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渔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g&A=1&rec=218&run=13

一、海洋捕捞
清道光年间,日照渔业帆船已远航千里,到吕泗渔场捕捞黄花鱼(打黄花)。因当时渔船、网具等
生产资料多集中于大户,加之抵御海洋恶劣环境的能力低下,尽管是时渔业资源甚为丰富,渔业生产
发展仍十分缓慢。
建国后,海洋捕捞业得以迅速发展。1957年,渔业劳力达到6525人,比1949年增加86%;渔船发展
到1164只,增加310只;捕捞产量达18940吨,增长147.7%。这一时期,海洋水产资源丰富,优质鱼虾
产量较高。1957年捕捞的海产品中,带鱼占19.1%,黄花鱼占10.5%,鳓鱼、鲨鱼、红娘鱼、对虾、梭
子蟹等水产品也都占有较大比例。1958年~1961年,由于受“左”的错误影响,渔具大量减少,1961
年捕捞产量只有9085吨。1964年,试验推广20马力捕鱼船,并用化纤渔网代替棉线渔网,提高了捕捞
能力。翌年,捕捞海产品21865吨。1966~1978年,随着渔船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和渔网胶丝的普遍应用,
船、网数量的增加,捕捞量有较大增长。此期,渔业资源受到严重破坏,优质鱼虾产量大幅度下降。
80年代,实行了多种形式的责任制,国家调整了水产品的购销政策,加强渔政管理,保护增殖水产资
源,从1985年起,每年都向近海水域投放对虾苗1亿尾左右;1988年在“前三岛”海域投放了人工鱼
礁。这期间,渔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海洋捕捞产量显著增加。1989年,渔船达3127艘,计73689马
力;捕捞量达67616吨,较1978年增长了58.4%。
二、渔场
民国年间,旧式帆船居多,捕捞多在近海渔场。日照本口定置渔场北自任家台外口,南至绣针河
口的水深8至20米等深线内。外口定置网具渔场有南北口之分。南口渔场:清道光年间,吕泗洋海面
已成为日照船队涉猎的渔场。50年代初,征得江苏省和当地政府同意,日照渔民又先后开辟了潮河、
苗湾湖、大洋港、新黄河口等沿岸定置渔具作业渔场;北口渔场:50年代初,经省政府和当地政府同
意,蓬莱县为日照渔民划定了坛子网长期生产基地。继之,日照的坛子网生产又延伸到长岛和黄河口
各县。60年代中期,南北海口坛子网生产的总产量,占全区海洋捕捞产量的75.8%,70年代末期占63%,
80年代中期占53%。流动渔具作业北起辽东湾南至大陈岛,都有日照渔民涉猎的渔场。按生产习惯,
日照渔民于每年4月赴长江口以北海域捕鲳鱼、鳓鱼;初夏时节到海州湾一带捕鲅鱼、鲐鱼和其他鱼
类或直接在海州湾渔场捕对虾;夏秋之际到辽东湾捕海蜇;秋季赴渤海湾或山东南部海域捕对虾。秋
汛后,也搞其他作业。
三、渔具
日照从古代流传下来今仍使用的渔具有:大笮网(即大拉网)。适宜水深10米以内,底质平坦的海
区作业。拉网因需人员多,劳动强度大,现已很少使用;黄花鱼网。在五六十年代,黄花鱼资源丰富,
作业船只多,使用此网。近年因黄花鱼资源严重衰退,使用该网者已寥寥无几;定置渔具,主要有坛
子网和挂子网。坛子网在春秋两个汛期内使用,每网年产量一般2~2.5吨。挂子网属框架型单桩式张
网,除禁渔期外,可常年作业。1989年日照有坛子网20161条,挂子网17525条,产量31713吨,占海洋
捕捞产量的47%,居第一位;拖网分为捕虾拖网和捕鱼拖网。对虾拖网在渤海和黄海中、北部作业。
鹰爪虾拖网在石岛、 烟威渔场作业。 鱼拖网以捕捞底层和近底层鱼类为主。1989年日照共有拖网船
359对, 拖网1990盘, 产量达25889吨,占海洋捕捞产量的38%,居第二位;围网属无囊单船式围网,
1978年仅有9盘。 80年代,中上层鱼类资源回升,围网逐年增加。1989年,日照有围网306盘,捕捞量
6154吨,占捕捞量的9.1%,居第三位;刺网,主要以鲅鱼流网、鲳鱼流网、对虾流网、黄鲫鱼流网为
