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1&rec=618&run=13

临沂地区教育历史悠久。西周时,即形成“家有塾,党有庠,州有序”的教育体系。春秋后,私
人讲学之风渐浓,其中以孔子影响最大,时境内多有人拜孔子为师,著名者有曾参、澹台灭明、仲由、
原宪、高柴等人。战国时,荀子亦在兰陵一带讲学,培养了一批人才。此后历代人才辈出。1835年后,
沂州府有55人中进士,鸦片战争后有185人中举人。1902年,境内始办新学,公、私立中、小学和师
范及部分职业学校遂相继出现,省立五中和三乡师是其中的代表者。抗日战争时期,境内形成3种不
同性质的教育,即日伪占领区的奴化教育、国统区的教育和沂蒙解放区的人民教育。在抗日战争和解
放战争时期,沂蒙地区是山东和华东地区党、政、军首脑机关的驻地,在客观上也成为山东乃至华东
地区人民教育的中心,形成了包括高、中、初各等普通教育和党、政、军干部教育及民众业余教育相
配套的新型教育体系,区内不少办教育的经验推广到山东其他解放区,以解放区农民“文化翻身”为
特征的莒南县的“庄户学”便是其中的一例。建国后至“文化大革命”前的17年,区内教育事业有了
长足的发展, 到1965年底, 全区有全日制中专5所,在校学生2729人;半工半读中专23所,在校学生
1664人;普通中学110所,在校学生42937人;各类职业中学518所,在校学生24220人;全日制小学9422
所,在校学生650639人;耕(工)读小学12867所,在校学生601496人。“文革”期间,教育是遭受破坏
最重的领域。1968年冬,推行农村小学下放到大队来办,全区有784名客籍教师被赶走,一度造成师
资匮乏。其间,区内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质量普遍下降。1978年后,区内教育事业在调整、改革中迅
速发展。各级政府采取加大教育投资和社会集资等形式,逐步改善了办学条件。1979~1986年,共集
资3.4亿元用于校舍改造,使农村中、小学实现了“教室、课桌、大门、院墙、操场、厕所”六配套。
继而集资1.5亿元,新建了236所乡镇中心初中。
进入90年代后,区内教育事业继续健康发展。到1994年,全区教育事业已形成了高等、中等、初
等教育相衔接,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结合,多层次、多形式全面发展的新格局。全区已
基本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有64%的乡镇普及了中等义务教育。有小学6398所,在校学生99.98万人,
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79%,比1989年上升了2.14个百分点;特殊教育学校11所,在校学生680人;初级
中学369处,在校学生37.99万人,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3.65%;普通高中48所,在校学生4.6万人。
中等教育结构基本趋于合理,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已发展到70所,在校学生6万余人,职业学校在
校生占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56.9%,比1978年增长26.61个百分点。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有了较大发展。
全区有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4所,在校学生8000多人,比1978年增长5倍;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5%以
上。近几年,全区教育系统重点进行了5项改革:一是改革办学体制,建立起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
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全区有民办职业大学1所、中等职业学校1所,私人办幼儿园40所,并有30多
个行业和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举办了职业学校或职业班;二是在继续完善三级办学、两级管理体制
的同时,地区主管部门将职业中专和成人中专的招生、毕业生就业、专业设置、学校管理等权限下放
到县市,扩大了县乡对中等以下教育的统筹决策权、办学自主权;三是全面推行“三制”改革(校长
负责制、教师聘任制、岗位责任制),使全区各类学校校长平均年龄下降3岁,具有大专学历者比原来
提高了14.5个百分点;四是改革大中专招生制度和毕业生就业制度,逐步使招生、分配与社会需求接
轨。1993年各高校在本区招收委培生、自费生5040名,1994年起,职业和成人中专在招生、专业设置、
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开始面向市场;五是积极推进农村教育的综合改革:基础教育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的基础上,积极渗透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教育由教学实用型向实验实习型、科技开发型、经营服务型
转变。成人教育注重技术培训,1994年全区有40余万人次接受了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培训。其次是抓投
入打基础:地委、行署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拓宽经费渠道。1985年以来,全区共筹
资近10亿元,用于城乡校建和实施义务教育。在1986年全区农村中、小学已实现校舍改造“六配套”
的基础上,又着力改善了一批城镇中、小学的教学条件。至1993年底,全区中小学校舍改造和中等师
范学校的标准化建设已基本完成。全区新添实验室526口、仪器室827口、实验桌凳2500套、仪器图书
橱架4500个,配备了价值1250万元的教学仪器设备。近年来,教育部门加强了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投
入,通过各种培训,全区高中、初中、小学教师岗位合格率分别为60%、72%和91%,分别比1990年提
高了27.2、32.3和28.6个百分点。再是加强了学校内部管理,全区已有省级规范化中、小学6所、地级
224所、县市级1107所;有省级重点职业中专4所、地级3所;省级示范成人教育中心15处、地级11处;
省级示范幼儿园4所、地级一级幼儿园7所。师资水平的提高和教学环境的改善,为国家培养大批人才
奠定了基础。1977~1994年,全区共向全国各大中专院校输送新生计134715人。其中在1990~1994年的
5年间,全区共培养大中专毕业生35189人,向全国各大中专院校输送合格新生59243人,向社会输送了
4万余名职校、 技校毕业生和近40万名高初中毕业生。在全区职工队伍中,具有中等以上学历者已由
10年前的2%提高到18%,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掌握了一至二门实用技术。
全区历年高考文、理科平均分数均居全省前列,其中1989年的高考文科平均分居全省第三名,理
科平均分居全省第四名。1994年,全区高考进入录取分数线和实际录取人数均居全省第四位。
在教育事业的发展中,也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即:区内中等教育布局尚不够合理,初中布
点过于分散,且规模较小,影响中学办学质量的提高;职业教育虽有很大发展,但仍属薄弱环节,区
内各产业劳动者整体文化、科技素质偏低;师资水平仍不适应教学的需要,全区高中、初中、小学教
师的学历达标率(高中以大学为合格、初中以大专为合格、小学以中师为合格)与发达地市相比,仍有
一定差距;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区内教育经费投入尚显不足,导致一些学校出现乱收费现象;在追求
升学率和学校政治思想教育二者的关系上,还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