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肥料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1&rec=258&run=13

化学肥料工业,是区内化学工业的龙头骨干行业。以生产氮肥为主,合成氨年产量占全省产量的
10%以上。90年代后进行产品结构调整,磷肥和复混肥的产量增加很快,基本形成了比例比较合理的
化肥生产体系,提高了区内化肥工业对农业增产的支撑能力。1994年,区内有国有化学肥料生产企业
13个,其中,小氮肥厂10个、磷肥厂2个。另有国家颁发生产许可证的集体与私营的复混肥厂13个。
主要产品有液氨、碳酸氢铵、尿素、过磷酸钙、硫酸钾复合肥等。年生产能力达到合成氨20万吨、碳
酸氢铵50万吨、尿素10万吨、磷肥6万砘、复混肥2万砘(均为实物量)。1991年,化学肥料行业完成
工业总产值2亿元,占全部化工总产值的44.5%;实现利税542.7万元,占全部化工利税的18%。1994年,
化肥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66亿元,较1991年增长83%。占全部化工总产值的42.2%。实现利税3431.9万
元,较1991年增长532.4%。占全部化工利税的45.3%,比重增加1.5倍。
氮肥 化学氮肥发端于1958年。当时,经省批准在临沂县册山公社张庄村西,筹建一处年产合成
氨800吨的小化肥厂。企业尚未建成,即于1961年下马。1965年,经山东省重工业厅批准,投资200万
元,在沂源县建成年生产能力2000吨合成氨的东风化肥厂,为区内第一家正式投产的小氮肥厂。同年,
省批准临沂化肥厂恢复重建,1966年建成投产,年设计生产能力3000吨。此后经过近10年的发展,郯
城、费县、苍山、沂南、莒县、莒南、平邑、蒙阴、日照、临沭、沂源等县化肥厂相继建成投产。这
些化肥厂的规模都很小,年生产合成氨能力均不超过3000吨。当时受技术条件所限,各厂只能生产氨
水,由各县、社供销社负责销往农村生产队。70年代中期,东风、临沂等化肥厂开始增建碳化装置,
改产固体碳酸氢铵化肥供应农村。随即各县化肥厂也都改产碳酸氢铵,氨水生产被包装运输十分方便
的碳酸氢铵所代替,成为临沂地区化肥生产的一个重要转折。70年代后期投产的沂蒙化肥厂,一步到
位生产碳酸氢铵。到1978年,全区包括鲁光化工厂的合成氨车间在内,有氮肥生产厂(车间)16个,合
成氨设计年产能力达到6.5万吨。年产碳酸氢铵24万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极大地调
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化肥的需求量成倍增长。各化肥厂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了生产规模的扩大。
1985年,全区年产碳酸氢铵化肥37万吨,出现了过剩积压现象。新的形势迫使氮肥生产行业进行了第
一次产品结构调整。1983年,省确定临沂化肥厂停产合成氨,实行转产。同时农业生产要求优质氮肥
和复混肥的呼声越来越高。80年代末,经上级批准郯城化肥厂年产4万吨尿素的生产装置动工兴建;
临沂市化工总厂年产3万吨磷酸一氨项目批准兴建。1991年,郯城化肥厂第一套年产4万吨尿素装置建
成投产,结束了区内不能生产尿素的历史。1992年该项目生产尿素57060吨,超过设计能力的42.7%,
产品出厂合格率达到100%,年实现利润608万元。在全国同类型化肥企业中,创造产量、利润两项第
一。
进入90年代,区内氮肥生产厂家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通过改组改造改制,
实现技术、规模升级、产品更新换代。1991年全区有氮肥生产企业10个,职工6641人。拥有固定资产
原值2.04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86亿元,实现利税488万元。经过3年的调整改组和改造,到1994年,
