米,宽7.4厘米,高1.8厘米。砚长16厘米,宽6
厘米,高0.2厘米。另有研墨石片一件,胶合在一坛形木块上,长宽各2.5厘米,总高1.1厘米。盒分为
盖与盒底两部分,大小相同。盖面与盒底均有用朱红、土黄、深灰、黑四色漆绘出的虎、熊、鹿、羊
等云兽纹。因漆盒极易腐朽,以往常见砚而不见漆盒。此盒完整无损出土,堪称珍品。同时出土的还
有毛笔及竹制笔筒一套。毛笔及砚上均留有墨迹。另有墓主人周宽信铜印一枚。1978年在金雀山十一
号墓中出土,现藏临沂市博物馆。
黄慎鹰雀图轴纸本。纵173厘米,阔89.2厘米。上绘枯树一株,无树冠,树桩干枯,下部葛藤缠
绕。树上立一苍鹰,俯视飞翔的两雀,呈展翅欲扑之势。左上端题:“草枯鹰眼疾,雪马蹄轻。”出
自唐代王维《观猎》诗中的“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句,惟将“尽”字省去,颇耐人寻味。末署
“宁化瘿瓢”,钤“黄慎”、“瘿瓢山人”两方白文印。现藏临沂市博物馆。
李方膺五鱼图现藏莒县博物馆(见文化艺术类“清代与民国时期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