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概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1&rec=312&run=13

区内植桑养蚕,始于原始社会后期,周朝时期业已兴旺,秦汉时期更为发达。明代中叶,海外贸
易扩大,蚕丝业随之兴旺。此时,区内柞蚕也由自生自长发展为人工放养,莒州、沂水、日照、蒙阴、
费县一带山区是柞蚕人工放养最早的地区之一。
清代前期,区内蚕丝业非常发达。据沂水知县吴树声1854年所著《沂水桑麻话》记载:"沂多山,
山必有场。种桲椤(即柞树)以养山蚕,岁出山茧山绸无算。"尽管到他任职的咸丰年间,山绸生意已非
昔日,但"绸行虽坏,茧行尚可观。每至茧成时,各集卖茧,堆积如阜。间有贵州客来贩买,然亦祗
有昔之十二三矣!"足见此时的蚕茧生产仍然可观。但直至清末,区内蚕茧生产多为个体分散经营,皆
自产自销,官方除抽税外,并无管理机构。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山东巡抚周馥设立省农桑总会,
沂州府设分会并立课桑局,分理蚕丝业。各州县设立农桑支会。为政府管理蚕茧丝绸业之始。1906年
(清光绪三十二年),课桑局交归兰山县(今临沂市)农桑支会管理。政府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设立
学堂培训蚕业技术人才。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经山东省商务局备案,区内第一所蚕丝业学校--郯
城县乙种蚕业学堂创立。 学制3年, 学习植桑养蚕的知识和技术。 民国建立,政府继续督办蚕事。
1912年,原沂州府所辖各县成立县农会,相沿原各县农桑支会职责。因此,蒙阴、沂水、费县、临沂
等县乙种蚕(农)业学校相继建立,培养了一大批种桑养蚕、缫丝织绸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1912年,
全区桑茧产量达5.03万市担(每担50公斤),占全省产量一半以上。当时的《山东省各县乡土调查录》
一书中,记述:"临沂县养蚕者日见其多;费县民家无不养蚕,桑树无家不栽;蒙阴县居民多赖养蚕
为生;郯城县蚕业日见进步,沂、沭河两岸桑树甚多,马头镇一带民间桑园无确数,多者60亩,少者
数十株;沂水、莒县栽桑养蚕者颇多。"柞蚕生产亦达极盛。1912年,贵州省遵义县派人来临沂、日
照县学习种柞放蚕技术,并从沂水县购"沂水庄"柞蚕种回去放养。1920年,省府划定16个柞蚕重点县,
本区沂水、蒙阴、日照、莒县即在其内。1922年,日照、沂水、莒县3县年产柞蚕6660市担。1931年,
沂水县柞场发展到1万亩。1932年,蒙阴县收柞茧13860市担,销往周村、青岛等地。1933年,费县柞
蚕放养户已达7700户,占全省放养户的34%。1934年后,世界经济危机导致国际市场丝绸销路滞止,"
农民养蚕不仅无利可图,抑有折本之虑。"到1937年,全区桑蚕产量只有9900市担,不及1912年的1/5。
1938年春,日军侵占本区后,迫使蚕业管理机构关闭,桑、柞树被毁严重,区内蚕茧生产陷入绝境。
为挽救蚕茧业,抗日根据地民主政府鼓励和扶持群众发展蚕丝生产。1941年,建立了滨海区蚕业
指导所,专抓蚕丝生产。政府不仅发出"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多栽桑树,提倡养蚕"的号召,而且通过
贷款扶持群众开展蚕丝业生产。又相继建立了一批丝织厂,收购蚕茧搞深加工,使老百姓的茧能及时
售出。区内蚕茧生产一度又活跃起来。到1946年,莒县、日照县年产柞茧均达到3000市担以上。1947
年,临沂县还被省人民政府列为鲁南平原产丝区。是年,国民党反动派重点进攻山东沂蒙山区,使刚
刚抬头的蚕丝业受到极大损害,并越来越不景气。到1949年,全区只剩成片桑园500亩,加上零植桑
树,年产茧只有7433市担,仅是1912年产量的七分之一;柞茧产量降到2134市担,只相当蒙阴县1932
年产量的15.4%。
1952年,全区桑园发展到1400亩,年产桑茧9385市担,柞茧3499市担。1953年,柞丝税率提高,
丝绸贸易停滞,全区蚕茧生产受挫。1954年中央号召"大力发展蚕丝生产"。本区采取"积极引导,稳步
前进"的方针,确定以蒙阴、沂源、沂水、苍山、沂南为桑蚕生产重点;临沭、莒县、莒南、日照、
沂水、沂源为柞蚕生产重点。1956年,全区产桑茧12557市担,柞茧14118市担。临沂县试养蓖麻蚕成
功,后推广全区。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区内蚕丝业再次受挫。1961年全区蚕丝生产下降,年产桑
茧由上年的10407市担下降到2978市担;柞茧由上年的13495市担下降到874市担。贯彻《农村人民公社
六十条》,号召农村生产大队开展多种经营,种桑养蚕这一传统优势项目又被重视起来。这时所植桑
均为田桑,很少树桑。且经过改良,叶大而肥厚,适合蚕食。加之蚕种的改良,蚕茧单产明显提高。
区内蚕茧生产很快恢复。1965年育桑苗9000余亩,栽桑800万株。柞茧产量达15230市担,蓖麻茧产量
