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1&rec=445&run=13

临沂是中共在山东开展活动和建党较早的地区之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山东
党组织的创始人王尽美就出生在临沂地区莒县的北杏村(现属诸城市)。在他担任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
员会书记之后,不仅肩负着山东地区党的领导和组建工作,而且经常向家乡传播革命思想。1923年到
1926年10月,是马列主义在区内的传播阶段。继王尽美之后,又有一批进步知识分子和有志青年,在
国家危亡之际,分赴各地寻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之道,在斗争中接受了马列主义,并参加了中国共
产党。在临沂北部地区,沂水县下胡同峪村的李清潍、李清漪和九区垛庄(现属蒙阴县)的刘晓浦、刘
一梦以及门家庵子村(现属沂南县)的刘鸣銮等,先后在此期接受了马列主义,成为这批进步青年知识
分子中的典型代表。1923年,李清潍考入青岛商科职业学校,经王尽美、邓恩铭介绍加入社会主义青
年团,他不仅在学校中积极从事革命活动,而且利用假期带回《向导》、《晨钟》等进步书刊,与家
乡青年邵德孚、孙固斋等反复研读,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李清漪于1923年夏考入上海大学,并在该
校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五卅”惨案后,党组织派其回北方工作。同年冬,他因病回到家乡。翌
年秋,他出房集资,在本村办起了平民学校,吸收贫苦青少年参加学习,宣传进步思想,对群众进行
革命启蒙教育。刘鸣銮、刘晓浦和刘一梦亦分别在上海大学和南京东南大学入党。他们通过信函等形
式,不断向家乡人民传播马列主义。
在临沂东部地区,最早接受和传播马列主义的是日照县的丁君羊、郑天九、安哲、牟春霆(陈雷)
等。丁君羊(又名丁基石)于1924年在上海大学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初回到山东,是年春天即
由尹宽、王翔千介绍加入共产党。安哲于1921年春考入济南省立第一中学,郑天九于1924年考入济南
正谊中学,二人均于1926年春由丁君羊介绍入党。是年春,由邓恩铭、丁君羊倡导,安哲、郑天九、
牟春霆等成立了“少年日照学会”,研究马列主义,从事党的宣传活动。
在临沂南部地区,最早接受和传播马列主义的是孙金宣、刘之言和孙镇国。孙金宣(原名孙锡声,
又名孙实)系临沂县南坊乡西曲沂村人。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不久,即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活
动,于1923年冬在广州加入中国共产党。刘之言(名兆巽)系郯城县马头镇人;孙镇国(又名孙善师)
系临沂市朱保乡桥西村人。俩人先后于1923和1926年考入济南省立第一师范,并在该校加入共产党。
后受中共山东区执行委员会的派遣,分别回到家乡从事革命活动。
1926年10月, 中共山东区执委派王敬斋 (后叛变) 回沂水从事建党工作。王敬斋系沂水城里人,
1924年在淄川大荒地煤矿当职员时加入共产党,曾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回沂水后,他通过同
乡与邻里的关系,接触了沂水城内的一批知识分子,向他们宣传革命思想,介绍国共两党合作的革命
形势和南方工人农民运动的盛况与国民革命军北伐的胜利消息。同年11月,他先后动员一批青年加入
国民党。年底,又从国民党员中选择具有共产主义思想觉悟的鞠百实、邵德孚、张希周等加入共产党。
此时, 在沂水西北乡活动的李清漪也开始了党组织的创建工作, 并发展青年知识分子李鸿宝入党。
1927年春,由王敬斋主持,建立了临沂地区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沂水支部,王敬斋为负责人,支部直
属中共山东区执委会领导。沂水支部建立后,先后吸收朱寿年、孙固斋、张敬诺、黄简斋等入党。大
革命失败后,数十万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惨遭杀害,但在沂蒙山区腹地的沂水县,由于消息闭塞,故
仍保持着国共合作的局面。此时,蒋介石仍假借革命的名义继续北伐,中共沂水支部发动国、共两党
党员,大张旗鼓地筹备欢迎北伐军,驻沂水的军阀部队闻讯后遂弃城逃遁。不久,北伐军撤走,军阀
队伍又重返沂水,共产党员因欢迎北伐军而暴露了政治身份,为防不测,不得不分散到外地隐蔽,中
共沂水支部被迫中断活动。
1927年下半年至1932年冬,是区内中共党组织大发展时期。大革命失败后,在外地工作的临沂籍
共产党员纷纷返回家乡,继续进行革命活动。1927年9月,牟春霆、李平章、郑天九、安哲等从武汉
回到山东。在中共山东省执委的安排下,牟春霆、郑天九回到家乡日照,从事党建和农民运动。翌年
2月,安哲遵照党的指示,从青岛返回日照,与牟春霆、郑天九取得联系,组建了隶属中共山东省执
委领导的中共日照县委。县委建立后,安哲、牟春霆以教学为掩护,分别负责日照城北、城南的组织
发展工作。郑天九则以国货贸易推销员的身份,负责山字河一带的农民教育和党员发展工作,从而使
全县党的活动迅速开展起来。
1932年2月,中共山东省执委派巡视员对日照县党的工作进行考察后,决定将日照县委改为中共
日照中心县委,辖日照、沂水、莒县、诸城一带的党组织。中心县委建立后,先后建立4个党支部、1
个特别支部和6个区委,到同年10月,日照已建立了几十个党、团支部,发展党、团员500余人。与此
同时,还相继成立了佃户会、觅汉会、盐民会、车伙子会、放牛会等党的外围组织。
在临沂北部山区,中共沂水支部中止工作后,沂水党的活动由张希周负责。1927年11月,中共山
东省执委书记邓恩铭在济南会见张希周时指出:由于沂水县党组织原负责人王敬斋已投靠国民党,因
此要对王敬斋在沂水发展的党员重新进行审查和登记。翌年6月,省执委派特派员孙兆鹏到沂水,会
同张希周一起审查党员,整顿党的组织,成立了农民协会和贫民协会,并在农民中发展了一批党员,
建立了直属省执委的中共沂水特别支部。孙兆鹏在整顿沂水党组织时,与莒县的中共党员宋延琴取得
了联系,共同发展了5名党员。10月,成立了中共莒县特别支部。12月,孙兆鹏调离沂水,行前,在
司马村主持召开了由20名代表参加的党员代表大会,成立了中共沂水县委。县委建立后,进一步加强
了党的建设,先后建立了3个区委。1929年2月,在县委指导下,相继成立了工人、士兵、学生、商民
联合会和妇女协会,并设立了若干个行业工会组织,壮大了革命队伍。时,国民党山东省整委会派人
到沂水监督党员登记,跨党党员邵德孚等借机建立了由共产党员掌握的国民党沂水县党部,利用合法
身份开展党的工作。至是年4月,全县中共党员达200余人,成立农协会近50处,会员达5万余人。5月,
沂水党组织在济南“五卅”惨案一周年之际,举行了规模颇大的纪念会,并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
行。游行队伍高呼“打倒土豪劣绅”、“铲除贪官污吏”等口号,砸碎了税务局的牌子,在沂水引起
强烈反响。5月12日,国民党沂水县长梁振乾带领公安队和自卫团,逮捕了朱寿年、孙固斋、鞠百实,
中共沂水县委和莒县特支、东里店支部、沂水城里区委和北乡区委亦相继遭到破坏,与上级党组织失
掉了联系。1930年7月,在瑞麟小学任校长的邵德孚,借学校招聘教师的机会去济南找党。在青州增
盛客栈与河南省陈调元部招兵委员谢梅村相识,遂邀其到瑞麟小学任教,不久,谢升任学校训育主任。
