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1&rec=3&run=13

“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临沂有志,于
明代。明万历时,沂州知州徐汝冀主编《沂州志》。至清康熙年间,又由州牧邵士主持重修州志。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沂州升为府,辖一州六县,其地域与今临沂地区大体一致。乾隆二十五
年(公元1760年),知府李希贤主修《沂州府志》,此为临沂历史上首部地区级志书。自清末至建国
前,由于政局动荡,战乱频仍,地区一级,未再修志。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来,区内政通人和,经济腾飞,文化繁荣,欣逢盛世,遂重启修志之举。1983年,地委、行署成立专
门机构,开始了第一代社会主义新方志的编修。其间历经十八个春秋,四易篇目,数延下限,反复考
订,认真锤炼,而今终于付梓,正式出版问世,实现了全市人民的夙愿。
临沂古称琅琊,先为东汉琅琊国都,后为历代州、郡、府、道和专署治所。区内北部是群峰竞秀
的沂蒙山区,南部则是坦荡苍莽的沂沭河冲积平原。优越的地理环境,使这里先后成为东夷文化和沂
蒙文化的摇篮,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鸦片战争后,列强入侵,清廷腐败,临
沂人民揭竿而起,先后爆发了闻名全国的鲁南幅军起义和几次声势浩大的沂州教案,沉重打击了帝国
主义势力和清王朝的腐朽统治。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成为山东解放区乃至华东地区的指挥中枢。为夺
取革命斗争的胜利,老区人民毁家纾难,全力支前;十万英烈,血洒沂蒙。建国后,临沂人民在毛泽
东主席“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光辉批示鼓舞下,大力弘扬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沂蒙精神,自力
更生,艰苦奋斗,改天换地,整山治水,将原为“洪水走廊”的临郯苍地区变为稻花飘香的“山东江
南”,使临沂专区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成为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改革开放以来,临沂人民以
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扶贫开发,加快发展,全市经
济和各项社会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撤地建市后,市委、市政府进一步确立了“农业稳市、工业强市、
科教兴市、商贸富市”的发展战略,全市人民以江泽民总书记“弘扬沂蒙精神,振兴临沂经济”题词
为动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团结奋斗,扎实工作,促进了临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沂
蒙人民一个半世纪保卫家乡、建设家乡的曲折历程和光辉业绩,在客观上构成了这部《临沂地区志》
的主旋律。志书采用纲目体的编纂形式,运用新的观点、新的体例、新的方法和新的资料,以30余卷
计300万字的篇幅,客观翔实地再现了近代以来临沂地区风起云涌、大浪淘沙的恢宏史实,展示了八
百里沂蒙旧貌换新颜的绚丽画卷。因此,她不仅是一部记述临沂地区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的百
科全书,而且是一部对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一代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
动教材。
《临沂地区志》的编纂出版,是我市政治、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通过这部《临沂地区志》,
全市人民可以更好地认识历史,了解市情,激励建设沂蒙、振兴沂蒙的积极性。《临沂地区志》资政、
存史、教育功用的发挥,也必将对全市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产生长远的积极影响。以上
文字,权作为序。
临沂市人民政府市长 李群
临沂市地方史志编委会主任
2001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