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前拥军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1&rec=597&run=13

一、支前基本情况
战争年代,沂蒙人民为夺取革命斗争的胜利踊跃支前。在几次重大战役期间,全区参加支前的民
工均在50万人以上,多时在120万人左右,占全区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为使支前工作紧张而有序的进
行,解放区各级都设立了专职的支前机构:滨海、沂蒙和台枣等专署设支前委员会(后改称支前司令
部),各县设支前指挥部,乡、村都有支前组织。各级支前机构的任务是:组织担架队、运输队随军
服务,保障粮草供应等。从鲁南战役开始,历莱芜、孟良崮、济南、渡江等大战役,沂蒙解放区派出
的支前民工,随军服务时间最长者达一年半,最短的也在两个月左右。
支前民工按部队建制编成班、排、连、营、团等组织,县、区、乡村干部任团营连排领导。在莒
南县组织的支援淮海战役常备民工队伍中,配有脱产干部159名,其中县科局长、区委书记、区长以
上干部77名。滨海区8个县从1946年到1947年9月,共出动支前民工543253人次。计担架56292副(每副5
人);挑工12790人;小车73301辆(每辆2人);畜车25307辆(每辆2人);牛、驴71383头(每头随1人)。
在1946年底至1947年初的鲁南战役中,沂蒙根据地各县组织60多万人参战支前,其中滨海区派出
民工52万余人,供应粮食2400万公斤;鲁南区派出民工10万余人;沂蒙区出动担架5250副,民工25590
人,小车15974辆,挑工2920人。莱芜战役期间,有50万人为战役服务,7万名子弟兵团(即为战地服务
的民兵)上前线,其中担架11741副,民工59605人,小车41280辆,挑工8150人。孟良崮战役期间,随部
队行动的一线民兵达7万多人,二线民工15万人,临时民工69万人,总计91万人。其中担架5960副,民
工2.55万人, 小车1400辆, 挑工4500人。 1948年1~8月,在潍坊和兖州战役中,区内4个县共出担架
12331副、52739人,小车8672辆、10487人,挑工6851人,连同其他勤务共出民工88433人。9~12月济
南战役期间,区内支前民工达36.66万人。其中常备担架6055副、32127人,临时担架592副、2443人;
常备小车1800辆,临时用小车66997辆;常备挑工4014人,临时挑工53084人。淮海战役期间,鲁中南
区出动随军常备和二线转运民工34万人,临时民工140多万人。供应军粮1.4亿公斤,食油35万公斤,
盐36万公斤,猪肉43万公斤,军鞋100多万双。其中滨海区支前民工17万人,后方战勤民工8万多人;
沂蒙区常备民工、民兵7万人,临时民工18万人。滨海区仅临沭一县就有3万名民兵、2万名民工参加
支前,1.5万辆小车、9000头牛驴日夜抢运军粮,10多万妇女老幼日夜舂米磨面烙煎饼做军鞋,数千名
担架队员在前线抢救伤员、运送弹药、押解俘虏,为保证淮海战役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陈毅曾说: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山东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中央军委曾对1948年老区民工、民兵支前情况作
过调查,其中沂中县(今沂水县)的情况是:在鲁南战役时出动担架2000副(两个月)、小车400辆800人(半
个月);在莱芜战役中出担架2200副(两个月),短期(半个月)担架1500副,小车1200辆(2400人);在孟良
崮战役中出常备担架700副(两个月),临时担架300副(半月),转移伤员担架790副(105天),小车43辆(45
天),挑工200人(30天),临时担架353副(20天),小车4824辆(15天),修路用工6000个,木工100人(30天)。
