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1&rec=43&run=13

本区处于多种大地构造单元的复合部位,各种应力复杂集中,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经历过数次
构造变动,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构造单元,隆起、凹陷、褶皱、断裂彼此交织复合。依据构造地质观
点,按其构造形迹、性质、空间展布及其组合关系,本区可分为:东西向构造带、南北向构造带、北
西向旋卷构造带、北北东向构造带、未归属构造(临西北西向褶皱、沂沭断裂带内北东向褶皱、七级
山--马陵山北西向构造)。
一、东西向构造带
该带属泰岭东西向复杂构造带北支,为古老的构造。西起枣庄,经苍山、临沂,向东被沂沭断裂
错断北移,经莒南洙边--坪上一带,东没于海。该构造带由断裂及褶皱组成,主要断裂有莒南相邸--
大坊前断裂、三叉口--高家沟断裂、南石河--南陡岭断裂;褶皱有莒南岔沟向斜(东段为卢家林--坪上向
斜)、甄家沟--清水涧背斜及临沂青云山一带规模较小的向斜。该构造带的主要特征为:断裂规模较大,
长25~50公里,宽几十米至百余米;断裂总体走向75°~85°,局部为120°,倾向北或北东,倾角为
75°~85°;北西、北东向剪切带及褶皱的核部,控制着超基性、中酸性岩体的分布;组成该构造带
的断裂多为向右行正向滑动断层;活动时间为太古代~第三代,中生纪活动较强烈。
二、南北向构造带
该带为禹王山--苍山南北向断裂带的一部分,仅断续出露于东经117°40′附近,为较新的构造。
主要由蒙阴的坡西--下东门断裂,费县的三山店--彭家岚断裂及苍山的惠民庄断裂构成。该构造带主
要特征为:出露长约14~35公里,宽几米至几十米;总体走向近南北,倾向东或西;控制着基性、超
基性岩体的分布,是重要的金伯利岩成矿带;构造性质为右行逆断层;活动时间主要为中生代中晚期。
三、北北东向构造带
该构造带环太平洋带的一种特征构造现象,在本区极为发育,为太古代晚期至现在一直活动的构
造。主构造沂沭断裂带纵贯本区中部,北进渤海湾,南入江苏境内,影响到蒙阴、平邑以东至黄海岸
西的广大地区。该构造带主要由主构造及其伴生派生的断裂、隆起、拗陷组成。断裂带主要由四条主
干断裂,自西向东依次为:唐阝吾阝--葛沟断裂、沂水--汤头断裂、白芬子--浮来山断裂、昌邑--大店
断裂。四条断裂组成"二堑夹一垒"的构造格局,并在东地堑内发育有一条自新构造期以来具有强烈活
动的安丘--莒县断裂。在沂沭断裂带的东西两侧尚有北东向的上五井--临涧断裂、崔开--下蔚断裂和莒
南--马儿山断裂。 沂沭断裂带作为我国东部巨型构造郯庐断裂带的一个组成部分,临沂地区延伸长
约230公里,宽20~40公里,总体走向为10°~25°,倾向南东或北西,倾角为60°~80°;力学性质
为压性、压扭性,带内碎裂岩、构造透镜体、片理化带、劈理化带、糜棱岩化带、揉皱带及断层泥屡
见,水平及斜向擦痕清晰,两盘地层可见有不同程度的分支断裂及小∞皱;它由一系列正(逆)左行平
移断裂为主构成。水平错距一般为30~40公里,局部达数百公里。切割深度可穿过莫霍面达上地幔;
对上侏罗统、白垩系的拗陷沉积,中、新生界的火山喷发、岩浆浸入及内生矿产的形成,都有明显的
控制作用;自太古代晚期开始活动,经历了侏罗代压扭平移-→白垩代引张断陷-→新生代压扭逆冲等
