缫丝生产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1&rec=313&run=13

缫丝生产是伴随人工养蚕而产生的加工手段,周朝时已很兴旺。千百年来,使用人力木框脚踏缫
丝车,不仅劳动强度大、效率低,而且所缫之丝成色很差。历来缫丝为个体分散经营。有自己植桑养
桑得茧后自缫售丝的,有置备缫车去收购蚕茧缫丝出售的,也有用车推着缫车走街串乡为人缫丝而收
加工费的。区内最早有史志资料可查的专营缫丝企业,首推1856年(清咸丰六年)安徽人汪廷玉在莒
州城南关开办的“益泰线店”,安车雇工,以缫丝为业。1906年,费县城关人徐伟信开办“恒兴线店”,
有缫丝工人6名,每年缫丝50~100公斤,主要销到周村(今淄博市周村区)等地。1908年莒县袁文思
也组织蚕户收茧制丝,对外贸易。1912年,“蒙阴县有缫丝坊千余家,潍县、周村商贾结伙来临贸易。”
据《中国年鉴》记载,1918年前后“临沂县每年出桑丝5万两”。“蒙阴县出产家蚕丝(即桑丝)30
万两。”“郯城县每年出桑茧丝5000两左右。”此时,日照出的“南山丝”早已行销海内外,享有盛
名。1924年,蒙阴县坦埠镇建“德昌丝厂”,并在高都设分厂,资本5万元。共有职员15人,工人120
名,有人力缫车50台,年收购茧5万公斤,加工丝70箱,总值6.3万元,年利万元以上。这是区内规模
较大的专业缫丝厂。《中国蚕业史》记载,30年代初,“蒙阴、沂水县已成为山东省著名产丝之地。
沂水有正式缫丝厂7家,年产丝80箱(每箱28.125公斤);蒙阴县有两家,产丝90箱。”此时临沂城有
丝线店作坊6家,每年销往上海黄丝1000块。又据山东省实业厅1934年调查:沂水县缫丝户数390户,
丝灶数397个,年产丝159.9担(每担50公斤);费县缫丝户数85户,丝灶数77个,年产丝67担;蒙阴
县缫丝户数1002户,丝灶数1006个,年产丝达1024担,每年销上海300担;郯城县年产丝8担。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扩大,缫丝技术也有新的发展。过去用土法缫丝,一直沿用缫
大纩丝的传统技术。即每股丝由80到100只茧抽出的纤维缫成。大纩丝条粗且不均匀,用茧多、成本
高,还卖不上好价钱。20年代末,小纩丝(即每股丝用二三十只茧缫成)生产技术由日本传入中国,先
在江浙一带普及。毕业于山东农业专科学校、1924年曾在沂水县立乙种蚕业学校任过教的郑佐衡,于
1930年春,借县蚕业学校旧址办厂,从临朐县请来技师,招收5名学员、自制4架缫车,安锅缫小纩丝
获得成功。1931年凑集5000元股金,在沂水城北关街成立“同兴缫丝厂”,有10口大锅,40台缫车,
并使用高温烘茧杀蛹的新技术,用新法缫丝。见小纩丝有利可图,随即又有多家办起了缫丝厂。
1934年后,受国际市场销售不畅的影响,区内蚕丝业蒙受重大损失,产量急剧下降。1935年,区
内缫丝厂仅存蒙阴县坦埠镇"德昌"一家,仍以50台缫车维持生产。日本侵略军占领本区后,蚕丝业更
是每况愈下。在抗日根据地内,民主政府号召农民种桑养蚕,并积极组织产品外销,使根据地内的蚕
丝业有所发展。仅莒县民众联合办起的缫丝厂即有20多家,有纩车294辆。1943年8月,鲁中联办实业
处在沂水县牛旺庄创办了公私合营"新昌丝厂"。至1944年,沂山专区工商局两年内投资3225万元,扶
持根据地沂水、临朐两县80余处缫丝合作社发展蚕丝生产,缫丝生产与纺纱织布一样,受到政府重视。
日本侵略者投降后,解放区各级政府为解决群众生活出路,继续扶持发展缫丝生产。仅1946年滨海地
区即出口蚕丝10万斤。1947年6月,滨海行署实业科蚕业指导所与滨北蚕业指导所合并,整编成滨海
行署蚕业合作推进社,积极组织群众组成蚕业生产合作社,发展蚕茧生产,缫丝织绸,发展贸易。始
建于1945年的大纶缫丝厂,1947年底由诸城县洪凝镇(今五莲县城)搬迁到日照县三庄镇,为解放区的
蚕丝生产做出了不少贡献。
建国后,区内缫丝生产与蚕茧生产同步发展。经历了低潮、挫折到改革开放后的高速发展。5年
代初,区内虽有日照、莒县两处国营缫丝厂,先后采用立缫机缫丝,但个人经营的人力缫车依然在民
间流行。1952年,莒县、沂水、日照3县着手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缫丝作坊,组织缫丝生产合作社10个。
