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医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1&rec=637&run=13

一、机构
(一)教会医院、诊所 1875年,德国传教士在蒙阴县井旺庄村建天主教堂。内设西医诊所,一名
神甫传教兼行西医。1890年,美国基督教长老会牧师方伟廉、医师章嘉理(自取汉名),来临沂城传教
行医,后办教会医院。1893年,德国天主教徒费修氏(原名不详) ,在沂水王庄教堂设西医诊所。进入
20世纪,小型的教会诊所有费县天主教堂诊所、沂水牛心官庄天主教堂诊所、郯城天主教堂诊所。
临沂基督教会医院 1912年,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北派)教徒捐款,由美国人丁雅悯(自取汉名)
在临沂城南关创办基督医院。1914年,长老会又出资,由美国人明思美(女,自取汉名)建女医院,实
行男女分诊。1924年扩建,男女两院合并迁至今临沂地区人民医院址,由丁雅悯任院长,仍实行男女
分诊。女诊由明思美主持,万美丽(女,自取汉名)接生,并负责孤儿院。中国籍医生有张汉三、赵希
林等。该院为四层楼建筑,50个床位,附设几个戒鸦片床位,有小型发电机一部,X光机一台,显微
镜等,设内、外、妇产、小儿、眼科、化验室、透视室、产房、手术室,医、工50人。内科主要治疗
常见病、传染病,外科能做阑尾、膀胱结石、截肢等手术。日门诊量100余人次。
“十全”、“福惠”药房 1912年,美国基督教牧师刘福田(自取汉名),在莒县城传教行医,传授
给教徒莒县人张子丰、李文山西医诊疗知识,学成后,张负责办“十全药房”,李负责办“福惠药房”。
开诊始,群众不信洋医洋药,就医者少,后民众始信。尤其是其采取新法接生,使难产妇得到救治,
民众信服。1938年,日军侵入区内,两药房关闭。
天主教仁慈医院 1913年,德国天主教会在临沂城天主教堂创建。德籍翁修女任院长,医生4人,
护士2人, 均系德籍修女。 1930年, 院长由德籍华修女接任。药械从国外进口,经费由教会拨发。
1945年9月,外籍修女撤走,医院终止。
泰华医院 1922年,基督教传教士刘作恒(平度人)同其子刘文阁(学医于美教会医院)从济南购
置药械,在平邑镇创办泰华医院,传教兼行医。该院分设于平邑和仲村两地,刘文阁留平邑,刘文和、
刘文琳在仲村,有医、工24人,其中刘文和医技较熟练。该院主要经营西药,能肌肉注射、静脉注射、
做一般性外伤手术。
道生医院 1930年,郯城县基督教牧师王锡福在城关创建,经费由教会拨发。1941年关闭。
(二)私立医院、诊所 1949年前,全区有私立西医机构141家,其中县城46家,农村95家,行医人
数314人。
同仁药房 系1924年莒县人葛铭琪医专毕业回县城创建。集9家股份1900块银元,购药械,聘医、
护11人。开诊时民众对洋医洋药认识不足,业务萧条,经宣传西药理论,加之疗效明显,就诊者日增,
至1925年,营业额达7000多银元。1936年,葛氏赴西安行医,其余并入桑园街同祥永药房。
博爱药房 系1925年潍县西医袁天民在沂水东关设立。聘药工2人,有听诊器、体温计、注射器
等器具,常用西药20余种。
道胜医院 系1929年上海南洋医大毕业生庄云章在家乡大店镇设立。医院有二层小楼一座,内设
门诊、手术、治疗、消毒室,有病房3间,备德国进口简易手术床及普外手术器械,收徒12人,主治
黑热病、梅毒、外伤。1945年,庄云章参加解放军,药械卖给山东军区第二所。
松泉医院 系1931年青岛医校毕业生续寿先在平邑镇开设。有医、护4人,备有常用药械,治疗
内、外科杂病。1935年迁济南。
