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情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1&rec=4&run=13

临沂地区位于山东省东南部,总面积17184平方公里,占全省的八分之一、1990年前,辖临沂、
日照两市和郯城、苍山、莒南、莒县、沂水、沂南、沂源、蒙阴、费县、平邑、临沭11个县;后因区
划调整, 日照、沂源、莒县3县市相继划出,到1994年,全区尚辖10个县市,有250个乡镇、办事处,
9543个行政村,总人口962.5万人,丰富多样的地貌结构形态,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悲壮恢宏的
革命斗争洗礼,与时俱进的社会实践创举,使临沂地区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地情特征。所谓地情特征,
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地方特色。历史经验证明:充分认识地情,把握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
制定施政方略,运筹振兴大计,是确保我们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少走弯路、蓬勃发展的基础与
前提。因此,要在振兴沂蒙的宏伟大业中做一名合格的领导者与建设者,应当真正熟知与把握临沂的
地情。与其他地区相比,临沂地区具有如下鲜明的地情特征:

临沂具有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区位优势
临沂地跨东经117°24′--119°11′,北纬34°22′---36°12′,位处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三
角地带,南与江苏省接壤,是南北地域文化互渐、交融的接合部。由于地处要冲,四方通衢交汇于此,
自古有“齐鲁锁钥”之称。
这一地带地质结构复杂,地貌类型多样。蒙山、沂山等几十座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耸峙于区境西
北部,与“五岳之尊”的泰山颔首相望,脉系相连。三座高山(海拔高度居山东省前三位)横空出世,
鼎足而立,构成了鲁中泰沂山区的脊梁。在苍茫逶迤的沂蒙群山中,还有不少由流水侵蚀造成的桌状
山,当地称之为“崮”。崮有200余座,习称“沂蒙七十二崮”。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沂蒙群
崮的神奇崮姿:有的如剑似戟,气势夺人;有的拟人状物,惟妙惟肖。还有的如孟良崮、抱犊崮等,
已成为传奇故事的载体,通透着民间文化的灵气与神韵。“一片好风光,七十二崮堪爱”。陈毅元帅
跃马沂蒙时所哼唱的壮美诗句,更使七十二崮闻名遐迩,流风远播。区境西北部多石灰岩山体,有利
于大型石洞的形成。最近,相续在蒙阴、平邑发现的几座大型溶洞,宽大幽深,石笋、石柱、石钟乳
遍布洞中,更兼碧潭暗瀑,极为壮观。规模之大,品位之高,在江北地区十分罕见。位于费县城西北
的奇石林总面积达100公顷,上万块高大的园林石千姿百态,一望无际,被称为天然奇观。
境内水系发育呈脉状分布,发源于沂蒙山麓的沂河和沭河纵贯区境南北,流域面积占全区总面积
的80%以上。两条大河迤逦南行,在为临沂人民带来渔舟、灌溉之利的同时,又联袂造就了山东四大
平原之一的临郯苍冲击平原。在这片与苏北平原联为一体的千里次野上,河渠如织,稻浪千重,杨柳
胶翠,银杏披金。少了北部山区的峻伟,多了江南水乡的柔秀。
丘陵区主要分布在沭河以东,海拔高度50~200米,自然条件虽不及平原优越,但由于地近黄海,
气候湿润,是省内著名的茶乡和花生种植基地。
在20世纪90年代前,临沂山、丘区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70%以上,是仅次于烟台和泰安的多山丘
地区;90年代后,由于日照、沂源和莒县3个多山丘县市相继划出,使全区的山地、丘陵面积大为减
少,山、丘区与平原区的比例现分别占全区总面积的60.3%和39.7%。由于比例的明显变化,使临沂
山、丘区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已由全省第三位降至第六位,退出了多山区市地的行列(前5个市的山、
丘区均占其总面积的70%以上),成为平原与山丘呈四六开分布的市地(属于这一类型的还有潍坊和
淄博两市)。这一地形结构的明显变化,将在客观上减轻山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负担,有益于临沂的
经济腾飞。

临沂自然资源丰富,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特殊的地质构造,使临沂成为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就水资源讲,除沂河和沭河外,全区境
内流长在10公里以上的河流即有300余条,加上五六十年代在北部山区修建的近百座各型水库 (库容
量34亿立方米),使全地区水资源总量达到85亿立方米,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五分之一还强。全区水
资源不仅量大,而且质优。共有天然饮用矿泉水产地15处,水质居全省上乘;另有临沂汤头和沂南新
汪沟两处地热温泉,系国内著名的疗养温泉。
就矿产资源讲,全区有各类矿产60余种,主要有铁、金、金刚石、花岗岩、石英砂岩等。其中,
