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1&rec=413&run=13

建筑结构
清末至建国前,区内民房皆为顶部起脊的房屋,基本无平顶房。其结构形式亦世代相沿,无大变
革。传统的民房主要有石木结构、土木结构、砖(石)木结构3种;房顶则有草顶、四不露毛、瓦顶3种。
石木结构为北部山区群众采用的传统形式。农闲时上山自采或拣石头用来砌墙,多为毛石或乱石;屋
架由立柱、横梁、叉手、檩棒结构而成;房顶由高粱秸作笆,苫以麦穰、谷秸等,用薄石板压脊和屋
头、屋角。土木结构多用于南部平原。群众就地取材,用黄土夯成屋墙,屋架和屋面结构与石木结构
草房基本相同。只是屋面坡度,平原地区平缓,山区陡一些。这是因为山区风大,陡了能防风刮。南
部平原用黄泥压屋头和屋角,用大灰土陶脊瓦压脊。砖(石)木结构多为公用建筑(如官署、兵营、学校、
寺庙等)或富家大户的房舍采用。砖木结构者是用青砖砌墙,青色小瓦苫屋顶;石木结构者则用石块
砌墙,青色小瓦苫顶,屋架结构与土木结构者相同,只是用料要好一些。清末以后区内城乡已有2~3
层的砖木结构瓦顶的楼房,楼板和楼梯皆为木质,其他同一般瓦房结构。
砖混结构始于50年代,最先在公用建筑上使用。临沂革命烈士陵园的烈士塔、纪念堂、烈士墓和
塑像等则大量使用混凝土,坚固耐久,美观庄重。1960年建设的专署办公楼、临沂军分区办公楼及50
年代中期建设的部队营房、几所中学和中专学校、剧院、电影院,普遍使用了水泥,60年代被广泛用
于工业和民用建筑。这种结构是在灌注基础时使用混凝土加固,然后用混凝土做构造柱和横接梁,做
楼板、楼梯等,墙体仍用砖垒砌,房屋的整体性和稳固性大大增强,70年代被广泛应用到民房建筑上,
用钢筋混凝土替代了木屋架。1956年,临沂地区建筑公司承建的罗庄矿务局电厂主厂房使用框架结构,
为区内框架结构之始。这种结构是房屋的所有构造柱(包括墙角)和横接梁、过梁皆用钢筋混凝土浇筑,
中间的墙面用砖砌。这种结构较一般砖混结构的牢固程度和整体感更强。70年代中期,因临沂成了地
震重点监测区,作为防震措施,再建的工业厂房、公用楼堂甚至个人建的平房也都采用框架结构。至
今此种结构成为高层、大型建筑的首选形式。60年代中期,临沂地区建筑公司施工的沂源东风化肥厂
合成车间、临沂棉纺织厂纺纱车间,是区内最早的装配式结构建筑。这种先将屋顶构件做好,待墙体
砌完后整体将屋面吊装上去固定而成的结构方式,适合大跨度、轻屋顶要求的建筑,在工业厂房建设
上应用最广。改革开放后工业发展迅速,地区建筑公司和各县建筑公司均能承建较复杂的高层装配式
结构的建筑,所承建的工程均符合设计要求。
施工方法
随着建筑材料和结构形式的变化,施工工艺和方法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建国前,区内一般草
房和砖瓦房的施工流程大致为:放线--基础处理--墙体砌筑--屋面施工(含木工立柱架梁、安叉手、上棒
和拉笆、泥笆、苫草或盖瓦)--处理室内地面--安装门窗--装饰等7个环节。放线:一般要请技术高超的
匠人或技术人员来做。按房主(甲方)要求定出方向和长宽尺寸,用石灰粉标出整座房屋的基础部分;
基础处理:一般的土木结构和石木结构的草房,划完线之后用石滚制成的夯将基础部分的地面夯几遍,
砸实即可。上边垒些乱石或直接打土墙、垒石头(有的用黄泥做胶泥,有的干垒)。砖瓦房虽整体较重,
过去在农村一般也不挖基础地槽,不搞地平下砌筑。只在夯实的基地上垒1~2层块石做墙基。砖混的
楼房要挖0.5米深的地槽,经过夯实,再用毛乱石和石灰沙浆浇筑。地面以上仍要垒2~3层块石,防
止大雨泡倒基础;墙体砌筑:土墙用黄土夯筑。先用长条木板(俗称拨木)或门板(也有用圆木棒者)将
墙体两侧围挡好,填满黄土后用石夯和木榔头将这层土夯实,然后一层一层往上加,直到达到要求的
高度。屋山也用此法夯筑。砌石或砖大都用黄泥粘合,也有的用石灰沙浆。北部山区的乱石墙也有干