济东药房 系滕县西医陈正义于1934年在平邑镇设立。有医、护3人,备常用药械为民治病,用
新斯锑玻霜治愈很多黑热病患者,曾为一慢性骨髓炎患者全麻进行剔死骨术而痊愈,为群众传颂。
(三)公立医院
1.地区综合医院 20世纪40年代以前,国民党政府没有设立过地区医院。从1943年开始至建国,
区内民主政权组建的跨县医院有:
滨海平民医院 成立于1943年7月,属滨海专署卫生科领导。有医护人员120余名,多数是八路军
山东纵队二旅的休养所人员。院部先后驻莒南、临沭、莒县农村,没有固定病床,每到一地,病床便
设在老百姓家。有一架显微镜和简单的手术器械。1946年春迁莒县境,改名莒县医院,仍属专署直接
领导,院长由专署卫生科长兼任。7月,对外改称“国际和平医院第二分院”、联合国充实医院。有
职工130余人,设内科、外科、妇产科、黑热病科、化验室、司药房及门诊部,住院伤病员100余人,
门诊日平均30人以上。1948年1月,与滨南医院合并为滨海医院。
鲁南平民医院 1945年冬,鲁南军区和行署在费县梁邱组建。全院30余人,有简易病床100余张,
设门诊、病房、手术室及中医部。1947年国民党军进攻鲁南时解散。
山东省立临沂医院 1945年12月成立于临沂城考棚街,属山东省政府卫生总局领导。有职工60人,
病床100张,设门诊、化验、诊断、手术、电疗、妇产、牙科、保健等科室。1947年国民党进攻临沂
时医院撤销。
鲁中行署地方医院 1944年秋,鲁中联办卫生科将联办卫生所改为联办地方医院。第二年春,由
沂水中峪迁韩旺,改为鲁中行署地方医院。有工作人员40余人,其中医生20多人。1947年,移蒙阴高
湖,接受联合国救济总署物资,分为沂水、蒙阴两个分院。
滨南医院 1945年5月成立于临沭西沈马庄。由滨海平民医院赴滨南第二医疗队与临沭县南古庄
私营平民药房医师王正甫合建而成,属滨南行署领导。有医工人员30余名,病床30张,分内科、外科、
妇产科、黑热病科、门诊部,日门诊量五、六十人。10月,医工增至70人,日门诊量达300余人。设
有药房、注射室、诊断室、简易病房。1946年,迁临沭县朱范村,时有病床80张,职工100余人。1947
年,病床增120张,人员增至130余人。1948年1月,与莒县医院合并为滨海医院。
鲁中南行政公署直属医院 1948年7月,在沂源县青龙区肖水村成立,属鲁中南行政公署领导。
设床位150个,有职工58人,不分科室。除治疗机关工作人员和军工属中的伤病员外,老百姓诊治人
数占36%。1949年,职工增至120人。1950年随行政公署一起撤销。
滨海医院 1948年1月,由滨南医院、莒县医院、滨海专署直属卫生所合并而成,属鲁中南行署
领导。有床位250个,职工176人。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黑热病科、手术室、化验室、司药房等。
10月,由莒南县焦庄迁临沂县王桥一带,职工增至327人,其中医务技术人员255人。1949年迁入临沂
城,翌年春改名为临沂专区中心卫生院。
1949~1989年,全区地级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主要是临沂地区人民医院、临沂地区沂水中心医院、
临沂地区胸科医院、临沂地区肿瘤医院、临沂地区精神病医院、人民解放军第一四六医院(详见[重
点医疗单位]简介)。
2.县立综合医院 1935年5月,临沂县县长范筑先邀请地方医生王正甫,以旧药王庙为院址,建
立临沂县立医院。设内、外、妇、儿、五官、门诊等科室,有职工70余人,日诊量百余人次。1939年,
国民党郯城县政府建立郯城县卫生院,有职工24人,1941年解散。1940年,国民党费县政府建费县医
院,有职工12人,1945年解散。