金刚石储量居全国第二位,闻名于世的“金鸡钻石”和“常林钻石”均出自区内。石英砂岩、陶瓷土、
明矾土、白云岩、粘土、花岗岩等储量均居全省首位;重晶石、石灰岩、石膏等储量居全省第二位;
金、铅、钼、萤石等储量居全省第三位。
就生物资源讲,全区有动、植物20凹余种,代表性物产有水稻、金银花、银杏、板栗、山楂、黄
梨、苹果、花椒、蚕茧、白柳、琅琊草、大蒜、全蝎、蟾酥等,其中塘米、金银花、银杏、琅琊草、
大蒜、全蝎、蟾酥等均是享誉国内外的名土特产。
就旅游资源讲,区内峰奇洞幽、湖阔林茂的自然风光和极其丰富的人文遗产,为发展旅游业提供
了不可多得的有利条件,“一山、一水、一城”的旅游格局已经形成。蒙山揽胜、沂蒙观光已成为山
东旅游的一个新的热点,旅游人数和收入连创新高。
综上所述,临沂自然资源丰富,可谓物华天宝之地。只要我们加倍珍惜这一大自然的恩赐,实行
合理保护,有序开发,趋利避害,充分利用,就会使这些自然资源能够长期造福于沂蒙人民,确保临
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临沂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临沂地区历史悠久,远在距今四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祖先“沂源猿人”就在这块土
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远古文明。在区内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址,除了骑子鞍山遗址外,还有
沂水南洼洞等处。此时代的中、晚期遗址,亦分别在郯城马陵山中段和沂水湖埠西等处发现。在上述
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其文化承传序列十分清晰,没有其他亚文化区内司空见惯的缺环现象。当人类社
会由山林文化过渡到山麓文化后,细石器文化遗址已在沂蒙地区发现了近百处。其遗存造型精巧、细
润别致,这在黄河下游地区是绝无仅有的文化现象。在距今7000至4000年之间的新石器时代,沂蒙地
区的先民们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可以传唱千古的古文化文明。已发现的该时代的遗址近千处,遍布全
区各个县市。在这些遗址中发掘的一批国宝级珍贵文物,足以改写中国古代历史科教书:一是在陵阳
河遗址中发现了刻有图饰文字的陶尊,共有20个复字和10个单字,属汉字的雏形。这一发现说明,沂
蒙人是最早创造和使用文字的古老民族之一,它将我国文字发展史提前了2000年左右。二是在该遗址
中还出土了大量的灰色陶质滤酒器、高柄杯、觯形酒壶等,说明早在5000多年前,沂蒙地区的酿酒技
术就已相当发达。三是在临沂大范庄和湖西崖等地出土了40多个“黑如漆、明如镜、薄如纸、硬如瓷”
的蛋壳陶高柄杯,轮制精密,造型优美,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其出土数量占全国总数的一半
以。四是在陵阳河遗址中出土了10枚石质和玉质的针砭尖头器,说明早在大汶口文化时期,沂蒙人就
已发明了针灸疗法。五是在该遗址中还出土了一个笛柄杯,能吹奏出4个不同的乐音,且清脆悦耳,
这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也是唯一的陶制横吹管乐器。经过漫长的发展岁月,这一区域性文化逐步
形成了以临沂地区为轴心,遍及山东半岛并幅射太平洋沿岸广大地区的东夷文化。以沂蒙地区为腹地
的东夷文化和中原文化各成体系,相映生辉,经过漫长岁月的交互作用,最终在秦统一中国后,汇成
以“龙”(中原文化)、“凤”(东夷文化)为图腾崇拜徽帜的具有共同特征的中华民族大一统文化
整体。“龙凤呈祥”,既揭示了我国文化发展融合的历史趋势,又显示着东夷文化在构筑中华民族大
一统文化中所处的主体文化地位和重要作用。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沂蒙人民创造的颇具地方特色
的青铜器以及在此区域内建立的众多方国,鲁文化、齐文化与沂蒙土著文化的冲撞与互渐,汉代的钢
刀和竹简帛画及其石刻画像,隋、唐的寺庙与摩崖石刻,自汉、魏晋南北朝至唐、宋、元、明、清的
瓷器与书画,革命战争时期所结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硕果等,又向世人展示了在东夷文化的基础上发
展形成的沂蒙文化的风采与魅力。最近,山东社会科学界在文化传承问题上已形成如下共识:自春秋
战国至今,在山东省内客观地存在着三大既相互融合又各具特色的地域性文化体系,即西部的鲁文化、
北部的齐文化和南部的沂蒙文化。正确认识东夷文化和沂蒙文化的历史地位,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
华,对于我们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构建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大厦,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
意义。

临沂是著名的革命老区
临沂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1851年(清咸丰元年),在今临沂、郯城、费县、苍山一带
爆发了著名的鲁南幅军起义,鼎盛时期拥众数十万人。他们势如燎原之火,威震鲁南苏北地区,配合