打垒的;屋面施工:先由木工将梁、柱、棒顺好,将梁和叉手固定在一起。待墙体和屋山完成稍微干
燥一下,先将插好的梁房架安放到立柱上并做临时固定。这是盖房最关键、最隆重的一环,一般要放
鞭炮示庆。然后将檩棒固定在叉手上,使屋架连成一体。普通民居由5檩至9檩不等。此为第一步。第
二步是拉屋笆,即将事先捆扎好的秫秸或芦苇把子均匀地铺满屋面。瓦屋顶有用木板代替铺笆的。第
三步是泥笆。一般用黄土掺麦糠和成的泥将屋笆全部盖严,有防寒、保暖的作用。第四步为苫草或盖
瓦,这是盖房中的关键的工序之一,弄不好就会漏雨。而最高的技术又在把屋头和压脊,要由技术最
高的匠人担当;处理室内地面:一般草屋由住户自己整平,用木榔头夯实。大户人家的瓦屋一般是用
黄土、石灰和细沙拌匀的"三合土"铺筑地面,也有的用砖铺地面;安装室内门窗:待墙体干透定型后,
由木工将门窗安在预留的门窗洞里(土墙则是统一打好墙后,趁湿挖开的门窗洞)固定好;内外装饰:
土打墙和乱石砌墙一般外墙不再装饰,只将室内用麦糠或麻刀和黄泥抹平墙面并压出光来即可。砖瓦
房因过去均用青砖不易吸水,故一般不泥外墙,只用麻刀白灰将砖缝勾实,防止透风。室内基本都用
麻刀白灰抹面压光。至此,一栋民宅才可正式交付使用。
建国后直到70年代,上述建筑施工方法仍被广泛应用。只是在盖普通草房或砖瓦房时,因木材缺
乏,有的使用钢屋架、钢木屋架和水泥棒代替;有的砖瓦房也使用钢筋柱和底、上钢筋混凝土圈梁,
以利防震。现代工业、民用楼房建筑居多。农村也兴起了平房热,结构变成以砖混结构和框架式结构
为主。其建筑工艺流程大体为:放线--基础处理--墙体砌筑--铺设楼板--封顶--内外装饰--地面处理--门窗
安装等8个环节。具体操作与砖瓦房大不相同。
放线:现代楼房放线前要经过勘探,按相关勘探报告提供的地质资料选址放线,以便于施工。防
止出现意想不到的地下情况变化。
基础处理:现代建筑按房屋自重和载荷取值,以载荷压力确定基础的深浅宽窄。多采用混凝土浇
注基础或以片石扩大基础。由于临沂地区在历史上是地震多发地区,属九度抗震设防区,故楼房建筑
需做基础圈梁,以便防震。区内现代建筑物的基础,主要有毛石基础、砖基础、毛石混凝土基础。一
般用毛石基础;结构复杂、荷载较大的高层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基础或毛石混凝土基础。
墙体砌筑:砖混结构的墙体砌筑,一般采用混凝土构造柱随浇注随砌墙的办法。浇注垒砌一层铺
好楼板,再往上垒砌。框架结构的楼房则先将所有立柱、横梁、过梁、楼板浇注完成,然后再砌墙填
空。砖混结构的墙体,一般用实心粘土红砖垒砌,用石灰沙浆或水泥沙浆粘合。因空心砖承重差,主
体建筑上较少使用,多用于院墙、厨房、女儿墙或室内间隔墙。80年代兴起了轻质墙体砌块,虽然抗
压能力差,但用在框架结构的房墙上很好,已广泛推广。
铺设楼板:60年代开始,区内楼板和楼梯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梯板和楼层板都是事先预制好
的空心钢筋混凝土板。随墙体垒砌进度随时铺设。开始农村和城郊群众盖砖混结构的平房也用这种预
制板盖顶。因这种板互相间的缝隙很难保证不裂,往往造成裂纹,影响建筑质量和使用价值。后改为
浇制,避免了这个问题。现在的高层建筑也采用楼板整体浇注的办法施工,代替了60年代开始使用的
预应力空心楼板。
封顶:建国后屋面结构和屋面材料经历了不少的变化和改进。普通砖瓦房的瓦已经由过去的小青
瓦改为机制大瓦,开始是青瓦,60年代改为红瓦,70年代兴起水泥瓦,80年代使用瓷瓦(分上釉和不上
釉两种)。楼房封顶则采用沥青、油毛毡密封防渗漏的办法。一般先在铺好空心楼板抹好水泥面的楼
顶泼上熬化的沥青,趁热贴上一层油毛毡;再泼洒一层沥青液、铺一层毡,最后泼洒上一层沥青,洒
上大砂粒。统称"三油两毡"。80年代后期始,渐被整体混凝土浇注所代替。
