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活动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1&rec=477&run=13

一、革命战争时期的主要活动
在战争年代,沂蒙根据地的各级妇女团体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参加动参、拥军、支前等中心
工作;利用演唱戏剧和歌曲、走访动员等多种形式,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组织妇女参加大生产运动,
繁荣根据地经济;掩护伤病员,参加放哨、传送情报等革命活动。
(一)动参 在动员参军运动中,广大青年妇女提出了“宁为抗日阵亡将士遗妇,不做怕死懦夫娇
妻”、“宁为死难者孤女,不做活汉奸的掌珠”的口号。老年妇女也发出了“宁愿儿孙当兵为国尽忠,
不叫儿孙逃兵役膝下承孝”的誓言。各村妇救会专门成立了动参委员会和动员家属委员会,层层培养
动参带头人,沂蒙抗日根据地呈现出“父母送儿上战场,妻子送郎打东洋”的感人场面。据蒙阴、莒
南、沂水、平邑、费县、临沭、沂源等县统计,当时妻送郎、母送子参军者即有5459人。沂水县朝阳
官庄妇救会长王步荣,1938年送二儿子参加了八路军,翌年二儿子牺牲后,她强忍悲恸又先后将大儿、
三儿、四儿和三闺女送往部队。1945年,她又动员刚结婚不久的闺女婿参加了八路军。在她的带动下,
这个仅有70户人家的小村,1945年一次就参军76人。王步荣为此被授予鲁中模范军属的称号,该村亦
分别被县、区奖予“荣冠全区”的锦旗和“保国争光”的光荣匾。在1945年的大动参中,苍山县车辋
村妇救会长郭桂兰和张自英组成动员小组,经过7天的动员宣传,该村即有53名青年报名参军,被编
在同一连队,成了远近闻名的“车辋连”。据滨海区统计,仅1944年全区即有6346名青年参军。翌年
初,沂蒙区参军人数达11064人。
在解放战争中,区内各级妇女组织响应“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号召,积极组织广大
妇女投入动参工作,在根据地掀起了“反蒋保田”的参军热潮。蒙阴县妇救会在动参工作中,提出了
“自己的大门自己看,自己的队伍自己干”的口号,20天就动员3600人参军。此期,全区有33万余名
妇女参加了动参工作,据沂东、沂北等县不完全统计,1947年3月,就有25名老祖母送孙子从军,213
名母劝子、157名妻劝夫、30多名姑娘劝未婚夫、40余名劝兄弟、劝父亲从军。在莒南县参军的1500人
中,就有母送子者228人,妻送郎者45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全区妇女配合民主政府共动员20余万人
参加了人民军队。
(二)支前 抗战开始后,大批青壮年参军上前线,支援部队的后勤工作大部分落在了妇女的肩上。
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妇女在抗战后的两年中就推米磨面2099950公斤,做军鞋158.65万双,做军衣6万
余件,涌现出许多支前模范。在1939年3月的孙祖战斗中,沂南县西高庄妇救会组织妇女上前线为八
路军送水送饭,救护伤病员。当时创编的《九子峰战斗歌》曾唱遍沂蒙山区。歌词有:“满山的青草
发了芽,老大娘前线来送茶,问一声八路同志辛苦了,打鬼子保家乡为了大家……”。在1942年的甲
子山反顽战役中,莒南县曹家庄子妇救会长张秀菊带领全村妇女支前,烙了上千斤煎饼,做了千余双
军鞋,还煮了鸡蛋,炒了花生,并将写有鼓励战士杀敌的顺口溜的纸条贴在染成红色的鸡蛋上,送至
前线,慰问八路军。
在解放战争中,广大沂蒙妇女提出了“男女老少齐动员”、“能抬担架的上前线,留下来的搞生
产,打败蒋军再团圆”的口号。在妇救会的统筹安排下,几乎承担了全部战争后勤任务。在鲁南战役
中,日照、莒南两县妇女为1.6万名常备民工赶制鞋袜,备足口粮,支援亲人参战。赵镈县五区妇女
一天一夜不休息,烙煎饼3.6万公斤,按时送到指定地点。在1947年5月的孟良崮战役中,沂中县妇救
会组织全县妇女昼夜碾米磨面,为前线部队备军粮25万公斤。蒙阴县野店区烟庄村6名女青年自动挑
起村政担子,在村长王玉梅的带领下,她们在两天内运回2500公斤原粮,加工成煎饼送往前线。战斗
中,她们为部队当向导、运弹药、洗军衣、做军鞋,半月内即组织妇女为部队洗军衣8000余件,做军
鞋300余双。《鲁中大众》报以《妇女支前拥军样样好》为题,对沂蒙六姐妹的事迹予以表扬。1948
年11月,淮海战役发起后,沂蒙根据地的妇女夜以继日地为支前劳作。在11月20日以后的月余中,滨
海区的数十万妇女连续3批加工粮食1850万公斤,运粮1740万公斤,做军鞋60多万双。平邑县4000盘石
碾昼夜不停,全县参加碾军粮的人数达20多万。莒南县十字路的妇女为使军粮及时运往前线,一夜即
裁了5万米布缝成1500条口袋,不少妇女还用自家的油篓、柜子代替口袋装运军粮。郯城县吕家村妇
女会长把自己的枕头套拿出来装粮支前。“大军连营七百里,村村灯火到天明”,一位记者所描述的
这一动人场面,正是沂蒙妇女全力支前的真实写照。沂南县赵家庄妇救会长祖秀花在孟良崮战役结束
