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1&rec=621&run=13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清廷颁布《钦定小学堂章程》。是年,郯城知县何业健利用一贯书院、
旧考棚创办县立高等小学堂,招学生22人。同年,蒙阴知县叶宝昌将西门里义学改办成县立高等小学
堂,收学生20人。翌年,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此后,沂州府各县均利用原儒学、书院、庙宇、
祠堂等,陆续兴办各类小学堂。至1911年(宣统三年) ,境内小学堂发展到95所,其中公立75所,私立
18所,教会办2所。小学堂执行《癸卯学制》,儿童7岁入学,初等小学堂修业5年,高等小学堂修业4
年。课程设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高小为中国文学)、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和图画。
使用京师大学堂编译的课本。但亦有不少小学堂因教材供应不足或师资缺乏仍沿用《三字经》、《百
家姓》、《千字文》及《四书》、《五经》等塾学教材。教会小学以学《教会三字经》、《训蒙问答》、
《耶苏事略五字经》等为主,以学文化课为辅,后因社会舆论的反对,方增加了普通小学课程。
1912年,教育部颁行《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改学堂为学校,取消读经讲经课,并采取了一些革
新措施。至1921年,境内已建小学966处,在校学生23366人。1924年后,因军阀混战,匪患频仍,使
境内小学遭严重破坏。 1928年后, 政局渐趋稳定, 小学教育得以恢复发展。1930年,境内小学已达
1156所,在校学生39093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6%。1935年,教育部颁布《实施义务教育计划》,通
令各省“分期分批建立短期小学,使为生活所迫而缀学或没有机会入学的9至16岁的少年儿童,在一
年内达到初小毕业的水平”。区内各县据此办起一批短期小学。至1937年抗战爆发前,境内全日制小
学达到1870所,在校学生40638人。短期小学280所,在校学生1103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1%左右。
民国初期,小学先是执行《壬子学制》:初等小学4年,高等小学3年,计7年制。课程设修身、国文、
算术、手工、图画、唱歌、体操、缝纫、本国历史、地理、理科、农科、英语。1922年后实行《壬戍
学制》:改“等”为“级”。初级小学4年,高级小学2年,计6年制。课程设公民卫生、国语、算术、
自然、历史、地理、体育、音乐、形象艺术、工用艺术、园艺等。教材始用白话文,删除了部分封建
糟粕,增加了宣传民主与科学,颂扬民族英雄的内容。短期小学学制1年,只要求在国语、算术等方
面达到初小程度。
1938年,全区各县城先后为日军侵占,境内小学大都停办。1939年后,境内形成了日伪占领区、
国民党游击统治区、共产党创建的解放区并存的局面。在上述区域内,分别开办了不同性质的教育:
日军在其占领区内利用扶持的伪政权推行奴化教育, 开办了一批小学,1943年达500余所,在校学生
16000余人。1944年后,日伪占领区越来越小,日伪小学亦每况愈下。至1945年日军投降,此类小学全
告结束。日伪小学学制为6年,初、高级“四、二”分段,除设文化课处,另加修身和日语,多数日
伪小学还建有“中国青少年团”,实行法西斯军事训练和奴化教育。日军侵占临沂后,国民党地方政
权先后溃退山区,在其统治区内建立了部分“流亡式”小学。时有58处,学生3000人左右。这部分小
学存在不长,后因日军“扫荡”大部解散。1947年,国民党反动派进犯解放区,在其占领区内复设公、
私立和教会小学。国统区小学学制仍为6年,课程设公民训练、国语、算术、常识、社会、自然、美
术、体育、音乐等。此期,国民党为加强对小学的控制,由乡镇长兼任“中心国民学校”校长,保长
兼任国民学校校长。对学生进行“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党化教育。1948年11月,此类
小学随国民党军队的溃退而结束。在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内,民主政府创办了大批抗日小学。1939年,
沂南县民主政权在涝坡村创办抗日小学,吸收当地农民子弟和驻军、机关干部子弟入学。1940年后,
鲁南区先后办起鲁南抗日干部子弟一、二、三小学;鲁中区办起了鲁中行署实验小学和沂蒙专署实验
小学;滨海区办起了滨海专署抗属小学。至1944年,区内共有抗小2838处,在校学生95132人。抗小实
行6年学制,初、中、高小“二、二、二”分段。教材系省战工会编审的“战时小学课本”,也有不
少属于自编教材。根据战争和生产的需要,突出了政治内容,重视对学生进行民族气节教育。如有的
语文课文写道:“大大大,大中华,中华民族真正大”。“中国大,日本小。中国人多,日本人少”。
“人,中国人,我是中国人,爷爷奶奶都是中国人,中国人要打来侵略的日本人”。“国共两党是兄
弟,兄弟有时闹脾气。一旦强盗临门时,同心合力去杀敌”。在算术教学中,常见这样的应用题:在
一次战斗中,游击队打死5个敌人,打伤8个,这次战斗打死、打伤敌人共多少?这些教材对激发学生
的爱国主义精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抗日小学设政治、国语、算术、史地、自然、体育、音乐、工
作等8门课程。抗小内普遍建立儿童团,组织学生站岗放哨,使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教育和锻炼。战时
环境险恶,遇敌“扫荡”,学生便随群众转移,在山沟、树林中坚持上课。“敌来我去,敌去我来,