同期,共产党领导的民主政府所建的医院有:1945年,在今平邑县仲村一带建立泰宁县医院,1947
年,迁蒙阴改为蒙阴联合医院一分院。1946年,建蒙山县卫生院,1952年,随蒙山县撤销,人员大部
归沂水专区,药械资金交平邑县。1948年,建莒沂县卫生院,1953年,撤县并入沂水。1948年,临沂
县与临西县两县卫生所合并成立临沂县立医院。同年,莒南县人民政府建立莒南县立医院。1949年,
莒县县立医院、日照县立医院、临沭县立医院、赵镈县立医院建成。1950年,原县立医院均改为卫生
院。是年,费县、蒙阴、郯城、苍山、沂源、平邑卫生院建立。
1987年,临沂地区县级综合医院共有22处,其中县人民医院13处,县级分院5处,革命斗争纪念
地医院4处,即:临沂市人民医院、日照市人民医院、莒县人民医院、苍山县人民医院、郯城县第一
人民医院、费县人民医院、莒南县第一人民医院、临沭县人民医院、蒙阴县人民医院、平邑县人民医
院、沂南县人民医院、沂源县人民医院、沂水县人民医院、沂水县马站人民医院、日照市高旺人民医
院、苍山县磨山医院、沂源县东里医院、蒙阴县岱崮人民医院、蒙阴县孟良崮人民医院、莒南县甲子
山医院、郯城县第二人民医院(驻李庄镇)。这些医院均系全民性医疗单位,承担所辖范围内的医疗卫
生工作。到1994年,由于行政区划变动,全区尚有县级综合医院16处;共有床位3230张;职工4398人,
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504人。
3.乡、镇(区)卫生院、医院 1950年,乡镇卫生机构有两种形式:卫生所、联合诊所。前者属县
卫生科领导,设乡镇政府驻地,经费由政府拨发,人员享受国家职工待遇,后者是乡间私人诊所,由
民间医务人员自愿合作,集体经营,受当地政府领导,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按劳分配。1951年,区
内有区卫生所8处,职工35人;联合诊所35处,人员214人。1956年,有区卫生所168处,职工1091人;
联合诊所667处,人员2498人。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区卫生所改为公社卫生院,联合诊所解体,人
员大多加入公社卫生院或大队卫生室。1959年,有公社卫生院185处,简易病床797张,职工2182人,
其中技术人员1810人。1972年,有89处技术、设备较好的公社卫生院改为县分院。至1976年,89处分
院共有病床2728张,职工383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362人。有公社卫生院132处,病床1783张,职工
4719人, 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199人。 1987年,全区共有县分院90处,乡、镇卫生院142处,共有病床
5510张,职工820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7062人,有中、西医、护、药及其他师级职称的共803人。80
年代,学习莱芜乡镇政权建设经验后,将卫生院人、财、物管理权下放到乡镇政府。后各县(市)又相
继收回。1994年,全区有乡镇卫生院228处,病床4501张,职工6519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5507人。
4.村(大队)办卫生室 1950年,开始兴办村卫生室。卫生员由本村选送,经区卫生所培训,区政
府发给保健箱及常用药械,回村任不脱产卫生员。药品费用由村集体资金拨发,村民治病只收药费,