后,不计个人得失,不顾脚小路遥,步行400余公里,随部队护理伤病员,一路为伤病员送汤端饭,
倒屎倒尿,用冰块擦洗血衣,被评为前线“模范护理员”。
(三)救护伤病员、掩护革命军人和干部 在战争年代,已经动员和组织起来的沂蒙妇女,把自己
的命运同革命战争联系在一起,冒着生命危险,救护和掩护了一批又一批的革命军人和干部。据不完
全统计,在抗战期间,全区有42466名妇女参加了救护八路军伤病员的工作,共救护伤员19776人,仅
沂南县艾山至蒙山头附近的妇救会会员,就先后分散掩护八路军伤病员1300余人。其中,沂南县的王
换于(俗称于大娘)、明德英和沂水县的祖秀莲因冒着生命危险救护八路军伤病员而被誉为“沂蒙母亲”
和“沂蒙红嫂”,其事迹被广为传颂(详见人物志)。据不完全统计,在抗战期间,全区有155065名妇
女先后以不同方式掩护了94394名革命军人和抗日工作人员。在1941年冬的沂蒙地区反“扫荡”中,
仅沂水县一区的妇女就掩护八路军干部战士近千人。因战局需要,一部分八路军女干部被疏散到老百
姓家中,为确保她们的安全,沂水县王庄18岁的女共产党员、识字班队长朱凤兰发动识字班的女青年
每人献出一缕头发,为八路军女干部都梳上假辫子,躲过了日伪的搜查。沂源县青冶行村妇救会长张
士功带领全村20余名妇救会员,掩护了24名八路军女干部,使该村成为闻名遐迩的抗日模范村。
在战争年代,沂蒙根据地的妇女哺育了许许多多的革命后代。仅沂南县就托养抚育八路军和抗战
干部的后代181人。在1941年冬的反“扫荡”中,为了确保抗日军政干部后代的安全,减轻机关和部
队转移、突围时的负担,沂南县东辛庄王换于与周围村庄的妇救会密切协作,组织了战时地下托儿所,
先后将中共山东分局、省战工会机关和随军的40余名干部子女(小者仅出生3天,大者才几岁)安排到老
百姓家中喂养。在她们的精心喂养照料下,孩子们均安全无恙。1942年3月,沂水县王庄乡宅科村妇
救会员张志桂在生下女儿刚满月时,接受了县妇救会会长交给的抚育八路军团长刘宏3个月儿子鲁生
的任务。随着鲁生饭量增大,奶水不能喂养两孩子,张志桂狠着心给自己的女儿断了奶,致使其女儿
因营养不良生病夭折。1943年,莒南县前新庄妇救会长尹德美在产后第7天,便接受了抚育一个叫迎
胜的八路军后代的任务。尹德美的丈夫支前走后,她只身一人带着孩子东奔西藏,躲过敌人的搜捕。
直至1949年解放战争胜利后,迎胜才回到父母身边。
(四)参加政治斗争,瓦解日、伪军 抗日战争时期,各区、村妇救会采取喊话、点黑红点、挂红
黑灯、 记善恶录、 散发传单、召开伪军家属座谈会等方式,开展了“劝夫归顺”、“教子索夫”和
“一封信” 等活动, 对日、 伪军开展了强大的政治攻势。 据不完全统计,在抗战期间,全区共有
55822名妇救会会员参加了瓦解日、伪军的工作,瓦解敌人98068人。1942年春节,沂蒙地区各级妇救
会纷纷召开伪军家属会,了解伪军内部情况,宣传抗战形势和八路军优待弃暗投明者的宽大政策,宣
传伪军携带武器归来的奖励办法。不少伪军家属当场表示:“回去后一定想方设法把丈夫找回来”、
“把孩子叫回来”。1944年秋冬,沂南县岸堤区妇救会长李桂芳等7位妇救会员,数次于夜间摸到重
山、桃墟等日伪据点附近,用纸筒向日伪军喊话,唱《反正歌》:“慢拿枪来别开火,听我唱支反正
歌。人家军属有优待,缺吃少穿有安排。你家大嫂真苦情,喝的凉水没人抬,赶快回家来呀嗨……”
不几天,就有伪军开了小差。据不完全统计,仅在1944年沂蒙地区就瓦解日、伪军6900余人。
(五)参加减租减息、反奸诉苦和“土改”斗争 1943年8月,中共中央下达了开展减租减息的基本
政策,区内各级妇救会积极发动妇女投入了“双减”运动。在妇女中开展了“谁养活谁”的算帐对比
教育,组织妇女进行诉苦、讲理、游行等斗争活动。1944年10月,沂水县马站区组织千人大会斗争杨
家城子大恶霸杨萱三和地方土匪头子邱干臣,其中妇女参加人数占当地妇女总数的56%。日照县夹仓
妇救会会长郑淑运亲自主持召开两千人的妇女大会,控诉地主的罪恶。莒南县妇救会长刘士铁、区妇
救会长李瑞德、于立贞等积极组织妇女群众控诉大店地主“庄阎王”庄英甫和庄景楼的罪行,使庄景
楼对自己罪恶具结画押,赔偿群众损失12000多元,土地50多亩,减息土地8260亩,退租粮39215公斤,
找工钱35万多元(北海币)。到1944年底,仅滨海中心地区在2765个村中就完成了“查减”2124个村,沂
蒙地区有2100多个村庄进行了“查减”,在参加“查减”的农民中妇女占50%。
1946年5月后,各级妇女组织还遵照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发动妇女
参加土改复查。滨海、鲁南、鲁中各级妇女组织都培训和调集了数千名妇女干部参加工作队,发动组
织工农妇女投入反奸诉苦,开展“土改”运动。当时在“男人支前,女人当家”的口号下,积极向妇
女群众进行阶级教育,掀起了“反奸诉苦,土改复查”的运动高潮。1947年1月,临沂县朱陈区劳模
店村男人大都外出支前,妇女在家搞土改复查,丈量土地,仅4天时间,就丈量土地250亩,房子176
间,菜园18亩。临沭县大蔡庄妇女不仅将村中的7万余元“果实”合理地分配到贫苦农民手中,还从
地主手中要回了地契,当众焚毁,免除了分田农民的后顾之忧。在反奸诉苦斗争中,莒南县曲流河村
的500名妇女坐堂公审了小山前恶霸地主徐志九。随着“土改”运动的深入开展,妇女作用的发挥,
