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经贸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1&rec=366&run=13

区内对外贸易历史悠久。清嘉庆元年(1796年),费县(今属平邑县)的金银花出口南洋、非洲等地。
到清同治七年(1868年),区内出口贸易数量品种大增。是年全区出口花生油5万公斤、花生米15万公斤、
黄梨5万包、羊毛5万公斤、生猪5000头,还向美国、俄国出口了部分活牛和鲜蛋。其后,出口品种又
增加了黄丝、牛皮、虾皮、墨鱼干、海参、京冬菜、全蝎、半夏、白果等十多种土特产品和药材,销
往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沂水县(今属沂南县)的核桃雕刻工艺品、临沂县(今属苍山县)的兰陵美酒和日
照县的京冬菜,分别参加1915年、1930年举行的万国博览会并获得银牌。民国初年,区内的蚕丝及丝
织品是大宗出口物资,并有多种丝绸产品获奖。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区内出口贸易一直呈上升趋势。
此期区内无专门外贸机构,由一些商号代理收购业务,然后转到口岸出口。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
根据地民主政府为筹集资金支援战争,也曾组织货物转到青岛、上海出口。仅1946年滨海区即出口蚕
丝5万公斤。
建国后,临沂、费县、平邑3县于1951年首先开展了畜产品出口业务。翌年,收购业务发展到猪
肠衣、绵羊毛、羊绒、山羊板皮、黄牛皮、绵羊皮、黄鼠狼皮等7个品种,年收购额235万元。1953年,
全区商品出口收购额增至509万元。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对外出口量逐年
增加。1959年8月,临沂专署外贸局成立,这是区内第一次设立统管进出口贸易的政府机构。是年,全
区出口商品有6大类89个品种,收购额达1379万元,较1952年增长了4.87倍。进出口贸易对象主要是前
苏联和东欧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之后,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加之国民经济因"大跃进"导致比例失
调,进入三年困难时期,外贸出口也受到很大影响。以后在国民经济调整中,对外贸易也有所增加。
由于对苏联、东欧的出口量大大减少,虽然增加了对日本民间贸易和亚洲、非洲一些国家的贸易,但
整体水平仍不如1959年以前。这时对西方国家的出口,只能通过香港转口。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
后,又使刚刚复兴的对外贸易受到重创。区内外贸部门及相关单位排除干扰,顶住压力,组织货源,
积极出口,使全区出口贸易额有了很大增长。区内不少农副产品在国际上又赢得良好信誉。1976年后,
全区13个县先后建立了外贸机构, 以加强对这一工作的组织领导。"文革"10年间,全区出口收购额由
2000万元发展到4000万元左右,出口品种和地区也有扩大。
改革开放以后,区内对外贸易迎来了大发展的时期。1977年5月26日,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和
国家外贸部在莒南县召开了全国兔毛收购工作会议。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的外贸、商业、供销、
畜产等部门的代表198人,通过听典型介绍,参观长毛兔饲养和兔毛收购现场,交流了经验,提高了
认识。会议对临沂地区领导重视,放手发动群众,发挥山区丘陵优势,大养长毛兔的做法给予了充分
肯定。 鉴于本区的良好条件和基础,1978年1月24日,经国家计委、外贸部批准,同意自1978年开始
在临沂地区建立出口农副产品综合基地,主要是发展农副土特产品、畜产品、水产品及其他加工产品,
供应港澳和日本市场。为扶持综合基地建设,外贸部决定拨给临沂地区外汇100万美元。1978年1月,
外贸部批准在临沂建立大蒜、红麻、山羊板皮、兔毛等产品的全国性出口商品基地。是年,全区出口
商品收购额达到7031万元,比1976年翻了一番。1979年,全区出口商品收购额首次突破亿元大关,比
上年增长近40%。 1980年, 全区出口交货值达到1.47亿元,两年间又翻了一番。是年, 全区收购兔毛
