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渔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1&rec=219&run=13

一、淡水养殖
(一)鱼苗鱼种生产 建国前,区内无专业生产鱼苗、鱼种单位。1958年以后,全区先后在临沂、
郯城、苍山、莒南、沂水、费县、日照等县建立了8处国营淡水养殖试验场。1959年首次从安徽芜湖
引进长江亲鱼3000尾,分到各国营渔场,因技术水平所限,自繁自育未能成功。1963年,专区淡水养
殖试验场人工繁殖家鱼成功,获得鱼苗1200万尾。翌年又在苍山、郯城等县人工繁殖成功。到1965年,
全区各国营渔场都能自繁自育青、草、鲢、鳙四大家鱼,实现了苗种自给自足。1973年,全区共生产
鱼苗15664.2万尾,培育鱼种4770万尾。其中8处国营渔场生产鱼苗2030万尾。80年代后,淡水鱼苗、
鱼种生产又有进一步发展。1987年,鱼苗和鱼种分别达到50481万尾和11800万尾。分别比1973年增长
了2.2倍和1.47倍。是年,生产3寸以上规格的鱼种达5195万尾,占鱼种总量的44%。鱼种单产水平也有
较大幅度提高。1982年,郯城县淡水养殖试验场的2.74亩池塘平均每亩净产4.42寸鱼种632.6公斤,为
全区最高水平。1979~1980年,省投资10万元扶持郯城县建成国社联营的白马河渔场。1986年,国家
又在莒县投资40万元,建成一处鱼池面积28亩的小型鱼种场。是年,全区共有淡水良种场1处,国营
淡水养殖试验场6处,县办渔场3处,总面积2347亩,养鱼水面791亩。其中鱼种池面积657亩,亲鱼池
面积134亩。 加上乡镇村鱼种池, 总计面积4659亩。1989年全区生产鱼苗41129万尾,鱼种8700万尾。
1990年开始引进建鲤,1992年开始推广,并逐步取代了本地传统的鲤鱼品种。建鲤的引进与推广,对
吃食性鱼类产量的提高, 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1991年全区鱼苗产量52615万尾, 其中人工孵
化50655万尾。1994年全区鱼苗产量69200万尾,其中人工孵化63710万尾,培育鱼种10045万尾。
(二)池塘养鱼 50年代,主要养殖鲤、鲫鱼。60年代后,开始实行草、鲢、鳙、鲤、鲫搭配混养。
70年代后期,先后引进了团头鲂、罗非鱼等搭配混养。一般养殖方式是一龄苗、二龄种、三龄出成鱼。
也有部分社队采用稀放的方式, 当年将鱼苗培育成斤两鱼种,翌年养成商品鱼,缩短养殖周期1年。
1981年, 全区池塘养鱼面积77404亩, 总产2929吨,平均亩产37.8公斤。其中亩产150公斤以上的池塘
10449亩。临沂县南坊公社乔顶大队2.67亩鱼塘,平均亩净产1080公斤,公斤鱼成本0.6元,成为全省池
塘养鱼的高产典型。1983年是临沂少有的大旱之年,全区池塘养鱼面积69117亩,总产4817吨,平均单
产69.7公斤,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临沂县万亩以上水面,平均单产102.5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
成为山东第一个平均亩产过100公斤的县(市)。1979年,临沂县有182户社员发展了家庭养鱼。1985年全
区家庭养鱼发展到7866户, 养殖面积达10133.2亩, 产量726.25吨。 1989年,全区池塘养殖面积达到
95928亩,总产17262吨,平均亩产180公斤。池塘养殖总产比1978年增长10.4倍,平均每年递增24.7%。
为了解决城市、工矿区和部队的吃鱼问题,国家水产总局和省水产局从1980年起,在临沂、郯城、苍
山、莒县、日照先后投资887.455万元(含无偿资金605.595万元,周转金281.86万元),累计建成淡水商
品鱼基地35794亩。其中国家基地28556亩,省基地7238亩。1985年,商品鱼基地养殖面积35258亩,总