各级党组织把妇女问题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滨海区党委在给各级党委的一封信中提出改善妇女地
位的三点意见:一、妇女同男人一同参加斗争,一同翻身,进一步解除农妇的切身痛苦,妇女组织中
的贫雇农成份应占优势;二、整理过的妇救会要参加农会;三、妇女与男子同样得到土地,土地所有
权应归本人,随本人转移。各级妇女组织在宣传中强调指出,应按人口平分土地。在确定地权中,妇
女应有一份土地财产权。有与男子同样的继承权,使妇女的合法权益获得了应有的维护。据不完全统
计,在“土改”中有30个区2599个乡在土地证上填有妇女姓名,妇女参加“土改”运动和学文化的积
极性更加高涨。有3330个村办起了识字班,2207个村办了妇女冬学。这个时期,妇女组织有了很大发
展,妇女的政治地位有了很大提高。1940年3月10日,在沂南县青驼寺召开的鲁南妇女代表大会上,
八路军山东纵队政委黎玉在报告中指出,妇女要管理国家大事,各个政权机关妇女都要参加,不能放
弃妇女的权利。会上作出的十项决议中把保障妇女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作为一项重要决议。妇女第一
次行使了自己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当时的沂水县九里区(现属沂南县)是妇女参政最早的县,妇女采
取投黄豆粒的办法,选举了区、乡长。谢德甫(韩大娘)被选为该区的副区长,王换于、张民等5人当选
为副乡长。是年全县有19名妇女被选为区、乡政府的副职。1945年后,全区庄庄都配上女村长。莒南
县选举县参议员时,劳动模范张菊(薛大娘)等8名妇女当选为县参议员。1947年有34名妇女当选为乡长,
111名妇女当选为副乡长,985名妇女当选为乡委员。
(六)参加大生产运动 1942年,沂蒙抗日根据地进入了最艰苦的时期。各级妇救会响应民主政府
的号召,组织广大妇女成立纺织小组,开展生产竞赛,在沂蒙根据地内掀起了纺织生产的热潮,涌现
出一批纺织劳模。临沭县夏庄区东北村的陈大娘和日照县碑廓区曹村的女青年张厚梅,分别创造了一
昼夜织布80尺、5天纺线1公斤的好成绩。为了多织布、多纺线,不少妇女还开动脑筋搞技术革新,莒
南县壮岗区妇救会长徐恒芳带头改造旧纺车,一天可多纺2两线。滨海区研制的名为“猪奶子葫芦”
的大轮纺车,使效率提高了数倍。1944年,仅滨海区纺车即增至5万辆,织布机发展到4000架,出现
了家家纺车嗡嗡响,村村唧唧织布声的盛况。在纺线、织布的同时,广大妇女还走出家门,与男人一
起参加田间生产劳动。1942年,仅滨海区就有10万名妇女走上户外生产第一线,植树73.7万棵,替军
属代耕土地3010亩,开荒3000余亩,掘井31眼。1945年,仅蒙阴、沂中、莒南、费北、临沭、莒沂、
沂源、沂南8县就评出女劳模、女英雄218名。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主要活动
(一)参加生产活动
1950年,各级妇联积极发动妇女投入爱国增产运动,妇女劳力纷纷走出家门,参加大田生产。翌
年,出勤的妇女劳力由1950年的30%增到50%左右。农业合作化时,各级妇女组织又把教育妇女参加农
业生产互助合作作为重要任务去抓。1955年3~4月,专区妇联先后总结转发了莒南县曲流河村、石泉
湖村发动妇女参加春季生产的经验和沂源县鱼台乡红旗农业合作社发动妇女增种油料作物和增养家禽
的经验,有力地促进了广大妇女参加生产的热情。到50年代后期,妇女劳力不仅参加春种秋收,而且
还参加打井抗旱、改造山河、治理涝洼、植树造林等重体力劳动。据1959~1966年的统计,全区每年
妇女劳力出勤达130多万人,农忙时有80%左右的妇女劳力参加大田生产,妇女实干工日一般占生产队
总工日的30%,有的地方还占到40%。不少妇女成了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骨干。临沂县在稻改中,插秧能
手都是女劳力。在该县的3652个生产队中,每天插秧1.3亩以上的妇女插秧能手有22100多名。东张屯
大队郭秀贞每天插秧2亩多,是远近闻名的插稻秧女能手。有许多能手被新稻改县请去当了技术员。
沂水县黄山区中朱冬大队, 由48名妇女组成的植棉专业队,连续4年创大面积高额丰产,单产皮棉达
100斤以上,她们中有6人多次被专区农业部门请到有关县、区传授技术。1965年,全区有50多万名青、
壮年妇女组成“花木兰”、“铁姑娘”、“穆桂英”等专业队,投入开山劈岭、挖渠凿沟的治山、治
水、治涝工程。莒南县大山公社厉家寨大队成立了铁姑娘队,在队长薄怀娥的带领下,80多名妇女吃
住在深山草棚的工地上,和男劳力一起兴建龙潭水库,冒严寒奋战100天,直至水库竣工。70年代初,
区内广大妇女积极投入到农田水利建设会战之中,许家崖水库库区的北许家崖村青年妇女贾俊花、贾
瑞芹等12人自发组成女石匠班,在许家崖水库西侧建起了沂蒙山区第一座“三八”扬水站。她们的精
神很快在费县传播。1970年冬,该县的薛庄公社长行管理区成立了由1 59人组成的女青年石匠连,参
加长行电灌站工程的施工。到70年代中期,全县女石匠发展到700多名,她们能够出色地打出模鼓石、
平面石、花角石、拱石、五角星石和刻字等高难石匠活。全县8座大中型水库保安全工程、79座小型