37.5万公斤,居全国首位。此期,区内日照、莒南、临沭、莒县、平邑等5县被国家列为出口花生生
产基地县。其中,莒南县花生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位。以后几年,区内外贸部门在巩固和发展农副土
特产品出口的同时,积极协助各县和企业通过技术改造,转产出口商品,扩大出口货源。通过发展出
口创汇农业、创汇工业和工贸、农贸联营及外贸自办加工企业等形式,大力发展工业制成品出口。继
1976年临沂、日照、沂源三县服装厂加工出口额达300万元后,服装一直是区内主要出口商品。此期,
丝绸、五金工具、台虎钳、绞肉机、钳工锤、针织内衣、罐头及不少矿产品大量出口。1985年,出口
商品达到13大类370多个品种,且工、矿产品所占比重开始超过农副产品,是年出口交货值达2.3亿元,
并有出口的草柳制品、钳工锤、大蒜、板栗、白果、兔毛等11种产品获得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颁发的
出口产品质量荣誉证书。为了适应外贸出口业务不断扩大的需要,从1970年起,地区外贸局先后建起
粮油、食品、畜产、土产、机械、五金矿产、工艺品等专业进出口公司,逐渐将原由供销社、粮食部
门代购的业务,改由各专业公司负责收购、调运。1986年,根据国务院指示,全区先后建立了花生、
玉米、红薯干、草柳制品、水产品、畜禽肉蛋、皮毛、麻类、干鲜果、大蒜、芦笋等10个系列和8个
工矿产品项目的专门或定点厂、矿和车间,按出口产品的要求进行建设和管理,确保出口产品的质量。
同时,一批各专业公司筹建的自属出口商品生产专厂相继投产。全区出口产品品种优化、数量增加,
货源有保证,产供销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提高了产品出口的效率和效益,促进了外贸出口的持续高
速增长。1987年,全区有300多种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主要有粮油、食品、土产品、畜产品、工艺品、
轻工、 化工、 纺织、矿产、草柳编制品等13大类,销往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年出口商口收购额为
6.17亿元,1988年,出口商品交货值达到7.72亿元,是1978年的11倍。1989年,出口商品发展到粮油、
食品、纺织、服装、丝绸、抽纱、土产、畜产、轻工、化工、医药、五金矿产、工艺美术、机械设备
等15大类、400多个花色品种。销售地区也迅速扩大到北美、欧洲、东南亚、西亚、北非、日本和港
澳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当年出口收购值达8.85亿元。从1986年开始,外贸出口收购额连续4年居全省
各市地第四位。年出口收购值1000万元以上的大宗商品有:花生仁、花生油、冻兔肉、红薯干、草制
品、柳制品、水貂皮、兔毛纱、兔毛、棉布、棉麻交织布、钳工锤、绞肉机、苎麻等16种。
进入90年代,随着国家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区内外贸出口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自1989年
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岚山港对外国船舶开放以来,区内相继建立了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动植物检疫
局、 海关等机构, 使区内对外开放的硬件建设开创了崭新局面,为发展外贸出口创造了良好条件。
1991年1~10月,全区出口商品收购额达10.2亿元,提前112天完成全年出口收购计划。《大众日报》
报道这一消息时,认为临沂地区立足自身优势,突出抓了创汇农业、创汇工业、创汇乡镇企业,一跃
成为山东创汇大户,临沂的经验值得借鉴。此期,外贸进一步放开搞活,允许自选口岸出口,有条件
的企业经过批准也可以享有出口权,出口渠道进一步拓宽。是年共完成出口商品收购额12.5亿元,比
上年增长7.3%。1992年,贯彻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全区改革开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外经外贸工作
快速发展。为了进一步拓宽出口渠道,经国家外经贸部批准,临沂地区进出口公司成立并开展自营出