产4526吨,平均亩产128.4公斤,为同年全区池塘平均亩产的1.3倍。
1991~1992年,地区水产局在临沂、郯城、苍山、费县、临沭、莒南、沂南、沂水、平邑9个县
实施"临沂地区3.8万亩中低产池塘开发"项目。低产开发1.1万亩,亩均产量252公斤,亩效益723.3元,
是开发前三年平均产量的1.76倍;中产开发27160亩,亩均产量401.4公斤,亩效益958.5元,是开发前
三年平均产量的1.82倍。低、中产开发总产鱼1367.4万公斤,新增产量612.5万公斤,增产幅度81.2%;
新增产值2756.16万元,新增利税1693.45万元。该开发项目获山东省农牧渔业“丰收”三等奖,专家
鉴定为省内领先水平。1992年,全地区池塘养殖总产量为21604吨。1993~1994年,临沂市渔业技术推
广站与兰山区、莒南县渔技站进行了“淡水池塘养鱼优质高产高效开发”。开发面积2080亩,淡水白
鲳、鲤鱼、罗非鱼、草鱼、团头鲂等优质鱼类占养殖量的80%以上。大部分池塘靠人工配合颗粒饲料
喂养。 总产鱼185.1万公斤, 平均亩净产805公斤,比实施前三年平均产量增加555公斤。实现总产值
1480.9万元, 平均亩产值7120元,创利税493.6万元,平均亩效益2373元。1994年,全区池塘养殖面积
90735亩,产量25320吨。
(三)水库养殖 1964年前,多数大中型水库养鱼由水利部门经营管理,收入属国家所有。1964年,
山东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凡国家投资兴建的大、中型水库,其所有权应当归国家,水面经营,可以
工程管理部门为主,组织沿库社队进行经营或合营。对社队投资兴建的小型水库,其所有权归社队,
水面经营可根据水面大小、占地情况,分别划归一个生产队经营,或几个生产队(大队)联合经营。”
1964年9月,省投资12万元,扶持会宝岭水库、唐村水库、石泉湖水库作为水产生产试点。其中会宝
岭水库由国家投资放养鱼种156万尾。翌年3月,以库区大队为单位组织了13个水产专业队,1967年5月
又成立了由库区贫困队联合经营的水产专业队,以增加贫困队经济收入。到1972年,全区44座大中型
水库,已有43座投放了鱼种,37座水库建立了渔业联营队。建鱼种池626亩,是年生产鱼种1590万尾。
1971~1974年,省、地、县无偿扶持大中型水库157.5万元,主要用于修建鱼种池,投放鱼种,增加拦
鱼设施及船网等。1978年,全区水库有鱼种培育池821亩,水库养殖面积313792亩,养殖产量1139吨。
自1979年起,水库养鱼由水利部门管理,将过去的水库渔业联营队因库制宜地整顿为国营或国队合营,
将渔业生产置于水库管理系统领导之下。1987年9月26日至10月2日,全国老、少、边、山、库区渔业
经济开发研讨会在费县召开。这次由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办公室、中国水产学会、中国水利经济
研究会联合召开的会议,有18个省、自治区有关水产及科研院校负责人参加。与会领导及专家对临沂
库区养鱼给予了充分肯定。1989年,全区水库养鱼面积236685亩,总产7303吨,平均亩产32.2公斤。
水库网箱养鱼,是1979年地区淡水水产研究所和费县水产局在龙王口水库开始试验的。单箱产鱼141.5
公斤,折合亩产3930公斤。翌年,进行吞食性鱼类网箱养殖试验亦获显著成效。1988年,该县许家崖
乡沿库27个村的3700户在水库放置网箱1040只,当年产鱼13万公斤,获利20多万元。1987~1988年,临
沂地区淡水水产研究所在莒南县石泉湖水库进行水库自然流水养鱼试验。 流水池分四级, 总面积
1028.7平方米,折合亩净产862.1公斤。该试验对自然流水养鱼的池形、面积、进排水方式、养殖品种、
多级养殖技术以及25~40公斤/平方米产量水平的流水流速、流量和饲料管理技术进行了研究。同时
