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路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1&rec=392&run=13

临沂地区东临黄海,海上运输年代久远。沂、沭两河纵贯南北,内河水上交通古已有之。建国后,
兴修水利,建起40多座大中型水库,水面小则数平方公里,大者数十平方公里。库区居民为缩短交通
里程,遂有库区水上交通。
一、海上交通 明代以前,区内已有海上运输。荻水、岚山、栈子、涛雒、夹仓、石臼、王家滩
等7处自然港口,统称"七口",为海运通道。清末民初,七口船行林立,拥有远海大风帆船近200只。
北通青岛、大连,南通上海、广州;内运轻工日用品,外运本地土特产。1939年,日本侵略者为其侵
略需要,封海禁海,焚船炸船,七口仅留一口。在石臼建成一个长60米,宽3.4米的小码头,只能停
靠木帆船和小型轮船。建国后,海上运输业始有重大发展。港口建设,首推石臼,次为岚山。荻水、
栈子、涛雒、夹仓、王家滩五口不再经营运输业,而转为渔业码头。
(一)石臼港 属交通部辖港口。位于黄海之滨日照市石臼所,南距连云港42海里,北距青岛65海
里。 系与兖石铁路配套建设的国家"六五"期间的一项重点工程。 该港一期工程于1982年2月动工,
1985年12月竣工。建成项目主要有两个10万吨级深水码头、钢栈桥、引堤、护岸、装船系统、卸车系
统、皮带输送机系统、港湾铁路系统、电路系统组成。并配有工业电视、电子计量标准显示以及有线、
无线通讯,污水处理和洒水防尘等装置。整个工艺流程由中心控制室自动控制。是国内目前规模最大、
自动化程度较高、技术装备先进的外海开敞式深水煤炭专用码头。年通煤能力1500万吨。其煤泊位码
头,系敞开式,沉箱作墩,栈桥结构,长452米,宽36米,前沿水深17米,由5个靠船墩和5个系缆墩
组成;墩闸用预应力梁和巨型梁联结。码头上装有两台移动拖转式装船机,每台以6000吨/小时的速
度装煤进船。码头靠船两侧有长417米纵翻车机房,通过11126米皮带传送机(当时国内最长)输送煤炭。
其栈桥长1140米, 用直径14米,高13~17米圆型钢筋混凝土沉箱作桥墩;桥面采用平行弦钢架,墩距
88米,桥跨82米;栈桥宽17.74米,上有3条各宽2.2米皮带机通过。桥面一侧有供单向通行载重5.5吨的
汽车道和人行道。引堤长279米,联结栈桥和堆场。堆场22.5万平方米,能储存120万吨煤炭。场内装
有功率各3600吨/小时的堆煤机3台,功率3000吨/小时的斗轮轨道式取料机3台。港区铁路站场铺轨总
长32.4公里,站线有效长850米,机车8台。站场建有翻车机房,长42米,宽30米,地下构筑16米,全
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配2台串联式翻车机,容两节车箱同时翻车。卸车能力每小时20~30次,年通过
能力1500万吨。
该港一期工程完成后,为晋煤和省内兖州煤炭出口开辟了一条通道。但港口能力单一,只吐不吞。
为此,1986年,该港用一期工程剩余资金,建成5000吨级和万吨级杂货码头泊位各1个。该港进出口
货源丰富, 为扩大港口能力,自1987年开始,又建设1.5万吨级和2.5万吨级深水泊位各1个(含防波堤
长1334米、宽17米工程),设计年吞吐能力90万吨。该工程1990年8月竣工。1989年底,年完成货物吞吐
量840.5万吨。其中,出口818.6万吨,进口21.9万吨。主要货物有煤炭,还有石油、金属矿石、钢铁、
矿建材料、水泥、木材、非金属矿石、化肥、农药、盐、粮食等,以出口煤炭为大宗。该港1989年吞
吐量分别居全省第二位和全国第十位,人均创利税1.5万元,列全国沿海港口第三位。
(二)石臼所港 全称为山东省交通厅海运局石臼所港。1950~1957年,货物装卸和旅客上下无码
头停靠,轮船在离岸600米外抛锚,全靠舢板驳运。1958年,该港职工集当地石料自建干砌石码头1座,
高潮时可靠舢板,仍以驳运为主。1966~1967年,省交通厅批准并拨款160万元,在龙王庙处修建码头
一座,长120米,宽24米,引堤270米,客运站444平方米,货场1.2万平方米。码头可同时停靠500吨级
货轮和丙型客轮各1艘,最大停泊能力为3000吨级。1973年,又将码头内侧40米过渡段斜坡护岸改直,
由10米加宽至20米。1989年底,石臼所码头全长160米,有3个泊位,其中500吨以下1个,500吨2个。
港口吞吐量20.1万吨,其中,出口11.1万吨,进口9万吨。
