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体材料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1&rec=237&run=13

墙体材料主要有砖瓦、砌块、石灰、河砂及保温、防水材料等。
砖、瓦 区内砖瓦生产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见"行业概况")。1900年费县受华德胜影响,先后在巨
庄、西西将、探沂办起了砖瓦厂。1933年,郯城县南头人孙廉德雇工10余人,建起3座土砖窑。1941年,
仅莒县一县即产砖27万块、瓦1万片。建国后,区内砖瓦工业发展较快。1951年,临沂县砖瓦厂建成
投产,当年产砖50万块、瓦100万片。1953年,孙宝山、李成起、董自连等人在德国人华德胜所办砖
瓦厂原址办起砖瓦生产场,年产砖30万块、瓦60万片。1955年,仅莒县就有75座砖瓦窑,从业人员392
名。其中,由农业合作社办的62座。1956年,临沂县砖瓦厂在小林庄、南关和莒南县板泉建起3个分
厂,年产青砖200万块、青泥瓦160万片,全厂职工达1500名。1958年,费县砖瓦厂移交费县公安局劳
改队,翌年,通过技术改造,由原来的油篓窑改建为马蹄窑,建窑3座,砖瓦产量分别达到100万块和
50万片。1959年,郯城县砖瓦厂由集体所有制改为全民所有制企业,更名为郯城县第一建材厂。1960
年,苍山耐火材料厂转产猫头瓦、筒瓦等,翌年开始烧制瓷瓦。1966年,全区生产砖4300万块、瓦900
万片。1971年4月,临沭县第一个机制砖瓦厂及莒南县砖瓦厂相继建成投产。1976年,全区生产砖2.44
亿块、瓦0.33亿片。1980年,全区生产砖6.08亿块、瓦1.04亿片。1985年,全区县及县以上砖瓦厂有10
家, 拥有固定资产800万元, 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12.1万元。 1989年,全区有乡镇及乡镇以下砖瓦厂
1692家,年产砖57.27亿块、瓦24.14亿片。1989年以后,随着建筑业的发展,楼房逐步代替了普通瓦房,
砖的生产量仍保持适度增长,瓦的生产量则逐年减少。1994年,全区生产粘土砖96.69亿块,其中空心
砖330万块,生产瓦1.21亿片。
石灰 区内烧制石灰历史久远。清代,蒙阴县城关胡家黄沟胡克琳一家七辈均以烧石灰为业,每
年可烧7~12窑,每窑产石灰5000公斤。建国前的石灰生产,如《重修莒志·窑业》所记载:"石灰窑
近青石山脉,各村皆有之"。建国后的石灰生产,大多从属于农村工副业,经营分散,或生或灭,时
消时长。 清代至建国前, 石灰生产多以柴草为燃料,亦有少数使用煤炭者。燃料不同,烧法各异。
1949年以后,普遍采用煤炭为燃料,土窑相当普遍。1956年,蒙阴县城关镇成立石灰窑生产合作社。
1958年,临沂市水泥厂生产石灰自用。1975年以后,循环窑逐渐代替土窑,这期间新建石灰窑多是村
办企业。循环窑由顶部装放煤和石块,点火后,日夜不息,随装随出,流水作业。1989年,全区有乡
镇办石灰场294个,年产石灰133.2万吨。1994年,全区生产石灰99万吨,实现工业总产值7343.2万元,
完成利润546.7万元。
砂 区内海砂、河砂资源丰富,质地优良。日照海岸潮汐地带海砂储量预测为7亿吨。石臼港有
较大的采砂点,所采海砂主要运往上海等大城市。沂河、沭河河砂储量约为100亿吨。1959年,郯城
县即成立县黄沙公司。 80年代至90年代, 沿沂河两岸相继建起许多采砂场,多为集体和个体经营。
1994年,全区有乡及乡以上黄沙开采企业16家,从业人员700余人,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