调用民兵:鲁南战役时调用民兵6个连720人 (1年) ;新、莱战役分别为24个连2880人(4个月) 、12个连
1440人(1个月);孟良崮战役时为60个连7200人(半月),随军的4个连480人(1年)、6个连720人(半年);坚
持边沿斗争的4个连480人,爆炸队70人(半年) ;配合作战的武工队6个连720人(5个月);押俘虏的2个连
220人(两个月)。各区通讯班共140人(3个月),也专为战争服务。
在战役中,为保证部队供应,各级政府在交通要道多处设服务站。滨海区设民站73个、粮站65个,
配备得力干部600多人。在孟良崮战役中,沂水高庄民站接收外来粮食后再转给部队,同时还供应部
队肉食、盐、马草等,另兼杀猪和加工粉皮,并配有修鞋、缝补、木工多人,以解决部队临时急需。
该民站筹集大批锅饼、馒头、煎饼等熟食供应部队。白天为躲敌机则进山隐蔽,从黄昏开始,民工、
车辆云集,通宵繁忙。淮海战役时,费县新庄民站有270多人从事服务,为部队和支前民工备房子、
烧水做饭、拆洗衣服、缝补鞋袜、作向导。在1个多月内,新庄民站共接待军队、民工15批,计9万余
人;做熟食1万公斤,供应军鞋1万多双,缝补军衣1800余件。鲁南战役时,滨海支前司令部设郯城红
花埠等粮站,共收熟食100万公斤、白面20万公斤,运送卞庄前线。据红花埠粮站1947年1月记录,发
往鲁南卞庄前线的有:竹庭县(今江苏赣榆)锅饼20万公斤,集中点由该县城头区公所转运;莒南县锅
饼20万公斤,由临沭县桃园区集中转运;临沭县煎饼10万公斤,由县内沂东区转运;临沂县白面10万
公斤、煎饼10万公斤,由县内沂滨区转运;莒县锅饼10万公斤,由县内板泉区集中转运;郯城县煎饼
20万公斤,由该县城关集中转运;日照县锅饼10万公斤,由竹庭县金山区集中转运。
青壮年在前方随军服务,后方支前任务便落在了老年和妇女身上。1948年冬,淮海战役开始后,
先后有军队和支前民工20多万人络绎过境,吃、住、接待任务全由妇女老弱完成。沂中县碾米任务重,
群众创造以磨代碾加工小米(磨脐垫铜币,减轻压力)因加工快,供应及时,受到专署支前司令部表彰,
并将这一做法在全区推广。棉军衣先由部队被服厂做好“片子”,缝上口袋,然后由地方妇女絮棉加
工完成。 1947年10月,沂蒙专署分配沂中、沂南、蒙山3县做军鞋各1.2万双,沂东县6000双、沂源县
5000双、蒙阴县3000双的任务,6县在7天内即全部完成任务。日照岚山军鞋小组赵玉兰、庄德英、苏
照兰、张珍英、王玉彩、翟龙树6人,用自己的布、麻做军鞋60双,无代价奉献,多次受到表扬和奖
励。
在随军转战南北的民兵、民工中,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平邑县一区担架队的队员们,
冷天把自己的大袄、被子盖在伤员身上,雨天把蓑衣披在伤员身上,给伤员喂茶喂饭,用自己的饭瓢
给伤员接屎接尿,用自己节约的菜金给伤员买水果、花生吃,执行任务空隙帮驻地群众劳动生产。在
庆功授奖大会上,该担架队抢救伤员模范高启文、爱护伤员模范陈兆本、锄奸模范刘洪章、增产节约
模范刘东文、帮群众生产模范孙克厚、爱护民工模范公成才、团结模范丁自成等受到华野“O一”兵
站的表彰, 总兵站给模范们颁发奖状, 并赠“模范担架队”奖旗一面。担架队出色完成任务后荣获
“陈毅担架队”称号,复员时鲁南行署给予通令嘉奖,授予“英雄担架队”锦旗;华东军区授予高启
文“华东支前担架队英雄”光荣称号。沂南县青驼担架连于1948年组建,淮海战役第一阶段该担架队
187人随军至徐州附近,因天气乍寒没带足棉衣,队员把仅有的小袄送给伤员穿,他们细心照顾重伤
员,千方百计减少伤员痛苦。转送伤员往返一趟100多公里,5昼夜不得休息,放空返回时,还捎运物
资。年底复员时,全连有170人立功,驻地政府开欢送大会为其庆功,华东支前委员会赠其“劳苦功
高”奖旗一面。沂源县李庄人马宗伦,在淮海战役中冒着弹雨一夜接连抢运伤员19趟,抬担架走得快,
走得稳,尽量减少震动。敌机空袭时,以身体掩护伤员。李家坪激战中,接受向前线送炮弹任务,他