太平军、捻军作战,坚持斗争长达15年,沉重打击和动摇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1888年(清光绪十四
年)后,临沂人民因不堪忍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文化侵略与经济掠夺,相继爆发了“神山教案”、“日
照教案”、“费县教案”和“沂水教案”,上述被史学界统称为“沂州教案”的反洋教斗争,为日后
的义和团运动奠定了基础,积累了斗争经验。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临沂是山东最早建立中共党组织的地区之一。建党初期,党的创
始人之一的王尽美就在区内播下了革命的种子。孙金宣、刘晓浦、刘一梦、李清漪、刘之言等一批早
期的共产党人,曾在家乡传播马列主义,创建党的地方组织。30年代初,中共地方党组织领导、发动
了日照、沂水、苍山、龙须崮等几次较大的武装暴动,进行了革命武装斗争的尝试。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在对沂蒙山区的地理环境和群众基础作了认真地分析之后,决定在这
里创建山东抗日斗争的中心革命根据地。1938年9月,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不久即改称中共中央
山东分局)南移沂蒙,翌年8月,罗荣桓、陈光率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部及主力部队挺进沂蒙,临沂地
区的建党、建军、建政工作遂蓬勃开展起来。1940年8月,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省政府的前
身)在沂南县青驼寺成立,标志着沂蒙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不久,各级抗日
民主政权在临沂地区普遍建立起来,并形成了鲁中、滨海、鲁南三大战略区。其中滨海区(临沂专区
的前身)东临黄海,南居沂、沭河冲积平原,物产富饶,水陆交通便利,与北方地区绝大多数依托山
区而创建的根据地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对照。1942年后,山东省的党政军首脑机关均驻扎于此,民主
根据地内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的工作,多是在这里先行试点,待取得经验后,再向全省其他地区推
广的。滨海地区因此被人们誉为“小延安”。抗战胜利后,临沂城获得解放,山东省政府由农村迁入
城内。不久,中共中央华东局和新四军军部进驻临沂,使临沂成为山东解放区的首府和华东地区革命
斗争的指挥中枢。
在长达10余年的革命战争时期,刘少奇、徐向前、罗荣桓、陈毅、朱瑞、粟裕、谭震林、张云逸、
罗炳辉、许世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临沂战斗工作,他们有的为沂蒙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
而呕心沥血,有的为组织九子峰战斗、三次甲子山反顽战役、郯城战役、三次讨吴(化文)战役、解
放临沂战役、鲁南战役、孟良崮战役、南麻战役等著名战事而运筹帷幄。
沂蒙老区人民是一个勇于奉献的群体。为了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沂蒙人民积极参军参战,拥军
支前。10余年间,先后有20余万名沂蒙优秀儿女参加了人民军队,涌现出许多“一门双英”、“一门
三英、四英”、甚至“一门七英”的参军模范家庭。青壮年、妇女、老人、儿童也都有组织地加入了
支援人民战争的行列。重大战役期间,支前民工达120余万人,占当时全区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在孟
良崮战役期间,蒙阴人民扒掉刚苫上的屋草,割了刚扬花的小麦给华野将士喂马;在支援淮海战役中,
郯城父老跳进刺骨的冰水中为部队架桥。“大军连营七百里,村村灯火到天明”,一位记者所描绘的
场景,正是沂蒙人民戮力支前的形象写照。目睹此情此景,陈毅司令员曾动情的感叹道:“我进了棺
材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以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为了开辟新区,沂蒙地
区先后有数千名区级以上地方干部北上南下,为第二故乡的革命和建设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在战火
纷飞的岁月,沂蒙地区涌现出成千上万的巾帼英豪。她们用乳汁抢救伤员、哺育革命后代,用肩膀担
起了千斤支前重担,她们的事迹感天动地,催人泪下,被誉为“沂蒙母亲”、“沂蒙红嫂”和“沂蒙
姐妹”。“两战”时期,临沂地区战火纷飞,有十万忠烈先后为国捐躯,血染沂蒙(其中外籍烈士9
万多名,本籍烈士16638名)。仅华东革命烈士陵园的联碑上就铭刻着62576名烈士的英名(其中团职
以上烈士372名)。特殊的斗争环境,使沂蒙大地将帅云集,群英聚会。在1955~1988年授衔的共和国
元帅和将军中,曾在临沂战斗过的就有402位,占整个将帅总数的四分之一。在1989年中央确定的33
位军事家中,曾在临沂战斗过的有陈毅、徐向前、罗荣桓、粟裕、张云逸、罗炳辉。这些将帅为沂蒙
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发展,为夺取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立下了赫赫战功。