水库维修工程、228座塘坝加固工程、110座机电灌站修建工程、1700公里渠道开挖护砌工程和30多座
渡槽修建工程,都留下了她们的足迹。1973年3月,她们中又有114人参加了常庄公社境内6.5公里长的
辛大(后称辛泰) 铁路施工, 经过8个月的艰辛劳动,独立建成了一座长1500米、宽250米的“三八”
站台和一条长1600米的7孔石拱渠道。1975年3月,由142名妇女组成的女石匠连又参加了沂沭河东调施
工,单独完成石砌体122立方米的“三八涵洞”一座。女石匠连的英雄业绩一时传遍全省、全国,先
后被全国妇联和山东省妇联授予“三八”红旗集体称号,被山东省辛大铁路指挥部授予工业学大庆先
进集体称号,副连长杨玉芹被评为工业学大庆先进工作者。据1978年统计,全区妇女劳力平均日出勤
1289300人,占男女总出勤数的42.9%,组成农田基本建设、农田管理科学实验、棉菜果园管理、编织
加工、养殖业等各种专业队、组92227个,共956392人。苍山县长城公社“三八”女子打井队因成绩突
出,被全国妇联命名为全国“三八”红旗集体。莒南县岭泉乡庞疃大队48名妇女管理的200亩小麦,
平均亩产超千斤。
进入80年代,各级妇联把动员广大妇女劳动致富摆到重要议程。地区妇联两次召开专门会议,研
究部署全区妇女劳动致富问题,并组织参观了沂南、莒南、临沂、郯城四县市养殖、编织、加工业等
商品生产现场,进一步促进了商品生产的发展。全区参加商品生产的妇女达到66万人,占参加商品生
产总人数的6%以上,商品生产总收入达11亿元。1986年,地区妇联确立了“提高妇女素质,强化致富
意识,服务商品生产,振兴沂蒙经济”的指导思想,向全区妇女提出“利用优势,大力发展种、养、
加、编和庭院经济”的意见。在实际工作中重点抓宣传发动,树立典型,具体指导,技术培训,搞好
服务等5个环节。是年,全区共召开“女能人”报告会193场,妇女听众达116300人,树致富典型220多
个,在全区广大妇女中,很快树立起了“我要富、我能富、敢于富”的信念。据1988年年底统计,全
区有120万名妇女投入了商品生产,以妇女为主的“两户一体”发展到190776户,占“两户一体”总
数的36%,其中庭院开发户1000多个,妇女在商品生产中所创产值占生产总值的40%左右。1989年,全
区投入商品生产的妇女增至1576712人,千元不出庭院户已达384599户。1989年10月,遵照全国和省妇
联的指示精神,在全区农村广大妇女中开展“双学双比”(学文化、学技术,比成绩、比贡献)竞赛活
动,1991年5月又在城镇妇女中开展“巾帼建功”竞赛活动。由于措施得力,在农村中很快形成了立
足实际,围绕建立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掀起了“吨粮田、双百棉”、“双千田、高值田”、庭院
经济“争千创万”等竞赛热潮。组织妇女从事一村一业生产,全区涌现出以妇女为主的专业村1980个、
专业乡镇75个。至1994年,全区已有95%以上的农村妇女参加了竞赛活动,以妇女为主建成的“双千
田”占全区“双千田”总面积的65%,庭院经济年创收达30亿元,占全区庭院经济总收入的70%。工艺
品生产加工年出口创汇额达5亿元,产品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69万名农村妇女在“沂蒙女儿爱
沂蒙,我为沂蒙披绿装”口号下,植树造林134.6万亩,1.1亿株,其中建“三八”果园41万亩、“三
八”桑园10.5万亩、“三八”绿化林45.3万亩、“三八”苗圃3万亩,绿化“三八”路2483条、“三八”
渠2290条。1992年3月,沂水县“三八”绿色工程荣获全国“三八”绿色优质工程称号。蒙阴县北贾
庄乡五里沟村妇代会主任李宝叶带领全村妇女立足山场搞绿化, 为全村荒山治理做出了突出贡献,
1993年荣获全国妇联和林业部颁发的“三八”绿色奖章。在竞赛活动中涌现出省级先进集体19个、先
进女能手95名,地区级先进集体101个、先进女能手513名。全区城镇职业妇女参加“巾帼建功”竞赛
活动的达90%以上。各行各业还联系实际,突出行业特点,开展了“岗位建功”、“岗位成才”竞赛
活动,在赛中学、比中干,争创一流业绩。到1994年底,全区共涌现出各类巾帼能手、服务明星等妇
女先模人物83420人,有5518人的事迹被推荐进入人才库,其中有1275人被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人才
效益得到了较好的发挥。全区共涌现出省级先进集体8个、先进个人22名、巾帼岗位明星6名。
(二)开展“四有”、“四自”教育
1984年,根据全国妇联和省妇联发出的在广大妇女中开展“自尊、自爱、自重、自强”(后改为
“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教育活动的指示精神,地区妇联在全区妇女中广泛开展了以“四有”、
“四自”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中,以全国女排、全国劳模赵春娥、当代保尔张海迪
和本地区全国“三八”红旗手人残志坚的按摩医生岳玲、扎根山区献身教育事业的优秀教师毕爱琴、
农民女状元张国兰、户均万元村的党支部书记陆宣等人的先进事迹为教材,广泛宣传,大造舆论。各