无力支付者,治病记账,秋后总算(贫困户及军烈属免费)。由于卫生员劳动报酬未妥善解决,加之管
理不善,多数村卫生室流于形式。1958年,村卫生室改为大队卫生室,卫生员实行工分补贴,药械由
大队购买。至1966年,大队卫生室发展到1824个,有卫生员2618人。1968年,转为大队合作医疗卫生
室,由社员与大队共同集资举办,管理体制采用大队自行管理和社、队两级管理两种形式,卫生员改为
“赤脚医生”。办医原则为“群众自愿互助,坚持三土(土医、土方、土药),四自(药物自种、自采、
自制、自用)”。赤脚医生治病,提倡一根针(针炙),一把草(中草药),广泛收集民间土方验方,解决
经费不足困难。到1976年,建立合作医疗卫生室的大队有11669个,占全区大队总数的95.6%,有赤脚
医生30042人。从1979年开始,卫生室解体,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取消。1983年,赤脚医生改称乡村医生。
从1987年开始, 农村基层卫生机构出现多种形式, 全区有村级医疗点16080个,其中群众集体开办的
9316个,乡村医生或卫生员联办的1722个,乡镇卫生院在村设的医疗点124个,个体开办的4875个,其
他形式的43个,从医人员36596人。随后社会上出现了乱办医的现象,卫生行政部门开始对医疗市场
进行整顿。1992年开始,在全区推行药品代购分发的管理办法:由乡镇卫生院集中采购药品,然后分
发到各村卫生室,规范了进药渠道,提高了群众用药质量,乡镇卫生院经济实力也因此壮大,办医条
件进一步改善。到1994年,全区有村级医疗点11259个,其中个体医疗点3933个,乡村从医人员15607
人。
5.工矿医院 临沂矿务局职工医院,建于1949年。有病床180张,职工220人,12个科室;临沂棉
纺织厂职工医院,建于1966年。有病床34张,职工44人,10个科室;临沂地区汽车运输公司职工医院,
建于1960年。 有病床80张, 职工79人,12个科室;临沂铁路医院,建于1985年。有病床100张,职工
182人,14个科室。以上4家建院之初,主要为本系统职工及其家属服务,亦对社会群众诊疗。
二、诊疗
(一)内科 1875年,德国天主教蒙阴井旺庄教堂诊所,用磺碘片、来苏尔消毒,用金鸡钠霜治疗
疟疾。1893年,沂水王庄德国天主堂诊所用阿斯匹林、苏打、硫苦等内服药及锰酸钾等外用药50余种,
治疗多种内科常见病。1922年,大店镇道胜药房用“606”治梅毒,用斯锑波霜治黑热病,并可施行
腹水穿刺术。1924年,临沂基督医院设内科,首用X光、显微镜诊治各类常见疾病。40年代,磺胺灭
定、消治龙在解放区广泛用于临床。50年代,在地级医院已开展脾穿刺术,查杜氏利什曼小体,X光
查胸、胃、肠疾病。开展人工气胸、人工气腹术,治肺结核病,能进行胸腔、腹腔、骨髓、肝、心包
穿刺术。1960年,X光线诊断技术在全区各县推广应用。
60年代,心电图机、超声波用于临床。为各种心律失常和肝、胆、脾疾病的诊断提供了科学依据。
使内科过去不能诊断或武断治疗而效果差的病例,获得了正确诊治。
70年代后期,地级医院开始应用心脏电除颤技术,治疗心律失常技术得以突破。对心房纤颤、心
房扑动、心室纤颤、心室扑动、室上性及室性心动过速的治疗和猝死病人的抢救,均收临床良效,并
很快普及到各县和工矿医院。1978~1980年,超声医学先后应用于临床,为风心病、心肌病、心包积
液、某些先天性心脏病等诊断治疗提供了依据。这期间,脑血流图也开始用于临床,为缺血性脑血管
病的诊断及治后效果观察,提供了参考指标。地区医院已使用心脏起搏器,开展心脏起搏技术。地、
县两级医院先后开展心向量图检查,对心肌梗塞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了较准确的资料。沂水中心院
