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会议服务与接待工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1&rec=592&run=13

一、会议场所建设
1950年,在地委办公区(颜巷口街北段路西处)建地委礼堂一座,建筑面积为1284平方米。礼堂内
放置250张大连椅,地委可在此召开较大型的会议。地委礼堂当时系临沂最大的礼堂,也是地级机关
由农村迁至城市后首次进行的大规模基本建设项目。后因该礼堂在“文革”期间失修损坏,加之其规
模过小,地委、地革委的大型会议多在临沂影剧院内举行。
1959年,专署在城区南部(今地委、行署大院)另建新办公区时,在专署办公大楼北百米处建二层
楼式小礼堂一座,从60年代至今,小礼堂一直作为地委、行署召开中型会议的场所。
根据形势的需要,地委、地革委于1977年在地委西大门(当时系地委、地革委正门)对过、沂蒙路
西开始兴建新的地委大礼堂,1979年元月,大礼堂落成并投入使用。大礼堂占地面积为15909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达6258平方米,总投资125万元,设观(听)众座位1603个。其中心任务是为地委、行署召开
的各类大型会议提供宽畅的场所,同时兼营电影、戏剧、录相等放映与演出,故对外称银雀山电影院
(其基本情况参见文化卷“银雀山影院简介”专条)。
二、机关接待工作
地级机关最早的接待机构是建于1950年的招待所(后称地委第二招待所,所址在今地区检察院内)。
该所设有200多个床位,主要用于机关后勤与后方支前人员的交往、上级或县级机关人员出差、开会。
住宿人员只凭介绍信即可接待,一切实行供给制。当时住宿设备比较简陋,铺有床单的床位即为“高
级”床位。1958年“大跃进”时期,地委为方便会议召开,在建设银行撤销后,用其房产建地委招待
所(后称地委第一招待所,所址即今行署干休一所)。初设床位40个,后增至80个床位,主要招待上级
领导及由秘书长批准接待的省直部、厅级干部。同时,专署也设一处招待室(堂房和南房各5间),领导
人安排住堂房,一般干部住南房。60年代,第一招待所主要接待由县委书记、县长参加的会议,第二
招待所主要接待副县级领导干部和一般大、 中型会议。 随着接待量的不断增加和专署机关的南迁,
1964年,又在沂蒙路中段路东处建地委第二招待所第二宿舍区,后改称地委第三招待所。1965年,临
沂专区成为全国农业先进专区后,外来参观学习的人员络绎不绝,3个招待所均圆满完成了繁重的接
待任务。此时,就餐须交粮票才可吃细粮,菜价多为1分、5分钱一份,2角、5角钱一份的就算高档菜。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所为接待大串连的红卫兵,专门赶做了千余床被褥,添置了部分桌
椅,后皆被造反派抢走。此期,3个招待所均处于瘫痪状态。1973年,接待工作逐步走向正规。第三
招待所新建一栋客房楼,设床位638个,建容纳500人的餐厅一个、供300人开会的会议室一个,系当
时区内条件最好的招待所。从1975年至80年代初,三所成为接待上级领导人和本区各类重要会议的主
要场所。 1978年, 一、 二所合并。1980年并入新建于沂河西岸沂河大桥北端的沂河宾馆。1980年、
1985年,沂河宾馆先后建成三号楼和二号楼。至1989年,沂河宾馆有二、三号两座客房楼(原一号楼由
客房改为办公楼),共有床位300多个,内有130多个高档床位。另有一个可容纳500人的餐厅和一个可
供300人开会的会议室。沂州宾馆(由第三招待所改称)的床位亦换成席梦思床。两个宾馆皆接待各类出
差人员、本区内各种会议和各级领导人、外宾、华侨等。就餐一般实行开桌(6菜1汤),出差人员凭餐
证就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