率先背起4枚炮弹,爬送至火线。他随军转战半年多,在火线入党,后被评为特等功臣。莒南县岔河
村的朱玉章,抬担架随军至淮海前线,每到一村,他先帮房东挑水扫院,搞好群众关系。在转送伤员
时,几次用自己的饭瓢给伤员接大小便。夜行军时,用自己的棉衣为伤员御寒。他腿有疾病却强忍肿
痛坚持运伤员,后被评为一等功臣。
二、沂蒙人民支援淮海战役专记
1948年11月6日,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和华东、中原、华北的地方武装共60余万人,以徐州为
中心发起淮海战役,至1949年1月10日胜利结束,历时65天,共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余人,沂蒙革命根
据地与淮海地区山水相连,地处前线,按照鲁中南区党委部署,各地委设立了支前司令部,县设支前
指挥部,区设支前站,村设支前生产委员会,联接战区的各地委还专门增设了支前供应部,每隔15公
里设置1个民工站,7.5公里设1个茶水站。解放区人民在“一切为了前线胜利”的口号鼓舞下,迅速
形成了“为了战役胜利,要人有人,要钱有钱,要粮有粮”的支前热潮。在整个战役期间,鲁中南区
共调用随军常备和二线转运民工34万人,临时民工达140多万人。供应军队粮食1.4亿公斤、食油35万
公斤、盐36万公斤、猪肉43万公斤和军鞋100多万双。
战役开始后,华东野战军一、二、六、十一、新十六、快速纵队等7个纵队和随主力一起行动的
数十万民工,及支前机关、后方医院、民管处等,先后经过沂蒙地区的许多城镇,奔赴淮海战场。地
处沂河西岸的五专区(台枣)有25万部队过境,每天需要供应部队粮食38万公斤。此时,这里三分之一
的县遭受水灾,仍然克服种种困难,完成了供应粮食的任务。时有人口尚不足40万人的郯城县,筹集
支前粮食达250多万公斤、 马草8万公斤, 全县有6万名民工和民兵支援淮海战役。 平邑县组织担架
1000副、担架队员5000多人,子弟兵团1000多人,小车600辆、运输队员1400多人赴前线服务。另外,
还组织了预备担架1000副、5000余人,临时动员民工4.5万多人待命。
滨海专区先后有4批常备民工计17万人支前,其中有5万人随军转战,另有子弟兵团计5000余人在
前线服务。 全区设支前民站、 粮站188处, 配备干部600多人。后方战勤共动用民工28万人,大小车
23674辆、挑子2318副、驴12501头、担架5500副、民船280艘;修筑公路29条,全长1813里,修桥194座。
全专区有脱产干部4910人,参加支前者有1500人,加上调往新海连等地的干部,共计2620人,在后方
坚持日常工作的干部仅有2000余人。在整个淮海战役期间,滨海专区共出动民工57万余人(战役末期所
用临时民工不在内) ,制办加工粮1850万公斤,运粮1730万公斤(在本区范围内调运的不在内),做军鞋
60多万双,缝面袋20余万条。战役一开始,滨海地委即成立南下指挥部随军南下,由专员谢辉、组织
部长李华林率领大批干部、民工随军转战苏、皖两省。
鲁中南二专区(沂蒙专区) 将人员分为3批南下支前。全区共出常备民工和民兵7万余人、临时民工
18万人,担架近万副、小车5000余辆,支援前线750万公斤粮食及其他物资。其中沂东县在战役前就
已组织常备担架1130副、5859人,编成45个担架连;小车3067辆、6034人,民兵10连、1860人,另外还
组织了临时民工5682人。全县共组织起担负各种支前任务的民工1.9万多人。这些民工在歼灭黄伯韬
兵团时,干部身先士卒,党员模范带头,抢运伤员,赶运军用物资,胜利完成任务,受到上级表扬和
奖励。沂源县组织了1100副担架、200辆小车,计6000余名民工,长驱200公里,无一人掉队,战役中
有86人立功。沂南县朱富胜带领的担架团跟随七纵活动,消灭黄伯韬兵团后,又支援攻打徐州,直至
战役完全胜利。华东局支前司令部授予该担架团“华东第一模范担架团”的光荣称号。此外,沂蒙专
区还以沂南县兴旺庄剧团为主,组成了有20余名演员的沂蒙担架团随军剧团,在战地为战士演出,经
江苏、河南、安徽3省,渡江后到上海、浙江,历时8个月,至1949年6月才返回故乡,第三野战军政