用717注射液治疗癫痫病170例,获良效。
进入80年代以来,引进了心功量计,开展无创性体外反搏治疗心脑缺血性疾病、肢体缺血、视网
膜动脉栓塞、突发性耳聋、耳鸣等病。同时为房室传导阻滞、病〖综合症患者安放起搏器或临时起搏,
为抢救病人、延长病人寿命,配合外科手术,打下良好基础。同时还开展经食道心房调搏术,检查窦
房结功能,治疗快速型室上性心律失常,抢救缓慢型心律失常,使心电生理工作进入临床应用阶段。
开展CT、U型臂血管造影等检查,使影像技术迈出新的步伐。地区人民医院的介入性心脏病治疗技术
逐步开展,到90年代初达到国内同级医院先进水平。
(二)外科 1950年前,各类技术水平较高的院、所,可在局部麻醉、脊椎麻醉、开放式吸入麻醉
下,施行清创、浓肿切开引流、鞘膜积液反转、膀胱结石取除、截肢等简易手术,从1952年开始,地
级医院可施行阑尾切除、疝修补、肠梗阻、肠扭转、胃肠穿孔修补等腹部外科急诊手术及脓胸闭式引
流术。此后,相继开展剖腹检查,肠段切除吻合术。1953年,首次乳癌根治术成功,胃大部切除、胆
道手术、脾切除、阴茎癌根治术也相继施行。1958年,首次开展胸廓成形术,食道、胸膜、心包等胸
外科手术逐步展开。1960年,首次为食道癌患者结肠代食道手术获成功,并开展迷走神经切断加幽门
成形术。
1963年,地级医院外科分普外、胸外、骨外、泌尿外、颅脑外5个专业。配有专职麻醉人员,技
术上也引进许多新项目。硬脊膜外腔神经阻滞麻醉术、管内阻滞麻醉术等,相继应用于临床。各外科
专业能施行脾、肾静脉吻合术,肺叶、肺段切除,纵隔肿瘤摘除,颅内血肿清除,脑脓肿切除,引流,
肿瘤切除。进入70年代,地级医院和部分县医院能施行多种复杂手术。1979年,地区人民医院开展脑
血管搭桥成功。1980年,开展低温肾动脉灌注肾切开取石术、喉癌切除发音重建术等难度较大的手术。
1984年后,全区临床外科开始向高、难、精的显微外科发展。沂水中心院施行断离拇指再植手术成功;
地区人民医院施行了全髋关节植换手术。两院已能施行肾移植、带血管髋骨移植等尖端手术。麻醉科
已掌握体外循环,控制性低血压麻醉、神经安定镇痛麻醉等复杂技术和处理复杂病例的麻醉。对呼吸
骤停病人的抢救和心、肺复苏技术也能熟练应用。
(三)妇产科 1950年前,地县两级医院仅能处理一般平产和治疗妇科常见病,在外科配合下,方能
处理难产及剖腹产术。1955年,地区医院医师潘秀和开展不孕症治疗,自制一套输卵管通气器械,开
始施行输卵管通气术。同时开展了剖宫术、人工流产术,会阴切开术。1956年后,两处地级院都开展
了多种腹部手术。1958年,中西医结合治疗多种妇科病,对宫颈糜烂、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重
度妊娠高血压综合症等,均取得较好疗效。医师马锡琚自制的高位破膜器,用于羊水过多症的治疗。
进入60年代,中孕引产术用于临床,先后采取水囊引产、高渗盐水引产、天花粉、芫花及雷夫诺尔引
产方法,并开展了器械节育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阴道成形术、外阴癌根治等。对妇科常见恶性肿
瘤开始应用化学疗法,晚期宫颈癌、绒癌治疗取得一定效果。1964年,在青岛医学院妇产科主任白永
秀指导下,施行子宫颈癌根治手术成功。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妇产科主任江森来地区人民医院作示范
膜外剖宫产术。从此,这项新技术在全区得到推广。同时开展了经腹输卵管结扎术,经400余例临床
验证,均获成功。
1965年,全区普遍推行计划生育手术,有手术骨干40余人。1969年,又推广针刺麻醉施行女结扎