全系统有氮肥生产企业10个,职工7720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37亿元,较1991年增加了60.8%;实现
利税2872万元,较1991年增长488.5%。1994年,全行业生产合成氨17万吨,生产碳酸氢铵42万吨,尿素
10万吨。区内氮肥生产企业,在不断扩大产量、更新产品的同时,注意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增
强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取得了可喜成果。东风化肥厂在工业学大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高
职工队伍素质方面,郯城化肥厂在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尿素项目改造方面,临沂化工总厂
在转产磷酸一铵项目方面, 都创造出优异成绩, 受到中央部委、省委、省政府的表彰奖励。1978~
1980年,在化工部组织的全国小氮肥"百面红旗"竞赛中,本区东风、莒南、日照、临沭等4个化肥厂,
先后荣获"百面红旗单位"称号。自80年代初开始,区内先后有郯城化肥厂、沂南化肥厂、沂水化肥厂、
莒县化肥厂、沂源化肥厂等5个化肥厂的碳酸氢铵获得化工部"优质产品"称号;有郯城化肥厂、沂蒙化
肥厂、临沭化肥厂、沂南化肥厂的碳酸氢铵获得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
磷肥 1958年底,临沂县傅庄、郯城县城关、莒南县十字路镇,用非洲进口的原料,采取炼铁炉
煅烧工艺, 生产钙镁磷肥, 并先后建起了钙镁磷肥厂。但由于产品质量差,肥效低,无法使用,于
1960年底先后下马。1974年,临沭和莒南县先后建起磷肥厂,到区外购进磷矿粉和硫酸,用土法掺拌,
生产普通的过磷酸钙,年产6000吨。因这种磷肥肥效单一,不很受群众欢迎。1978~1982年,先后在
平邑县保太、天宝、白彦,费县的方城,沂水县上峪,沂源县三岔,沂南县马牧池,莒南县洙边、团
林,临沂县窦家岭等地,建起10个低品位的磷矿浮选厂,年选矿能力2.5万吨。后因各矿矿石品位太
低,无使用价值,这批一哄而起的小磷矿及其兼办的土磷肥厂,自1983年起先后下马。此期,临沂县
生产资料公司、沂南县粮食局、郯城县供销社、蒙阴县界牌乡等办起了一批土法生产过磷酸钙的小磷
肥厂,坚持外购原料生产,对缓解区内磷肥供应紧张状况起了一定的作用。1980年,临沭县和莒南县
磷肥厂分别安装了年产4万吨的回转化成磷肥生产线,生产实现了机械化、正规化,产品质量始达到
国家标准。以后,两厂又相继进行技术改造。90年代以来,两厂年产能力一直保持在10万吨(实物量)。
所用矿粉从贵州、湖北、连云港等地购进,硫酸先是从省内购进,后自建硫酸车间为磷肥生产配套。
复混肥 区内复混肥生产始于80年代中期。1984年,莒南和临沭县磷肥厂用碳酸氢铵、普通过磷
酸钙及硫酸钾,采用土法搅拌生产复合型肥料,年产量达到2万吨。同时还用土办法生产供果树、棉
花、花生、烤烟施用的专用复合肥。这些复混肥肥效虽然差一些,但对缓解复混肥供应紧张状况起了
一定作用。1990年,临沂市化工总厂被列入全国45个生产磷酸一铵项目投资计划,预算投资2700万元。
11个月的时间,即在全国首先建成投产。因该产品肥效远远低于进口的磷酸二铵等复合肥,形成产品
滞销积压。后来,工程技术人员经认真论证,仅投入500万元,即将原生产设备改造成一条年产硫酸
钾复合肥3万吨的生产线。所生产的"艳阳天"牌硫酸钾复合肥受到农民的欢迎,自1993年7月上市以来,
产品畅销不衰。1994年,产量达到3万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500万元,实现利税1200万元,成为全国
闻名的复合肥重点生产企业。与此同时,临沂市供销社生产资料公司投资兴建了临沂市复合肥厂,有
年产10万吨复合肥生产线,所生产的"沂宝"牌复合肥也受到客户好评,在省内外畅销。1994年,全区
复合肥年生产能力达到3万吨,完全替代了进口复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