在不断接触后,两人互相透露了共产党员的身份。放暑假后,谢梅村回河南找党,会见了他所发展的
党员、中共许昌中心县委书记张本固。张本固要谢梅村仍回沂水任教,与邵德孚一起尽快将党组织恢
复起来,并答应将他的关系转到山东。1932年2月,谢梅村返回沂水。经河南党组织的疏通,中共山
东省委派特派员祝慨夫在蒙阴县教育科会见了谢梅村,传达了省委的指示。5月上旬,省委正式通知
建立中共沂水特别支部,并指定谢梅村任书记。8月,省委将沂水特支扩建为沂水县委。县委重建后,
即着手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并派党员深入学校、农村和政府机关开展工作。同年秋,重建了沂水南乡
区委及其领导下的莒西、莒县城关和主家岭(现属莒南县)等若干党支部。翌年春,又建立了莒县西辛
庄党支部和以沂水九区垛庄(现属蒙阴县)为基点的中共沂水西南乡区委。此后,沂水县委转移到党的
基础较好的埠前村,积极在农村培养发展党员,领导“大刀会”斗争。
在临郯平原,大革命失败后,刘之言中断学业,同共产党员孙镇国回到家乡。1928年3月,刘之
言受聘到马头镇私立求实小学(后改称郯城县第三小学)任教,秘密进行党的地下活动。翌年春,孙镇
国来郯城一小任教,刘之言便通过关系,将孙镇国聘至三小教学。是年秋,成立了中共马头第三小学
党支部,后改称鲁南第一支部。与此同时,在济南入党的王以仁(后叛变)于1928年回到家乡临沂县老
屯村(今属苍山县)开展革命活动。孙金宣也于是年8月从河南鹿邑县“弃官归里”,在临沂西南部的老
屯、小屯、华岩寺一带开展革命活动,发展党员,于是年建立了中共临沂县老屯村党小组。至翌年秋
(亦说为1930年夏)与王以仁一起将党小组扩建为党支部,后又改为总支。马头支部建立后,以主要精
力发展党员,壮大党组织。孙镇国利用回临沂探家的机会,与原在马头三小入党、后考入临沂五中的
刘盛华(刘德生)一起,在临沂五中和三乡师发展党员,并建立了临沂五中、临沂三乡师党支部。朱次
彭、危益民等在郯西建立了四哨区委,后又建立了十多个党支部。1932年春,在三乡师读书的唐军、
鲍天仇等人,由三乡师党支部书记赵昭介绍入党。唐、鲍二人系仲村(现属平邑县)人,他们利用节、
假日回乡开展建党活动,在发展党员的基础上,建立了仲村党支部。1932年1月,刘之言、刘谐和决
定趁建立费县师范讲习所之机,通过关系派刘谐和以教员身份到该校开展党的活动。刘谐和到费县后,
先后发展了县教育局职员尚明、刘子峨,一小教员朱子未和国民党县党部职员陈子齐入党,在校内发
展了李伯瑾等多人入党。是年5月,刘在返郯城前,成立了中共费城党支部。从此,临郯一带有组织
地开展了党的工作。在中共鲁南第一支部积极开展工作的同时,党的另一条线亦在郯城一带秘密活动。
1930年10月,中共苏鲁边徐(州)海(州)蚌(埠)特委特派员唐东华在邳县孟家楼孟若梦家建立掩护点,
向郯马一带开辟工作。翌年在郯城县建立了中共涝沟区委和城关区委。1932年春,又成立了中共马头
中心区委。此外,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长宋鸣时于1931年9月到临沂傅庄一带开展建党活动,建立了
隶属省委领导的中共临沂特别支部。临沂特支建立后,刘之言与宋鸣时取得了联系。不久,宋将临沂
特支交刘之言领导。1932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时,在郯城一带出现了两个署名不同的中共党组织的
宣传品,唐、刘双方均感惊异,遂各自进行秘密调查,很快便得知了对方的身份。唐东华便到马头三
小秘密会见刘之言,刘表示接受徐海蚌特委的领导。在唐东华的指导帮助下,中共郯城县委于1932年
5月8日正式成立。郯城县委建立后,唐东华在马头三小召开的首次县委会议上传达了徐海蚌特委的指
示,指出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迅速组织武装暴动,开展游击战争,配合中央苏区粉碎国民党的第四次
“围剿”。会议决定以四哨为中心,组织郯马暴动。县委的活动,引起了国民党郯城县党部的警觉,
他们先后抓去三小校长宋幼准、刘念喜(刘之言之妹)、孙镇国、胡维鲁等10余人,因未在学校而幸免
的刘之言、马叙卿等只得被迫离开马头,转至苍山一带活动。是年8月,刘之言以经商为掩护,在临
郯边界的西大埠村建立掩护点,继续开展党的工作。同时,郯城县委派刘谐和赴临沂县板泉崖(现属
莒南县)小学,以教学为掩护,发展了王福三(王任之)等多人入党,并于同年12月建立了由王任之任书
记的党支部。1932年9月,为适应斗争形势的需要,将中共郯城县委改为中共临郯县委,刘之言任书
记。在县委领导下,临郯地区党组织有了迅速发展。至1933年春,县委活动的范围已伸展到费县、峄
县、莒县、邳县等地,下辖4个区委,31个支部,110多个党小组,党员达350余人。
在新(泰)蒙(阴)边区,自1931年冬,中共山东省委即派人在此开展工作。同年12月,成立中共新蒙
县委,王宪廷任书记。至1933年上半年,党员发展到70余人。
从1932年10月至1933年7月,是临沂地区党组织遭受严重破坏的时期。1932年,继李立三“左”倾
冒险主义错误之后,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占据统治地位,他们在批判所谓“北方
落后论”、“北方特殊论”的同时,提出了“有动即暴”、“创造北方苏维埃”的口号。在这一“左”
的思潮影响下,临沂地区的中共党组织在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发动了一系列的农民暴动。
1932年10月13~26日,中共日照中心县委组织发动了“日照暴动”(详见军事志“日照暴动”条目)。
暴动发生后,国民党山东省主席韩复榘急调八十一师展书堂部前往镇压,并组织莒、诸、日等县地主
武装对付暴动队伍。暴动队伍虽奋勇拼搏,但终因力量悬殊,历时13天后而告失败。暴动失败后,反
动政府对参加暴动的农民进行了残酷镇压,仅日照即有百余人惨遭杀害。中心县委负责人安哲、郑天
九、牟春霆等被迫转移外地继续从事革命斗争。
1933年5月,在中共临时山东省委的指示下,沂水县委领导了以大刀会为主体的“沂水暴动”(详
见军事志“沂水暴动”条目)。国民党山东省政府派其驻临沂的八十一师两个旅赴沂水镇压,仅在沂
水城西黄石山即杀害群众3000余人。此次暴动,使中共沂水县委再次遭到破坏。
1933年7月6日,中共临郯县委书记刘之言等领导了“苍山暴动”(详见军事志“苍山暴动”条目),
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鲁南游击总队和苏维埃政府。由于国民党八十一师唐邦植旅的残酷镇压,为时4
天的苍山暴动遂告失败,刘之言、郭云舫等暴动负责人及53名党员、群众惨遭杀害,中共临郯县委遭
严重破坏。
同年7月16日,中共新泰县委与蒙阴县党组织在新蒙边境的龙须崮举行暴动(详见军事志“龙须崮
暴动”条目)。国民党蒙阴县长张尊孟带兵前往镇压,两天后,暴动队伍因弹尽粮绝突围疏散,龙须
崮暴动至此失败。暴动领导人李阳谷、崔宪武等人被迫出走,娄家骃等被捕后英勇就义。
从1933年8月至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是临沂地区党组织的恢复与发展阶段。
日照暴动失败后,暴动领导人被迫转移到外地。安哲到大连后,即与中共大连市委接上关系,并
通过地下交通,联络暴动人员,指使他们继续开展工作。1932年12月,中共山东省委派军事负责人祝
英(祝刚)到日照了解暴动情况,与在日照中学任教的共产党员李云鹤(原任中共河南开封市委书记,因
反对张国焘而被撤职,后辗转至日照)接上关系,随即成立了中共日照工作整理委员会,当月下旬,
又将整委会改为县委。日照县委建立后,积极发展党员,慎重恢复暴动失败后与党失掉关系的党员的