术。到1972年,小切口女扎手术在全区普遍应用。1978年,地区医院开展氦氖激光穴位照射转胎位新
技术。进入80年代,“产程曲线图”应用于临床,并开展了顶侧联合式腹膜外剖宫产术。
1982年开始,围产医学及胎儿监护仪、超声波技术先后在各综合医院用于临床,进一步提高了胎
儿监护和妇科疾病的防治。1985年,部分县院应用分娩监护仪、催生按摩器进行监护和助产,地区院
加强了对低体重围产儿的护理,增设了新生儿辐射抢救床,大大降低了低体重围产儿的死亡率。1986
年,地区院与省协作,进行新生儿缺陷监测,为优生学技术的发展打下基础。1987年以来,激光医学
在妇产科进一步的应用,对治疗重度宫颈糜烂、急慢性生殖器官炎症、外阴白损病变等,收到显著疗
效。
(四)小儿科 1959年,专区一院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小儿胆道蛔虫、麻疹、白喉、乙型
脑炎成功。1966年,全区乙脑大流行时,地、县两级医院每天收治百余名患儿,获良好效果。1983年
至1986年秋,沂水中心院收治婴儿腹泻2000余例,4年内仅死亡6人,为患儿总数的0.3%。
1963年,专区院小儿科欧致新在《中华儿科杂志》报道7例小儿中华分枝睾吸虫病,系省内首次。
1972年,开展新生儿溶血症换血治疗,先后治12例,均成功,居省内领先地位。1977年,呼吸机在地
级院儿科应用,并开展了格林巴氏综合症的研究。1978年,地区院与有关单位协作,创制“输液监听
报警器”成功。1980年,利用新生儿光疗仪治新生儿硬皮症获效。各县及厂矿医院儿科专业人员,已
能处理一些疑难病和危重病。1985年以来,沂水中心院儿科治疗重症肺炎并心衰1720例,仅死亡8例;
地区人民医院救治一昏迷、抽风持续长达3月的病儿成功,无后遗症。用人工呼吸机、气管切开术抢
救6例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重度呼吸肌麻痹病儿, 均获成功。 1987年,成功地救活了1体重仅
1000克的未成熟儿。
(五)耳鼻喉科 1955年、1956年,两处地级医院先后成立五官科。借助简单检查机械,处理五官
常见病,并相继开展鼻息肉、扁桃体摘除和气管切开手术。五六十年代,陆续配备了气管镜食管镜、
国产手术显微镜,引进丹麦产电听力计等,开展中耳乳突根治术、鼻腔及鼻中隔手术、上颔窦及鼻窦
根治术。对耳鼻喉恶性肿瘤的治疗,施行上颔骨全切除、喉全截除,解除了喉癌病人的痛苦。同时还
开展了鼓室成形术、内耳和镫骨手术,耳部显微手术等。在1977年省耳鼻喉学术会议上,地区中心院
的《气管异物175例的分析》、《喉外伤45例报告》两篇论文获得好评,并收档北京图书馆。1983年,
首次进行经乳突腔迷路后入路(进颅腔)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1985年,地区中医院开展上颔骨全截
加框内容挖除术成功,并开展了鼻咽纤维血管瘤经腭入路切除术。
(六)眼科 1958年,地级两医院成立眼科。1960年后,相继开展内眼手术,施行白内障冰冻摘除
术、视网膜剥离术、球内异物吸取术、眶内肿瘤摘除术等。1965年和1971年,沂水中心院开展眼部整
形术、白内障针拨套出术成功。1975年,各县院相继建立眼科。针麻醉在眼科开始应用,并由地区院
眼科医师张学诚在临沭现场会示范,推广到全区。1978年,地区院眼科首先开展角膜移植,先后进行
6例,均获成功。第二年,沂水院眼科开始施行增视性、治疗性角膜移植术,收到满意效果。1983年,
沂水院与沂南县医院合作进行的玻璃体切割技术应用于临床研究,获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所设计内