复杂的演化过程。近代,小震活动频繁,第四系被错断,地貌特征醒目,目前仍是一个活动性构造带。
四、北西向旋卷构造带
该构造带集中分布于沂沭断裂带以西,齐河--广饶断裂以南的广大地区,为较新的构造。它是在
早期北北东向断裂之北北西、北北东两组扭裂的基础上生成发展起来的,是一个以尼山凸起为砥柱,
弧顶向北的大型旋卷构造。这一构造的主要成分是一些卷入的太古界、古生界及中、新生界地层,同
时伴随一系列中、酸性侵入岩。该带是迁就利用已有构造的基础发展起来的,构造复杂,具多期活动
特点。该构造带主要由临北、临西两个帚状构造及一系列凸起、凹陷群构成。
(一)临北帚状构造分布于蒙阴、沂水、临沂一带。由九条弧形断裂组成,从北向南有:九山断裂,
韩旺断裂、金星头--姚店子断裂,安子沟--沂南断裂,铜冶店--孙祖断裂,新泰--垛庄断裂,蒙山断裂,
汶泗断裂,白彦断裂。其主要特征为:一般延伸长35~120公里,断裂宽几米至十几米,局部最宽可
达几十米;总体走向290°~335°,倾向北东,局部南西,倾角为50°~80°;断裂西部过莱芜、新
泰一带,由西向南偏转成弧形构造,弧顶北向突出;断裂带内构造片岩、糜棱岩、角砾岩发育,断面
上斜冲擦痕清晰,断盘上地层挤压、牵引明显,北盘(弧外)下降由泰山群构成,南盘(弧内)上升由古
生界、中生界组成;控制着中、新生界凹陷盆地沉积,其特点为北断南超,地层东老西新;由一组多
期活动的左行逆断层组成;活动时间为侏罗纪至第三纪,白垩纪活动最强烈。
(二)临西帚状构造该构造位于枣庄断裂以北,泗水--平邑凹陷以南;陶枣凹陷以东,费县、苍山
以西的广大地区,由燕甘断裂、郑甘断裂、龙辉断裂组成。其主要特征为:一般长30~100公里,宽
几米至十几米;总体走向300°~350°,倾向北东或南西,倾角75°~80°;该构造由一系列多期活
动的右行正断层组成,控制着铜石、栗园、龙宝山、杨泉等杂岩体;主要活动时间为中生代中期。
(三)凸起、凹陷群鲁西台背受北西向断裂造成的差异性升降,在临西广大地区产生一系列凸起、
凹陷。从北向南主要有:沂山--鲁山凸起,沂南凹陷,新甫山凸起,新泰--蒙阴凹陷,蒙山凸起,泗
水--平邑凹陷,尼山凸起等。凸起区主要分布有基底变质岩系,并以紧密线型褶皱为特征。凸起南侧
为凹陷区,具典型的双层构造,沉积盖层以断裂构造为主,褶皱不发育,其空间产生和岩相变化明显
受弧形断裂控制。
五、未归属构造
有临西北西向褶皱,沂沭断裂带中北东向褶皱及七级山--马陵山北西向构造,都是古老的构造。
(一)临西北西向褶皱主要分布于沂水、蒙阴、平邑、费县等地。由松树崮向斜,摩天岭、鲁山--
黑坊倒转背斜,新甫山、蒙山复背斜,四海山背斜组成。其主要特征为:褶曲一般长为16~85公里;
褶曲轴走向彼此大致平行,一般为310°~340°,与变质岩系的片理、片麻理走向一致,轴面倾向南
西,倾角较陡;褶曲多由倒转的紧密线型背(向)斜组成;枢纽多向东南倾伏。空间上,从北向南,褶
曲由倒转紧密线型逐渐变得正常开阔。
(二)沂沭断裂带内北东向褶皱主要分布在沂水、沂南境内,由汞丹山--大罗张倒转向斜,大山倒
转背斜,快保倒转向斜,张家哨倒转背斜,泰家庄倒转向斜,蒲汪倒转背斜等组成。其主要特征为:
褶曲轴走向多为30°~65°,轴线稍成弧形;核部及两翼均由泰山群组成;枢纽多向南西倾伏。
(三)沂沭断裂东地堑内七级山--马陵山北西向构造该构造带北起新庄,南至窑上,集中分布于郯
城七级山及马陵山一带,主要由北西向压性断层,小∞皱等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