组织关系,使党的工作又有了新的起色。是月,祝英回省,日照县委改为中共日照中心县委,李云鹤
任书记,负责日照、莒县、诸城、沂水4个县党组织的恢复与发展工作。翌年2月,由于叛徒出卖,李
云鹤被捕,日照党的活动又一次转入低潮。
沂水暴动与蒙阴龙须崮暴动失败后,幸存下来的党员纷纷到外地寻找党的组织,但由于环境恶劣,
条件不成熟,两县党的组织基本上未能得到恢复。
此期,在临郯费地区,党组织的恢复与发展工作开展得比较顺利。苍山暴动失败后,幸存下来的
马头镇党支部很快与上海党组织取得了联系,继续开展党的活动。原临郯县委委员刘谐和与马叙卿隐
蔽到费县活动,并于1933年11月主持成立了由尚明任书记的中共费县临时县委。费县临时县委成立后,
虽一直未能与上级党组织取得联系,但仍坚持独立领导费县的革命斗争,后县委由费城转至城东徕庄
铺、甘露寺(今属临沂市)一带活动。1935年春,对恢复发展临沂地区党组织起决定作用的一条线伸向
临费:在枣庄建立的由郭子化任书记的中共苏鲁边临时特委决定开辟抱犊崮山区。同年夏,特委派李
绍九到费南开展活动,翌年6月,特委机关由枣庄迁至费南高桥镇,以“广德堂”药店为掩护开展工
作,先后在临(沂)郯(城)费(县)峄(县)四县边区建立了十几个党的活动基地。12月,苏鲁边
区特委改为苏鲁豫皖边区特委,进入抱犊崮山区。1936年8月,对恢复和发展临沂地区党组织起重要
作用的另一条线伸向临费地区:中共山东省委派宣传部长林浩来费县师范讲习所,以教书为掩护恢复
和发展党组织。由于当时党的活动处于秘密状态,在未能与当地党组织取得联系的情况下,林浩便在
校内发展党员,建立支部。同年11月,建立了由王宗一任书记的中共费县工作委员会。
战前临沂地区党的活动,经历了一个长期艰苦曲折的过程,党的先驱者在这块土地上为创建党的
组织、团结教育广大群众而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保留和发展了一大批党员,恢复和建立了一批党
的组织,为以后的革命斗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抗战前夕,全区共有党支部52个,党员1288人。
抗日战争时期,是临沂地区党组织蓬勃发展的时期。8年中,党组织大体经历了恢复发展、巩固
壮大、严峻考验、夺取胜利四个阶段:
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到1938年底广州、武汉相继失守,是区内党组织的恢复发展阶段。1938年3
月,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黎玉等率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第二大队南下沂蒙,在蒙山前万寿宫一
带活动,重新建立了中共费县工委。同时,省委宣传部长林浩等率四支队一大队到达蒙阴,在坦埠建
立了中共蒙阴县委(对外称八路军驻蒙阴办事处)。同年5月,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决定重建临郯县委。
6月,又建立了中共临郯费峄四县边区县委。
1938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将山东省委扩建为苏鲁豫皖边区省委,郭洪涛任书记。6月,根据中
央指示,边区省委制定了《发展和坚持山东游击战争的战略计划》,确定创建以沂蒙山区为中心的抗
日根据地。7月,边区省委书记郭洪涛率四大队到达蒙山前,在费县工委的基础上,建立了费县县委,
临沂县委亦随之成立。8月,边区省委机关进驻沂南岸堤,先后建立了蒙阴、沂水、莒县、日照、临
费等县委。为加强对鲁东南地区党组织的领导,同月,在莒县大店(今属莒南县)建立了由景晓村、高
克亭先后任书记的中共鲁东南特委。从抗日战争爆发至1938年底,在临沂地区范围内先后建立了1个
特委和9个县委,各级党组织有了很大发展。
从1939年至1940年,是临沂地区党组织的巩固壮大阶段。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日战争由战略防
御阶段转入战略相持阶段。日军为确保占领区,一方面停止对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对国民党实行诱
降,另一方面则回首华北,对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和抗日根据地进行残酷“扫荡”。以蒋介
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开始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自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
会后,国内政治局势开始发生逆转。驻临沂地区的苏鲁战区总司令于学忠虽仍与中共和八路军保持着
较好的统战关系,但国民党山东省主席沈鸿烈 (国民党山东省府时驻临沂地区北部山区) 却积极推行
“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不断挑起事端,屡屡制造磨擦,临沂地区开始陷
入三角斗争的复杂局面。中共中央密切关注着山东战局。早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就提出派
兵去山东。1939年3月,一一五师师部及部分主力,在代师长陈光、政委罗荣桓率领下挺进山东。下
旬,罗荣桓到达沂水王庄,向中共中央山东分局(1938年12月上旬由原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改建)传达了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5月,为统一指挥山东和苏北境内的八路军各部队,十八集团军总部根据中
共中央北方局的决定,在山东地区组建了八路军第一纵队。6月,一纵司令员徐向前和政委朱瑞到达
沂蒙山区。7月,山东分局根据抗战形势的发展,在山东建立了若干个区党委。胶济路以南、陇海路
以北、津浦路以东为第一区党委辖区。一区党委于7月底在沂南岸堤成立。区党委将下辖的5个特委改
建为地委。其中:淄博特委改为二地委,由王子文任书记,活动于沂蒙山区;鲁南特委改为四地委,
由李乐平任书记,活动在临郯一带;鲁东南特委改为五地委,由高克亭任书记,活动在莒(县)日(照)
一带。
从1940年春开始,日军加紧了对沂蒙抗日根据地的进攻,将一区党委的活动范围分割成蒙山南、
北和沂河以东三大片。为便于加强领导,更有效地开展敌后抗战,中共山东分局、山东军政委员会于
是年5月决定撤销一区党委,分别建立鲁南、鲁中区党委。中共鲁南区党委于5月在天宝山区的油篓村
(今属平邑县)成立。鲁南区党委成立后,决定撤销原一区党委的三、四地委,建立鲁南区一、三地委
和二地委直属工作部。1940年7月,在原一区党委四地委的基础上组建三地委,李乐平、杨涤生先后
任三地委书记,三地委辖临沂、郯马、苍马等县(工)委。鲁中区党委于1940年10月在沂南艾峪湖村成
立。鲁中区党委成立后,将原一区党委的二地委改为鲁中区二地委,将一区党委五地委改为鲁中区五
地委,其活动范围不变。鲁南、鲁中区党委建立后,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制定的“坚持抗战,反对投降;
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方针,在开展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同时,与敌