眼手术注吸头,用于白内障手术,填补了省内空白。
(七)口腔科 1955年,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始配专业口腔医生。1958年,除能处理一般性口腔病外,
开展了牙髓、牙周病诊治及兔唇修补、颔面部小手术。1959年,开展颌面部创伤手术、面部缺损、畸
形修整术、腭裂修补、颞颌关节术等。到60年代,已能施行颌骨截除术。1979年后,逐步开展塑化治
疗牙髓病,针刺治疗面肌抽搐、面神经麻痹、颞颔关节紊乱、保留面神经腮腺切除、口腔大面积癌肿
切除、颌骨肿瘤切除等较复杂手术。可做固定义齿、活动义齿、全口义齿、牙列畸形矫治,并配合临
床制做赝复体(如为骨科制作人造肱骨头)。
(八)检验 1943年春,山东军区卫生部在区内组建了第一个化验室。有一架手提显微镜和简单的
化验药品。开展红、白血球计数、白血球分类、血色素、血沉、球蛋白试验,尿常规化验、排泄分泌
物查菌等。至1949年,滨海医院已建立有9名化验员的化验室,开展地方病、流行病的检验工作。尔
后,各县卫生院相继组建化验室,1956年建齐。至1958年,地级医院已开展血清学检验、肝功能检验;
生化检验中血糖测定、二氧化碳结合力测定、非蛋白氮测定等;用青蛙作妊娠反应、脑脊液胶体金试
验等。1960年,地级医院检验科设立细菌室,生化检查增加了血清钠、钾、氯、磷、钙。肝功能检验
增加脑磷酯絮状试验,高田氏反应。改进血沉检查技术,将血沉管倾斜30°,观测时间从1小时缩短
到15分钟,结果无明显差异。70年代,开展了血清免疫测定、细胞学检查、内分泌临床检验。地区肿
瘤防研所甲状腺吸131磺试验、甲状腺扫描、肝扫描、同位素敷贴治疗,填补了区内空白。1985年,
地区人民医院增设细胞检查室、免疫室、扩大细菌室、生化室。各县和工矿医院也增设了细菌、生化
室,检验项目已有细胞学检查、脱落细胞检查、免疫球蛋白测定、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玫瑰花结形成
试验、血液元素测定、血脂测定、蛋白电泳、血液多种酶测定、尿氯分析、乙肝表面抗原、胰岛素耐
量测定、多种细菌培养、菌型鉴定、细菌生化反应等212项。
(九)放射 1953年,专区第一和第二人民医院分别配匈牙利产和德国产100毫安X光机各1台。1960
年,各县相继配备30或50毫安X光机1台。随着国产X光机的生产,各公社医院相继配有30或50毫安X光
机,个别公社配有200毫安X光机。临沂、沂水人民医院及结核病防研所各购进200毫安X光机1台。1981
年,地区人民医院增添500毫安X线机1台,1985年,引进美国大容量1000毫安X线机3台,全身CT机1台。
1953年,地级两医院建立X线室,相继开展了胸部透视、胃肠钡餐透视、胸部及四肢平片摄象等。
1958年,专区一院逐步开展了胆囊、泌尿系、子宫输卵管、腮腺和颌下腺的造影,膝关节充气造影及
支气管造影等新项目。进入60年代,相继开展旋转式记波摄影、气钡双重摄影、经皮肝穿刺造影、支
气管双斜断层摄影、眼球异物定位、骨盆测量、静脉肾盂造影、瘘管及窦道造影。70年代,沂水中心
院开展体层摄影、腹膜后充气造影术,并在1975年秋,召开第一届全区放射学术经验交流会。1981年
以来,地区两医院先后开展了体层摄影、乳突上颌窦断层摄影、动脉造影、上颌造影、电视透视、脑
室造影等。1986年,沂水中心医院先后开展的经皮穿刺胆道肾盂造影,大剂量不加压静脉肾盂造影,
蝶鞍、副鼻窦、喉室、鼻咽腔断层摄影,直线和多轨迹体层摄影等新技术,为胸、五官、骨骼、泌尿
等科疾病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