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纺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1&rec=303&run=13

区内棉纺织业, 可以追溯到750多年前的南宋、元朝交替时期。几百年来,发展十分缓慢。到20
世纪三四十年代,土纺土织在根据地大生产运动中,仍发挥了重要作用。区内现代棉纺业的兴起,首
推临沂县针织生产合作社于1964年从枣庄购进的700锭铁筒纺纱机。纺织联合企业则始于1967年12月26
日投产的青岛国棉八厂临沂分厂。该厂后经数度扩建,到1989年,已成为棉纺纱锭51184枚,气流纺
纱1296头,捻线锭8740枚,各种织机1052台,其中宽幅机240台的大型企业。青岛国棉六厂蒙阴分厂移
交蒙阴县管理后,至1975年10月1日投产4000纱锭。从1977年开始,二期工程上马;1980年3月,省批
准三期扩建工程;加上数次技术改造,到1989年,该厂具有年产棉纱7300吨、棉布1400万米的生产能
力。成为区内棉纺织骨干企业。1982年建成投产的日照棉纺织厂,拥有纱锭达14592枚,织布机162台,
为区内第三大棉纺织联合企业。
从1987年开始,全国、全省出现"棉纺织热"。受此影响,临沂地区先后建成了莒南县第一、第二
棉纺织厂,沂源县棉织厂,蒙阴县棉纺染织厂,苍山县棉纺织厂,郯城县棉纺织厂,平邑县染织厂纺
纱车间,沂水毛巾厂纺织车间,临沂兔毛纺织试验厂等。总设计规模7.5万枚纱锭。同时,各县各乡
镇还新上了一批小织布厂,如沂南县染织厂,蒙阴县装饰布厂,费县棉织厂,莒南县帆布厂,临沂纺
织工艺布厂,日照市染织厂、织布厂,临沂市第二、第三、第四棉织厂,临沂市社会福利织布厂和第
二染织厂,郯城县第二棉织厂,临沭县染织厂,沂蒙针棉织厂,费县针棉织厂等。这批企业规模小、
底子差,所购置的设备多数是非定点粗制滥造的设备,有的甚至是使用了大厂的二手设备或淘汰设备。
其结果是产品质量差、档次低,原材料消耗高、能耗高,造成产品成本高、经济效益差,有的甚至根
本无效益。因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部分被淘汰,有的甚至未正式生产便关闭破产。只有一部分
效益好的企业保留下来,得到发展。
1986年11月,临沂棉纺织厂建成气流纺纱车间,引进联邦德国气流纺纱机6台、1296头。这是区内
新型棉纺织业的开端。是年,临沂市染织厂投资409万元,引进意大利产SM93-190-016型剑杆织机20台。
1988年,该厂又利用国际租赁形式,投资1899万元,引进意大利产SM93-190-017型剑杆织布机20台,联
邦德国产AUTOCRO气流纺纱机5台、1080头。同时引进了配套的高温高压染色机、染浆联合机、漂染
及定型设备。1988年筹建的合资企业--临沂新光棉纺织有限公司立足高起点,由于其主要工序设备均
由国外购进,因而该公司产品在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一大批国外先进设备的引进,不仅大大提
高了区内棉纺织行业的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而且缩小了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1989年末, 全
区有纺织联合企业6个,单纺企业5个,单织企业21个。有棉纺纱锭205456枚 (已投产158376枚),气流
纺纱2376头、 捻线锭22298枚、 织布机5144台, 其中剑杆织机52台。年生产能力:棉纱4.12万吨,棉
布1.39亿米。1989年生产棉纱2.31万吨,棉布1.17亿米,完成工业总产值2.79亿元,销售收入3.22亿元,
实现利税3473万元。
进入90年代,区内棉纺织行业进行了力度较大的产业结构调整。除一部分设备工艺落后、技术素
质差的企业关闭或转产外,骨干企业大都在调整产品结构上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优势骨干企业走合
资、引进的路子,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的领域。用世界先进技术和装备改造传统产业,使区内棉纺织业
获得了长足进步。1994年,全区有棉纺织企业21家(其中单织企业12家)。上述企业共有棉纺纱锭187204
枚,气流纺纱5408头,捻线锭27842枚,织布机5194台,其中进口剑杆织机90台。新增进口国外90年代
产品喷气织机80台、片梭织机18台;固定资产原值达到5.81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9.69亿元,出口交
货值达到1.31亿元,实现利税609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