治部、后勤部奖给随军剧团“渡江支前,无尚光荣”锦旗一面。
大兵团作战,保证交通运输畅通至关重要。沂蒙人民在淮海战役中,积极抢修铁路、公路、大路
和桥梁,使部队行军作战、物资供应畅行无阻。在修复陇海铁路东段时,仅滨海专区就动员组织了8
万民工抢修路基,数万民工运材料和加工零件。沂中县在修复青(州)沂(水)、泰(安)石(臼所)两条公路
时,组织了1.5万名民工,只用了5天时间,就修复了全长65公里的公路及沿途的桥梁。沂南、沂东、
蒙阴等地群众,抢修公路85公里、大小桥梁40多座。沂源县还组织起老人和儿童,成立了护路队,保
障公路畅通。10月下旬,大雨连绵,沭河水上涨为2米多深,水流湍急,冲毁了洪瑞桥。由重火器组
成的华东野战军特种兵纵队行进到河边时,被阻不能通过。滨海地委和莒南县委闻讯后,火速组织抢
修。洪瑞区广大党员、干部带领7000多人上阵,运来木桩、沙包,拦洪修桥。开始用沙包截水,投进
去即被洪水冲走,后又动员出一部分棺材,装上沙土投到水中,仍然解决不了问题。此时,分区书记
王文田、乡支书庄树全带头跳入水中,一时间,众多的党员、群众也纷纷下水,用绳子把装满沙土的
棺材和沙包绑在木桩上,截流堵水。82岁的王大爷抖擞着身子亲自下水指导绑桩。经过8个小时的拼
搏,筑起了一道70米长、3米多高、2米多宽的河堤,迫使洪水改道,使特种兵纵队顺利通过,向淮海
前线挺进。在抢修架设电话线路时,3600多名民工协同电话队员,分别架设了临沂至沂水、临沂至十
字路,临沂至郯城,临沂至兰陵、再至邳县通运河站、峄县、滕县,兰陵至台儿庄、贾汪、徐州等地
的电话线路。在架设临沂至沂水长途电话线时,长达100公里的线路,计划用20天,18天就完成了。
围歼黄伯韬兵团时,急需架设兰陵至台儿庄26公里的电话线路。民工接到任务后,与电话员连夜奋战,
翌日下午4点即把电话接通。
支前民工在前线冒着敌机轰炸与风雪严寒,日夜奔走,及时转送伤员、运送粮食、押送俘虏。沂
东担架团在转运伤员时,往返40公里,有时一昼夜往返两趟,在13天内,每个担架队员平均跑845公
里路。有的队员脚磨肿了,穿不上鞋子,便穿着袜子赶路。一营二连有一次在汴塘接受任务,因医院
转移,和团部失掉联系两天,民工在自己吃不上饭的情况下,还想尽办法照顾伤员。有的买东西给伤
员吃,有的伤员口部负伤,他们就找稀饭用竹筒灌喂,感动得伤员嘱咐带民工的指导员说:“你回去
千万别忘了给他们评功啊。”由于他们模范地完成了任务,后勤医院特奖励给他们每个营一面大旗。
莒南县担架一团从11月10日至28日转运伤员,有7个昼夜没有休息。时值天气严寒,全团1200人没有穿
上棉裤,半数民工缺少棉鞋,但他们忍饥耐寒,赤脚抬担架,按时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莒南民工
还集款买白糖给伤员吃,扶助伤员大小便,做草苫子、蓑衣盖在伤员身上防空袭。过河涉水都预先派
人探测。莒南担架团全团2797人,有1428人在支前中立了功,其中128人荣获“钢铁担架员”称号。沂
水担架团在运送伤员过瀛河时,全团民工脱了衣服,高抬担架,涉过水深及腰的寒流。上岸后,大家
虽然冻得全身发麻,也不叫苦,为了减少伤员在途中的痛苦,上岸后未及休息,便抓紧将伤员送到医
院。
粮食问题事关整个战役全局。支前民工千方百计及时地把粮食运送到指定地点,保证了前线部队
的粮食供给。莒沂县400辆小车运送5.5万公斤白面上前线。他们从沂蒙家乡出发,经江苏、安徽,长
途跋涉千余公里,吃完了随身带的红高梁、红辣椒、红萝卜咸菜,也舍不得吃车上的白面。当带队的
干部要民工们吃点充饥好赶路时,民工拒绝说:“这面我们从山东经江苏、安徽运到这里,前方战士
正等着吃。我们情愿忍饥挨饿,也不吃车上的面”。他们两天一夜只吃了一餐饭,车上的面一点没有
动,如数送到前线。费县运输支队5000民工运粮10万公斤,连续4昼夜急行军,抢渡运河,提前把粮
食运到了部队,返回后又完成了10多万公斤的运粮任务。莒南县小车团于12月22~25日冒雪将10余万
公斤粮食运至前线。23日、24日两天风雪交加,上自团长、政委,下至炊事员、随队木匠都参加了运