县(市)妇联层层树立学习标兵,全区组织宣传车236辆次,印发典型材料267063份,专题广播26430次,
文艺演出2793场,举办广播讲座1668次,放幻灯9486场,办图片展览790期,使妇女接受教育面达85%。
1986~1987年, 把“四自” 、 “四有”教育渗透到大力发展商品生产中,全区举办教育宣讲骨干班
4676期, 培训79500多人, 开演讲会585场, 宣传典型1234人,组织女能人报告会193场,听报告人数
116301人,树典型260人。1988年,地区妇联征集全区突出典型照片500多幅,以图片形式在全区轮流
展出。同时评选表彰了39名自强不息的女厂长、女经理。1988年“三八”节期间,地区妇联负责人还
深入市劳改支队育新学校,对127名女犯人进行了“四自”帮教工作,鼓励她们立功赎罪,做“四有”
新人。1990年,根据省、地委在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统一部署,地区妇联编印了《沂蒙红嫂》一
书,在全区开展了以“学红嫂、留脚印”为主题的“比、学、赶、争”活动,弘扬沂蒙精神,为沂蒙
添光彩。1991年后,各级妇联把“四有”、“四自”教育与“双学双比”、“巾帼建功”竞赛活动有
机结合起来,教育广大妇女认真学政治、学科学、学管理、学法律,不断提高科技致富能力和岗位技
能,力足岗位,建功成才,涌现出一大批科技致富女能手和巾帼岗位明星,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充分发
挥了“半边天”作用。进入90年代,各级妇联还开辟妇女教育阵地,组织建立“妇女之家”,在“家”
中开展政治、文化、法律、科学、实用技术的学习;开展“三八”红旗手(集体)、“五好家庭”评选
活动和有益于妇女身心健康的各种文体娱乐活动,使之成为广大妇女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阵地、技术
培训的课堂、文化娱乐的场所、交流致富经验和家教经验的窗口。据1990年统计,全区建立“妇女之
家”11669处,其中54处被评为省“先进妇女之家”。1994年,全区10个县市建“妇女之家”8998处,
建家率达到85%。
(三)拥军优属
抗美援朝运动开始,各级妇联组织广大妇女参加订立爱国公约运动,临沂专区妇联还提出了“捐
献‘临沂妇女号’飞机”的口号,广大妇女自发地掀起了“百元献金”运动。1951年,临沂、郯城、
苍山、费县、临沭5个县参加订立公约的妇女达323957人,认捐金额14.31亿元(旧人民币,下同),实捐
21.4亿元。同时,全区妇女踊跃参加向最可爱的人寄慰问袋、写慰问信活动,是年,全区妇女共向志
愿军寄慰问信92万封、慰问袋48万多个。1985年,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地区妇联在全区开展了“战
士心中有祖国,我们心中有战士”和“送温暖,学玉秀”(玉秀即小说《高山下的花环》中临沂地区
籍解放军连长梁三喜烈士的妻子)的拥军优属活动,并向全区发出了倡议书。上至八十多岁的老太太,
下至七、八岁的儿童,都纷纷把土产品和一双双、一件件绣有“寸土不让”、“步步胜利”、“保卫
祖国”的精工制品寄往前方。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妇女、儿童向边防前线邮寄花生米、栗子、点心、
虾米、茶叶、鞋、鞋垫、脖套、手绢、钢笔、日记本、书籍、收音机、毛巾、床单等慰问品14万件,
锦旗246面,慰问信1万多封。全区组织慰问、服务队12500多个,对全区2462名参战官兵的家属逐一走
访慰问。还协助有关单位及时解决了军属住房和孩子上学、入托的困难。全区为烈军属和驻军办实事
183138件,并有818名残废荣退军人在服务队的帮助下喜结良缘。1989年北京发生“六四”动乱后,地
区妇联在全区开展了“为军人家属送温暖”、“为模范家属戴红花”活动。是年,全区组织义务帮工
队9808个,为烈军属做好事12万件。各级妇联还通过向首都戒严部队寄慰问信、慰问品和锦旗等形式,
表达对共和国卫士的敬佩之情。1990年后,地区妇联又发动妇女开展了“学红嫂,争做新时期拥军优
属女模范”活动,各级妇女组织每年都在春节和“八一”建军节期间,组织“沂蒙红嫂”拥军慰问团
到当地驻军开展慰问活动,为部队和烈军属做好事、办实事,涌现出一大批以费县南张庄乡西龙岗村
普通妇女戚洪桂为代表的拥军优属女模范。1992年,地区妇联分别被省委、省政府和地委、行署授予
“双拥模范单位”光荣称号。1994年1月,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节目中报导了临沂地区妇女开
展拥军优属活动的事迹。
(四)开展学文化、学技术活动
建国后,各级妇联把组织妇女学文化、扫除文盲纳入经常性工作去抓。1951年,全区就有3370个
村办起识字班,参加学习的青年妇女75882人。办冬学2207处,参加学习的妇女56618人。同时还办政
治教育班921处,女学员3572人。从1952年开始,各级妇联又把组织妇女学习农业技术作为一项重要工
作,并不断总结推广典型。在50年代,地区妇联先后培养和推广了莒南县良店乡组织妇女学习农业生
产技术的经验等十多个典型。1956年底,全区已有6090名女劳力学会了二、三门农业技术。1964年,
