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葬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1&rec=656&run=13

区内古代墓葬众多,自新石器时代以降,历代墓葬均有发现,尤以汉墓最为常见。
一、商代墓葬 区内已发现的商代墓葬主要有:晒米城商代墓,平邑洼子地商代墓和沂源东安村
商代墓等。
苍山晒米城商代墓 在苍山县卞庄镇境内。1974年7月,出土铜器一批,其中有铭文“巫”者1件。
“巫”字为商代一部落族徽。
平邑洼子地商代墓 在平邑县唐村岭乡洼子地村东北。1973年3月,出土铜器一批,内有分别刻
有铭文“史”、“亻父”者各1件。刻“史”字者为铜爵,通高21厘米,流长8厘米,口径8厘米,腹
深10厘米。 扳金内铭文阳文“史” ,系商代一部族的号或族徽。在邹县、滕县、济宁一带均已发现
“史”字铭文的青铜器,可证明商代在今平邑、邹县、滕县、济宁一带,曾有一个以“史”为族号或
族徽的较大部落。
沂源东安村商代墓葬 在沂源县东里镇境内。1984年7月,出土铜器6种计20余件,其中有古代乐
器铜编铙一组3件,大小相次,音质清亮,音准精确。
二、西周墓葬
平邑蔡庄西周墓 在平邑县东阳乡蔡庄村西400米处。1976年12月,出土邾国铜器20余件,其中铜
簠4套,底盖8件,皆有相同铭文“邾叔虢作杞孟□□匚古簠其万年眉寿子子孙孙永宝用享”等23字。
邾为西周古国,后改为邹,其都城在今邹县一带。
费县台子沟西周墓 在费县南张庄乡台子沟村。 1965年, 出土一批铜器。其中一鼎,下有阴铸
“余子汆之鼎百岁用之”的铭文。余即徐,系周代一方国,亦称“徐方”或“虎方”,周初称为“徐
戎”,周成王和周公姬旦曾率兵对其进行过讨伐。
沂水东河村西周墓 在沂水黄山乡东河北村。1982年5月出土铜器、陶器计14件,其中铜器有鼎、
鬲、舟、戈、削,陶器有罐、鬲、豆等。
三、春秋战国墓葬
莒南老龙腰春秋莒国大墓 春秋晚期墓葬,在莒南县大店镇老龙腰村南台地上。墓有两座。1975
年6月进行发掘,共出土文物144件。其中二号墓出土春秋编钟一套9件,每钟上面皆铸有“莒叔之仲
子平自作其游钟”等铭文70余字,为已知的临沂地区出土铜器铭文最长者。由此可知,此墓系莒国国
君兹平公之墓。其他出土文物有陶鼎、壶、甗、铜鼎、铜盘、钮钟、镈等。两墓中各有殉墓者10人、
狗1条、马4匹。
临沂凤凰岭东周大墓 在临沂市黑墩乡王家黑墩村东的凤凰岭上。由墓室、车马坑、器物坑3部
分组成。墓室口大底小,无墓道,分为前后两室。墓主为男性,头向东,仰身直肢葬。内有殉人遗骨
14具。车马坑在墓室西北20米处。器物坑在墓室北25米处。虽早年被盗,但在1982年发掘时,仍出土
了各类文物329件之多。器物坑出土的烹饪器有鼎、甗,盛食器有舟、簠、盆、敦。乐器有钮钟、编
镈,兵器有弓、戈、矢、矛等。墓前室出土了大量牛骨、陶器、铜剑等。墓后室出土了凤头斤、鼎、
盘、簠、鐎、盉、壶、卤及石器、玉、骨角器等。
沂水刘店子东周墓 在沂水西南20公里的院东头乡刘店子村西,北依时密山。1977年,发掘墓葬
两座、车马坑1座。两墓南北相距8.7米,车马坑在北边一号墓西20米。一号墓现存墓口南北长12.8米,
东西宽8米,无墓道。椁室位于墓室中部偏南,器物库构筑在椁室的南北两侧。葬具为两椁一棺,殉
葬者达40余人。出土铜器、陶器、金器、玉石器计470余件,分别为礼器55件,乐器38件,兵器29件,
杂器31件,玉石器近300件。有鼎、簋、鬲、盆、盉、壶、罍、瓿、陶罐、嵌金漆勺,盖鼎内多有牛、