伪顽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巩固发展了党的各级组织,壮大了人民军队,建立健全了各级抗日民主政权
和群众团体,创建了北部沂蒙山区和南部抱犊崮山区根据地,开辟了苏鲁边广大平原地区。
从1941年至1943年,是沂蒙抗日根据地最艰苦的时期,也是区内各级党组织经受严峻考验的阶段。
自1941年始,日本帝国主义将侵华兵力的百分之六十和伪军的百分之九十集中到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
周围,连续5次推行“治安强化运动”,进行大规模的“清剿”、“扫荡”,实行“杀光、烧光和抢
光”的三光政策。国民党顽固派亦按照其五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军事限共为主,政治限共为辅”的方
针,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一时间,抗日根据地处在敌、伪、顽的三面夹击之中。面对严峻形势,临
沂地区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和中共山东分局的指示,咬紧牙关,苦战苦熬,以大无畏的革命
精神,与日伪顽展开了殊死的斗争,使各级党组织在极端困境中得以生存、巩固与发展。在鲁南区,
日军采取“长途奔袭,铁壁合围”等战术,于1941年10月10日对临郯地区进行大“扫荡”,把鲁南三
地委、三行署、三军分区等机关围困在方圆不足5华里的庄坞、涌泉一带。三地委及军政机关经连日
苦战,突围至邳县,后又转至沭海休整,临郯地区几乎全部伪化。鉴于此,鲁南区党委决定撤销三地
委,于同年12月建立了由韩去非任书记的沂河地委,只能从事秘密活动。尔后,日伪又多次进攻鲁南
山区,建据点达441处,平均每6公里即有一处据点。国民党顽固派亦趁机对抗日军民进行袭击,在连
续制造了“四·二五”、“七·二五”事变之后,又于10月27日制造了“银厂惨案”。在此次事件中,
中共鲁南区党委书记赵镈不幸被捕,壮烈牺牲。此后,鲁南抗日形势继续恶化,至1943年初,国民党
二十八集团军李仙洲部入鲁南后, 日伪顽总数达到4.4万人,中共领导的主力部队及地方武装尚不到
4000人,鲁南抗日根据地仅剩下邹东、费南、滕峄边和临郯费峄四县边区互不相联的零星地块,人口
只有12万。在鲁中区,日军对抗日根据地连续进行“扫荡”达70余次,仅万人以上的大“扫荡”即有
9次。其中以1941年冬季的大“扫荡”最为残酷。11月初至12月中旬,日军调集第十七、二十、二十
一、三十二4个师团和第五、六、十三旅团共5万余人,在临沂、沂水、莒县、蒙阴、费县伪军的配合
下,由侵华日军总司令畑俊六亲自指挥,对沂蒙山区根据地发动了空前规模的大“扫荡”。日伪采用
“铁壁合围”、“分进合击”的战术,把中共山东分局、八路军一一五师和山东纵队等党政军领导机
关,压缩到南北不到40公里,东西不到35公里的王庄、岸堤、依汶、马牧池一带,妄图一举歼灭。据
不完全统计,在此次“扫荡”中,日军残害群众3500余人,抓走壮丁近万人,抢走粮食80万公斤,省
战工会副主任陈明、太平洋学会记者汉斯·希伯、一一五师敌工部副部长王立人、鲁中军区司令员刘
海涛、山东省妇救会常委陈若克等在此次反“扫荡”中壮烈牺牲。沂蒙区许多党组织和基层政权被冲
垮。“扫荡”之后,日伪增加据点70余处,沂蒙根据地进入了最艰苦的时期。在滨海区,一区党委撤
销后,五地委由山东分局直接领导,鲁中区党委成立后即划归鲁中区党委领导。1942年3月,山东分
局将鲁中五地委与鲁南四地委合并,成立由王众音任书记的中共滨海地委,直属山东分局。从此,临
沂地区分属于鲁南、鲁中和滨海3个战略区。此期,驻滨海的国民党苏鲁战区所属的五十七军第一一
一师中的顽固派陶景奎、孙焕彩等,蓄意制造摩擦,并策动朱信斋部叛变,不断向民主根据地发动进
攻,从而使滨海根据地不断缩小,经济上遇到极大困难。
在抗战形势严峻,亟需统一思想认识的情况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新四军政委、华中局书记
刘少奇受中央委托,于1942年4月10日由苏北到达山东分局和一一五师师部驻地临沭县朱樊村,检查、
帮助、指导山东工作,历时4个多月,对扭转山东局势,实现胜利转折起了重大作用(详见沂蒙革命根
据地纪略卷“刘少奇在沂蒙”条目)。在刘少奇帮助指导下,山东分局在认真总结前段斗争经验与教
训的基础上,确立了“放手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树立基本群众优势,巩固抗日政权,努力争取
党在山东的优势”的战略方针。鲁南、鲁中区党委和滨海地委,认真贯彻刘少奇和山东分局的指示,
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采取“敌进我进”的翻边战术(由罗荣桓首倡),对日伪军开展反“扫荡”、反
“蚕食”、反“封锁”斗争,并本着“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挑衅进行了有
力的回击。与此同时,认真进行了巩固党的工作和整风学习,放手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斗争
和大生产运动,实行精兵简政,坚持抗日统一战线,加强政府工作,更好地发挥了党的领导作用,提
高了部队的战斗力,在困境中坚持抗战,积蓄力量,准备反攻。此期,需要提及的重要事件有:1942
年8月,驻滨海区的苏鲁战区百十一师在师长、中共特别党员常恩多的率领下,脱离国民党的控制,
加入革命行列,和人民军队并肩战斗,粉碎了日伪的“蚕食”阴谋;从是年8月至12月,滨海部队在
罗荣桓等人的指挥下,连续3次发起甲子山(位于日照、莒南交界处)反顽战役,使盘踞在该地的顽固派
孙焕彩部受到沉重打击,从根本上扭转了滨海区的局面,巩固扩大了抗日根据地;1943年3月,山东
分局根据中共中央于1942年9月1日发布的《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间关系的决定》,
撤销了滨海地委,建立滨海区党委。滨海区党委辖莒南、莒中、日照、沭水、临沭、郯城、海陵、赣
榆、日北、莒北、莒临边等12个县(工)委,同年9月和10月,先后建立滨海区一地委(滨北)和二地委(滨
南);1943年7月,国民党苏鲁战区于学忠部奉命离鲁,根据地军民热情欢送于部,并在沿途为其提供
方便。于部在二十八集团军李仙洲部尚未到达于部驻地时即先行撤离,八路军驻鲁主力抓住时机迅速
接占了于部防地,控制了沂鲁山区。同年8月,鲁南部队在群众的支持下,打退了国民党二十八集团
军一四二师的进犯。同年11月,又一举歼灭了惯匪刘桂堂部,解放了鲁南大片地区;是年,鲁中军民
取得了反击二十八集团军入鲁和两次讨吴(化文)战役的胜利(上述事件均详见军事志有关专条)。
从1944年至1945年9月,是临沂地区党组织迅速发展壮大的阶段。自1944年始,敌后抗战度过了最
困难的时期,侵华日军屡遭失败,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愈战愈强,各根据地均先后转入反攻。在鲁
南,抗日军民连续消灭了坊前李子瀛部、崮口刘国祯部、泗水荣子恒部等伪、顽军,并先后进行了讨
伐王洪九、张里元部等战役,拔除了大批伪、顽据点,解放了大片土地。由于形势日趋好转,1944年
8月,鲁南区党委决定撤销沂河地委,重建由王六生任书记的三地委;在鲁中,抗日军民于1944年3月
下旬发起第三次讨吴(化文)战役,战役胜利结束后,即于5月建立了沂源县委。是年8月,解放了沂水
城,翌年春又取得了解放蒙阴、葛庄战斗以及讨王(洪九)战役的重大胜利。同年夏,发起临费边战役,
一举解放了沂蒙公路沿线村镇;在滨海,1944年春,八路军打通了滨南与滨北的联系。6月建立了由