临沂县涑河区大岭大队植棉183亩,92名专业队员中就有70余名妇女,亩产皮棉109斤,成为全区的标
兵。翌年,全区女技术能手达到14.5万余人。70年代,各级妇联还本着方便群众,就近学习,服务生
产,讲求实效的原则,采取集中学习,分散辅导,联户上课,定人包教的方法,广泛组织妇女学习。
既提高了广大妇女的政治思想觉悟,又扫除了文盲。1986年,地区妇联在全区开展了“学文化、学科
学、长才智、争贡献”活动,鼓励妇女接受高层次学习培训,走自学成才之路。至年底,全区各级妇
联共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12494期,培训技术人员302176人。是年全区还有2224名妇女参加农业广播学
校学习,有451人领取了毕业证书。1987年5月,地区又转发了“临沭县郑山乡妇联狠抓实用技术培训,
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典型经验。当年各级妇联采取自培、代培、联培等方法,办班8004期,组织32万
名妇女参加了技术学习。1986~1988年,全区共培训女技术骨干862176人,有80%的妇女劳力掌握了一、
二门实用技术,涌现出女专业人才66758名。1989年,全区全年办班3588期。1990年,又办起以学技术
带文化的扫盲班6332期,使12万妇女参加了扫盲学习。
(五)儿童工作
托幼工作参见教育志“幼儿教育”专条。
家庭教育 1981年以来,区内各级妇联在抚育、培养、教育儿童少年中注意抓了家庭教育工作。
各级妇联以幼儿园、小学、妇女之家为阵地,兴办各类家长学校,普及家教知识。1982年,地区妇联
以“三优”教育(优生、优育、优教)为内容,培训专业妇女干部210多人。1983年,会同卫生、保健部
门以科学育儿为内容,培训园、所保教和独生子女家长200多人。1985年,地区妇联与临沂市妇联会
同卫生、教育部门,在临沂市金雀山幼儿园开展了为期一周的科学育儿咨询活动,接待家长500多名,
解答咨询820人次。1986年4月,地区妇联和临沂市妇联联合在临沂煤山小学(现临沂实验三小)办起了
“沂蒙健儿家长学校总校”,并作为试点在全区推广。各级妇联在办好家长学校的同时,积极办好刊
授学校、广播学校,并利用办宣传栏、设咨询站、举办广播讲座、组织家长参加科学育儿知识竞赛等
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家教知识。到1988年底,全区已开办家长学校2430处,办培训班376 9个,学员达
138200名,以妇女之家为阵地的家庭教育活动站、辅导站6250处,占“妇女之家”总数的62%,累计
接待家长14.7万人次,有80%的学前儿童家长接受了教育。1991~1994年,地区妇联举办大型科学育儿
培训班两期,培训骨干100余人。地区妇联还开展了“优秀蒙山娃”和“沂蒙新苗”评选活动,促进
了家庭教育的深化。
儿童基金会建设 为了争取社会对儿童福利事业的支持,1988年11月20日,地区妇联与有关部门
联合成立了临沂地区儿童福利基金会。基金会成立之后,广泛开展了接受外来援助及募捐活动,为全
区儿童募集了部分资金,并得到合理使用。1988年底,英籍女华人梁国馨通过全国儿童基金会向临沂
地区捐赠儿童模型小汽车近1万辆、糖块300公斤,总价值两万余元,地区妇联将这批捐赠物品部分义
卖给有关单位,所得钱款入基金会帐户,部分转赠给地直及13个县市城乡幼儿园。 1989年1月,地区
儿童福利基金会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三山”(沂蒙山、太行山、井冈山)商品生产展销会,大会收入
返还扶持资金8.5万元,入儿童基金账户。另外,东海舰队某师赠送退役登陆艇一艘,义卖所得资金
全部入儿童基金账户。至1994年,临沂地区儿童福利基金已达20余万元。
儿童娱乐教育设施建设 1984年,中共临沂地委和临沂市委决定,由地、市妇联共同筹建儿童乐
园。按建设规划,需资金240万元,仅第一期工程就需124万元。当时,省、地、市拨款仅70万元。为
解决资金不足,地、市妇联广泛开展了集资活动。通过努力,共有198个单位和3525名个人为儿童乐
园捐款达34.3万元,300个单位出动机动车、义务工参加建园,折款7.73万元。仅用了3个月,占地60
亩、有人工湖和电动火车、电子游戏室、腾龙闹海等10余种大、中型玩具的儿童乐园于1986年“六一”
节正式开园。建园后,地、市妇联多次在此举办培训班、儿童书法、绘画、小制作展览以及游园活动
等。到1994年底,共接待游人60多万人次,免费接待游园儿童近4万人。继临沂儿童乐园之后,苍山、
沂水先后建成儿童乐园,蒙阴县妇联建起一座妇女儿童培训中心。1992年,临沂地区妇联争取政府投
资58万元,建起了占地4.5亩的临沂地区妇女儿童培训中心。至1994年底,已办培训班4期,培训妇女
骨干200余人。
(六)开展“美在农家”、“美在家庭”活动 1990年夏季,地区妇联在莒南县农村开展调查研究
工作时发现,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必须适时解决农村脏乱差和农民群众旧的思想观念问题,
于是在全区农村妇女中开展了以“五美”(村容村貌美、庭院美、居室美、仪表美、心灵美)为主要内