临沂人杰地灵,孕育了众多伟器英才
灿烂的历史文明,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古琅琊这块热土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杰出人物。根据已有的
资料,在本区乃至全国具有较大影响者,就有600余人。他们当中,既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中国
历史进程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又有对科技、教育、文化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
既有治国兴邦的良臣名相,又有守疆卫土的猛将军魂;既有造福一方的地方官吏,又有忧国忧民的志
士仁人;既有封建士大夫中的佼佼者,又有下层劳动阶层的能工巧匠。象政治家姜尚、儒学大师曾参、
毛笔的发明者蒙恬、农民起义领袖樊崇、珠算发明家刘洪、一代名相诸葛亮、“二十四孝”中的代表
人物王祥、东晋重臣王导、大书法家王羲之与王献之、文学家鲍照与鲍令辉、文学评论家刘勰、训古
学家颜师古、唐忠烈贤臣颜杲卿与颜真卿、著名文学家萧颖士、女诗人纪映淮、文物收藏家于腾、爱
国名将左宝贵、进士出身而倒戈造反的幅军首领刘淑愈、在“五四”新文化舞台上颇有影响的青年作
家王思玷与刘一梦、方志编纂家庄陔兰、抗日名将王德林与刘震东等一大批杰出人物,如群星璀璨,
构成了临沂地区人杰地灵的壮丽画卷。
需要提及的是,在革命战争年代,除了一大批沂蒙儿女为创建沂蒙革命根据地而英勇捐躯外,还
有一些热血勇士为了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和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斗争,将一腔热血洒在了他乡和异国
的土地上,李遥德和曹玉海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在平津战役中,沂水籍的团参谋长李遥德,为扫清
解放天津的障碍,毅然用胸口堵住了敌人地堡的机枪射口,为战役的胜利做出了特殊的贡献。作为我
军唯一的一位用胸口堵枪眼的团职干部,其事迹至今在天津人民中间被广为传颂。在庆祝建国50周年
时,天津的新闻媒体特地制作了专题节目,向全市人民重新宣传这位血染津城的沂蒙英烈。莒南籍的
曹玉海,在朝鲜战场上英勇献身,成为志愿军的特等功臣、一级英雄,他的英名与黄继光和邱少云排
在一起。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区内各条战线还涌现出一批省以上先进英模人物和科技拔尖人才,他们在建
设家乡、振兴沂蒙的大业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受到了党和人民的赞誉与尊重。

临沂是闻名全国的商城,已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临沂城位于鲁、苏、豫、皖的接壤地带,地处大平原,有205、206、327等3条国道和017、030两
条省道在此交汇,兖石铁路横穿市区,交通十分发达。这一优越的地理环境为商品的集散与幅射提供
了有利条件。20世纪80年代中期,目光敏锐的地、市领导和工商管理部门,受部分南方人来此推销其
地产工业品(主要是纺织品)的启发,因势利导,抢抓机遇,率先在山东创建了第一个纺织品批发市
场。并以此为契机,拉开了建设专业批发市场的序幕。在短短的数年间,各类专业批发市场便如雨后
春笋应运而生。众多市场分区经营,自成特色,且多集中于西郊,有的隔路相望,有的依傍为邻,呈
星罗棋布之势。1993年5月,为提高市场的知名度和整体经济效益,地、市有关部门决定将各专业批
发市场冠之为“临沂批发城”的称谓,并树起了临沂批发城的建筑标志。
至1997年,临沂批发城已发展成为占地4.2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设有20多个专业批
发交易区,从业人员5.7万余人,上市品种3万多个,购销活动幅射26个省、市、区的大型批发市场。
是年,实现成交额177.2亿兀,连续6年居全省同类市委首位。自1996年起,在国家工意见书中评出的
全国百强集贸市场中,位列前三名。
创建、崛起于80年代,发展,繁荣于90年代的临沂批发城,是市场经济与临沂人胆识和智慧有机
结合的产物,它在客观上已成为临沂经济新的增长点,对沂蒙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进步,日益明显地发
挥着重要的促进和带动作用。一是批发城的建设促进了干部群众思想的解放与观念的更新,加深了各
级政府对发展市场重要性的认识,在实践中形成了“发展大市场,搞好大流通,建立商贸城”的发展
思路,把着力培育市场体系作为振兴临沂经济的突破口,摆到了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二是批发城的
建设促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了农村经济。据不完全统计,已有40多万农民依托专业批发市场从
事经营活动。随着批发城胶合板批发市场的兴建,使临沂西部的几个乡镇及相邻的费县等地,已形成
了一个胶合板加工地带,仅临沂朱保乡的33个行政村中,就有24个村从事胶合板生产,年产值约20亿
元,成为当地一大支柱产业。三是批发城的建设带动了工业的发展。“金锣”火腿肠等一批名牌产品