以蓝天为教室,以大地为床铺,石头是吾枕,蓑衣为卧具,学习为抗日,不怕苦和累”。这首曾流行
于莒县横山根据地各小学的歌谣,即是当年抗小学习环境和学生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边沿地区,还有一种“两面小学”。公开挂日伪小学的牌子,暗中监视敌人的活动。平日组织
学生学习抗日课本,待日伪军进村时,教师、学生便摆上古书迷惑敌人。此类学校仅沂南县永太区即
有7处。
1944年,推行莒南县小学教师张建华创办“庄户学”的经验,在沂蒙根据地内兴办起大批劳动与
学习相结合的“庄户学”(详见农民教育“庄户学简介”条)。日本投降后,省政府制定了《关于整顿
与发展小学教育的指示》,逐步建立了一批较正规的小学,且实行民办公助的方法,调动群众办学的
积极性。至1946年夏,滨海区8个县即办正规化小学1392处。1947年,国民党军大举进犯沂蒙,解放区
教育于翌年1月被迫停办。同年9月,省府决定恢复教育,并决定小学一律实行公办。至1949年9月,
区内共办小学1811处,在校学生63924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小学教育,以公办为主,以民办为辅。1952年,全
区有小学4737处,在校学生266412人,适龄儿童入学率提高到39%。1953年,执行《政务院关于整顿和
改进小学教育的指示》,实行国家办学和群众集体办学“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促进了小学教育的发
展。至1957年,全区公、民办小学达5980所,在校学生410099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57%。建国后,本
区小学学制为6年制,初、高小“四、二”分段。1952年起实行部颁《小学暂行教学计划》,设政治、
语文、算术、历史、地理、自然、体育、音乐、图画、手工等课程。1953年起,普遍学习、运用苏联
教育学,对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1958年,受“大跃进”运动的影响,区内小学发展过快。当年底,全区公办小学达10114所,在
校学生709774人。到1960年,全区公、民办小学达10212所,在校学生848324人。1961年随着国民经济
的调整,将全区小学压缩、撤并为7665所,在校学生减至426401人。1963~1964年,先后贯彻《全日
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 和国家主席刘少奇关于“两种教育制度” 的指示,小学教育又有所发展。到
1965年底,全区全日制小学达9422所,在校学生650639人;工(耕)读小学12867所,在校学生601496人。
适龄儿童入学率达84%。
“文革”期间,小学教育遭严重破坏。学制由6年改为5年;教材被任意删改;工(耕)读小学全部
下马;1968年,把公办小学全部下放到大队来办。1971年后,贯彻周恩来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小学
教育出现转机。时,根据省教学计划,小学设政治、语文、数学、常识、体育、音乐、美术、劳动8
门课。
1978年,贯彻部颁《全日制小学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和《小学生守则》,小学教育走上了健康
发展的轨道。为推动教育改革,全区先后办起20所实验小学。1985年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
革的决定》,全区实行分级办学、分工管理的方针,保证了普及工作的顺利进行。是年,全区小学达
10837所, 在校学生1278663人。1987年经省分批验收,全区13个县、市普及小学教育工作全部合格。
1989年,全区小学达10110所(内含回民小学19所),在校学生1114618人,7~11周岁学龄儿童入学率
为97.65%, 在校学生巩固率为96.64%, 小学毕业率为99.52%。 建国40年, 全区各类小学共毕业学生
4752698人。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来,区内小学继续实施五年一贯制,按部颁《全日制五年制小学
教学计划(修正草案)》组织教学。课程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自然、地理、历史、体育、音乐、
美术、劳动。1990年11月,临沂地区行政公署依据《义务教育法》,制定《关于实施义务教育的意见》,
决定自1990年后分四步走在全区实施义务教育。到1993年,全区90%以上乡镇和人口基本普及了初等
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4%,巩固率为98.8%。同年,地区教育局制定《关于确定1990年为中
小学“管理年”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学校净化、绿化、美化、知识化及教学常规的要求,要求针对
一些学校“脏、乱、差”的现象,采取切实措施,提高管理水平。到1994年,大部分农村小学的校容
校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学校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教育质量稳步上升。
沂水县立高等小学堂 建于1905年2月,初设堂长1人,配教员5人,招生50人,学制4年,经费由
县衙按每生每年36.54元(龙洋)拨给。1933年至1938年初,学校发展至10个班(高级6个,初级4个),
在校学生420人左右,教职员17人。受“五四”运动影响,校长王兼三于1919年秋联合第二高小,成