猪骨骼,陶罐内盛有稻、粟籽粒;二号墓墓口南北长6.5米,东西宽5.1米,墓室分为南、北两部分,
北为椁室,南为器物库。坑内殉狗。出土铜器有鼎、壶、钅灵、提梁罐、盘、匜和编钟等。两墓出土
铜制礼器、乐器共达200余件,为建国以来山东省出土青铜器最多的一次。对研究春秋时期的礼仪制
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天井汪周代墓群 在莒县城东北30公里的桑园乡天井汪村。该村系水库移民村,墓群被压在村庄
下面。无封土。面积约3万平方米。1963年,出土春秋时期青铜器20余件,有鼎、罍、鉴、编镈、编
钟、壶、匏壶等。造型简朴、雄浑、具有鲜明的莒国特色。其中两件铜造型纹饰尤为精美,颇似楚
国风格,1986年曾赴日本展出。
苍山荀子墓 亦称“兰陵古墓”。在苍山县兰陵镇东南1公里处。封土东西长30米,南北宽20米,
高3.9米。墓前有石碑两座,一座为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立,碑额篆书“补建荀子墓碑”。碑
文为楷书,记述荀子生平和立碑经过。另一座系清光绪三十年 (公元1904年) 山东巡抚周馥所立。刻
“楚兰陵令荀卿之墓”。碑右侧刻有周馥捐俸重修荀子墓的记述。1990年8月,苍山县人民政府筹款5
万元重修。封土周围均用青石垒砌,高1米,周长157.5米。四周建砖砌围墙,高2.2米,墙内保护面积
达6400平方米。墙院内东南角建平房两间,作为安全保护值班室。
曾点、曾参墓 在平邑县魏庄乡南武城。曾点系曾参之父,父子同为孔子弟子。曾点墓现存封土
高4.5米,直径15米,其上遍植松树、槐树,有平邑县人民政府立“先贤曾子之墓”石碑一座。曾参
以孝著称,父死,简葬之,历代传为佳话。曾点墓西约50米处原有土埠一座,略低于曾点墓,传为曾
参墓。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重修曾氏父子墓。乾隆四十三年,设奉祀生各1名,护守奉祀二墓。
澹台灭明墓 在平邑县魏庄乡上土桥村。与其西北方向的曾点墓相距仅千米。墓原封土高6米,
直径12米。澹台灭明,鲁国武城人,亦为孔子弟子。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督粮道孙星衍为其立墓
碑一块。
四、汉代墓葬 汉代墓葬在临沂地区有广泛分布,其中以坐落在临沂城区的金雀山、银雀山墓群
最具代表性。两山东临沂河,北拱城垣,间距仅千米。金雀山墓群区东到沂河大堤,西至沂州路和南
坛三巷,南起金雀山四路,北至银雀山路;银雀山墓群区东起沂州路,西至沂蒙路,南起金雀山路,
北至银雀山路。墓群总面积约150万平方米。金雀山和银雀山墓群分别于1964年和1972年在建筑施工时
被相继发现。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结合建筑施工,先后清理、发掘墓葬计100余座。分为木椁墓、
石椁墓、石室墓、砖石合构墓、砖室墓数种。石材多有画像。在这批汉墓中,木椁墓较多见,均为长
方形竖穴墓,多有一椁一棺和一侧边箱,有的附有头箱或两侧边箱。木棺内外髹漆,外黑内朱,有的
内外均黑。葬式多为仰卧直肢。有夫妇并穴合葬、同穴合葬和单人葬。随葬品以精美的漆器为主,兼
有铜器、铁器、陶器、陶俑和钱币等。1973年3月在银雀山四号墓出土的漆器中,有5件带有铭文,戳
记有“莒市”、“市府草”等,说明在西汉时期区内有着相当发达的漆器手工业。两墓群中,最有影
响的当数银雀山竹简汉墓和金雀山帛画墓。此外,临沂洪家店金缕玉衣墓和沂南北寨汉画像石墓亦是