田海山任书记的三地委(滨中)。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将境内八路军
主力部队编为山东野战兵团,共8个师,12个警备旅,两个独立旅和1个海军支队,分为5路大军,向
山东敌占城市和交通要道进军,收复了大片国土,于9月11日解放了鲁南重镇临沂。抗日战争期间,
山东党、政、军、群领导机关一直活动在临沂地区,使这里成为全省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
8年中,临沂军民先后同日、伪、顽作战近万次,为创建、巩固和发展沂蒙革命根据地,做出了巨大
贡献。抗日战争期间也发生过一些失误,如1939年至1940年,错误地进行“肃托”斗争,伤害了大批
干部,由于中央对问题发现较早,予以及时制止,方使党的组织免受更大损失。至1945年9月,在临
沂地区境内,仍活动着山东分局、鲁南区党委及三地委、鲁中区党委及二地委、滨海区党委及二、三
地委和23个县(工)委。
日军投降后,中共中央及时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谋求国内和平民主的发展道
路。而国民党反动派却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积极准备内战。为做好两手准备,中共中央于1945年
9月19日发出指示,提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同时还决定,华中局北移山东,和
山东分局合并,组成华东局。是年9月底,陈毅到达山东解放区首府临沂。10月,罗荣桓率山东主力
部队6万余人急进东北。10月下旬,中共华东中央局在临沂成立。此期,在这里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
件:1946年1月5日,山东大学在临沂城举行隆重开学典礼;“双十”协定签订后,北平驻徐州、济南
等地军事调停处执行小组(即三人小组)经常来临沂考察国共双方军队执行停战协定的情况;联合国善
后救济总署与中国解放区救济总会山东分会分别派员来临沂,对解放区人民进行救济……。遵照中共
中央和华东局的部署,鲁南、鲁中和滨海区党委在领导解放区军民同国民党破坏“政协决议”和《停
战协定》的行为进行坚决斗争的基础上,迅速掀起了以“反奸诉苦”、“减租减息”为中心的群众运
动;以投弹、射击、刺杀、爆破为内容的练兵运动;以“增收节支”为主旨的大生产运动;在干部群
众中开展了争取和平民主、反对独裁内战的思想教育。同时,对党的机构适时进行了调整:1946年4
月,撤销滨海区三地委(滨中)。7月初,又撤销了滨海区党委,将一地委划归胶东,在二、三地委的辖
区成立由谷牧任书记的中共滨海地委。这些举措,为应付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奠定了基础。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反动派撕毁了停战协定,发动了全面内战,临沂地区各级党组织遵照上
级部署,领导组织全区人民进行了为期3年的解放战争。全面内战爆发后,临沂成为内战的主要战场
之一,一系列闻名中外的战役在这里相继进行: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等指挥下,按照“集中优势
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军事原则,分别于1947年1月2日和2月20日发起“鲁南战役”和“莱芜战役”,
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的全面进攻。5月13~16日,华野将士集中优势兵力,以“百万军中取上
将首级”的英雄气概,在蒙阴、沂南交界处进行了著名的“孟良崮战役”,全歼国民党“五大主力”
之一的七十四师, 击毙该师师长张灵甫,初步扭转了华东战局 (上述战役均详见军事志各专条) 。
至1948年,人民解放军已在各战场牢牢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由战略进攻变为战略决战。此时,鲁中、
鲁南、滨海各解放区已连成一片。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华东局于6月份决定,成立中共鲁中南区党
委。7月20日,鲁中南区党委在沂水县武家洼村成立,下辖7个地委,其中二地委系由原鲁中二地委改
称,董琰、张洪涛先后任书记,主要活动于沂蒙山区;五地委系由鲁南三地委改称,由李青任书记,
主要活动于台儿庄、枣庄和苍山、兰陵一带;六地委系由滨海地委改称,谷牧和郑子久先后任书记,
主要活动在莒南一带。1949年7月,二地委、五地委、六地委分别更名为沂蒙地委、台枣地委、滨海
地委。3个地委共辖18个县委,党员达13万余人。
解放战争初期,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口号下,区内各级党组织带领广大干部群
众,根据中共中央于1946年5月4日发出的《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在解
放区实行土地改革,废除了数千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放了生产力;同时开展动员参军活动,将大
批青年送往主力部队;在鲁南、莱芜、孟良崮、淮海战役期间,区内各级党组织带领老区群众全力支
前,组织了常备担架团和运输团(队),车轮滚滚奔赴前线。后方的妇女、儿童为赶制军鞋、磨做军粮
而昼夜不停,呈现出“大军连营七百里,村村灯火到天明”的感人场面;为了支援新区,沂蒙、滨海
两地委抽调了大批干部南下工作,据现区境内13个县的不完全统计,共有2600余名干部离开故土,南
下支援新区工作;为了稳定解放区秩序,发展生产,根据地党组织还发动群众开展生产救灾活动和剿
匪反特斗争。此期,在土改复查和“三查”、“三整”及整编工作中,曾一度出现过“左”倾错误,
如在贯彻华东局于1947年7月发出的《关于山东土改复查新指示》(即“七七”指示)过程中,不少地方
放弃了党的领导,实行“贫雇农当家做主”、“一切权力归农会”,致使在土改复查中发生了乱打、
乱杀、乱反特等严重的“左”倾错误。这些“左”的倾向虽然给当时的工作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失,
但均很快被上级党组织察觉并予以坚决纠正。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全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随着工作重
点的转移和行政区划的变更,区内党组织也做了相应调整:1950年4月,鲁中南区党委撤销,滨海地
委改名为临沂地委,杨士法、郑子久、李华林先后任书记。沂蒙地委改名为沂水地委,张洪涛、周星
夫先后任书记。1953年8月,沂水专区建制撤销,所辖党组织除莒沂县撤销、日照县划入胶州外,其
余各县委均划归临沂地委领导。其后,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党的组织的隶属关系又作了局部调整。
至1956年3月,临沂地委辖临沂、郯城、苍山、莒南、日照、莒县、临沭、沂水、沂南、沂源、蒙阴、
平邑、费县13个县委,计有党员20万人。
建国后,临沂地区党组织带领全区人民医治战争创伤,开展生产救灾,恢复国民经济,开始了有
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活动。 并先后进行了“土地改革” 、“抗美援朝”、“镇反”、“三反”、