(三)岚山港 在石臼港南,位于童家庄子与岚山头村之间。1951年,该码头工会会员用渔船铁锚、
木材等搭建临时码头以便船舶停靠装卸。1957年,建成半斜坡重力式码头,无风浪时可供5只船舶停
靠。1959年,续建成直立式码头,长38.1米,宽25.5米,可停靠120吨左右的轮船。老港区12.41平方公
里。1971年,在老港区东侧2.5公里处辟新港区,当时为省内地方港口最大工程之一。至1978年,先后
建成防波堤1500米;5000吨级泊位1个,长180米,前沿水深7.5米;1000吨级泊位1个,长75米,前沿水
深5米;500吨级泊位1个,长55米,前沿水深4米。1979年始,修建2万吨级泊位,长178.64米,前沿水
深10.2米。1983年底建成,属地方港口第一个万吨泊位。此后陆续建设,年吞吐能力达到120万吨。坪
岚铁路建成后,岚山港成为山东沿海最南端的一个重要港口。1989年,该港码头全长604米,6个泊位。
其中500吨级以下2个,500吨级1个,1000吨级1个,5000吨级1个,2万吨级1个。完成吞吐量33.9万吨。
其中进口9.3万吨,出口24.6万吨,主要货物为煤炭、金属、矿石、建筑材料、水泥、木材、化肥、农
药及粮食。
二、内河交通
(一)渡口 沂河、沭河自北而南纵贯区内,并有多条支流注入。沿河村庄居民多造木船,设渡口,
以通两岸往来。沭河下游的临沭境内自北而南有齐庄、王楼、沙窝、周官庄、埠前、寨西、南古庄、
徐贺、彭古、河口、大岱等沿沭河村庄,均有简易渡口。每个渡口设木船1至数只,夏秋水大则靠木
船摆渡,沟通两岸。冬春水降不能行船,则搭建草木桥通行。后来,沂、沭河上新建大桥增多,桥梁
代替了木船通行,渡口船只逐渐减少。到80年代,沿河村民凡离桥远的仍在水大时以木船相通,处理
急事。
(二)沂河航运 沂河航运起自何时无记载。1854年,沂水县知县吴树声任职期间考察县情,撰著
《沂水桑麻话》一文。文中记述:"沂河入夏,水势平槽,数百石粮食船可以直入运河,每年皆有粮
客自南来贩买。沂邑木值甚贱,若广造船只,不惟粮食可运往南方贩卖,一切土产如柿饼、核桃、梨、
枣、落花生、靛、酒、豆油、豆饼之类,皆可贩运。每年苹果皆运往南方。可以类推,其船回头又可
载南货回沂,此无穷之利。"他据沂河可通航的事实,进一步设想:"诚能修舟楫之利,葛沟集为第一
码头,界湖第二,县城(指沂水城)第三,葛庄第四,东里店第五,中庄第六,燕子崖第七,南麻第八。
每岁四月开运,九月归埠。以冬春两季,处处有桥梁,恐有阻滞也。"由此可知,沂河通航在当时可
从沂水境直接南抵运河,以至苏杭。临沂城以南沂河段地处下游,其通船时间比上游更长。清乾隆年
间重修《郯城县志》记述:"水路由马头沂河舟行九十里达邳州徐塘口入运河,夏秋水涨可行,冬春
水涸则难行。"临沂1934年修建的沂河漫水桥,于1937年又在西段水深处拆除一段桥面,用钢板做成滑
道式活板,使该桥既能通车又能通船。1935年《续修临沂县志》载,夏秋间,沂河一级支流"祊河行
舟能西通费县"。1953年,沂水专署撤销,部分干部调临沂任职,他们从沂水坐船顺沂河而下抵达临
沂城。1948~1952年,通过整沂工程,沂河通航里程达239公里,李家庄以下河道可常年通航。李家庄、
沙沟、马头、重坊等村庄百姓用船搞运输,建起航运站和船业工会。1953年后,航运站下设木帆船运
输合作社,有4个船队。其中,大船队(15吨位以上为大船)1个,有船30只;中船队(10~15吨位的船)1
个,有船70余只;小船队2个。1957年,加上沂河上游的民间船只,达336只,从业人员877人。50年代
末期以后,因上游多修水库,加上水土流失,河道淤塞,工业、民用水量增加等原因,境内沂河河道
于1964年断航。
三、库区水上交通 20世纪60年代初,区内建成岸堤、许家崖、跋山、沙沟、唐村、会宝岭、青
峰岭、陡山、日照、田庄等多处大中型水库。这些水库的水面雨季达数十平方公里,旱季亦达数平方
公里。库区周围村庄的居民,为生产生活,赶集上店,探亲访友,沿陆路走,绕道太远,费时费力。
为缩短行程,大中型水库多设有船只,开展水运业务。1960年4月,跋山水库管理所购驳船1只,载客
70余人,在库面摆渡。1964年,又自造机动木船1只,载重15吨。1974年5月,购进机动钢板船1只,载
重10吨,代替机动木船运输。航线从水库大坝东头始,至彼岸葛庄,航程2.5公里。每天定时往返4趟,
年客运量3万余人次。1975年,沙沟水库管理所购载重10吨机动船1只,每逢沙沟村集日即开船,年客
运量1万人次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