1954年,同时扩建日照、莒县两个国营缫丝厂。重点是全部更新为立缫机,初步实现缫丝机械化,对
提高产量和产品质量起了重要作用。 1956年全区产柞蚕丝16.96吨。在"大跃进"和自然灾害的干扰下,
缫丝生产也受到很大影响。1961年全区产柞蚕丝4.77吨,较1957年的17.61吨下降了70.3%。经过调整整
顿,蚕丝业很快有了起色。1965年,全区柞蚕丝产量达到31.03吨,是1961年产量的5倍。进入70年代,
国家和省农林、轻工、商业部门对本区蚕丝生产极为重视,给予大力支援和帮助,全区种桑养蚕出现
高潮,促进了缫丝生产的快速发展。1976年1月,省纺织工业局投资40万元,兴建沂源缫丝厂;1977年,
省批准临沂县在原县砖瓦厂旧址改建缫丝厂,至1978年建成投产;平邑丝织厂亦在此间建成,开始只
能缫丝。日照、莒县缫丝厂经过改造,新上了自动缫丝机,加工能力和产品质量都有很大提高。1977
年后,地委鼓励发展社办缫丝厂,一部分公社小缫丝厂应运而生。到1979年8月份,全区缫丝企业达
到28家,生产能力2894绪。全区年产丝150吨。缫丝平均毛折1.71公斤,斤丝耗煤13公斤,二A级以上
丝占总产量的80%。社办缫丝企业共有国家投资补助26.9万元。此时的缫丝企业还普遍存在规模小、
产量低、消耗高、质量差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加强了对蚕丝生产的领导,70年代后期,部分县建立蚕丝公司,对蚕丝实行
产供销一条龙管理,至80年代初,13个县均建立了蚕丝公司或蚕茧经营管理机构。1980年,全区桑蚕
丝产量达到218吨,较上年增长了45.3%。各县在狠抓种桑养蚕的同时,积极扩大缫丝加工能力。几个
国营缫丝厂的能力都有了成倍甚至十几倍的增长,乡办缫丝厂能力也有很大提高。1985年产白厂丝达
260.7吨,较前又有大幅提高。到1989年全区有国有缫丝企业6个,乡镇缫丝企业11个。共有桑蚕缫丝
机952台、19040绪;有复摇机23组、780窗;另有煮茧机9台、剥茧机7台、选茧机11台、真空泡丝机4
台及其他配套设备。有柞蚕茧缫丝机(灰小纩)252台、5040绪。年产桑蚕白厂丝303.2吨,跃居全省第二
位;产桑茧农工丝61.2吨;柞茧丝18.61吨。合计产丝383.07吨。进入90年代,日照、沂源、莒县3个重
点蚕丝生产县划走,带走几个骨干缫丝企业,区内缫丝工业依然呈发展的强劲势头。1993年6月,莒
南县制丝厂建成投产,增加了一支缫丝有生力量。1994年,全区有立缫机1254台、25080绪,自动缫丝
机160台、3200绪;有复摇机31组、1020窗;另有煮茧机14台、真空泡丝机4台;有柞茧缫丝机252台、
5040绪。 全年生产白厂丝560吨, 工业总产值8560万元,产品质量均达到3A36以上。日照丝绸厂生产
的"梅花牌"20/22D白厂丝,1983年获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临沂丝绸厂生产的白厂丝,1989年在全省实
物质量评比中获得第一名。
桑茧丝
区内桑茧丝生产工艺有大纩、小纩、机器丝三种。品种有土丝(后称农工丝)和厂丝(分黄厂丝、白
厂丝)两种。1989年,全区生产桑蚕丝303.26吨。土丝原系农民用土制丝机,半手工缫制的生丝。其品质、
条分均匀度较差,糙结也多。70年代后,部分乡镇办起缫丝厂,用立缫丝机生产生丝,使丝的质量有
了提高。厂丝是国营工厂利用比较先进的机械设备缫制的生丝,其品质柔软洁净,条分均匀,光泽鲜
亮。50年代前大多用黄茧缫制黄厂丝,70年代后用白茧缫制白厂丝。白厂丝用来织造中高档纯丝织物,
并可与其他纤维交织成多种花色的丝绸。
柞茧丝
分药水丝、灰丝、水缫丝。药水丝是柞蚕茧经过氧化钠或硼酸钠漂解后缫制的丝,呈淡黄色;灰
丝是柞蚕茧经氢氧化钠煮后缫制的丝,呈灰褐色;水缫丝是柞蚕茧漂解后,不去水分,在水缫丝机上
以温水缫制的丝。这种丝强力高,抱合好,光泽明亮,吸湿性强,湿劳度大,着色鲜艳,耐酸碱,有
绝缘性。适于织造各类柞丝绸,亦可与其他丝类交织多种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