“五反”、“肃反”等运动,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5年4月
朱奇民任临沂地委书记。1959年7月地委设书记处,朱奇民任第一书记。1963年8月,撤销书记处,改
设书记、副书记,薛亭任书记。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群众,发扬沂蒙精神,克服困难,治山治水,
实施导沭整沂工程,先后建起跋山、岸堤、许家崖、日照等30余座大、中型水库,同时平整土地,改
变种植结构,实行稻改,将数百万亩涝洼地改造成稻田。经过10年的艰苦奋斗,使全区工业、农业和
文教卫生各业均有了很大发展。毛泽东对高家柳沟、王家坊前、厉家寨3个先进典型作了批示。当时
的临沂专区成为全国农业战线上的先进单位。
1957年7月,根据中央《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和《关于组织力量准备反击右派分子进攻的指示》,
地委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反右派斗争,虽然打击了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的嚣张气焰,但也发生了
斗争严重扩大化的错误,伤害了党内外许多好人,给党的组织建设和革命事业造成了严重损失。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
路线。8月,全区掀起以全民大炼钢铁为中心内容的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的高潮。在不到3个月的
时间内,全区建立起193处“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在农民中推行供给制,大办公共食堂,过所谓
“共产主义生活”。运动中违背了党一贯倡导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的原则,盲目
地提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一天赛过二十年”等错误口号,刮起了“共产风”、“瞎指
挥风”、“特殊化风”、“强迫命令风”和“浮夸风”。运动中,有的负责人和党员干部对“五风”
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抵制,但却遭受了无情的打击,致使“五风”愈演愈烈,终于导致了灾难性的后
果,使全区人民经受了为期3年的困难考验。1959年8月中共八届八中全会后,地委又根据中央指示,
在全区开展了“反右倾”、“拔白旗”斗争,继而又开展了“反瞒产私分”、“整风整社”和“民主
补课”等运动,使一些党员、干部和群众受到错误批判和处理。
为了战胜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自1960年10月后,地委根据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
高”的八字方针,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了一系列调整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措施:在工
业方面,大力压缩基建战线,控制基建规模,大幅度降低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速度,关停并转了
一批企业,精减下放了一批城市职工;在农业上,调整了农村生产关系和农业政策,将“一大二公”
的人民公社所有制改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管理经济体制。减少粮食征购,减轻农民负担,号
召各行各业支援农业,努力扩大对农业的投入,积极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的生产力水平。同时,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速进行党员、干部甄别工作的通知》精神,开始对几年来受到错误批判和处理
的党员、干部和群众,实事求是地进行了甄别平反。
1963年4月,地委根据中央指示,在全区县以上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开展了反贪污盗窃、反投机倒
把、反铺张浪费、反分散主义、反官僚主义的“五反”运动。1964年初,地委根据中央指示,在全区
农村开展了以“清理帐目、清理仓库、清理经济、清理工分”为内容的“四清”运动。1965年1月,
中央发出《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即二十三条),将农村的“四清”和城市
的“五反”一律改为“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的“四清”社教运动。这次运动虽然对解
决干部作风和经济管理方面的问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也使不少基层干部受到不应有的打击。此
期, 全区的国民经济走出了三年困难时期的“低谷” 。1965年,全区工农业总产值达10.44亿元,比
1962年增加2.03亿元,出现了1953年以来前所未有的好形势。
1966年6月15日,根据中央通知精神,临沂地委成立了“文化大革命”领导小组,并派工作组到
学校去,试图领导这场运动,但在批判所谓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形势下,工作组被迫撤回。8月,临
沂的“文革”运动全面展开。这时,外地大专院校的造反组织先后来临沂串连、“点火”,各种名目
的造反组织随即纷纷成立。一时间,各级领导干部被揪斗,学校停课,企业呈半停产状态,社会秩序
甚为混乱,各级党政组织无法开展正常的工作。1967年上海“一月风暴”后,临沂地区各革命造反团
体联合行动委员会(简称地联动)于1月24日夺了地委、专署的权。尔后,全区各级党政机关和各单位均
被夺权。4月9日,建立了由临沂军分区政委庞世泽为主任的“军、干、群”三结合的临沂地区革命委
员会。接着,全区各级革委会(筹委会)亦相继建立,一批领导干部被解放出来工作,生产和社会秩序
有所好转。不久,王效禹大搞所谓“反逆流”、“反复辟”,临沂地区再次陷入严重混乱。1968年1
月25日,王效禹支持成立了第二个临沂地区革委会,由临沂军分区副司令员孔世军任主任。其间,出
现了群众组织领导党组织和发展、审批、处理党员等怪现象,错误地开除了许多党员的党籍。同时大
搞所谓“火线入党”和“电话入党”,将一部分造反派头目和打砸抢分子拉入党内。1969年春,原地
委、专署的一大批机关干部被赶到郯南农场(时称“五七”干校)进行劳动改造。此期,全区小学教师
和沂南、日照等县的大部分机关干部被下放回原籍当农民。自1968年秋至1969年夏,王效禹多次策划
武斗,制造流血事件,致使临沂地区成为闻名全国的“重灾区”。1969年5月25日,中共中央下发了
解决山东问题的“十条意见”(即批示十条),王效禹被停职检查。8月,由驻军二○一师师长葛志华任
组长的中共临沂地革委党的核心小组成立,行使原地委的职能。此后,各级党的核心小组相继成立。
翌年3月,按照毛泽东提出的“五十字建党纲领”,在全区范围内分期分批进行整党建党工作。此期,
还开展了“一打三反”运动(即打击反革命破坏活动和反对贪污盗窃、投机倒把、铺张浪费),伤害了
一批干部、群众。1971年11月18~20日,临沂地区第一次党代表大会召开,建立了由六十八军副政委