闻名全国的汉代墓葬。区内已知而尚未发掘的汉代墓葬还有莒县齐家汉墓群、费县苑上汉墓群和郯城
于公墓、孝妇冢等。
银雀山竹简汉墓 西汉前期墓葬,共两座(即银雀山一、二号汉墓),东西相距仅半米。两墓均为
长方形竖穴墓,椁室结构基本相同。1972年4月,从中出土文物95件,以竹简最为珍贵,共4974枚。一
号墓出土竹简计4942枚,每枚长27.5厘米左右,宽0.5~0.7厘米,厚0.1~0.2厘米。包括《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管子》、《晏子春秋》、《墨子》、《相狗经》、《曹氏
阴阳》、《风角占》、《灾异占》、《杂占》等大批先秦著作。《孙子兵法》和失传已久的《孙膑兵
法》同时出土,澄清了千百年来关于孙武、孙膑及其兵法真伪、有无的疑案。《六韬》、《尉缭子》、
《晏子春秋》等书籍的出土,证实其并非后人伪托。二号墓共出土竹简32枚,每枚长69厘米左右,宽
1厘米,厚0.2厘米,3道编绳,保存较完整,内容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时代最早的历谱《汉武帝元光
元年历谱》。历谱以十月为岁首,加闰月,所记晦朔干支,纠正了自宋代《通鉴目录》以来有关诸书
的错误。文字皆为隶书。一次出土如此丰富珍贵的先秦古籍、古佚书,在考古发掘中极为罕见,属中
国重大考古发现之一。这批文物为研究先秦历史和古代军事思想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新史料,同时对研
究古代文字学、历法和古书校勘等方面,也很有参考价值。
金雀山帛画墓 亦称金雀山九号墓。1976年5月发现。长方形竖井穴,一椁一棺,椁四周及盖板
上均抹有灰膏泥。从中出土了一批陶器、漆木器、铜器等。最有价值的是覆盖于棺盖之上的一幅彩绘
帛画。帛画长200厘米,宽42厘米。画面内容大致可分为天上、人间、地下3部分。顶端绘天体,右上
角为日,着红色,一金鸟立于其中;左上角为月,着白色,内有玉兔与蟾蜍;中间一大段为该画的主
体,表现了墓主人生前的显赫和死后升仙的生活情景,共绘人物24个;最下部分,或拟地下,或拟海
洋,绘鱼龙水族及制约、驾驭它们的类人若兽的神物。帛画上部清晰,中下部模糊。出土后,由国家
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专家精心揭取,尔后裱装成卷轴。帛画先以淡墨线和朱砂起画稿,尔后着色
绘出画意,最后用朱砂与白粉线作部分勾勒。所用颜料,既有矿物质的朱砂和石黄,又有动物质的蛤
粉,还有植物质的青黛等,与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帛画相比,不仅所用原料相同,而且风格亦很
接近,是长江以北地区出土的唯一一幅西汉帛画。这一发现,一方面反映了早在公元前2世纪临沂民
间的绘画艺术即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同时也揭示了汉代各地在经济、文化方面进行广泛交流的史实。
苍山县宝鼓墩西汉墓 西汉中期墓葬。在横山乡欧屯东南1公里处的土岭上。1994年发掘。土墩
直径43米,周围原有巨石环绕,封土高约3米。今仅存数石,封土略高。墓葬位于土墩偏西部位,土
坑竖穴木椁,为夫妻同穴合葬墓。墓圹东西长5.2米,南北宽3.4米,深6.7米。东西两半各置一南北向
木棺,棺之东侧各附加一边箱。两棺室均朽残,盗扰严重。所余随葬品有漆木器耳杯、案盘、勺、盒、