容,以“五化”(净化、绿化、美化、科学化、经济化)为标准的“美在农家”活动,引导群众建立科
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在莒南县西崖下、大铁牛庙等村开展了试点工作。在取得经验的基础
上,1991年11月,又与地区文明办、地区建委等单位联合在莒南县召开了现场会,下发了开展“美在
农家”活动的实施意见。“美在农家”活动得到了各级党委、 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1994年
7月,地委办公室和行署办公室联合下发了《转发地区妇联等五个单位〈关于在全区农村继续深入开
展“美在农家”活动的意见〉的通知》,对“美在农家”作出了规划,提出了措施,全区农村“美在
农家”活动广泛开展起来。1993年,地区妇联又联合地委宣传部、地区文明办、地区卫生局在全区城
镇妇女中开展了以加强家庭文化建设和家庭美德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美在家庭”活动。1994年3月,
在全区开展了“美好家庭”评选活动,共评出“美好家庭”特别奖、金奖、银奖、荣誉奖13户,并发
出了《关于在农村开展“美在农家”、在城镇开展“美在家庭”活动的倡议书》。这一活动对美化城
乡环境,提高居民生活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得到省妇联的肯定和表扬。
(七)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1950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实施后,区内各级
妇联利用多种形式开展了大张旗鼓的宣传、贯彻落实活动。至1951年,各级妇女组织配合法院处理离
婚案件6248起,解除虐待童养媳的953起,处理妇女被虐待自杀案件223起,被杀案件12起,支持1039
名寡妇改嫁,1444名女青年退婚,有1402人对青年实现了自由恋爱。处理直接干涉婚姻自由的区、乡、
村干部310人。1951年,苍山县潘氏被杀案件公开审判后(该案件详见政法志“审判”专条),凡对较大
的命案和婚姻案件,多是召开群众公审大会或代表会处理,妇联干部积极参加陪审, 临沂、临沭、郯
城、新海连等县市妇联还建立了陪审制度。1956年后,各级妇联还把贯彻执行男女同工同酬政策作为
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一项内容,使全区68%的一、二类农业社基本上做到因人派活,合理记工。1962
年《农村妇女劳动保护试行条例》下发后,各级妇联认真贯彻条例精神,强调合理安排使用妇女劳力,
坚决执行“四期”保护政策,并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妇女疾病治疗。当年就治好了子宫下垂患者5449人。
治愈妇科病患者7995人,培训新法接生员8540人,增进了妇婴健康。70年代后期,男女同工同酬和妇
女劳动保护政策得到进一步的落实。1977年,全区12280个生产大队中有7055个大队实行了男女同工同
酬。
1981年,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后,临沂地区妇联下发了《关于开展新婚姻法宣传
教育的工作意见》,并与临沂广播电台联合开辟了《新婚姻法》广播讲座,连续播放了26讲,同时还
转发了临沭县妇联在蛟龙公社东泮南大队宣传新婚姻法的情况报告。并组织地、县市和部分公社妇联
进行了调查研究,就调查情况向地委写出《关于歧视、迫害、摧残妇女儿童情况的报告》。沂水县妇
联通过对高玉明杀害妻子一案的调查,积极为死者季桂梅申诉,将犯罪分子逮捕归案。同年各级妇联
还加强了信访工作,分工专人负责。1983年4月,中共中央书记处把“坚决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列为妇女工作的方针、任务之一,地区妇联认真贯彻执行这一指示,通过调查,建议政法部门严肃处
理了临沂市相公公社李珠举、李珠文暴力干涉婚姻自由案,并将处理结果通报全区,发动群众对这一
案例进行讨论,广造了社会舆论。是年底,还在全区开展了以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为主要内容的法
制宣传月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共出动宣传车236辆,发放印刷材料267063份,广播宣传26430次,
广播讲座1668次, 放幻灯9468场,办图片展览790期,文艺演出2793场,设法律咨询站127处,配合法
院召开宣判大会42次,宣判犯罪分子520人,使干部受教育面达95%以上,群众受教育面85%以上,分
别处理包办婚姻案件215起、遗弃配偶和子女的案件155起、遗弃和虐待老人的案件306起。1984年,根
据中共中央书记处关于县以上妇联要建立法律顾问处的指示,8~12月,地、县市妇联相继建立了法
律顾问处14个,配专职妇女干部33人,其中有3名考取了律师资格。聘请法律顾问69人(包括律师11人)。