达1680市担。1966年,梯田地边桑面积发展到18400亩。1970年9月,农林部、商业部在呈送国务院的
联合报告中,赞扬沂源县是中国北方蚕区的榜样。1971年5月,省农业局在沂源县召开了全省蚕业现
场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全省13个地市、117个县和60个社队的代表,省商业、轻工等有关部门的代表
共330人。沂源县在会上介绍了他们贯彻"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充分利用梯田地边、山坡隙地
植桑养蚕的经验。是年,该县已植桑2400万株,每人平均60株。入春后放养蚕种7000张,预计产茧21
万公斤。植桑及养蚕数量均占全地区的50%。会后在全省推广了他们的做法,全区蚕茧生产出现了新
局面,临沂地区成为全省桑蚕的重点产区。1974年7月11日,山东省蚕业生产规划会议,将临沂、沂
源、蒙阴、日照、莒县列为全省桑蚕生产基地县,实行资金及售茧奖励粮食等优惠措施,重点发展优
质桑蚕业。此举,对全区蚕茧生产起了显著的推动作用。到1977年,地区丝绸主管部门先后组织地、
县、社、大队分管桑蚕生产的负责人5000多人次赴浙江省云龙大队, 1000余人次到本省栖霞、 沂源、
文登等县参观学习桑蚕生产。是年,全区有专用桑园66500亩,零星桑12190万株,居全省首位。年产
桑茧32290市担,创本区蚕茧产量的最高纪录。至此,临沂、日照、莒县、莒南、沂水、沂源、蒙阴、
苍山等县相继建立了蚕丝公司,丝绸工业从植桑养蚕到蚕茧收购、缫丝织绸、产品销售,从中央到地
方实行"一条龙"管理。种桑从农业部门、收购从供销社、加工从纺织部门、销售从商贸部门统一划归
新建立的丝绸公司主管,蚕茧生产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1978年3月3日,地区革委会在蒙阴县召
开全区蚕业生产会议。提出平原地区以发展粮桑间作为主,山丘地区以梯田地边桑为主,大力发展桑
蚕生产。并要求各县、社本着少而精的原则,建立适当数量的密植专用桑园。
1979年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桑园和地边桑树都承包给各户管理。
蚕茧生产也变成户植桑、户养蚕,个体承包,家庭经营。但由于继续落实地区蚕业会议精神,不仅实
行了粮桑间作,建立了密植桑园,还推广了"小蚕共育(专人专室孵化小蚕)、大蚕少回育"的养蚕技术,
确保优良蚕种的纯度,促进蚕茧产量、质量的提高。1980年,全区产桑茧52824市担。由于区内桑蚕
发展迅猛,效益良好,1981年12月14日,省政府把临沂、沂源、蒙阴、莒县、莒南、沂水等6县列为
全省桑蚕生产基地县,重点予以扶持。1983年3月25日,行署召开全区蚕业生产总结表彰大会,会议
对6个县政府、10个公社、74个生产大队、1个蚕种场、8个蚕茧收购站和30个植桑养蚕重点农户进行
了表彰,向他们颁发了奖旗、奖状和奖品,为历史上的空前之举,使广大蚕农受到极大鼓舞。会议提
出了"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适当集中,积极发展"的蚕业生产方针,进一步推动了全区桑蚕生产的发
展。1985年,全区桑园43417亩,产桑蚕茧60600市担,居全省各地市首位。是年10月23日,日本七友
商社副社长曾博雄与大和三光烘茧机制造专家石井宏毅一行3人,前来参观临沂市丝绸公司前园、枣
沟头蚕茧收购站烘茧设备,并就烘茧技术进行了交流。1989年,全区有桑园58408亩,产桑茧83000市
担,收购67508市担,再创历史最高水平。同时恢复了柞蚕放养,是年收购柞茧2034市担,收购蓖麻
蚕茧72市担。因1989年沂源县划归淄博市,1990年,全区剩桑园5.2万亩,产茧60088市担。收购柞蚕
茧1167市担,蓖麻茧74.4市担。后因价格因素及莒县、日照市公司的划出,区内柞茧和蓖麻茧再无收
购量。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在稳定扩大植桑面积的同时,还在科学种桑养蚕上狠下功夫。主要是引
进优质桑树品种和改良推广优良蚕种。90年代以来,区内桑树已全部达到良种化。其中"湖32"为当家
品种, 全区共植74136亩, 占全部面积的89.4%。其他有从国外引进的“新--之濑”3000亩,“剑持”
200亩和国内优良树种"选--792"5600亩。在蚕种优化方面,区内自70年代即普遍推广了优质蚕种。90年
代区内蚕品种以“菁松×皓月”为主。90年试制"春蕾×镇珠"100张,后停。1992年集中制种量243030
张。试制“新四六”2000张,后停。1994年制种量168184张。为此,全区设立了蚕种场2处专司此职。
1992年,全区桑园面积发展到10.28万亩,产桑茧125226市担,收购茧124224市担。 桑园面积、蚕茧产
量均居全省各市(地)之首,再创本区历史最好水平。由于1993年日照市公司单立, 莒县公司又划归日
照市。1994年,全区桑园面积实有82936亩, 产桑茧91428市担,收购桑茧81320市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