樽等;漆衣陶器鼎、壶、灶、圈等;东棺室还出土有青铜双面印一件,印文为阴铸篆书,一面为“郭
安”,另一面为“安臣”。墩下尚有其他墓葬,故此墩当是一处大家庭合墩。
临沭西南岭两汉画像石墓 西汉武帝时期墓葬。 在曹庄镇西南岭村西南0.5公里处的土岭上。
1994年发掘两座墓,均为带小边箱的石椁小墓,南北向并列。墓圹长2.9米,宽2.2米,深2.2米,有斜
坡墓道。应是夫妻并穴合葬墓。随葬品有罐、盆、碗、俑等陶器及铜带钩、四铢半两钱币等。画像石
6块,石面未经打磨,阴线刻简单的长青树纹、穿璧纹,是目前区内所见汉代最早的画像石墓之一。
沂南北寨汉画像石墓 东汉末年巨型多室石墓。在沂南县城西4公里的界湖镇北寨村内。此处系
一墓葬群,画像石墓为其中一座,原封土较高,当地俗称“将军坟”。1954年春发掘。1956年,出版
《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墓室坐北朝南,全部用预制的石料筑成。南北长8.7米,东西宽7.55米,
最高处3.12米,体积326.34立方米。由前、中、后3个主室和东西4个耳室及1个东后侧室共8室组成。
全墓由280块石料砌成,其中画像石42块,画像73幅,总面积442.27平方米。画像主要分布在墓门和前、
中、后3室,内容广泛:墓门门额及前室、中室的横额刻有胡汉交战、神灵图像、祭祀吊唁、车骑出
行、乐舞百戏、谷物丰收、宴饮庖厨、奇禽异兽等;中室四壁刻完璧归赵、荆轲刺秦王等18幅历史故
事;后室画像主要表现墓主夫妇的家居生活。画像主要采用平面减底线刻,少部分为阴线刻,中室八
角柱上的曲拱,则用透雕技法刻成应龙形象。雕刻细腻,形象生动逼真,气势雄浑,具有很高的艺术
水平。为考探汉代社会经济情况、阶级矛盾、典章制度、风俗人情、建筑和绘画风格、舞乐杂技、宗
教哲学思想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直观性资料。北寨汉画像石墓已作为专门词条收入《辞海》、《中国大
百科全书》、《中国名胜词典》等大型工具书。
沂南北寨汉墓 东汉末年多室合构墓。在沂南县界湖镇北寨村中,北距画像石墓20米。1994年发
掘。由斜坡式墓道、墓门、前室、中室、后室和东三侧室、西二侧室组成,后室由一道砖墙分隔为东
西两间。南北向,南北长9.1米,东西宽8.52米。该墓早年被盗,残存随葬品80余件,多为陶器。器形
有鼎、壶、盆、盒、盘、案、耳杯、博山炉、井、灶、鸡、狗等。还有透雕“五龙戏珠”石盖砚、石
黛板、石猪和铜裸女俑、铜钱、银环及铁刀、漆器残片等。墓主应属县令至郡守级官吏。
临沂吴白庄汉画像石墓 在临沂市区南6公里的吴白庄村北。1972年发掘。属半地下建筑。地面
起冢,封土高出地面近10米。整座墓室为砖石合构,由墓道、墓门、前室、中室、西后室、东后室、
回廊、 西两耳室和东一耳室组成。墓向南偏东10°,东西宽15米,南北长9米。原有画像49石,现存
45石,65幅。内容有车马出行、车骑过桥、庖厨宴饮、乐舞杂技、田猎捕鱼、祥禽瑞兽、东王公与西
王母、伏羲与女娲等。雕刻技法以具有突出地方特点的深剔地多层次平面雕为主,另有阴线刻、高浮
雕、透雕等。建筑规模宏大,画像内容丰富,雕刻技法娴熟,是研究临沂汉文化的重要资料。
苍山城前汉画像石墓 为西晋时人利用东汉墓室埋葬亲人的墓葬。在苍山县城西1.5公里的城前
村村北土台上。1973年5月发掘。墓室以石构筑,南北长5.46米,东西宽2.94米,高2.48米。有画像石
刻11石, 13幅。内容为车骑出行、车马过桥、乐舞宴饮、祥禽瑞兽等。有题记石2方,阴刻隶书15行