内外装饰:从60年代后期使用粘土红砖砌墙开始,大部分外墙开始装饰,多用水泥沙灰抹墙面,
防止砖吸水破坏内墙。70年代末开始用绿、白等有色细石子搞水刷墙面,以求防渗和美观;80年代外
墙涂料曾风行一时,虽然色彩鲜艳,却不耐久,被玻璃玛赛克取代;90年代初开始使用外墙瓷砖贴面。
多为白色,素雅大方,颇受欢迎。农村有的使用彩色瓷砖贴外墙以美化庭院。内墙开始只抹白灰墙面;
80年代兴起涂料,多刷大白;90年代初兴起室内装饰热,对墙体有的使用彩色涂料,有的刮仿瓷涂料,
有的采用壁纸,有的进行软包。
地面处理:50年代前的楼房,地面多为砖铺,楼层板则为木板刷地板漆。60年代即变成普通水泥
地面。这种地面的制作方法,先将室内用砖或沙垫平,再用水泥沙浆打底,最后以水泥浆抹面压光。
水磨石地面,在基层平实后,安放水平充筋浇注混凝土垫层;养护到一定程度后,用铜条或玻璃条界
格,以白色或彩色石子拌和水泥砂浆,捣实,刮平,压实;经养护后,用磨石机粗磨,精磨,打蜡磨
光。90年代以来,室内装饰方兴未艾。楼房地面多铺地板砖;个人家庭有的铺木地板;高级宾馆、招
待所有的使用大理石、花岗岩地板。
安装门窗:建国后城市建房由木框玻璃门窗代替了旧式的木板门和木棂窗。70年代后兴起了钢窗
框,分实腹和空腹两种。80年代中期铝合金门窗一问世便受到欢迎,至今大部分公用建筑均采用铝合
金门窗。为了防盗而兴起的框架式、板式防盗门和铝合金卷帘门长盛不衰。宿舍楼大部分住户用铝合
金框架封阳台。
建筑科技的发展,新材料、新设备的不断涌现,改变了传统的施工工艺和方法,提高了劳动效率,
减轻了劳动强度,保证了工程质量。开始使用混凝土时,人工用锨拌合,很难达到均匀的要求。70年
代,水泥自动搅拌机的广泛应用则解决了这个难题;打夯机、水泥振荡器、切割机等广泛使用后,对
保证工程质量起了很大作用。开始盖楼,所用材料要人工抛接和用筐篮、布兜等手提。后来建筑施工
队根据农村用吊架打水的原理,采用抱杆往上吊料,提高了效率;70年代后期普遍使用井子架,用卷
扬机提升吊篮;90年代,塔吊代替了井子架,更省力,更快捷,也更灵活。1990~1994年,尤其是国
家建设部在全国推广应用10项新技术以来,全区建筑施工工艺大为改进,建筑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品牌
档次明显提高。钢筋竖向焊接技术、定型钢模板技术、PVC高强塑料管代替铸铁管、粉煤灰在混凝土
中的应用等,既节约了材料,又提高了效率,提高了社会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
装饰装修
建国前,一般民用建筑物不搞装饰装修。装饰的主要是庙宇、教堂、官府和富商大户的住宅。一
般用雕刻描绘、涂金刷漆等办法,使建筑物显得色彩斑斓,富丽堂皇。外墙装饰基本如前所述。建国
后至60年代以前,多以石灰水刷白、用土粉着色,或以水泥浆抹墙面等;80年代后,高档建筑物用茶
色、兰宝石玻璃做墙面,更有建玻璃幕墙者。较镶贴外墙玛赛克和瓷砖,显得高档得多。内墙装饰更
是花样翻新,除地板、墙面之外,还有卫生间的装修、餐厅的美化;更有吊顶、安装豪华灯饰和彩色
灯具,将客厅装饰的像舞厅一样。连家具也列入内部装饰的组成部分,室内装饰正向整体化、高档化
发展。
室内装饰虽然起步比较晚,80年代后期区内才刚刚进入家庭。但发展势头迅猛。1994年,全区从
事室内装饰的企业280多家,从业人员8000余人。开始主要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和宾馆、饭店等公用
场所的装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更新,家庭装饰已成为装饰行业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