粮。 平邑县运输四连在华东支前英雄高启文领导下,在渡过宽达500米的庙子河时,民工们脱衣抬着
100公斤重的粮车涉水而过。二排王庆云、陈洪才为帮助别人在河水中往返7次。该团1379名民工,人
人立功受奖。临沂县运输团二营四连,远征苏鲁皖3省,历时3个月,行程1500公里,完成了5.1万余公
斤军粮的运输任务,无一减员,有37人被提升干部,6人光荣入党。民工们在恶劣的环境、艰巨的任
务面前,表现了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他们在行进中作诗歌、说快板以鼓士气、
壮军威。临沭县担架团民工高佃三,在从郯城往新安镇行军时,把立功的内容编成了顺口溜,唱给大
家听。蒙阴县挑工第五连连长宋树安,爱民工如亲兄弟。九班民工集体编了《连长宋树安》,表扬他
的模范事迹。华野司令员陈毅对沂蒙人民的支前壮举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
山东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1948年冬,他在《记淮海前线见闻》一诗中写到:“几十万,民工走不
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
押解俘虏是支前民兵的一项重要工作。沂中县一个民兵排,在淮海前线3个月共押解俘虏2160名,
圆满完成了任务,全排人人立功。滨海专区一民兵营押送大批俘虏向后方转移时,国民党军飞机低空
盘旋,民兵们一点也不慌乱,谨慎地看守住俘虏,按时到达指定地点。
前线民工争分夺秒支前,后方人民夜以继日工作。滨海专区在11月20日以后的月余中,数十万妇
女连续3批加工粮食1000万公斤。日照县芦山区台庄乡为在3天内加工28350公斤粮食,妇女们以“磨代
碾”,一连数夜未眠,提前超过任务6850公斤。临沭县有10万名妇女为前线碾压军粮、赶做军鞋,她
们共加工粮食180.98万公斤,做军鞋23500双。莒南县妇女加工3批粮食450余万公斤。平邑县4000盘石
碾昼夜不停,全县参加碾军粮的人数达20多万。平邑福山区在3天内完成了58000公斤的碾米任务。沂
源县妇女1948年冬做军鞋12万双。靠近战场的郯城县接到筹集250万公斤粮食的任务时,县府粮库只
能拿出50万公斤,剩下的200万公斤要靠群众筹集。郯城人民表示:宁愿自己饿肚子,也要保证让前
线的战士吃饱饭。他们勒紧腰带,硬是一碗一瓢将口粮省下来支援前线,全县支援前线的粮食超过原
定任务近50万公斤。莒南县为保证运粮,组织人力赶制了6.7万多条装粮的口袋,十字路的妇女识字
班,当夜就裁布缝好了1500条口袋,许多群众还用自家的油篓、柜子代替口袋装运粮食。郯城县吕家
村妇女会长把自己的枕头套拿出来装粮支前。1948年12月16日,中央军委电令慰劳参战部队,每人供
应0.5公斤猪肉,分两批调运,共需40多万公斤,华东局把征调猪肉的任务交给鲁中南区。时已临近
春节,任务相当紧迫。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表示:宁愿自家春节不吃肉,也要让前方战士过好节,
很快调集了43万多公斤猪肉,送至淮海前线。
三、拥军
沂蒙人民有着光荣的拥军传统。1938年,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书记郭洪涛率八路军山东人民抗
日游击第四支队东进沂水,途经费县梁邱时,部队露宿野外,纪律严明,使当地群众深受感动。在中
共地下党员魏立久的组织下,群众纷纷为部队送水送饭。1941年冬,日军调集重兵对沂蒙抗日根据地
实行拉网“大扫荡”。八路军一一五师政委罗荣桓率师部机关3000余人从留田突围,跳出敌之合围圈
后,露宿汪沟区埠山庄一带,附近群众凑集煎饼、窝窝头等熟食,肩挑手提前往慰问。1941~1942年
间,鲁中军区医院驻在沂水院东头乡南墙峪村,300多名部队伤员均散住在群众家里。在战事紧张的