328字,记述墓室建造年代、画像内容及其位置等。纪年元嘉元年(151年),为东汉桓帝年号。是研究
汉画像石墓和汉代语言文字的重要资料。
临沂洪家店刘疵墓 西汉石椁墓, 在临沂城北10公里的洪家店村西北。 南北向,圹长5.5米,宽
4.2米,椁用不规则的石块垒砌。棺室居椁内西南部,棺东侧为边箱。1978年5月发掘。出土一套弥足
珍贵的金缕玉衣。玉衣用1140片玉片精制而成,分为头、两手、两足5个部分,为西汉早期玉衣。同
时出土的随葬品有玛瑙印章1颗、铜弩机两件、铁剑3把及玉、铜、漆、陶器物等。该墓对研究西汉大
贵族的葬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五、汉代以后墓葬 区内汉代以后墓葬极多,与春秋战国和汉代的大墓相比,其规模普遍为小,
随葬品的数量亦愈来愈少。墓葬中,多见墓中石碑、墓志铭等具有确切纪年的遗存物,有的石碑、墓
志铭除记有死者姓名、身份、生卒时间、生平外,还记载了死者的亲戚关系与财产占有情况等。从总
体上看,此期具有重要价值的古墓葬偏少。
明鲁怀王·鲁悼王墓 均在平邑县境。位于白彦镇小山后村东北,毓秀山南麓。两墓东西相距25
米。东为鲁怀王墓,高10米,直径30米;西为鲁悼王墓,高7米,直径16米。墓室均为砖石结构,底
部用条石铺成,上部为拱形青砖垒砌。墓门南向,门为巨石制成。1972年,两墓中各出土圹志1合,
其中鲁怀王墓志1合两方,鲁悼王墓志1合两方。鲁怀王朱当漎系明太祖朱元璋第六代孙,鲁庄王之嫡
长子,成化十九年(1483年)封为世子,死于弘治八年(1495年),死后追封为王,谥号“怀”。其墓志盖
长0.91米,宽0.88米,高0.18米,阴刻篆文“御赐鲁府怀简世子圹志”4行10字。志石长0.9米,宽0.87
米,高0.18米,阴刻楷书17行共232字;鲁悼王朱健木式,系怀王嫡长子,生于弘治七年(1494年),弘
治十六年(1503年)封为世孙。死于正德十五年(1520年),死后追封为王,谥号“悼”。其墓志盖长0.88
米,宽0.82米,高0.17米,阴刻篆文“明故鲁世孙圹志”3行7字。志石长0.87米,宽0.81米,高0.16米,
阴刻楷书22行共393字。
鲁敬王墓 在平邑县郑家峪乡东午门村北。现封土高5米,直径8米,墓室石结构。清光绪初年被
盗,出土《钦赐鲁敬王妃圹志》1块,后下落不明。1984年在平邑白马乡胡同村被重新发现。鲁敬王
朱寿钅曾,系鲁恭王庶六子,初封为富平王,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袭封为鲁王。万历二十八年死,
谥号“敬”,翌年与王妃程氏合葬于奎山南麓。
平邑左宝贵衣冠冢 在平邑县城东南30公里处的地方镇红石岭村东。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左
宝贵率部赴朝鲜抗击日军,9月,在平壤殉国。翌年,清政府拨款在其故里建衣冠冢。墓地30亩,陵
园占地10亩,以砖墙围绕,内植松柏,设专人看管。衣冠冢系方形圆顶。墓道两侧有石牌坊、御制龟
趺螭首碑、墓表石狮。墓表南面刻有兵部左侍郎杨颐的挽联:“孤军支柱穷边,伤哉为国捐躯,万里
未能收战骨;几辈逍遥海上,恨不藁街悬首,九原何以谢忠魂。”墓表北面为驻藏帮办大臣内阁大学
士礼部左侍郎尚贤的挽联:“经百战勇冠诸军,常开平天下奇男子;守孤城心拼一死,张睢阳古之烈
丈夫。”1956年,石碑坊被雷电击倒。1976年,衣冠冢等又遭人为破坏,现仅残存碑座、墓表、石狮
和墓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