1985年,全区乡镇和办事处建立法律顾问小组或咨询站263处,多数村庄建立了调解委员会、组。从
上到下层层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坚持领导接访日。 1986~1987年, 全区妇联自办或联办法律知识
培训班4942期,参加学习妇女349700多人次,培训妇女骨干24442人,其中地、县妇联还举办法律知识
培训班29期,培训妇女干部2106人。1985~1994年,地、县妇联还就社会上呼声大、反映强烈的转亲、
换亲、包办婚姻、干涉婚姻自由、早婚、早育、非法同居、女童辍学、女青年就业难、虐待遗弃老人
及职工劳动保护、基层妇女干部报酬及招生、招工中男女不平等诸问题,分别进行了专题调查,向党
委、政府及有关部门提建议36条,引起了党政部门和社会上的高度重视。1986~1987年,各级妇联还
根据《山东省保护妇女儿童若干规定》精神,对212个乡镇企业妇女劳动保护情况进行了调查,提出
了对企事业单位女职工经期、孕期和哺乳期的具体保护标准。1989年2月,地区妇联又下达了《关于
女职工生育待遇若干问题的通知》 , 深受广大女职工的欢迎。在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的专项斗争中,
地区妇联于1991年下达了工作意见, 正副主任亲临打拐解救工作第一线, 解救妇女儿童。199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颁布后,地区妇联联合有关部门,下发了认真学习宣传和实施的
具体意见,并将每年的4月份定为宣传活动月,印发了30000份宣传材料,设立1500多个宣传站、咨询
站,出动500多辆宣传车,使全区95%以上的群众受到教育。在每年的活动中,地区妇联都组织驻城单
位走上街头宣传,设立宣传站,地委、行署、地区人大、政协的主要领导人和有关单位负责人都亲自
参加活动, 收到了良好效果。 各级妇联在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中做出显著成绩,据统计,1985~
1994年,地、县妇联接待来信来访6470起,结案率达95.8%,解答法律咨询2816人次,为受害妇女代理
案讼文书168份,出庭代理126次,担任刑事辩护15起,先后协调有关部门处理大案要案170起,解救被
拐卖的妇女儿童1094人。
(八)妇女参政 建国后,各级妇联把妇女参政议政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在各项工作中注意培养妇
女积极分子。1952年,据10个县统计,妇女被评为县、区、乡劳模者1745人,占劳模总数19%;被评
为生产积极分子者12988人,占积极分子总数的26.5%;当选女互助代表者2805人,占代表总数的13.4%。
全区10个县市有区级以上女干部225人,其中有县法院副院长3人,审判员9人,区长92人。1956年,根
据中共中央提出的每农业社配备1名女社长和女社委员的指示, 各级妇联积极争取, 当年,全区在
10023处农业合作社中配备了3068名女社长,12615名女社委员,各生产大队均配备了女队长。60~70
年代,妇女干部参政议政也有了一定数量的提高。1980年,地区妇联在各县召开党代会之前,对妇女
参政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并积极向党委、政府和组织、人事部门推荐人才。是年,全区女性被选为
县委常委的4人,被选为委员的22人,被选为候补委员的4人。在175处公社中,被选为公社委员的34
人,担任副书记的9人。到1982年,全区有副科级以上女干部158人,其中地直部委办局有科级以上女
干部78人。在1984年机构改革中,又有一批妇女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全区新提拔副县级以上女干部
11人, 其中地委委员1人, 部委办局副县级领导干部3人,县市委常委5人,副县长2人。在1987年换
届选举中,全区女性中担任副县市长者3人,担任县市委常委者7人,担任县市人大副主任者6人,担
任县市政协副主席者11人,担任乡镇委书记者13人,担任正副乡镇长者49人,比换届前增加10人;担
任乡镇党委委员者23人,乡镇妇联主任进党委班子的40人,比机构改革前增加13人。1991年,在基层
两委换届选举中,妇代会主任进“两委”的比例由整建前的39%以升到82%,其中有47个乡镇的所辖村
居的妇代会主任全部进入了“两委”班子。到1994年底,全区妇女干部总数已达38345名,占干部总
数的25.5%, 比1990年增长4.5%。 其中,党政机关地级女干部1人,县处级女干部5 8人,科级女干部
716人,分别占同级干部总数的3.6%、6%和6.8%。10个县、市的党政班子中全部配备了女干部,共配备
女干部12名,其中县委书记1人、副县(市长)7人。250个乡镇(办事处)已有217个乡镇党政班子配备子女
干部,占乡镇总数的87%。其中正副党委书记18人,正副乡镇长87人。全区共有女中共党员40094名,
占中共党员数的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