情况下,该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在山涧、地堰挖了许多洞,掩藏伤病员及机密文件。在1941年冬的日伪
“大扫荡”中,为掩护伤病员和机密文件,该村群众虽遭敌毒打,甚至被杀害,但无一人向敌告密,
保证了300名伤病员及大批文件、物资的安全。其间,村长张在周不仅为伤病员的吃、住、治疗日夜
操劳,还在半月之内筹粮二三万公斤,解决了活动于附近的山东纵队的吃粮急需。张在周后被山纵首
长授予“山纵村长”称号。费县雇农葛成俊用给地主抗活3年挣来的一头小牛,换了80排子弹,送给
了八路军。
由抗日民主政府出面组织广泛的群众性拥军运动,始于1942年。是年底,省战工会颁布了《关于
拥护抗日军队的决定》,强调没有抗日的军队特别是八路军主力,就没有抗日根据地和民主政权,拥
护抗日军队,是根据地人民和各级抗日民主政府应尽的责任。沂蒙根据地各级党政在地方干部和群众
中开展了拥军教育,并普遍订立了拥军公约,拥军爱军成了解放区人民的自觉行动。在部队回后方休
整时,各村均送猪羊、鸡蛋等慰劳战士。部队过境或暂住,群众让房、打铺,烧水做饭,为战士拆洗
缝补衣被已成为根据地人民的传统。每逢节日,干部群众便登门慰问子弟兵。1947年春节,莒南、莒
县、 日照3县群众在生活最困难的时候,给部队送去咸鱼、肉2239.5公斤,羊3只,鸡98只,粉皮粉条
2132公斤,花生2554公斤,干果1.3万公斤,咸菜3.35万公斤,款13.9万元。孟良崮战役前夕,华野大
批部队集中于蒙阴、沂南一带。当部队上千匹战马的草料供应发生困难时,蒙阴县的一些群众便将新
建房顶上的屋草扒下来喂马。以田为命的蒙阴农民,还将已扬花的50亩小麦割下来给部队喂马。
沂蒙各级妇救会组织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助手,在拥军运动中作出了突出贡献。抗战期间,全
区妇女共救护伤病员19776人。并置自己的生死于不顾,先后以不同方式掩护94394名革命军人和抗日
工作人员脱险。沂水县桃棵子村的祖玉莲(张大娘)、沂南县马牧池乡横河村的明德英、东辛庄“沂蒙
四大娘”之一的王换于(于大娘)等模范人物拥军的感人业绩,至今在区内外广为传颂,她们因此而分
别被誉为“沂蒙红嫂”和“沂蒙母亲”(其事迹详见人物志有关人物传)。建国后,沂蒙老区在战争年
代形成的拥军传统继续发扬光大。1951年,区内人民捐款北海币117.3亿元,认捐飞机6架,支援抗美
援朝战争。几十年来,每至新年、春节,地委、专署(行署)都组成山东省新年、春节慰问团临沂分团,
由专员任团长,率剧团、电影队慰问驻军、武警部队、边防海防部队和驻院伤病员与离退休军队干部。
1951年春节期间,临沂分团到各部队举行8次大型慰问会,放电影12场。慰问团及各县市领导走访驻
军173个单位,征求意见118条,当场解决89条。1985年,沂水县在驻军部队开赴对越自卫反击战前线之
后,派民兵看守营房,确保营区安全并为营区设小学、配教师,解决家属买粮买煤困难,解决家属工
厂的原料供应和产品推销问题,为前线部队解除了后顾之忧。同年,全区筹集资金8万元,慰问老山
前线部队,送去收音机15台、鞋垫8.8万双、背心65.7万件、毛巾4.2万条、日记本581本、钢笔540支、
糖果123.5公斤、 香烟105条, 并送锦旗80面、慰问信1.92万封。不少农村妇女还在鞋垫中精心绣上
“寸土不让”、“步步胜利”、“保卫祖国”等字样,表达了沂蒙老区人民对卫国守疆的前方将士的
关心与热爱情谊。苍山县赠送的2.5万公斤大蒜,成为老山前线战士最欢迎的礼物。1986年迎接轮战
部队回营,全区送慰问信18万封、慰问品22.6万件和现金5.9万元。各级领导人慰问参战军人家属2985
户,送款20万元,解决衣着1.6万件。苍山县569名个体工商业者组成“万元户春节慰问团”,带慰问
品慰问了该县140户烈属、280户军属、140名残废军人,并推选15名代表慰问了临沂驻军“白老虎连”,
向部队送去“鱼水情深”匾,献上“英雄连队英雄兵”锦旗和收录两用机、书籍、猪、羊、花生等物
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