立学生联合会,组织学生3次上街游行,并查收了部分日货,搬至武家牌楼焚之。继任校长李次玉善
于启发和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倡导学生组织有益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学生自订公约,
共同遵守。各类仪器、标本、图书保管妥善,放置井然。学校的课外活动均由学生组织实施:如组织
讲演会,由学生轮流主持,每周一次;办文具合作社,由学生集资,自行管理;建园艺部,分区种植
各种树木花卉,井然有序;成立新剧社,学生自编自演话剧;创办《学生周刊》,学生撰文,教师审
稿,自行刻印,每周一期。1938年1月,因日军飞机轰炸沂水城,学校曾一度停办。翌年5月,日军侵
占沂水城,该校停办。
郯城县立第三小学 1909年,郯城县马头镇于霭辰在家中设私立求是小学堂,首届招生20余名。
1911年扩至2个班,学生68名。翌年改为区立求是小学校。1920年,于氏私立图始女学并入该校。1930
年3月,改称郯城县立第三小学。1937年改为郯城县立马头镇小学。
该校坚持“求是”的办学宗旨,提倡科学,积极开展反帝、反封建的活动。民国初立,校长于霭
辰即带头剪掉辫子,并组织师生走出校门,向民众宣传剪辫、放足。“五四”运动时,学校师生联合
工商界与社会青年举行集会、游行,声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华罪行。1928年春节期间,于霭辰率26名
师生拉倒了火神庙、观音庙和广生宫中的大小神塑30多尊。同年,中共地下党员刘之言来校任教,发
展党员,于翌年10月在校内建立了中共地下支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三小党支部联合一小、
郯师等校师生,组织声势颇大的游行示威,矛头直指日本帝国主义、军阀和贪官污吏,迫使县长发电
报声援平津爱国学生赴南京请愿的正义行动。刘之言还联合全县小学成立抗日救国联合会,集会动员
救亡,公演抗日剧目,并在全县掀起抵制日货运动。1932年,三小党支部遭敌破坏。翌年,刘之言在
苍山暴动中牺牲,校内共产党员组成新的支部,领导师生进行斗争。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三小
支部领导成立郯城县马头镇各界民众抗敌后援会,多次组织游行示威,出版快报,募捐慰问抗日将士。
翌年春,马头镇沦陷,学校解散。
滨海抗属小学 1942年由滨海专署建立。初有1个班,学生30余人,教师3人。学生系抗战干部、
烈属、军属的子弟,年龄12~17岁。谷牧、万毅、谢辉等领导人的子女均曾在该校学习。因处战争环
境,学校展转办学。驻水泉头村时,发展到5个班,学生250余人,教师8人。教师、学生均住于百姓
家中。学生一边学习文化,一边参加站岗、放哨和宣传抗日救国等社会活动。1946年4月4日,该校80
余学生组成慰问团,赴山东解放区首府临沂参加“四·四”儿童节庆祝大会。会后,前往省府、省参
议会和新四军军部慰问,受到新四军军长陈毅、省副参议长马保三的亲切接见。陈毅军长还回答了学
生提出的问题,并与学生们合影留念。1946年底,学校停办。
临沂市第一实验小学 1915年,美国耶稣教长老会在临沂南关设乐意女学(此校因系慧瑛女子中
学之附小,故亦称慧瑛女学)。至1922年,学校有教员8人,学生50人。1931年,政府下令取缔教会学
校,该校停办。1938年10月,长老会又在此校址设两级小学和妇女圣道院各1处。抗战期间,校址为
日伪“兴亚小学”所占。1948年底,在原址重办小学。1949年3月,滨海乡师从莒南迁来在此办学,
小学便迁至东关,称东关小学。1956年,东关小学成为临沂师范附小。1962年,师范迁入新建校址后,
附小仍搬回此处至今。1967年,改名为向阳小学。1978年,成为县直属学校。1980年9月,定为省重点
小学。次年6月,改称临沂第一实验小学。建国初,该校仅有2个班。至1988年底,学校有37个班(含5
个学前班),学生2480人,教职工109人,其中专任教师93人。占地34亩,有4000平方米的运动场。建
教学楼、办公楼、教师宿舍楼各1座,建筑面积6644平方米。另有平房127间,1905平方米。学校图书
馆藏书1万余册。按部颁一类标准建设了实验室,配齐了教学仪器。配电影机、自动幻灯机各1台,投
影器15台、录音机20台及体育、音乐课教学所需的文体器材。固定资产总额达350余万元。1954年就设
立了年级教研组,开展语文、算术两科的教研活动。成为师范附小后,专区级的公开课、观摩课常在
此举行,并担负教学法的实验改革任务。成为省重点小学和市实验小学后,承担了省、地、市7个课
题十几项实验任务。该校还以经常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闻名全省。1984年被评为省青少年科技活动
先进单位。省、地电视台和《山东教育》多次对该校作专题报道。省内外许多单位先后来此参观和交
流经验。日本、西欧友人3次来校访问,美、法籍华人3次来此考察。至1994年,新建教学楼、艺术楼、
风雨操场各1座,实施艺术楼、教学楼、办公楼通暖工程,购汽车、复印机、打字机、电视机、录音
机、图书资料,教学设施进一步改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先后获“山东省少先队功勋大队”、“临
沂地区学雷锋学赖宁做四有新人先进单位”、“山东省金星大队”、“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
省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艺术教育示范学校”、“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一等奖等荣誉
称号。有教职工142人,在校学生323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