口和代理出口业务。这是本区首家有自营进出口权的外贸公司。苍山县建成50万平方米的出口蔬菜加
工区,县委、县政府组织恒温库、加工厂与菜农相结合的"联合体",引进日、法、德、美等国家的20
多个优良菜种, 当年种植8000多亩, 年创外汇700多万美元。全年完成出口商品收购额18.5亿元,比
1991年增长48%。其中,本省口岸出口商品14.9亿元,占80.5%。出口额连续7年居全省第四位。1993年
1月10~13日,中国与俄罗斯友好单位经济贸易合作洽谈会在临沂举行。本区22个单位与俄方签订易
货贸易意向书、合同书22份,总成交额3亿多元。临沂的水泥出口继续强劲增长,平邑水泥厂的高标
号水泥在继续热销日本、韩国、菲律宾的同时,又打入埃及、孟加拉国市场。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
山东商品展销会"上,临沂市自行车零件厂研制的多功能自行车荣获金奖,为本次展销会唯一获此殊荣
者。临沂针织厂生产的24种针织内衣、临沂市服装一厂和染织厂生产的牛仔系列服装及面料、鲁南制
药厂生产的银黄口服液和心通口服液、临沂药械厂生产的吹风机、临沂印染厂的印花布和平邑的花岗
石板材等,也吸引了不少客户。1993年,全区完成出口商品交货值28.7亿元,比上年增长64.9%。其中,
在外省口岸出口额7.2亿元,占出口总额的25%。1994年,全区外贸出口继续持续增长。全年完成出口
商品供货额39.8亿元,较上年增长38.6%。其中,地区外贸进出口公司自营出口创汇1028.4万美元,比
上年增长7.29倍,产品销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区内有记载的进口业务,是从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清政府开放烟台港口岸后,棉纱、棉布、煤
油、 火柴、 纸烟、糖类、染料等"洋货"始从烟台入关,经由胶州、潍坊等运至沂州府各县的。1892
年(清光绪十八年)沂州从镇江(江苏省镇江市)转运来"洋纱"1000担。建国后,区内自主进口业务从有外
汇留成支配权开始。1960年开始实行地方外汇留成制度,中央给省的外汇提成,20%分给县市。1975
年,按照国家政策,地区有了黄金分成外汇。以后又有了出口商品留成外汇、基地建设外汇等。留成
多少与本地区出口交货值成正比,出口的越多,所得各种外汇留成越多。本区进口业务,分地方外汇
进口贸易和中央外汇进口贸易两大类,以地方外汇进口贸易为主。黄金外汇进口始于1976年,基地外
汇进口始于1978年,地方留(分)成外汇进口始于1979年。侨汇进口由省商业厅统一管理。自70年代末
至1989年,本区利用自有外汇和外汇贷款进口的国内短缺物资有:各种先进生产工艺设备915台(套)、
生产线27条、化肥1.86万吨、木材2.4万立方米、钢材1.85万吨。
区内对外经济工作的重点是引进和利用外资,嫁接改造传统产业和企业,提高工业生产的装备性
能和技术水平。自1980年以来,区内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有:中外合资经营、外商独资经营、中外合
作经营、"三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一补(补偿贸易)"、国际租赁、外汇贷款、外国政府
贷款等。到1989年,全区利用外资项目共111个,利用外资总额5631万美元。进入90年代,区内对外经
济工作力度加大,引进利用外资步伐加快。1991年6月29日,本区中小企业考察团一行5人,赴日本和
歌山县考察访问。在日期间听取了日方情况介绍,参观了4个企业和有关单位,并与米山工艺木器厂、
四边钮扣厂达成合作意向。1992年5月6日,地委、行署召开全区对外开放工作会议,传达贯彻全省对
外开放工作会议精神,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尽快形成全区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是年11月
30日,临沂地区经贸洽谈会在香港举行。香港各界200余人出席开幕式,共签订各类经济合作项目76
项,合同、协议利用港资额9100万美元。全年新批准"三资"企业129个,吸引外商直接投资6632万美元。
1993年, 签约外资项目191项, 合同利用外资1.34亿美元,实际新上"三资"企业172个,实际利用外资
5789万美元。到1994年底,全区共有"三资"企业473家,实际利用外资2.1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