对水库底层水流出后的自然增温增氧(四层曝气增温水塔)技术进行探索,可使水温增高2℃左右,获临
沂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1990~1992年,临沂地区渔技站、山东省渔技站进行了"万亩水库养鱼综合技
术开发",开发水库103座、10857亩,平均亩产达到175.9公斤,比开发前三年平均亩产提高2.34倍(新增
单产234%)。1994年,全区水库养鱼面积262029亩,产量13946吨。水库网箱养鱼面积101亩,产量2339
吨。
(四)河沟养鱼 1982年全区利用河道沟渠养鱼4076亩,总产640吨,平均亩产78.5公斤。后因工业
废水排放量增大,导致河道水域严重污染,河沟养鱼呈逐年下降趋势。1989年,全区河沟养鱼面积仅
有1380亩,平均亩产90.3公斤,总产126吨。
(五)稻田养鱼 1980年夏,莒县陵阳公社杭头大队在给稻田灌水时,部分鲫鱼随水进入了稻田。
秋天割稻时,在这个只有1亩的稻田内,捕捞鲫鱼10多公斤。翌年,该队在一块11.59亩的10个稻方里
试养。7月9日放鱼,9月15日起捕,共69天,捕捞鲫鱼154.4公斤,平均亩产14.2公斤。其中2个稻方是
罗非鱼和草鱼,产量分别为22公斤和21.5公斤。同时,试验田稻子每亩平均比对照田增产82.5公斤,
而成本却降低55.3%。1982年,全区有莒县、临沂、郯城、日照、莒南5个县15个公社25个大队的4362
亩稻田, 放养各种鱼种207万尾。秋季验收的4个单位,平均亩产12.4公斤,最高的15公斤,共产鱼种
46.63万尾、7734.5公斤。
(六)工厂化温流水养鱼 1990~1992年,临沂市盛庄电厂利用电厂余热水,采取温流水、机械增
氧、生物净化、养殖多种优良水生动、植物等综合技术养鱼。1992年,平均每1000千瓦装机容量养鱼
产值达124万元,创利税40万元。居省内电厂温水养殖的领先水平。
(七)鱼病防治 据调查,全区共发现鱼病40余种。较为常见而危害大的首推草鱼"三病"(即细菌性
烂鳃病、赤皮病、细菌性肠炎病)。每年死于"三病"的草鱼达50%以上。治疗方法是彻底清塘,经常泼
洒生石灰水 (生石灰15~20公斤/亩) 。 鱼病流行季节全池泼洒鱼虾安50~100克/亩。 发病后治疗采用
0.15~0.3PPM的鱼虾安,全池泼洒,连续三天,效果较好。打印病亦为流行较广的鱼病。治疗方法是
抹细菌药膏,注射青、链霉素(1万国际单位/kg),全池泼洒鱼虾安(50~100克/亩)。在鱼苗鱼种培育中
最怕鱼鲺、锚头蚤寄生侵袭。一旦患病,轻者影响发育,重者造成大批死亡。采用全池泼洒90%的晶
体敌百虫0.5~1PPM即可治愈。
二、淡水捕捞
建国前及建国初,主要是农民分散捕捞野生鱼类。1958年后,水库、汪塘养鱼主要由集体捕捞。
1973年11月8日,推广日照水库简易拉网“绞磨”的捕捞方法,提高捕捞率。1974年8月,地区渔技站
组织科研人员到浙江省新安江水库学习。回来后试制畚斗网一盘,拦网4000米。翌年7月,在莒县青
峰岭水库试捕成功, 一网捕鱼1万公斤,推动了水库捕捞业的发展。1977年,地区渔技站从江苏引进
12马力船尾挂浆,对部分机件改进试验成功,深受渔民欢迎。1979年,推广水库捕捞“拦、赶、刺、
张”联合作业渔法。翌年,沂水县跋山水库用畚斗网新法捕捞,一网捕捞成鱼6万公斤,创全区捕捞
网次最高产量纪录。养鱼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由承包者组织养殖和捕捞。1989年,全区淡水捕捞
劳力达24766人,机动渔船46艘,768马力,非机动渔船1032只,载重6572吨。有各种渔具32201件,其
中拉网607件,刺挂网31354件,网箔240件,捕捞产量3918吨(不含养殖产量)。1994年,全区有机动渔
船61艘,总吨位127吨;非机动船5111艘,总吨位1752吨。淡水捕捞产量4529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