刘湘任书记的中共临沂地委。1973年,奉中央命令,在地方“支左”任职的军队干部相继撤出。9月,
由薛亭任临沂地委书记。1974年1月,“批林批孔”运动全面展开,王洪文借机插手临沂,区内形势
再次出现混乱,工农业生产受到影响。1975年,邓小平受毛泽东、周恩来委托,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在各个领域开展了全面整顿。1975年5月,朱奇民任地委书记。此期,大批老干部重新走上了领导岗
位,各项事业出现转机。临沂地委遵照中央和省委部署,贯彻毛泽东“三项重要指示”,平“山头”,
批派性,搞整顿,促经济,使全区形势有了明显好转。1976年2月开始的所谓“批邓、反击右倾翻案
风”运动,再度打乱了全区各项工作的正常秩序,扰乱了人们的思想。1976年10月,中央政治局执行
党和人民的意志,粉碎了“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区内各级党组织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揭发批
判“四人帮”的罪行。1976年,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5.24亿元,为1966年的5倍;粮食总产达29.2亿公
斤,比1966年增加9亿公斤。1978年8月,李洪成任临沂地委书记。1986年3月,刘明祖任临沂地委书记。
1988年12月,王渭田任临沂地委书记。1983年9月和1985年5月,临沂、日照先后撤县改市。1984年,
区内人民公社分别改建为乡、镇和城市街道办事处。至1989年,中共临沂地委辖临沂、日照两个市委
和郯城、苍山、莒南、莒县、沂水、沂源、蒙阴、平邑、费县、沂南、临沭11个县委,321个乡、镇、
办事处党委,19060个基层党支部,共有党员471444人。1989年底和1992年底,日照、沂源和莒县先后
从临沂地区划出。1992年2月,王久祜任临沂地委书记。至1994年底,中共临沂地委辖1个市委(临沂)
和9个县委,250个乡、镇、办事处党委,17731个基层党支部,共有党员379362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区各级党组织全面贯彻三中全会确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认真抓
了如下工作:一是纠正“左”的错误,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党的干部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全面进行
拨乱反正。全区共改正错划右派1955人,对“文革”、“四清”、“反右倾”和历次运动中审查处理
的人员的问题,认真进行了复议,先后为11818人平反、纠正了原定的错误结论,为3722人落实了政
策,对原属公安、法院系统处理的9156件(起)各类案件进行了复查核实。还为地主、富农、资本家等
摘掉了政治帽子。另外,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全面否定“文革”,批判资产阶级派性的大讨论,进一
步肃清了“文革”的影响,促进了干部群众的团结。二是积极进行了各级领导班子的调整和整顿工作。
全区先后解决了7148个支部班子涣散软弱和瘫痪半瘫痪问题,提高了农村基层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从1983年下半年开始,按照中央提出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对地、县委和
地直部门的班子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减少了职数,精干了机构,充实了一大批符合“四化”要求
的年轻干部。从1984年冬开始,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各级党组织均分期分批地进行了整党工
作。这次整党共历时两年零四个月,全区共有18445个单位,432549名党员参加了整党。此次整党,基
本上达到了中共中央提出的“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的目的。三是加强了社会
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被平息之后,地委针对前几年存在的“一手比较软,
一手比较硬”的问题,确定了两个文明一起抓的工作思路。在广大干部党员中开展了坚持四项基本原
则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教育,同时在全区上下开展了弘扬沂蒙精神的活动,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与加强。四是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总揽全局,大力进行经济建设。十一届三
中全会后,地委、行署结合临沂的实际,首先在农村推行了以“大包干”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至1984年,全区农业总产值达到37.5亿元,比1978年增长
99.5%,年均增长12.3%。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85.5元提高到339元。从1985年起,又开始了以发
展商品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第二步改革。是年2月,临沂地委讨论通过了《临沂地区经济体制改革试行
方案》,从此临沂地区开始步入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改革阶段。改革涉及到生产、流通和分配各个领
域,从微观搞活企业发展到宏观调控体制,从所有制形式、经营方式到政府管理机构设置和职能,都
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并取得了较大进展。自1986年下半年起,地委、行署又组织各部门、各单位
向贫困村派驻工作组,开展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到1994年底,全区国民经济各主要指标有
了较大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04.56亿元和1199元,分别是1978的8倍和14.1
倍。

1949~1953年沂水(沂蒙)专区党员分布情况表
表15-1
┏━━━━┯━━━━┯━━━━━━━━━━━━━━━━━━━━━━━━━━━━━┓
┃年份 │党员总数│党员分布情况 ┃
┃ │ ├────┬────┬────┬────┬────┬────┨
┃ │ │机关干部│农业 │科教卫生│商贸金融│工业 │其他 ┃
┠────┼────┼────┼────┼────┼────┼────┼────┨
┃1949 │57045 │ │ │ │ │ │ ┃
┠────┼────┼────┼────┼────┼────┼────┼────┨
┃1951 │116876 │4623 │110308 │615 │ │1172 │147 ┃
┠────┼────┼────┼────┼────┼────┼────┼────┨
┃1952 │112792 │4805 │103945 │855 │ │3164 │23 ┃
┠────┼────┼────┼────┼────┼────┼────┼────┨