就是通过批发城打开销路,走向全国市场的。四是批发城的建设带动了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由于商
贾云集,仅围绕批发城从事饮食服务和运输业的从业人员即达30余万人。五是批发城的建设带动了私
营经济的发展。已有5000余名下岗职工在批发城从事商品经营,临沂最大的私营企业大陆集团依托批
发城迅速发展,已跻身于山东私营企业十强行列,位居第六。
临沂批发城的建设既促进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又提高了临沂的知名度,作为鲁苏豫皖地区最
大的商品集散地,临沂因此赢得了华东地区“商城”的美誉。

临沂已进入了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
蓬勃发展的快车道,沂蒙大地前程似锦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临沂是个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地租、高利贷的盘剥和官府的横征暴
敛,使区内生产力十分低下。每遇灾年,贫苦民众便逃荒要饭,流离失所。“岁大饥,民相食”的悲
惨字眼屡屡出现在各州、府、县志上。战争年代,根据地人民倍受敌人的抢掠和摧残。为了夺取革命
的胜利,解放区人民勒紧腰带,节衣缩食,全力支援人民战争。敌人的破坏,过量的人力、物力、财
力的付出,在客观上严重影响了临沂经济的发展。
当淮海战役的硝烟尚未散尽,渴望医治战争创伤、重建家园的沂蒙人民,便开始了有组织的大规
模经济建设活动。从1949年4月至1953年12月,沂蒙人民先后进行了10期导沭、3期整沂工程,共完成
土石方4827.37万立方米。这一工程所开挖的土石方若按一立方米的空间横摆开来,可绕地球一周多。
该工程的完成,减轻了鲁南、苏北地区1450万亩土地的洪涝灾害,为鲁苏两省全面治理沂、沭河和南
四湖流域创造了条件,取得了千里治淮的重大胜利。1957年,毛泽东主席对莒南县厉家寨大山农业社
千方百计夺取农业丰收再丰收的经验作了重要批示,赞扬“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
毛泽东的批示,鼓舞着沂蒙人民掀起了大搞农田基建,重整沂蒙河山的建设热情。1958~1960年,全
区200万人顶风冒雪,餐风露宿,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相继修建了岸堤、跋山等近百座大、中、小
型水库及大批塘坝,创造了“千库万塘锁蛟龙”的奇迹。水利建设的成功,为南部平原涝洼地区实施
大面积“稻改”创造了条件。60年代,当百余万亩水稻出现在沂、沭河两岸时,沂蒙大地变成了稻谷
飘香的“山东江南”。临沂因此而成为当时闻名全国的两个农业先进专区之一,沂蒙人民被誉为“社
会主义时代的新愚公”。此期,区内工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1965年,全区工业企业发展到432个,
工业总产值达9000余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临沂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坚持以经
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全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获
得了长足的发展。80年代中期,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兄弟市地的大力支持
下,临沂地委、行署带领全区人民打响了在北部沂蒙山区6县实施扶贫开发的攻坚战。经过10余年的
艰苦努力,北部山区县份已于1995年在全国18个连片贫困地区中实现了整体脱贫,继而叩开了小康的
大门。在农业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家庭承包责任制,改革农产品商品流通体制,建立并完善农产品市场
体系,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促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领域转移的同时,工业改革继续得到深
化。此期,先后推行了风险抵押承包、企业兼并、股份制、劳动优先组合、满负荷工作法等改革措施,
增强了企业活力,继而在培植骨干企业,形成规模经济和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彻底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方面有了较大突破。全区已形成轻工、纺织、机械、化工、建材、冶金、煤炭、食品、黄金、医药等
15个工业门类,其中以机械、化工、建材、食品、纺织服装等5个行业为主导产业。为适应形势的需
要,从1992年至1994年,全区相继创建了四大企业集团,初步组建起本区工业经济的“联合舰队”。
1994年12月,国务院批准撤销临沂地区和县级临沂市,设立地级临沂市,在原县级临沂市范围内
新建兰山、罗庄、河东3个县级行政区,地级临沂市共辖3区9县。撤地建市后,临沂开始实施第九个
五年计划。5年间,市委、市政府以撤地建市为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奋力拼搏,开拓
进取,使临沂地区的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快车道。一是由于区划调整,沂河和