主。1989年,日照有流网45375条,锚流网41254条,捕捞量2749吨,占捕捞量的4.1%,居第四位。1989
年,日照还有偁子313船,罟罶327船,钓钩95船投入捕捞生产。
四、渔港
解放前,日照无渔港设施。渔民出海归来,哪里浅船,就在哪里卸贷。建国后,政府为了扶持和
发展渔业,兴建了渔业后方基础设施。1958年,在张家台外修建了第一座小型渔业码头,引堤长100
米,码头长60米,宽9米。1972年,在任家台口外修建了第二座小型渔码头,引堤长100米,码头长40
米,宽9米。1978年,在官草汪修建了第三座小型渔码头,引堤长100米,码头长60米,宽9米。国家为
此共投资近30万元。1976年,国家投资120万元,在石臼商业码头西侧建起一座较现代化的渔业码头,
引堤长280米,码头长70米,宽30米。设置有自来水和储油罐,可同时容纳10余艘200马力渔轮停泊和
装卸。岚山头一村从1973年起,先后集资30多万元,建成一座可停泊200多只渔船的避风港。
五、渔业无线电通讯
1958年,日照县水产局在驻地和渔业指导船上设15瓦八一型陆用电台和船用电台各1部。1974年,
渔业船用电台发展到25部,陆用电台改用150瓦发射机。为适应秋汛期到渤海捕虾生产的需要,在龙
口设立了对海通讯网点。1979年,渔业船用电台发展到31部,小功率无线电话机达302部。1989年,除
省在临沂地区渔政站设100瓦单边带电台1部外,日照还设立了岚山港电台,使无线电网络由1个增加
到4个。1989年,已安装使用的渔用无线电和电子仪器设备有:船用大功率短波电台36部,小功率无
线电话机1400部,船用导航雷达21部,无线电定位仪180部,探鱼仪80部,陆地电台、车载电台、基地
电台15部,手持机35部,保证了渔业安全生产。
六、海水养殖
(一)海带养殖 海带养殖始于1958年。以石臼海湾为中心,逐步向丝山、岚山海区发展。1969年
开辟臧家荒海区,1977年又相继开辟涛雒和虎山海区。1960年共养殖海带560亩,总产245吨。60年代
末期发展到4100亩,总产2335吨。70年代发展较快,成为日照主要海水养殖品种之一。1979年,海带
养殖劳力增加到3600人,养殖面积9836亩,总产6568吨,平均亩产667.8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后因
海带价格不断下调,销路不畅,养殖面积大幅度下降。1989年降至335亩,总产263吨。
(二)对虾养殖 1962年,日照县石臼九村、十村出劳力,用黄海水产研究所的虾池、虾苗,试养
对虾31亩。1968年,两城、涛雒、石臼3个公社的11个大队共养殖对虾1350亩。1979年以后,国家提高
了收购价格,养虾业迅速发展。1980年,养虾4136亩,总产58.3吨,平均亩产14.1公斤。1989年,养虾
25018亩,总产2246吨,平均亩产89.8公斤。养虾面积以涛雒镇居首,1989年全镇养殖面积7200亩。
(三)贻贝养殖 1972年,在石臼海区筏式养殖贻贝10亩获成功。1975年,从烟台、大连运来苗种,
在石臼、岚山海区放养200亩。翌年5月收获,亩产3000~4000公斤。1976年自育春秋两茬苗种,在石
臼海区养殖50亩。1977年因销路不畅和价格偏低而中止。80年代以来,该项养殖恢复、发展,1989年
养殖面积1885亩,总产7861吨。
(四)扇贝养殖 1986年以来,岚山一村、甜水河村、日照市海水养殖试验场等单位,先后从长岛
购进扇贝苗试养, 1987年收获30亩, 总产83吨。1988年又发展到丝山海区。是年共收获686亩,总产
1761吨。
(五)西施舌放流 1984年秋,日照水产研究所在臧家荒潮间带,放流自育贝苗16万只,贝苗壳高3
毫米左右。
(六)海参放流增殖 1958年,从青岛引进58头刺参放养在丝山张家台海区,生长良好,并繁衍了
后代。1976年,在石臼海湾放流体长5毫米的自育海参苗7万头。1978年~1982年,每年在丝山海区和
前三岛周围放流1厘米以上的大参苗2万头左右。