┃1953.8 │109683 │ │ │ │ │ │ ┃
┗━━━━┷━━━━┷━━━━┷━━━━┷━━━━┷━━━━┷━━━━┷━━━━┛

1949~1953年沂水(沂蒙)专区党组织、党员情况表
表15-2
┏━━━━┯━━━━━━━━━━━━━━━━━━━━┯━━━━━━━━━━━━━━┓
┃ │ 党组织 │ 党 员 ┃
┃ ├─────┬────┬─────────┼────┬─────────┨
┃年份 │ │ │ 党支部 │ │ 性别 ┃
┃ │基层委员会│党总支 ├────┬────┤总数 ├────┬────┨
┃ │ │ │ 总数 │其中农村│ │男 │女 ┃
┠────┼─────┼────┼────┼────┼────┼────┼────┨
┃1949 │ │ │3058 │2919 │57045 │46034 │11011 ┃
┠────┼─────┼────┼────┼────┼────┼────┼────┨
┃1951 │ │ │5316 │5081 │116876 │94554 │22322 ┃
┠────┼─────┼────┼────┼────┼────┼────┼────┨
┃1952 │1119 │11 │5134 │4859 │112792 │92142 │20650 ┃
┠────┼─────┼────┼────┼────┼────┼────┼────┨
┃1953.8 │88 │941 │4304 │4078 │109683 │89927 │19756 ┃
┗━━━━┷━━━━━┷━━━━┷━━━━┷━━━━┷━━━━┷━━━━┷━━━━┛

1950~1952年临沂(滨海)专区党员分布情况表
表15-3
┏━━━━┯━━━━┯━━━━━━━━━━━━━━━━━━━━━━━━━━━━━┓
┃ │ │ 党 员 分 布 情 况 ┃
┃年份 │党员总数├────┬────┬────┬────┬────┬────┨
┃ │ │机关干部│农业 │科教文卫│商贸金融│工业 │其他 ┃
┠────┼────┼────┼────┼────┼────┼────┼────┨
┃1950 │59045 │4125 │52202 │88 │644 │1312 │168 ┃
┠────┼────┼────┼────┼────┼────┼────┼────┨
┃1951 │56893 │4833 │49382 │122 │613 │1602 │341 ┃
┠────┼────┼────┼────┼────┼────┼────┼────┨
┃1952 │62375 │4792 │54799 │312 │696 │1712 │64 ┃
┗━━━━┷━━━━┷━━━━┷━━━━┷━━━━┷━━━━┷━━━━┷━━━━┛

1950~1952年临沂(滨海)专区党组织、党员情况表
表15-4
┏━━━━┯━━━━━━━━━━━━━━━━━━━━━┯━━━━━━━━━━━━━━┓
┃ │ 党 组 织 │ 党员 ┃
┃ ├─────┬─────┬─────────┼────┬─────────┨
┃年份 │ │ │ 党支部 │ │ 性别 ┃
┃ │基层委员会│党总支 ├────┬────┤总数 ├────┬────┨
┃ │ │ │总数 │其中农村│ │男 │女 ┃
┠────┼─────┼─────┼────┼────┼────┼────┼────┨
┃1950.9 │105 │13 │3411 │3124 │59045 │48628 │10417 ┃
┠────┼─────┼─────┼────┼────┼────┼────┼────┨
┃1951 │104(区委) │1071(镇委)│3126 │2803 │56893 │47191 │9702 ┃
┠────┼─────┼─────┼────┼────┼────┼────┼────┨
┃1952 │932 │ │3343 │3033 │62375 │52691 │9684 ┃
┗━━━━┷━━━━━┷━━━━━┷━━━━┷━━━━┷━━━━┷━━━━┷━━━━┛

临沂地区部分年份党员分布情况表
表15-5
┏━━━━┯━━━━┯━━━━━━━━━━━━━━━━━━━━━━━━━━━━━┓
┃ │ │ 党员分布情况 ┃
┃年份 │党员总数├────┬────┬────┬────┬────┬────┨
┃ │ │机关干部│农业 │科教文卫│商贸金融│工业 │其他 ┃
┠────┼────┼────┼────┼────┼────┼────┼────┨
┃1953 │134869 │7958 │121463 │1162 │317 │3964 │5 ┃
┠────┼────┼────┼────┼────┼────┼────┼────┨
┃1956 │162356 │8679 │142017 │2025 │7361 │2251 │23 ┃
┠────┼────┼────┼────┼────┼────┼────┼────┨
┃1958 │160610 │9029 │124420 │2907 │5436 │18728 │90 ┃
┠────┼────┼────┼────┼────┼────┼────┼────┨
┃1960 │189750 │12075 │132070 │4824 │24015 │16374 │392 ┃
┠────┼────┼────┼────┼────┼────┼────┼────┨
┃1963 │193957 │12433 │162440 │4010 │9240 │5834 │ ┃
┠────┼────┼────┼────┼────┼────┼────┼────┨
┃1965 │201305 │13227 │168506 │4071 │9630 │5431 │440 ┃
┠────┼────┼────┼────┼────┼────┼────┼────┨
┃1971 │277768 │13509 │231895 │6776 │11629 │13055 │904 ┃
┠────┼────┼────┼────┼────┼────┼────┼────┨
┃1974 │289790 │15291 │237571 │8089 │12526 │16145 │168 ┃
┠────┼────┼────┼────┼────┼────┼────┼────┨
┃1976 │330282 │18129 │266458 │9538 │14324 │21380 │453 ┃
┠────┼────┼────┼────┼────┼────┼────┼────┨
┃1978 │351865 │30600 │271096 │10174 │9776 │25114 │5105 ┃
┠────┼────┼────┼────┼────┼────┼────┼────┨
┃1983 │402784 │28157 │310296 │14243 │17814 │31886 │388 ┃
┠────┼────┼────┼────┼────┼────┼────┼────┨
┃1986 │441879 │34627 │319662 │24756 │23491 │36129 │3214 ┃
┠────┼────┼────┼────┼────┼────┼────┼────┨
┃1989 │471444 │43983 │320758 │29682 │28225 │36819 │11977 ┃
┠────┼────┼────┼────┼────┼────┼────┼────┨
┃1992 │407546 │45460 │262100 │27611 │26911 │34062 │11402 ┃
┠────┼────┼────┼────┼────┼────┼────┼────┨
┃1994 │379362 │43118 │233067 │28104 │27415 │34615 │1304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