陷泥河一衣带水,将市区分为既紧密相连、又相对独立的3个区。这一形似武汉三镇的组群式城市结
构,具有城区分散、城乡交叉的特点,较好地解决了人口集中、交通拥挤和住房紧张等现代城市的共
有弊端,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和未来城市规模的膨胀。二是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以建立现代
企业制度为重点的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全市国有企业改制面达80%以上;非公有制经济逐步发展,已
成为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农村土地延包顺利完成,小型水利设施等产权制度改革成效明显。
经济运行的市场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商品和要素市场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住房制度
革迈出实质性步伐。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54.6亿元,年均增长12.2%;人均国内生产总
值占全省平均水平的比重比“八五”末提高了4个白分点。社会销售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3%。地
方财政收入由建市初的8.72亿元增至22.62亿元。金融存款余额达到373亿元,贷款余额266.5亿元,年
均分别增长17.7%和13.4%。进出口额3.65亿美元,其中出口2.25亿美元。5年累计利用外资1.48亿
美元。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有了长足发展。其间,新建、改建国道、省道447公里和县乡道路1391公里,
使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7500多公里,纵贯全市的京沪高速公路和横跨区境的日竹高速公路及兖石
铁路复线临沂至兖州段均建成通车,另一条纵贯区境的交通大动脉胶新铁路临沂段已开工建设,临沂
飞机场亦扩建复航,一个干线公路四通八达、高速公路和铁路纵横交汇、空港运输快捷方便的立体交
通大格局已经形成,临沂已成为鲁东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农村电网改造已顺利完成,城市电网改
造全面展开。临沂电厂2X12.5万千瓦机组,沂、沭河洪水东调、世界最长的小埠东橡胶坝和6座大、
中型水库的除险加固等一大批重要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此期,新建、拓宽和改造了一
大批城市道路,先后建成了临沂城引水、供水、集中供热与供气、沂河湖滨与水上公园、动植物园和
人民广场等重点市政工程,开工建设了体育馆、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重点工程。“装点此关山,今
朝更好看”。上述工程的建设,使临沂实现了由传统城镇向现代化中等城市的历史性跨越。四是科技
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5年来,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6%。教育结构日趋合理,本、
专科高等教育和中、初等教育配套发展,“两基”教育不断巩固和提高,社会办学蓬勃兴起。文化、
体育、卫生等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人达到52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60元,有90%
的农村已实现小康。
在临沂未来的发展中,也存有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全市经济产业结构层次较低,
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较小,产权不清晰的问题仍较突出,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为数不多;在开放的
市场体系中,临沂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与发达地区相比有明显差异;缺乏高等科技人员、企业高级管理
人才和高素质的职工队伍;经济外向度偏低,利用外资长期在低水平上徘徊;建设资金短缺,引、融
资力度不大;城市化功能有待继续提高与完善,等等。这些制约临沂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相信通过
深化改革,定能得到逐步解决。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沂蒙大地曾是东夷文化的摇篮,凤凰既是东夷先民的图腾徽帜,
又是古郡临沂的形象标记(临沂旧城格局颇象一只展翅的凤鸟,故临沂有龟驮凤凰城之称)。我们坚
信,母亲临沂这只涅后而永生不衰的凤凰,一定会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以更加勃发的生机与活力,
迎着新世纪的旭日,展翅高飞,击搏长空,引吭高歌,再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